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事評論2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研究生

 

 

給我英語,其餘免談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俊宏

 

 

    在一陣英語的炫風吹襲下,學習英語已是一向全民的運動,許多的家長,在望子成龍,妄女成鳳的傳統觀念下,讓孩子提早學習英語,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不惜巨資,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幼稚園,在家長們口耳相傳且不服輸的情況下,「No Chnese」全美語的幼稚園已成為家長選擇幼稚園的唯一選擇,甚至最近關於是否讓孩子提早參加全民英檢也吵的甚囂塵上,可見英語在邁向國際化的今天,是多麼重要的一項能力。

    但是最近根據教育部委託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指出發現,提早於幼稚園學習英語,與上國小才開始學習英語的學童比較得知,其實兩者之間英語的能力差不多,並沒有特別的突出,太早學習英語「投資報酬率不高」甚至會造成反效果,並呼籲家長不一定要讓孩子從幼稚園就開始學習英語,由此可見,太早學習英語對孩子來講,並不是一種快樂,而是一種負擔與壓力。

    『給我英語,其餘免談』,在一窩瘋狂學習英語的熱潮下,任誰都擋不住。家長為了給孩子更多更好的教育,更讓孩子提早加入學習英語的行列當中,基本的母語注音符號都還學不會,就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拼音系統,殊不知孩子生、心理方面的成熟度尚未達到一定的標準,就要求孩子去做超乎自己學習能力範圍外的學習。雖然父母是出於一片好意,但是到最後卻有可能變得得不償失,「揠苗助長」的情況下,孩子會更不樂的。甚至還有些家長,為了不服輸就將孩子送到補習班,將孩子學習英語的責任置身事外,用金錢去增強自己對孩子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竟然不知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腳色的重要性,更由專家學者研究指出影響孩子英語能力表現的因素在於家長指導參與子女英語學習頻率,可見家長的參與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與其讓孩子在痛苦的深淵中學習,不如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老師們,你幸福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許倪瑋

 

 

講義雜誌日前進行的「小朋友幸福大調查」,針對二十二個縣市的四十一所國小五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調查,問卷中「誰最能帶給小朋友幸福」?前三名是父母(四七•四%)、家人(二四%)及同學朋友(一五•三%),老師僅佔三•三%。

因為筆者也在國小任教,對教學工作自然熟悉,看到肯定老師最能帶給學生幸福感的比率如此低,感覺失望之餘,也不禁疑惑有沒有人也要針對老師來調查,看看老師在學校幸不幸福?老師如果都不幸福了,學生怎麼會感到幸福呢!

常常有人跟我說當老師最好了,感覺上工作輕鬆簡單,但是老師背後的辛苦又有多少人了解。每天早上七點二十分前要不畏風雨烈日的出現在路口守護孩子的交通安全,等孩子進了校園要安排孩子的早自修活動,趕忙收齊學生的作業後又要開晨會、進行兒童朝會,除了按照課表上課是老師最基本的職責外,還要利用下課時間處理班級的學生糾紛、照顧不舒服的孩子、協助班級的掃地區域、負責收齊各項學生費用,常常來不及喝杯水、上個廁所,上課鐘聲又響了。

中午時間也沒有休息的時候,老師必須在教室指導學生用餐,幫忙收拾善後,叮嚀學生進行餐後潔牙、含氟漱口水工作,等到全班午餐工作結束後,午休時間又到了,往往等到全班學生都安靜休息的時候,下課鐘聲也快要響起了。

老師總有空堂的時候吧!空堂的時間就會看著每個老師低頭猛改作業,一位學生每天如果有三項作業,班上有三十二個孩子,每天老師要批改將近一百份作業,還不包括學生的聯絡簿、作業訂正。但老師一踏進校園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這些工作也都是老師的義務和應盡的責任,沒有一位老師會拒絕,但除了教書和班級事務之外,老師還有繁瑣的行政工作要等著處理呢!

