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之子的未來

尤怡人

嘉大家庭教育所

 

壹、前言

全球各地都有弱勢或少數族群的問題,台灣亦不例外。從早期的原住民至最近的外籍配偶,而目前最令人憂心的即是外籍配偶所產生的下一代--所謂「新台灣之子」。根據行政院(2005a)的統計,在民國93年出生的嬰兒中,母親為大陸港澳或外籍者占了13.2%,而93學年度的小學生就占了2.2%,比去年上升了53.6%(行政院,2005b)。足見這批孩子已經逐漸進入了主流社會與教育體系之中,假以時日勢必成為台灣社會中不可小覷的族群,因此,必須注意他們的生活適應與發展情形是否良好,這將會左右台灣社會的未來。

 

貳、危機與因應

 Garbarino認為在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發展過程中,「認同」占了一部分,必須知道自己是誰,而又身處於系統的何處。自我認同的形成來自不同的領域,經由不同人的回饋;經過不同的階段,融入不同角度的思維,才能逐漸形成清晰的自我。

其實夾雜在兩種文化中的孩子除了自我之外,也會產生文化認同的問題,不管是兒童期還是青少年唯有從外界的訊息和內在的認知達成平衡,才能讓自己在社會中站穩腳步。社會並不是美好無暇的,在生活中所會面臨到總是有人以有色鏡片在看待「新台灣之子」,他們必須體認到,這將是生活中的常態,世上沒有一個地方是不存在歧視的,只有先做好本身的心理建設,才能坦然面對這些不公平對待,而後再破除舊有的刻板印象,如同許多在美國的移民第二代,在成長過程中也曾找不到歸屬感,被他人歧視,不也仍有許多人跳脫出華人只能開餐館、洗衣店的傳統印象,而當到醫生、律師、甚至主播、參議員。

因此我藉由生態學的角度來探討這些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與發展上的危機與因應方法。

()小系統:在兒童期的發展中,父母、老師、家人的小系統最為重要。

1.父母:若外籍的父母無法適應這個社會,而本國籍的一方又屬於弱勢族群,那麼孩子的養育以及和父母的互動就會受到干擾,如果能在一些社區中心設置雙語義工或是協助單位,就能及時協助父母。在學校、社區設立了許多外籍配偶的學習課程,雖然能增加其適應社會的能力,但是仍有更多需要的配偶可能因為家庭或其他因素不能參與,因此更須有義工主動出擊。唯有父母擁有舒適的身心環境,其對孩子的照護也才能完善。如此,至少新台灣之子的第一步不會太艱辛。

2.老師:在國小裡,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便是老師。「老師」不見得就有尊重多元的概念,真正的想法常在無形的言談中表露無疑,甚至連帶影響其他孩子的觀念。因此建議在每年必須進修的研習中增列相關內容,不只可以讓教師自我檢視自己,還可以讓教師傳遞正向訊息給孩子,幫助塑造良好的自我認知。

3.學校:目前政府對於單親、低收入戶、原住民兒童皆有課後輔導的補助措施,讓他們也有文化公平的機會。而許多新台灣之子也是處於文化不利的家庭中,如果課後輔導也能將其包括進去,不只可以提升學業上的成就與能力,還能擁有同儕團體甚至增加自我的自信。在國中高中裡,可以成立社團,如大學的山青社,可以增加彼此的連結、分享,成為支持團體,或是尋求歸屬感。

4.同住的家人:存在著不同文化的家庭,下一代身上便產生了文化上衝突。每種文化都有獨特性,只有強勢與弱勢而沒有優秀與否。家人如何接納外籍配偶?心態又是如何?孩子擁有不同種族的血脈是事實,家人們也必須讓孩子明瞭這一點,而不是一昧否定。「自我接納」是接受、認同自己的第一步。

(二)中間系統

1.台灣籍的一方是以什麼心態在面對另一方也會影響著夫妻彼此的關係。外籍的一方若能適應社會良好,和其他人的隔閡自然會減少,所得到的負向回饋也會減少,如此,夫妻雙方因為種族文化差異的摩擦造對孩子傷害的情形亦會減少。

2.如果班上有這樣的孩子,教師應該要特別注意和外籍父母(大部分會是媽媽)的互動,如果能提升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提高家長的參與度,也會增進孩子的學業表現(An Ran,2001)。

(三)外系統

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本身如何面對這必然的事實----台灣人口組成即將面臨多元,如同新加坡。現在政府的做法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日益增多的外籍配偶、勞工進入台灣的社會,多半是以消極的限制、防堵,甚至是「掩耳盜鈴」的方式處理,並未做全盤性的考量與規劃。

1.如果家庭中的外籍配偶有在上學習課程,或是參與社會適應的一些團體,那麼政府可以以此減稅,增加參與的誘因,如此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會比較良好。

2.因為大部分的家庭是屬於弱勢的族群,因此在醫療保險部分也可以補助。唯有確保孩子的健康照護,才能減少未來社會的成本浪費。

3.政府應該培養雙語人才從事相關的協助或教育活動。在美國有些州設立了語言協助人員與機構,可以幫忙移民(難民)家庭從事各項家庭必須的活動。如紐澤西州立大學就設有E.S.L的研究所。

4.政府可以成立半官方機構專門處理外籍配偶生活與適應的問題。畢竟有許多事仍是要由政府主導才能夠執行,就像原住民委員會,至少在政府中是有一個可以為其發聲的行政組織。

(四)大系統

這是一個最難改變的部分。雖然美國本身在60年代就開始進行民族的融合,至今也40多年了,歧視狀況仍然處處可見,那麼又如何能期待台灣在短短的時間內扭轉呢?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在政令宣導時、法令制定時,都賦於這些新台灣之子正面的意向,讓一般大眾能漸漸接受他們也是我們社會中的一份子。

此外,他們本身也不能因一些不公平的對待便消極承受,而是更要證明文化與血緣的差異無損於個人的能力與成就。除了保有自我和傳統文化之外,也要努力和主流文化接觸,取得在這個社會中的平衡點。

整個文化的思維是個人行為的藍圖,在國內,一般人提起原住民時不免都有一些制式的印象,對於新興族群----外籍配偶以及新台灣之子,更無法避免。我想這也必須交由時間來處理。

 

參、結語

現在的台灣,外籍配偶快速增加,他們所形成的家庭也是屬於台灣社會中的多元文化家庭。為了要讓這些家庭安穩的生存在台灣社會中,延續未來的生命與生活,必須有效的協助這樣的家庭和孩子適應主流文化,減少家庭中的文化衝突,真正的幫助這些「台灣之子」成為將來的社會中堅。這不只是在教育最前線的學校教師的挑戰,也是從事家庭教育的工作者一項重要的任務。

 

參考書目

An Ran. (2001). Travelling on parallel tracks: Chinese parents and English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43 (3), 311–328.

行政院主計處 (2005a)。93年出生嬰兒中生母為大陸港澳或外國籍者占13.2%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4月30日。網址: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533116342171.pdf

行政院主計處 (2005b)。93學年度外籍、大陸地區及港澳配偶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增54.5%。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4月30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532117482771.pdf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