現代社會中親子關係的探討

龔玫勳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民國九十三年粗出生率創新低,根據內政部統計,九十三年一至十二月嬰兒出生數為二十一萬六千四百一十九人,粗出生率為千分之九點五六,較九十二年減少約一萬人,為歷年最低!(中央社報導)隨著社會的變遷,各項環境因素的影響,出生率逐年下降,臺灣已成為世界上低出生率的國家之一,理應孩子生的少,個個都是寶,會盡心盡力的養育與教育。但父母虐待子女、成年子女控告父母、親子衝突場面的新聞常有媒體報導,另人心生感嘆:最親近的家人卻也是傷人最深!家庭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在這個主系統下又分成許多次系統,家庭成員的互動形成彼此間關係的良窳!親子關係即是這互動中的一環,好的親子關係讓人如沐春風;不良的親子關係則影響甚大,雙方的生理、心理層面,連帶波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以下就親子關係的相關層面來加以探討。

 

貳、親子關係的意義

    親子關係這個名詞,象徵什麼意義?親子關係的形成在人生發展的過程中,對於個體有什麼啟示?只要是人,身在親子關係的網絡中應當是免不了的;人人都擁有這層非比尋常的關係,只是在這層關係下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罷了!

黃春枝(1980)定義親子關係是發生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間的互動所形成的一種人際關係。社會工作辭典(2000)對於親子關係的解釋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親子之間的心理交互反應。

李玟儀(2002)親子關係可說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同的型態表現出來,包含父母對待或管教子女的行為與態度、親子間的情感交流與支持,以及親子雙方在語言上的交談與溝通等。親子關係又和一般的人際關係是有明顯相異的特質,例如面對不同的情境,出現互動型態的多樣化、長時間親密關係的相處及維持、互相依賴但不對稱的權力狀況、及不自覺的產生關係的特質。(Kuczynski, 2003;引自吳雅雯,2004),所以親子關係是一種很特別也很複雜的關係。

綜合上述可得知,父母的角色、管教態度、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型態及情感間的交流是定義親子關係內涵的主要因素。由這些因素看來,親子關係在「情、理、法」三個面向中,「情」的面向包含特別多,親情的溫暖,是人們渴望擁有的,它可撫慰人心,使人具有希望和勇氣,但親子關係需要好好經營,才有細水長流的親密性。

 

參、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每個個體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外是為人子女、就是為人父母、更有兩者兼顧者。對於這種自然而然、不可抗拒的關係,它所衍生的除了天倫之樂,也包含了義務與責任,接受是一種無法逃避的選擇。

    姜得勝(1998)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範圍;而父母對子女的親職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親子關係影響親職教育,親職教育造就家庭的面向;所以親子關係的好壞是親職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它還會更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安寧和國家民族的發展。

    李玟儀(2002)流暢且正向的親子互動,伴隨良好的親子關係。隨著孩子逐漸成長,親子互動型態也要適時調整,因其將影響親子關係與雙方的適應狀況,良好的親子關係將是孩子適應身心變化的後盾與根基。親子關係對個人的自我概念、各種行為表現、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都有顯著的影響(吳佳玲,民84;賴嘉凰,民88),因親子關係發展良好與否在個人及家庭方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此,親子關係的影響從個體到社會,以至於整個國家環境,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劉焜輝(1986)認為親子關係的態度特性可分為:

(一)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一是接納性的程度,意指父母是否能傾聽子女的意見、承認子女的行為,能否關懷子女,且能鼓勵子女並表示親密的態度;二則是理解性的程度,意指父母是否對子女冷淡、不與理睬,及是否經常下命令、嘮叨、謾罵、權威、專制、獨斷。

(二)子女對父母的態度:一是獨立性的程度,意指子女是否事事依賴父母或者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及自主判斷的態度;二則是信賴性的程度,意指子女是否對父母具有信賴、誠實的態度(引自吳雅雯,2004)。在研究者任教的班級中,孩子的人格特質與人際互動方式,很多是在家中與父母相處態度的翻版;一個在父母批評、責罵中成長的小孩,與同儕的相處容易產生很多的糾紛;一個在父母細心的、溫暖的、接納中成長的小孩,對同儕易有愛心且包容性高。現在的父母是以前的孩童,而現在的孩童隨著成長成為大人,舊的親子關係延續、新的親子關係產生,一代接著一代。隨著在親子關係中互動態度的複製,及產生的影響,的確要謹慎以待!

