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秀異」探討多元文化分歧下的台客文化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蔡元隆

前言:「你怎麼穿的那麼SPP呀!」、「你怎麼穿的那麼IN呀!」也許當你聽到這兩者語氣的比較話語時就間接的聯想起台灣人自豪的精神「台客文化」,但如何去定義「台客」呢?兩個台灣的5566團體、閃亮三姐妹與兩個日本傑尼斯家族團體、早安少女組,同都是染著金髮、穿著奇裝異服、快閃族(flash mobs)般的講話,在台上又跳又唱的表演著,但為什麼台灣的5566就要被那些哈日族硬說是沒水準的「台客」呢?二○○五年四月號在突破雜誌(Marking)提到十大最不受歡迎廣告代言人第一、二名分屬閃亮三姐妹與5566團體,這邊的論述並沒有貶低台灣團體5566的意涵,而是想了解兩者文化的差異且更進一步的分析文化品味與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下非主流觀點的包容性有何不同,而接下來我們將以Bourdieu的「秀異」(distinction)為概念去探討之。

 

關鍵字:台客文化、快閃族、多元文化、秀異

 

壹、           多元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解放嗎?

就傳統的結構功能論社會學家(註解一)對社會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的詮釋,會認為是一種不正常現象,他們不能認同的原因,是因為一種部分同化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主體社會允許少數團體充分參與社會生活,與此同時,又讓他們保持其許多文化和社會差異,但此文化卻常常不斷的試著挑戰著主流文化,例如前陣子的「溜鳥俠」風波,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講這樣的行為也曾出現在六朝時的「竹林七賢」,以天為衣,以地為家,這樣的行為是對當代政權與文化的一種反動,而發生在現今的「溜鳥俠」事件是否也有同樣的歷史使命感或是他只是一種暫時性行為失衡呢?(註解二),值得我們好好深思一番。從功能和諧論觀點來說明,一個文化要有多元性是不容易維持的,因為一個社會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文化一致性,否則社會將大亂,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

近年來,台灣已慢慢走向自由、民主、開放和多元的社會,加上台灣本身主要是由四大族群所組成,原住民、閔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等,彼此的文化(culture)和語言(language)具有很大差異,其他弱勢族群,如女性團體、殘障團體、文化不利群體等新興團體,也開始發出聲音,使得多元文化之問題漸漸浮顯出來。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跨文化溝通(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註解三)的能力這樣才能進而學習到多元文化的真諦。另一方除了實體上我們看到的一些種族(races)問題外,隱藏在社會邊緣的一些弱勢民族更是應該被找回來,而不該被遺忘在社會的邊界,例如青少年的次文化就是一個好例子。

多元文化社會中一定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族群,而在這時空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重視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重要性,巴西教育家Paulo 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一書中提到教育的功能有兩種,一種是訓服及改變其意識型態的功能;另一個功能則教導其有批判思考能力與解放自身的功能。而我們身為一個知識份子更應該體到知識(knowledges)不再是躺臥在學校內的圍牆裡而是要跨越圍牆而散佈出去,這樣才是一種真正的教育解放功能,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更顯格外的重要。

 

貳、次文化的涵意與表徵?
  
