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事評論3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研究生

 

 

讀經教育不該只是形式化的背誦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賴怡真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強調教育鬆綁政策,課程的選擇權與決定權下放,提供教師彈性教學的自主空間,讓學校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再加上部分學者的提倡讀經運動,「讀經教育」成為學校本位課程,部分學校發展的特色之一,讀經運動也蔚為潮流。但是,近日發生家長質疑讀經教材《朱子治家格言》充滿性別歧視,學校竟仍要孩子背誦這些古文,灌輸錯誤的兩性平等教育觀念,使大眾對讀經教育的實施產生了質疑,讀經教育是否流於形式化的背誦呢?

國小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經典古文即是很好的道德與生活教育教材,背誦古文可以陶冶品德,也可奠下良好的中文基礎。筆者認為讀經教育立意甚好,但最大的問題是教學的方式不恰當,有些學校利用晨光時間讓學生讀經,老師並沒有多餘的時間解釋讀經的內容或糾正其中錯誤的觀念,使讀經流於形式化的背誦,學生只是囫圇吞棗,以這樣本末倒置的方式教學,還不如不要讀經。

筆者過去任教的學校也推行讀經教育,每周有一節經典教育課,教學中,筆者會帶學生朗誦古文經典,解釋經文的大意,討論其中有錯誤觀念的詞句,並且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與經典內容結合,使學生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學校師長平時也會引用經典內容的詞句,向學生機會教育一番,例如《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就是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古典經文是很好的品德教育教材,其中做人處事的態度能導正學生的道德觀,但是並非形式化的讀經,教師有責任解釋經書的內容,避免學生錯誤學習,這才是「良心」的教育。

 

公民能力-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陳俊宏

依據天下雜誌最新的調查顯示,要成為現代的公民必須具備足夠的語文能力,除此之外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陳益興也表示,教育部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為國家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公民,而要成為現代公民,必須要有國際溝通的語文能力,從小培養品格教育更是重要,除了要培養小孩語言的溝通能力之外,更應加強孩子的生活教育,要讓孩子擁有一生受用無窮帶著走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品格,語言能力的培養不管任何時候,只要有心就能夠達到一定的標準,更可見孩子從小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品格教育的意義

中國儒家傳統的思想中,教子之道貴之以德,提出了要先成「人」,才能成「才」。因此以「德」為成人之本,以「智」為成才之源,是千古不變的法則。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重視道德、倫理及價值觀之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及智育都是很重要的,但要成「才」之前要先成「人」,如果我們空有滿腹經綸,而不懂為人之道,所有的努力,也是枉然。品格教育即是指: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這就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就是做事。如果我們教養出的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落實,也才是真正的成功。期待運用教育的力量,追求學生五育均衡發展,藉以獲致個體生活與群體生活不斷的革新與進步,謀求順利適應現實的生活,注重現實生活經驗不斷的更新改造,不僅是模仿過去的生活,更是預備未來的生活。再者兼顧個人的調適與社會的進步,,追求個體生活與群體生活不斷的革新與進步;不偏重個人的成功,也不偏重社會的要求,也就是教人怎樣做人的教育

品格教育的實施

孩子一生下來所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父母親的一舉一動都深深的影響小孩子的將來,可見家庭生活教育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卻很少有人可以做的很好,家長往往忽略以身作則的重要,而作出一些不好的教育示範,甚至有些家長將自己不好的壞習慣,要求孩子去幫家長完成,卻不知正深深的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在學校教育方面,老師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凡事要以身作則,身教,言教,十分重要,教育無它唯愛與榜樣而已,讓學生從生活實際的行動中進行體驗,學生逐漸養成習慣後,進而一輩子都能受用無窮。「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行為與想法的影響不容忽視,教導學生如何尊敬他人,教師的以身作則以及營造一個關懷與民主的學習環境,其效果遠大於教師直接的教導學生,營造良好教學環境,使學校與班級成為充滿愛與關懷的社區,進而陶冶學生品格,有效的社會化。

從新聞的報導中常常可以聽聞許多不可思議的新聞,許多的學子恐嚇他人,甚至傷害他人,造成他人一輩子不可磨滅的傷害,現在的學生過於冷漠,應該培養人際關係,學習人與人的相處,學習事物要懂得尊重、包容與分享,對於學業目標懂得實踐,並努力執行,這樣才符合現代公民具備的學習、生活應用條件,老師們該思索如何培育學生們的品德,將正確的價值觀與品格放在學習的第一位。

