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配偶家庭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

 

李湘凌

洪瑞楓

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摘要

        近年來外籍配偶子女數大幅提升,引發了許多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如學習遲緩、適應不良、口語表達困難…等,因此外籍配偶子女的相關議題也逐漸受到社會重視。故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外籍配偶家庭的教養觀對子女口語表達的影響。

        本研究方法為個案研究並採立意抽樣方式,以本研究所需的一個外籍配偶家庭中的父母與其子女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其幼兒園帶班老師的訪談為輔助資料。資料蒐集以訪談及觀察為主。在訪談方面,透過詮釋現象學取向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本研究共進行4次深度訪談,其中2次針對家長及2次針對托兒所帶班老師,受訪者每次受訪時間為6090分鐘,並與受訪者達成訪談結果的共識。 在觀察方面共進行8次參與式觀察,其中4次前往研究對象家中進行1小時的觀察,園所方面則為4次的參與觀察,每次以4小時為主,以暸解外籍配偶家庭的教養經驗對子女口語表達的發展影響。所得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中影響子女的口語表達行為,是來自於父母的教養觀念,尤其受父親的影響較大,而非父母的國籍差異。

二、本研究中父母對子女的口語表達問題採取開通包容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子女在日後面對學習問題的處理上產生積極的態度。

三、本研究中幼兒教師的觀點,認為口語表達遲緩的幼兒,來自於父母對子女消極的教養態度。

四、本研究中父母積極掌握任何對口語表達有幫助的機會教育,是引導子女良好的口語表達學習方式。

 

關鍵字:外籍配偶家庭、教養觀、口語表達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92年8月的統計資料,台灣每八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來自於外籍配偶。 而近五年來外籍配偶所生的嬰兒從一萬三千名增加至三萬名,增加幅度高達12.50﹪,顯示台灣人口已經逐漸產生質的改變,人口異化程度越來越深,影響未來教育的發展(吳清山, 2004)。吳清山(2004)指出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有些屬於個人本身因素,有些屬於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因素。其主要原因可歸納成七方面:一、適應環境困擾,影響子女心智發展。二、語言溝通障礙,子女學習發展受限。三、缺乏育兒知識,不易勝任母親責任。四、子女易有發展遲緩現象,增加教育子女困擾。五、婚姻形同買賣,子女缺乏有利環境。六、居於經濟弱勢,缺乏自我謀生能力。七、處於文化隔閡,社交範圍相當受限制。以上結論在許多有關外籍配偶的研究之中都已提及,(張家楨, 1999;劉美芳, 2002;鄭雅雯,2000;陳美惠,2002等),因此外籍配偶的各種相關議題,在最近的新聞報導中,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

根據高雄長庚醫院一份針對門診病人的研究資料顯示,這些外籍配偶的下一代,其中百分之六十三點六有發展遲緩的現象、語言障礙、情緒的干擾等,特別是語言遲緩最嚴重(引自楊艾俐,2003)。

根據Halliday(1977)對兒童的觀察中,明白的指出有關語言功能的理論性說法,他提出下列的功能:

「1.工具性---語言使用在滿足兒童的需要或慾望。2.支配性---語言使用在控制其他人的行為、感覺或態度。3.交流性---語言使用在施與受的社會性對話中。4.個人性---語言使用在表達兒童的自我、自尊的感受。5.啟發性---語言使用於發現知識。6.想像性---語言使用在使相信的戲劇中。7.描述性或資訊性---語言使用在資訊的提供,或描述一項需要或主題,換言之,乃向他人描述經驗(引自林寶貴,1998)。

由以上的語言功能性理論我們可以知道語言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工具,也是情感的表達及知識學習的媒介,更是適應團體生活的基本要素。因此語言的發展過程對幼兒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此外Wash 等人 (1968)和Weiss 等人(1975)認為任何努力的開始,從越小越早的時期越好。若光靠出生三、四歲後才開始接受學校的語言教育,成效不如一出生後,在家庭及父母給予的機會教育下,提供有效的刺激效果好,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引自洪麗卿,1988)。幼兒成長的環境之中,最早接觸的就是家庭環境,父母帶給子女的語言經驗可說是發展的根基,孩子的語言經驗也由此而建構,並且父母與子女的語言相互作用對子女語言發展研究具有相當的重大意義(靳洪剛,1994)。因此,對於外籍配偶家庭的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這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是研究者所欲進一步探討的,為能具體明確地達到此目的,本研究採以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為例,予以進一步深入探究。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所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教養觀。

