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之推動

 

簡楚瑤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隔代教育是一種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清楚地認識隔代教育的利與弊,發揮其教育優勢,努力克服負面影響,才能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並能快樂、健康地成長。因此,選擇隔代教育的家庭,祖父母和父母之間要互相理解,經常溝通,年輕的父母要向長輩傳達現代育兒的觀念和知識,而祖父母也要勇於吸收新知識,雙方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才能為孩子的家庭教育紮下良好基礎。

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方案的推動,正可滿足隔代教養家庭老、中、青三代在家人相互扶助支持上學習之需要。以下就隔代教養之學習型家庭方案作一回顧:

壹、緣起

 

隨著社會高齡化的趨勢,隔代教養的現象將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爸媽在當今生活、工作壓力繁重的環境下,該如何為孩子的家庭教育作最好的安排;越來越多的父母因為工作需要、惡意遺棄、犯罪服刑、虐待、離婚、喪偶、濫用藥物或其他沒有能力撫養等因素,而必須將子女交由祖父母來照顧。

在許多客觀條件上,隔代教養呈現出一些生活面的問題,例如生理狀況、教養溝通、價值觀、親職能力等方面的相對弱勢;但從社會現況來說,婚姻關係的脆弱,增加了不完整的家庭,許多祖父母承擔了父或母職,發揮補救的功能,確實是穩定我們社會的一股力量。

自民國八十八年起,教育部大力推動學習型家庭,社區、學校、民間團體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資源,在隔代教養家庭之特殊需要給予特別的關照。對於年邁的祖父母,我們需提供新一代的管教思維、兒童心理、醫療保健、文化刺激、親職教育與親子三代溝通技巧等相關課程與活動,以協助祖父母再學習,進而促進親子三代間的良性互動。對家裡的阿公、阿媽來說,學習型家庭的好處是它強調全家人的參與和學習,而能夠幫助拉近三代間的距離,讓智慧開明取代年老力衰成為新世紀阿公、阿媽的形象。

 

貳、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

 

    廖永靜(2001)探討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主要為:學習型組織理論、家庭學習理論與家庭溝通理論等三種理論。

一、學習型組織理論:家庭是一個由互異卻又相互依賴的分子組合而成的實體。家庭為一系統,家庭中的學習活動需要考慮系統層次上的需要,這與Senge提出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主要觀念相符。Senge提出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要素─「五項修練」,其主要內涵如下:

  1.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學習能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自己;能夠不斷實現內心深處最想要實現的願望。由於個人不斷精進,以及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整個組織的成長與發展。若缺乏自我超越的修練,將陷入壓力─反應式的結構困境。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心智模式是思考事務之根本方法,提供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心智模式常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必須以開放的態度,體認認知方面的缺失,時時反觀自省,宣照自己內心的世界,透視內心的感受。績效突破最大的機會,在於心智模式層次的學習。

  3.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培養成員對團隊的長期承諾。它是一種建構共同的願望、理想、願景或目標的能力。組織中有了共同願景,成員才會積極投入,爲共同目標而努力。而有價值的願景,須包括三部分:

(1)必須有特別鼓舞力量,視組織想追求的獨特之長程成就。

(2)要能激發靈感,在變革中把組織往前及往上拉引。

(3)必須使成員全力以赴,能指導成員每日都知道如何邁向成功。 

4.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發展團體力量,使團體力量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不是個人。團隊學習的途徑是對話(dialogue),亦即所有成員立於對等地位,攤出心中的假設,進而一起思考。在那過程,允許反省與建設性的回饋,讓思想充分而自由的交流,並找出有礙溝通的因素。 

5.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以一種新的方式使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與所處的世界。它是一種心靈的轉變,從將自己看做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從將問題看做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轉變為看到自己的行動如何造成問題而不再怪罪。

  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促使人們不斷發現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處境,以及如何能夠加以改變的地方。所謂的第五項修練,就是植基於「不可分割的整體性」所做的系統思考。家庭雖然是一個共同體的組織,在應用學習組織上,應與企業追求效率與理論的功能有所區隔,而二者的重點皆在組織上如何增強其能力去學習、適應及變遷,讓其視野、策略、領導者、價值、結構、系統、過程和實務,都能朝促進人們學習與發展方向運作,及加速系統層次的學習。

