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事評論4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研究生

 

 

國中、小學教師是高收入的一群?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方逢源

 

近日來針對國中小教師免稅的問題各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國語日報(3/22)刊載:「人本教育基金會針對取消國中國小教職員免稅問題舉行記者會指出,資料顯示,同樣是大學畢業生,一般上班族初任薪資平均兩萬多元,國中國小教師初任薪資四萬元起跳,而且不用繳稅。一個大學畢業生到一般企業上班,平均月薪兩萬三千多元,但一位國中教師基本薪資三萬八千元,加上導師津貼、年終獎金及存款優惠利率等,將近四萬多元,人本基金會並且提出歐洲各國教師薪資數據,證明我國教師薪資不算差。史英說,臺灣教師所得水準並不低,但教師專業水準有待提升,如果要調整待遇,不應是齊頭式的補償,而應以改善教育品質為前提,提升教師專業。」在上述人本教育基金會所言個人並不完全讚同,且深覺最近的討論中已逐漸失焦。

1.      上述中以薪資的結構起薪為比較,其忽略了一般企業中有關於紅利分紅、各公司所配發之年終獎金、股息等,而只談到教師的年終獎金。所談比較的基準點公平嗎?個人不知服務小學多年何時變成高收入的一群?每年調薪、晉級的差距有限,而不管經濟景氣的好壞薪水仍然不變。有時不禁要問:當景氣好時可曾有人關心到老師的薪水是多少?一位老師要工作多少年才能購買一個棲身之所?

2.      史英教授所言「。。。教師專業水準有待提昇」一語所言相關立論基準為何?或其資料為何?相信在教師專業的能力經過多年來師資培育機構的努力之後,教師的專業能力上應無置疑。但如何使教師的專業能力能得到充份的發揮,使教師能安於教、樂於教全心貢獻於教育工作上,此為大家更需要關注的議題。

3.      對於相關討論個人認為仍應回歸到重新審視教育現況中國小、國中、高中之間教師所受待遇、工作環境、人員配置、退休條件、工件內容中之差異加以探討。於公平、合理、正義、合法的條件下,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友善的工作環境。是故問題應非在於「課多少、補助多少」,而在於以教育均等的觀念思考如何使全體學子得到更合理的照顧,老師也有一公平合理的待遇。

 

 

 

正視網路科技帶來的問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雅文

 

又添一件網路相約自殺案!去年日本網路吹起集體自殺風潮,受哈日風的影響,年輕學子對日本流行事物的感受力特別強,之前日本的「完全自殺手冊」造成臺灣一堆人自殺,而自殺比例的年齡層有在下降的趨勢,真怕臺灣的年輕人也隨之仿效,連網路自殺風也不例外。現在年輕的學子,他們放學後的休閒時間幾乎就泡在網路上,長時間盯著螢幕造成他們視力的退化,迷於線上遊戲的寶物,偷錢甚或學人家網路援交賺取金錢,在現實生活中不與人親近,卻在網路中找尋知音,受騙情形甚有所聞。年輕學子他們的判斷力尚未成熟,也容易受網路上不良資訊的影響,長時間下來身心易受污染,價值觀也易受扭曲,很容易出現憾事。

通訊科技的發達、電腦網路的普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不可否認網路科技為我們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網路上的黑暗角落,更值得我們去思考與預防。因資訊科計的發達,父母都不吝於提供完備的周邊設備給孩子,盼切孩子積極學習,但父母卻缺乏使用電腦的能力,無法提供正確的輔導,造成親子間的數位落差。  

身為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學習的機會,教導參與並從旁協助孩子有正確的選擇能力,對自我負責的態度,可以的話電腦不要放置在孩子的房間,這樣比較能知道孩子上網做了些什麼事,避免晚上不睡覺偷偷上網或到一些色情、暴力不良的網站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希望家庭、學校和政府能積極推動正當的休閒活動、校園網咖的設立與輔導,以及正確的指導年輕學子網路使用行為,除了透過家長的訓練,教師的協助外,政府必須建立網路分級制,注意色情、遊戲暴力和幾個自殺網站的討論話題所帶來的影響,更盼能建立網路警察制度,作督導之責,大家一起讓憾事降到最低。

 

 

 

 

 

 

從遊行中看孩子的生活教育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林家輝

 

繼泛藍政營的319大遊行之後,綠營舉辦的326遊行即將登場,其實從去年總統大選過後,此類的遊行可說是一樁接著一樁。不管是「要真相」還是要「向中國嗆聲」,每次的遊行都有著其要表達的訴求,而且每次被號召的民眾是越來越多,在這些群眾當中還可以見到大人帶小孩子一起上街頭的畫面?這代表什麼?台灣民眾的民主素養越來越高?還是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民主意識呢?就筆者認為,這些遊行所帶給孩子們的是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的!

