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綜藝談話性節目之娛樂探討~以「康熙來了」為例

宏 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九0年代電視談話性綜藝節目為綜藝節目的主要類型之一,邀請觀眾或來賓現場上節目參與話題討論,公開私人秘密,以麻辣禁忌的話題為主題,尤其是有關性別議題,因此觀察到「康熙來了」之搞怪話題在社會風潮的帶動之下,帶動了綜藝談話性電視節目一股流行的風潮。

本論文以「康熙來了」為例,探究電視談話性綜藝節目的類型特質與文本做分析,其節目內容之語言結構與意義,是如何產生娛樂功能之影響力?另一方面從視覺上的表演,來解讀談話性節目「康熙來了」所製造的話題性,並與主持人的言論如何做互動關係?在台灣創意缺乏的節目製作環境下,「康熙來了」如何獨領風騷,成為年輕收視主流。

研究者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做為基礎來解析閱聽人與媒介之關係,並進一步討論文本中的義涵,所產生綜藝節目之娛樂效果,來解構節目所要呈現的輪廓。

 

 

關鍵詞: 綜藝節目、娛樂功能、kuso精神、康熙來了

 

壹、緒論

本研究基於對現象面的關切,為何綜藝談話性節目能以最低節目成本,獲得最高收視效益,並影響聽眾每日收視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更對綜藝談話性節目中大量使用語言符號作探討,其運用方式有是如何對閱聽眾產生影響而感到興趣作進一步分析。

   觀察現今媒體現況看電視已成為現代人最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不論男女老少都難逃這彩色黑盒子的誘惑,隨著有線電視的蓬勃發展,觀眾擁有多樣化的節目觀看選擇,分眾市場成為媒體新趨勢,要如何從一百多的頻道選擇中,獲得聽眾遙控器選擇權,頻道經營者對其頻道節目內容與規劃,成為最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電視台的節目架構規劃(programming) ,與節目走向必須深切了解現今社會動脈,才能滿足觀眾心理需求而吸引觀眾收視,並進而導向社會風潮(宋炎興,1991) 。近年來台灣電視台綜藝節目類型,大多以偷拍整人 八卦等聳動內容來提升收視率八卦通俗電視的特色是,它沒有固定的內容與傳達某種特定意義,它因應社會結構與大眾的需求,其內容也會不同。

   根據AC尼爾森收視調查公司公布2004年綜藝節目收視率統計熱門主持人蔡康永及小S所主持的談話節目「康熙來了」,以0.81的收視佳績排名第四,成為現今年青少年及粉領族喜愛的娛樂談話節目「康熙」潮流可說是近期電視圈談話節目的趨勢,蔡康永與小S女、知性一搞笑的搭檔,是近年最熱門的組合(聯合報,2005年1月 4日) 。「康熙來了」的成功,成為電視台製作單位開新帶狀節目所仿效的目標令人好奇的事,節目中所運用大量的流行語言符號,在閱聽人解讀後產生的效應為何?進而探討電視節目的表現手法和主持人的傳播效應對閱聽人的影響性

本研究針對現今流行談話節目「康熙來了」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探討主持人對綜藝節目的娛樂效應為何?媒介傳播與接收的過程中,節目內容的規劃和文本分析情形?更進一步來觀察台灣帶狀綜藝談話性節目之流行現象

 

貳、文獻探討

依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下將就本研究之相關概念理論以及國內外之相關研究探討文章內容包括:綜藝節目之內涵、使用與滿足理論、 涵化理論

 

(一)  綜藝節目之定義

綜藝節目英文為variety show,以國外而言,其內容包括歌唱舞蹈戲劇模仿魔術等著名綜藝節目如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與舞台秀(Stage Show) 始終穩居高收視率(Scheurer,1985)

在台灣地區 最初由中國廣播公司邱楠將variety show翻譯為綜藝節目而延用至今電視節目大可致分為: 新聞性節目、記錄性節目、戲劇性節目、說話性節目、音樂性節目、舞蹈性節目、遊戲性節目、猜謎性節目、體育運動性節目,而綜藝節目就是由以上各種內涵所組合而成的,即「綜合各種形式與表演的節目

(聶寅1997)