以筆者來說曾身兼出納的工作,除了待在教室的時間,可以專心處理班級事務外,還要趕忙開支票、聯絡廠商、做薪津、登記各項帳本、支出學校各項費用,四點到了學生回家後,還有一堆未完成的工作等著我,每天在學校的時間都將近十個鐘頭,回到家的時間也不能完全放鬆,電話一響隨時要和家長溝通孩子的狀況,隔天的教材、教具還要準備,沒改完帶回家的作業在放在桌上。

你說這樣的老師真的會幸福嗎?加上現在的法令規定,老師每天都必須戰戰兢兢,只要被認為管教失當,隨時可能被黑函密告,甚至吃上官司,所以很多資深的老師都寧願快快退休,但我仍認為教育工作是很多老師不悔的選擇,孩子的幸福當然很重要,老師們也很希望是給學生帶來幸福的來源阿!只是如果老師自己都感覺到不幸福,學生會感覺到幸福嗎?當社會大眾關心小朋友的幸福時,是不是也要關心「百年樹人」工作的老師,你幸福嗎?   

 

 

 

畢業一定要旅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賴怡真

 

 

國小畢業旅行又發生重大車禍意外,造成死傷慘重,電視上一幕幕悲慘的畫面,令人怵目驚心,從學童的驚慌失措到家長的擔心不已,筆者不禁要問,難道一定要畢業旅行嗎?畢業旅行的存廢問題因而浮上檯面。

六年級的小學生最期待的就是畢業旅行,因為不用上課,可以去遊樂園玩,還能和好朋友在畢業前夕留下美好的回憶。但畢業旅行風險太大,要考慮行程安排、交通、車輛安全、緊急事故處理等,除了家長擔心小孩出外旅遊的安全外,學校師長的壓力也很大,畢業旅行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何時會爆發意外,沒有人知道,雖然小朋友玩得很高興,但隨行的師長心情卻七上八下,直到全體平安回到學校才能鬆一口氣。

而且目前的畢業旅行,不僅路途遙遠,也流於形式化,大都只是到遊樂區一玩,毫無實質的教育意義。

筆者認為,除了建立校外教學參觀的一套標準程序外,應該可以改變方式,舉辦不一樣的畢業旅行,例如,畢業之前在學校舉辦營火晚會,籌備各種活動讓學生能合力完成,夜晚師生秉燭談心,彼此心懷感恩;結合社區舉辦活動,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到安養中心或創世基金會,關懷需要幫助的人;藉由爬山進行生態教育之旅等。

如此不僅具有教育意義,也顧及安全問題,更可在學生心底留下深刻的回憶,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更棒的畢業旅行。

 

 

 

師資之供給量大於需求量,難道不好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李嫦薇

 

 

隨著教育改革列車的啟動,各項有關教改的議題不斷出現,這是個好現象,也表示大家非常關心教育問題;但除了教育本身的問題之外,也衍生出師資供給需求的問題。

根據楊靜利與徐聖堯的說法:未來國小師資的供應與需求間,存在大幅度的落差,一方面師院招生人數的成長及師資培育機構的開放,使得合格老師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出生數的逐年下降,使得入學人數減少,連帶造成師資需求下降,最後形成只有少數合格教師能順利擔任教職。

師資培訓由原本單一制度的方式到現在暢通的師資培訓管道,接受教育訓練的人數越來越多,使師資素質不得不提升。在多元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有機會為自己的前途努力,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務,有些人真正適合從事教育工作,但有些人則否,取的合格教師,不一定必然在學校教書,修完學程,也不一定要執教鞭;相反地,使更多的人了解教育的相關資訊,包括教育制度、教學課程、教學教法、教育法令--------等等,有利於健全教育制度,若家長能夠共同參與教育學程,即能明白小孩在學校做什麼?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小孩考高分。

再者,師資之供應量大於需求量,可讓學校選擇更優秀的老師從事教育工作,而不適任的老師得以轉換跑道,有助於教育品質的提升,教育部近來正在研擬不適任教師的處置方案,當教師不再是鐵飯碗的工作,它是一份良心的事業,需拿出你的誠心、耐心、恆心、愛心和一顆不怕挑戰的心,有了如此優秀的老師,是學生的福氣,更是學校熱切期盼的不二人選。 師資之供給量大於需求量,難道不好嗎

 

 

 

