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事評論5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研究生

 

搶救國文大作戰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俊宏

語文表達能力代表著一個人如何與他人溝通而達到互為了解的基本能力,現今的教育政策,常常為了趕上國際的潮流,培養未來具有競爭力的公民前提下,不斷的鼓吹英語及電腦的學習要提早向下紮根,才能趕的上未來的變化,殊不知卻造成更大的危機,學生國語文表達能力大幅的下滑退步,一篇作文錯字連篇者不在少數,甚至用了許多e世代的電腦術語,前後不連貫、文不對題的狀況非常多,造成教師教學上的困擾,這個就是我們現今國文教學現場的狀況。

許多國文老師紛紛跳出來希望教育部拿出一套對策來拯救學生國文能力低落的問題,但是吵了許久,雖然教育部有推出許多提升閱讀能力的相關對策,但是好像看不到成果,花了許多的錢買了許多的書,卻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去做,甚至還將國文的教學時數,拿去上英文,還要修改降低高中教科書文言文的比率,卻口口聲聲說要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現今電腦的普及,孩子吸收資訊的管道非常的多元,老師也要求學生作業都要以電腦打字處理,卻減少了學生書寫的機會,甚至有些人還利用剪貼的方式來完成報告,根本沒有學習效果可言。多元化的學習內容裡,沒有要求孩子將基本的功夫底子練好,不用背誦、記憶的過程裡,再再都降低了孩子的學習意願,唯有鼓勵孩子提升學習的興趣,讓孩子體會到中文的奧妙,並將基礎打好,從小做起,那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最好方法。

 

 

教宗~生命的典範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春金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辭世,舉世哀悼。雖然我個人不是天主教徒,但非常佩服教宗努力地展現與實踐人類的核心價值,致力於世界的和平,縱使晚年身體病痛纏身,仍散發堅毅光采,更讓世人敬佩不已。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畫上句點,坦然接受死亡的同時,不忘叮嚀人們不要為他哭泣,在他身上看到生命的意義發揮到極致,他是擁抱生命的典範,是各級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學習榜樣。

 

 

真的是「公益」彩券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蕭惟友

一券在手,希望無窮,這是許多人買彩券時的心情寫照。其實公益彩券自從民國八十八年底發行以來,已經造成一股全民搶購的風潮,多少人希望藉著彩券來一圓發財夢,隨著購買人數增加,彩券盈餘從以前累積到現在已經近八百億元。當初公益彩券發行的目的就是希望增加社會福利的收入,來使得更多弱勢團體受惠,然而這個美意近年來卻受到各方的質疑和詬病,原來彩券雖名為「公益」,但是大部分的弱勢團體或身心障礙者卻無法感受到彩券盈餘所帶來的好處,他們的生活仍然沒有絲毫的改善和提升。這些現象代表著彩券盈餘的利用根本沒把重心放在弱勢團體上,此外運用的過程也沒有透明化,大家完全不知道這麼多的彩券盈餘用到那裡去。公益彩券應該是對全民有利的,但是在發行過程中除了看到幾位億萬富翁誕生之外,幾乎看不到其他人受惠,尤其是急需幫助的弱勢團體,公益彩券拿了大家的錢,最後只造福了少數幾個人,所累積的盈餘也沒花在刀口上,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公益」彩券嗎?

為了改善現況,筆者認為首先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明確公平的彩券盈餘分配制度,使盈餘運用過程公開化、透明化,讓大家真正清楚盈餘款項的流向,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制度來防止弊端產生。如此一來,才能使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也能使彩券恢復「公益」的本質。

                           

 

 

 

 

 

 

 

 

教師分級行不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賴怡真

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已討論多年,但是一直未有結論,近日教育部又重提此案,擬以年資、進修時數和教學表現評鑑教師,作為教師分級的依據,但是大眾對於此制度仍有諸多疑慮,必須審慎的討論與評估可行性。

筆者認為,教師分級制度是個趨勢,它的實施受到企業效能和大學教師分等制度的影響。在教育市場化的理念下,從企業經營引入的「績效責任」是學校能否繼續辦學的重要指標,大學教師的分等制度更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除此之外,國際間實施教師分級制度的國家也逐漸增加,以美國、日本和中國大陸為代表,雖然各國做法不盡相同,但皆是為了提升教學績效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但是,教師分級制度如果沒有完善的規劃與配套措施,此制度就失去原來的用意了。

