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養方式是學生課業的助力?阻力?

蔡淑玲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

壹、前言~從建中學生跳樓自殺談起

    前幾個月的新聞:建中學生從九樓跳下自殺,離開壓力過大的人世,而他的遺書曾提到:「如果我留在武陵,現在我就可以快樂一點吧!」這樣的新聞被媒體討論了許久,不僅受到教育當局的關注,連父母也開始檢視自己對孩子期許和要求;記者深入建中校園訪問一些建中的家長,有某位吳姓家長說,發生這樣的事件,令家長們個個神經緊繃,生怕孩子鑽牛角尖,不過從這個案例,家長也得到警惕,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另一名建中高二學生的家長說,她原本這兩天要跟兒子討論去補習的事,現在她不打算再提補習的事了。 在台灣,ㄧ般人容易陷入智育優先的迷思,所以國內文理補習班十年來激增六倍多,明星高中學生更是補得兇;尤其,看到的一則新聞,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有某個補習班,在補習班規定的單子上載明各種體罰規定,甚至接受媒體採訪時,還大言不慚的說:家長看了規定,自願才來,願者上鉤。當時,我只有ㄧ個念頭:當「零體罰」正要深入人心時,這樣的花錢請學校體制外的補習班來打自己的小孩,家長難道只看重孩子的成績?孩子的內心感受呢?除了成績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值得家長關注的呢?

貳、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理論

(一)父母教養方式的意義

    國內對於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甚多,但名稱不盡相同,有「教養方式」、「教養態度」、「管教方式」、「管教態度」、「教養行為」等的說法。楊國樞(1986)提出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時的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圖及其實際的行動及作法,其內涵包涵態度與行為層次。王鍾和(1995)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及表現行為的策略與態度。

(二)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

    有關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不同的學者或研究者依其研究,而有不同的分類,而大致可分為三類:單向度、雙向度、多向度,茲將概述如下(吳麗娟,1998;孫碧蓮,2002;徐佩君,1999;莊麗雯,2002;吳美玲,2000):

單向度類型,如Baldwin等人將教養方式分為:接納型、民主型、放任型; Elder依父母的支配性分為專制、威權、民主、平等、放任、溺愛、放任、忽視等七種類型;Pumroy提出五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包括放任型、忽視型、嚴厲型、拒絕型、保護型。

雙向度則是以兩個相互獨立的向度構成四個象限來區分,如Williams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和關懷兩層面,分別形成高權威高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Roe & Siegelman依關愛-拒絕、忽視-要求兩向度,而分為十種類型;Schaefer依關愛-敵意、自主-控制兩向度,而分為十四種類型;Maccoby和Martin以回應與要求作為兩個作向,分為開明權威、寬鬆放任、專制威權、忽視冷漠四種類型。一般而言,以雙向度的劃分較為目前實際情況所接受。

多向度類型,如Becker提出的三向度分類法,包括限制-溺愛、溫暖-敵意及焦慮情緒的涉入-冷靜的分靜,而有八種不同類型;Hetherington和Frankie分為溫暖、支配、衝突三層面,而三向度的分類可謂較為完整,但因為較為複雜繁瑣,實用性亦不高。

参、課業壓力、父母期許及自我要求

  White(1974)指出學校的課業表現不斷的失敗,會使學生自尊心受損、認為自己沒有價值。Greening和Dollinger(1993)也發現少年成績的低落,和逐漸增加的學業壓力有關。而來自父母或自我的要求也是導致課業壓力的來源之ㄧ,雖然適度的壓力,會有助於學習,但是如果壓力過大,負面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如果在孩子課業壓力大時,父母能多花一點時間在孩子身上,多陪陪他們聊聊天,注意他們的情緒反應,有讓他們發洩的管道,或許自傷的行為就不會如此多。因為重要他人的關心,是能帶給孩子力量,而父母參與孩子的生活程度更是養成孩子自我概念的關鍵;父母也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觀念:課業成績絕對不是決定自己人生未來的唯一指標,單靠學業成就並無法推估自己的未來,因為許多活躍於社會上的人士,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

肆、第一名的背後

    近年來,政府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家長選擇讓孩子留在社區內就讀的風氣也越來越盛,只是仍有「明星高中」的迷思,認為把孩子送到學區外的明星高中,孩子便能有競爭;只是家長的高度期望,卻斷送了孩子幸福,辛苦的通學生活,假日蹲補習班的苦日子,只為了求得人人稱羨的好成績。試想:第一名能有幾人?為了求得那第一名,是否犧牲了更多更重要的價值呢?

    曾任海基會秘書長的焦仁和,現為法律事務所的負責人,他一心想要兒女繼承衣缽,不過他的兒子拿到法律外交碩士後,竟決定往歐洲學指揮。雖然,父子之間也曾有過爭執,但焦仁和看著兒子向自己的夢想邁進,也有了欣然接受的態度。作家小也有個嚴格的父親,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做一個給孩子自由的父親。當他的女兒高一那年決定休學時,小野很快就接受;後來女兒清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後,打消了休學的念頭。以上的例子,焦仁和和小野兩位父親,重視孩子的感受和主張,讓孩子有其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他們的兒女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如果父母能放下權威的身段,換個身分和時空,或許孩子的人生價值將有很大的不同。畢竟,「成功」不是父母所謂的「成功」,而是孩子心裡所期盼的「成功」。

伍、結語

    自己在教學時,常跟孩子強調:成績不是唯一,在自己的生命裡,還有許多比成績更重要的事;社會上許多事務,要靠各行各業的人來完成,雖然只是小小的麵包師傅、修車工人,但只要你能為社會盡一分心力,那老師就很高興了。我不知道他們懂不懂,但我知道這樣的觀念要告知,因為孩子的未來,有一部分是掌握在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手中。

    當然,父母是孩子的人生重要推手,愛子女的心也是良善的;如果,家長也能教導孩子關注生命中更重要的事,孩子將不是成天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的可憐兒,而是握有自己未來希望的掌舵者。

 

參考文獻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度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徐佩君(199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方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楊國樞(1995)。心理與行為。台北:正中書局。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