外來的和尚比較會唸經?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蕭惟友

 

 

日前報導臺灣的英語補習班在聘用外籍教師時,發現竟然有五分之一的外籍人士拿假學歷應徵,也有的補習班聘用德國人、法國人、俄羅斯人來教學生英語,像這樣的教學環境和師資到底能讓學生學到什麼?上述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再度凸顯出臺灣英語補習班外籍師資品質良莠不齊的問題。近期以來,外籍教師成為補習班招生的重要招牌,在國人心目中普遍都認為外國人比較會教,加上目前英語學習也變成一種全民運動,導致英語補習市場不斷擴大,產生外籍教師大舉攻佔臺灣英語補教業的現象。也許是供不應求的關係,一些外籍人士只要英語說得不錯,就會被補習班聘用,在篩選制度不夠周嚴之下連帶影響到英語師資的品質。近年來在臺灣英語補習市場流動的外籍教師多如過江之鯽,有的教學品質有問題,有的人格品性有問題,難道就為了吸引招生,學生應有的受教權益就可以忽略不管嗎?種種現象不禁讓我們想問臺灣的英語補教業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居然出現這麼多不適任外籍教師,如果再不想辦法改善,只會讓更多心存僥倖的外籍人士混進臺灣教英語,讓補教業的外籍師資品質繼續往下沉淪,讓更多學生權益受損。

造成這種現象也許可以解釋成是因為國人過度迷信外籍教師教學功力所帶來的後遺症,但其實主要問題出在於臺灣的法規太過於寬鬆,對於外籍教師審核的門檻實在太低了,無法嚴格把關外籍教師的品質,只要大學畢業以上學歷和通過各種健康檢查就可以符合任教資格,當然其專業與教學能力是值得懷疑的。除此之外,一些外籍教師也有品格上的問題,性騷擾事件時有所聞。這些問題對於學生而言,花錢補習沒得到應有成效卻還要忍受這種教學品質,難道學生的權益都得不到保障嗎?解決外籍師資品質良莠不齊的問題已經是刻不容緩,教育部及相關負責單位絕對要加強對外籍師資的把關,讓一些不適任外籍教師無所遁形,補教業者也要把這些人列為拒絕往來戶,來達到真正捍衛學生權益的目的。

 

 

 

啟智人是弱勢份子,不是恐怖份子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陳美真

 

 

    啟智中心學員是恐怖份子嗎?桃園縣中壢市北帝國社區的居民,以啟智中心學員造成社區居民驚擾,致居住品質下降等為理由,用磁卡消磁、集體阻擋、斷水斷電等手段,欲趕走台灣啟智技藝訓練中心的師生。居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竟說,學員的眼睛看人很像在瞪人會害怕、像「不定時炸彈」,形容啟智中心學員像在形容恐怖份子會隨時丟炸彈一樣,但事實上,啟智中心學員都是社會的弱勢份子,不是恐怖份子,今天以暴力非法手段趕走社區居民的是那些處於社會主流的「健全人」,該害怕的是那群處於社會弱勢被趕的啟智中心學員吧。

如果今天這些趕人的居民家中也有身心障礙的小孩,試問他們也會怕自己的小孩嗎?筆者相信「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該社區的居民只要願意對啟智中心學員多一些認識,就可以避免一些傷人又傷己的非法暴力行為。

台灣是一個進步的社會,一個進步的社會應該學會尊重、接納社會的弱勢份子~身心障礙者,但今日的台灣仍有許多人對身心障礙者有錯誤的觀念,甚至有一些人會去排擠、歧視身心障礙者,更有一些尖酸的人會以「上輩子一定是做缺德的事」來形容這些身心障礙者,筆者曾任職於一啟智中心,每每帶身心障礙學員進行校外活動時,總有不少人對這些折翼天使投以奇怪的眼光,許多身心障礙學員的家長也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被歧視而鮮少帶孩子出門,這些奇怪的目光與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說明了台灣社會的進步並未深入到人文的思想,人心的進步仍有待加強。

身心障礙者是社會的弱勢份子,不是恐怖份子,願台灣的社會可以真正的進步,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受到應有的照顧與尊重,身為社會主流的健康人應該尊重、接納這群折翼的天使,讓他們可以接觸社會,學習自立。