 

這就是「適當引導」下的讀經?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陳美真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妻妾切忌豔妝」、「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這是「朱子治家格言」部分內容,是北市一國小用來作為學童讀經的教材。一位一年級學生家長看到教材後,多次寫信與級任老師、校長溝通,卻未獲正面回應,家長在信中指出,「妻妾切忌艷妝」難道納妾是現代教育該鼓吹的嗎?妻妾不可裝扮冶艷,這是何等的男性沙文?另外,「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經過該校讀經訓練的小朋友碰到媽媽嘮叨時,小朋友回話:「聽女人的話,算是什麼男人?」。

台北市教育局負責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職教科科長黃贇瑾表示,讀經有其正面教育意義,只要在教師適當引導下讀經,即使是古代教材仍可以進行兩性關係古今對照,也是一種機會教育方式。 確實如果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讀經,可使原具有男尊女卑觀念在適當引導下建立正確的反思與批判思維,但是前題必須是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如果教師無法「適當引導」呢?如果教師本身即具有男尊女卑的父權思想,又將此錯誤觀念灌輸給下一代,或者因時間有限而未加以適當引導,又或者根本上是交差了事,且未對讀經教材內容有所了解,就將讀經的教材內容在學生讀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給下一代。

筆者對此讀經活動並不反對,但對於推行此活動的行政單位及執行單位與人員感到行政及教學的荒謬,教育是知識的傳遞與發展的重要工具,對於讀經的教材內容竟是在學童實際生活面展現錯誤的行為實踐時,由家長驚覺錯誤教材對學童產生的影響力之大,再經家長的再三反對後才得到教育相關單位的注意,筆者想問,如果經由真正適當引導下的學童會有如此錯誤的行為表現嗎?台北市教育局負責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職教科科長黃贇瑾表示,只要在教師適當引導下讀經,即使是古代教材仍可以進行兩性關係古今對照,也是一種機會教育方式。那麼黃科長所要告訴我們的是,學校單位並未適當的引導,所以學童才會有錯誤觀念和行為的產生嗎?筆者認為其實正確地、謹慎地選擇讀經教材是極為重要的。審查讀經教材的教育行政相關單位,其專業判斷能力,難道在行政體系中已麻木到認為「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妻妾切忌豔妝」、「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這些隱含男尊女卑、歧視女性用語,在小一或小二階段的小學生可以培養出具女性主義的批判想法嗎?還是認為已經被行政與教學壓得喘不過氣的小學老師們,可以以其教育專業職能引導、啟蒙小學生過渡到具反省與批判能力的哲學家呢?

殷切地冀望教育相關單位與人員在進行各項教育措施前,請拿出教育的熱忱與良心,謹慎地選用讀經教材,並真正適當的引導學童讀經。不要因為便宜行事而將錯誤的觀念或不適當的引導踐踏在學童的教育上,而這同時也踐踏了朱子其他其正面意義的學說思想(朱子學說的形成有其歷史背景,不能整個搬到讀經教材中的)。

 

報告老師,我不會ㄅㄆㄇ?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陳欣佑

「老師,這個注音我不會?」筆者想,這在小學中是最常聽見學生問老師的一句話。九十四學年度起,教育部打算將英語教學向下延伸至小學三年級,有些學校為了配合教育部的政策,只好將小三學生留下,希望以一個學期的時間,將一年的英語課補上完。試問,這樣的英語學習,是否太過急就章,為何教育部對於政策推行都沒事先做好良善的規劃,只要一份公文下來,學校就必須盡快將事情做好,並列入評鑑指標。似乎學校必須具備快速執行政策的能力,因為當每一政策推行時,學校所擁有籌備的時間短,在短時間內就要馬上付之實踐,這樣政策推動真的對學生有利嗎?

    「漢學」,在國外正快速發展中。尤其是法國,將漢學當作學生的第二或第三外語,且開設漢語課程是為因應國內學習漢語的人口日增。反觀台灣,為了推行所謂的全球化,將國小英語學習從原本的五年級向下延伸到三年級,並從國外「進口」許多的外籍教師,希望能因此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大家可能跟筆者有相同的疑問,那就是台灣真的沒人可以教授英語,必須從國外請來英語教師,並付出大筆的費用不可嗎?還是外國的月亮都比較圓呢?如果仔細回想,政府在剛推動英語教學時,教育部和師範院校合作培育了本土的英語師資,並完成英語師資的檢定,他們到哪裡去了?是否因為學校的偏遠、薪水太差,而放棄任教?同樣是教授英語的教師,外國與本土教師的薪資相差頗大,當然會導致本土教師心理不平衡,所以教育部的合格英語教師,現在在各大補習班都可找得到。