二、家庭學習理論

  1.知識論的典範躍動:Habermas(1972)認為,人類追求知識的取向,經歷三個轉變:科學分析的、歷史詮釋的與批判解放的。Morgaine(1992)據以認為,家庭生活教育的哲學思維也經歷三個時期的改變,他稱之為典範(Paradigms)的變遷。

        學習型家庭方案之建構,家長是家庭教育過程的主體,不容忽略他們既有的經驗與能力。有效的方案建構是一種主體對主體之間的「對話」,提供家人自我反省與澄清價值的機會。有效的學習型家庭方案之內涵,應是透過溝通與分享,當父母自動自發產生覺察,便會想要自我超越進而改變心智模式。 

2.家庭教育的推廣模型:廖永靜(2001)認為加能模型(empowerment model)較符合當代家庭教育的需求,也是學習型家庭推廣的主要理論模型。加能模型又稱補償模型,所謂加能,有不同層次:個人的、家庭的、社區層次的加能,在家庭教育上是指對於家庭產生的問題,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針對生命圈中不同生活問題,提供各種可能的處理方式以供參考。

三、家庭溝通理論

  1.有效的家庭溝通觀點:學習型家庭應屬於「溝通導向的家庭」。家庭要進行家人全員學習,或稱團隊學習,才稱的上是學習型家庭。孩子是否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是家人對話品質的重要指標。家庭之間必須進行有效的溝通,培養一種對話氣氛,且提供一個完全支持的環境,以開放性的溝通,鼓勵家人提出不同的意見,表達情緒與感覺。

  2.認知學習觀點:言談是一種社會活動,因為它主要功能是溝通。言語是思想的媒介物,言談中有思想成分,可以是理性的,它不只是反應或表達思想,還重組思想。在合作的脈絡中,家庭成員一同閱讀、討論,可以使學習者積極致力於意義的建構,這就是一種學習型的人際互動關係。

  就家庭溝通理論而言,要發展學習型家庭,需培養有助於非正式學習的非威脅環境,以促進學習,包括:一種祥和的、溫暖安全的社會─心理環境;成員間需要雙向及多向溝通,彼此分享資訊的意願;學習是一種自願的過程,態度的改變不易,要有耐心;學習者的人格與能力,包括知識建構的能力需要被尊重;語言應彼此能了解、接受;學習內容與過程應是有趣的;承認學習者也有獨到見解等。

 

參、學習型家庭的建構

 

    有關學習型家庭的建構,其要素有三:首先要創造一個有益學習的環境,其先決條件必須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其次,人人能夠自由的討論與對話,尤其要先學會如何對話與有技巧的討論;最後,家庭成員要有共同的願景,亦即要擁有一個值得大家全心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在家庭中的學習,雖然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但家庭成員學習的意願〈尤其成人〉、風氣、氣氛等影響學習型家庭是否成功至為深遠。

至於如何規劃家庭成員的學習活動,歸納學者專家的看法,可以下列各種方式進行〈教育部,民88〉

〈一〉家庭會議:家人利用家庭會議做生活報告、心得分享、意見交流、計畫討論、情感表達等。

〈二〉讀書會:選擇適合全家人閱讀的書籍,分享心得與經驗。

〈三〉家庭遊戲:藉由家庭遊戲,增進家人的互動與團結,有利於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更加的親密與融洽。例如:烤地瓜、拼圖遊戲、下棋等。

〈四〉傳播媒體:傳播媒體提供的資訊,更新極為迅速,藉由家庭中人力資源的貢獻與運用,可以減少家人與社會新知脫節的現象。例如:報章雜誌、3D動畫欣賞、學習網際網路的操作等。

〈五〉參觀活動:藉由參觀活動,瞭解人文、藝術、資訊的變動,掌握最新的社會脈動,以免成為孩子眼中的LKK。例如:書展、畫展、電腦展等。

〈六〉休閒活動:因應週休二日的實施,家人可利用共同的假期,做妥善的休閒規劃。在規劃、討論過程中,除了知識的獲得外,更能享受到家人共同參與的樂趣。例如:旅遊、郊遊的計畫等。

