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事評論7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研究生

 

 

推甄公平嗎?減輕壓力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俊宏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推甄口試入大學的考試期間,相信許多高中生來回奔波於各大學之間爭取入學的機會,而在中華民族人情治上的傳統觀念下,許多有較高社經背景的家庭,相較之下有更多的社會資本來提供給自己的孩子,擁有更多的資源。或許我們不應該懷疑考試的公平性,而且也相信考試的制度有其一定的評鑑標準,但是在考試口試的過程中及一些資料的呈現,就是公平的表現嗎?

    我們不敢斷定傳統的考試方式就是最好的甄試方式,但是或許是最公平的方法,但其中也是有一些缺點值得大家去討論。總括來說,現今的甄選過程中,孩子的壓力更大,準備的科目更多,顧慮的層面更廣,更害怕在不明的情況下,無緣無故的落榜,有太多的層面更值得我們去討論及改進,找出一套最好的選才方式,就是我們現在最迫切需要做的。

 

 

學校應解決家長接送學童的交通問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美真

日前台南縣新市國中因為家長亂停車而記該家長子弟警告,此事引起各方關注。筆者認為學校應解決家長接送學童的交通問題,而非將校方無法解決的難題變成對學生的懲罰,況且亂停車是家長,怎可「誅連式」的懲罰學生,校方應勇敢認錯並針對家長接送學童的交通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方法。

每當學生上學、放學時間一到,各校周邊道路總是呈現壅塞狀況,家長們在擁擠的車陣中等著接自己的小孩回家,台灣的治安已非當年,在綁架案頻傳、車水馬龍的因素下,許多家長總是無耐地並不厭其煩地接送學生上下學。隨著社會變遷、家長與學生的需求,學校應當針對關係到學生安全的接送問題,予以重視並妥切解決,學校宜規劃家長接送學生的地點,並派專人協助指揮交通,亦可請交通警察協助周邊交通的舒解,對於不配合的家長應予勸導。家長接送學童的交通問題需要校方的有效規劃及家長的全力配合,而非將過錯推到家長身上,而罪由學生來擔。

如果學生犯錯,校方是否也要對家長記警告呢?教育者應當運用專業與智慧,發揮教育愛的精神及於學生,也及於家長,多一些和家長的溝通與宣導,相信會有不錯的效果。教育需要多一點的耐心與專業,而非以記警告來取代教育。

 

 

玩過火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欣佑

    基隆昨天發生一起縱火案,2名小朋友在第一現場幫忙滅火,還熱心地向警方描述案發時發現的情況,原本以為他們是救火小英雄,學校還打算表揚,不過後來調閱監視器才發現,這2個小英雄就是縱火犯。其中一名少年,在第一現場向警方表演救火行為,還口沫橫飛說出案發經過,實際情形卻是這2名青少年偷車不成卻釀成火警,簡直是嚇壞了,只好跑到附近找人救火。警方調查發現,2名青少年除了企圖偷竊機車,還帶著玩具手槍潛入同學家偷美金。

年僅11、12歲的犯案少年,在面對警方盤問時,居然能夠十分鎮定侃侃而談,說起謊來面不改色,實在令人覺得痛心!小小年紀不學好,長大怎得了?

    是否我們應該思索這個社會究竟哪裡出現問題了?我們的教育是否已出現危機?更甚者大眾媒體對於犯罪事件詳盡的轉播,讓這些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過當的資訊,扭曲了他們的價值觀?

    我們應該產生警訊,除了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之外,也更應該加強其品德教育,養成其正確的人生觀。除了在學校時由老師教導外,家長也應負起教育的責任,除了在乎孩子學業外,也應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孩子的品行最重要」,並適時過濾孩子觀賞的電視節目,避免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莫以孩子的學業來論高低,若我們仍注重孩子的學業勝於一切,則在不久的將來將會發現,原來個個皆是「衣冠禽獸」,值得我們深思與警惕!

 

 

 

教師超額,孰令致之?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郭駿武

報載台南縣、宜蘭縣、高雄縣、嘉義縣今年將不辦理國小教師甄試,甚至還可能資遣教師,並且各縣市可能跟進辦理。

究其原因眾說紛紜,其一說法,因為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新生入學率降低,因此必須裁減班級數,導致教師超額情形嚴重,另一說法,國家財政困難,無法降低班級人數從35人至30人,或鼓勵教師退休,以致無法增聘新任教師,還有一個說法是中央教育主管當局沒有確實掌控師資培育人數,導致教師供過於求,才會使得教師超額問題嚴重!

