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作者已死與兒童觀看影片接收之研究

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為例

謝慧齡 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中文摘要》

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論點提出後,顛覆了大眾對作者論及讀者一詞的傳統看法。本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童,以《汪洋中的一條船》文本為探討內容,研究者運用說故事和看電影這兩種不同的敘事方式,進行讀者接收情形之比較與分析。從研究結果得知,兒童觀眾對敘事的認知、感受、影響,電影是優於說故事,且值得在校園內推廣的輔助教學方式。最後研究者針對此研究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電影工作者作為未來電影走向之參考。

 

關鍵詞: 作者已死、看電影、說故事、讀者接收

壹、緒論

現今,放眼望去,多數的電影類型仍以敘事電影為主。敘事電影說穿了,其實就是說故事電影,故事內容可說人、說事、說物或一個艱澀難解的迷。故事人人會說,說法巧妙各有不同。自從「作者論」提出後,導演在影片中的地位日益增大,早已凌駕在劇作家、演員一切之上。就觀眾而言,觀看影片已不單是接收演員演技,故事情節等傳達方式,直接的說,是建立在觀看導演「有意」架構出的敘事方式。

雖然作者論的出發點引發頗多爭議,因為他試圖證明真正的藝術家在面臨困難時,而且特別是面臨電影公司硬性制約的束縛時,也能擺脫困境、別樹一格;也試圖清作者這個觀念,以「場面調度」(mise en scene)和「導演觀」(regard du cineaste)來替代以往「影片主題」等觀念(吳佩慈,200150-51)。

因此作者論在邏輯上是一種以作品為重心的分析方法,然而實質上卻是一種影片的詮釋方式,影片的每項特殊因素都被分析者順著導演世界觀的方向加以詮釋(吳佩慈,200153)。然而在1960年,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觀念陳儒修;郭幼龍,2002314,當作者完成影片的同時對於影片的詮釋與掌控權已移交到觀眾。

觀眾透過:(一)文本(聚焦、觀點、敘事結構、場面調度);(二)科技設備(多廳電影院、IMAX 3D立體電影院、家庭用錄放影機);(三)觀看情境(到電影院觀看電影的社會行為、課堂當中的分析、在專映實驗性電影的電影院看電影);(四)週遭的言談和意識型態塑造而成;(五)根據種族、性別、及歷史而被具體形成的真實觀眾。在《詮釋電影》(Interpreting Films)一書中,史泰格將當代電影接收理論細分為:(一)由文本激化的接收理論;(二)由讀者激化的接收理論;(三)由情境激化的接收理論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316-317

早期的影評者,多將研究焦點放在影片本身的主題、文本、結構等做分析,較少著墨於觀眾的接收反應,尤其是台灣觀眾的接收研究更是闕乏,少人聞問。而今常可從報章雜誌閱讀到「某人大聲疾呼振興台灣國片,台灣電影市場何去何從?」等報導。固然,師法美國好萊塢的製片成功模式是可取,但也須考量到台灣自己本身的國情,及本身的資金、行銷模式,最重要的是觀眾的接收情形。

本研究以1978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李行所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為例,試圖從分析影片文本中,解構「作者」以何種方式作為詮釋,並進一步探討將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課程之成效,以綜合活動課程之「關心自己,幫助別人」教學單元為例。研究學生經由觀看影片後的觀感是否能感受到作者所欲傳達的隱喻,並能從影片欣賞中達到學習目標,以及從問卷中了解兒童觀賞影片後的觀感,並比較說故事和看電影兩種不同敘事方式的探討,和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論點做應證。

貳、文獻探討

一、作者論

作者論的觀念,最早是由法國導演楚浮的文章〈法國電影的某個趨勢〉在《電影筆記》上發表而開啟。文章攻擊停滯的法國電影工業,並稱讚美國導演的作品,為作者論奠定基礎(李顯立,1997294)。

作者論認為,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內容的處理主要可歸功於一人理論。通常用來指具有可辨識風格和主題意識的導演,此理論也包括其它被視為一部影片的主要推動力的製作人員(編劇、演員、攝影、剪接)。較特別的是指,在片場製作制度的限制下工作、有別於完全控制製作各層面的電影藝術家的那些導演(李顯立,1997297)。

二、羅蘭巴特「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author)理論

(一)羅蘭巴特簡述

羅蘭巴特(1915~1980),法國當代重要的批評家、文學(符號學)理論家(藍劍虹,1999297)。亦為法國結構主義思潮之代表性人物。羅蘭巴特對於包括文學在內的一般文化現象,進行系統性的考察、分析與著作,如《符號學原理》、《時裝系統》、《神話學》與《記號的帝國》等。

因此在1960年代,主張中庸、自由與和平的結構主義取代了存在主義,而羅蘭巴特於1966年對結構主義提出質疑,認為結構本身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在於過程;於是結構主義轉化成為所謂的後結構主義,除了影響世界當代的人類思潮,更間接反映出西方世界理智思想中心的偏離。羅蘭巴特便是在此時以美學觀點提出符號學的看法對於知識份子進行分析與拆解的另一種思維。