讓我們想想,這些孩子在這一波又一波遊行當中學到了什麼?而作為家長的又給了他們什麼?我想往往在遊行過後,孩子們所接收到的只是那一時的激情罷了!因為在這當中,家長們可能只會一直告訴他們「沒有真相就沒有總統」或者「我們是要向中國嗆聲的」,但這是我們孩子所需要的嗎?筆者認為並不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教育的經驗中,培養人格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但我想,在這些遊行隊伍當中的家長,幾乎是沒有人有做到從這機會當中來教育孩子,例如告知孩子們,身為父母的他們是有著什麼樣的理念才走上街頭,而且希望透過遊行來表達出怎樣的訴求,不要只是將一場遊行當作是全家的出遊,家長要在這些行動的背後,讓孩子來落實生活教育。

台灣家長們所認為的教育,大多是制式化的教育,就算有其他的也不是太重要,只要成績好就可以了!但是人生很長,看的是終點,不是起跑點。很多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造成只注重小孩智能的發展,卻忽略了小孩人格教育的養成,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而且事實上,也不僅是小孩需要教育跟學習,大人也是一樣的,我們常聽到「終身學習」這句話,這不僅是在於課程或專業學習,對於人生的學習也是一樣的,每個人都要活到老學到老。

 

 

 

學生有人權,那隱私權呢?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姿潔

 

據近日報導相關「體罰」的話題仍然持續地發燒,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看在人本或北市的各個學校應該都不是滋味,因為這的確有悖於教育部於北市在去年12月17日所宣示的校園零體罰政策,此所謂的「零體罰」應是以完全的保障與尊重學生的人權為主要目的,倡導學校不僅僅只有教師有教學行使權,就算是學生最基本的人權也需要被尊重,由此可知,教師的權威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再者就連曾經傳出彰化縣教師因對學生愛之深、責之切,而發生打學生、脫褲子打屁股等情形,近日都以「彰化縣推展友善校園政策」,號召教育局長吳錫勳和多位家長、教師、校長代表等一百人於22日齊聚簽署零體罰公約。此公約包含九大項,主要訴求教師遵守零體罰政策,維護學生的受教權,並且從優獎勵用心輔導與管教學生的教師。以上,筆者認為「零體罰」固然是因為尊重學生的人權所頒布,多為社會大眾所認可,但反觀校園相關新聞-「學生不滿情書被沒收,國中生燒大門」對此一報導來說,我認為不應該單純的把重點聚焦在後者,反而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是,在現今倡導人權至上的時代裡,為什麼教師仍有權利去沒收學生的私人物品(除了危險物品之外),難道說,隱私權就不算是人權的一種,而學生的隱私權就可以被侵犯了嗎?儘管,在此一事件中我們都得承認縱火是不對、也是不當的挾怨行為,應給予相關的處罰外,卻也意外地給予社會大眾更多思考的空間!!

 

 

 

我看青少年暴力問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春金

 

    看到報載一位高一男學生因去年踹國中學弟一腳,昨天雙方談判時,遭學弟及其朋友等二十多人持利器圍毆致死,年輕的生命隨即隕落,留給家長無限的哀痛。

我在學校處理學生的暴力事件,可得知暴力的起因大不相同,如:爭風吃醋、擴張勢力範圍、為了朋友的義氣協助教訓某人、看不順眼互相嗆聲等原因。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平衡,情緒不穩定且常會暴起暴落,即Hall所稱的「狂飆期」,處理事情不會三思而後行,忽略或不在乎事件後的不良後果,對於生命與法律的認知,常是不珍惜、不在意。另外,青少年群聚加入一個廟會或幫派組織,若要處理事情,手機快速連絡後,一號召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均非難事,次團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非外人所能融入。最重要是「未來」這兩個字,對這群青少年而言,是茫然的、沒有希望的、不知何去何從的。