以上說法都嘗試著要解決教師超額的問題,或者試著站在不同的觀點解釋教師超額的原因,但是都只指出某一面向或問題,在這些說法或解釋的背後,似乎都承認或接受,教育做為國家意識型態機器的一環,似乎很難爭取有其獨立性或資源分配的重要性。

我們試著從最近的幾個教育事件來檢視,獨派團體或大老連署要求留任教育部長,其傳達的是想確保台灣為主體的意識型態能夠延續及傳遞,不是國家教育資源的重分配與再檢討。試著從教師課稅事件來檢視,教師做為教育現場的工作者,對於國家稅收制度的改變,能夠要求的也只是所課的稅必須專款用於教育體系教學環境的改善,而不是小班小校的訴求,或者是整體教育制度資源分配的改善。

教育工作環境,或許因為經濟的不景氣,更或許是媒體傳達的不安訊息,許多在教育體系的大人們或是說高官們,都只注意教育工作環境中的工作環境,而忽略了在教育工作環境中真正被影響,或者說直接深受其害的,其實是人數最多、最沒有發聲能力的孩子們。

孩子們的受教品質進步了嗎?大班教學,孩子相對跟老師的互動減少,可以被了解的機會減少,可以被協助的時間減少。有了資源,這些問題就會改變嗎?

孩子成長的社會環境進步了嗎?教育部長的留任,或許有其意識型態的象徵意義。台灣主體意識,部長留任就能深植人心,改變孩子的未來嗎?

教師工作權的保障,改善教師的教學環境都很重要,但是稅課了,環境改善了,教學品質、孩子學習及成長的品質就能提升嗎?

教師超額,未來問題可能很嚴重,許多人都不斷的想要找出辦法。孩子超多的班級,沒被細緻照顧的孩子,誰來為他們的現在想想辦法呢?

 

不只是師生戀,不只是私德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黃千芳

    一位國二女學生在日記裡寫下新戀情,「today so lucky」的文字表達了身處愛情中的喜悅。那位情人是她從網路上認識的網友,他們在體育館內親吻,情人曾要求與她有進一步關係,只是她拒絕了。然而,當女學生的媽媽從垃圾桶中檢起並看完這份已被揉壞的日記時,卻勃然大怒,氣急敗壞地拿著日記到警察局報案。為什麼呢?因為這位情人竟然是任教於女學生學校的一位實習老師。

    這樣的事件不只披露了網路問題,筆者認為更令人擔憂的是,教師竟對年少的學生伸出「魔爪」!是兩情相悅嗎?也許有其可能性,但筆者也走過那樣的年紀,明白荳蔻年華的女孩太容易對愛情存有幻想,一部商業的浪漫電影,氾濫的言情小說情節,都可能讓這些平日受困於功課壓力的孩子們,將崇尚愛情當作情緒的出口。因此,天天面對這些孩子的老師們,是否應該更謹慎些?約會四次就想與未滿16歲的女孩發生性關係的老師情人,如何不叫人擔憂?

   教師難為,社會普遍的期許經常忽略了教師也只是凡人,總是放大身為人師該有的道德感:咦,老師怎麼可以做這種事?這種事不該發生在老師身上!草木皆兵或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似乎都是太過的標準。但筆者仍認為,長久以來對於師生分際的嚴格要求,自然有其道理可言;尊師重道是古訓,而教師懂得尊重學生也是必須的。我們的品德教育真的生病、失敗了嗎?一位受過高等教育且將進入教職的知識份子竟無法以身作則?儘管在性觀念漸次開放的今日,筆者仍然希望不論是老師或家長,在面對這些涉世未深、青春期的孩子時,更該保持一種如履薄冰的心態。給予尊重,引領正確的觀念,真正重視兩性教育,即使是像如何面對愛情這種容易被人忽視,卻影響深遠的課題教導。

 

 