(二)、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

羅蘭 巴特在1976年向世人宣布:「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巴特表示不管作者的意圖為何,文本只有在原作者身上才具有某種程度的「義性」,但只要文本一旦被發表或呈現,讀者在與文本的相遇(encounter)中,讀者會以其文化脈絡及思考,創造讀者自己的意義。讀者的那些文本,會因此一直變動、不穩定,而且容許質疑,解釋的任務也不在於去尋找作品的終極意義,不在於關注它的普遍結構,而是在於閱讀的創造性。將作者權威從文學研究和批評思想中去除,把文本和意義與詮釋權轉到讀者身上,以讀者為中心,賦予讀者創造性、開放性的文學空間,給予任何讀者皆有越過作者而直接詮釋「文本」的權利與可能性。

羅蘭巴特的觀念徹底顛覆了以作者為中心的傳統閱讀或詮釋方法,巴特認為任何作者的聲音一經寫成「文」後,則蕩然無存;而文章也不是封閉完整的單一個體,其開放和多元性,為讀者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詮釋方式,文本的意義是由讀者個人的詮釋所賦予,而非來自作者。在此,讀者的誕生必須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每一次的閱讀,也同時即是一種寫作(writing),每一次閱讀皆帶著讀者本身獨有的批判、詮釋、解釋,用其自身經驗或興趣想法等而重新寫作了文本,從而瓦解的傳統閱讀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們忘卻自己被歷史中的經歷與知識,進而擺脫記憶〞的束敷。他將詮釋權從作者的權威中解放,真正說話的不是作者,而是語言,如果有什麼地方凝聚豐富的多樣性,那也不是作者,而是讀者。因為真正在訴說的是語言本身,而不是作者,所有語言排序背後所隱藏的是眾多的文化意涵,而非作者一人的絕對意義。所以,讀者不必為作者賦予的意義為所依歸。我們閱讀的是讀者的文本,而文本並不存在單一意義而非作者的作品,因為在閱讀中,文本意義自讀者延伸,因讀者而多元,讀者和作者從事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賽,於是作者權威消失,留下文本本身,藉著閱讀創造出多元的意義,文本變成個人表現與自我記載的紀錄。

羅蘭巴特「作者已死」是主張作品本身存在於作者以外的獨立生命, 當作者完成作品的瞬間,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便宣告結解讀權則回歸於讀者手中,這種對於以往觀點的批判與反省,反映出個人感覺結構的差異與對應觀點過程的重要性。從羅蘭巴特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在召喚一群理想的讀者。羅蘭巴特認為既然好的文本是可被作者寫出,而理想中的讀者也是可被塑造成為作者。羅蘭巴特曾說:「一部作品之不朽,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重要的是讀者賦予了作品什麼意義。所以解讀權已釋回在讀者手中,象徵了作者已死,而讀者再生(,無日期)。

三、互動文本與讀者之生

由於科技的誕生,一種作品無時無刻都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新語言形式,而它獨特的語言活動可能是純文字、非文字、影像的、時間的、生物學與心理學。這種顛覆傳統的創作方式與閱讀方式,重新給予作者與讀者更自由不拘的創造性空間,譬如電影為相當好的例子,一個可能帶來創新內涵的方向是讓文字與圖案相互激盪出「另一層意義」,或藉由文字圖形化,呈現單一項媒材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

由於讀者與文本進行互動,文本意義得以發揚光大,但是超文本所需求的互動,不是只有進行文本意義的開展,甚至可以是文本意義本身的一部分。有的互動文本甚至會「在閱讀過程中,讓文本產生實質的變化」,「讀者與文本在意義生產過程進行合作,互動的意思便是用以表示對此一動作有所認知,而不是指讀者個人的主動與決定」。 平面閱讀也需要讀者進行互動,亦即翻頁、眼珠移動、用腦想像等動作的執行,文本意義方得開展。

透過虛擬實境中的互動,達到了讀者與作者不分的可能境界,而讓虛擬實境成為不只是創造者創作的之處;也是使用者創作的地方,從傳統單向提供意義的文本轉變成為雙向。因為新媒體科技的誕生,意味著人類社會,電子科技近年來的進展,一如電影互動所能引發的種種想像,創造全新的意境之外,更催生了新型的多向閱讀行為,讀者權力也就因應而生楊坤潮;楊翔任;張弘毅;徐程遠,無日期

參、《汪洋中的一條船》故事簡介與文本分析

一、故事簡介(公視網,無日期)

