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男性父職實踐之研究

 

王仁志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近來,父親參與家庭事務的比例不斷提高,父職的重要性也日趨明顯。父親不僅是支持母親與穩定家庭運作的重要人物,在子女身心發展的過程中,父親更是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影響了子女成長的各層面(Smith, 1999;王佩玲,民82;黃慧森,民90)。由調查數據可知,有偶男性就業率有下降趨勢,而有偶女性就業率則趨向成長。易言之,兩性勞參率比例正逐漸拉近,家庭型態正逐步改變中。學者逐漸認知父職的重要性,並且較能察覺影響父職的相關因素(Daly, 1995Hosley Montemayor, 1997Lamb,1997b)。現今研究已一改過去偏重母親教養態度與對子女發展影響的研究走向,開始趨向於父職在家庭中的價值(王舒云,民85;王叢桂,民87;王麗玲,民85;張佩韻,民87;陳淑貞,民82;陳曉慧,民88; 黃慧森, 民90; 蔡佳宜, 民89)。

親職教育應該增加一些議題,像是:提升子女與父母間溝通的技巧、提供社會支持、增加父職的參與、提供兒童照護知能,以及針對父親角色設計的各種資訊團體。最近研究者指出,在家庭中孩子與雙親的依附關係有如監視器一樣的重要地位。家庭、學校等諮商者認為父母有悲傷的童年時,會分享給孩子,孩子將會發展的更好,而且深信父母親對他們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專家只是引導的角色,來安排週遭的特殊服務。故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

由於針對父職需求的親職教育課程增加,使得男性逐漸能夠成功地克服照護兒童的挑戰。另外,親職教育課程必須反應父親所關心的議題,並且注意父親間的個別差異。所以隨著世代的變遷,父親參與親職的比重也逐漸加重。

貳、促使父職變遷的因素:

一、男性佔有的社會地位和資源

男性依其所具有之社會地和資源,而採取不同的方式來看待所面臨的社會變遷。例如當男性擁有高收入或高地位的職業,他可能會持續扮演負擔家計者的角色,反之如果他面臨了經濟的壓力,如果面臨減薪或無法獨立負擔家計的命運,此時男性也將面臨分擔部分養育孩子的工作,使妻子得以外出工作賺取家用。

二、婦女就業增加

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工具的自動化,職場對勞力的需求不再以男性為優先。有些工作女性反而較男性適合,當婦女職業生活也有良好的發展,可以分擔部份家庭經濟責任時,父職的內涵就面臨了改變的壓力,男性在家庭中必需擔負起較多照顧子女工作、參與家事分工以促使家庭功能可以正常運作。

三、婚姻觀的改變---婚姻與親職的分離

  美國自1950年以來較傳統觀點具有彈性、不必嚴守承諾的婚姻受到歡迎,但此種思想導致高離婚率。直到1986年漸趨穩定,離婚率不再攀升,但再此同時,同居、獨居的比率增加,男性因為婚姻合法性選則增加而得到較多的自由或較少的家庭經濟負擔,但也因此失去配偶的限制權,改變了男性的父職觀點。但這種影響的結果並不是絕對的,有些生父因離婚而逃避扶養的義務,但有些則努力積極地參與孩子的養育工作。

 

參、生態理論分析親職壓力

Bronfenbrenner 於1979 年提出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以解釋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以及環境對個

人成長的影響。Bronfenbrenner(1979; 1992)認為個人的發展

自出生起便受到四個系統的影響,這四個系統由內而外分別為小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大系統(macrosystem),而個人的發展就是受到這四個系統直接作用及這四個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Bronfenbrenner,1979;1992;周麗端、吳明華、唐先梅、李淑娟, 民88)。以下就已婚男性父職實踐做分析:

一、小系統( microsystem):

小系統指個人直接面對面接觸或參與的人或事物,與個人的接觸最為直接,也最為頻繁,因而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最深遠。例如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工作場所等。亦要將重要他人的個人特質納入考慮。如家人、朋友、子女、同事、工作場所、鄰里等關係。如父親和妻子的關係、父親和孩子的情感等、父親和祖父的關係等在在都影響著父職角色的實踐。父親和上一代的關係良好,祖父對親職教育盡心盡力,當然影響到父親效法,致力於親職教育的實踐。

二、中間系統( mesosystem):

中間系統指的是個人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小系統的互動連結,即家庭與學校、學校與工作場所、家庭與街坊鄰居、學校與街坊鄰居、家庭與工作場所等。中間系統有學校與家庭的關係、家庭與社區的關係、家庭和社會機構的關係等。這些關係都是相互影響的,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也。如果家庭和學校或者社會的關係不良、沒有什麼接觸,那麼在學校或社會中所倡導的有效親職、推動親職教育等政策便不會影響到父親。

三、外系統( exosystem):

外系統是指個體並未直接參與的系統,但卻會影響個人直接參與的小系統,因而會間接的影響個人的成長、價值觀等。外系統是由個體外圍體制所構成,包括社會經濟現況、傳播媒體、法律服務、政策制定等,個體居於其中,雖非主導的角色,但此系統卻間接影響個體的適應。已婚男性不會對外系統直接參與運作,卻會被外系統的任何決策所影響。