 

 

 

處罰學生不宜「異中求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鄭向峰

 

如果將班衱視為一小型社會,那麼制定一合理的社會規範來維持社會秩序

是有必要的,這套合理的社會規範是立基於公平正義,社會如此,班級管理本應如此。不過從發展的角度來說,不同的犯錯者在道德發展上可能會有顯著地差異,那麼教師對相同的錯誤行為是否該採取相同的處置?這會涉及教師如何兼顧班級經營管理與學生道德發展的兩難。

  就維持班級秩序使教學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原則下,教師應對不同的犯錯者之相同犯錯行為採相同的處罰。但就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而言,就同一道德發展階段的學生亦會有發展程度上的差異,即對公平的認知程度可能會有顯著的不同,對不同犯錯的學生若採相同的處置,可能會對其道德發展產生衝突。即使在同一班級中,教師仍須體認學生道德發展水平不一的事實,對於道德發展尚未成熟的學生而言,為了維持班級秩序給予相同的處罰,是行不通的。所以在給予犯錯學生處罰前後的輔導或道德對話就顯的重要多了。

除了上述所言可能會對學生的道德發展產生衝突外,另外可能會對其他同學產生「漣漪效應」,所謂「漣漪效應」是當教師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時,常會影響鄰近學生之行為,是團體中普遍存有的一種效應,處罰學生不良行為的方式,會影響其他目睹此處罰的學生之行為。這種處罰的漣漪效果會從被處罰的學生擴散到其他學生身上,教師在處置學生不當行為時,宜三思而行。

 

 

 

不信任感充斥校園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顏均庭

 

彰化縣福興國中,有老師在校園內丟了一萬元的教材費,結果,校方竟然是集合全校兩千多名學生,要求掏出口袋檢查,把全校學生都當賊,讓學生心裡不好受。福星國中教室內,學生平靜上課,不過一提到上禮拜三,全校兩千人,都被當成小偷搜身的經歷,學生情緒就顯得激動。學生說,當天因為有老師一萬多元的教材費,放在抽屜被偷,隨後又有人在教室外撿到鈔票,學校才緊急集合大家,要求站在操場上搜身檢查,不過校方卻否認處置不當。校方強調,集合學生是希望警告小偷,出面自首,不希望直接報警讓學生留下前科紀錄,事實上隔天,這名偷錢的學生真的出面承認錯誤,校方也決定以校規議處,給學生自新的機會.
  

此一事件讓學生們的心裡都蒙上了一層陰影,雖是為了警告犯錯的人,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否恰當仍是校方該深思的,這不但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影響,老師對孩子們的不信任感同時也影響了他們的人格發展。人格發展任務是屬於個體的發展,是需要有心理層面的適應及受社會現實層面的影響,這些任務於每時期都會遇到,但如何讓這樣的任務順利發展,甚至是在所謂的危機出現時,將其化解進而提昇自我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成長學習歷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甚至是社會教育都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將會大大影響孩子成長後的人格發展。在孩子的成長學習環境是最主要影響他們發展的狀態,所以教育情境若不能配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將易使他們趨於危機,反之,一個適於孩子發展學習的教育環境,將使他們達成其發展任務,當然在順利達其任務時也可能因其他因素導致孩子的發展任務失敗,但若能藉此讓他們學會成長,當危機的化解也就是提昇了自我能力。但這樣的發展歷程並非只是在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情境,同時也是讓照料者有個完善的心理狀態,誠如在Freud在口腔期中,Erikson所談的是信任與不信任,若照顧者本身就因外物而產生內心焦慮,那在照顧孩子時將無法給於孩子信任感、安全感,因此可從其他地方來先建立自己的心理,像是信仰宗教以尋求內在的安全感。其實在這樣的發展歷程是不可能完全受限制的自然發展,會因各種層面的因素而導致有其兩面的結果產生,也就是正面的發展與危機的產生,因此人格發展要完全健全似乎不太可能,唯從學習中學習,失敗中成長,進而達成一個自我的最佳狀態。

 

 