(一)童年

台灣雲林縣口湖鄉後村的一戶鄭姓貧農,雖已生養了七個孩子,但對於身懷六甲即將臨盆的鄭母(名李員),仍有著添丁添福的期待。鄭母十月的懷胎,瓜熟地落,如期產下一名男嬰,產婆卻駭異得如見鬼魅,鄭母也驚地當場昏厥,待醒轉後,聲嘶力竭的哭嚎著要以胎盤悶死那「左腳左右彎曲,右腳膝蓋以下萎縮,且足板往上翹的畸形怪嬰」。阿公卻喝令眾人不許蠢動,並安慰驚痛不已又然失措的大媳婦說:「老天既然把他給了我們,我們怎麼可以再把他還回去!何況,一支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的。」男嬰取名「鄭豐喜」,阿公在鄭家的八個孫子裡最疼愛豐喜,視豐喜如珍寶。在阿公不慎摔跤、命喪九泉後,鄭家讓豐喜跟著賣藝的老芋仔和一隻猴子,遠離家鄉,過沿街賣藝的流浪生涯。

(二)流浪

老芋仔視豐喜如己出,教他背書識字,也讓猴子和豐喜表演簡單的技藝、雜耍,豐喜畸形的雙腳雖引來側目的異樣眼光,卻也得到不少的掌聲和收入。某天,老芋仔因喝酒從此一病不起。老芋仔去世之後,只能爬行的豐喜更可憐無依了;雲林在何方?歸鄉之路對一個年不及十歲的孩子何其遙遠?沿途中疲累加上飢餓,孤苦的豐喜幸得兩位婦人相助,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他雲林的故鄉。才回到家裡,豐喜又面對了遭受欺侮的難堪待遇,經常被鄰人或一些野孩子狠命的他彎曲的畸形腳、或合力把他整個人抬起來轉圓圈,想回擊時,又因爬行而追不上他們。豐喜遂央求鄭母,讓他避開這些人群,他要到荒野的田間學習自立更生

沒有人們的訕笑,不良於行的豐喜,要得面臨大自然嚴酷的考驗,磨破了雙膝,只為了撿地瓜裹腹;陷困在泥濘裡,是為了拾田螺充飢。十分疼愛豐喜的五哥,遂自告奮勇的和豐喜共住在臨時搭建的鴨。五哥生病,發燒得不省人事,豐喜爬在地上哭嚎著,叫天不應,喚地不靈。五哥被帶回家養病,直到一個強烈颱風,刮走了整個鴨,從不理會豐喜的鄭父,才卸下一直故做冷漠的假貌,奮勇救出奄奄一息的豐喜;自此之後,豐喜才得已被接回家裡常住。

(三)求學

豐喜到學校玩耍,麗卿老師誇讚豐喜聰慧過人,在她一再鼓勵下,豐喜欣喜的開始上學。為了避免雨天過後,一身泥濘的豐喜上課不便,鄭父也主動在豐喜得了全班第一名後,實踐諾言的買了一部腳踏車給豐喜代步。學腳踏車時不小心會衝進池塘、或甚至被惡劣的同學故意踹壞他的腳踏車,這些都不能阻絕豐喜求學的決心。

(四)中學

豐喜初中檢定因殘疾而不能參加聯考,考上了又因必須寄宿異鄉,而增加了食宿費用,為了籌措註冊費,全家拼命的兼差打工,甚或變賣牲畜,都是常有的事;有一次還因三哥任職的工廠停業了,豐喜差點因繳不出學費。豐喜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條破船」參加徵文比賽,雖只入選佳作,卻引起空前的廣大迴響,不但聲名大噪,還有記者爭相採訪,一致肯定豐喜殘而不廢,立下了刻苦堅毅的成功典範。也因媒體的報導,鼓勵、誇讚的信有之;爭相要供應豐喜學費有之;而最讓豐喜欣喜若狂的是有一位徐錦章義肢專家願意免費替他裝義肢。

(五)大學

在萬眾矚目下,豐喜不負眾望的考上了中興大學法律學系,持續著寫「汪洋中的一條船」,但他仍為了學、生活費用,不得不做些送報、看舊書攤、駐守工地等工作來補貼花用。有次參加活動回來,小偷趁隙偷走了他如同雙腳的腳踏車,豐喜屋漏偏逢連夜雨,真是欲哭無淚。繼在圖書館看書,因向對座的豐喜請益,繼主動提出要替住在隔壁宿舍的豐喜校對「汪洋中的一條船」,從頻繁的接觸中,兩人由相識、相愛。繼的父母,察覺愛女的言行有異,從屏東來信強行要繼回南部。繼執意回北,雖然吳父、吳母皆肯定豐喜的儀表、文采以及他可貴的奮鬥精神,但就是不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豐喜。豐喜失去了繼,像沒了魂魄的孤魂,從孟玲處查知吳家在屏東的地址,於是決定隻身前往求婚。吳母對豐喜動之以情,告知吳父已撂下狠話,走出大門他就沒有繼這個女兒:「愛她,怎忍讓繼背上不肖的罪名。」又對豐喜曉之以義:「愛一個人,是不是該為她的幸福著想?」豐喜點頭稱是,就是為了繼的幸福著想,他才不辭遙遠的從台北來求婚,因為:「只有鄭豐喜才可以給吳繼釗幸福。」沈著的吳父,當即開出了十萬元的鉅額聘金要求,豐喜願為了這無價的妻子,答應伯父的要求。吳父、吳母考驗豐喜的十萬元聘金,也在兩人結婚後,如數歸還豐喜。