教師分級制度實施後將會面臨許多問題,例如教師分級制度需要巨額財政的支持,因為「顧問教師」的薪資頗高,而且其比例將隨著該制度的實施日久而增加,再加上獎勵教師進修的學術研究費,對財政造成沉重的負擔。另外,教師評鑑更牽涉到三個問題,評鑑者和被評鑑者是否具有正確的評鑑觀念?教育當局是否建立一套合理的評鑑系統?評鑑人員是否接受過足夠的訓練?教師分級後,明星老師的問題隨之產生,家長爭著把自己的孩子往高層級的教師班上送,那學校如何編班呢?政府為了破除明星老師的迷思而推行的常態編班制度,豈不成為空談了。教師分級也可能衝擊教師同仁間的倫理關係,由純粹的夥伴關係演變成競爭關係,學校氣氛將由和諧趨於緊張,造成同事間的對立。另外,教師如果已成為最高級教師了,是否會產生職業倦怠呢?

教師分級制度有其實施的必要性,可提升教師的教學績效和專業成長,但是在實施時必須採行有系統的設計、規劃和執行策略,並輔以適當的配套措施,才能使這事關教師工作結構與權益的重大變革,能夠順利成功。如果能藉由教師分級制度的建立,型塑教師內在反省機制與外在專業形象,這何嘗不是一項很好的制度呢!

94/4/5

 

 

擴大內需買的電腦何時換新?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雅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嘉義阿里山上有間國小,學生上電腦課,不是電腦開機不了,就是電腦跑得很慢,依目前的課程規劃每個星期只一堂電腦課,40分鐘,加上電腦這麼不靈光,對於小朋友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及落後的設備下,能學到什麼資訊運用能力令人憂心?

這批電腦是民國87年政府推動教育擴大內需方案買的,教育部編列64億建置中小學電腦教室,完成網路連線,但至今已經94年了,電腦設備壽命短暫,電腦老舊,我們的學校又編列不出電腦更新費,真不知這一套舊電腦還能撐多久呢?

為何學校編列不出電腦更新費?考試不考的副科,在學校地位不高。電腦網路若能成為各科教學輔助工具,家長一定會跟進購買。電腦網路若能成為師生家長之間常態溝通工具,學校在分配預算時,電腦網路比重一定提高。只是現在的電腦課大都是分於各學科之外,不是級任老師任教,也就是說電腦網路在目前學校裡是很難成為各科教學的輔助工具,家長對電腦網路也抱持著不裝的好,因為看孩子都花大部分時間在玩遊戲、聊天上,他們感受不到電腦網路對孩子學習的重要。

在學校、家庭沒有重視電腦網路下,好的電腦設備成為奢求,只靠一週40分鐘學校的電腦課,孩子的資訊能力難以提升。

 

 

 

學校  家長  孰對孰錯?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許倪瑋

台南縣新市鄉新市國中為了整頓校門前交通,規定家長如果亂停車、就記孩子警告,這件事引來了各方的關注,人本教育基金會甚至認為學校應該向學生道歉,不可因目的正當而使用錯誤的手段解決問題,更何況學校是教育機構,更不可做錯誤示範。

這件事讓筆者想到任教的學校在新建校舍蓋好之後,為方便家長接送小孩,多開放了學校後門,整個放學路隊重新編排,也趕在開學前將通知單讓孩子帶回家,仔細說明新學期家長的接送區,希望家長不要將車子停在校門前,方便讓步行回家的學生可以順利走出校門,但筆者在擔任導護老師的期間,還是發現很多家長為了接送的方便,堵住了步行學生的通道,延遲的學生出校門的時間,即使學校出面勸說,大多數的家長沒接到自己孩子以前,還是不願意先將車子移開。

站在學校的立場,考慮的是所有學生的安全,而不只是少數學生接送的方便,如果少了家長的配合,學校的政策只會更難推動,一但學校強硬起來,就會像新市國中一樣,家長要不是因為學生的權益受損了,或許就不知道事態的嚴重性,可能還是會有家長認為暫停一下又沒有關係。筆者認為外界在對學校進行批評時,是不是也該考慮到學校的兩難立場?整頓交通或許會讓一些人覺得權益受損,但卻能保障所有學生的安全,如果所有的家長一開始都可以站在全校學生而非自己的立場考慮,願意全力配合學校,這些爭端或許就不會出現了!