 

 

 

自殺事件對生命的省思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陳佳汶

 

 

現代人身處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下,難免會有遭遇到挫折與打擊的時候,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使得國人在罹患憂鬱症的比率逐漸攀升。因憂鬱症而造成自 殺身亡的事件在我們的社會屢屢出現,頻率之高似乎已讓人見怪不怪。在社會變遷與價值觀念的改變,當人們對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無法真正的瞭解時,一旦身處逆境時往往採取一死百了的消極念頭,甚至作出自殘的行為。近日前發生3名網友透過自殺網站聯繫相約集體自殺,幸而最後及時發現送醫才沒有釀成悲劇。日本近年來也傳出多起網友相約集體自殺的事件,而在台灣這起3名網友相約自殺案件是為首例。不禁憂心當這股網路自殺漸成為風潮的時候,將會帶來多少憾事。

e時代中,透過網路我們能學習到很多知識,網路溝通方式也成為多數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工具,網路言論的自由在內容上更是天馬行空的無所不談。網路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東西,我們不應漠視及小看它對生活的影響力。因此,如何讓網路發揮正面功能而非煽動或成為鼓舞自殺的溫床,端看在電腦前的我們如何將正面的思想傳向網路世界。透過網路傳遞積極樂觀的思想,而非消極的態度,或許就能阻止並避免發生類似的案件。應培養積極、正面的思考,並透過我們的語言與行動來幫助每一個需要關懷與幫助的人。在教育上,近年教育部也積極推動生命教育的實施。但是生命教育的落實並非單就學校教育就能夠完全促成的,對於生命我們不應只是學學教條,更應將它落實在生活之中,社會大眾處在同一共同體之下,有責任一起營造一個正面思考的環境,並提升社會的包容力與關懷力,協助每個人能夠珍惜生命。如此一來,相信當我們面臨到挫敗等情緒問題時,能夠有更高的挫折容忍力,並正面的看待生命的可貴。

 

 

 

家長幸福了,孩子呢??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陳姿潔

 

 

根據近日報載,講義雜誌針對「小朋友幸福大調查」結果發現,今年小朋友的整體幸福指數,今年突破過往連四年下降的趨勢而有提升的現象。但學者柴松林教授表示,結果雖然顯示如此,我們仍不應該覺得高興,我們應該要特別去注意那覺得不幸福的部分,因為這個社會只要有一個人,覺得不幸福,社會就還有進步跟改善的空間。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經濟似乎已有逐步復甦的情況下,雖然大人的世界開始變得快樂,但是否連帶也將反映在小朋友的身上?在一個學歷高築的社會下,大多數家長都抱持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心態,所以許多家長在有多餘的財力下,供給子女們在學業方面進行更多的加強,不論是當下最熱門的英文或者是其他的各種才藝,這些加諸於孩子們身上的重擔,都將使的孩子們的學習不再是萌生於興趣,在家長的「特別」關心和期待下,都將只是增加了孩子的負擔,然而這樣的學習會是幸福的嗎?

    筆者就近日教育部所決議的【12歲以下禁考全民英檢】來看,當初英檢的初級設計是給國中以上的學生,作為英文能力分級的檢測依據,但有些家長偏偏就是要讓12歲以下的孩子進行檢測,就我之見,嚴格來說,針對12歲以下的孩童進行英檢,對孩童本身並無正面意義。英檢原本的立意除了提升國家競爭力亦是增加個人日後求職的籌碼,但我想現在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童還並不需要這樣的籌碼,他們要的只是快樂學習如此而已,所謂小朋友的幸福到底是他們的幸福還是家長的幸福,希望讓孩子快樂學習的是家長,將學習重擔加諸於孩子身上的也是家長,那孩子們的聲音呢?

在此,我認為可以讓許多家長深思的是,贏在起跑點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讓小孩子在終點前大獲全勝才是上上之策!