(二) 瞭解一個外籍配偶家庭中其子女之口語表達能力情形。

(三) 瞭解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的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之影響。

            根據研究目的產生以下待答問題:

(一)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的子女教養觀為何?

(二)一個外籍配偶家庭中其子女之口語表達情形為何?

(三)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的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之影響為何?

二、名詞釋意

(一)外籍配偶家庭

        外籍配偶家庭意指婚姻中的男女雙方有一方為外籍人士。本研究中的外籍配偶家庭專指由台灣籍父親與越南籍母親所組成之家庭,且本研究所指外籍配偶,泛指透過各種婚姻管道進入台灣的越南籍之女子。雖先前其他研究者對於外籍配偶的相關研究,皆以外籍新娘稱之,但基於對人權的尊重,本研究以外籍配偶稱之。

(二)教養觀

         指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態度與期望。

 

貳、文獻探討

 

 一、外籍配偶家庭中父母之教養觀   

在國內的研究中所謂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其內涵大多包含了管教態度、行為與期望。家庭生活經驗對個體的人格與行為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尤其父母的管教態度更甚於其他因素(馬藹屏,1987)。外籍配偶家庭對於子女教養態度跟大多數一般家庭一樣,他們希望孩子能獲得良好的學習與教育,也同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對與外籍配偶而言,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子女對他們而言是學習適應異地生活的最大動力也是精神上的支柱,因此對於子女的期待也更加的深,而在語言學習方面,他們也認為子女應該學好中文(陳美惠,2002)。

二、幼兒口語表達發展之重要性 

在一項針對低收入家庭學齡前兒童讀寫能力發展與父母在家庭提供的學習支持環境研究中發現,父母在孩子學齡前提供其書籍、及陪同閱讀的時間,與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時的學業成就表現有正相關(Dickinson,D.k& DeTemple,J.,1998)。因此孩子若能在學齡前擁有良好的讀寫能力,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成效有很大的幫助。

         並且口語表達為個體表達思想與情意,以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方式。溝通效果的良好與否,直接影響思想與情意表達的功效,亦可影響人際之間的關係。因此,口語表達與文字、符號、圖形及肢體動作等成為人類溝通的重要方式,其中以口語表達,最為簡便,其效果亦最佳。近年來心理學家對與口語表達能力與溝通方面研究,愈來愈多,對於口語表達能力的評量、測驗及診斷工具的編制,亦越來越多,足見心理學家、測驗學家及教育學家對此一課題的重視(陳東陞,1994)。

三、外籍配偶家庭子女口語表達之實證研究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年委託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針對南投縣外籍配偶之未滿六歲子女進行「身心發展篩檢活動」,其經篩檢為發展遲緩兒童比率為5%,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盛行率,且並未高於本地兒童,但調查結果以「語言發展遲緩」比率最高(內政部兒童局,2003)。但研究中實地接觸發現,他們並不是發展遲緩,而是學習上的資源及輔助不足導致學習緩慢(莫藜藜;賴珮玲,2004)。

根據研究發現,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使用的字詞,比較同年齡有明顯減少、語言中缺乏複雜性、比較少開口主動講話或社會化行為較少,平時也較少玩文字性遊戲,間接使子女的語言表達與學習較慢(王秀紅、楊詠梅,2002)。在王瑞壎(2004)研究中指出,外籍配偶子女似乎較有障礙,但至小學後則問題不在這麼明顯,學前教育是一大因素,父母的身教、言教及親子互動,亦是成長的原因。