 

 

 

 

 

 

國小教師看「教師評鑑制度」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欣佑

    教育部宣布,教育部有責任處理教師評鑑問題,因此委託學者研擬教師分級方案,大抵是根據年資、進修時數、和教學表現四方面來進行分級,分為「初階教師」、「中階教師」、「高階教師」和「顧問教師」。身為一名國小教師,筆者認為,教師評鑑制度缺乏信度、效度與內容,評鑑的方式過於草率、與具爭議性。

   如何分級一名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否真只靠年資、進修時數、和教學表現四方面就可以涵蓋?年資或許可以代表一名教師的教學經驗,進修時數呢?是否會改變現今為了「學習」而進修,造成未來為了「時數」而進修的現象呢?這樣的進修時數具有實質上的意義嗎?如何界定一名教師的教學表現?由誰來評鑑?是以家長、學生意見為標準,或是從一些教學競賽、學校考核來評比?這些標準都很主觀的評斷一名教師的優劣,年資的高低,進修時數的多少,能代表一名教師的優劣嗎?優秀的教師並非一定具有資深的年資,也不一定具有豐富的教學時數,這樣的教師評鑑,真能提高教師平均水準,促進教師自我提升嗎?

    孩子成長不能NG,但教師分級也不能草率,應該審慎思考如何制訂客觀的教師評鑑制度,以期能夠在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間發揮最大效益,各得其利。

 

 

 

 

 

多元入學」,要花多少元才能入學?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鄭向峰

大學推甄入學第二階段考試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考生正面臨各校「指定考科」的檢驗。然這對為符合「教育機會均等」而落實的政策,顯然更不利於弱勢族群。

「多元入學」之設計係為落實考招分離,打破「考試領導教學」及「考招合一」的弊端,希望學生能夠依個人性向選擇學校,學校亦可依其發展特色選擇學生。從正面觀之,能促進學生發展多元智慧,學校亦能發展本位特色,然我們要檢視的是「選擇過程」是否符合公平正義?

就經濟層面而言,報名費用會影響選擇學校的間數,更遑論準備過程的資料及才能的培養。如此,學校教育為資本家服務而不利於弱勢,易陷入「經濟再製」的危機。再者,多元入學的特殊才藝須配合家庭的文化陶冶,「文化資本」更顯其重要。多元入學是強調入學機會的開放自由,從選擇中達成適性發展,進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但從未考慮求學過程的中介因素。如此,多元入學的能力觀,忽略「文化資本」對「選擇結果」的影響。

教育部預計在95年實施新的「高中課程綱要」。首先,物理科教材將分兩個版本供高中生選擇,之後教育部再進行評估,若可行的話,其他科目亦會比照辦理。屆時,「一綱多本」的結果,可能會對考生造更沉重的負擔。

為政者應加強宣導正確的「考招分離」觀念,釐清基測的定位規劃測驗大綱,避免「一綱多本」增加基測的壓力及建立長期專業的評估機制,重新思考教育機會均等的深層意涵,確實落實「學校社區化」。否則,不過以「多元」之名行「階級再製」之實而已。

 

 

 

重視性別平等-教育部不遺餘力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顏均庭

 

這波教改運動中,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一九九六年率先將兩性平等教育的主張注入教改理念,教育部於八十七年九月三十日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議將資訊、環境、兩性、人權等重大課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教育部,民87﹚。自從九年一貫課程將性別納入課程後,正式啟開性別教育課程改革大門,破除以往「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刻板印象。這是筆者長期來希冀,也深信在未來的課程中,能看見女性的豐功偉業,聽見更多女性的聲音。

性別平等教育法於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布後,性別平等議題納入法律保護範疇,教育部依第37條及第20條之規定,研擬「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草案及「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草案,教育部對此議題的重視,可為舊執政者的借鏡。杜正勝部長指出:「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讓人類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得以重新反省、調整,回歸到人性的基本面,人之所以為人,不因性別與性向的差異,而受到歧視,譬如人類習慣使用的辭句,常有隱含貶抑女性、讚揚男性的意向,這些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都是我們要檢討反省的。」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性別議題受到重視,相關的教案也顯得有增多的趨勢,