〈七〉家庭聯誼:藉由不同家庭的聯誼活動,協助家庭瞭解不同家庭的面貌與人際關係。例如:家庭烤肉等。

〈八〉社區聯誼:藉由居家社區的聯誼活動,協助家人瞭解社區環境,人際關係與文化。並且鼓勵家人將理想家園的夢想化為行動,建立鄰里間相互學習的互動模式。例如:社區跳蚤市場拍賣、社區大掃除等。

〈九〉公益活動:參與志工活動,鼓勵家人分享活動心得,貢獻所長回饋社會,同時建立家人曲服務中學習的經驗與模式。例如:義賣、志工服務等。

肆、規劃與實施

 

學習型家庭的精神在於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以及系統思考等五項修練。方案的規劃以提供家庭成員認清目前的環境,鼓勵家庭三代成員透過團隊共同學習,努力克服困難,盡力朝家庭所訂立的目標邁進。

一、目標與願景:

1.以一般三代同堂的祖父母為對象:

(1)協助祖父母新角色認知、調整,妥善安排家庭生活,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

(2)協助祖父母學習新知及有效的管教策略和態度,瞭解當前文化與價值觀。

(3)協助隔代教養家庭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

(4)協助祖父母建立新的社會支持系統。

(5)協助祖父母充實文化刺激,減少祖孫間隔閡,增進祖孫間之關係與溝通要領。

(6)協助祖父母對教養孫子女的責任有正確的認知,及抒解其教養壓力。

(7)讓祖父母對兒童發展、成長階段與心裡行為特質有正確的瞭解。

(8)讓祖父母們分享教養經驗並能相互支持。

2.以父母親為對象:

(1)學習及調整家人間的溝通方式:包括面對隔代教養婆媳間之溝通、親子溝通。

(2)強健父母婚姻關係,積極改善隔代教養的問題現況。

3.以孫子女為對象:

(1)學習及調整家人間的溝通方式,強調面對祖父母之溝通為主。

(2)協助建立學習支援網路,以減輕隔代教養所可能造成的文化刺激不足,或是學習課業無人指導的問題。

上述各項目標有先行以學校教師及有關志工人員的培訓為主,再透過教師與志工的協助來推展相關目標。

二、對象: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方案服務的對象包括

1.祖父母(內外)、學童、父母三者為主要對象。

2.其他親友、教師、志工及社會上有心推動隔代教養學習家庭方案之人士。

推展時,直接從擔負教養責任之祖父母為主,透過相關理念的引導,間接促成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的成長。

三、執行單位:以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結合國民中小學、公私立社教機構及民間組織。

四、執行策略: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的執行策略種類繁多,諸如祖父母說故事、口述歷史、三代同堂讀書會、成長團體、座談會、結合旅遊之設計活動、專業志工培訓等。嘉義大學家庭教育中心(2000)列舉幾項可茲參考的策略:

1.到宅服務:透過訪談員或志工進行到宅服務,協助溝通隔代教養的相關問題及理念。

2.結合旅遊之設計:透過戶外踏青等類似活動,邀請隔代教養家庭祖孫兩代或三代一同出遊,其中再安排隔代教養相關主題與活動。

3.舉行讀書會:邀集隔代教養家庭之成員,以閱讀有關書籍,進一步學習相關資訊。

4.辦理成長班或成長團體:透過一系列隔代教養相關課程與活動之安排,協助隔代教養家庭的成長。

5.利用廣電節目之設計:透過地區性之電台或大電視媒體,宣導有關隔代教養的相關問題,或設計相關之節目內容。

6.舉辦座談會:透過座談會的方式,邀請隔代教養家庭參加,溝通彼此作法。

7.建立支援系統網:協助每個隔代教養家庭,根據其隔代較養特性,找尋其有關的資源網路。

8.教師專業志工的培訓:透過教師及專業志工的培訓,作為推行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教育的種子。