(六)肝癌

民國六十四年,豐喜被檢查出患肝癌,鄭母如晴天霹靂,繼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有可能的醫療和各種偏方全部都試遍了,卻依然藥石效,豐喜已臨垂死邊緣,聞訊而至的舊識,都相繼來和豐喜憶往敘舊,不堪回首的淚眼話別。鄭豐喜終於在民國六十四年的秋末冬初,離開了人世,享年三十一歲,身後遺下:兩女,結束了他的悲苦、卻也燦爛的一生。

二、《汪洋中的一條船》電影影片文本分析

(一)主題分析:

本片的主題是「鄭豐喜堅強努力,燦爛而不平凡的一生」。

(二)內容分析:

第一段:蒙太奇手法簡述鄭豐喜成長。

作者運用蒙太奇[1]剪接的手法將鄭豐喜從出生、上學、裝義肢、進大學等成長過程做簡單的描述,使觀眾對鄭豐喜此人產生初步的認識。

第二段:倒敘手法,陳述童年艱苦、流浪、成長經歷。

上大學期間鄭豐喜認識吳繼釗,從繼閱讀鄭豐喜正在寫作《汪洋中的一條破船》的手稿中,以倒敘手法將鏡頭拉回小時後的艱苦情形,此時畫面是鄭豐喜小時後流浪的情形,聲音是鄭豐喜成年後敘述的聲音並時而出現小時後的情境聲音,一如韓德森所認為變化觀點的內部聚焦[2]

第三段:豐喜和繼釗兩人相戀到結婚過程。

豐喜和繼釗兩人從彼此互相欣賞,進而相戀。但戀愛過程中,遭遇表哥追求繼的阻撓與繼父親的反對,豐喜和繼釗最後在彼此對愛的堅持下,終於取得繼父母的同意完成婚禮,並順利生下至玉、至潔兩個女兒。

第四段:鄭豐喜的書《汪洋中的一條破船》出版,並獲得十大傑出青年。

在鄭豐喜的努力寫作下,豐喜的書《汪洋中的一條破船》出版,但出版的過程並不順遂,一開始無書商願意賣,也不被看好,後來在任職於中華日報記者的同學報導下,獲得許多迴響。也受邀到復健中心演講其奮鬥過程,另一方面在豐喜和繼釗的努力奔走下書也越賣越好。經由戴博文校長的推薦後來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殊榮。

第五段:鄭豐喜得到癌症。

在慶祝母親生日餐會上,豐喜發覺身體不適,但卻不以為意。後來在上課時昏倒送診察,發覺患癌症末期,只剩二個月的生命。最後在親友鄉民的祈福下仍不治,留下了兩位幼女、興建圖書館的遺願,託付與繼完成。

肆、研究方法

一、實驗設計

本研究設計上是配合二年級綜合課程「關懷別人,尊重自己。」單元課程,提供1978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李行所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讓廣福國小二年六班學生藉由影片欣賞,使學生能了解鄭豐喜一生堅強努力,燦爛而不平凡的一生,進而能學習他奮鬥不懈精神。

本實驗研究分為說故事和影片欣賞兩部分,希望學生經由說故事和影片欣賞兩種說故事方式的不同,研究觀眾能否體驗出故事中的涵義,並進而比較出兩者的差異性,並提出實驗結果供本研究參考。

二、實驗對象

研究者以廣福國小二年六班賴老師所任教的30位小朋友為研究對象,在影片欣賞前一天,先用說故事的方式講述《汪洋中的一條船》故事內容,鄭豐喜歷經童年、流浪、求學、中學、大學、肝癌的一生成長過程。學生聽完故事後填寫問卷。第二天,二年六班學生到廣福國小視聽中心觀看1978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李行所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觀賞後並填寫問卷。

三、實驗場所

(一)說故事場地

說故事時是在二年六班教室實施,請學生在講台前的地上席地而坐,研究者則以故事媽媽的角色,口述故事內容(參考第五頁的故事簡介)。

(二)影片欣賞場地

廣福國小有一間位在五樓的視聽中心,可同時容納210個座位的場地,有如電影院般的燈光控制並可欣賞影片。

四、實驗時間

(一)說故事時間

20041130日,早上845分到925分,一節課時間[3]

(二)看電影時間

2004121日,早上845分到11點,約三節課時間。

五、實驗問卷設計

(一)故事版問卷

《汪洋中的一條船》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綜合活動課程調查問卷故事版,問卷有十二題目,每題分別有最同意、同意、不同意、最不同意四個選項。題目如下:

1. 聽完《汪洋中的一條船》這個故事令我很感動。

2. 聽到故事中的水災會讓我聯想到颱風可怕的情形。

3. 聽故事時我會把自己想像成男(女)主角。

4. 假如我是鄭豐喜我會像他一樣堅強。

5. 以前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長得很奇怪。

6. 現在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和我們一樣。

7. 以後我看到殘障的人有困難我會幫助他。

8. 鄭豐喜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學習。

9. 如果我遇到困難心中想起鄭豐喜就不會難過。

10. 如果我遇到困難心中想起鄭豐喜就不會難過。

11. 聽完這個故事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12. 我喜歡這個故事。

(二)電影版問卷

《汪洋中的一條船》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綜合活動課程調查問卷。問卷有十二題目,每題分別有最同意、同意、不同意、最不同意四個選項。題目如下:

1. 看完《汪洋中的一條船》這個電影令我很感動。

2. 看到電影中的水災會讓我聯想到颱風可怕的情形。

3. 看電影時我會把自己想像成男(女)主角。

4. 假如我是鄭豐喜我會像他一樣堅強。

5. 以前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長得很奇怪。

6. 現在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和我們一樣。

7. 以後我看到殘障的人有困難我會幫助他。

8. 鄭豐喜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學習。

9. 如果我遇到困難心中想起鄭豐喜就不會難過。

10. 如果我遇到困難心中想起鄭豐喜就不會難過。

11. 看完這個電影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12. 我喜歡這個電影。

(三)說故事和觀看影片之差異必較評量問卷。如下敘述。

小朋友聽完《汪洋中的一條船》這個故事,也看完《汪洋中的一條船》這個電影,請你回答以下問題:

1. 你覺得兩個感覺  □一樣   □不一樣

為什麼(                                      )。

2. 你比較喜歡   □聽故事   □看電影

為什麼(                                      )。

伍、研究結果

一、聽故事問卷之統計結果

回收有效問卷30份,參見表1

 說故事問卷之統計結果表(統計單位為人數)

問   卷   題   目

最同意

同意

不同意

最不同意

1. 聽完《汪洋中的一條船》這個故事令我很感動。

24

2

2

2

2. 聽到故事中的水災會讓我聯想到颱風可怕的情形。

18

12

0

0

3. 聽故事時我會把自己想像成男(女)主角。

16

8

3

3

4. 假如我是鄭豐喜我會像他一樣堅強。

20

7

0

3

5. 以前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長得很奇怪。

18

7

4

1

6. 現在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和我們一樣。

11

4

3

1

7. 以後我看到殘障的人有困難我會幫助他。

23

3

4

0

8. 鄭豐喜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學習。

28

1

0

1

9. 如果我遇到困難心中想起鄭豐喜就不會難過。

21

2

2

5

10. 聽完這個故事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25

3

1

1

11. 聽完故事後我很想哭。

15

11

0

4

12.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26

3

0

1

二、看電影問卷之統計結果

從表1及表2得知,說故事及看電影的敘述方式對於兒童的學習接收是有影響的,而看電影的方式更優於說故事,以「令我很感動」為例,說故事方面有24人最同意、2人同意、2人不同意、2人最不同意,其影響力已達到86.6726人受到影響);看電影人27最同意、1人同意、1人不同意、0人最不同意,其影響力更高達93.3328人受到影響),看電影的感受是優於說故事。另「鄭豐喜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學習」,看電影的影響力有10030人),也優於說故事的影響力96.6729人)。

2  看電影問卷之統計結果統計單位為人數,回收有效問卷30份。)

問卷題目

1.看完《汪洋中的一條船》這個電影令我很感動。

27

1

1

0

2.看到電影中的水災會讓我聯想到颱風可怕的情形。

24

3

2

0

3.看電影時我會把自己想像成男(女)主角。

24

2

0

3

4.假如我是鄭豐喜我會像他一樣堅強。

24

5

1

0

5.以前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長得很奇怪。

23

3

1

3

6.現在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和我們一樣。

17

4

3

6

7.以後我看到殘障的人有困難我會幫助他。

25

4

1

0

8.鄭豐喜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學習。

28

2

0

0

9.如果我遇到困難心中想起鄭豐喜就不會難過。

25

3

0

2

10.看完這個電影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26

2

1

1

11.看完電影後我很想哭。

26

4

0

0

12.我很喜歡這個電影。

29

1

0

0

 

三、《汪洋中的一條船》聽故事和看電影問卷結果平均值

從表3說故事和看電影兩個平均值比較表得知,一到十二題選項,看電影的平均值皆是優於聽故事,表示兒童對於看電影的敘事接收方式是優於說故事。

並且從學習的認知情意結果看來,看電影的影響也優於說故事,以選項第4題為例,「假如我是鄭豐喜我會像他一樣堅強」看電影的平均值3.76高於說故事的平均值3.47

3:聽故事和看電影問卷結果平均值

項        目

聽故事

看電影

平均數(標準差)

