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在國小資訊種子學校∼以高雄縣溪寮國小為例

教師  龔輝基

溪寮國小

一、前言

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由於電腦的普及與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已經漸漸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型態。教育科技對教育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其中網路教學與數位學習更是對於未來教育環境與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楊錦潭,民94)。

溪寮國小在資訊教育的推動上的進程是:九十一學年入選初級資訊種子學校,是自我成長的淬鍊的開始,在教授的指導之下,花費好一番功夫,才從資訊教育跨到網路融入教學之中;九十二學年獲入選中級資訊種子學校,歷經培訓、研討、參觀、訪問,並且建置「數位學園」,建立「學習資料庫」、舉辦「教學觀摩」,推廣「網路融入教學」及「創意教學」;在九十三學年榮獲入選為資訊種子典範學校,藉此機會和大家共同分享。

二、什麼是網路融入教學?

王全世(2000)認為認為網路融入教學是:結合電腦化網路系統或傳播方式於整個教學活動各環節;何桂榮(2001)認為網路融入教學是透過資訊科技與學習領域的整合,使學習者在資訊領域與相關技能同時穫得成長。

綜合上述,網路融入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是希望幫助學生做最有效的學習,但其主要的關鍵是在教師身上,教師藉由資訊科技工具的特性,減輕備課壓力、充實教學內容、提昇教學成效。換句話說,網路融入教學是以教學為主,資訊科技媒體為輔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領域能力指標和資訊能力,做適當的融入,以幫助學生學習。

三、網路融入學科教學的目標

根據教育部於九十年五月三日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總綱」之發展策略,融合資訊科技於學校各領域課程中,發展優質的網路學習素材與教材,並普遍推動教師資訊基礎素養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技能之培訓,引導網路學習落實到學校與教室,並能永續經營。鼓勵師資養成在「教材教法」課程中納入網路融入各科教學的內容:(教育部,2001

1.發展網路融入教學模式推動。

2.建立九年一貫課程網路教材相關之主題特色領域。

3.辦理網路融入教學相關之教學觀摩活動。

4.蒐集與整理教學素材及網路學習資源。

四、網路融入領域教學的特質

1.引起動機模式

利用網路的特性,結合聲光影音效果,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網路便捷的特性,連結全球資訊網路資料庫,喚起學生的先備知識記憶。

2.教學網頁化提示模式

利用HTML語言,將教學所需的相關教學資料,蒐集鏈結成為一片光碟或透過資料倉儲,方便教師在教學上的使用,減少因為資訊技術差異所造成的教學困擾。

3.具體操作模式

國小的學生在認知發展階段是屬於具體到抽象的認知期,因此我們在設計融入教學時,讓學生上網作業或蒐集資料由做中學,透過實際操弄,來達成認知的建構。

4.線上學習模式

E-learning的優點下,我們建置線上資源學習平台`如術位學園,突破時空的限制,可使學生適性學習、個別化學習,並且促進親子交流。

5.互動評量模式

如果學生的學習可以紀錄查詢,透過編序的教材設計,讓學生可以依個別程度自由操弄學習,`如本校運用線上評量、loxa的聊天室及成績總管、按按按系統來輔助學習。

6.延伸教材技學習歷程檔案模式

透過網路知識分享的機制,本校將教師教學檔案暨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建置成資料庫,以方便網路融入模式的推廣。

 

圖一:無線網路引導學生主題探索     圖二:互動評量,自由操弄學習

五、網路融入教學的行政支援

網路融入各科教學,會以種子學校的模式來推動,主要著眼於行政支援的重要性。資訊不只是一種環境,更是一種習慣,要讓資訊隨手得,處處可學習,資訊教學環境的型塑,行政的介入和支援相當重要;甚至由列入校務發展計畫,制定行事曆,成立網路融入教學發展小組,定期檢討,辦理週三教師成長研習,安排參觀訪間,邀請專家學者蒞校指導,辦理推廣研習、教學觀摩等,並且積極爭取社會資源的協助。

六、如何晉級成為網路資訊種子學校,設備硬體方面的作法

各校發展環境不同、設備不一,介紹溪寮的經驗,是希望藉著參考溪寮的成長過程和規劃理念,以各校的各項優劣勢,擬定出一套長期的發展目標,根據需求的迫切性,逐步加以採購更新。

1.設置完整的校園網路連線,並廣設資訊插座(尤其是辦公室、教室和教師休息室),以方便教師備課教學使用。

2.設置多台資訊車,提供給低、中、高年級班級教室使用,資訊車內設有一台桌上PC、螢幕、數位投影機、不斷電系統、延長線、網路線等相關教學投影設備,內部線路皆安裝固定完成,讓使用的教師只需做二個動作:插電源插座和連接網路線,以節省教師器材準備的時間。

 

圖三:資訊車具機動性、方便性         圖四:搭配資訊車作網路融入教學觀摩

3.每班裝置固定式珠光布幕和教學播音設備,可以連接多台PC的集線器,方便做資訊的輸出入。

4.設置資訊室,由專人統一管理各項資訊軟硬設備,以資源的有效運用,光碟和書籍編目造冊,公佈借閱,由專門教師定期更換虛擬光碟櫃和隨選視訊的資料內容。

5.設置網路硬碟,培養教師資訊應用的素養,以有效達成知識分享目的。

6.每個班級至少設置一台桌上電腦,提供給教師備課和教學使用,且都裝置有CD-RW,以方便教師做資料的備份和移轉。

 