    學生的注音能力下降,一來老師固然要負起責任,但現今課程的壓力與語文授課時數的減少,導致老師沒有充裕的語文教學時間,來加強學生的注音,二則大家注重英語能力,相對的國語和鄉土語言就不是十分重視。學校的英語教學,是對經濟狀況普通或良好以上的家庭更加有利,因為學生可以在放學後繼續補習英文,如果家境無法負擔的學生,就只好等著被放棄,筆者在學校即可以發現,英語學習雙峰現象十分明顯。教育單位應該要慢下來好好想想,持續推動英語教學,且配套措施並不完善之下,是否有可能造成學生國語、英語兩頭空,十年後再來抱怨,為什麼學校都沒教?

 

體罰為何無法在校園中消失?

「控制與支配」教育意識型態的傳遞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郭駿武

日前由教育部電子報得知,教育部正在進行『中小學師資供給與需求評估-穩定發展師資儲備制度』的相關研討會,而從教育部所發佈的電子報中得知將分為高中職、國中、國小、幼稚園及特教等五組,進行資料彙整與分析,各組將預定 4月底提供師資供需分析及建議,其中有關師資供需分析會包含各教育階段學生數、班級數、編制教師人數、退休人數、預估缺額、合格教師培育量等資料,作為教育部核准各大學校院申設各類科教育學程之重要參據。這項穩定發展師資儲備制度的初衷,想必又是為了「流浪教師」問題的訴求所做的規劃及因應。

一直在中央集權政府威權控制下發展至今的師範系統所培訓出的教育行政官僚們,在面對自詡或被冠以「流浪教師」們的哀求聲中,教育部(師範教育的行政官僚們)這台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依然擺脫不掉威權、控制、支配的心態,繼續以保障教師工作權的口號,遂行保存師範的優良傳統(順從、聽話),培訓出順從、聽話的師範教育體系師資,並進而在各級的學校中,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抗拒,實際上卻符應「控制與支配」意識型態的教師們(教師課稅議題的課多少補多少,正符應了歡喜被支配的心態!)繼續使用各種複製威權、控制、支配的手法(體罰),教出順從、聽話的孩子!

於是,雖然教育部三令五申,教育局努力推動友善校園零體罰政策,但是,所有在現場的學校校長、主任、教師其實都非常了然於胸,任何違背師範優良傳統的意識型態,都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政策而已,而且自古以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師範優良傳統,使的各級教師或教育行政人員,更是學會了在師範優良傳統下的自保之道!

所以,我們明瞭了!教育體系(行政系統、教學系統)如果繼續被這群保有優良傳統及既得利益的師範體系成員穩固的把持或延續,那控制與支配的教育意識型態,也將一代傳一代的複製下去,那控制與支配的方法→體罰,又如何能消失於校園,更何論能夠教出自主、自信的一代!

 

勇敢接受挫折,才是大智慧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黃千芳

    年輕網友相約結束生命的憾事宛如才在耳邊,又驚聞海大男學生自殺事件,我不禁潸然淚下。又是一個青春正好的生命啊!究竟何故要如此輕易地放棄呢?

    每個人總會遭遇挫折,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不管是水蜜桃族還是X世代,都應該明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同時,挺起胸膛面對自己的缺點與懦弱。我認為,接受自己的缺點或懦弱,並不可恥,也無所謂丟臉或失敗,反之,這才是真正的勇者。

    我們的教育深受傳統價值影響,男人養家為重,女人溫柔是德;男人膝下有黃金、有淚不輕彈,女人相夫教子、家庭責任一肩扛……。即使社會觀念漸開,兩性關係也不再侷限於特定觀點,但我們仍總是被教育著要勇敢向上、要成功、要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然而,跌倒的時候呢?有誰細細教過我們該如何面對,該如何放開以重新出發?

    是不是社會長久以來對挫折者的輕忽或苛責,形成了我們不知如何與挫折共處的智慧黑洞?是不是家庭中或課堂裡欠缺了「挫折教育」,以致於我們從小只知道用功唸書,卻不曉得如何當個高EQ的模範生?