MSD

MSD

1.《汪洋中的一條船》這個故事、電影令我很感動。

3.600.894

3.900.403

2.故事中、電影中的水災會讓我聯想到颱風可怕的情形

3.600.498

3.770.568

3.聽故事、看電影時我會把自己想像成男(女)主角。

3.301.022

3.630.928

4.假如我是鄭豐喜我會像他一樣堅強。

3.470.937

3.770.504

5.以前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長得很奇怪。

3.400.855

3.471.008

6.現在我看見殘障的人我會覺得他們和我們一樣。

2.471.358

3.131.167

7.以後我看到殘障的人有困難我會幫助他。

3.670.711

3.800.484

8.鄭豐喜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學習。

3.830.592

3.930.254

9.如果我遇到困難心中想起鄭豐喜就不會難過。

3.301.179

3.700.794

10.聽完這個故事、看完這個電影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3.770.679

3.770.679

11.聽完故事、看完電影後我很想哭。

3.270.907

3.870.346

12.我很喜歡這個故事、電影。

3.770.679

3.970.183

四、《汪洋中的一條船》喜歡說故事或看電影的比較

針對聽故事和看電影這兩種敘事方式讓學生做比較,問卷30份選擇聽故事有4百分比13.3,選擇看電影的有26百分比 86.7,參見表4

4:喜歡聽故事或看電影方式的比較表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聽故事

4

13.3

13.3

13.3

看電影

26

86.7

86.7

100.0

Total

30

100.0

100.0

 

1:喜歡聽故事和看電影方式的百分比

五、《汪洋中的一條船》聽故事和看電影的比較

(一)覺得兩者感覺一樣的有9人,分述如下。

1. 故事裡面的主角一樣。(S4

2. 男女主角他們相親相愛。(S 7S 8S 10

3. 老師說故事和看電影兩個氣氛一樣感人。(S 11

4. 都一樣難過。(S 15

5. 鄭豐喜31歲就死了。(S 19

6. 完全都是鄭豐喜叔叔寫的故事內容。(S 20

7. 男女主角感情很好。(S26

(二)覺得兩者感覺不一樣的有21人,分述如下。

1. 用聽的比較沒感覺,用看的比較有感覺,會想哭。(S 1S 2S 24

2. 電影可以看出人物的長相。(S 6

3. 說故事時老師有些沒講到,看電影比較久講比較多。(S 14S 23

4. 一個是用看的,一個是用聽的,兩者不同的方式感覺不同。(S 17S 18S 27S 28S 32

5. 聽故事時不知道鄭豐喜痛苦的感覺,看電影時就感覺到他很痛苦。(S 21

6. 看電影像真的。(S 22S 23

7. 看的比聽的還感動。(S 25S 29S 31S 30

8. 電影比較精采。(S 12

9. 聽故事時可以想像,看電影時是圖片。(S 3

10. 電影裡的人會動。(S 5

11. 故事是從小說到大的,電影是長大才說小時候。(S 13

(三)比較喜歡聽故事有4人,分述如下。

1. 可以自己想像。(S 3

2. 聽故事沒有那麼大聲。(S 5

3. 故事較快,電影太久。(S 13

4. 看電影太久眼睛酸酸的。(S 30

(四)比較喜歡看電影有26人,分述如下。

1. 看的有立體感。(S 1

2. 可以看到鄭豐喜和其他人的長相。(S 2S 6S 25

3. 看電影比較久比較有感覺。(S 14

4. 看電影比較清楚比較感人。(S 15S 17

5. 太感人很感動。(S 4S 8S 18S 28S 29S 31

6. 可以看到他的成長過程。(S 21S 23

7. 聽故事只能用想像的,看電影像真的。(S 22

8. 看電影很清楚,感動的不得了。(S 24

9. 電影有圖畫[4]。(S 26S 27

10. 很想哭。(S 32

11. 跟真的一樣。(S 12

12. 比較好看。(S 7

13. 椅子很軟。(S 10

14. 聲音很大。(S 11

15. 可以看到颱風的情形。(S 19

16. 螢幕很大聲音也棒。(S 20

六、學習單結果

(一)影片中哪一段最令你感動?

大多數人最感動的是颱風來了,豐喜一人獨自在鴨,五哥和爸爸前來相救的場景(16人)。其次是豐喜得到肝癌臥病在床交代繼遺言的場景(12人)。有一位對於豐喜雖然殘障卻仍讓女兒坐在他背上當馬騎的場景而感動。有一位對於豐喜從小到大都不放棄的精神感到感動。

(二)如果班上有一位像豐喜一樣殘障的同學你會如何對待他?

全部的回答都是會幫助他(30人)。有的寫:跟他說說話把他當朋友;扶他走路;扶他上廁所;鼓勵他失敗了再來一次;溫柔的對待他;用愛心和耐心對待他;當他傷心時安慰他;跟他做朋友;他無法完成的事我幫他完成;鼓勵他不讓他被困難打倒。

(三)影片中你最喜歡誰?