社會學中的次文化(subcultures)係指在某個較大的文化中,擁有不同行為和信仰的較小的文化或次級團體(subgroup)。其次級團體中則可能還有更小的附屬單位, Gordan(1970)認為一個社會可分為種族、次級社會(sub-society)、團體等三種由大至小的單位,每一個社會單位分別具有不同的文化。Brake(1980)指出次文化可視為較大文化系統的一部份;它承續較高層文化的元素,但經常與其不同。
     國內人類學專家李亦園以人類學觀點說明次文化是指一個社會中不同人群所特有的生活格調與行為方式而言;每一個社會都有許許多多的次文化,不同省分的有他們特有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因為形成很多不同的「地方次文化」。次文化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差別,在於他們有意識自己的服裝、音樂或其他興趣是與眾不同的。Dick Hebidge使用「風格」這個詞彙,來表示次文化的流行、態度、暗語、活動、音樂和興趣。次文化風格與主流風格不同的地方在於,次文化風格是刻意「羅織」(fabricate)出來的,帶有「被建構性」,不同於主流風格的傳統性。
    最後我們對次文化下一個定義,所謂次文化係指一個大社會中的次級社會(subsociety)或次級團體(subgroup)成員所組成的一種價值觀與生活模式─包括了思想、習慣、信仰等。次文化在社會學上範疇中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是積極的,甚至有可能是反抗性,例如嬉痞文化、嘻哈文化(Hit Hop)
(註解四)Cosplay(註解五)、惡搞文化(kuso) (註解六)等。所以說相對於主流文化,次文化的團體成員,因此也會依照次文化團體的模式來行事,但是這些行為在次文化團體的成員是符合規範的,但是相對於主流文化,可能就是違反規範的偏差行為。
 

貳、秀異(distinction)是如何被建構?

何謂「秀異」(distinction)?「秀異」這辭彙乃是從Weber強調社會身份階層主要特徵是特別的生活型態和榮譽的觀念衍伸而來的。Bourdieu認為只要是任何企圖藉由區分自己與大眾品味有所差異,並自認為自己品味優異者,就是符合「秀異」。換句話說一個社會階級之所以秀異,與其他階級不同,有所區分,除了經濟資本物質條件優厚外,還要加上有象徵性的財富與權力,因而構成不同於其他階級的生活型態。

Bourdieu認為階級品味來自於習慣(habitus),而習慣會導致一種品味。在《秀異─對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文本中,Bourdieu把資本分為四種形式(註解七)分別為文化資(cilture capital)、經濟資本(ecomomic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而我們針對與習慣較有關係的兩個面向討論研究之,其用習慣形式把階級區分為二個向度,分別是文化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滿足個體需要而製造出來得各種物質文明與制度規範。因此具有深固的結構與形式(潛意識)形成一套價值體系,導引群體生活型態。簡易來說就是一種文化知識也是一種生活品味方式。而經濟資本即是所謂的財務資本,包括工作、收入等。Bourdieu的「社會資本」與Coleman(1988)所論述的「社會資本」,兩者的意涵相近,皆是指建基於人際關係的網絡或資源。

習慣解釋了不同社會中階級在文化資本中互相鬥爭的背後機制,習慣來至家庭環境、社會條件與物質情形,後現代主義的馬克思地理學者D.Harvey強調「秀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壟斷」的過程,所以說其實秀異與Bourdieu的另一個「文化再製」理論也有互相影響涵意存在。

參、「台客」辭彙的由來及誤打誤撞後後的正名:

台客文化廣義來講並不是我們台灣自創的次文化,而是一種兼容併蓄下產生的一種非主流文化,它甚至是一種被誤用的文化,多年來它有著交雜混淆的曖昧身分,隨著多元文化(multicultreral)尊重的發酵,在整體非流行文化的版塊中,漸漸的成為台灣次流行價值的「台灣」運動,一方面很自豪但一方面卻值得我們擔心。

以學術的角度追溯「台客」的語言用法,我們可以了解到它是一個極度鄙視(despises)的辭彙(註解八),「客」一字汎指族群的意思,如大陸客的(客)字指的就是指大陸來的人。「台客」這詞彙最早出現於四十至五十年代的台灣,那是當年伴隨中國國民黨流亡政權來台的華僑居民對台灣當地人的一種稱呼(註解九),更是中國大陸移民對台灣及台籍客家人一種藐視及不屑的代名詞。這樣族群歧視的詞彙比比皆是,如白人被其他膚色的人種稱呼為「白色垃圾」(white trash),在台華僑則被台灣在地人稱為「老芋仔」,甚至是難聽的「外省豬」;而相反的台華僑則稱台灣本地人為「蕃薯」或是「土台客」。這些稱呼詞皆象徵著歷史因素所延伸出的族群摩擦。