 

 

 

「課稅」真的能改善教學嗎?我希望能!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陳欣佑

 

                                                

行政院日前通過取消軍教免稅,根據教育部初估,教師課稅後,一年約可增加一百億元的稅收,對於一百億稅金運用方式,各界則持不同意見,於是各界對國中小教師課稅用途爆爭,教師團體、家長團體與教改團體各持己見,雙方互駁,立場對立。

憲法第十九條規定,人民有納稅之義務。因此從納稅人的角度來看,納稅本來就是國民之義務,所以大家都要繳稅,老師也不可例外。身為一個國小老師,筆者本身並不排斥國中小教師應加入繳稅的行列,因為這是身為國民應盡的義務,根據教育部的說法,教師課稅後約增一百億元的稅收,如何有效運用?是否真如教育部強調般運用於教育方面,實在有待商討,尚未定案。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質詢時,立法委員不分藍綠都主張,教師所繳納稅金應用於改善整體教學環境。高中職老師每周授課時數14到18堂課,每班員額有2.5個教師,國小教師每周要授課21到25小時,每班只有1.5個教師員額,再加上大多屬於包班制,教師負擔過大。若身處於中小型學校的教師,本身又要負擔行政方面的工作,且屬於義務的性質,而沒有任何額外薪資等補助,等於我們在一邊忙於級務工作,另一方面又要費心於行政工作,可想而知,教師的教學品質在長久超過負荷的狀態下,日益磨損,但這是身為教師的我們願意如此嗎?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能認真於教學,致力讓學生更好,但由於教學與行政的工作繁重,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教師是一個輕鬆且穩定的行業,不僅有週休二日,再加上有寒暑假期,薪資與福利制度十分完善。但身為一個教師,筆者覺得教師的工時過長,每天都超過八小時,一般教師七點三十分到校,如果是當週的導護老師則需要在七點之前到校,一直到下午四點或是四點三十分才可以離校。在學校,又必須應付各方面的要求,並妥善運用時間,完成級務和行政工作。一般上班族在回家後,除非尚有工作未完成需要回家完成之外,便可以離開工作的崗位,獲得良好的休息,但是教師呢?放學回家後,除了有學生作業為批改完成之外,也要應付家長任何的需求,並一一為其解答,等於我們在放學之後,仍必須接觸到學校的教學工作,試問,我們可以告訴家長,我們的工作時間已經結束,目前無法接聽電話嗎?或是我們在放學之後可以拒絕家長的詢問嗎?勢必會造成家長的反彈。

身為一個國小教師,筆者願意不排斥政府向國中小教師課稅,畢竟這是屬於國民的義務,但也懇切的希望,課稅後的稅金在運用上,能夠改善教學,讓教師專心於自身的教學之中,而沒有額外行政負擔,讓教師的教學環境單純化。

 

 

 

「一綱多本」下的國中基測,考生心慌慌!

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鄭向峰

 

 

    即將於今年五月底登場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由於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第一屆畢業生應考,格外受矚目。據教育部的宣導,此次學測將會有些許變革,國文、英文、數學三考科測驗時間將由60分鐘延長為70分鐘,其餘二科(自然、社會)仍維持70分鐘,命題型態皆為選擇題,採四選一,單選不倒扣的方式,但此次學測以九年一貫暫行綱要能力指標為依據,在一綱多本下爭扎的考生將如何因應,讓許多考生心慌,家長憂心。

    其中最受爭議的莫過於命題的公平性問題,考生究竟要準備哪一種版本或是要熟讀多少版本的教科書方足以應考?雖然教育部一再宣導,「熟讀一種版本,融會貫通」、「宜重一綱而非多本」,即可放心應考。但在命題過程不公開的原則下,官方所稱命題「科學化」、「標準化」的程序仍讓許多家長、考生擔心,除了「記憶性」的知識應熟記外,更以「能力指標」為命題的核心,在這麼多專業的名詞及看不見的程序下,也難外考生會憂心了。

    此外,在自然與科技領域方面,考科名稱仍為「自然科」,已排除了科技與健康教育,如此,是否有違「領域學習」的理念,當局者仍需深思。社會科方面,據教育部的報導,可能會增加有關於台灣的考題,強調從生活經驗出發,使命題更生活化、實際化。從教育部的試題範例中,筆者認為除了記憶性的知識外,建議考生家長平時宜涉略台灣史地相關書籍,多與孩子對話,將問題融入生活,讓孩子在問答過程中去思考,親子共同學習,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您一直看見孩子獨立在書本下埋首苦幹,那麼您的孩子在學測中將可能是弱勢族群。