    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找工作都已經很難了,如果遇到工廠經營不善,公司倒閉,父母就必須面臨失業的窘境,經濟壓力隨之而來。所以男性父職的實踐也間接受到外系統的影響。。

四、大系統( macrosystem):

大系統指的就是社會、文化、次文化或價值觀等較高層次的系統,這個系統同時影響外系統、中間系統及小系統。也就是說,同一個大系統下的外系統、中間系統、小系統都會具有類似的特質。生態系統理論提供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典範,用以解釋個人與環境互動的方式及其影響。它將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更為擴大,因為個人的成長不只是受到家庭系統或次系統的影響而已,而是多層環境的互相影響。

以父職實踐為中心所構成的小系統,也就是會影響父職態度及實踐的因素,而此小系統考量父親直接接觸的家庭,包含子女、妻子等直接與父親接觸的人之個人特質或整個營造出來的家庭狀況或關係。

父親的職責指父親對子女的責任(林莉菁,民89);父親親職角色係指為人父親的角色(黃坤瑛,民78);父職認知基模:係指個體認為父親對子女應盡的職責(王叢桂,民87)。父職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父親對孩子負責,用了「職」這個字表示需主管某些事物,履行某些職務,亦即父親肩負養育照護子女的任務是不可任意轉換的(周蔚,民84)。綜合上述對父職做個簡單的定義,父職是身為父親對子女應有的職責。

 

肆、結論與建議

對父親在父職實踐上之建議:

一、維持良好婚姻關係,有助父職實踐

研究顯示,維持良好婚姻關係對父職實踐情形有相當程度的

影響。在家庭理論中,每個人都會受到家庭中其他重要成員的影

響,子女亦會受到父母關係的影響,因此父母有責任營造美好婚

姻生活,共同為家人努力。

二、主動關懷子女,增加親子互動

青少年期是人生一個特別的時期,不僅生理有具大變化,在

心理方面也是處於同樣的狀況,所以父親要先瞭解青少年子女的

心理、生理狀況,主動關懷子女,並製造與子女相處的機會。例如:接送子女上下學,每天安排一段時間瞭解子女最近的狀況,或是安排家庭聚會時間.等等。最後對於溝通的技巧要有所學習,例如傾聽,同理等等,讓孩子在與父親相處時是愉快的,父親本身亦會感受到這樣的氣氛,無形中成為一個良性的循環,父親們較有參與父職的意願。

三、參加父職教育,充實知能

父職的實踐能力是學習而來的,參加父職教育可以充實相關

知能,使自己更加了解子女成長不同的階段任務,並做好充足的

心理準備;同時,亦可培養良好溝通技巧。青少年階段是多變的,

因此子女為青少年的父親更該花心力於此,讓父子、父女間的互

動愉悅,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現在社會中的父親在探索建構父職時,他們必須克服相當多的考驗,而這些「考驗」,常是社會最深層的結構問題或是性別權力的展現,也是最習以為常、不易察覺的觀念。除既得利益者的自覺不易外,社會經濟層面的變遷對父職的實踐也常形成一種阻力,當父親必須疲於奔命於家庭經濟的維持,他的時間會被分割得相當瑣碎,沒有時間與孩子一起互動實際參與親職。

父親因參與而改變,在參與過程中開始了解:育兒是需學習;父親僅是孩子成長的協助者,而非決策者;親職並非人人皆適任的,父親應該要體認親職參與對小孩成長的重要,及家務分工對於家庭和樂/妻子的助益,開始自覺性的改變與主動投入。所以男性對於親職的參與,決定權還是在於自己。為了全家人的美好未來,身為家中的一份子,大家都要努力了!

 

柒、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大維(民89)。「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 用心理研究,7,12-18。

王行、莫藜藜(民84)。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兼論家庭政策之規劃(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411-H031-002-H3。

王珮玲(民82)。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 教育研究, 32,52-57。

王舒芸(民85b)。 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正傑(民90)。雙薪家庭高承諾男性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經驗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民90)。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活科學學報,7,133-155。

周麗端、吳明華、唐先梅、李淑娟(民88)。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莉菁(民89)。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先梅(民87)。從家務工作的本質來談夫妻家事分工。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與其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7-344。私立輔仁

大學社會文化研究中心。

英文部份

(一)Meyers, S. A.(1993).Adapting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to meet the needs of father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Family Relations, 42(4), 447-452.

 

(二)McCurdy, K., Daro, D.(2001).Parent Involvement in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An Integrated Theory. Family Relations,50(2),113-121.

(三)Tisot, C. M., Thurman, S. K.(2002). Using behavior setting theory to define natural setting: a family-centered approach.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14(3), 65-71.

(四)Turnbull, A. P., Blue-Banning, M., Turbiville, V., Park, J.(1999).From Parent Education to Partnership Education: A Call for a Transformed Focu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164-72.

(五)Marotta, S. A. (2002).An Ecological View of Attachment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0 (4),507-51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