寶貝,今天的飲食健康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顏均庭

    孩子即未來的主人翁,在現今物質豐富的時代裡,孩子的營養儼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胖娃娃」的產生已讓他們的健康亮起了紅燈,因此教育部於前年委請董氏基金會對全台灣七百四十二家托兒所餐點的調查結果,數據顯示高達七成的托兒所,一週五天正餐中,超過三天給小朋友提供高油、高糖及高鹽的食物,像是紅茶、酥派類等點心,五天正餐中,天天都出現高油糖鹽點心的學校也佔了9%。董氏基金會也發現有65%的托兒所會提供綠茶、奶茶、檸檬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並提供不良餐飲的組合,誠如:炸雞、薯條、甜甜圈、沙其馬等高熱量食物,而這些都是小朋友們愛吃的點心。

而在公佈這樣的調查後,教育部於婦幼節前夕舉辦「活力小子,健康台灣」記者會,呼籲全台家長共同重視幼兒視力、營養與體能問題,為的就是希望除了家長能多重視孩子的飲食外,也期望業者能為咱們的主人翁照顧他們的健康,因此,教育部也補助董氏基金會製作「健康寶寶創意餐點」手冊,分送全台幼稚園,作為提供幼兒均衡飲食的參考,並於教育部的體育司網站也公佈了董氏基金會建議的「幼稚園(托兒所)提升健康飲食品質建議」,以提供家長及園所參考。

孩子的健康在哪裡?將由我們這些大人來為他們照料,並由教育部來把關各單位,輕忽孩子的飲食,將會造成他們身體的負擔,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有個快樂的成長,飲食的調配將不再只是滿足孩子的口慾,而是朝向均衡發展,如何吃的好吃又健康,將是我們應加以思索、改進的。

 

 

資優生何其多—能力分班再現?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賴怡真

    各地國中4月開始陸續展開各項資優班招生事宜,坊間補習班也推出速成考上實驗班的課程,消息靈通的家長更早已看中喜歡的學校,紛紛遷戶籍到該學區,進行報考實驗班的事前準備工作,為何家長們熱衷於資優班呢?

    教育部明令規定,各國中必須採常態編班,但可依特殊教育法申請設置資賦優異班,例如數理班、英語班、美術班、音樂班等,部分學校鑽此法律漏洞,各式各樣的資優班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以資優班之名,行能力分班之實,甚至有國中校長表示,設立資優班已成為趨勢。資優班應是為在一般智能或特殊性向有傑出表現者實施的特殊教育,但各國中種種變相的資優班,造成「資優生眾多」的怪現象,以台灣一個蕞爾小國,哪有這麼多的資優生呢?

    形成各校設置資優班的現象,有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能力分班好或常態編班好」。教育機會均等的最終階段是亞里斯多德所言:「以不公平對待不公平」,意即「不同特性不同對待」,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依其差異給予不同的對待,以促使個體潛能充分發展,能力分班就是很好的教學方式,真正符合社會正義的精神。

    但是,原來的制度是好的,一移植到台灣實施,全變壞了。台灣的能力分班演變成前段班擁有最好的師資,最好的硬體設備,最好的教學資源,後段班的受教權卻被犧牲了,這是精英主義所造成社會大眾的錯誤心態,它已經失去能力分班的本意,又怎能怪制度不好呢!

    目前規定的常態編班方式又回到教育機會均等的第一階段,也就是「接受同質同量的教育」,雖然符合平均正義,但只是起點式的平等。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修正大眾錯誤的觀念和學校不當的教學方式,在能力分班下每一段的學生,皆能依其個別差異獲得完善的教育,實現真正的社會正義,消弭「資優生眾多」的怪現象。

 

 

重新省思學生自殺問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姿潔

追蹤近日的社會新聞,我們不難發現關於學生自殺的報導一篇一篇地接踵而至,學業、感情、家庭…等因素構成了他們自殺的成因,當這種屬於〝非常態〞的狀況出現時,我們總是會問這個社會那裡出了問題?對於那些有問題卻無法傾訴的學生們到底該如何來協助他們呢?

面對這種情況,由於學生的管理是屬於學校教育的部分,因此政府也多半由此著手,推行各項輔導政策,例如:桃園縣政府教育局成立了「校園志工輔導團」來防範這類事件的發生;不僅如此,教育局為持續培訓並提昇教育志工的素質與服務品質,還進而辦理「績優資深教育志工輔導研習課程」…等,希望能有效落實輔導的推行。筆者以為這對於各縣市而言,成立校園內輔導諮商團體的確有著帶頭示範的效果,也能有助於自殺事件的防制!