四、父母教養觀與子女口語表達之關係

    幼兒正值學習模仿的階段,許多動作或語言來自於生活週遭的學習。因此除了學校的教育外,家庭教育亦是幼兒學習的主要環境,因此家庭中父母的教養觀更是影響子女學習問題的主因。

然而不同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個體發展的結果。研究指出家長參與學生學習,對於學生的學業成就很有幫助,父母的關心與參與,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成就,而父母對子女學習成就期望越高者,其子女學業成就越高(劉秀燕,2003)。在許多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相關議題中,子女的語言教育問題通常被歸咎於是外籍配偶的自身問題。但在一個家庭中,尤其是外籍配偶家庭,父親在教養孩子方面更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限於外籍配偶來自於不同國籍、語言與文化的狀況下,父親教養方式對子女行為表現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在劉秀燕(2003)的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中,我們發現外籍配偶家庭與一般家庭一樣,擁有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對於子女忽視、不關心的,但相對的也有採關心及民主教育方式的家庭,而後者對於子女之表現也有較好的影響。因此,外籍配偶的語言問題雖然是造成子女語言學習遲緩的因素,但外籍配偶家庭的教養觀對其子女的口語表達學習也有其影響性。

 

叁、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瞭解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的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之影響,因此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做為研究方法。Patterm(1990/1999)提到當研究者需要深入瞭解某些特定的人們、特定的問題、特定的情境時,個案研究特別有用。而Yin(1989)認為個案研究是一種實徵的探究,運用多元的資源以探討真實生活情境下的現象(引自潘慧玲,2004)。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乃在於本研究對象生長在一個越南籍母親與台灣籍父親的家庭中,希望探究父母教養觀對研究對象在口語表達學習的影響為何,並且透過多元的方式,如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文件分析,來建構出整個情境脈絡,以求深入的了解。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個案研究法,因此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依照個案研究的主要目的,針對符合研究者所要探究之研究條件,做深入的探究,以深入瞭解這個個案之看法。本研究家庭是經由研究者熟識的一位外籍媽媽介紹,經由其安排,選擇願意受訪談且表達清晰的外籍配偶及其先生。研究對象為小祐(化名,女生,三歲多,目前就讀中班),訪談對象包括外籍配偶家庭中的母親稱之為小祐媽媽(34歲,國小畢,越南籍,目前為家庭主婦,在台居住年數:5年,子女現況:育有一女3歲8個月);父親稱之為小祐爸爸(40歲,高中畢,經營小本生意,現在家庭狀況:與父母(公婆)同住,育有一女,共5 個成員),及小祐的老師(女性,30歲,幼保科畢,在該園所服務4年左右)。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過程中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

(一)研究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就是工具。質性研究的精神在於研究者自己的觀察、訪談、感受、理解、歸納、分析等能力。研究者原有的生活經驗、知識、信念等,作為認識和瞭解受訪者的工具,也就是研究者本身即為一研究工具,並能真實進入受訪者的經驗世界。

(二)錄音筆

    錄音能幫助研究者把握住自己無法憑記憶記住的談話細節(黃瑞琴,1999),因此,訪談時研究者預先準備好錄音筆等器材,並先測試能否正常運作。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一方面隨著受訪者的語意進行問答對話,一面寫下重要的訊息,如有不清楚的部分,再與受訪者澄清或深入探詢。

四、資料蒐集

    在資料蒐集上則包括:

(一)觀察記錄表

在園所及研究對象家中觀察時,進行現場筆記的記錄,將現場中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以了解研究對象在團體生活及家庭中口語表達的情況。

(二)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的功能是為了進行第一次深度訪談時的一個參考架構。本研究訪談大綱是在閱讀相關文獻之後,再加以思考所要研究的問題。本研究的半結構深度訪談大綱,分為父母方面及園所老師方面,包括以下幾個開放性的訪談問題:

1.父母或外籍配偶方面

(1)請問你來台幾年?夫家狀況為何?來台後學習中文情況為何?(針對小祐媽媽)

(2)教養孩子採取的方式為何?為什麼?

(3)教導孩子學習語言(中文)的狀況為何?