但是根據楊巧玲(2001)的檢視分析報告,以高雄市教育局1999年以及2000年所出版的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彙編中的教案內容為例來作分析,顯示出「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兩性平等」這個核心內涵的相關教學設所佔的比例最低,因此,性別教育議題的實踐仍有代加強。我們希冀性別教育從校園深根,在社會中拙壯成長。筆者從近來性別平等教育理念的發展,以及為政者的用心經營給予肯定與支持,更殷切盼望未來於教育中聽見更多女性的聲音。

 

 

 

 

 

孩子,錯不在你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郭晉瑋

日前發生一樁特教班教師處罰自閉症孩童的事件。在此事發生之前,筆者與幾個年輕朋友討論一部日本的漫畫『與光同行』﹔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是描述一名生來就有自閉症的孩童『光』,如何從一開始受到大眾的抗拒,經由教師的協助下,不僅讓『光』逐步獲得同班同學間的接納,並使教師與父母的心理建設也獲得了成長。在討論的過程中,其一名女性朋友如是說:「像光長得那麼可愛的小孩,如果是我絕對會接納他的。」

呵,我們看了經過作家的筆,美化潤飾後的造型和故事,會看了很感動,但實際上遇上了呢?是否真的能夠針對實際情況,給予他們幫助?

答案是,世人總是會被表象所矇蔽,無論是看到自閉症的孩童不願主動融入現實社會,或是過動兒沉溺在他的世界中,尋求他所認定的快樂時,旁人所看到的情況,總是以為他們在製造麻煩,影響到團體的秩序。為了求快速恢復秩序,身為本應該教導他們的成人,在第一時間卻是拿起棍子動武。

『武,止戈也』,總以為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這些孩子是在製造干戈嗎?是不是把問題想的太嚴重了,甚至要捫心自問,你是不是真的了解這些孩子的困處,應該帶他們從他們所建構的世界,來到一般人所認知的現實世界中,讓他們能夠與其他人相處,而不只是把他們當成怪物看待。如今,教師使用了教鞭,無疑的是告訴孩子:『你不適合在這個世界生存,給我滾回去!不要打擾我們的秩序。』這反而是把他們活生生的打回只有他能夠接受的世界。

也許過去我們曾以為把這些孩子送到特殊學校和特殊機構隔離起來就可以解決問題,但離開世俗一陣子,他們終究是要面對人群的。所以特殊班級的最終目的,不是把這些孩子隔離,而是讓他們學習將來如何與這個社會相處。然而,把孩子交給了學校,教師卻沒有負起責任,反而把他更加排斥人群﹔學校方面更是以「孩童有自虐傾向」的惡毒藉口來撇清關係。不禁讓人有些心寒。

從這件案例進一步分析﹔這名孩童週遭的環境產生改變讓他有些無所適從,如從過去由爺爺撫養到父母接回,新學期換新的教師等等。對自閉症孩童來說,他們的心靈是很纖細的,在他所原本認知的世界,只要產生些許變化就會心理不安。家長和老師該教導孩子,新的環境是可以接受他的,他可以放心的住在這裡,住在這個世界中。只要能讓孩子能夠接受周遭的一點改變,就可以逐步讓他適應這個經常變遷的世界,獲得與一般人相處的機會。很遺憾的,這次的事件中,只見到父母和學校之間的爭吵,並沒有如『與光同行』中,所有人都能有所成長。希望這件事能讓大眾省思,主動去了解自閉症是什麼,而不是當成一種病。(本文已於200547日刊於人間福報

 

 

 

 

實施英語分組教學,不如鼓勵小老師制度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嫦薇

    國小九年一貫將英語課程向下延伸至國小,其目的是要讓每位學童能提早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越早越好」,似乎已成大眾默認的事實,坊間打著「雙語教學」、「全美英語教學」的補習班林立,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於是將學習英語年齡不斷提前,學生到校外補習已成趨勢,甚至從幼稚園開始學習英語,「英語學習落差」的兩極化越來越明顯。

 