 

肆、影響親子關係的相關因素

一、父母方面

詹志禹(1999)認為,孩子受家庭的影響甚大,提出了以下幾點因素:1.父母婚姻關係2.父母的期望3.父母的人格4.父母的管教態度。由上可推論,父母的角色承擔相當重大的責任,自人格特質、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皆可造成有形的影響與無形的潛移默化。

    吳佳玲(1995)主張良好親子關係的培養有賴於父母對子女適當的管教、親子間足夠的情愛交流、親子間有良好的溝通。林妙娟(1989)認為可以用親子之關愛、情感、溝通三個向度的程度作為親子關係良好與否的指標。母親擁有健全的人格,了解幼兒的需求,使幼兒有可以滿足的安全感和信賴感,這是良好親子關係的開始(李文瑄,1999)。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可發現:1.父母成熟度的重要:父母處於引導的地位,成熟的父母,在情感與關懷方面的付出和回應,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2.親職教育的重要:由研究中發現父母的教養態度深深影響親子關係。保留優質的教養方式,捨棄不良影響的教養方式是必須的,但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不當教養態度的呈現及其造成的惡性循環,可能連當事者都不自知!因此,接觸親職教育,有助於父母親從中學習如何調適親子關係,往成功的父母之路邁進!

二、家庭型態方面

    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的結構在這幾年中有很大的改變。根據內政部去年的統計顯示,台灣平均每2.09對夫妻,就有1對離婚,離婚而選擇再婚者,男性有五成四成、女性則只有一成八;然而,再婚會學到教訓嗎?劉俠(杏林子)之友會指出,重組家庭再度破碎的比率為75%聯合奇摩報,2005),父母婚姻的轉變,若沒有妥善的處理,對親子之間的衝擊將是很大的震憾!

20051月發生的邱姓女童虐待案,是發生在單親家庭、吳念真導演紀錄片「阿祖的兒子」中阿祖和阿宏的故事,是一個隔代教養的家庭;隨著日趨增多的非典型家庭,親子關係也正面臨嚴酷的考驗。

一般研究顯示單親家庭及離婚後再重組的繼親家庭的孩子不管是

人格發展、生活適應、同儕關係、學業適應、社會技巧亦或偏差行為的發生,都與雙親家庭有其差異存在,因此現代社會日增的非典型家庭型態應是對親子關係為一大衝擊,值得令人關切(陳春秀,2000)

 

伍、結語

「家和萬事興」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語,而「人和」又是其中的關鍵!Olson提出的家庭環狀模式認為,家庭成員中若有疏離與糾纏的親子關係都會形成家庭系統的不平衡。

1.    現在影響孩子的外在誘因多,對父母維持親子關係而言是一大挑戰;需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相處的量與質兩者兼顧。

2.    在親子互動相處的過程中,孩子不該為全然的接受者,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附出與接受取得平衡點。

 

參考書目

中央社奇摩電子報(2005)。2005.1.11,謝佳珍報導。引自

http://tw.news.yahoo.com/050111/43/1din9.html

聯合新聞網奇摩電子報(2005)。2005.1.15,鍾蓮芳報導。引自http://tw.news.yahoo.com/050115/15/1e2ft.html

李文瑄(1999)。現代社會中不良的親子互動與人格特質。輔導季刊。第351期,40-41頁。

李玟儀(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

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雅雯(2004)。台南縣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親子關係、同儕互動對其性態度之影響。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妙娟(1989)。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得勝(1998)。社會變遷中「親子關係」的反省與重建。臺灣教育。第567期,6-11頁。

陳春秀(2000)。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

詹志禹(1999)。家庭如何影響孩子。臺灣教育。第588期,23-25頁。

賴嘉凰(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