社會學家Bourdieu認為,不同階级的人,使用不同的「文化资本」,因此產生不同的品味。換句話說,富有的人受的教育,教導他們如何欣赏古典音樂、看得懂抽象畫,而中上階级生活與教育中,傳遞的是另一種美學標準,因此,品味的不同正反映了階级上的差異。而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錯的年代,夾雜著外來文化蘊育出一種台灣本土的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台客文化」。從上段論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台客」這個符碼((code)是歧視的表徵,而就順其然的被拿來形容一個不入流且負面的字眼,在一連串本土風潮下,過去被布爾喬亞階級(bourgeoisie) (註解十)所鄙棄的「文化品味」,卻在今日進化成一種台灣獨特的情懷。其實被稱為「台客」並不可恥,因為「台客」是一種品味取向,一種生活的文化。某個意思上,它是對精英文化的一種反動。例如黑人文化中嘻哈潮流(Hit Hop)。社會學家Chuck D (1997)在《與權力作戰:饒舌、種族和現實》(Fight The Power:Rap ,Race and Reality)一書中提到是種反抗文化,反抗美國境內合法化種族隔離政策的方式,其中又以Run-D.M.C最有名,穿著不綁鞋帶的鞋子、穿者超大尺寸和寬鬆下垂的褲子而露出穿著內褲腰帶,此裝扮乃源自於監獄,因美國監獄為了避免犯人在獄中吊死而除去鞋帶和腰帶,可藉由此方式看出他們對於不公平系統的一種反諷與不滿

此處的「台」字並不是指台客們完全沒知識水準或是沒受過高等教育,而是指對現況不滿的反動。很遺憾這樣的辭彙在今日卻被氾濫誤用,被普及化的大眾媒體、藝人當成了一種挖苦他人與嘲諷他人達到娛樂大眾的合理化語言,讓我們對文化的認知產生很大的憂心感,但我們卻還樂在其中,而自許為本土台客「秀異」精神的那群人卻還不知道他們已經掉入了歷史的迷思中,還沾沾自喜的大喊「有青才敢大聲」!值得我們好好深思一番。

 

肆、台客精神Show給你看─以音樂、服裝和習慣為例:

「搖咧搖咧!搖啊搖!」,在國內各電子搖頭舞廳(disc)裡,時常可聽見這樣的狂歡吶喊聲,而台客族便是這類場所的常客之一。Buordieu在《秀異─對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文本中提到,某個層面來說,音樂是透過慣習(habitus)而被選擇的,而這個選擇之所以形成文化品味則事關「秀異」(distinction);簡言之,關聯者階級的不同音樂喜好依賴著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分配。而此語中更透露出一種階層的存在,「秀異」的概念,在Bourdieu的解釋中有著一種強調優勢階級在品味表現上的自然性「秀異」與階級區分關係。其實在多元文化觀點下套用於台客族上每個民族沒有誰是主流,每一種文化品味都可以被稱為秀異,而且我們無法主觀的斷定它是不是優勢階級,因為就如同莊子講的「你不是魚你如何斷定魚在水中不快樂呢?」