    衝動的熱情可以發揮在各方面,但絕對不要將這腦筋動在以生命換取解脫或悔恨的想法上。東山可以再起,雲淡風清也好,我們都該學習如何面對一時的挫折或失敗,尤其應該從小就被教育起。懂得接受挫折之後,我們才能知道如何跨出下一步。

 

又見不適任教師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顏均庭

十八日發生於台中縣梧棲國中教師打學生事件,只因學生上課不專心且與老師對罵發生口角,而遭老師打耳光及踹了學生一腳,導致學生身上有明顯的瘀青,雖於事後校方有至學生家中道歉,但家長並不接受並決定控告此教師。在此一事件中,不論雙方是否有錯誤,但為人師表卻以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實為不該。這不經令我們省思並隱見到,在台灣目前的教育中,教師的教導方式、人格、身心狀態…..皆有許多問題,同時也引發出「不適任教師」問題的存在。

在我國現行法令中對於不適任教師並無明確定義,國內相關研究均將不適任教師指向教師法第十四條規定事項。然而,這樣的規範既不明確也無法涵蓋所有不適任教師的類型,特別是第六、七、八款如何認定,國內亦有許多爭議。2002928日十萬名教師群集台北中正紀念堂,更是將十年教改推行以來將教師視為教改失敗的代罪羔羊,向政府當局及社會大眾發出怒吼。去年立委程振隆提出一個驚人的數據,根據其發給各校的不具名問卷統計,全國國中小學中的不適任教師應有八千多位,然而近五年來,各級學校教評會只解聘、停聘、不續聘一百多名老師,還有許多家長、校方都認為不適任的老師,都還留在校園。家長團體曾經提出這樣一個統計,如果一位老師每年會接觸到七十位小朋友,而現在有大約千千多位不適任老師還留在校園,這就代表每一年有幾十萬位小朋友會受到不適任老師的影響。

如何改善「不適任教師」的現況是當務之急,否則孩子們的學習成長將會令人擔憂,然而在現況中不經讓我們意識到兩個問題:一、師師相護。二、「不適任教師」定義不清。根據<教師法>,高級中學以下學校教師之聘任與不聘任之職權在「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評審委員會,包含教師代表、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家長會代表一人。然而就因為教評會中有一半以上的成員是教師,對不適任教師的「包容性」實在太大了,導致不適任教師的案件常不了了之。另外,要由教評會依據法令認定「不適任教師」,似乎一直是個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教師法>明定褫奪公權、受禁治產、精神異常、行為不檢以及教學不力為可解聘與停聘條件,在參考基準中也有幾項如體罰、言語羞辱、校外補習、教學行為失當等極具參考性的條文,校方仍很少在教評會上做出「此老師不適任」的決議。如何根絕不適任教師的問題,保障孩子的受教權,仍是教育部需進一步改革的方向。

 

救台灣光靠軍購是不行的!!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陳姿潔

最近觀看各個報章媒體,筆者不難發現其內容到處充塞政治、國防軍購等等的相關議題,長久以來一直都被大篇長論的報導著,我想問的是,應屬於大眾所切身相關的教育問題呢?近日國防軍購案又為扁政府持續地增添話題,有部分立委向國防部長李傑提出關於一直持續發燒的三項軍購案,為何不以年度預算方式來加以編列,在筆者看來我認為這真是荒謬的說法,當國防預算與教育預算有所謂的衝突時,難道政府就要捨教育拼外交了嗎(筆者認為此種軍購案實質上只是一種外交手段)?處於管理國家的執行者,不是本來就有責任讓社會更清流、更踏實嗎?在我看來,政府似乎太過營造出政治相關話題,再加上媒體進而大肆地報導著,好似非得製造出特別時期應有的緊張氣氛,並加諸在各個國人的身上,倘若我們政府真的有能力、有意願去解除兩岸的緊張關係,為何那些政黨頭頭總是喜歡號召其支持的人民得照慣例的「手牽手」或上街頭遊行的方式來守護台灣!當各個抗拒「反分裂法」的相關活動持續蔓延於台灣的政治圈,筆者認為這充其量都只能算是另一波的政黨較勁手段罷了!那我們的教育呢?似乎早就被遠遠地拋到政治、國防之後了!

古訓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反觀現今的台灣社會,上位者似乎都只汲汲營營於治國的單方面,而最基本的修身之道卻是乏人問津,在現今修身之道首重於教育,而執政者對於教育的忽視是導致國家無法治理好的重大因素,期望我們的執政者想要搞好我們的國家大事之前,先想想要如何改善我們的教育問題,那才是當務之急!