讓教育視導回歸專業範疇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賴怡真

日前教育部整理各縣市教育局課長、督學資料,發現部分人員不具教育專業能力,決議要求各縣市政府督促這些教育主管在職進修,加強專業知能。

以往各縣市教育主管一定要有教育行政資歷,督學還要有教學經歷,經過甄選、儲訓,才推薦給縣市長遴用;但地方制度法在民國八十八年公布施行後,教育主管任用不需教育部審查,縣市長在人情壓力與選舉犒賞下,使得職位淪為酬庸工具,任用不具專業的人辦理教育業務,形成「外行領導內行」,更嚴重的是,不當的教育政策執行後,錯了便無法重來,學生受害最深。

在各縣市的教育職位中,以督學與學校關係最密切,教育視導可分行政督導和教學視導兩部分,目的是提高學校行政效率、增進教師專業知能及實現教育理想,因此視導人員必須具備教育背景,才能發揮輔導功能、改善行政與教學問題;雖也有人認為督學不具教育專業,能跳脫傳統思維,以更宏觀的角度提出創見,來革新教育陋習,但事實上沒有教學經驗、不熟悉學校行政的督學,很難看出學校的問題癥結所在,找不出問題就無法改革。

教育部鼓勵教育主管在職進修的作法,是使缺乏教育專業的人「就地合法化」,這樣消極的方式並不能解決教育視導的根本問題。筆者認為應回歸原來的任用方式,經由考試和培訓,再由各縣市遴用,使督學具有完備的專業能力,充分發揮其功能。

(本篇刊登於《人間福報》讀者論壇2005/04/11)

http://www.wfdn.com.tw/9404/050411/09-15/041115-4.htm

 

 

連小學生也要基測?!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嫦薇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各補習班抓準家長對「一綱多本」的擔憂,拼命推出各種號稱融合各版本的課程、大型檢定會考之外,現在連小六學生都不放過,推出收費「小六升國一基本學力檢定會考」,題目設計、考場環境完全仿照國中基測模式。主辦單位認為,如此將讓家長在「孩子上國中以後不會太惶恐」?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李遠哲先生曾表示:看到我們的孩子,在傳統教育中受到社會傳統文化、升學主義即文憑主義的影響,使學校、家庭、教師即學生幾乎將全部的資源導向考試,形成一種考試競爭的奇特學校文化,忽略正常的教育目標和理想,學生過得很不快樂,於是推動「教育改革」。但「教改」推動數年後,學生的壓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隨著年齡降低而增加。

小三學生在參加英文檢定考試的會場外面,緊張的手腳直發抖,當記者問他會不會緊張時,小學生還對記者說:「會,不---不---不會緊張。」---------此一場景,做家長的你難道不心疼嗎?五花八門的補習與考試,使孩子提早面對考場、面對壓力,難道是「教改」的初衷嗎?大人們冠冕堂皇的說法,成為學生們的另一道枷鎖,學生真正想要的,大人們好像永遠都不懂!

 

 

 

校園安全,停看聽─多些警覺心,少些遺憾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佳汶

 

學校對於學生來說是學習的場所,也是大型遊樂園,下課時間一到,小朋友總是興高采烈的衝出教室往操場遊樂區跑,或隨性的將教室外任一地方就當做遊戲區玩了起來,走廊、樓梯間都可以成為他們玩樂的地方。但是你發現了嗎?這些或多或少可能成為校園潛藏的隱形危機。

 

校園安全的維護與學生安全的把關是校內每個教職員的責任,學校應建立全校教職人員具備安全責任的意識觀念,應隨時隨地提高警覺心,留意校內潛在的危機與學生下課時間的去向與行為可能造成的危險。在學校硬體設備上,應加強校園器材的安全檢查,建立專業人員定期檢視維修校內建築等硬體設備、遊樂器材是否有老舊或零件脫落等問題,並改善潛藏危險區域或者提示警示標語。

 

然而筆者相信,光是警示標語可能也抵擋不住學生的好玩心,最重要的在於師生安全觀念之建立。學校平日應加強師生危機意識的宣導活動、建立校內安全的觀念。使學生了解在遊戲過程安全的要則,以及在校內行為何者適宜哪些不適合;讓學生在自由玩樂的時間,自身多一份警覺且能隨時留意周遭環境是否適合玩耍。畢竟教師無法限制學生的行動,也無法時時刻刻的緊盯學生,唯有從安全觀念的建立著手,更能有效維護學生的校內安全。而不是在發生意外後,學校才能慢半拍的意識到校內危險的區域、校園安全的死角,如此的機會教育,付出的代價是否大了些呢!