其實「台客文化」在台灣中是一種獨特的情懷,是一種次文化(subculture)的表徵,而以音樂來講突顯出他們自信的「秀異」觀,
台客音樂以掀起世界銳舞風潮的電子舞曲為代表性。而電子舞曲則成為「Texound」,「Texound」字義是Tech與Sound的結合,即
「科技之音」的意思,音樂的節奏像是在透露了對社會的不滿與對社會的失望,盡情的放肆於其中,在震耳欲聾的吵雜音樂中,眾
人圍成一大圈,一股勁地猛搖頭晃腦、熱舞尖叫。台客族恣意地享受音樂及跳舞的快感,一點都不在乎旁人眼光。台客電子音樂對
於玩電子音樂的人或舞者而言,就是將國語流行歌曲重新編成電子舞曲,有別於外來電子舞曲的感覺,更覺有本土味的「秀異感」
,例如台客歌曲開山始祖就是鄭秀文(Sami)的搖滾舞曲「眉飛色舞」,後來香港電音女王陳慧琳(Kelly)的歌曲也成為台客音樂的
主要來源;接著黎明(Leo)的「看上她」、「全日愛」、「進化」等歌曲取而代之。台灣早期台客歌手的代表就屬謝金燕,她的
「YOYO 姊妹」及「啊!哥哥」廣受台客舞廳歡迎。因早期的台客歌曲則以本土歌曲為主,所以如「採紅菱」及「男性的復仇」或
「倒退嚕」等歌曲都是絕響的精典歌曲。另外,在目前本土音樂中,「芭比」及「閃亮三姊妹」是較新穎的代表性團體,「閃亮三
姊妹」的音樂常在夜市或商店中聽到,快節奏的曲風加上台語歌詞,已成為台客族的興新偶像,讓不少台客族男性為之瘋狂。 在台
北更有以Texound為名的Pub讓台客族為之瘋狂,Texound其名更諷刺的稱為「台客爽」,是台客族朝聖的聖地,四年前還因藝人蘇永
康到此搖頭喀藥事件而聲名大噪。
台客族在服飾打扮和習慣方面更是顯出他們極度的「秀異」觀,通常我們在Pub或Party中應該不難認出台客,因為從他們的服飾就
有跡可尋,台客族通常是穿花襯衫、西裝褲、緊身內衣,更是以油頭粉面、濃妝艷抹的面貌出現或是載墨鏡在音樂中茫然晃動,一
股腦地猛搖頭,或幾個人混抱成一圈,如同一隻大型人體水母般在舞池游動,跳得高興了還吹著哨子一邊「Bi Bi Bi Bi」一邊齊聲
高喊者「搖咧搖咧搖咧搖!」。他們如此的行為在他們自認為是「秀異」的情況下更讓自己陶醉其中,大多數人認為台客是盲目跟
隨流行的,而且是以一種「很蹩腳」的方式進行流行文化的仿效,而非台客最受不了台客的地方,就在於台客對於自己「很蹩腳」
的風格深以為傲。所謂「很蹩腳」的仿效,就是有一類型的台客會模仿日本黑社會兄弟黑襯衫黑西裝的穿著打扮,不同的是台客版
的日本黑道會在一身黑衣黑褲下外加一雙白色布鞋這樣帶著獨有的台式混搭風,在非台客眼裡就是沒有品味的表徵,再加上台客本
身對這樣的台式混搭風引以為傲,因此更遭受非台客族群的輕視。以下整理為表格方式說明台客的特性:

髮色髮型

金橘髮/挑、中長髮/木村拓哉頭、電棒燙/山本頭(中年台客為主)、金髮離子燙(台妹)。

服裝配件

廟會版台客 :夜市牌花襯衫/黑襯衫黑(皮)褲/白襯衫(以繡有山宅一生等字樣為最佳代表)水洗絲打摺褲、夾腳、藍色拖鞋/白布鞋、帆布鞋(沒穿襪子,將後跟採平)/方頭皮鞋(白襪配黑鞋)。

嘻哈版台客 :仿名牌的滑板衣、滑板褲(露出彩色內褲的垮褲)、滑板鞋(有些會以黑皮鞋搭配板褲)手指、脖子必戴銀質飾品(如骷髏戒、十字架)。

       妹:緊身 T-shirt 小可愛/超短裙/紗裙、厚底高跟鞋、誇張的首飾/彩色鯊魚夾/五顏六色指甲油/超復古塑膠墨鏡、裝有來電發光天線的小海豚手機。

交通工具

改裝機車(名流 150/迪爵/金贏家/Going 100/IOG/Dio)、在前方置物箱裝有揚聲器、最愛貼「最愛是你」、「限乘辣妹」、「抓不到」、「無限」的貼紙於機車、側後方、機車的擋泥板喜歡用徐若宣/周慧敏。

休閒活動

流連網咖(以玩 online game 天堂為最多)/撞球場、喜歡打小鋼珠與電子

遊樂場(如撲克牌、麻將等)、喜愛港式舞曲(以黎明、陳慧琳、鄭秀文的

電音舞曲為主)

