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度聽障生之個案研究

黃金福

嘉大家庭教育所

 

一、基本資料

姓名:S1         

性別:女

年齡:十七歲

年級:國二

接案日期:2005.11.12.

二、主要問題敘述

個案係2004/06月畢業於嘉義市某國小,九月經嘉義市身心障礙鑑定輔導委員會鑑定安置到本校啟聰班就讀之中度聽障生。個案這一學期以來,到學校的遲到頻率愈來愈明顯,甚至於都在上第一節課之後才跚跚來遲,幾乎每天都需要導師Morning call,家人才願意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個案一年級以來從未有過曠課及上學遲到的紀錄,然而自從親生母親再度離異以後案主升上二年級整個家庭、學校生活的腳步全部被打亂了。個案在校的成績以藝能學科較佳,但語文學科方面卻升上二年級之後卻直滑落。個案曾經認識已畢業的鄭姓學長經常出入流連於網、甚至到晚上10點之後才回到家、案主親生母親、很生氣揍了她一頓並警告對方不要經常來搔她,並要求導師能夠幫忙介入勸導。案主的人際關係大致不錯,對於異姓勇於主動認識,並且曾與網友多出入網,並常利用上網機會與網友聊天。

歷經導師與個案筆談過程中,得知親生母親對她關心不足、似乎比較偏袒弟妹而自己有被冷落一旁的感覺,導致個案對親生母親的極度不滿而產生反抗心理,該生母親不當的體罰管教方式,促使個案想不惜放棄學業欲離家出走的念頭更為強烈。當初該生母親帶著個案離開了生父,轉嫁繼父,第二次的婚姻也重蹈離婚收場的覆轍,個案在這一種沒有安全感、不確定的狀況下,跟隨著親生母親從一個家庭跨過另一個家庭,以致個案對親生母親不甚諒解,個案認為千錯萬錯,這一切都是親生母親的錯。由於親生母親和與繼父相處也不甚融洽,又逢個案正值青春期、在吵吵鬧鬧的家庭環境氣氛下,直接影響著個案離家出走的主因。

從電話當中得知個案親生母親所擔心的事情,乃個案並不是第二任丈夫所生的子女,加上沒有血緣關係,若與第二任丈夫的孩子日夜相處在一起,萬一暗結珠胎,家庭亂倫有可能產生。個案深覺親生母親一直都不能夠真正的了解她的需求是什麼?平日語言的暴力、精神上的虐待、動輒得咎的打罵環境中生活讓案主深惡痛絕是造成親子關係疏離原因之。個案的親生母親不知傾聽案主的聲音、需求是什麼?無法陪伴案主一起學習成長、無法同理心的站在案主的立場去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愚昧埋怨、批評、指責是造成親生母親與案主代溝形成原因之二。個案親生母親在電話中口口聲聲提到,至始至終全然為了案主的將來著想,像這種愛的方式、讓案主感覺是一種窒息的愛,個案無法接受的。

童話故事常常描述英俊蕭灑的白馬王子,經過許多努力終於克服困難與白雪公主結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作為結尾、讓人從小對愛情有一份美麗的憧憬,以為相愛男女結婚之後,從此真正過著幸福甜蜜的日子,事實上這是一個童話,結婚以後彼此不懂得欣賞、包容對方、再加上家庭生活習慣的差異、痛苦才是真正的開始、路途才是巔的,原先的相敬如賓演變成相敬如冰。夫妻之間的相處,需要一些觀念的調整,凡事相信、凡事包容、凡事忍耐、不分你我使每一個衝突成為成長的契機。美滿幸福婚姻的家庭生活是需要用心去經營、不是抱持著遊戲人間。愛是先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對方、是真誠的接納對方的全部(色缺點)愛不是說多少,而是做多少、不是有多少、而是給多少。愛是需要用心去經營,用心就會有時間,創意的家園是需要去灌溉、去施肥、去除草,美麗的花朵才會綻放。愛是一種期待、而真愛是值得等待的、愛是一副傾聽的耳朵、一片建設的舌、一對積極的眼、一雙協助扶持的手、一雙勤跑的腿、愛不是掛在嘴唇上,而是要身體力行。

 