 

 

特殊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愛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許倪瑋

 

台北市光復國小資源班沈姓學童家長,指控美術科任教師對過動兒的孩子體罰,甚至拿掃把將孩子的背部打出三條瘀痕,經台北地檢署偵查後,先將老師依傷害罪提起公訴,但老師也辯稱,孩子是自己跌倒受傷的。姑且無論這件事背後的真相如何,同樣身為教師,班上也有資源班的孩子,我常常覺得這些孩子需要老師更多的愛和關心,只是一位普通班的老師需要照顧班上三十幾位學生,面對當中少數的特殊孩子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更會因為這些孩子不易跟上班上的步調,而出現失去耐心的狀況,所以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要用不同的標準去看待這些孩子,不只老師需要給特殊孩子多一點耐心,加上班上其他的孩子的愛,我相信這些孩子可以更快樂的成長。

魚魚是我班上的特殊孩子,剛入學時常常跟不上進度、不會寫作業,我怕她連注音符號都不會以後怎麼辦,所以下課時間常常要被我留下來加強國語和數學,有時候我忙於級務或行政工作,也沒多餘的時間陪在魚魚身邊,卻發現班上有許多樂於當小老師的孩子,願意輪流教魚魚功課,這些孩子的愛加起來,遠遠勝過我一個人的力量,我也常跟班上其他的孩子說,魚魚比較不懂事,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常常和她吵架,要多多幫助她。我常想或許魚魚的功課進步有限,但至少希望她是快樂成長的。

在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觀念下,不只希望正常的孩子可以學會和特殊孩子如何相處,也希望特殊孩子可以在和一般人溝通、互動中,更能學習到適當的社會行為,所以光憑老師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需要加上班上其他孩子的愛和包容,如此一來,特殊孩子不但不會是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有時候反而可以變成全班呵護備至的寶貝喔!

 

正視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危機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蕭惟友

 

日前一位不到兩歲的女童因為吃了某品牌的果凍而導致噎死,女童家屬對該品牌公司的處理態度不滿而引發爭議。其實這種案例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幾年下來,該公司生產的果凍已經造成好幾起國內外幼童噎死案件。為什麼這種遺憾事件會不斷重複發生?除了該產品出現嚴重瑕疵之外,筆者認為關鍵因素在於家長是否重視幼童的食品安全以及是否具備急救的常識與能力,否則就算是產品做再多的改善也很難完全保證幼童食用的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零食是小朋友的最愛,但是在市面上販售的零食品質良莠不齊,有的標示不明,有的沒有加註警告語…等種種問題,對小朋友而言,這些零食背後都暗藏許多危機,但是家長都有注意到嗎!幼童沒辦法分辨什麼是危險的產品,再加上幼童的咀嚼能力尚未發展完全,食道也比較小,如果吃到像果凍、軟糖這一類的零食,一旦不注意,就可能發生哽塞食道現象,若不急時搶救將會造成生命危險。原本好吃的零食就會變成幼童的隱形殺手,這時就有賴家長加強管理隨時注意幼童的飲食,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造成終身的遺憾。意外通常是可以預防的,就算是意外不幸發生,家長還是可以利用心肺復甦術或其它急救方法來搶救寶貴的生命,防止悲劇發生。所以只要多加注意生活中的細節並且防微杜漸,才能使幼童遠離危險。

                                 

 

 

 

打手機就記大過,太離譜!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陳美真

 

        針對桃園慈文國中何姓女學生帶放學後在校外使用手機,手機當場被學校教師沒收,學校並以「帶手機到校,並開機使用」為由,擬記大過一支,筆者認為該校此一懲罰實在太離譜了,打手機(且是在校外)的懲處竟然與打架一樣被記大過,實在太荒謬了。

 

        現在的學生手機持有比率超過八成,且最近「假勒贖、真詐財」的詐財案件層出不窮,許多家長因為聯絡不學生,在擔心孩子安危的情形下,而付了贖金。學生是否可以在校園內使用手機,各級學校都很困擾,但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訊工具,學校擔心學生上課使用手機而影響上課品質,所應該做的是教育學生正確使用機的時機與態度,學校是教育的場所,本該教育學生正確的生活規範,何時、何地可以使手機應該告訴學生,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及自律的常規,而不是以記過來取代教育。教育的場所如果事事以記過來取代教育,那教育就失去了意義。