 

加強法治觀念,培養休閒興趣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陳佳汶

據報載日前發生於台中沙鹿超商搶案,4名年輕人分別拿著刀棍,搶走現金財物並瘋狂砍殺大夜班的男店員,造成店員腹部被砍一道長達30公分的傷痕差點致命。令人震驚的是,這4個人中竟然有3個人仍是在高中就讀的學生,而他們搶劫的原因並不是本身缺錢,純粹是無聊好玩及好奇心。這4名嫌犯共涉及三起超商搶案,全案也將依強盜罪移送法辦。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案件明顯的增加,犯罪年齡下降的趨勢以及犯罪型態的變化,顯示出了在國民教育階段上的缺失,值得社會與相關單位的重視與注意。近年來教育當局為了因應青少年犯罪等社會問題,也推出璞玉、春暉等專案試圖改善情況,但是青少年犯罪情況仍然時有所聞似乎未有改善成效。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面臨生理與心理轉變的特殊時期,同儕團體的影響力與重要性逐漸取代家長與教師。筆者認為,在學校教育方面上,一方面積極宣導、加強學生們對法治觀念的建立,使他們明白若從事犯罪行將會付出的成本與代價;另一方面,鼓勵並提供學生培養對良好休閒活動的興趣。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也應多多注意與關懷孩子的行為,利用週休假期一起從事休閒的活動,增加親子間的良好互動。期望透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三方管道,積極倡導青少年參與正當休閒活動,以及良好親子互動,以共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發生,以求徹底解決青少年問題。

 

大學甄選入學的再思考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林家輝

據報導指出,九十四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將於十八日寄發,具預估今年的錄取率將小幅提高,而第一階段的預估錄取率將達到十八點八八﹪。

大學入學方式從過去的單一聯考方式到現今的多元入學方案,都有人在討論入學方式的爭議之處,而在這當中筆者認為最具爭議的當屬於甄選入學的方式,雖然甄選入學的方式不像以往只單憑學科的成績來決定,還考慮了學生的其他能力表現、性向等因素,但各個學校所招收的對象大多是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以及在某學科有特殊表現的同學,如果我們將這些學生比喻為好的蘋果,那甄選入學的用意會讓人不禁聯想到,這些學校是要將好的蘋果先挑走!當然要種出好的蘋果,所施在蘋果樹的肥料想必然而是很重要的,而這肥料便可視為每個家庭所能給於小孩的資本,不同的家庭所擁有的資本是不同且不相等的,當這個學生是來自於有豐富的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之下的家庭,那他所可以展現的能力普遍事大於來自較弱勢家庭的學生。因此學生在進行所謂的甄選入學的同時,評比的是什麼?能力?智力?還是學生所擁有的資本呢?

大學甄選入學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在今天公佈了,甄選入學的立意精神,不外乎是希望降低學生的升學壓力,對於這點筆者認為是值得鼓勵的,但在這入學方式的背後,有著一些隱而不顯的力量在操作著,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問題,這些較不易發現的力量,才是我們應該去面對及省思的癥結所在!

 

給蘭嶼小朋友一個希望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李春金

    有一首閩南語歌曲名為愛拚才會贏,適足以形容台灣經濟起飛時,台灣人民的刻苦耐勞、勤奮與努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問題卻層出不窮,各種負面新聞頻傳,貧富不均漸有擴大的趨勢,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例如,多數的台北市小朋友就讀雙語幼稚園且積極學習各項才藝,最近有個公益廣告讓我們瞭解在蘭嶼每十個小朋友只有四個能上托兒所,同樣是台灣子民,同樣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所享有的教育資源卻大不相同,他們的未來在人生道路的起跑點已輸了一大截,教育是最好的投資,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改善二代貧窮,台灣的政府官員與企業家,您們願意伸出援手嗎?

 

                    「早閉型」青少年應及早開發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鄭向峰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可以說是人格發展歷程中面對最嚴重發展危機的關鍵期,而早閉型青少年多呈現出對現實及未來的一切未做認真的考慮,這類學生多半是將自己的一切交由父母或長輩去處理,不必關心現在,也不會考慮未來。這類型的父母大多偏向過度保護子女,而將自身的經驗、價值觀灌輸於孩子身上,自幼小便對其人生做好規劃,此類學生遇到問題會有缺乏判斷性甚至出現逃避、退縮的性格,我們特別容易在依附關係很強的單親家庭找到這類型的學生