三、分析與診斷

1)、親子關係的疏遠

因為個案的母親過於忙碌,晚上外出的時間頻繁,加上案主從小缺乏親生父親的親情呵護與照料,對於異性存有幻想、認為異性可以保護自己,所以極力博取異性的好感。

2)、自卑感重

個案母親的婚姻屢次挫敗,自己有很深的自卑感、很害怕同學知道自己家庭狀況 甚至於有說謊、隱瞞的情形。

3)、個案的問題行為乃是種因於家庭,又逢母親經歷兩次失敗的婚姻,從結婚

至離婚又從離婚到結婚的情況之下.,親生母親卻一直未走出單親撫養五個子女的悲劇人生。

4)、個案上課態度是被動的

在不健全的家庭中得不到正常人所需要的愛與關懷,以致於案主行為偏頗、學習態度散漫被動。

5)、交友關係的複雜分析與診斷:

案主在家中與親生母親的互動生疏、沉默,不願意與母親分擔自己內心的痛苦,因此他覺得親生母親與親生父親之所以離婚,都是親生母親所造成的,又覺得親生母親無法了解她,因此轉而尋求同儕的認同。

6)、基本上個案是缺乏歸屬感和愛的關懷:

特別是在家庭中感覺不到溫暖,以致於情緒浮動特別明顯,因為害怕失去同儕,所以個案會順從其朋友的要求一起玩樂荒廢課業,學習意願低、不喜歡回家、希望從同儕當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這種沒有父母關愛的孩子在精神層面無法滿足的情況下,開始追求來同儕當中填補這個心靈上的缺憾。

7)、對自己家庭不滿的分析與診斷:

個案從小就明白自己的家庭身世,與別人不同,偶爾見到親生父親時自己心中既自卑又怨恨,其實心中非常渴望父母親的愛與關懷,然而,得不到時會裝出無所謂的模樣來掩飾自己的感傷。

8)、個案曾透露出對父愛母愛的渴望,這對一般家庭的孩子而言,可說是垂手可得」,但是對個案來說卻是遙遠的夢想。

 

四、輔導策略與實施

筆者試著從家庭及學校方面的配合使其雙管齊下以收到輔導之效。

(一)、家庭方面:

1)、 給個案母親的良心建議,請不要將個人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成人在工作、生活上往往有著許多的壓力及情緒,但在面對著孩子時卻都將個人的情緒拋向孩子。切記!孩子沒有義務要去承擔您的情緒。

2)、 改善家庭學習環境藉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從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及心理上的需求。

3)、 個案缺乏父母愛的關懷與鼓勵,加上課業缺乏指導、自然成績低落,故應善用行為改變技術,來適時的增強以提高學習意願。

4)、 請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反省一下,究竟我們成人提供了什麼樣的學習成長環境給他們。

5)、 一起陪孩子走一段成長之路,畢竟這一條路是無法回頭重來的。

6)、 當孩子發生行為偏差,首先應該做的事是、首先反恭自省、調整一下自己情緒。然後思考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要再製造問題。

7)、 其實孩子年紀愈小、愈容易改變和建立新的關係,無論是繼父或親生母親則應多一層深思、多一點體諒,和孩子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8)、 鼓勵家長真誠的關懷,積極的聆聽,別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

 

(二)、學校方面:

1)、在個案學習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適時積極鼓勵與關懷、讓個案知道學習的道路上有你的協助相伴真好。

2)、教師要主動與家長、學生保持良好互動,知道老師是關心孩子的,家長應該多盡一點的責任、無論再忙,切記養子不教,父之過,萬不可忽略家庭教育聯手出擊,效果會倍增,不可忽視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三足鼎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一種骨牌效應,更影響著個人的生活、生命與生涯發展。

 

五、結論

記得師大林寶貴教授曾經說過特教的孩子是菩薩的分身、天使的化身、.上帝的寶貝、人世間快樂的小精靈。而吳武典教授也曾經說過:「人的成功、不是靠學歷、而是靠努力、靠毅力、態度、行為和不斷的堅持、是讓自己起飛的關鍵」。怎麼樣的環境,就有怎麼樣的小孩、怎麼樣的人間、就有怎麼樣的空間,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心境,了解、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有助於孩子自我概念的發展、自信心的培養、行為準則和社會價值標準的建立。

最後套用聲暉季刊上的一句人生格言,教育他們、他們將走出無聲的世界,給他們舞台、他們將會演出亮麗的生命。

 

參考文獻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淑莉(1991)教育高招1000台北:南宏圖書公司。

李詠吟(1994)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麗容(2002)悶胡爐的心事,台北:名泉出版社。

天下雜誌(2005)庭教育贏的起點,台北:天下雜誌股份公司。

陳靜修(2005)生命教育,台北:新文經開發出版公司。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