9.其他:能符合推動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之活動設計。

五、執行情況:

推動學習型家庭方案期間申請辦理的單位甚多。北區家教育中心辦理家庭教育志工研習及學習型家庭方案規劃評估工作坊為主要工作;中部地區家庭教育中心89-92年共辦理四場研習計205人次;南區91年度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共有20場733人次,92年度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20場824人次,其他亦有由各中小學、民間團體辦理有關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之活動(親職教育專區)。

經過嚴謹的審查所推薦的績優方案,在李富言(2002)「學習型家庭方案執行策略彙編」之方案評估中,僅列了三份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之績優方案,有完整的成果報告:

(一)宜蘭縣羅東國民小學「週末親子成長營--三代同堂快樂行」

(二)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大手牽小手,爺倆好邁步向前走」

(三)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隔代教養家庭齊步走」

另外,社團法人高雄市好鄰居社區關懷協會「老而益壯長青適應共學團體」,在彙編時仍在執行中,而未列入。

 

伍、檢討

 

一、            李富言(2002)分析績優方案辦理成功的原因發現:

1.          方案的參與對象以「地區性原則」為規劃依據,所設定的方案目標,大都符合隔代教養家庭的特性與需要。

2.          方案的規畫符合「多元方案設計」的原則,活動方式兼顧靜態與動態。讓嚴肅的課題在輕鬆活潑的氣氛進行。

3.          對參與的對象提供各種必要的協助,並運用有效的方法或誘因以激勵參與的動機。例如運用獎品或贈送小禮物的方式以提高參與的興趣,對行動不便或年齡較大者提供接送服務。

二、為使活動方案更富有效益並發揮其功能,尚可考量以下各點:

1.   方案的規劃須整合各種資源,如社區、學校、基金會,以利方案的推動,也能喚起更多人對隔代教養家庭的關注。

2.   規劃活動方案時,須先深入瞭解隔代教養家庭各別不同情況以及其特殊需要,針對其需要引發參與的動機,也較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3.   活動內容的規劃及知性之旅地點的選擇,會影響參加的意願,因此主題地點及活動的規劃,是活動可行性的關鍵指標。

4.   事先調查大約參與活動的人數,有助於活動經費的掌控。

5.   對於雙薪及隔代混合型家庭,利用假日的知性學習方式,是相當受歡迎的學習成長活動。

6.   親子營隊融入家庭共學活動,對於隔代教養家庭的學習與成長,具有明顯的成效。

7.   績效顯著之學習型家庭方案活動除彙編專輯外,應予鼓勵並積極協助繼續辦理相關活動。並應辦理交流或研討活動,以建立和培訓種子推動團隊,促進學習型家庭量與質成效的提昇。

8.   活動內容應力求輕鬆、有趣,在執行過程中應視參與人員之情況機動調整活動內容,甚至允許參與人員共同討論,執行參與人員共同有興趣之活動,如此方可辦出適合參與人員共同喜歡的活動。

9.   隔代教養家庭之祖父母在活動中吸收教養的新觀念和方法。從他人的經驗中得到學習,從而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共享親密、歡樂,增進親子溝通機會,開始有祖父母會主動詢問學校輔導處有關教養觀念。

10. 學習型家庭及學習型社區之推動,大部分資源均集中在市區,鄉村地區因缺乏主動積極配合推廣之團體及人員,使鄉村社區民眾喪失許多學習機會。然而在鄉村地區隔代教養家庭正是我們需要積極關懷的對象,在各鄉鎮培訓家庭教育義工,平日在社區中可擔任居家關懷等工作,關懷期間可與民眾建立良好之互動,進而建議擬定適合民眾需求之活動,以求活動之推動適合民眾需要。

 

參考文獻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中心(2000)。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執行策略。

http://www.cfe.ntnu.edu.tw/green/green4-2main.htm#4 2004-11-12

李富言(2002)。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方案執行彙編。嘉義大學家庭教育中心。http://140.130.186.249/~family/family%20edu%20center/learn%20family%20program/5.htm 2004-11-17

親職教育專區。http://mld.judicial.gov.tw/苗縣#苗縣 2004-11-2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