(4)與孩子互動的情況為何?

2.老師方面

(1)小祐在園所的生活適應及學習情況為何?

    (2)小祐與同儕間的團體互動情況為何?

(三)研究札記

        研究者在每次觀察結束後,將自己在情緒上的抒發以及對研究過程的省思記錄下來。除了可以幫助釐清在研究現場的思考盲點外,還可以叮嚀自己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五、實施程序

 本研究方式以訪談及觀察為主,在訪談方面共進行4次深度訪談,其中2次對家長及2次對帶班老師進行,每次受訪時間為60至90分鐘,均徵詢受訪者同意才進行錄音,在觀察方面共進行8次參與式觀察,其中4次前往研究對象家中進行1小時的觀察,與研究家庭建立良好的研究關係。而園所方面則為4次的參與觀察,每次以4小時為主,在初步情境分析階段,研究者直接觀察小祐與同儕互動的情形,在教學活動情境中,研究者觀察小祐的行為表現,包括參與教學活動的意願、發表自己的觀點、聆聽的態度、遵守遊戲的規則及合作、分享等,以及小祐如何掌握個人及其與團體間的關係。

六、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者於現場所做的觀察與訪談錄音,都儘量在離開現場後做完整的記錄與登錄,以掌握在現場的情境還原。在資料分析上採取主題方式進行,從逐字稿及觀察紀錄中找尋主題。研究者仔細閱讀每一份資料後,並把與主題相關的資料標示出來,並註明資料來源類別(訪談、現場觀察)、日期及標號,(如觀察記錄930718-指93年7月18日的觀察記錄;訪談資料則將兩次訪談分為A與B, A-7-18代表第1次訪談的第7頁的第18行,B-1-2代表第2次訪談的第1頁的第2行)。

                    

肆、    研究結果與分析

 

       針對本研究的三個目的,研究者將研究發現分成:一、外籍配偶家庭中父親與母親的教養觀;二、外籍配偶家庭中其子女口語表達的情況;三、外籍配偶家庭中父親與母親之教養觀對其子女的口語表達影響,分別說明於下:

一、外籍配偶家庭中父親與母親的教養觀

        根據上述文獻資料提到,目前國內研究對於父母教養方式大多包含管教態度、行為與期望;因此將本個案研究中父親與母親的教養觀分為這三個部份來說明。

1.    教養的態度上

小祐媽媽由於越南文化的背景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在教養子女上產生不同的觀念及態度,對於小祐的穿著打扮上也會以自己喜好去做;小祐爸爸則對小祐穿著打扮及生活習慣上則順從孩子的喜好做決定,並沒有太多限制。

 

幼兒:哇~~小祐你今天穿的衣服好漂亮喔~(小祐穿著一件藍色開岔的連身裙來教室)

研究者:小祐你的衣服好漂亮喔!誰買的啊?

小祐:我去越南我外婆買的啦!我的耳環也是(一邊說一邊把頭髮撥開讓我看他的耳環)。(觀察記錄930718

老師:小祐每次到園所,媽媽都把她打扮的很漂亮,讓她穿高跟的鞋子,手上掛戒指和手環,還塗上指甲油,帶耳環,就覺得有點不適當。所以跟媽媽提過這樣會上課不方便,媽媽說因為她們越南都這樣啊~所以還是堅持這樣。(訪談A-3-2

小祐媽媽:嗯…小祐她啊很愛漂亮….她上次有回去越南我家啊!我媽媽買了衣服給她~疼她啊!(訪談B-3-4

小祐媽媽:我老公有說不要弄這樣,好像老師說的啦!說這樣不好,不過小祐她說要穿阿媽給他的衣服,我老公也隨便她。(訪談B-5-5

 

2.管教的方式上  

       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上,小祐媽媽認為照顧小孩很辛苦,不喜歡小祐去吵她,做事常憑自己的喜惡作決定,生氣會用打罵的方式;小祐爸爸則會和小祐說道理,不希望用權威命令的方式要求她,重視親子間的溝通。

 