    大凡改革的工程均有一定的冒險性質,不但考驗設計者的智慧與膽識,更需社會浥注關懷與包容,杜威說:「人類的思想始於經驗,終於經驗。」經驗是人類創造與學習知識的重要來源,無論是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應體認「經驗教學」的重要性。在這方面,我們實應給予那些為圖教育進步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工作者掌聲。教改無法回頭,我們可以肯定教改的善意,但是「徒善不足以為政」,為政者仍需踏實地面對基層種種的聲音。此時,如何著手從事心理建設、消弭考生的壓力及導引正確的應試觀才是當前最該省思的課題。

 

 

 

眾生而不平等,只有無盡的醜陋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郭晉瑋

 

 

2005年3月11日,大多數的台灣民眾為屏東大同國小畢業旅行罹難事件,哀悼的同一時刻,筆者看到另一則新聞,不禁對人類的醜惡行徑,產生了極大的憤怒與厭惡。

台灣智能技藝中心的4名師生,前年進駐桃園中壢北帝國社區,但有住戶擔心會有安危,竟然將這些師生進出大樓的磁卡消磁、集體阻擋,甚至以斷水斷電等方式將他們趕走。當警察趕到現場的時候,這些居民不但不承認這些師生是這裡的居民,還告訴警察說這裡不是難民營,不會讓這些師生進來。

人人都有所謂的惻隱之心,這些人也許會哀憐在畢業旅行罹難的大同國小學生們,但是在此刻,卻見不到他們對弱勢者的憐憫。原來所謂的同情心竟然也是帶有歧視的。

人類最可悲的,不是一再犯錯,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錯事,自以為是秉持持著『驅逐危害家園的侵略份子,保護居家安全與孩童為己任』的扭曲正義,透過螢光幕看到一幕幕不堪的畫面,尤其是其中一名女住戶還大聲說:「去呀~你們去告呀~去告沒關係呀我等你呀!」,不知道這些居民的孩子看到自己父母的醜態會作何感想?這些居民平常可能會很偽善的對自己的孩子教誨要有愛心,有同情心等等,結果身為父母的他們卻無法做到身教,試想這些孩子的處境是如何難堪?對他們以後的道德發展可能會破壞殆盡,若干年後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作出叛逆行為,可能會對父母頂撞:「當年你都沒做好榜樣給我看,憑什麼要我聽你那些虛偽的話?」。常有老一輩的人說現在的小孩不懂事、不受教。其實是父母本身就是不懂事的小孩,在心智未成熟就當了父母,又怎會教得出懂事的孩子?

在高雄這塊常被眾人拿來揶揄的文化沙漠上,源自於此塊土地的喜憨兒基金會一直努力在照顧這些弱勢的孩子們,不僅是扶持著有著智障孩子的家庭,告訴他們這不是家庭悲劇,而是該感謝上天給予他們一個純真的孩子﹔並且藉由在全台灣開設喜憨兒烘焙屋和喜憨兒餐廳,教導他們能夠為自己尋求謀生的能力,並與各團體合作呼籲大家重視並平等對待這些孩子。近年來更是成立了以發展智障兒團體社區化的『玫瑰園』,他們進駐了在高雄市苓雅區,讓孩子融入社區中,不僅是讓相同處境的孩子互相照顧,接受將來能夠養護自己的訓練,並學習到如何與一般民眾相處,近一步的讓民眾能夠改正對智障孩子的偏見。相較下北部一直是台灣政經與文化的重鎮,是個文明的都會區,但是卻發生這種野蠻荒唐的行為,照理說越文明的地方,對於弱勢者更應該有能夠照顧的機制,民眾也能做到平等的觀點(尤其是在日本,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建立許多對弱勢者的福利制度),而不是以偏差的眼光,甚至以『正常人』的高姿態去殘忍對待這些弱勢者。