但這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犯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大家總以為自殺是個別事件,只要能解決或排除掉個別因素的影響,就不會有自殺的情況產生。可是社會學家涂爾幹在其自殺論中說到自殺其實分成好幾個類型,而觀乎前陣子所發生幾起的自殺事件,我們可以用其中的利己型跟失序型(anomie)自殺來加以解釋,兩者都是因為個人與社會聯繫太弱的緣故,才會造成自殺事件的發生。由此觀點來看,我們將自殺事件視為個別事件其實是有問題的,自殺的發生不只是個人的問題,它其實跟社會整體有關,不應單純只視為個案。所以政府在決策時不應單從某方面著手,成立諮商志工團固然有效,但若能更積極地通盤檢討社會各個環節的弊病,勢必更能減少這類不幸事件的發生!

 

 

裁併小校的看法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佳汶

教育部目前研議小型國中、小學的整併方案。教部經委託學者研究後指出,國中學生人數300人以下、12班以下學校,國小100人以下、6班以下學校,不符合經濟效益,計畫採取併入鄰近學校為分校、分校改為分班、分班裁併等三階段漸進方式實施,前兩階段考量用交通車接駁分校、分班學生(聯合報94/04/13)。

提倡小班小校理念,除了能夠減輕教師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能讓班上每位學生充分受到教師的關懷與照育。教師更易了解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自我需求,提供適才教育,教學過程也更具彈性。台灣目前逐漸走向少子化的趨勢,學齡人口比率也呈現下降的情勢。如此一來,部份學校或偏遠學區將會面臨到招生數減少甚至不足的問題。在未來,筆者相信學校的型態終會走向小班小校,也會達成目前教改推動小班小校的理念。

教育部一邊提倡執行小班小校的政策,現在卻又因小校不符經濟效益而要裁併學校,如此反覆不一、矛盾的政策如何說服民眾接受。或許小校或班級學生數太少,的確會不利於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與競爭力,學校經營上也不符經濟效益。但是對某些社區或偏遠地區來說,學校是該社區的文化中心與居民活動的場所。教育部應考慮社區對於學校的需求性,而非單就從學校經營效益的觀點來做為裁併與否的標準。學校並非單一個體,它跟社區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相繫的,透過完善的規劃,小校的發展也能夠發揮出極大效益,縱使此無法以經濟上來衡量。但是在做為社區的文化與精神上,學校之於社區的重要性也不是短期的經濟效益而能夠取代的。因為學校不只限於是提供學生上課的場地,如可做為社區活動中心與圖書館。結合社區特色發展,除了提供社區居民活動與文化交流的場所,也可藉以凝聚社區的向心力,讓學校經營可發揮積極的效益。

 

青少年觀念的轉變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家輝

天下雜誌曾對一千八百四十五位的國中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國中生對於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有七成七是因為成績不理想,有六成二是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再其次是沒有足夠的金錢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天下雜誌指出,從成績排第一位的現象來看,國中生的自我認同還是以課業為第一標準,而媒體和社會所強調的消費文化,也對於青少年有著一定的影響。

其實現在青少年所受到的影響是多面向的,包括了家庭、學校、同儕團體、以及流行文化…等,而青少年價值觀的轉變,例如金錢的重要性是與日劇增,這當中顯示了一個現象,也就是學生的文化觀漸漸從母文化(如家庭、社區、階級、性別)的影響轉向了主文化(整體的社會環境)以及次文化的影響。換句話說就是,現在青少年觀念的建立,不再只是非常單純的來自於家庭或者是教育,其時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於社會價值觀以及同儕之間所流傳的流行文化,因此對於現在青少年產生的偏差行為,便不能只是用家庭或者是教育失調來解釋,更大的原因應該歸咎於整體社會的失序,而要如何來匡正社會的價值觀,不能只是單靠教育,而是需要大家的力量才有可能完成。

 

 

九年國教和家庭教育有問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春金

    報載高雄縣圓富國中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學生為不識字的文盲,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與討論,殊不知這只是冰山一角。

    以我服務的學校而言,學生不識注音符號或九九乘法者早已不是新聞。還記得我第一次去監考時,學生作答幾乎寫不到二十分鐘即趴在桌上休息或睡覺,問其原因乃是選擇、是非全猜完了,至於問答題,幾乎一片空白。

近日另一個例子是,有一位三年級學生要參加台灣警察專科學校考試,報名表上有一欄為配偶,他跑來問我配偶要填什麼?我既無奈又心疼,是什麼原因,讓十八歲的他不懂配偶之意?

