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家庭中老人的安養與照護問題

杜淑娟

嘉大家庭教育所

 

壹、前言

約一個月前的某天上午,忽然接到弟弟來電,緊急通知我家母吃早餐時,不小心被一口麵包噎到了,正在急診室作急救。接下來的十多天,弟弟和我的家庭均陷入一片兵荒馬亂的情境,每天在醫院、學校、家庭、菜市場、…之間團團轉,手中有做不完的工作,腦袋裡有停不下來的念頭,千百個掛念懸在心中。說真的,在那當下還真是希望能有個分身呢!

家母今年86歲,自從父親在八年前往生後,她就變成了獨居老人。雖然弟弟就住在隔壁,可是她還是選擇要自己住、自己煮、自己吃,實在是坳不過她,加上大家都各忙各的,尤其是母親一向和弟媳處得不好,她覺得這樣比較有尊嚴。可是這半年來,母親的健康情形漸漸不佳,常常說些離奇古怪的生活情節,經醫生診斷是失智老人的症狀;弟媳開始就近照護其生活起居,但是婆媳的心結還是一個難解的結。

後來,家母在加護病房診治一週,再轉一般病房後續觀察一週,目前已安排至某公立醫院內的「護理之家」安養照護。我們總算鬆了一口氣,但是後續的關懷探視、親情互動依然不能中斷;另外每個月三萬多元的照護費用,又是另一個問題,像我和弟弟兩個家庭,要共同負擔我婆家89歲的婆婆和我娘家86歲的媽媽,其壓力之大、負荷之重,應該可以想見。不過,相信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不算少數,可見家庭中老人的安養與照護問題實在是目前相當嚴重的普遍現象。

 

貳、內文

一、人口老化與長期照護之需求

由於科技醫藥的進步,使得國民平均壽命延長,加上生育率長期大幅下跌,造成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根據內政部(2005)統計資料顯示,至民國94 9月止,65 歲以上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數的9.65﹪,預估到民國120年時,老年人口可望達到全國人口數的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老年人口將超過一倍以上的成長,在此趨勢下,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種種現象與問題,必然是我們要面對與探討的議題。

人口老化的趨勢在各個先進國家都是非常鮮明的公共政策問題,它所帶來的影響,除了需耗費龐大的醫療服務和急需建構完整的社會福利外,其對許多家庭的衝擊以及產生的社會問題,也是老人相關議題中一個很重要的焦點。

在高齡化的社會裡,老年人的需求以健康醫療的服務為主,老年人由於身體器官的衰退或者罹患慢性疾病因而喪失自我照顧能力,而需要依賴別人的照顧,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有約68﹪左右的老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其中尤其以「老人失智症」這類慢性疾病,常因為疾病歷程的特殊性以及伴隨許多個人日常生活失能的狀況,所以很容易導致失智老年人本身及其長期照護者很大的困擾。

 

二、家庭的照護功能與照顧者的負荷

如前所述,有約68﹪左右的老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且其中每十位就有一人無法自行料理生活,需要長期照護(內政部,2004)。家庭中老人的照護,在過去是家庭問題,它是家庭的傳統職責之一;然而經歷社會變遷及家庭結構改變的現在社會中,老人照護的工作,隨著家中子女數變少、成年子女外出工作的普遍等因素,而使得家庭成員的負擔愈加沉重。

台灣地區於1961 年時,老人扶養比約5﹪,即每20 位年輕人扶養一位老人,至2005 年扶養比已達13.51﹪即每7.4 位年輕人需扶養一位老人,推估至2030年,每3 位年輕人即必需扶養一位老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由數據顯現台灣老人的照護問題與負擔相當沉重,實在很難再由家庭單獨來負擔。

當家中的老人因殘病而無法自行處理日常生活功能時,家人親屬通常會擔負起照顧的責任。在過去的中國人傳統農業社會中,是以「家族」為經濟及社會生活運作的單位,因而家人親屬自然而然擔負家中老人的照護,加以中國文化傳統「孝道」的背景,由家屬照顧家庭中殘病的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根深蒂固的傳統。

通常在家庭照護體系中,提供照護者大多數為女性家屬,包括:受照顧者的妻子、媳婦、成年的女兒等(郝溪明,1998)。然而時代的變遷,台灣已從農業社會轉為工商社會,在以個人為生活運作單位的工商社會中,除了傳統文化與社會價值的變遷以及家庭結構的改變,女性勞動參與率逐漸上升、家庭結構核心化、生育率降低、離婚、單親家庭等問題,都使得擔任家庭內照護工作之主要人力萎縮,傳統由家庭中的女性負擔之居家照護模式將面臨困境(王正、曾薔霓,1999)。