早期台灣綜藝節目大多以音樂與歌唱節目為主主持人僅負責串場和介紹歌手缺乏娛樂性受到日本綜藝節目影響以主持人為重的形式成為日後三台綜藝節目發展新方向(聶寅1997)

 

(二)  對綜藝節目之批評

台灣綜藝節目發展,在有線電視頻道的競爭,日本綜藝節目的引進後,為了能在主持人雷同、單元類似、同質性高的綜藝節目存活,節目必需不斷更新,使得台灣的綜藝節目能更多元發展 (黃張麗蕙1997) 台灣的電視綜藝節目,前幾年開始了一股抄襲風。美其名為「參考」日本,美國等他國的綜藝節目,做微幅修改之後,再呈現給台灣觀眾,但其實很多的綜藝節目幾乎是原封不動的擺上檯面,完全缺乏創新想法及台灣文化的獨特性。抄襲風的盛行,可以看出台綜藝節目缺乏研發功力,而急功好利的做法,也漸漸影響到台灣綜藝節目的製作走向。(關尚仁1997)

綜藝節目是一種「綜合各種表演形式的節目」,其主要目的是為觀眾提供娛樂。隨著有線電視的開放,電視台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媒體為了求生存,要搶食廣告費這塊大餅,對節目品質的要求減少,而轉為要求節目的收視率。綜藝節目製作人只是利用電子媒體視聽特性的吸引力,訴求於最簡單的感官刺激,來達成高收視率的目標。雖然下猛藥可以換來商業利益,讓電視台拿到不少廣告,然而對社會整體所造成的傷害卻是無法挽回的。(關尚仁1999),研究者歸納出現況對綜藝節目的批評有:

1.      整人節目的影響

前幾年,整人節目曾一時蔚為風行,藉著當街戲弄路人,來製造歡樂的效果,搏取觀眾一笑。但部分被整的民眾,卻因此受到心理上的傷害,需要尋求醫生的協助才能復原;整人節目中傳遞「捉弄他人能夠製造歡樂」的錯誤觀念,又刺激兒童起而仿效,綜藝節目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僅是提供娛樂而已,後續造成的問題,更是節目製作者在製作當時無法預料的(關尚仁1999)

2. 貶抑女性價值與物化女性

在綜藝節目中,我們可以從鏡頭的運用,看出物化女體的問題。檢視綜藝節目的內容,主持人為製造笑果,常以女性身材為題材、或具有明顯性暗示的話語 與女藝人對話。「胸大無腦」、「炒飯」、「開房間」都似乎是習以為常的字眼 更進一步地,有肢體上的性暗示動作,例如在遊戲進行間,故意抱住女藝人、或作出曖昧之動作(林彥玲2000)

3.性V.S情色

過於情色的表現,都是藉由撩撥觀眾的慾望,來吸引觀眾並刺激收視率。綜藝節目缺乏創新想法,為了節省預算到收視,就用最基本的方法來製作節目。

性暗示的言語,加上了猥褻的動作,此種低俗的表演對於兒童的觀念和認知,及青少年的社會化學習及次文化形塑過程中,都會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關尚仁1999)

 

()電視內容對閱聽眾的影響

電視先進國家如英、美等國,不斷對電視內容對閱聽眾的課題進行調查研究所有結果都顯示隨著教育程度越高電視普及率越高兒童及青少年接觸電視的機會也相對增加他們從電視上看到什麼變傾向反應什麼。

   一般而言,製作叫好又叫座,既符合教育原則,又能吸引廣大電視觀眾的節目,以發揮電視對社會之正面影響功能,乃是傳播學者的期望。對孩子智力的增長和其正確價值觀的行程都有正面強化功能(鐘思嘉1996:5)。但是此種節目的設計,再著重量產與短期立即獲利的電視實務界中,既好時又花錢。於是粗製濫造的節目便氾濫成災,受眾耳濡目染,自受不良影響

FiskeHartly(1978:85)指出電視藉由中央集權式的傳送型態(鐘思嘉1996:5)從既有的社會文化資源中吸取素材建構出大量有意識形態的訊息流( message flow) ,然後再回傳給高度分裂的社會成員,將他們重新納入文化中主要價值統。由於電視對家庭的支配力量甚大一齣節目的好壞,對其人心風氣的影響難以估計,既已知電視對現代人的重要影響,且一般電視節目在內容上充斥著簡單或偏頗的邏輯以及扭曲的人性或價值觀,再表達形式上則亦欠缺周延的考量,其對於社會的傷害已被學者稱之為插毒的(Plug-indrug)(Winn,1977:284-289)