 

        一個國中生對人生還有許多事情要學習,學校要教給學生的不是在學校打手機或帶手機到學校就記過,而是自律與尊重的觀念,學校應該開放學生可以帶手機到學校,並教育學生正確的手機使用時機與態度。

 

已刊登於國語日報”大家談教育”

 

 

 

 

學術的巨塔何時改革?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郭晉瑋

國內首席學府台灣大學,驚傳出有升等教授的論文竟是抄襲自同事和碩士斑學生的論文作品。台大內部曾有人檢舉教授升等論文涉嫌抄襲。但遺憾的是,當時台大僅將本案送給原審查人審查,結果得出:「雖有瑕疵,但尚未構成抄襲」的結論,顯示出學術界相互包庇的惡習。

根據資料顯示,台灣論文發表篇數名列全球21名。在研究所的快速增加下,台灣學術界每年發表的論文相當可觀,但是平均每篇論文被引證次數則落居全球96名,顯示論文產出的影響力仍須加強。

筆者的授業恩師曾說過,學術研究是因為根據研究者的興趣,所以才能積極投入研究的﹔此外學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發現新事物」,也就是說學術研究是一種「創新」而非「模仿」的事業。如社會學者針對社會問題找出表象之外,一般人所看不到的重點,例如Paul Willis在【Learning To Labor】一書中,探討出英國勞工階層複製的原因,發現並非只是家庭因素,還包括了反抗學校教育的「次文化」,讓勞工階層的下一代仍然跳脫不出勞工階層的宿命﹔而Coleman1967年發表的「教育機會均等」研究報告中也針對階層再造提出新的發現:即使給予每個孩子相同的學校教育品質,也因為家庭所賦予,這種「無形的文化資本」,讓許多孩子站在不同的起跑點,具有不同學習知識的智能,導致未來的成就也不相同。

由此二例可知,這些研究具有發現新大陸的意義所在,讓Paul WillisColeman成為學術界的一代巨人。觀望台灣的學術界,抄襲案例一再傳出,國內許多學術研究機構並不鼓勵這種「研究為創新」的理念,而是在舊有的研究主題上反覆研究:用前人累積的經驗沒有問題,文獻回顧是研究的重要參考,但若翻閱文獻只是為了增加論文的厚度,最後不求突破前人,只有把「已知道的事實」作為結論。那麼這份研究論文無疑是錦上添花,僅在文章上加文章,毫無意義。更可恥的是,學術研究的目的,竟只是讓許多人為了為了謀求文憑,甚至只是用來當作昇等,謀取更高地位的權利工具。研究者本身的心態就已經產生扭曲,又怎會作出有創見的研究論文?這種歪風一代傳一代,從老師傳到學生繼續沿襲下來,只會加速台灣學術界腐化的程度罷了。

日本醫學界因為「白色巨塔」一劇,讓許多日本國立大學附屬醫院的經營改革,醫學界的研究者也開始反思到,不能光只是拿國民的稅金,作出與社會脫節的研究,反而會使日本醫學界產生長時間的腐化。那麼,台灣的學術巨塔下的眾多研究者們,何時能夠擺脫抄襲歪風,開始學會「創新」這個觀念呢?筆者期許,未來台灣學術界能夠經由反省,出現與國外學者相提並論的巨人。

 

 

 

 

成立新移民中心,燃眉之急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欣佑

教育部為推展外籍配偶語文學習活動,九十三年度補助桃園縣、南投縣及臺南市三縣市政府,利用縣內國小的閒置教室成立「新移民學習中心」。教育部表示,新移民學習中心除了提供外籍配偶學習空間、各項學習資訊外,也因應地方特色與外籍配偶的需求,與民間團體合作提供外籍配偶本人及其子女服務。

在筆者班上,有一名來自於菲律賓的媽媽,她熱心參加班級事務,每週兩次利用上班前的時間到班上教導學生簡單的英語對話,有些家長質疑與害怕,這位媽媽的英語發音不標準,可能會使學生的英語基礎差。但是從筆者班上的爸爸媽媽來看,難得有幾位熱心的家長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到學校來擔任義工?並從一年級開始持續到二年級而不停頓?這位菲律賓的媽媽在學校贏得了所有老師對她的尊敬與感謝。