1. 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鄭豐喜,原因有:

1)他很勇敢。

2)他的腳像青蛙竟然還能走路。

3)因為他是主角。

4)他寫了《汪洋中的一條船》這本書。

5)他的耐力很強。

6)他奮鬥的精神我很佩服。

7)他很用功。

8)他從小就吃苦。

9)他很勇敢、堅強、努力。

10)他跪著走路膝蓋都流血。

11)他娶到他喜歡的人。

12)他一直努力學騎腳踏車。

13)他很可憐。

14)他沒有被打敗。

15)他很節省。

16)他很努力讀書不被困難打倒。

17)他從小就爬,還爬到學校去讀書,最後還考上大學。

2. 有兩位喜歡的是吳繼釗,原因有:

1)她不在意豐喜叔叔是一位殘障

2)我喜歡吳繼釗,因為她沒有看不起鄭豐喜還嫁給他。

3. 最後有一位提到了五哥,原因:五哥從小一直幫助鄭豐喜。

(四)如果有一天你生下了沒有手、沒有腳或身體殘障的孩子,你的心裡會怎麼想?會怎樣對待這個孩子?

1. 會很難過,但還是要照顧他疼愛他。

2. 不會怎樣,我會把他慢慢養大。

3. 好好照顧他,教育他,讓他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要依賴任何人懂得保護自己。

4. 心裡很難過,但也會多付出愛給他。

5. 安慰他,用更多的愛照顧他。

6. 我會用愛心教導他,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7. 很傷心,把他養大。

8. 會很難過,也會更用心照顧他。

9. 我一樣要養他,我心裡也是很高興。

10. 很難過,我會照顧他不會對他很

11. 我會照顧這個孩子,因為是我生下這個孩子。

12. 我會覺得沒關係,但是一定要把他養大。

13. 給他溫暖的家讓他長大。

14. 很羨慕,因為我能有殘障手腳的孩子讓我去照顧他。

15. 很傷心,我要用和其他小孩子不同的教養方式養他。

16. 鼓勵他,幫助他平安、順利、長大。

17. 我的心裡會很緊張,我會幫他餵奶、換尿布。

18. 照顧他,幫他裝上假的腳,再陪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空。

19. 我會幫他付醫藥費。

20. 我會覺得為什麼會生下這個孩子?可是既然生了還是要把他養大。但我還是會很傷心。

21. 我心裡想說不定他還有用處,我會好好對待那個小孩。

22. 真是可憐!老天為什麼要給我這樣的孩子?是不是要考驗我的耐心。

23. 很難過,因為他行動不方便,小朋友會笑他,這樣我會更難過。

24. 我會帶他去孤兒院。

25. 我會一直找醫生幫他。

26. 很難過!雖然我會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還是要勇敢面對。

27. 有孩子就好,計較那麼多做什麼?我會好好照顧我唯一的孩子。

28. 我會想這是老天爺賜給我的,我一定要接受,我反而會比較疼他。

七、研究者觀察心得

《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全長110分鐘,大約是三節課的長度。對於國小學生一節課4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的作息,此電影活動對兒童學生而言誠屬太長。所以在影片放映過程中,不時可看見學生像蟲一樣蠕動不安,但仍可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欣賞影片,欣賞影片時女生的專注力也比男生來的好。

在中場換片時研究者很擔心學生的身體狀況已無法再靜坐觀看影片,因此詢問他們是否要堅持下去把影片看完,他們大聲回答:「要!」時,令研究者頗感意外。他們能因為受到電影內容的感動,而盡力克服身體的不適,此願意堅持的精神讓研究者和賴老師感到佩服。

《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是以成年的鄭豐喜倒述小時後艱苦的情形來呈現。研究者觀察,當電影情境轉換到童年的鄭豐喜時,學生的專注力特別的集中,孩子看孩子較能直接感受與同化。

陸、結論與建議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說:「如果你選定一個事物可被銘刻的表面,那麼你就永遠看不到那尚未隱藏的一切。和表面對立的並不是深度(事物總是一再從深度中浮上檯面),而是詮釋的方法。」

將時間拉回到柏拉圖寓言的洞穴中,光束從人們背後投射到前面的岩壁上,也將人和動物的影子投射在岩壁上,而人們把這種浮光掠影和本體的真實混淆在一起,產生錯覺。一如現今在電影方面,光束從觀眾背後投射到前面的螢幕上。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21將空間帶回到電影院的黑箱空間中,四周燈光漆黑,身體被黑暗的氛圍所圍繞著,耳朵傳來影片的聲音,忽遠忽近,此場景一如胎兒時期在母體內被孕育著,熟悉、夢幻、舒適、催眠的感覺。螢幕的畫面,透過瞳孔的伸縮(相機一般)一一映入腦海而存入。從時間、空間因素看來,觀看電影影片的經驗本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怎不令人深刻。

《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距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歲月,由李行所導演並獲得1978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影片發行時,由於內容深具教育意義並獲得教育部推薦之優良教育片,值得鼓勵學生欣賞。時隔三十年後,研究者以此影片讓國小二年級學生觀看,從研究結果得知,本影片的教育意義仍在,父母恩情、手足之情、同學之愛、夫妻之愛,及鄭豐喜一生努力堅強的典範更令人感動。