圖五:網路融入:網路 +NB +單槍投影機        圖六: 辦公室PC +網路插座 + NB

7.購置多台筆記型電腦,搭配無線網卡,初期由教學團隊教師優先借用,從事教師行動研究和指導學生主題探索、獨立研究之用。

七、網路資訊教育科技融入教學的應用

現今中小學運用教育科技於教育場域的方式,大約有下列幾種:

1.教師備課的工具:教師呈現教學素材,不論為現成的、改編或自行製作的,以網路或多媒體呈現的內容融入教學。例如:呈現網路教材或製作簡報系統。

2.學生學習工具:學生查詢資料、做作業的工具,提供學生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或對某項軟體的運用技術、或為小組合作學習溝通的平台。

3.親師合作的工具:透過電腦網路架設班級網站或電子郵件,提供家長與教師、學校、學生的互動。

4.資訊教學方面:主要分為以「方法」與「內容」融入教學方面,前者為輔導學生資訊使用能力,進行學習。例如:教導以電腦印製作文、教繪圖軟體、上網搜尋資料等;後者以「內容」融入教學,主要為將課程內容融入。

根據溫嘉榮(民89)指出,教育科技融入教學的應用包含了教學、教材、學生學習、親師溝通、學生資料管理,評量等方面。而江蕙茹(民92)則依照上述教育科技融入教學運用的範圍與程度整理成十種模式,如下所示。

     1.教學大綱提示 PowerpointFrontpageWWW、教學多媒體演示。

2 .補充教材 Internet 資料搜尋 資料蒐集、課堂提示。

3 .學生自學教材 FrontpageWWW 適性化自學教材。

4 .師生互動Net MeetingE-mailMSN、建立班級家族、聊天室師生溝通、問題解答、同儕學習、線上討論。

5.線上測驗與評量線上評量系統、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學生課後練習、瞭解學習成就作為教學回饋、網路學習歷程檔案。

6 .虛擬教室 Internet 網頁 跨校、跨國的學習互動或網路合作學習。

7 .競賽活動,學校網路競賽、按按按教學系統。

8.學生作業 WordExcelDr.eye、美工繪圖軟體、Powerpoint學生利用電腦做作業、利用電腦學習。

9 .班級及學生資料 ExcelAccessASP 學生基本資料。

10.親師溝通 E-mail、建立班級網路家族、電子報、網路相簿家庭聯絡簿。

八、如何晉級成為網路資訊種子學校之主要策略

1.成立網路融入教學團隊

網路融入各科教學的範圍非常的廣,各校可依現有人力暨學校特色,如選定與語文、生命教育一至二個領域發展,成員包括校長、主任、教學組長、領域專長教師和資訊教師,定期聚會,仿讀書會型式,安排學期工作行事,以追求自我專業成長為主。

2.教師成長工作坊

校內的自我成長研習,由教學團隊成員來配合教務處規畫推行,成效非常好。教學團隊成員利用週四下午時間,研究網路融入教學活動設計,蒐集相關教學資源,規畫全校教學環境,編製數位教材等等,再逐步於週三進修時間,推出相關配合活動暨進修研習。

  

圖七:教師週三研習廣播設備操作        圖八:網路融入研習

3.教師行動研究

網路融入教學是希望幫助學生做最有效的學習,因此教學團隊的教學活動設計,透過互動式、協同的教學觀察和紀錄,完整呈現教學現場,並且於檢討會中,加以修正改進。在一次又一次的設計、教學、觀摩、回饋過程中,教師們才逐漸擺脫外加式的網路融入教學,也才能真正體會教授所說的:「不要為融入而融入」的真正意涵。

4.各項推廣活動

推動網路融入教學,讓每一個老師的教學更精彩,是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目光焦點。因此,激發創意教學,變成為推動網路融入的最主要目標了,從教學觀摩、網路融入研習、語文領域產出型研習,線上徵稿、教學研討會等。

5.建構教學資料庫(資料倉儲)

溪寮是小型的學校,我們一直在找尋,找尋資訊科技對我們最有效的幫助,當大家能接受知識分享的觀念,且從中體驗到樂趣、享受到便利;經驗告訴我們,將彙整而成的各項教學資源,做有系統的建置,提供給全縣的教師分享。

九、結語

溪寮的網路融入教學持續不斷的進行、成長中,而藉由這個機會是希望能有更多有興趣的老師和學校,一起來探索研究,整合區域資源,促成資源的共享、知識分享。

參考文獻

1.    何桂榮(2001):資訊教育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851-4頁。

2.    王世全(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

25-27

3.江蕙茹(92)。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以

台北縣、桃園縣資訊種子國小為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

版,新竹縣。

 

4. 教育部(民90)。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203232

5. 楊錦潭(民 94)。ICALT2005:數位學習與知分響實務,陳年興序言。

7. 溫嘉榮(民85):國民中學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與學生學習適應

模式之探討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參考資源:1.溪寮國小:http://163.16.116.19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