    台北市有些國小的英語課程採分組教學,英語能力強的學生,實施進階教學,英語能力差的同學被編到另外一班上課,教育部常鼓勵學校「常態分班」,讓每位學生都能擁有相等的機會,公平接受教育;學校若能以英語程度高的同學當小老師,協助其他同學學習英語,運用補救教學,利用合作學習模式,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而不是採取分組教學,將部分能力差的同學貼上「標籤」;對於英語初學者或學習緩慢的同學而言,學校可提供額外的、小班的、個別化的補救教學的機會,讓能力差得同學也能迎頭趕上。

 

 

 

大學甄選第二關 知己知彼? 誰必勝?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家輝

大學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甄試陸續展開,為保送學生上壘,各所學校無不費盡心思為學生再三邀請專家演講,並模擬面試場景三堂會審。甚至有些學校要求畢業學生寫下教授曾問過的題目,留給學弟作為傳家寶。此外由於每個縣市內的高中彼此競爭激烈,加上第一階段甄選通過的學生為數不少,為讓學生通過第二階段的口試,各學校除了幫學生找題材準備,並彼此打探是否有好「撇步」。

在這裡筆者看到了所謂的「上下交相賊」,每個人都在圖某些東西,各系所希望挑到資優生,各高中希望提高上榜率,而學生們則希望有所學校可以唸,而且如果可以,還要是一間不錯的學校!若你問,難到這樣不好嗎?那我告訴你,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而且追求好的品質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但是,在這當中有些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可以發現各個學校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使出各種手段,例如去揣摩主考官會問的問題,或者是主考官們會喜歡什麼樣的回答!而學校就根據這些種種的跡象,來〝指導〞學生該如何回答問題,感覺上,面試的學生不只是考試的機器,還是一個會口試的記憶體,他們將什麼樣的問題該怎樣回答都牢記心中,思考的成分可說是沒有阿!而學校方面是真心希望學生有好的學校唸嗎?其實說穿了,學校注重的不就是升學率的高低罷了!而這又是為什麼?為了可以招到更好的新生進而形成一個循環,當然在這當中,校長所獲得的可以說是最多,除了提高知名度亦爲他/她之後的升遷之路做好準備!!

大學甄選是多元入學的一部分,而在這當中的問題可說是有諸多爭議,教育部原本希望透過所謂的多元入學讓學生減輕升學的負擔,而大學各系所找出適才適性者,但在升學主義仍濃厚的台灣,這樣的入學方法似乎更壯大了升學主義,而在這當下的學生離所謂的快樂、適性的學習也就越來越遠了!!

 

 

 

 

 

外籍配偶的受教權不容忽視!!!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姿潔

眾所周知外籍配偶在臺的人數不斷攀升,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截至2月底的統計,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已有340803人,而文化上的差異及語言上隔閡使得他們在生活適應遭遇許多困難及挫折,因此政府有提出所謂的「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並在各縣市成立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透過開辦各項課程協助外籍配偶融入台灣本地的社會。但這看似完善的輔助措施在實行上卻並不是那麼順利,從近日的新聞得知,屏東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所開辦的中文、台語班,可以如願上課的外籍配偶不到1成,根據中心人員的分析,這主要導因於部分的外籍配偶已成為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而部分的外籍配偶受到家庭保守觀念的限制,造成外籍配偶實際能參與上課的人數著實有限。

筆者認為面對這樣的困境,政府單位應該適時調整輔導政策,透過大力宣導及增加誘因的方式促使外籍配偶能積極參與各項課程,尤其是語言的相關課程,一方面可以讓她們更容易認識這個社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她們在教育下一代時不會有溝通上的問題,這點至為關鍵,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被熱烈討論的焦點,固然可以從學校教育著手予以補強,但教育不單只是在學校進行,家庭也是教育活動推行的重要單位,倘若父母與子女間存在著語言溝通上的差異,那麼教育如何可能,政府應當要留意到這點才是,各項課程的設置是協助外籍配偶適應的第一步,透過補助鼓勵實際行動才能使政策的立意完全發揮!