因此,台灣根本還稱不上是是一個高度開發的文明地區,縱使再如何宣導,人性天生的劣根性還是無法改正,許多人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就會作出傷害的行為:包括了身體和心靈上的殘缺。他們以為這些弱勢者會傷害他們,其實,反過來說是這些人的偏見,造成他們會去主動傷害別人!筆者曾和朋友半開玩笑的說,如果【五體不滿足】的作者乙武洋匡和智能不足的音樂家大江光和舟舟生在台灣,他們早就會被父母放水裡淹死。當時一句玩笑話,再來看今天的新聞,印證了台灣這個地方的野蠻是存在的。

對於弱勢族群,建立能夠使他們獲得安全和教養的社會福利制度,早已是刻不容緩,不由分說。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有智能不足或有其他身心殘缺孩子的家庭認知,這絕不是一種不幸,而是一種對父母的考驗。縱使這項考驗再艱難,這些家庭也有獲得幸福的權利。更要讓社會大眾知道,這些弱勢族群也有過一般人生活的權利。當制度和人心能夠克服,當台灣發展成為具有高度文明的時候,他們就不再是被視為拖累社會的弱勢族群了,希望真有那麼一天的到來。

 

 

 

理財觀念由教育扎根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李雅文

 

    金錢觀念人人不同,自古以來也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但是近年來由於銀行業競爭激烈,各式各樣的信用卡、現今卡、信用貸款等等金融商品充斥於現今社會中,隨著銀行業者的刻意包裝之下,現在借錢不再有以前給人寅吃卯糧、借貸度日的負面印象,反而被塑造為高尚理財、培養信用、聰明運用資金、提早達成理想等等的正面形象,不過在漂亮的糖衣下隨之而來的卻是的卡債族、月光族之類的新興族群出現,受害最深的莫過於新新人類的一代。
    筆者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周遭有些年紀很輕剛出社會的族群,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大量購買許多非迫切需要的物品而舉債度日。例如,月薪不足三萬的年輕人,貸款買八九十萬的汽車,而手頭上還有信用卡每月在交最低應繳金額;底薪僅兩萬五的女生,手上有10萬元的卡債,除了每月要交最少五千多的卡費以外,還要負擔月租八千的房租,這樣的情況下還規劃出國去玩......當然,筆者相信他們都負擔的起,也還不至於到信用破產的地步,但是打開網路看看拍賣網站,有多少信用卡被強停的人殷切的詢問汽車業務員看看還能不能以一個月兩萬多的薪水分期一部五六十萬的新車。
    筆者憂心的是,通常會有這種情形的發生都是經濟力尚不佳年輕人身上,為了在朋友面前不失面子,盡其可能的借貸來裝扮自己的外在條件(高級車、名牌服飾、高單價配件),在此同時忽略了自己的償債能力,於是乎以債養債或是信用破產的情況很容易就此發生。個人相信,現代人免不了要利用財務操作來理財,但是很多人卻都缺乏對這些金融商品的認識,也不明白高利息的嚴重性,所以造成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背負著百萬卡債,在兩成的利息下,若是收入不多,恐怕淪為永久的信用卡奴隸,也容易衍生更多的社會問題。也因此,筆者希望我們的學校教育能夠增加這類的課程或宣導,讓我們的下一代在脫離學校及父母的約束之後,能夠在這個充滿誘惑的金錢遊戲中生存下來,讓我們的新一代可以擁有一個比較健康的個人財務,瞭解量入為出的意義及重要性,對其將來的人生也比較有正向的規劃,別老是每個月的心血都用來支付龐大的利息開銷。及時行樂完成夢想或許很重要,不過健康的財務規劃相信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個國小教師看「國中小課稅問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方逢源

 

 