電視娛樂性節目提供了青少年主要的休閒娛樂以及生活中人際互動的重要話題,對於青少年的生活感受,對生活層面的滿意程度,都有正面的助益。電視娛樂節目內容與廣告會影響個體的世界觀、文化價值、行為、動機等,還會影響青少年和父母,同儕之間的互動,例如看娛樂性節目會增強物質主義傾向與社會表達消費動機(蔡美瑛1998:148-152) 。陳曼嫻(2000)則是探討綜藝節目主持人用語對青少年流行用語的影響,發現有88.4%的青少年認為綜藝節目已成為啟發並創造流行語重要媒介;79.8%的青少年會將主持人的慣用與延伸 應用 變化在不同的話題中;80.3%的青少年則認為使用主持人的慣用與會讓自己有玩語言文字遊戲的樂趣因此,透過綜藝節目的收視,青少年從中獲得許多流行用語,並從中建構屬於青少年的語言遊戲

娛樂性節目至今已成為電視台節目的類型之一,更是電視黃金時段的重要支柱,它代表電視公司的營收,也象徵電視的娛樂通功能(關尚仁1999:35-36)

根據王素玲(2000) 、鄭(2000)及林淑貞(2001:134)的研究,可歸納現今的電視綜藝節目特色包含四項:節目取材廣泛,內容多元發展;迎合時代動脈,創造流行話題;節目成本增加,製作技術進步;及主持人為重,收視率掛帥

 

(四) 市場取向的使用與滿足理論

以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來解釋娛樂綜藝節目的大行其道,是最適合不過了,觀眾有這樣的需求,而節目的製作者予以滿足,在市場的供需之間取得平衡。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關注「閱聽人社會的及心理的需求源頭,引發他對大傳播媒體或其他來源的期盼,導致不同型態的媒體使用或其他活動,以致獲得需求的滿足或其他非預期的效果」(林東泰,1999:316、327)。相較於以往萬能論時期的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特別強調了閱聽人的主動性,閱聽人會依據自己的動機,在所有的媒體訊息中做出選擇性的接收動作,展現其頑固的一面。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建立在以下基本前提假設上:

1. 閱聽人是主動的,他們的媒體使用是目標導向的。

2. 閱聽人會把需求滿足和媒體使用聯結起來。

3. 媒體與其他滿足需求的來源相互競爭。

4. 媒體使用的目的可從閱聽人取得,因為閱聽人充分瞭解自己的興趣與動機。

5. 有關大眾傳播文化的價值評斷,暫予擱置。

此外,使用與滿足理論也頗有功能性的觀點,把媒介使用當作是某些特定功能,可以讓閱聽人獲得某些特定的滿足。綜合LasswellWright的研究,大眾傳播具有守望環境、協調統合、傳衍文化,以及娛樂的功能,其中娛樂的功能是在提供娛樂素材,讓閱聽人忘卻現實世界中繁忙的工作壓力、瑣碎的事物或頭痛的問題,而在電視世界中獲得暫時的逃逸與情緒上的抒解。從這個角度來看,至少娛樂綜藝節目提供了閱聽人放鬆、娛樂的功能。

 

(五)潛移默化的涵化理論

「電視機已成為每家庭的重要成員,在大多數時候告訴每個人大部分的故事」,傳播學者Gerbner等人對電視社會化的效果進行長期的研究,認為電視已然成為美國社會最重要的一種「文化武器」(cultural arm)羅世宏,1992:420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的論點在於,長期暴露在相同的電視訊息下的閱聽人,將會產生同一種結果,也就是被電視機灌輸了一套共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角色認同等。這種過度暴露在電視訊息下所產生的效果,就是Gerbner所稱的「涵化」。

電視是涵化的意識形態工具,電視有較廣大的人使用,看電視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之一,而且人們看電視,不是什麼選擇性的暴露,他們通常只是為了「娛樂」,而「娛樂」內容最可能發揮「涵化」效果。尤其是電視內容介於「虛構」與「真實」之間,並有週期性的型態,長久下來,人們會接受電視所虛構的世界,而與真實世界相結合,形成個人「腦中的圖畫」。葛伯納認為,電視乃成為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大眾媒介,主宰了大眾文化,所以他企圖在電視節目中找尋現代社會的文化指標(cultural indicators)。  