家屬在家庭中照護老人的過程,常需承受孤獨的感受,並可能因老人的問題行為以及繁雜的照護工作而造成生活的失序,長期下來,使身心承受沉重的負荷。家庭照顧者在沉重負荷的情境下,有的會試著改變照護策略以減輕負荷,例如僱請居家看護人員;希望在某個程度之下維持家庭照護的模式,然而這種努力,常常會隨著老人的健康情形日漸惡化、照顧負擔愈加沉重而無法繼續負荷。

 

三、長期安置照護機構的問題及對親情的衝擊

在這種家庭照護模式的困境下,長期照護機構順勢而起,儼然是一種順應時代需求的替代方式,然而由於人類親情及倫理的因素,家屬在做決定是否將父母或自己的老年配偶安排入住長期照護機構時,仍有52﹪的子女,以及89﹪的配偶,相信這是他們所面對過最困難的問題與抉擇(引自王文芳,2002)。

在一項台灣民眾對老人長期照護安排之態度的研究報告中(吳淑瓊、朱昭美,1995)顯示,民眾認為一般家庭有照護老人的需求時,58.1﹪會選擇居家式照護,選擇社區式照護為31.8﹪,而選擇機構式照護為10.1﹪,傳統居家式的照護方式最能被接受。這除了親情因素之外,中國文化受「孝道」的影響深遠,使得中國人對長期照護機構產生愛恨交加的矛盾情感,在家庭照護負荷過大的情境下,機構式照護幫家庭照護者解決一部分的負擔,然而,不論照護品質如何,社會文化都加了標籤──家庭照護象徵「子媳孝順」,而送機構照護象徵了「子女不孝」、「老人被遺棄」的隱藏涵義。

在以「孝道」為社會道德重心的文化體系中,這樣的一個抉擇,對於老人及家人親屬都出現了巨大的壓力,面對如此困境,有些家庭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將年老的父母送往長期照護機構,其間經歷複雜無奈的情感煎熬,對老人及其家屬的衝擊都是非常大的。

探討有關老人被安排住進安養機構接受長期照護的主觀感受、生活適應、情感需求等,以及家屬在作此決策的過程中,面對的心理衝突、親情依附、輿論壓力、經濟負擔……等,均為後續可供研究與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

 

參、總結

當家庭中的老人逐漸衰老、殘病,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功能時,家庭照護常是第一選擇。根據內政部90 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發現,老年人認為最理想的養老居住方式為,與子女同住或隔鄰而居者佔69.7%,次為與配偶同住者佔13.3%,可了解大多數的老年人認為最理想的老年居住方式是在家裡(內政部,2005)。在「老人福利提供與需求評估」研究中問及「當無法照顧自己時,希望由誰來照顧?」,研究結果中有83.8%的老人希望居住在家中,由家人負責照顧;4.5%認為住在家中,請專人照護;有1.1%希望住在家中參加日間托老(引自郝溪明,1988)。胡幼慧、郭淑珍、王孝仙(1996)的研究中顯示:在262 位出院慢性病重症患者中,以家人照顧者佔最多數,為78.9%。許多的數據均顯示家庭照護在長期照護體系的重要性。

許多關於國內機構式長期照護的文獻論述中,都提到了機構式照護在中國傳統社會道德體系中負面的文化意涵,而且絕大部份都涵括了「孝道」的思考層面,在文化道德禁忌之下的思維方式,確實形成了家庭中面對老人安養與長期照護的困境,然而關於家屬安置老人於護理之家等長期照護機構的經驗與感受,相關研究較少有著墨,值得做後續的研究與探討。

歐美西方國家,並無明顯的「孝道」文化氛圍,然而其家屬在安置老人於長期照護機構之經驗的相關研究結果中,卻也顯示出許多負面的意像,此種經驗包含了煎熬的決策過程、失落感、罪惡感、無奈與不忍等(引自王文芳, 2002)。

我自己的親身經驗中,在安排家母住進「護理之家」前,整個家庭走過多少風暴,也經歷了許多的煎熬與掙扎,幸好母親一向明理且自主,最後的決定雖然不是非常圓滿,但是全家的人都能以歡喜心去接受。我也常常在探視母親的過程中,不經意的觀察到「在護理之家」的某些場景中,家屬在探視老人時,明顯的呈現出複雜的情緒反應,這些場景的背後有多少不同的家庭故事,而這些情緒的後面應該是有許多的意義!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511 30 日),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摘自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行政院經濟委員會(200511 30 日),人力應用與規劃,摘自http://www.cepd.gov.tw/index.jsp

王文芳(2002),家屬安置老人於長期照護機構之經驗,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私立中國醫藥學院。

王正、曾薔霓(1999),倫理與價值:長期照護財物機制之理念與原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2),101-130

吳淑瓊、朱昭美(1995),民眾對老人長期照護安排之態度:1994 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之發現,中華衛誌,144),369-382

胡幼慧、郭淑珍、王孝仙(1996),老人長期病患照顧者對取代方案之考量:潛在需求與困境之分析,中華衛誌,154),275-288

郝溪明(1998),老人長期照護中家庭功能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3265-173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