一如奧森威爾斯所執導的《大國民》(1941年),在美國這五、六十年來一直高居影史十大影片第一名。影片以如拼圖的方式,從一位報業大亨在死前留下的「玫瑰花蕾」字謎,開始透過不同觀點的陳述,堆積辯證出他的生平,既旁觸到資本主義下適者生存的殘酷面,也突出野心、理想與現實的關聯(聞天祥,20013-4)。當影片終了,「玫瑰花蕾」的謎底揭曉時,更讓人有人生如煙、世事虛幻的傷感,怎不令人動容。

「影片恆久遠,經典永流傳」優良影片是值得雋永留念,《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是研究者就讀幼稚園大班孩童時期所曾觀看的影片,雖然距今已時隔多年,但影片中的情節、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影片的力量真是神奇。

電影會對觀眾具有社會功能和心裡因素的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路易瑞夫哈里遜在電影萌芽時期即表示:「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學習自制,以心靈控制欲求,希望他們比我們更好。對電影有興趣的我們應當盡其所能,提供大眾正當而無不良影響的內容。」(李顯立,1997164)兒童是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也是電影未來的潛在消費者,但台灣的電影市場大多以成人商業市場為導向,極少以兒童為主體考量,被忽視的兒童又怎能對台灣電影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成年後不看台灣電影也不足為奇。

台灣電影市場何去何從?研究者認為提供給兒童一個內容觸動人心、優質的影片欣賞經驗,將此影片欣賞經驗持續到成年,如此才是根本振興台灣國片之道。

本研究以《汪洋中的一條船》文本,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進行說故事和影片欣賞兩種敘事方式,以羅蘭巴特作者已死之觀點進行兒童觀眾接收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結論

(一)一個好的故事和電影都能為學生帶來感動,但是看電影的感受更加來得深刻。

(二)在聽故事和看電影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將自己投射在男、女主角的角色扮演,看電影的情形比聽故事來得多。甚至有的學生投射的對象並非針對和自己相同的性別,在聽故事方面S18S24S27S30S32五個女生想像自己是男主角;在看電影時S18S23S27S30S31S32六個女生想像自己是男主角。

(三)自從曾志朗擔任教育部長任內積極推動閱讀計畫至今,使用說故事或繪本輔教學已成為校園內教師會採用的方式。但從本研究得知觀看電影的影響力較聽故事來的增強,優質的電影影片是具有教育意義更具有影響力,且值得在校園中積極推廣的輔助教學方式,將優質的電影影片推廣,配合教學課程使用,有效達到教學目標。

二、建議

(一)建議台灣電影工作者除了將焦點關注在電影的商業性外也應關注電影的教育功能,製作優良有教育性的影片供學校配合課程放映。

(二)考量到兒童欣賞電影的忍耐程度約在40分鐘,建議一部電影其影片的長度可有多種選擇版本,60分鐘(兒童版)或120分鐘(成人版)。

(三)建議教育工作者除了運用說故事繪本做補充教材外,也可播放配合課程的電影影片做補充教材加深課程的深度和廣度。

(四)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將研究對象擴增到各個年齡層的觀眾,了解各年齡層觀眾的觀影經驗及需求。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梅靖(1994):《蒙太奇技法檢驗意象行程過程之研究》。台北:領導。

2. 陳儒修;郭幼龍譯,Robert Stam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

3. 吳佩慈譯,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2001):《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

4. 李顯立譯,Tim Bywater& Thomas Sobchacf1997):《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遠流。

5. 芳(1996):《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

6. 聞天祥(2001):《影癡自助餐》。台北:揚智。

7. 藍劍虹(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台北:唐山。

8. 鄭豐喜(2001):《汪洋中的一條船》。台中:主人翁。

英文書目

1. Leedy, D. P. (1997). Practical Research: Planning and Design (6th ed.) Pentice Hall.

網站資料

1. (無日期)。文化解讀-以羅蘭與符號學為例。民931229日,取自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dhs/pr003.html

2. 汪洋中的一條船故事架構(無日期)。 公視網。民931120日,取自http://www.pts.org.tw/special/000129/story.htm

3. 楊坤潮;楊翔任;張弘毅;徐程遠(無日期)。作者以死:巴與後現代主義。民931229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9/29-26.htm

 

 

 

 

回首頁

 

 



[1] 蒙太奇(Montage)一詞是由法語而來。有構成、架構的意思。現今成為電影、攝影的一種技術語辭。實際上,是把兩個以上的畫面(影片的片段)以創造性的順序組合起來,以期產生另一種意像(Image)、內容的方法。參:陳梅靖,1994。)

[2] 從一個人物觀點轉到另一個人物的觀點。吳佩慈譯,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2001169。)

[3] 國小一節課的時間為40分鐘。

[4] 此圖畫指螢幕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