其他特徵

檳榔、隨地吐痰、慣性抽煙、喜歡「虧」妹妹、習慣以髒話為語助詞、台灣

國語的腔調、上網喜愛用注音文(台妹為主)

(出處:錢櫃雜誌民國91年11月和星報民國92年2月17日的歸納整理)

 

伍、如何從多元文化教育下去學習接受台客文化的秀異:

隨著後現代主義(post modemism)思潮的影響,「後」這個字就成了當代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 (註解十一)的主流名詞,「後」代表歷史出現「嶄新」、「斷裂」的局面,意思是新型態的思維、生活方式、經濟模式等社會型態的轉變,例如:後工業、後現代、後結構等。而伴隨後現代主義而來的新思維就是多元教育的提倡,而不再是因為台客文化的「秀異」而標籤化(labeling theory) (註解十二)了他們的主體性原意涵。

多元文化又可稱為「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社會學家孫末南(William Graham Summer)認為文化相對論要對不同文化尊重且要平等看待之,因為每一個文化都有其判定優缺點的標準,然而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能夠判別不同文化的特質孰優孰劣。而文化改變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不是在強迫、威脅下造成的。同樣的對於台客文化我們該抱持一種平等看待而不要再以帶上有色眼鏡看待他們行為,而多元文化教育的功能正是培養我們如何去看待台客文化並包容且更以寬容心胸接受,進而融入其中,因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有教無類」更顯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習者文化背景的差異。

而我們要從多元文化中學習到是:(一)消除種族的偏見與歧視;(二)學會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內涵;(三)建立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容忍且要有寬闊的心胸;(四)學會以不同族群文化觀點看世界。如果我們學會了以上述的四點觀點去看待台客文化,也許我們也能真正自豪的喊出「有青才敢大聲」!

 

陸、註解:

註解一:其理論重點則是強調結構的穩定一致、均衡及功能性的發揮,代表學者有史賓賽、涂爾幹、派森思、偉伯等,而科層制度、理念型更是功能的一大表現。

註解二:在社會學理論上,廣義的界定行為失衡乃在一社會系統或團體之中,行為與文化形式或規則相偏離惪行為,並且使他感到困擾的問題或衝突行為。

註解三:當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進行溝通時,就會產生疏離感,因為其生活背景

註解四:按照字面解釋Hip是臀部,Hop是跳躍的意思;實際上,它是一種生活文化的統稱。Hip Hop 文化是70年代美國紐約的貧民區、哈林區,也就是美國一些窮困黑人和南美洲人所住的布魯克林區,因為物質生活匱乏,他們很窮,每天無所事事,所以他們大都在街上打混,有的人打籃球、有的人就會在街上放著音樂隨著音樂盡情的Solo ,有的人藉由噴畫、塗鴉、即興演唱發洩情緒,玩著玩著就玩出了Hip Hop。 它是個深入生活文化的精神,結合了黑人的語言、音樂、舞蹈、life Style......等 ,才足以構成Hip Hop的全貌。

註解五:コスプレ或CosplayCostume play的日式英語簡稱,是一種次文化活動,裝扮者被稱為コスプレイヤー (Cosplayer)。指愛好ACG、電影、影集或偶像團體中的角色,並且刻意穿著類似服裝來模仿其角色的舉動,通常多出現在同人誌販賣會,同好會等場合。除了日本漫畫系的,一些經典科幻影集如星際大戰和星艦迷航記也有死忠影迷玩cosplay,吸血鬼次文化也常見這類的cosplayer。布袋戲的Cosplayer以及其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一些檳榔西施也會作特別的打扮來吸引顧客,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也扮過漫畫人物。

註解六:惡搞文化,又稱作Kuso文化,是一種經典的網上次文化,由日本的遊戲界傳入台灣,成為了台灣BBS網路上一種特殊的文化。這種新文化然後再經由網路傳到香港、繼而全中國。Kuso在日本的原來用途在於教導遊戲玩家在購入一支超爛的遊戲時,如何可以玩得更開心,也就是「爛Game認真玩」的意思。Kuso這詞語常使人摸不清楚其意思,但其實這個字是日語的くそ,也就是糞。

