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策略聯盟在學校經營管理上之運用

 

林千瑄 彰化縣彰安國中教師

壹、前言

近年來,學校經營隨著「教育鬆綁」、「學校本位管理」、「九年一貫課程」、「提昇學校競爭力」等理念與政策的推動,已從過去的教育行政機關統一規範學校行政運作模式,學校領導者面臨必須轉化經營方式以建立各學校的特色並且提升學校競爭力。值此之際,參考新興企業組織理論成為學校組織因應變革的措施之一。Peter Drucker曾言:「九0年代是策略聯盟的時代」(引自呂鴻德,1996),因而基於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在企業成功運作的經驗,以及我國學校組織開始進行策略聯盟的事實,本文著重在探討策略聯盟之意涵、種類、運作方式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策略聯盟運用在學校經營上之現況,接著比較在學校經營上的策略聯盟與企業界策略聯盟的差異最後再從策略聯盟在學校經營上的現況分析其成效及限制。

 

貳、策略聯盟

一、興起背景

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在八0年代末暨九0年代初蔚為風潮(Bluestein199425)。乃因企業組織在面臨「四C---變動的( chang)、複雜的(complex)、競爭的(competitive)及挑戰的(challenged)環境時,為了解決技術人力、財力、生產力及行銷力等困窘情況,並提升組織競爭力,建立合作優勢(collaborative advantage),於是結合其他企業組織共同打拼的情況與行動。(江明修、許世雨、劉祥孚,1998

二、策略聯盟之意涵

(一)相關文獻對策略聯盟的定義如下表:

相關文獻

定義

James1985

聯盟是透過互利的過程,相互依賴而維持聯盟的承諾,任何一方利益的改變,都可能使聯盟減弱。

Poter & Fuller1986

聯結各公司企業活動的一種正式、長期但非合併之聯盟。

Magsaysay1989

策略聯盟是整體策略的一部份,其構想來自於公司的基本使命及方向,目的乃是要達成企業既定的長期目標,並建立將來的競爭優勢。

Aaker1992

策略聯盟乃是兩家或更多公司的長期合作關係,結合其優勢槓桿以達成其策略目標。它不僅是一種戰術,還包括彼此所需資產及技術之合作,並產生策略價值。

Murry & Mahon1983

企業間為維持或提升長期競爭優勢,而建立的正當合作或協議關係。

Rigby & Buchanan1994

不同公司為了達成共同的目標,共同投入資源,聯結事業的某些部分而形成合夥關係。

註:引自江明修、許世雨、劉祥孚(19987)。「我國環保類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初探---以生態保育聯盟為例」。中國行政,頁14

(二)策略聯盟之意涵包括(江明修、許世雨、劉祥孚,1998

1、組織因應環境變遷與挑戰的一種策略應用;

2、是不同組織間的一種長期合作(合夥)但非合併的關係;

3、各組織享有共同目標,並共同付出資源;

4、是一種互利的過程彼此相互依賴;

5、是一種契約行為;

6、目的在提升彼此的競爭優勢。

三、策略聯盟的種類(呂鴻德,1996

1、研究發展聯盟

2、生產製造聯盟

3、行銷暨售後服務聯盟

4、人事聯盟

5、財物聯盟

6、資訊聯盟

7、多重活動聯盟

四、策略聯盟的運作方式(江明修、許世雨、劉祥孚,1998

Kanter1994)曾將企業聯盟的發展比喻為男女交往,其指出所有成功的聯盟均歷經五個階段,且前後階段互有重疊:

(一)第一階段是求愛期。挑選合適的結盟對象需考慮三項標準:

1、自我分析:了解本身的情況與需求以及環境的變動趨勢,在分析自己需要與誰結盟?

2、人性因素:考量對方感覺以及高階主管情感的交流。

3、相容性:評估彼此是否有相同的經歷?(歷史相容性)是否有相同的價值觀和原則?(理念相容性)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策略相容性)。

(二)第二階段是訂約期。經過上述階段的熟稔後,雙方自然會決定正式合作,進而從事兩項工作:

1、會見家人:需要得到組織成員,甚而其他相關人員之認同。

    2、海誓山盟:訂約時需要律師等見證人在場,更重要的是彼此合作的承諾。

(三)第三階段是料理家務期。雙方的浪漫期很快遞被共同生活的瑣事佔據,此時應注重:

1、廣泛參與問題

2、發現差異

3、尊重與抱怨

(四)第四階段是學習合作期:創造聯盟團體的真正價值,應設法完成策略整合、戰術整合、作業整合、人際整合與文化整合。

(五)第五階段是內部變革期。聯盟關係的建立將促使雙方互相比較,發現彼此制度的優劣與作業效率的高低等事項,進而相互觀摩學習。在此階段應該做到:

1、充分授權:讓聯盟團體自主經營並讓經理人充分彈性。

2、成為學習型組織:成立跨功能的團隊,並使聯盟具有學習的能力以適應變動的環境。

五、策略聯盟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合作對象的數量規模與期望目標

(二)組織架構及所有權歸屬

(三)組織的彈性及合作的自主性

(四)特效性

(五)合約及法律相關條件

(六)管理者的管理策略及能力

 

參、策略聯盟運用在學校經營上之現況

一、在大學方面

亞洲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市場普遍瀰漫著一股策略聯盟和合併的風潮。如中國大陸自一九九四年就開始進行大學淘汰與整併,以浙江大學為例,將原來的浙江大學、杭州大學及浙江醫大、浙江農大整併成大陸最完整的綜合大學之一。在跨國策略聯盟上,又有新加坡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一例,雙方的師生可以進行跨國選課及其他學術交流(湯堯,2002)。就國內情形而言,教育部(2001)為鼓勵國立大學進行校際合作、策略聯盟及合併以有效整合資源,提高大學競爭力,也提出策略聯盟與資源整合的方法,分別有1、校際合作:大學基於教學研究推廣的需要,從資源整合、交流、互動開始,例如中部十一所大學包括東海、中興、彰師等圖書館聯盟。2、策略聯盟:提出具體的共同運作計劃,整合數個有潛力的研究中心或具有跨校性的發展方向、特色等進行規劃,例如政大與陽明之間進行策略聯盟,達成生物科技與管理課程互開的共識 3、學校合併:鼓勵同區域或同性質可以互補的國立大學合併,例如現在的國立嘉義大學(湯堯,2002)。

二、在技職院校方面

基於追求卓越發展的考量,技職院校重視課程教學內容與產業界實務上的銜接,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教育部91年度起在北、中 、南成立六個「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分別是台北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等,作為區域產業之技術後盾、策略夥伴與區域產官學研資源整合暨聯絡中心,使學校能與特色產業結合。以台北科技大學為例,91年度成立「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即整合製造與機電、能源與資源及4C科技等重點領域,計劃採區域性策略聯盟模式,與其他學校和相關產業界合夥建構共同研發中心機制,以此中心作為技職校院與相關產業界相互合作之媒介。(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台北科技大學網站,http://140.124.60.206/criep/

三、在中小學方面

因應課程改革「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之實施,教育部訂定「九年一貫課程」策略聯盟實施計劃,以期由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中小學教師們集思廣益共同研擬課程推動辦法、研討課程推動可行策略、規劃相關配套措施並提昇課程承辦人員計劃能力。以台北市試辦方式為例,在台北市教育局九年一貫課程推動指導委員會下設置「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小組」,分設行政規劃、課程研發、研習進修、諮詢輔導及教學資源五組。並成立九個群組聯盟,指定九校(第一年試辦及第二年試辦學校)為分區的中心學校,協助並輔導其他各校進行課程之推動,整合資訊建立以建立各校課程實施之經驗交流網路。九個群組聯盟之中心學校除了進行七大領域課程研發之外,亦對日後可能面臨的實務困難加以研議,共商解決之道。

(教育部網站,http//www.tyc.edu.tw

 

肆、比較學校經營策略聯盟與企業策略聯盟之異同

在整理相關文獻中企業界實施策略聯盟的意涵、種類、運作方式,及觀察目前策略聯盟在學校經營上之應用後,可發現企業與學校經營在策略聯盟上之異同。

 

學校經營策略聯盟與企業策略聯盟之異同

項目

學校經營策略聯盟

企業策略聯盟

相同點

出發點

(目的)

聯盟的意義乃在於尋求合作的對象,擴充可運用資源,以應付環境的挑戰,並提昇競爭力。

歧異點

成立動機

較單純(學術取向)

較複雜(私利取向)

選擇對象

寬鬆(鄰近地區或資源互補學校)

嚴謹(顧及自身利益考量)

聯盟型態

組織聯盟或既有資源共享聯盟

組織聯盟為主

組織結構

1、正式---組織聯盟(例如大學合併)

2、鬆散---既有資源共享聯盟(例如中部大學圖書館校際合作)

正式

(除了短期專案聯盟外,一般會有正式組織或新的組織)

聯盟運作

自主程度

中(中小學策略聯盟會議乃是根據教育部計劃而組成)

高(彼此訂訂合作契約有較明確的組織結構、權利義務)

財力來源

上級補助

企業本身豐富的財力

    學校經營上採取策略聯盟不似企業組織直接涉及實質利益,較傾向從組織學習觀點來探討,若是運作得宜應可從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民間資源之間的聯盟合作獲得良性競爭效益。並且在參照企業策略聯盟模式後,可發現聯盟中成立正式組織結構代表著專業的組織管理及聯盟運作自主程度高為聯盟業者帶來利益與效率,可供學校領導者參考。

 

