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分化概念談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

楊惠敏

嘉大家庭教育所

 

一、前言

小時後看過許多童話故事的結局都是:「王子與公主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且很多人堅信童話故事裡的美好結局,並認為婚姻是一切美好的開始,因此許多人帶著這樣美麗的夢想踏上紅毯,但是揭開婚紗後卻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因為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後可能會因為擠牙膏的方式、馬桶蓋應該由誰掀起、孩子該由誰接送而吵架,許多因素都影響著王子與公主的幸福日子。Framo1981)曾說,在所有對人類具有衝擊性的力量中,原生家庭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有些專家並認為原生家庭經驗會對個人的婚姻功能有影響。而在家族治療的領域中,Bowen取向家族治療認為,個人過去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關係模式,將持續影響其未來的重要人際關係,且人們傾向於在親密關係中複製早期在原生家庭中建立的關係模式,其中Bowen提出的「自我分化」概念,說明自我分化較佳者,在家庭關係中較能投入情感、享受親密又不至於失去自主性;自我分化較差者與家庭的關係不是太黏膩,就是太疏離,因此可知個人與原生家庭分化的程度會影響家庭關係,其中「婚姻關係」更是深受影響,因此以下將從自我分化概念談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

 

二、自我分化概念(differentiation of self

「自我分化」意指個人之理智與情緒功能的分離;個體自我分化的程度反映了一個人區分理智與情感歷程的能力,個人分化的程度愈大,愈能抵抗家庭情緒活動的打擊;若一個人的自我分化程度較低,則可能無法區分出自己與他人,於是很容易被家庭中最具支配力的情緒所影響。Bowen(1978)認為個人內在有兩股自然力量,一是「個別化」(individuality)的力量,促使個體在心理上與家人有所分離;另一是「一體性」(togetherness),促使個體在心理上和家人有所關聯。在發展過程中,若是一體性的需求太高,會使個體對他人產生情緒化的依戀,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限;若是個別化的需求太高,會使個體與他人之間過於疏離或造成不成熟的情緒截斷(emotionalcutoff )。為了因應發展上的需求,個體必須設法於內在的獨立自主以及和外在他人互動連結的關係中維持平衡(Kerr & Bowen,1988)。因此,所謂良好的自我分化可以說是個體能在家庭中,同時維持獨立自主性和情感連結的平衡。自我分化高的人不旦可以同時保有此二系統的獨立功能,並且可以依靠理性的判斷,彈性運用自己的情緒和理智功能,所以不易受壓力或人際關係的影響,也就不需要藉由與他人過份的黏膩或親近來獲得安全感。因此,這樣的個體能在親密關係中,能同時保有親密感和自主性。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其行為只依據自動化的反應,缺乏理智的判斷,這樣的人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且易與他人的情緒混淆。尤其當面臨壓力時,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會採取兩種極端的適應模式:一是迴避他人,以免除害怕失去自主性的焦慮;另一種是藉由著親近、依賴他人,來減輕自己的壓力。但迴避他人無法滿足人類需要與他人連結的需求,而過度依賴他人則可能因此而失去了個人的自主性。

 

三、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

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就是個人出生後被撫養的家庭

Anderson, 1987),個人自其中開始學習生理、心理與情緒的層面。這通常是個人幼年時所待最長久的家庭(Hovestadt, Piercy, Anderson, Cochran, & Fine,1985)。在我們一生當中,對我們影響最早、最有力,也持續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的系統,個人在原生家庭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所產生的影響深遠而廣泛,而且會持續在成年後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原生家庭」影響人的自我形象、一般和親密的人際關係,所以一個人在交友、擇偶期間,男女的互相吸引、選擇及彼此互動的模式,都強烈受到雙方原生家庭經歷的影響。Framo1982)認為個人在心理上的衝突常是來自個人的原生家庭,而後持續在當前的親密關係中不斷地表達出來。這是因為個人在與父母親的關係中,有著對親密與自主的兩種需求,如果個人獲得自我認同,但卻無法同時與重要關係人維持親密關係,將會導致疏離與孤寂。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學習與兩性相處方式的最初場所,所以原生家庭經驗對個人親密關係形成歷程的影響是存在的,這個過程會出現在個人與重要關係人(如父母親、配偶等人)之間的關係中(Kerr & Bowen, 1988)。

 

四、與原生家庭的分化程度婚姻關係

在婚姻關係中,若夫妻雙方無法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做適度的分化,則容易以自己的原生家庭經驗為婚姻生活中大、小事物的決定或處理的準則,但因雙方原生家庭成長經驗的不同,對婚姻家庭的看法、價值觀、信仰也會有所不同,原生家庭和婚後家庭的自然差距造成夫妻間的負擔,因此婚姻衝突就此產生。「我們家就是這樣,有什麼不好!」、「我家以前都是這樣做的啊!」,當不同意或堅持彼此從原生家庭中帶到婚後家庭的意見時,這些爭吵的話,時常掛在嘴邊,其中不能適當離開父母的年輕夫妻家庭,因為其與原生家庭的分化程度較低,這種狀況尤其明顯。因為在自己的家庭關係尚未穩固之前,原生家庭未解決的問題很快的會成為新家庭的問題,而原生家庭可能因為擔心,可能因為不捨,會持續關切新家庭,急切代為解決問題,使新夫妻繼續使用舊的支持來源,而不能建立以彼此為支持來源的親密關係,因此影響了年輕家庭夫妻間的婚姻關係。研究結果指出,「代間親密」不但與婚姻品質有關,且可有效預測個人的婚姻品質,顯示個人與原生家庭父母間的親密程度,與其婚姻關係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關連。(郭美岑,民86而原生家庭經驗更關係著新婚者新婚角色的扮演,父母負面的婚姻經驗與原生家庭的記憶,對新婚者新婚階段與配偶相處的調適,也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楊淑君,92)。

 

五、結語

個人、婚姻與家庭都是開放的系統,其影響是來自多方面的,不可否認的,在兩人進入婚姻之時,除了彼此的能力、感情、智慧等,也帶入了來自社會傳統及原生家庭的有形及無形的影響,因此夫妻雙方與原生家庭的分化程度,關係著婚後的生活品質,兩人若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彼此觀察,分享與認識,將有助於彼此的調適,並在或分或合間作出成熟且正確的抉擇,進而減少許多婚後的差異衝突,相信藉著夫妻雙方在衝突、壓力來臨之前,經常自我探索、坦誠的相互溝通,應可逐漸化解可能的阻力,以及尋求有效的助力,畢竟,好的婚姻關係是值得經營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婚後家庭應從原生家庭中分化,我認為原生家庭對婚後家庭的協助或介入也應該是有限度的,一旦過度干涉,會使婚後家庭無法建立出自己的運作模式,而讓不適切的家庭生態一再循環,如此對其婚姻生活造成負面的影響。總而言之,生活中有許多影響婚姻關係的因素,這些因素唯有靠雙方的覺察,

並一同化解,方能維持婚前雙方所期望的良好婚姻關係,讓王子與公主依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參考書目

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翁樹澍、王大維譯)。臺北市:揚智文化。

徐秋央(2000)。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林淑玲校閱(民92)。家庭教育學。嘉義市:濤石文化。

郭美岑(1997)。自我分化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慧雯(2001)。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君(2000)。新婚調適歷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君(2003)。新婚階段個人角色轉換之經驗與調適。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