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弱勢家庭現狀的評估與展望

尤怡人

嘉大家庭教育所

 

前言

    全球各地都有弱勢或少數族群的問題,台灣亦不例外,從早期的原住民至最近的外籍配偶皆然。就家庭本身而言,當面臨壓力,資源卻不足以因應時,或是擁有的資源與能力是相對的弱勢,這樣的家庭也屬於弱勢家庭,如家中有身心障礙兒童或是單親家庭。

   

一、弱勢家庭的定義

在一般的定義中,不同的家庭類型有著不同的壓力來源。

(一)有身心障礙兒童家庭

家庭功能受到限制,父母育兒有角色上的壓力以及健康問題。

(二)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的家庭功能也是受到限制,並且親職角色和孩子的互動之間也面臨挑戰,不過若是單親媽媽的家庭則又可能面臨經濟上的壓力。

(三)原住民家庭

種族上的刻板印象與經濟壓力。

(四)外籍配偶家庭

種族上的歧視(以大陸、東南亞為主)、溝通與經濟上的危機。

然而在Duis (1997)McBride et al. (2001) 文中提到,實際上在家庭中的壓力可以藉由社會的支持力量減緩,包括人際關係成員所提供的資訊、教育、心理、物質…等,這些力量可以提供家庭系統中最重要的成員─父母,穩定的力量,改善成員之間的互動,進而提升家庭品質。因此,同樣類型的弱勢家庭並不一定有同樣的問題,不能單從「缺乏」的角度來看,而必須從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層面來評估(Conner, 1998)。

究竟我們在評斷「弱勢家庭」時,用的標準和面向為何?Conner (1998) McBride et al. (2002)以及 McCurdy (2001)都認為不能只是單單的「資源」、「需求」與「缺乏」的「點」來看,必須從關係與層次的角度切入,以系統的觀點來評估之間所連成的「線」、「關係」,這才是影響最甚的因素。例如McBride et al.(2002)的研究中提到,有些單親母親教養兒女的家庭,就表面的特徵:「制式」的經濟標準上來看是低收入戶,家庭功能是缺乏的,資源亦不足。然而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態度是正向、積極的,親子關係互動亦佳,其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也優良,就整個家庭的能力而言,他們是充滿能量的。

內聚力和適應性可以說是在減輕家庭壓力上最重要的兩項因素,所以若家庭本身這兩樣能量不足以因應壓力,導致於某項功能的缺口,以此說明家庭缺乏那一種協助(如缺乏親職教育),而不是以家庭類型來決定其需要的資源,如此能更客觀的評斷出不同的家庭需求。

 

二、弱勢家庭的展望

子女在學前或國小的階段中,學校和家庭對孩子有絕對的影響性,兒家長支持學校教育對孩子的發展也有明顯的幫助(Raffaele & Knoff, 1999)。但是一些研究中(Clancy,1995; McCurdy & Daro, 2001; Raffaele & Knoff, 1999)也顯示,弱勢家庭在學校教育、親職方面經常是不足的,甚至家庭本身還有極大的經濟壓力,使得親子的互動品質不佳。

學校是最接近學齡兒童及其家庭的系統,學校本身具有多樣的教育型式及功能,如何以學校的立場發展一套協助計畫呢?這也必須從生態的角度來思考該社區的特質、社區人口的結構、社區經濟、學區家長的教育背景、家長的工作性質以及家長本身的態度(Clancy 1995; Conner, 1998; McBride et al.,2002; Raffaele & Knoff, 1999)Conner (1998)的研究中提到一個霍桑納(Hawthorne)國小,呈現了一個以學校為本的設計,它是以生態理論的原理來實施社會工作,包括親職教育、諮商、健康醫療,甚至到成立弱勢家庭間的支持團體,以學校為中心提供資源、資訊、工作機會和職業訓練 ,雖然只是運用到中間系統的連結,但是已經是個成功運用系統觀點而成功的方案。

由政府提供資源、協助弱勢家庭只是給其當下的協助,並不能改善家庭情形,有些家庭則會仰賴這些資源,不再努力改善家庭困境;而有些雖恢復部分家庭功能,脫離政府「法定」的協助標準,但是仍未跳脫惡劣的環境,則仍需要其他非政府來源的協助(McBride et al., 2002)。因此,若是以霍桑納(Hawthorne)國小的方案為藍本,設計一個家校合作的協助計畫,或許是能比公共政策與政府的介入來的有效並立即。

但是在方案的設計上必須注意到幾點:

1.必須是以家長為本(McCurdy & Daro, 2001; Raffaele & Knoff, 1999)

大部分的教育人員了解家長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參與的重要性,然而在推廣設計時卻常以自己為出發點,讓家長會有挫敗感,使得家長意願降低,拒絕學校的介入。McCurdy & Daro (2001)就提到許多不願參與活動的家長本身就拒絕接受學校提供的服務。

2.以生態學的觀點設計 (Clancy, 1995; Conner, 1998; McBride et al.,2002; McCurdy & Daro, 2001; Raffaele & Knoff, 1999)

必須考量學校特性、社區脈絡。從系統的觀點來看人員、資源、人口統計資料、正負面的影響及互動,這些因素彼此牽制家校合作的設計。

3.建立監督與實施人員的訓練方案(McCurdy & Daro, 2001)

從事的人員必須接受先前的訓練,了解方案的實施重點以及目標,更重要的是方案的哲學觀點,如此才能一致的規劃及施行。此外,還必須有協助工作人員的計畫,以防本身的能力、動力的枯竭。

4.結構與彈性的平衡。

McCurdy & Daro (2001)認為會參與方案的家長就是因為切中到他的需要,是符合這個方案的特殊需求性,所以為了能讓更多的家長參與,方案內容不能太過單一結構化,必須容許某種的彈性。但是就學校人員或執行人員的立場,這樣的規劃是有相當程度的困難,因此,如何在結構與彈性間取得平衡點則考驗著設計團隊的智慧。

5.由地方或中央做統籌。

霍桑納國小的資金與協調是由州政府的資金以及一個該區的都市協調會主導,能夠全面的取得援助,並在社區之中獲得各個機構的支持(Clancy, 1995)。然而在台灣,學校、社區的力量有限,要協調機構間的彼此協助和援助是有困難的,因此還必須要有公權力的介入,但並非主導,否則就失去社區的獨特性,方案最後又會落於敷衍交差了事。

 

三、結語

如何幫助弱勢家庭脫離「弱勢」的部分是每一個國家都在努力的,期望社會中的家庭大多能發揮家庭功能與影響。因此要有效的運用社會支持系統的功能則仰賴於有概念的參與者(家長及相關人員)、良好的方案、紮實的研究基礎、政策的制定、方案規劃者以及社會大眾的觀點,也就是一個由小系統至大系統的整體協助,這樣的改變才會是最有效以及有最深遠的效益。

 

參考文獻

Clancy,J.(1995). Ecological school social work: the reality and the vision.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17, 40-47.

Conner, R.F.(1998). Toward a social ecological view of evaluation us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19, 237-241.

Duis, S. S., Summers,M. (1997). Parent versus child stress in diverse family type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7 (1), 53-57.

McBride, M. V., Brody, G. H., Brown, A., Wisenbaker, J., Cutrona, C. E., Simons, R. L.(2002). Linking employment status, materna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attributions about poverty in families receiving government assistance. Family Relations, 51 (2), 112-121.

McCurdy, K., Daro, D. (2001). Parent involvement in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An integrated theory. Family Relations, 50 (2), 113-121.

Raffaele, L. M., Knoff, H. M. (1999). Improving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with disadvantaged families: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8 (3), 448-466.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