伍、分析策略聯盟運用在學校經營上之成效及限制

影響學校經營成功與否,牽涉的層面最少包括社會外在大環境和學校內在文化環境兩方面。就社會外在大環境來說,影響學校經營方向和理念的有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層面。就學校內在環境來談,其內涵又包含學校行政、教師、學生、社區、學校物質和制度典章規範等(李新鄉,2002a)。就策略聯盟運用在學校經營上之現況觀之,不論是大學、技職院校或是中小學,出發點皆在於藉由校際合作、產學合作、學校合併、學校聯盟或策略聯盟會議等增進學校內在環境行政、教學兩大核心的資源以提昇學校競爭力。因為各層級學校發展任務不同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所以規劃合作擴充的資源項目也不同,而依策略聯盟的種類來區分大都屬於研究發展聯盟和資訊聯盟。所以,實施策略聯盟增加或整合學校行政、教學資源來看,的確有助於目前大學、技職院校朝著專業卓越發展邁進;而中小學因應九年一貫創新教學實施的校群策略聯盟,除了在教學上共享資源、經驗交流之外,無形中也增加學校中的行政人員、教師與其他學校有較多專業對話的機會。

另外,策略聯盟之成功與否合作對象的誠意與投入程度十分重要,相關文獻指出企業文化相似性及資源分享對於策略聯盟中之衝突有顯著之降低效果,而對於滿意度及信賴程度則有顯著之提升效果(李勝祥、吳若己,2001)。策略聯盟中夥伴之投入對衝突之降低及對信賴程度之提升,信賴程度對合作意願之提升接達到顯著水準(李勝祥,民89)。當然,在教育現場的策略聯盟合作尚待研究以進一步評估其實施成效或探討其成功因素,在此之前參考相關企業策略聯盟研究以為借鏡。

    再談其實施上之限制,由於企業組織與學校組織都是組織類型之一,其組織目的雖然不同,但其畢竟同處一社會環境中,面臨變革之際其因應策略有共通之處,而企業組織因應變革時具有較大的機動性與彈性,往往走在時代先端,藉由新興企業組織內涵運用於學校經營革新上應有其成效。然而就組織之不同特性而言,學校組織有其鬆散結合、行政和教學雙重系統之特性必須要以人性化的關懷取代企業組織以實質利益為導向的經營理念。所以,學校經營的變革可參考新興策略聯盟的主要精神,但是因企業經營理念與學校是規範性的組織而有所不同,在運用於學校經營上時不可全盤移植(張明輝,1999)。

 

陸、結語

    策略聯盟強調優勢互補及資源共享以增進組織的競爭力,因此為強化學校的競爭優勢可採取跨校合作之策略聯盟作法。在台灣發動教育改革方式,偏向於由上而下的行政模式居多,目前策略聯盟在教育上的運用也都是由教育部在推動規劃。基層中小學教育屬於義務教育階段,不似高等教育中大學、技職院校直接面臨市場競爭衝擊,但共同要面臨經營上的趨勢不外乎是創造屬於學校自己的特色。李新鄉(2002b)提出新興企業組織理論共同訴求對教育行政的啟示有四:一、組織結構及成員心理之再造創新 二、領導者角色之改變 三、專業決策能力的養成以及充分授權 四、共同願景與團隊精神。在大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學校經營走向提升學校競爭力、建立學校特色,雖然學校領導者採取策略聯盟的前提表示其已知學校組織非進行改變不可,且顯示學校行政不再如以往的封閉開始走向開放的對外策略聯盟,例如整合學校與民間資源、共享學校既有資源等,但是為使得策略聯盟帶來的成效不只是在短期上發揮作用,勢必學校領導者還是要回到策略聯盟之初想想為何要作?組織面對變革時組織成員能夠形成共同願景,乃是運用策略聯盟在學校經營上能發揮長期效益的重要因素,尤其相關文獻也指企業界策略聯盟成功的關鍵之一是管理者的管理策略能力,是故學校領導者、學校成員在面臨變革時的心態轉換及專業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才能帶領學校達到策略聯盟運作方式第五階段內部變革期---成為學習型組織,擁有學習的能力以應對不斷變動的環境。

 

柒、參考文獻

1、江明修、許世雨、劉祥孚(1998,二月)。我國環保類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初探---以生態環保聯盟為例。中國行政11-35

2、李新鄉(2002a)。學校經營---中小學文化整合觀點。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

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420-449)。台北:學富。

3、李新鄉(2002b,五月)。新興的企業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行政之可能影響。載於中正大學教育行政論壇,98-101

4、李勝祥、吳若己(2001,六月)。企業文化對與資訊分享對策略聯盟運作結果之影響。台大管理論叢,112),85-127

5、李勝祥(2000,八月)。策略聯盟結構與社會性要素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52221-238

6、呂鴻德(1996)。企業策略聯盟:提升競爭力的經營利器。台北:商周。

7、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理論的策略應用。載於張明輝著,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頁44-58)。台北:師大書苑。

7、湯堯(2002,十月)。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之建立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51-2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