這些情形對於九年國教是一大諷刺,然而除了學校教育出現問題外,那麼,家庭教育的責任呢?我曾問過幾位學生放學後的生活,幾乎都是去網咖或者在家上網,看電視、玩線上遊戲然後睡覺,均未提及複習學業一事。

教育的成敗,是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合作,親、師、生共同努力,才能相輔相成,事半功倍。

 

 

勿在編班制度中打轉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鄭向峰

教育部通過「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規定公私立國中小學常態編班時機、作業方式等要點,預定94學年度起開始實施。為落實常態編班,學校編班情形將列入評鑑;教育部國民教育司長吳財順表示,編班辦理良好的學校,將予以獎勵,不過違反編班準則,沒有落實能力編班的學校,也將依相關法令規定,懲處失職人員。

自民國七十四年起,教育部便開始推動國中常態編班政策,認為如此便能使教學正常化。自此,家長便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處於能力編班前段班的孩子,家長們普遍會頃向認同常態編班制度;反之,處於後段班的孩子,家長希望落實常態編班,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公平的對待。筆者在此要呼籲教育當局勿在編班制度中打轉,因為真正的受教公平,往往是在編班制度形成後才開始運作。

學生似乎沒有權力選擇學校教育所提供及規範的一切,深陷結構而受到約制。睽諸實際,我們可以發現後段班的學生常不滿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內容與價值而出現所謂的「偏差行為」加以反應,當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反抗的情形也常以偏差行為加以解讀,似乎問題都在學生身上,卻常忽略了學校本身如何合理化運作不平等的編班資源配置及管教方式?即使是能力編班,若學校能落實「受教均等」的理念,亦無不可。反觀,若實施常態編班,我們更要嚴謹的檢視「教師期望」、「家長期望」或「學校期望」對教育現場的種種施為。

對於長期在編班制度下的種種不公平之教育資源配置及管教學生方式,筆者認為學校有一種習性的存在,並長期支配且馴服了學生和家長。編班制度本身所影響學生的成就有限,筆者所關切的乃編班制度形成後學校對於學生施予的種種決定及行為。不論是何種編班制度,我們都希望每個孩子取得平等、合理的教育資源與公平的對待每個孩子。落實「平等」的關鍵為何?希冀教育當局能從新檢討問題的根源,而非在制度面打轉而已。

我為什麼要認識字?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郭晉瑋

【國中不識之】

高雄縣園富國中竟傳出國一生竟有一成的學生不認識字,筆畫最少的「之」字竟然也不知道,這件事情震驚了國內教育界,也讓長久來的國民教育普及化被活生生的打了一記耳光。

【文字當圖畫】

從電視的畫面看出,這些學生下課繼續補強文字的練習書寫,然而根據這些學生的說法,他不知道那些叫做字,更不明白這些字有什麼意思。只知道他是依照這些「圖畫」的筆劃,一筆一筆跟著描繪出來。然而練習完了以後,他還是不記得畫了哪些「圖畫」。最主要原因,過去的家庭或小學教育沒有告訴他,這些「圖畫」對他在往後學校教育的發展有多大的意義在。

【家庭少刺激】

這些學生的家庭背景大多是務農或是經濟上有困難,除了是家庭沒有給予他們好的唸書環境外,家長也無法告訴他認真唸書,認字習字的用意何在。甚至對一些家庭說來,日後要繼承家業的孩子就算學習了文字,也沒有太大幫助。索性就不勉勵孩子要多讀書,多認識字。根據這些孩子的說法,翹課乃家常便飯,家裡也不會管。