  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個體,每個孩子自有別於其父母,人具有發展及創造的潛能,教育的功能正是能夠開展人類無限的潛能,此類型的學生可能沒經歷過發展危機,卻可能被扼殺了其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據此,教師應儘可能地開發此類型的學生,拓展其自主性及瞭解學生內心的想法與興趣,導入適性發展的教育,助其建立自我認同感。無疑地,在開發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認同混淆及對父母產生敵意反應。個人認為在經歷此種認同混淆的階段,是危機也是轉機,或許這正是對此類學生自主性展現的必然過程,教師應扮演一溝通者角色,儘可能地與學生與其父母達成三向溝通,以化解學生對其父母產生的敵意。為人父母應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與孩子對話,多聆聽孩子的意見,避免過度的灌輸及干預才是上策。

 

生,重如泰山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郭晉瑋

宜蘭縣政府農業局長簡坤永的兒子簡士涵,被家人發現在家中燒炭自殺身亡。簡士涵為台大二年級的學生,據說他多次曾與家人透露他因為口才不好,人際關係產生障礙,唸台大唸得很痛苦,情緒一直處於鬱鬱寡歡的情況,終究產生了尋短見的念頭。

什麼是幸福?也許對許多學子的定義,如果能唸到一所好學校,以後的人生似乎就高枕無憂,這名自殺的學生簡士涵唸到台灣的最高學府,他開心嗎?他幸福嗎?似乎沒有,不然今日他也不會出現自殺的念頭。

學校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在教學生如何讀聖賢書,教學生如何面對考試,讓學子的世界只侷限在書本上的知識,生命的意義難道只有如此而已嗎?學校的教育往往少了兩個環節:一則是生命教育,另一則是社會教育。

生命教育,應該告訴對人生歷練仍在萌芽階段的學子們,不僅是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更要尊重自己的生命:沒有人有資格去剝奪生命存在的權利,尤其是自己的生命,是源自於上一輩的人所辛苦培育的:包含父母師長。如果就這樣把自己生存的權利放棄了,豈非辜負了他們所托付你活下去的責任?

社會教育是遠比學校其他的課程來得重要﹔國文,數學,化學這些科目只有在學校,被短暫的教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或是用來當作測驗的內容。然而,求學過程不過是人生的一小階段。人一輩子是在社會大學中求生存,這才是人生中的終極學校。

要如何在社會大學中生存,人際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去與人際的互動,口才是一個必要因素,但非絕對因素。重點是有沒有決心去加入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環」:人並非是一出生就會所有的事,正因為人類什麼都不會,所以必須要手牽著手,共同組成一個「人際之環」,一環接一環形成「社會大學」。筆者是一名無法用言語把一句話交代清楚的人,為此也困擾多年。但筆者試著加入這道「人際之環」,用其他的語言形式:如網路,興趣社群,甚至肢體語言,盡可能的向周遭的人發聲「我在這裡,我是存在的生命,我對這所社會大學是有用的」。

當週遭的人察覺你的存在,你將會成為人際之環的一份子,生命有了意義,人才會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由此可推,生命教育和社會教育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共同體,影響學子未來之甚,學校方面不可忽視。

 

我們還需要「注音會考」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方逢源

最近台北縣教師會針對「台北縣教育局上學期舉辦的小一學生注音大會考」一案實施問卷調查,結果有七成教師認為不需辦理。據該縣教育局副局長表示:舉行大會考是希望找出程度較差的孩子,給予補救教學。(國語日報94.3.20)教育部多年前即已著手規劃國小階段實施基本能力測驗,據筆者所知目前亦有他其縣市早已進行注音、數學、英語方面的測驗。

就語言的學習而論,中文是屬於圖像文字,小孩要於短短的十週內學會正確的發音且要和符號相連結,並要熟練一套發音的規則以便進行聲音間的結合,是一種高度抽像思維的能力。許多小朋友在進入小學前即藉由各種因素(幼稚園、正音班、安親班)而熟練注音符號的使用,相對於另一批無事前學習的小朋友而言,在教學十週後馬上接受這類的會考在立足點上是不公平的,且老師在會考的壓力下影響教學進度。

補救教學的實施如何落實?在目前教育現場中承襲著大班教學的教育制度,每班人數雖然在三十五人以下,但就現況而論教師只能顧及到中等以上層度學生已屬困難,對於位於常態分配兩極端的學生常常無法得到適性的照顧。許多低成就的孩子如果能有機會從其困難點再慢慢加以指導,假以時日其低成就的情形或許會有所改善。然在大班教學、齊一進度的壓力下新的進度不斷累積,老師是否還有能力和時間對於這一群小孩投以關注的眼神呢?教育行政單位如何制定有效的制度,提供完善的組織協助老師照顧這一群學生,應比會考的意義更為重要。