 

 

 

 

 

家長會的權責?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方逢源

據報載:台南縣七股鄉龍山國小爆發家長會與校方衝突事件。因不滿前日在七股鄉模範學生表揚會上,校方竟無人出席,情緒失控的家長會,不接受校方的說明,並為此舉手通過要求撤換教務主任、抵制學校將舉行的學校運動會。由於運動會的經費是由家長會贊助,學校已證實運動會決定取消。

長久以來學校和家長會之間的關係即如刀之刃,而家長會對於參與學校的分際為何呢?學校和家長之間共同的關注焦點應為「孩子的教育」,兩者之間應互為合伙人的伙伴關係。今因雙方行事作風及認知溝通上的差異,而致使雙方產生齟齬、爆發口角。進而要求撤換教導主任及抵制運動會。回歸到教育觀點來思考,今日雙方衝突點並非教育上觀點的差異、也非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育事務。而是雙方行事上認知及作為上的差異,而家長會有權要求學校進行人事權的更換嗎?而學校迫於無奈及經費臨時取消籌備多時的運動會,讓老師辛苦籌備多時的心血白費,也讓學生準備多時準備一展運動長才的機會消失。如此可謂「親、師、生」三方皆輸的結局。

據個人瞭解龍山國小為一小型偏遠的六班學校,基於個人以往服務經驗六班學校中因人力少、相關資源也缺乏,所以教師所需承擔的相關事務相對較為繁雜。在相關人手稀少、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家長的協助是對於教師而言是莫大的助力。然家長過度的介入甚致影響學校的行政事務決策,進而讓學校相關常態性活動(運動會)受影響,個人深覺家長會需對自我角色重新釐清和自我定位,而勿干涉學校專業自主。

 

 

過動兒體罰事件之省思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佳汶

一直以來,社會對於特殊者(身心障礙者、過動兒、啟智兒)有著錯誤刻版印象,以前無特別重視到特殊教育者的問題。一般說來,家中有特殊小孩的父母若不是將之關在家中限制行動,要不就是送到專門學校接受教育。在不同教育(隔離)教育的系統下,使得我們錯誤的觀念無法矯正。有些人始終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一群人,更甚者將之視為社會的累贅與麻煩製造者、貼上標籤或者歧視。例如日前發生社區住戶聯合逼走啟智學生拒絕居住在同一社區之事件。

 

近幾年來,國內提倡特殊教育回歸至主流教育的理念、每個學生應具有相同學習權的觀念,教育部自1997年開始推行融合教育計畫,強調不再將特殊學生隔離教育,提供他們與普通學生能有相同學習、相處與互動的機會。融合教育之理念除了讓特殊學生能跟同年齡學生一同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一方面融合學習更讓特殊孩童能適應一般學校的校園生活,提高社會適應力,另一方面藉由融合學習的機會,讓普通學生更能了解到特殊學生的優點與可愛之處,提高接納度與包容心。

 

推動融合教育的第一線人員─學校與教職人員,掌握著成功實施的關鍵。藉由學校推動融合教育,將正確的觀念傳達至學生、家長與社區。讓每個人都能重新的認識並以正常心來看待融合生。融合教育除了政府相關單位制定良好的政策與配套措施,更需要學校教師的徹底實踐與支持,學生和家長的配合,才能夠得到最大的成效。

 

成功實施融合教育的關鍵,在於班級中每位參與者老師與學生。教師應具有更多的包容心與耐心來教導班上的融合生,當教師都無法以身作則做到對融合生的尊重、耐心與包容,如何能有效的傳達正確觀念給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與融合生相處。更何況身為教育者,採取體罰策略的手段來管教學生更不是一個適宜及合法的方式。

 

 

 

 

補救數學,有必要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郭駿武

報載九年一貫教學實施後,國小升國中學生數學能力出現落差,教育部已全面要求各國中在小學畢業生升七年級的暑假開課補強,並在畢業前抽測。許多國中教師認為,畢業前才抽測會導致補強時間不足,讓學生有被國中、小教材夾攻的壓力,應該提前在國小四年級就接受能力測驗,提前發現問題、補強漏洞。

接下來出現這樣的一段文字報導:『    中華民國輔學教育學會與中國時報於十五日上午八時卅分至十二時舉辦「輔助教學斷層評量」,針對國文、英文、數學請教授依照各主題能力指標命題,全國小六應屆畢業生及中高年級學生均可報名。考完後,學生可獲得個人「斷層評量分析」點出弱點;輔學會將在五月底至六月初於台北市舉辦說明會,邀請大學教授進行銜接教材說明。

    宏為教育館提供台北市二千名免費名額,讓學資優、家境清寒學生免費參與考試,洽詢專線(02)2726-﹡﹡﹡﹡。』

 

九年一貫教學實施後,國小升國中的數學能力出現落差,乍看到中國時報這樣的報導,您會選擇相信還是選擇不予理會,還是已經造成對於九年一貫教學會造成國小升國中銜接不上的印象?