觀察綜藝節目的收視群以年輕學子居多,對於長期暴露在娛樂訊息下的觀眾來說,電視幾乎已經取代了其他活動,成為提供他們資訊、價值觀的主要來源。而在節目內容不夠多元化的情況下,久而久之,觀眾所關心便僅侷限在影劇圈的是非、藝人的感情生活,以及影劇圈中許多虛幻不實的價值觀,於是在過度逃逸沈浸於這些沒壓力的綜藝節目下,而降低了社會參與的動機。此時,如果綜藝節目中過度強調負面的價值觀,將會形成錯誤的示範,並在無形中潛移默化了這些年輕的學子。

 

參、文本分析與理論觀點-「康熙來了」

 

()綜藝節目現況

不出創意題材的台灣電視綜藝界,繼前年開始竭盡使用普羅大眾的才藝表演後,去年則大量轉向噁心風,遊走於尺度邊緣的內容充斥,幾個節目多次遭到新聞局警告、罰鍰及勒令停播的命運。而幕前亂,幕後更亂,主持人間尤其話題不斷,為了收視率,甚至連以往尚會顧及顏面的私人爭端,也被大量搬上面製造話題。不過在製作單位快要玩不下去,觀眾也已經看不下去的情況下,加上經濟不景氣,需要大牌出馬主持的大型節目必然減少等因素影響,觀察現今談話性或針對小眾設計的節目應有較大生存空間,足以讓底子紮實的二線主持人冒出頭,而由於這類小型節目仰賴的是製作功力,幕後班底的重要性也可望大幅提升。

 

(二)節目界定- 主持人「搞怪」特質

 

「康熙來了」以節目名稱和主持人作一個有趣結合,運用另類的蔡康永配上古怪的徐熙娣的顛覆主持特質,節目中訪問一群怪怪的來賓,背後有什麼樣的曲折操作?「康熙」造成現年輕人熱門話題,冷調的知識分子蔡康永,和直率性感的小S徐熙娣湊在一起,不但融洽,還創造了超高人氣。「康熙來了」不但是同時段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在有線台所有節目收視排名中,也僅次於連續劇和新聞,能在既有的市場中發現新的可能性,那就是節目創意成功特質。觀察現今台灣電視台的談話性節目琳瑯滿目,但多半都是政論性質的,綜藝性質的談話性節目較少,即使有,也是「真情指數」、「小燕有約」那種走感性路藝節目,沒有專為年輕族群量身訂做的談話節目,談的話題也太正經八百,但年輕人最感興趣的,其實都是些「不大正常」的東西。運用年輕「顛覆」的元素,來製造話題性節目,其主持人使用語言和現今年輕人流行潮流有相關性這個節目的特色便是“放任自流”,流到哪是哪。觀眾對於那種一本正經的訪談已漸漸失去新鮮感,反而對於打破傳統番離,這種隨意而懶散的訪談節目大感興趣。

研究者針對主持人與來賓互動之言語來分析其娛樂效果:

首播時間

93年3月2日

今日主題

連戰、連方瑀、連勝文一家三口上「康熙來了」

主持人

蔡康永S(徐熙娣)

現場來賓

連戰、連方瑀、連勝文

討論內容摘錄

就大膽的對著連戰說:「戰哥,我有個問題想問你,那就是『請問你都穿什麼款式的內褲啊?還有在家穿的和在外頭穿的一樣嗎?』」

想不到竟然連戰大方的回答:「在家和外面都穿一樣的,都是四角褲!」

還緊接著追問:「那有拉得很高嗎?」

連戰立刻回答:「是拉的蠻高的!」讓現場所有人都笑到彎腰!