【象徵資本低】

已故的社會學者Bourdieu提出象徵資本一詞,當人類擁有象徵資本就等同掌握了權威和信用。而象徵資本包含了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其中要獲取前兩項資本仰賴語言和文字。這兩項符碼具有將抽象知識的解讀功用,以便用來取得社會認可的資格,例如學歷﹔此外語言和文字符碼更是與社會人際脈絡聯繫的工具,若是在這方面的訓練不足,就等同與社會之間失去聯繫,因此前陣子有台大學生因為口才差,造成人際不好而自殺,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他無法掌握社會資本。文字和語言往往是互生互存的,沒有文字的認識,又怎有流利的語言能力。未來這些孩子要到社會上去發展或要繼續升學,可預想得到有多吃虧,無法累積資本。

【教師誰管你】

在山上小學的師資不僅良莠不齊,而且流動極高,因此教學作風的不同,不僅讓學生無法適從,而這些教師自知待的時間不長久,也跟著無心教書。有傳出過某國小一名老師為了要考研究所,結果他只顧自己看書,雖順利考上3所大學的研究所金榜題名,結果學生功課卻完全不聞不問。如此教師,怎會用心教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更遑論做到身為人師的責任,告訴他們要學習文字的意義。

【危機化轉機】

園富國中校長黃金花發現,這些學生雖然不認識字,但是他們在美術方面具有創造性和天份,個性上也很活潑。筆者建議,黃校長必須要開設資源教室,當作國中的先修班給這些學生重新學習文字,甚至要從最基礎的注音符號開始,將他們平常說的話一字一字,並配合拼音方式寫出實際的文字來。

此外針對學生的圖像思考模式著手,尤其是屬於象形文字,教師在傳授時要告知每一個文字為何能從實際物體變成現在看到的文字,逐漸讓學生記住這個文字所呈現的構造。當然,也要利用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不能光用傳統的授課方式,要配合市面上的一些多媒體或相關動畫教學光碟來呈現。按照Piaget的理論,國中學生應該進入了懂得運用抽象思考的「形式運思期」,然而沒有學好文字,抽象概念自然也沒有跟著成長,因此在此時仍要用圖像思維來幫他們認識文字,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花更多時間來幫他們補強,趁現在補救還來得及,也許補救後,不管日後這些學生是否有升學意願,都有可能改變他們的一生。

(本文已於2005年4月21日刊於人間福報論壇版)

 

 

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方逢源

近日根據報載:高雄縣圓富國中發現一百二十多名國一學生中,約有十分之一學生「幾乎不識字」,英、數能力也跟不上程度。這個結果讓我們重新來省思國民義務教育的目的為何,及階級在學生學習上所帶來的影響。

筆者不知該所學校位於高雄縣何處,然從其學生數觀應為一每學年四班左右,全校合計十二班的學校應非市區學校。據該校校長黃金花表示,導致學生「不認識字」的原因,起初以為是中輟學生沒上課因此跟不上程度,而演變成惡性循環。後來發現可能是因為他們讀國小時的導師,專注準備研究所考試,而長期忽略學生學習。個人認為如此推論有欠週延之處,試想這些學生都來自國小同一班級嗎?若否,則每一所學校的每一班級導師都有志一同皆在準備研究所考試?這有點類似將學生學習成就不理想的責任,往以前的教師身上推。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而論,這一群的孩子是整體教育制度、社會階級再製下的犧牲品。在要求一定的進度、一樣的學習內容下,讓許多人没有稍為落後或再次學習的機會。在大班教學的要求下,老師在繁雜的工作壓力已無多餘的精力兼顧及學習落後的學生,學生只要稍為不慎落後即是一個失敗者的角色。在整體教育環境中這一隱而未現的事實,猶如國王的新衣一般無人去戳破其泡沫,教育行政單位如何對學習能力欠佳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服務照料,使其接受補救教學提昇其學習成效。

就伯恩斯坦的討論中:中產階級的學生應較為熟悉學校教師上課時所使用的符碼(精緻型符碼),有助於其學習成就表現。可見這一群學生在家庭背景上即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這也讓我們省思評量的目的為何?如何透過有效的評量機制,讓老師能深刻省思教學成敗謀求補救之道,才是這一群學生之福。

 

 

學生不識字=師之惰?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許倪瑋

高雄縣圓富國中傳出有部分國中一年級新生竟然不識字,引發外界對國小教育的質疑,教育部國教司甚至認為這是師之惰,因為真正成功的教育改革,不能依賴全國性制度的改變,最重要的還是第一線教學人員必須確實負起教育責任。

但是教育政策一旦急轉彎,站在最前線的教師們就是負責接受和執行,難有反駁的餘地,而如果出現成效不彰的時候,教師們卻又成為炮灰攻擊的對象,教育部認為教師執行不夠徹底,那國家的教育政策、資源分配都不用負檢討的責任了嗎?