小祐爸爸:其實我跟她說什麼事?她都會去聽,我不喜歡罵她或打她,不能太兇啦!所以她很喜歡跟我說幼稚園的事,孩子都這樣要慢慢教啦!(訪談A-6-5

小祐爸爸:她回來沒說話~我看她臉臭臭的我會去問她啊,孩子就是要人去關心啦!(訪談A-7-2

小祐媽媽:有時候她一直吵啊!說不聽也不知道她要做什麼啦!我就很生氣打她。(訪談B-4-1

小祐媽媽:養小孩很累~我會跟她說媽媽照顧妳很累~媽媽希望你能快點長大,自己照顧自己。(訪談B-8-3

 

3.對孩子的期望上

        小祐媽媽受到原生家庭的觀念影響,認為女生將來長大就是要嫁人,所以只要她乖乖的就好,書不用念太高,只要她嫁得好就好了;小祐爸爸則希望小祐能好好唸書,最少要唸到大學,不要像他這樣學歷不高。

 

小祐媽媽:我們那邊女生,家裡的事都要做啦!沒人管你唸書啦!…….女的最後要嫁人,只要會寫字、說話就好了,念什麼都可以啦!(訪談A-2-5

小祐爸爸:我會希望她唸高點啊~不要像我這樣唸不高,高一點工作也比 較好,看她想做什麼都可以啦!(訪談B-2-1

小祐爸爸:我爸叫她要認真一點,以後當什麼~老師啊還是什麼的~我覺得孩子高興喜歡比較重要啦!不過要唸到大學啦~想要繼續唸再唸上去。(訪談A-4-3

 

        總之,小祐媽媽受到自己國家的影響,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採放任態度,對孩子沒有太大的期望,但是小祐爸爸則因為自己的經驗,對小祐有不同的期待,在教養方式採用開明的態度,希望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事物學習上建立孩子正確的觀念,而非採取打罵禁止的方式,也因為父母親的教養觀不同,對小祐在口語表達的學習上也有不同的影響。

二、外籍配偶中其子女口語表達的情況

 1.在園所的小祐

        剛認識小祐時,發現她在口語表達上非常清晰,沒有普遍大家對外籍新娘子女發音問題的印象發生。和園所老師訪談時,老師也提到小祐在園所口語表達的情況非常良好,雖然在發言上不會主動舉手,但是老師如果問到她,她還是能正確說出答案,所以在口語表達上並沒有太大問題;在觀察時發現和同儕互動時,有時她還會糾正其他幼兒表達的字彙。

 

在畫畫課時,老師要小朋友畫出爸爸的職業,畫完老師開始請小朋友來介紹圖畫上的意思。

老師:小祐,你來跟同學介紹你的圖畫的是什麼? 

小祐:這個是爸爸,這個是我們家賣的東西,我們家賣很多東西喔! (指著圖上)

老師:很多東西喔?有什麼啊?

小祐:有糖果、餅乾啊!還有大人的東西,很多啦!

老師:哇!真的喔!那生意好不好啊?

 小祐:嗯!(點點頭)因為都擠來擠去。(觀察記錄930715

老師:小祐~她的說話很標準啊!她媽媽的國語不像其他越南口音那麼重,好像爸爸有在要求發音吧!(訪談B-7-9

老師:有時候遇到她不會的字,她會突然說出越南話,我會好奇問她說什麼?要她用指的或用其他表示,不過爸爸有提到盡量不准她說越南話。(訪談B-8-12

在園所的體能遊戲室,小祐和其他幼兒將大積木圍成一個正方形當成他們賣東西的地方,上面排了一些小積木(各種形狀)當成要賣的東西。

小祐:歡迎光臨~你要買什麼?