資料來源:康熙來了網站資料

 

首播時間

93年5月21日

今日主題

謝霆鋒上「康熙來了」 被小的放屁理論笑到翻

主持人

蔡康永S(徐熙娣)

現場來賓

謝霆鋒

討論內容摘錄

談到敏感的感情問題,謝霆鋒笑說:「其實我是很古板,很大男人的人,像我就絕對不能接受我的女朋友會講髒話,如果真有這種事的話,我一定拼了命也要把他糾正回來!」

因此現場謝霆鋒立刻和主持人小來了一段管教女友的模擬劇,只見謝霆鋒對著小猛數落著:「你為什麼要穿這麼低胸的衣服出去?這樣不是會被比妳高的男生看光了嗎?」

說著說著只見小頭愈來愈低,想不到蔡康永卻放了個冷箭,大膽的說:「可是你以前的那個女朋友不是蠻高的,應該沒有人能偷看到她的胸部吧!」害得謝霆鋒一時語塞,只好低頭傻笑!

資料來源:康熙來了網站資料

   解構主持人與來賓之訪談內容發現,主持人能以最立即的反映與來賓互動,其用符號用語能立即結合八卦時事潮流,在意義上運用隱喻的方式投射話題,是節目中主持人最常使用的,這種反規則、反常理之思考模式,顛覆常態性綜藝節目主持之做法,是讓閱聽人達到娛樂效果的主因。主持人能以搞怪的問答,來挖掘來賓之私密,並維持節目笑點高潮段,乃是節目主持人特質和至勝關鍵

根據節目型態理論(genre theory)的論點,節目製作人為了迎合閱聽人的需求,會發展出不同的節目型態,如娛樂新聞、靈異節目和連續劇等。影視工業本身就如同一個「大敘事體」(grand narrative),其本身結合了文學理論和螢幕理論,為各種不同的節目型態,發展出個別的文化模式、敘事體裁和表達形式…等風格,以吸引各種不同品味的閱聽人,好讓他們沈醉在不同的敘事風格的節目裡頭。這讓各種不同的閱聽人可以從電視中各取所需,各自獲得滿足。「這也是為何影視工業如此吸引人的地方,也是為何每天有那麼多人緊守著電視機,從動物變成植物的原因」(林東泰,1999:316、327)

我們瞭解到大眾傳播活動中,閱聽人感知有種種特性,它們總括為:選擇性的接觸 (selective exposure),選擇性的認知(selectlve perception)及選擇性的記憶(selective retention),選擇性的接觸(或選擇性的注意)(selective attetion)是指一個人接觸那種媒介的趨向,實跟一個人的現存態度很有關係,媒介立場如與現存態度一致就接觸,否則就不接觸。這個概念與費斯延吉的和諧理論正相一致:即人們尋求與既存立場相和諧的資訊,人們也因受假定、預期、動機、情緒、態度 的影響,而有選擇性的感知,至於選擇性的記憶是指閱聽人既存立場的影響,對所接受的資訊有選擇性的記憶傾向。

閱聽人選擇性的接觸,讓閱聽人忘卻現實世界中的壓力,而在電視世界中獲得暫時的逃逸與情緒上的抒解。娛樂綜藝節目提供了閱聽人放鬆、娛樂的功能。

透過心理學來探討電視媒體娛樂功能有:

1.      刺激或放鬆:在有覺狀態時,電視能放鬆及提振心情是無庸置疑的,但能否得到一個選擇性的平衡,觀眾是否能夠重多樣選擇中,做正確的選擇。

2.      有效的舒緩:大致上來說,傳播娛樂似乎是能夠迅速提供刺激與提昇正面反映,並且對於那些苦於單調乏味人生的人們來說,效果更是顯著。

3.避免不舒適感:完全純然的娛樂能提供舒適感,或是最起碼的縮小或減少不適感。(Bryant,J&Zillmann,D,1986)6).

 

(三)  節目企劃決定收視 -觀察趨勢,找出奇、人、趣、事

「綜藝節目」,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電視節目,由以往的以五光十色的燈光效果,歌手的演唱及穿插幽默爆笑短劇的節目型態,演變成現在「模仿秀」、「明星臉」、「恐怖箱」以及「相親配對」等多樣化的節目型態,製作這種讓觀眾「身心皆放鬆,博君莞爾笑」的節目收看。觀察目前台灣電視綜藝節目的製作水準觀察,製作內容主要缺乏創意,不然就是完全照本宣科,抄襲模仿日本節目,在創意缺乏的製作環境下,「康熙來了」如何獨領風騷,成為年輕收視主流,節目企劃方向是決定收視率關鍵。