在思索這個問題的同時,對比另一則新聞更覺諷刺,文藻外語學院校園徵才博覽會活動中,流利外語能力的學生頗受業者青睞,甚至還有公司主管當場面談,並決定錄取。這意味著外語能力愈強,就代表擁有愈強的競爭力,學習中文相較之下就遜色多了,甚至教改後的國小國語教學時數也被刪減,英語教育努力往下扎根,小學才開始學根本來不及,許多家長更拼命把孩子送往雙語幼稚園,經濟能力許可的家長可以讓孩子補英語,可是偏遠地區的孩子怎麼辦?無怪乎教學城鄉差距愈來愈大。

上學期開始,連筆者任教的學校也將英文列入評量項目之一,常常邊改著學生的錯字,又看著他們猛背英文單字,中文都學不好了,那英文可以學得更好嗎?最近又有民調顯示將近9成的學生認為學習英文壓力大,筆者真的想問:國家的教育政策對我們的下一代是好是壞?而最前線的教師到底可以幫學生扭轉些什麼?將教育成敗的責任都歸咎於教師,未免太沉重。

 

 

推行「鄉土語言」教育,弱勢族群有福了?!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嫦薇

    大部分多語化國家,通常將「高階語言」官方語言,所有人必須在學校學習「高階語言」,高階語言被視為崇高、主流的象徵,「低階語言」則被視為低俗、不入流的語言,這也促使「低階語言」面臨同化的壓力。語言,如果不能夠在公共生活中常被使用,勢必無法長久生存。政府對於「高階語言」的決定,事實上就是一種關於何種語言能夠生存,何種語言將被淘汰的一種決定。

    1945年以前台灣聽不到華語,閩南語佔絕對優勢地位,而客語、原住民語在各區域內也有相當高的使用比例,但是,自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國語的使用率超過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沒落的情況更為嚴重。台灣有四大族群,人口比例約為:閩南人74.3%、客家人12%、外省人13%、原住民0.6%,但奇特的是現象是國語為官方語,屬「高階語言」,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為「低階語言」。

政府為因應政治勢力改變的考量及為爭取本土票源,實施「鄉土語言」課程,所謂「母語教育」只是一種政治攏絡而已,因為「鄉土語言」一週只有一節課,「國語」仍為主流,「鄉土語言課程」的經費和政策隨時可能被挪用及未撥款和政策停止適用而終止,更弔詭的是「英語教育」----全民瘋狂,「英語」的勢力不分種族,愈來愈受喜愛;政府、家長不惜花大把鈔票,讓學生學英語。

    國語向下擴張的勢力很強烈,閩南語、客語向上擴張的勢力很弱,原住民語在逐漸消失之中。行政院設立「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委員會」只是道德上的意義,對於族群融合、語言的維護與擴張、保障弱勢族群並沒有實質的幫助。

 

 

教師不是水果  讓人論斤秤兩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雅文

上等水果價值高,劣等水果價格低,教師分級後,是否就把教師當作商品價格化,有背景、權勢的家長較能挑中自己喜歡等級的教師,沒有立委、民意代表關說的家長就等人家揀選剩的,社會正義再次面臨挑戰!

教師分級後,明星老師將再活躍於教育現場,學生班級人數控管、家長的挑老師,將讓校長和教務主任傷透腦筋,以後教師介聘開缺資格大家都開一樣的,那沒人選的教師怎麼辦?回家吃自己?政府要如何安置這些沒人要的教師?

是否為好老師,從年資、進修時數來看是被質疑的,而我們的教師是以這兩項為進級的依據!因為有的學校年資高的才能當科任老師,免去級任繁雜的工作,而平時上課天能去研習的也以科任老師、組長、主任為優先,因為他們沒有班級、容易調課,且能出去進修與否,要看學校是否願意「放人」,學校通常不願意讓級任老師在上課天出去研習!