幼兒1:嗯~這個是什麼啊?(指著一個8的積木)

小祐:這個是大的麵包啦~5元。

幼兒1:給你(假裝拿5元給小祐)。

小祐:謝謝!還要再來買喔!(觀察記錄930716

 

2.在家中的小祐

媽媽也提到在家時,媽媽如果有發音不標準或不太懂的名詞,她會充當媽媽的小老師。爸爸提到小祐每天回家後,都會在門口將園所的作業或老師教的拿出來寫或給他看,寫完後,就會在門口和其他小孩玩,有時會幫忙顧生意。有時客人來買東西說台語她聽不懂時,會詢問意思,每天一直聽的結果,她也聽懂一些,還會說一些台語,有時家裡阿公、阿媽和他說台語她會回話也會用台語回答。

 

小祐媽媽:有時候~就說不出來啊!那個想很久….她就在旁邊問我是不是在說這個?(訪談A-11-1

小祐媽媽:我老公啊!他說我說不清楚啦!小祐也會在旁邊要我再說一次,她說要幫我聽。(訪談B-10-1

小祐爸爸:有時候在顧店,有客人來,小祐會問要買什麼?她會幫忙把東西裝在袋子裡。(訪談B-11-2

小祐爸爸:我跟他說有客人來要說歡迎光臨,買完東西要說謝謝,要有禮貌啦!(訪談B-9-6

小祐爸爸:她東西做完了就和隔壁小朋友在門口玩,等到要吃飯再叫她回來。(訪談B-12-12

小祐爸爸:我是希望在家她都盡量說國語啦!可是阿公、阿媽有時跟她說台語,所以一直聽以後,有時她也會說啊,不懂她會問我是什麼?(訪談B-14-12

  

小祐的口語表達非常清楚,在一些字彙上的使用更勝過同年齡的幼兒,並沒有大眾普遍對來自外籍家庭的幼兒語言能力上的一些刻版印象,這樣的情況都要歸功於小祐爸爸的用心,而園所老師耐心的引導,給予小祐許多表現及充當小老師的機會,無形中也是增加她的學習機會及自信心。

 

三、外籍配偶中父親與母親之教養觀對其子女的口語表達影響

 1.在園所的小祐

小祐有時在同儕間扮演大姐姐的角色,用大姐姐的口氣和小朋友說話,小祐爸爸認為是因為小祐媽媽還懷了一個7個月的弟弟,所以在家中媽媽和爸爸一直灌輸她要當姐姐了,以後要幫忙照顧弟弟的觀念,有時和鄰居小朋友一起玩,爸爸也會要她當大姐姐不可以欺負小朋友,所以在園所,有時小朋友如果受傷在哭,她會過去安慰她;如果有小朋友在搶玩具或是有攻擊行為,她會當起大姐姐要他們不可以這樣,老師也會請她當班上的大姐姐,幫忙照顧年紀小的小朋友。

 

在園所的體能遊戲室,小朋友為了搶搖搖馬,結果一個小朋友生氣咬了另一個小朋友一下,被咬的小朋友,因此哭了起來。

小祐見狀,走了過去摸摸小朋友被咬的手。

小祐:喔喔~~~惜惜(台語)不要哭喔~痛痛喔!

幼兒1:她咬我啦(指著咬她的小朋友)

小祐:不可以咬人啦~會痛痛耶~這樣要跟老師說。(觀察記錄930719) 

在教室中小朋友坐在位子上等老師發點心,小祐旁邊的幼兒把手放在碗裡轉圈圈發出聲音。

小祐:老師說不能放在碗裡啦!會髒掉,有細菌啦!趕快放好,不然會被賴老師罵。(觀察記錄930727)  

老師:小祐她很熱心啊!有時候她看到其他小朋友做出不對的事,她會去說啊!會學大姐姐的口氣,可能是她在班上年紀算比較大吧!所以我會請她幫我帶比較小的去廁所,或幫忙發點心。(訪談B-6-12)

小祐爸爸:她很想當姐姐啊!有時候她會摸摸媽媽的肚子說「惜惜~姐姐惜惜」(台語)(訪談A-1-12)

小祐爸爸:晚上睡覺時,我會跟她說以後要當姐姐了,要幫忙照顧弟弟。(訪談A-1-9)

 