依目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構想為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而九年一貫課程中能力指標的意涵,即在於學生達到先前的指標後才進入下一階段。而各校設置課程發展委員會,除在規劃各校課程架構外,更重要的為對於老師教學實施是否按照課程計設實施。故有關於如何考核學生學習成效應回歸於各校內部機制,否則舉行大規模的會考只會讓多年的教改回歸到重智教育,造成許多學校之間拿會考成績作為比較,如此的循環會是一種良性的作用嗎?

 

「朱子治家格言」還是可當教材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許倪瑋

最近台北市國中小校園讀經活動,及性別平等教育推薦書單,被批評缺乏兩性平權觀念,其中小學生琅琅上口的「朱子治家格言」,更被認為充斥封建與父權思想,例如三姑六婆、聽婦之言非丈夫等字句,以強調兩性平等的觀點看來,都成了歧視女性的八股文章。

但筆者卻認為,這不也是一種兩性平等教育的反面教材,教師或家長只要能加以解釋,更可以讓孩子深刻體會到過去時代加諸女性身上的不平等,而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加以矯正的觀念。

讀經教材的內容,本來就會反映出當時的兩性觀念,過去中國人有強烈的男尊女卑觀念,女性總是受到壓抑的一方,「朱子治家格言」中的文句更是一覽無遺,因此教師和家長更有義務去教育孩子「讀出文章背後的意涵」,再進一步讓孩子思考以前的兩性觀念適不適宜、有哪些需要改進?

從過去對女性的不公平,到現今社會強調的兩性平等,這樣的歷史演進及觀念的進步,都可以是兩性平等教材。

讀經,並非是要孩子按照字面無條件的接受,文章的內容只要能順應潮流好好解釋,給予孩子啟發和思考,應該會達到另一層教育功效吧!

(已刊登於94.3.17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增加上課時數,有助語文能力?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李嫦薇

九年一貫實施以來,備受各界關注,國語課程大幅減少,學生修習語文的課程減少了,語文能力也退步了,學生作文不是錯字連篇就是語意不通順,再不就是上下文無法連貫,更可怕的是,常有看到內容相互矛盾的文章;然而,如果授課的時間增加了,真的對語文教育有很大的幫助嗎?

有學者指出,目前國內的教育過程不容易培養出真正國文能力以及學習興趣,許多學生都反映,上國語課不是念課文就是抄生字,再不然就是抄「解釋」,學生學習的過程缺乏發揮的空間,因此,鼓勵閱讀乃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現代家長購買書籍的能力增加了,但卻不一定有購買書籍習慣;其實若是家長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用心選購適合學童的書籍,陪同孩子一起學習讀書的樂趣,第一可培養親子感情,第二可提高閱讀能力,第三孩子可隨時利用時間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而不只是看電視、打電動玩具或是到處閒逛。

在學校,老師可利用晨間時間或彈性時間,每週最少一次閱讀書籍的習慣,首先,請學生先想想自己對哪方面的書籍有興趣,尋找相關書籍之書目,接著查作者或出版社,何時出版,並寫出讀書心得,老師定時批閱予以指導,若一週能閱讀一本書,至學期結束至少可閱讀二十本書,如此不僅可幫助學生閱讀書籍,亦可建立班級的學習興趣及學生思考、判斷的能力,一劍雙鵰,何樂而不為,別抱怨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好,給他釣竿,勝過給他一大桶的魚。

 

書法課今年9月上路,太過急躁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李雅文

教育局指出,今年2月台北市長馬英九參加漢字文化節時,認為書法是傳統文字藝術,但多數學校目前並未有系統安排書法教學,因此指示教育局,研議將書法課納入小學課程。

根據教育部91年公布的「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學程科目及學分審核原則」,「寫字」這門課是教育基本學科的選修之一,可見得我們的師資培育制度並未重視「寫字」這門課程。

國小每年例行性都有校外的語文競賽,每個學校都要派學生參加比賽,其中的「寫字」項目即是用毛筆書寫的書法比賽,很多學校根本就沒有上過寫字課,沒拿過毛筆的學生一堆,但每年卻都有這項的比賽項目,於是只好找有在校外面學書法的學生去參加比賽。

現在的小學生除了學業的課輔外,也上才藝班,例如:美語、舞蹈、電腦、鋼琴、柔道等,但要在班級裡頭,找到有在校外學書法的學生人數常是掛零!