 

【重要新聞話題人物整理】

播出日期

新聞話題

930104

首集專訪手術後首度復出螢光幕的李敖大師

大膽挖出李敖的真面目

930114

吳宗憲會「康熙」 發下豪語要比李敖發言更辣

930115

當「康熙來了」遇到話題女王許純美

930302

連戰、連方瑀、連勝文一家三口上「康熙來了」
想將小S和連勝文送作堆 小臉紅

連勝文:有「距離」(指身高)
連戰:三生有幸 連方瑀:怕盼不到

930402

本土戲劇天王陳昭榮上「康熙來了」

自曝曾參加同性戀大遊行秘辛

940511

梁詠琪上「康熙來了」難得鬆口談「伊健」 為「伊」想提前至三十五歲前生子,至於結不結婚則看情況」

940606

「康熙來了」又來一個副總統
呂秀蓮副總統首度上綜藝節目獻給「康熙來了」

940714

懷孕漲奶 竟想加入-CUP-4
KEN納豆也不甘勢弱 為搏上鏡「康熙來了」
豁出去

資料來源:康熙來了網站資料

 

在節目企劃的所有環節中,主持人魅力除了是吸引觀眾的主因外,「決定來賓人選」是最重要的一環,考驗節目團隊的趨觀察力。「康熙來了」播出至今製造了許多話題,不單是因為請來許純美、李敖、吳宗憲、甚至連戰這樣的話題人物,更因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主持人,相輔相成地製造出極高的娛樂效果,而成為許多觀眾心目中的摯愛(台灣東森網路投票調查結果顯示,「康熙來了」以65.07%的支援度,成為網友心目中最佳綜藝節目)。CAREER就業情報雜誌,NO.339期

以談話性綜藝節目內容做分析,節目企劃要與流行新事物做細微觀察和整理,並邀請話題人物製造話題來發酵,並利用播出電視台新聞媒體之行銷手法,炒作當日新聞話題,抬高當集節目收視率。

 

「康熙來了」節目企劃方向:

1.用搞怪創意,在既有市場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2.從報章閱讀到網路搜尋、電話採訪、現場目擊,事前做好萬全的資料蒐集工作。

3.專業領域的豐富經驗,有助於培養靈敏的市場嗅覺。CAREER就業情報雜誌,NO.339期

 1980年去世的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在二十世紀末的網際網路狂潮中,這句招牌引言廣泛被各大媒體用來描述Internet的劃時代盛事,它玄妙的語意,輝映著當時大眾對網路的陌生與茫然,反應了投資銀行和股票分析師操作社會情緒的偉大本領。人與媒介互動形成的習慣,會反過來決定了人每一天的生活樣式。人可能未必要透過訊息,才來決定自己該怎麼生活(如中午上哪餐廳吃飯),但人們使用媒介的方式,卻會變成每一天標準的生活nattern(例如找個「有電視播新聞」的自助餐館,這頓午餐才吃得有味道)。電視節目「康熙來了」紅遍大街小巷,八卦通俗電視的特色是,它沒有固定的內容與傳達某種特定意義,它因應社會結構與大眾的需求,其內容也會不同。用一個特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個無聊的事情,這就是kuso精神。

kuso一種文化現象,如果硬要說它有什麼正面意義的話:

1.是象徵一種解放與自由。名人代表權威,以前上不了檯面的事情現在上得了台,跟你平起平做。

2.它是一種創意的形式,是一種反創作,是新形式的創作,沒有format的創作,也需要高度的技巧

3.社會的容忍度變得很高,容許各種垃圾與非垃圾的存在。它不是一種文明的倒退,因為大家知道許純美是一個笑話,你不會去嚮往她。

運用在涵化理論,電視有較廣大的人使用,看電視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之一,而且人們看電視是為了「娛樂」,進而由而「娛樂」內容最發揮「涵化」效果。在高度理性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大部分的閱聽人唯有藉「破碎、片斷、激情化」的無意義資訊,在一段「康熙來了」的電視爆笑中,才能取得困頓生活中的彼此撫慰。在「康熙來了」認真搞笑的同時,你也會發現,製作團隊的執行過程可一點也不「破碎、片斷、激情化」,反而是高度理性、精心設計的結果。由此來看,「媒介」和「訊息」的關係,可又多了一層「超、超」的意義了。