 2.在家中的小祐

小祐媽媽在剛來台灣時,曾去學國語,但後來因為沒興趣,學了2個月就放棄了,她認為生活上,慢慢學、慢慢講就會了,所以在小祐語言上,也是用這樣慢慢就會了的觀念去教她;小祐爸爸則是看到別的外籍新娘幼兒有發音不標準的情況,所以會特別要求小祐的發音,也會要求小祐媽媽發音要標準,有時會放語言學習帶給小祐學習。

 

小祐媽媽:有時候一些東西我會教她啦!有時候有什麼東西我看我不會講,我叫我老公來問她。(訪談B-15-3

小祐媽媽:她有去上學啊!老師和小朋友玩就會了。(訪談B-17-6

小祐爸爸:我會去抓她的音,要她再重講啊!講標準一點才行。媽媽的發 音我也會去抓,有時她們在講話,我會在旁邊聽。(訪談A-12-7

小祐爸爸:上次那個小寶(化名,爸爸朋友的孩子)他回去越南2個月,回來後,把國語都忘了,他說話也不標準,所以我才會要小祐發音要對。(訪談A-13-9

 

        因為小祐爸爸很重視下,所以小祐的發音標準,但是小祐爸爸不希望小祐現在學越南話或是用越南話和人溝通,怕會因此影響她的學習;小祐媽媽對於教小祐越南語言也不贊同的,她希望孩子既然是台灣人,就應該學習台灣語言,但並沒有強性限制她;小祐媽媽與爸爸都希望孩子還是應該以學習中文為前提,以越南語言為其次。

 

老師:小祐,越南話謝謝要怎麼說啊?(老師在發完點心後,要小祐用越南話和她謝謝)

小祐:嗯~~~不知道!(小祐憋著嘴笑笑的說)等老師走後,小祐跟我說:爸爸不喜歡我在園所說越南話。

研究者:那你會說越南話嗎?

小祐:會啊!媽媽和阿媽(外婆)教的!(觀察記錄930802

小祐媽媽:我會教她越南話她也會聽的懂啊,嗯….有時候她慢慢給我答案這樣,兩個人溝通這樣子,但不贊成她學啊!講啊這樣子!我講越南話她這邊去讀那個中文和什麼的,講一講我們溝通而已,她啊(指小孩)….不曉得她要學嗎? 所以說還是覺得她把中文學好就好,然後越南話她多少也會講這樣!(訪談A-16-22

小祐媽媽:(笑)..不會啦!他們(家鄉的父母)都會希望說給她學國語這樣,對阿!因為住台灣這邊要給她學台灣話這樣,如果我講話(越南話)他會溝通一點點這樣就好。(訪談A-5-8

小祐爸爸:我也不是反對啦!順其自然這樣,只是她之前一下越南一下國語怕她會亂掉所以想說大一點再學啦。(訪談B-1-19

小祐爸爸:我希望她不要學越南話學到國語都不會講,本末倒置。(B-1-23

 

        小祐爸爸除了特別要求小祐的口語表達情況,也會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小祐媽媽,不希望小祐因為父母的音調不同而有混淆不清的學習情況發生,小祐爸爸也會把握任何可以教育的機會,不管是做生意、家裡情況或是朋友到家裡拜訪,都是教育小祐在做人處事上的機會,小祐爸爸重視每件事情的過程而非結果,所以常會藉由發生的事情教導小祐正確的價值觀。

 

伍、研究結果與討論

 

        就本研究而言,以訪談及觀察的方式了解一個外籍配偶家庭對子女的教養觀及口語表達間的影響,藉以凸顯,父母教養的觀念與方式,園所老師對此家庭子女的態度,和同儕間相處的方式等,如此多方面的交錯與影響,往往牽動外籍配偶家庭中子女口語的表達與學習。以下就由上述的三個面向,分析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的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的影響:

一、外籍配偶家庭中父親與母親的教養觀

        Sheridan(2000)指出文化不同,對於事物的理解與詮釋的觀點亦有所不同,在生活方式的表現上自然會有差異(引自吳秀照,2004)。因此外籍配偶在子女的教養態度上,也會受到成長經驗中的文化影響。在管教方式上如郭靜晃和薛慧平(2004)所提到外籍配偶角色轉變中,會面臨由未婚單身到已婚承擔家務的地位轉變,及少女轉為人母內心衝擊的心理轉變。因此在教養子女上常需要更多時間的自我調適,面對教養子女的責任和角色上產生的困擾。本研究發現小祐媽媽在教養方式上因為越南特殊背景和生活習慣不同的影響,對小祐的穿著打扮和其他幼兒有明顯的不同。在管教上認為照顧孩子是很辛苦的事,對孩子則沒有太大的期望。相較之下,本個案研究中的小祐爸爸並沒有中國傳統「嚴父慈母」及「男主外,女主內」的刻版印象,對於小祐採取包容開通的管教態度及方式,給予小祐許多自由的學習空間,當小祐遇到學習上的問題時,爸爸的包容及親子間的溝通都是對她正面的鼓勵,在期望上則因為本身學歷不高導致工作碰壁的關係,對於小祐有較高的期望。

二、外籍配偶家庭中其子女口語表達的情況

(一)在園所內的口語表達情況: 在園所中老師是影響孩子及學習事物最重要的對象之一,本個案研究中的老師對於小祐在學習上並不會表現出特別的態度,有時還會請小祐和大家分享去越南玩的經過,老師希望建立大家越南和台灣,沒有什麼不同,不要有身份不同,而去排擠或嘲笑別人,對於小祐在學習上及口語表達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二)在家中小祐爸爸也會利用做生意時給予小祐機會教育,小祐媽媽則採取較順其自然的方式,對於不會的字彙也會問小祐,無形中也培養小祐的自信心及成就感,在自然的情況下,對於小祐的口語表達都是慢慢進步學習的機會。

三、外籍配偶家庭中父親與母親之教養觀對其子女的口語表達影響   

在之前文獻中提到外籍配偶子女最容易遇到的發展問題是語言遲緩(楊艾俐,2003;內政部兒童局,2003;王瑞勳,2004)。本個案研究中的小祐爸爸看到相關的報導及其他外籍配偶孩子口語表達不清的例子,害怕小祐也會有相同的情況發生,所以對於小祐在口語表達上特別的要求,對於小祐媽媽也以相同標準,希望給予小祐一個正確的學習空間,還準備了語言學習帶,輔助小祐在學習上的不足,因為小祐媽媽懷孕的關係,爸爸利用機會灌輸小祐許多觀念及責任感,在園所和小朋友的相處也受到正面的影響,老師給予小祐當小幫手的機會,不僅讓她有機會和其他小朋友多接觸,在小祐和同儕間及口語表達上都是一種鼓勵。

 

結論

 

在研究對象小祐的例子中,我看到小祐爸爸對小祐的用心教導,所以她在口語表達上沒有一般人對外籍子女口語不清的刻版印像,就如小祐的老師提到「外界給予這種身分的孩子太多錯誤的刻版印象,其實一般家庭中的孩子,在發展學習上也是有許多問題產生,重點不是母親的國籍,而是父母管教的態度。」所以,我相信並非全部來自外籍配偶家庭的孩子都有學習遲緩、口語不清的情況,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比其他家庭子女都需要家人及老師多一點鼓勵及耐心,在現在這類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需要的是大家多一點的付出及包容,相信他們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參考書目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台北:高等。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  626,25-31。

毛連塭(1988)。學習障礙兒童的成長與教育。台北:心理。

內政部(2003)。婦女福利政策綱領。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兒童局(2003)。外籍配偶子女生活適應研討會。台北:內政部。

林寶貴、錡寶香(1998)。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國立台南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 7-12。

馬靄萍(199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

莫藜藜、賴佩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陳東陞(1994)。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編制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151-178頁。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家楨(1999)。南台灣外籍新娘家庭功能、幸福感與相關因子之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研究:台北。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鄭雅雯(2000)。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生命述說。高學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Dickinson,D.K& DeTemple,J.(1998).Putting parents in the picture:Maternal reports of preschooler’literacy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ty,13(2),241-26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