筆者與孩子在對談中了解,雖然媽媽可以說了一口流利的國台語,但是卻不能夠閱讀中文,因此當孩子遇到課業上的問題時,無從幫起,所以孩子覺得媽媽都不會,使他對媽媽保持著不信任的角度。筆者開始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覺得並非媽媽不懂,而是因為這不是媽媽從小所學習的語言,所以她不認識中文字,如果今天可以用國語或台語念一次的媽媽聽,媽媽就能夠解答。

現今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外籍媽媽,在筆者眼中,這些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關心與用心,並樂於進行三向溝通,雖然她們可以說上一口流利的國、台或客語,但是她們仍不會閱讀,使得其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產生許多困擾,更可能會產生孩子對於媽媽抱持著不信任的態度。有鑑於此,成立新移民中心是迫切的、必須的,幫助這些外籍媽媽,讓她們能夠與孩子的教育更能銜接。

 

 

 

 

故宮網站=﹖色情網站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俊宏

網路的使用已成為現今每一個人生活上不可獲缺的必需品,不會使用網路無遠弗屆的方便性而吸收資訊的人,會慢慢的被社會所淘汰,可見網路的使用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多麼重要的東西,沒有了網路總感覺缺少了什麼似的,非常奇怪。

使用網路已成為現代人須具備的能力,尤其學生更被要求要常使用網路去搜尋資料來做各項的作業,電視的廣告也以網路對孩子競爭力的提升重要性做為產品的訴求,鼓勵大家透過網路去取得想要的資訊,這都是非常好的一個構想。

而卻有立法委員報料,代表我們國家知識、文物最重要的寶庫-故宮博物院是卻出現了色情網站的連結,而且可以看到許多清涼的照片,簡直讓人不可思議,堂堂的一個國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寶庫,卻因為相關人員的疏失而造成如此大的風波,雖然說是與故宮有合作關係的網站出了問題,而且被駭克入侵才會造成這個問題,但是相信只要故宮方面多加注意,並隨時派人維護更新網頁時多加注意相關的問題,並做適時的處理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網路雖然說非常的方便,卻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說,網路有太多新奇的東西等待他去發現,但他卻很難去分辨資訊的優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常會看了不該看的東西,所以相關的教育工作必須先落實,教導孩子網路的使用安全及禮貌,但是也更需要網路的維護者及工作者,多花點心去做好安全的維護工作,尤其是孩子最常上的網路,更須多用心,才不會造成孩子身心靈的傷害。

 

 

 

 

 

大學生「讀非所願」,原因何在?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郭駿武

 

媒體報導根據一項針對南部大專生的調查發現,四三.三%的大學生壓力源之一是所唸科系不合自己的興趣。成功大學學務長柯慧貞五日在大專院校「生涯規畫工作坊」中指出,這項調查抽樣自南部大專院校四四五六位學生,所讀科系不合興趣的學子將導致其生涯規畫面臨嚴峻的考驗與困境。

 

大學生因為所念科系非自己興趣,而造成壓力的說法,背後是否有個化約的假設,就是如果念的是自己的有興趣的科系就沒有壓力或是就是有極大的壓力也能承受?

而因為科系不合將導致生涯規劃面臨嚴峻的考驗與困境的說法,背後是否也化約的假設,不合興趣的科系其就讀期間無法讓學生們發展其興趣,並因此斷定未來將會有困境?

要釐清以上問題,必須要先回溯到了解自小到大的學習環境中其父母、師長、媒體及社會環境或是大學生當初報考大學時,當時的社會氣氛、資訊蒐集的管道及選擇判斷的過程及結論,而興趣不和會導致未來的生涯規劃的困境,是出自於機械論的論點觀察,還是引用某些研究做成的結論,在媒體的報導上並無細談。

 

最近為學測將至,以上的媒體報導論點又將充斥各種版面,當許多的父母或師長將孩子的學習壓力歸因或歸咎於教育改革的問題,卻很少人願意去細究,這些媒體上充斥的化約的、機械論點,是否只是某一種表面的看法,而當這樣的消息或所謂的生涯規劃觀點,是否是造成父母、師長或社會氣氛對未來焦慮的重大影響,而這樣的影響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已經在學習上面對學習壓力的大學生,因為當各個大學因為受到社會的期望及壓力,流行著以生涯規劃的論點來為即將邁出校園的大學生們尋找工作、規劃未來時,我們的大學儼然變成高級的職業介紹所或訓練所,而這一切身處大學的高級行政人員,不僅沾沾自喜,還要將這樣對於工作的價值(失業的恐懼),繼續的傳達給我們下一代,而不是發展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協助大學生面對學習的壓力!