 

(四)節目視覺元素-對比強烈、反諷、超現代

在節目整體視覺元素,發現節目佈景運用對比強烈的符號,眼睛、造型像嘴巴的椅子、豹紋來賓椅,一種後現代和復古的結合,和節目的「顛覆」特質做聯想,任何種組合搭配都是可行的,完全脫離傳統束縛,大膽運用色彩學與符號學,和節目型態的屬性,做完整意義上傳達。在主持人造型上,男主持人蔡康永設計上,會以誇張的服飾和帽子做搭配,女主持人徐熙娣穿著大膽挑戰尺度的服飾來配合,在視覺上有前衛的風格,整體節目讓觀眾有奇裝異服、搞怪出招的意義產生,對喜歡新事物和八卦的閱聽人,得到效果上滿足。因為單純為談話性節目,除了靠主持人和來賓的互動問答達到娛樂笑點外,節目視覺的意義上必須是鮮豔、飽和、無厘頭的,來刺激閱聽人的官感和嗅覺。

 

肆、結論

在有線電視系統興起後,觀眾收視習慣改變後,談話性節目紛紛興起,由於製作經費便宜、具有一定的收視率,又可作為頻道的形象招牌,各衛星頻道因而紛紛開設談話節目。由此看來,談話節目的開設,其實並不具有所謂「公共論域(public sphere)」的神聖使命。此外,談話節目並沒有相當明確的界限與範疇,透過節目來賓激烈的謾罵爭辯來娛樂電視機前的觀眾,才是談話節目最主要的功能。

「康熙來了」以跳脫藩籬的做法,企圖製作一個挑戰談話性節目尺度的節目,除了主持人效果和笑點上滿足觀眾需求外,節目企劃內容才是收視率成功主因。挖掘藝人私密,挑戰八卦尺度,違反正規訪談方式,讓那些觀眾覺得不該會說出的話題班上螢光幕,藝人的神秘感消除後,讓閱聽人對新事物的求知渴望更加強,便應證了使用與滿足理論,使閱聽人間接獲得電視娛樂功能。

   人類是符號的動物,符號不僅溝通訊息,在經過節目包裝在現後,更能傳達訊息意念,閱聽人從電視上學習而產生意義,經過「涵化」長期暴露在娛樂訊息下的閱聽人,電視幾乎已經取代了其他活動,成為提供他們資訊、價值觀的主要來源,因此節目的優良好壞對青少年的影響性是相當深遠,以「康熙來了」節目做為探討,其正面功能性期望能大於負面功能,進而強化電視娛樂效應。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李蘭英(1993),《台灣與日本娛樂性節目中女性意涵之研析》,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1992),《綜藝節目色情與暴力內容效果-以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錦玉2003)。閱聽眾對情感性訴求節目的『感動』反應研究:以三個名人專訪電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萌(2000)。中日綜藝節目內容比較分析:以日本在台播放節目及國內三獄無線電視台節目為例。第三屆媒介與環境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陳曼嫻(2000)。《綜藝節目主持人用語對青少年流行用語的影響》。第三屆媒介與環境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黃衍儀、張麗蕙(1999)。<從綜藝節目辛辣風潮看觀眾收視意向>,《廣告雜誌》, 第101期:頁132-136。

王素玲(2000)。<綜藝國度裡除了笑聲還有什麼?>

姚儀敏整理(1992)。<電視綜藝節目可以通俗,但不可以低俗粗俗惡俗(座談會),《中央月刊》,第25卷,第7期:頁41-46。

張嘉倪(2004)〈跨越真實與擬仿的藩籬-解讀2100全民亂講之後現代模仿意涵〉《傳播與管理研究》,第三卷,第2期。

外文書目

Fiske , J .(1988).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d Television .” Ed . ByAllen , R . C ., Channels of Discourse . U.S.A. :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Bryant,J&Zillmann,D(1986).Perspectives on Media Effects.N.J.:LEA

CH15. Exploring the Entertainment Experience

網路資料:

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entertain/200412/20041230769282.html

http://cgi.educities.edu.tw/joseho/cgi-bin/jo.cgi?action=view&disppage=1&no=264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45/045168.asp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