現在的家長不再花錢讓孩子去學書法,他們認為寫好書法字需要日積月累的功夫,但學會書法對他們孩子未來職場上沒有競爭力,現在只要手指輕輕在電腦鍵盤上敲打幾個字,各種形體的書法字就可美美的印出來,根本不用苦練書法,不如把時間省下來叫孩子去學其他對前途有幫助的才藝!

在沒有師資,學校家長又不重視之下,試問在即將到來的今年的九月,北市36年級學生,每兩周上一次書法課的教學計畫是否太急躁了些呢?

另外教育局國小教育科科長施博惠表示,可將書法教學列入學校本位課程,配合彈性課程來進行教學。筆者是認為不應該把書法列入學校本位課程,因為當初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就是要各校有較大的彈性發揮自己學校的特色,若現在統一規定把書法列入本位課程有違九年一貫之原意。筆者認為若要實施書法教學,可以把書法歸到藝術與人文領域來教授,先培養學生對書法的興趣,如何欣賞我國傳統文字之美,再來教學生如何拿毛筆寫字,先讓學生有興趣再來教他們如何握筆寫字才會有效進行教學。

 

應持尊重與包容的心態對待外籍配偶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陳依華

台灣的外籍配偶愈來愈多,到九十一年底,持有效外僑居留證的外籍配偶已達七萬四千餘人。這種全球化資本移動所伴隨的人口遷移與異國婚配的特殊現象已對台灣造成不少的衝擊,外籍配偶國際婚姻遷移後的調適也產生一些問題。如這些人過去因為環境或者貝他的因素而未能享有受教的權力,然而在今日的台灣又飽受不識字所造成的不方便,而且因工作權的不平等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新貧階級,語言溝通的障礙更使他們變成弱勢中的弱勢,他們在文化認同的兩端矛盾著,在面對一個新的環境時,仍擺脫不了他們所傳承的文化,來自不同的背景,若要專斷地要求他們融入主流文化的價值,可能必須面臨文化衝突和斷層的命運---既於外來文化衝突,又於原來母國文化斷裂,如同夏曉鵑教授所說的台灣人應該反過來自我教育,因為這不是族群或階級高低的問題,而是台灣人的本位主義太過,造成整個社會的想法封閉。如果我們始終都認為外籍配偶應該改變他們自已來順應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如些對於外籍母親的親子關係與家庭社會地位,都不會有改變的空間,所以,我們更應該尊重與包容的心態對待這些外籍配偶,而非要求或刻意貶低、漠視他們原有的文化認同。

 

多一份關懷,多一份希望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研究生

蕭惟友

近日報導位於臺北內湖地區的智能障礙家庭,一家五口包括母親與四名子女全是中重度智障者,也因為如此他們無法照料自己的生活,平常都得靠熱心的鄰居幫忙打理生活。不幸的是,有不肖之徒利用他們的弱點不斷上門詐欺騙財,甚至利用重度智障兒子的身份證申請行動電話,導致欠下上萬元電話費,若不是被鄰居發現整個事件才曝光開來,不然這個家庭不知還要繼續遇到多少悲慘事件。其實這件新聞只是社會的冰山一角,現在不知有多少弱勢者(智障者、遊民…)因為無法清楚明辨是非,也沒有抵抗能力,就成了歹徒下手的目標,像這樣的智能障礙家庭遭到歹徒騙財,如果缺乏旁人的協助,他們根本就無法抵抗和申訴,只能任歹徒欺負,雖然這些歹徒固然可惡,但讓人於心不忍的是他們的生活已經非常艱困,居然還要遭受種種不幸。也許這個事件只是社會上眾多弱勢族群的一個縮影,但卻凸顯出他們的無助與困境。

其實社會上有很多弱勢者極需要別人伸出援手幫助,但由於人們常以旁觀者身份看待他們,沒有將心比心,難以了解他們的困難與痛苦,看多了也許已經習以為常或麻木不仁,但是大家共同在社會上生活,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人們的關懷與協助,跟一般人比起來,只是他們在心智上、物質資源上較為不利,同樣也有生活的權益,絕對不是所謂的二等公民。社會大眾應該對弱勢族群多一份包容關懷的心,不應讓他們任人欺負、歧視及受到不公平待遇。讓他們了解到這個世界還是充滿希望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