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網路會顛覆民主嗎?

林培淵

中正電訊傳播所

 

書名:網路會顛覆民主嗎?Republic.com     

作者:Cass Sunstein     

譯者:黃維明

出版社:新新聞        

出版時間:2002.05

 

科技發達給予了人類前所未有的便利性,現在只要按一按滑鼠、在網路搜尋引擎鍵入想要的關鍵字,即可大量快速地獲得想要的資訊。消費者主權的提升,使我們可以經由條件過濾,設定出個人化的日報、量身訂做的報紙。然而,這種只滿足個人需要、喜好的科技成就,其實並未必能夠成就一個民主社會。作者桑斯坦說:「新科技讓人自絕於他們想要逃避的主題和意見,這將會帶來莫大的危機。」看似民主自由的互聯網(Internet),其實正在顛覆民主。

網路科技個人化、客製化的發展,讓人們可輕易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傳播世界,更容易找到同好,但卻只接觸自己感興趣、想要的資訊,太多人浸在自己更多、更大的回聲裡,有可能導致誤解與敵意,網路與新傳播科技的助長,幫助並強化了那些分布遙遠但具有相同意識形態的邊緣社團,產生仇恨團體、群體極化效果(意指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後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平等報導原則已經不存在了。過去的媒體雖然會去過濾新聞、產生特定觀點的框架,不過讀者在瀏覽報紙或看電視的同時,會有機會、半強迫式的去瀏覽、知曉到國內外重大新聞。一直被批評為單向、市場主導的傳統媒體,反而能夠迫使人民接收不同的觀點、產生共同的經驗,而新媒體恩賜的方便,卻讓了市民選擇拒絕接收不關心、或不願知道的議題和意見,公民疏懶會使自由陷入危機。

作者較悲觀的批評,網路的便利性減少了百萬人與他人實際接觸的機會,也削弱了民主與公民權,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圈內的商議(enclave deliberation)這類的機制,以及個人化的過濾系統,使得人們缺乏共同經驗的分享,憲法賦予人們自由言論的理想大打折扣,自由社會應該建立很多公共論壇,讓講者接觸到不同的民眾,並確保我們可以在過程中聽到不同講者針對不同主題的不同意見。這可能產生幾個社會問題,像是不同的言論社群使得彼此不易相互了解,社會走上分裂、族群漸漸極端化,進而可能產生極端主義、仇恨與暴力,特別是新的網路科技會使社群極化作用,只聽到和自己相近的回音,讓自己與他人隔絕。再者,資訊的量身訂做使得個人選擇忽略掉社會公益和事件。桑斯坦認為自由不是只有滿足個人喜好,而是讓人們有機會去追求自己的喜好和信仰,置身於充分、廣泛、不同面向的選擇中。

不過筆者認為,桑斯坦其實是不否認網路帶來的民主多元發聲的,但面對逐漸分化的言論、經驗分享的缺乏,他想提出一個更完善的自由表達機制,特別是這與社會福祉是大有關係的。公共媒介的最佳形式,在於讓形形色色的人分享體驗,使人們同時置身於一堆話題和觀點當中,經驗的分享可以促進社會互動,讓人們有共同話題、任務和關心,加強社會黏性,幫助解決共同的問題。例如現今很多年輕人都不看報了,或是只接收自己感興趣的娛樂、消費或體育新聞,對於一些政策問題、社會利益的事件鮮少知聞,就不易去關心和討論,產生出更完善的改革做法。

桑斯坦延續他網路正在侵蝕民主體制的批判端點,認為傳播政策的制定,不能全然由市場機制自由運作、以消費者主權為最佳目標,還需要以「公民」的概念出發,去確保不同的資訊可以發散,即使你不一定喜歡或想聽。「消費循環」讓人們購買更多更好的商品,卻只是讓他們花費更多的錢,並不能讓他們更快樂或改善他們的生活。

至於傳播市場管制與否,問題不在有沒有、該不該管制,而是管制該是什麼樣子?它的內涵和途徑,不應該像業者抗議的說法,和其他議題混淆了,管制其實早就處處存在,網路世界也並非無政府狀態,因為政府仍需保障那些有被侵害之虞的財產權。政府對言論的規範,同時也是自由機制裡的重要部分。

在言論自由的爭議部分,作者主張言論自由原則最重要的是作為民主理想,不該將它與消費者主權這個觀念掛勾和混淆,言論自由也並非絕對的觀念,在新科技環境裡,它不妨礙促進共和自治的目標。言論自由原則的核心需求是政府必須保持內容中立、尊重各方意見,並避免歧視任何特定的觀點。

對於傳播市場的改革,書中提出六個改革的可能提案:首先是商議的領域,因為網路上如果有夠多的公開商議領域,將可確保人們可和不同見解的人討論。第二是揭露傳播生產者的相關作為,好比現在的面對惡質的媒體內容,公益團體發動拒看和抵制的抗議活動,公佈其不好表現的證據,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三是鼓勵資訊提供者自律,透過業者間協議的共同行為準則,來促成民主目標的可能性。四、透經濟補助來透過不同的觀點來討論議題,包括公共補助節目和網站,不過要確保不由政府,而是由一個非營利、無政治力介入的組織來掌控管理,結合政府和商業的補助來成立,以避免置入性行銷。第五、依「必須刊載」原則,確保公眾能接近使用(access)大多數的資訊,這可在最受歡迎的網站,以連結的方式來顯露實質的問題。最後第六點是依「必須刊載」的原則,在黨性堅強的網站,以連結的方式,或透過超連結,確保瀏覽者知道反對意見者的網站。

面對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網路共和國,他重申由無數版本的「我的日報」來主宰資訊言論市場的話,將會不利於自治的推動,它會降低而非增加個人的自由,也會造成高度的社會分裂,讓個人和團體更難彼此相互了解。一個自由社會所創造出來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應該是涵蓋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他提出的共和國不是直接式的民主,而是提供一個好的民主體制先決條件:擁有完善的公共媒介,將未經選擇、過濾過的資訊和意見,充份揭露在不同類型的人面前,同時促進經驗的分享。

桑斯坦在結語時其實還是正面去看待網路民主發展的,新科技創造了特別而不斷成長的機會,讓我們接觸不同看法、分享經驗,並且對政策和原則進行實質的討論;新科技卻又讓人們自絕於想要逃避的主題和意見。整體來說,新科技並非敵人,它帶來的希望遠多於危險。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