老師的人格特質、對孩子的耐心度、教法對學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這些不易被評鑑出來,且評鑑機制的成員及運作,是否也具有公平性,評鑑人員大致應該是教育行政人員,會不會有「近親繁衍」之嫌?人脈好的教師、會應酬的教師較吃香?

教育部強調師資要多元化,不再只是師院範校獨霸培育,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對學生要多元評量,但以「年資、進修時數」為對教師進級的依據,是否太獨斷,欠缺多元?

若教師分級制是種潮流,擋也擋不住,那對教師的評鑑標準和評鑑機制要多方謹慎評估,別政府花了許多錢來辦「教師分級制」,又惹各方的抱怨聲四起,那可賠了夫人又折兵!

 

 

台灣的數位落差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依華

日前一項針對台中市十五所高中職校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建構完整資料庫,供市內高中職圖書館使用,也被列入高中職校學生使用資訊的重要部份。然而就以圖書館的資料庫而言,其他國家的作法如新加坡政府為全國學校購買資料庫和期刊、美加地區則是州政府購買資料庫供全州使用,但是台灣卻由學校個別購買,所以每個學校圖書館均無法提供學生完整的新資訊。

不只如此,資訊落差也是台灣當前嚴重問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為了解國內偏遠地區及低收入戶資訊的使用現況,於民國92年時進行全國數位落差調查時發現,我國在快速e化的過程中,也無可避免的衍生了「數位落差」的現象。

依族群方面的調查資料顯示,客家族群之家戶擁有電腦的比例為76.2%,連結上網的比例為64.2%;原住民族群的家戶擁有電腦的比例為35.2%,連結上網的比例為22%,客家族群家戶擁有電腦的比例是原住民族群的二倍,而客家族群家戶連結上網的比例也是原住民族群的三倍。
    以年齡層來看,15-20歲的上網比例為96.6%最高,61歲以上為4.6%最低,兩者相差有21倍之多,且上網比例依年齡增加呈現明顯的減少趨勢。以教育程度來看,大學以上程度的上網比例為89%最高,國小以下為最低僅0.9%,兩者相差有將近百倍,且上網比例依教育程度愈低而呈現明顯的減少趨勢。
    依所得層級來分析,每月收入在七萬元以上的家庭上網比例最高佔79.8%,每月收入不足二萬元家庭的上網比例為最低佔20.8%,兩者的所得比例相差了四倍之多。依行業別就家戶網路普及率進行調查發現,生產服務業的上網率最高佔88.1%,最低為農林漁牧礦業佔21.7%;就受訪者個人網路能力比較,最高為生產服務業的91.2%,最低為農林漁牧礦業佔7.8%,兩者有11.7倍的落差。
    因此由以上調查資料可知,原住民、低所得、教育程度較低與身處偏遠的個人與家庭的上網比率偏低,有43.4%的家庭沒有電腦的原因以「不會使用」的比例最高,而對於低收入戶而言,家中買不買電腦與上不上網,價格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換句話說,若政府能夠致力於,加速偏遠地區寬頻網路建設、廣建社區學習中心、設立多媒體公共資訊站、提供獎助購買或免費電腦、提升資訊素養與資訊能力,以減少國人因結構性因素而造成的數位落差。

 

 

臺灣的人民保母到底怎麼了?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蕭惟友

    近日一位高三資優生遭到酒醉駕車的警察撞死,雖然該警察遭到記過免職,不過就算做再多的補償,也無法挽回一個年輕的生命,也讓一個家庭從此破碎。以前社會大眾對於警察的印象總是正氣凜然、是捍衛社會正義的急先鋒、是人民可靠的保母,曾幾何時人民對於警察的敬重已不復存在。近年來,警察風紀不斷敗壞,有的酒醉駕車、有的勾結不法之徒,違規事件層出不窮,知法犯法的行為已使警察的威信掃地,警察原本任務在於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也宣導民眾守法。而現在出現這麼多違規犯法的警察,如何去說服老百姓守法?警察自己不守法就別奢望全民守法,正是所謂的上樑不正下樑歪!身為人民的保母就應以身作則,改善警察的風紀絕對是當務之急,如此一來才能重新挽回大眾對警察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