 

當許多的補教機構,長期的利用過去政治上對教改的批評及抹黑,一直不斷的製造這樣的學習能力或效果變差的印象,來達成其生意經營上的目的時,該出來澄清的、辯護的教育部官員裝聾作啞,不明所以而驚恐不已的家長們花費大把的鈔票,把正值青春精力無限的孩子們,變成莫名其妙的學習的加班族,當孩子拖著疲憊的身體放學,然後到環境擁擠,只求成績的補習場所時,我們的下一代,會不會被我們這充滿焦慮的大人們害慘了!補救起成績或能力,卻賠上孩子的健康與學習興趣!

 

或許,該被補教教學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與老師吧!

 

 

 

 

          教師分級制的實施,須建立一套完善的配套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依華

教育部擬實施教師分級制,依照進修時程、專業能力與年資等條件,分成初階、中階、高階與顧問級教師,鼓勵老師提升專業,是為作者所支持,但教師分級制的實施就不免牽涉到教師評鑑、教學進修…等問題的討論。在教師評鑑上,由誰來評鑑?評鑑的標準是否真能評選出教師的專業能力?評鑑的公平性…,在由誰的評鑑上,若由學生來評選教師,是否造成教師為了討好學生,而造成教學品質的下降,若由行政人員來評論教師,是否會有教師專業不自主的情形發生,況乎,依進修時程、專業能力與年資等條件是否足以評鑑出教師的良窳,如教師的教學熱忱、教師的教育愛…等,又如何去評量?如果評量的標準不夠好,也可能會造成劣幣逐除良幣的現象。   

再者,教師進修制度也要能夠配合,如各進修單位所辦理的教師進修或研習能配合教師生涯專業發展需求、在辦理進修的次數、頻率與時間上要能與教師配合…,所以,我認為教師分級制度如果規劃得宜,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問題不在於制度是全然的好或不好,而是整個的規劃及其配套措施的是完善才是重點,所以作者認為不可在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之前,就貿然實施教師分級制,恐怕只會在教育上製造更多困擾及問題。

 

 

 

 

推動兒童閱讀運動,政府資源卻不足?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黃千芳

    兒童節即將來臨了,兒福聯盟日前採用問卷方式,針對台閩地區二十五縣市公私立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童進行一份「兒童使用圖書館經驗調查」,發現屬於圖書館最大客群的兒童--全國持有借閱證的人口中,兒童就佔了五成六--竟然平均每11400位孩子才能擁有一個兒童室。我們知道,平均值是依全國縣市的資料所計算出的,扣除一些資源分配充足的首善都市,相信有些地區的兒童室更顯貧乏,小朋友所分配到的資源更顯不足!

 

    為何會有這樣的情形呢?政府不是提倡並廣推兒童閱讀運動嗎?如果政府連基層單位都無法提供完善充足的圖書資料與空間,小朋友又如何能親近圖書、培養閱讀興趣,兒童閱讀運動又如何能落實呢?

 

    調查中更指出,花蓮縣、台中縣與台南市圖書館具備兒童室的比例達到百分之百,不過台北縣、雲林縣、屏東縣、高雄市、基隆市以及連江縣的比例卻不到5成。這樣的調查結果點出一種令人疑惑的情況:偏遠的花蓮縣可以擁有百分之百的兒童室比例,而我們一向以為資源充沛的台北縣或高雄市卻達如此低的標準。暫且不論兒童室裡的圖書是否豐富,但至少初期的空間已具備,可以看出執政縣市重視兒童的程度。

 

    筆者認為,政府相關單位不該落入空喊口號的惡性循環中,政策既要推動,就該真誠執行,也不該只想依賴學校單方面的努力;閱讀是隨時隨地的,孩子也有權在離開學校上課的日子時,在圖書館裡享受到與成人相同的權利。童年與童書都是珍貴的,我想,在一間充滿「童味」的兒童室裡看書,裡頭有適合孩童身材的桌椅、書架、飲水機或廁所,還有專業背景的圖書人員從旁指導照顧,是每一個小朋友的心願。深盼政府相關單位真正重視國家幼苗的切身權益,給他們一份實質的兒童節禮物。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