 

 

 

 

 

 

 

 

 

以升學為主的教育不是適切的教育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依華

 

據新聞媒體報導宜蘭縣農業局長之子簡士涵就讀台大,因兄長優異的表現(大哥是牙醫,二哥就讀博士班)讓他壓力頗大,加上又覺得自己在口語表達能力不佳,因而燒炭自殺。這不只是一個年輕生命的逝去,其背後也透露出隱藏的些許問題,在台灣社會裡,孩子的未來往往被教育成就來決定,因此,許多的學生從小便在學校和補習班中成長,在這裡,沒有太多的時間和體力去參與其他的活動,以多元方式去探究自已的興趣和形成自已的價值觀,取而替之是聯考中的學校排名次序,因此,在各個相異的個體裡,社會皆以一個標準去衡量與評判---成績,既使是現在的九年一貫中的基測也成為學生升學的判準,也被視同為聯考,然而這個看似只關乎個人及教育的問題,卻更涉及複雜的社會結構問題,如社會存在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觀念,所以職業依教育程度已事先被預設為有前途有發展或沒前途沒發展,因此,個人的優異與否也只是以成績做為唯一的評量標準,在這個客觀的評量標準下,許多人追求的是他人的認同,並不是追求做自已,進而去欣賞自已的優點和接納自已缺點。

   再者,在現行的教育下,學業成績的競爭也是激烈不已的,過度的競爭也就免不了過度地強調優勝劣敗的觀念,這其中是截然地兩分優秀與不優秀,而優秀的往往被認為是聰明全能的且被期待的,而不優秀者往往被認為是不聰明的且不被期許的,所以一者是壓力過大,而另一者則是早早被放棄,對社會而言,也形成人才源的過渡集中和不當的浪費,因此,現行的教育體係也應思考什麼是適當及適切的教育。

                   

 

 

 

 

給我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黃千芳

    基隆市一位國三學生因承受不了家長期許,跳樓輕生,年輕的生命嘎然而止於瞬間一躍,令人不勝欷噓。而這一回我們又將歸罪於何處?

    說歸罪太沈重,生命的逝去已然事實,且活存的人也悲痛至極。然而相似的事件似乎一再發生,我們是否借鏡過慘痛的歷史以深刻反省?

    孩子為何非得選擇如此絕望與激烈的方式,才能表達出心坎裡的話?最後的那一段竟還是透過MSN留言版來與母親對話,情何以堪,科技的進步也升級不了親子之間面對面的溫度。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骨肉血脈自是不可違逆的生之鐵律,因此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許,自然也是可理解的。然而,孩子終究不是父母完全的翻印,他們是一獨自的個體,一個個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完整的生命。他們有自己的喜惡,有自己的夢想與理念;父母的興趣不全是他們的興趣,父母的性格也不全是他們的性格。人人頭上一片天,捫心自問,當我們欠缺坦誠的、體貼的溝通時,

我們還能樂意接受他人霸權的價值觀強植嗎?更何況是對自己最親愛的孩子。

    多元文化教育已是社會近幾年的教育理念,不再獨尊智育的口號總是響亮,但筆者試問,大眾真的打從心底接受多元出路的觀念嗎?當人們歸咎草莓族水蜜桃族的貧瘠抗壓性之時、當人們歸咎父母無法放下身段聆聽孩子心中吶喊之時,我們是否也該沈靜地思索:為什麼孩子總是拼死命地唸書考試寫測驗卷?為什麼父母一心一意架著孩子考大學考研究所,以一種下棋的姿態,將自己未完的夢想加諸在孩子的未來上?

    筆者認為,這是社會整體價值觀未轉變之影響。好學校等於好前途的思想若不再改,孩子與父母終將沈陷在同樣的漩渦中難以抽身,而教育當局的資源分佈不均,想要走『非主流』方向的孩子得不到充足的重視與栽培,又如何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如此一來,「多元」永遠都只是假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