註解七:

資本

意涵

說明

經濟資本

由不同生產要素及經濟財務總體所構成。

1.生產要素如土地、工廠、工作。

2.經濟財務總體如收入、遺產、物質財貨。

文化資本

知識能力資格總體,由學校系統生產或由家庭傳承下來。文化資本分為三種形式。

1.內化形式像舉止風範,如對公眾演講時的泰然自若。

2.客觀形式像文化財貨,如名畫收藏。

3.制度化形式指社會性認可,如學歷

社會資本

指個人或團體所擁有的社會關係總體。

社會資本的獲取,需要靠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即從事社交聯誼工作。

象徵資本

所有牽涉到名望及認可的一套規矩(像禮遇)。

它是對於其他三種資本之擁有的認可所帶來之信用與權威,能藉以瞭解實際效果的社會優勢。

 

註解八:   這兩個字源自於國民黨專政時期,象徵著部分華僑居民的特權把持,及其對台灣當地人民及文化的藐視。在國民黨執政時,因一些華僑居民擁有遠高於台灣人的特權,所以,他們往往會理所當然地以高姿態在台灣人面前用台客一詞來諷刺。

註解九:   根據日人邱澤烏川所著「台灣匪誌」形容,「台客…性情怠惰,筋骨勞動嫌厭,射幸賭博喜好,肉性早熟淫逸,分類械鬥,錙銖利爭,猾慧逞蕩…」是用來形容當時台灣人的形貌與習性,但經後來學者考證過後,文中確實無「台客」二字的出現。

註解十:   係指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原文Bourgeoisie是一個法文字,源自於義大利文的borghesia,而後者又是源自於從希臘文pyrgos演化而來的borgo,意思是村莊。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莊中心擁有房子的人。他們能夠快速地對當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力,以至於他們可以對他們的統治者表達否決權。在接下來的世紀裡,資產階級這個名詞則較適合用來指稱最初的銀行家,以及那些從事新興活動如貿易和金融的人。

註解十一: 紀登斯(Giddens)指出,所謂的社會變遷即是社會結構改必的過程,尤其是在某一階段所發生的基本制度的改變。

註解十二:是指人的一種行為與社會規範互為衝突,這種行為叫「偏差行為」,而貼於標籤符號稱之。貝克(Becker)於《局外人》書中提到並稱他們為外邊人(outsider)。又可分為初步偏差和次級偏差。但偏差行為不全是個人行為品性所決定的,而是他人應用規範和制裁違犯者的結果。類似的理論有畢馬龍效應、顧里的鏡中自我。

 

柒、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台北:桂冠。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秋澤次郎,《臺灣匪誌》,台北,杉田:1932。

黃瑞祺(1996),《批判社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三民。

成令方等譯(2001),Allan G .Johnson(1997),《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朱道凱譯(2002),Zygmunt Bauman(1990),《社會學動動腦》,台北:群學。

陳光中等譯(1991),Neil Smelser(1989),《社會學》,台北桂冠。

俞淵若,〈台客打地鋪〉,聯合報,1990。

陳雅雯,〈1999土台客復仇記:肛門叛客 濁水溪公社〉,破報,1999,第50號。

黃尚智、曹明正、陳怡靜,〈現代台客錄 正名篇:聳字擺一邊 本土掛中間〉,〈衣身衝突 另類流行風〉,〈台客時代閃亮衣族〉,〈現在台客錄 狂歡篇〉,〈台客族扮寶典〉,〈現代台客錄 樂音篇〉,星報,2003。

英文文獻: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120.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 1979)

Bourdieu, Pierre.(1989).trans.Richard Nice.Distinction:A Social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London:Routledge.

Anthony Giddens.(1993).Sociology.Cambridge:Policy.

Bourdieu, Pierre and Passeron, Jean-Zlaude(1990b).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md Culture. Trans.Richard Nice. London:Sage Publication.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