有關於取消軍人及國中小教師免稅問題,經過紛紛擾擾目前已無爭議。然課稅後每年近百億元的稅金,該如何運用已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教師團體基於工作條件有所變更,正和教育部進行協商。教師團體的重點在於回到「課多少補多少」的原則,教育部則希望挪出部分稅額作為改善教學設備,在這兩個選項之間探索雙方可以接受的平衡點。
  個人服務國小基礎教育多年,平日深感一樣是從事於教育工作,却因學校的位置、大小、教師所負擔的工作亦不同。筆者多位服務於高中以上學校的朋友,直到小孩進入小學就讀之後才驚訝發現,小學老師一天竟然需要做這麼多事。依照國中小學設備基準及國中小人員編制標準,目前各級學校是否符合呢?就以目前政府為各種因素花錢實施擴大公共服務就業,而郤以精簡人事為由以行政命令公佈各機構工友出缺不補,改以補助各校僱用單工。以個人服務學校目前二十八班,學校中因工友離職而無工友,縣府補助每月一萬伍仟元僱用人員,試問如此單簿的薪津如何聘請到合適全職人員,所以只見總務主任每日忙於維修器材。是故以往因特殊因素而導致政府與教師之間的權利、義務之間關係不明,期望透過這一次「教師課稅」的機會釐清彼此之間關係,明訂聘僱之間的工作條件。教師團體應利用此次機會與教育行政機構協商,責其依相關法令改善各級學校的教學環境、平衡城鄉的差距、補足相關人員,讓老師能回歸教育專業。

「課多少補多少」,將排擠國教預算,到底是不是事實?行政院應該說清楚講明白。因此,政府當然應該立法言明此一稅款將如何運用,是外加於原預算之外,並且稅收會回饋到國民教育經費,才能釐清爭議並釋疑。每年近百億元的稅額,如果用於降低教學時數,或用於改善教學環境,國民教育品質將可以逐年改善提升。個人深信今日許多教師們所要爭取的並非是有形的薪水加減;而是如何有更友善的工作環境,更充足的教學設備、教學資源,讓下一代有更良好的學習成效。猶記數年前政府在宣揚「凍省效應」時宣稱實施之後會為全民增進多少福祉、會為國民教育增進多少經費。然事隔多年政府仍然每年喊窮,基礎教育仍然各項設備闕如,我們不禁要問當初的優點跑到哪裡?這一次該不會又是政治人物為達目的所開的另一個支票嗎?一切還是應回歸到立法言明吧!

 

 

 

死亡,難以承受的離別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李春金

 

 

    台灣首富郭台銘夫人林淑如因病逝世的消息,連日以來成為電子、平面媒體的頭條新聞,人們茶餘飯後聊天泡茶的話題。縱然郭台銘家財萬貫,坐擁金山銀山,依然無法挽回夫人的生命,椎心刺骨的哀慟,非言語所能形容,非外人所能體會,如何面對死亡的課題,是我們人生的必修學分。

    不論貧富貴賤,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同樣都會面臨生命走向終點的時刻。如果說時間是上天給人類最公平的賀禮,那麼,死亡就是上天給我們的最後一個禮物,我們無法拒收亦不能退回,就讓我們學習勇敢地接受死亡並珍惜生命的可貴。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的壽命有多長,縱使上帝要我們明天向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告別,我們今天依然要微笑地活著,生命的真正意義是只要我們活著一天,就要對這一天的生命負起責任,生死無懼是我們面對死亡最怡然自得的態度。

 

 

 

搶救「流浪教師」是政府的責任??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林家輝

 

 

據報載指出,為減少「流浪教師」,教育部長杜正勝日前表示教育部將從嚴審核招生名額,且暫緩增班,九十四學年度起,各大學校院各類科教育學程每班人 數從五十人改為四十五人,減招十分之一,獲評鑑為二等者,九十五學年度起應減招百分之二十,被評為三等則退場停辦。

    筆者認為教育部的這個做法,只是在爲所謂的「流浪教師」找尋一個解決之道而已,所謂的「流浪教師」是什麼,在筆者眼中他們就是一群有了教師資格,卻沒有學校要任用的人而已,他們和一般找不到工作的人是一樣的,那為什麼當他們處於待業時,就要教育部伸出援手,那對於其他待業中的人來說,他們又算是什麼東西!難道就只有想當老師的人才可以受到保障嗎?

其實在這裡我想談的是一種深植於我們社會中的一個病態,那就是職業有著一定的優劣之分,就以教書為職的教師來說,這個職業似乎都存在著一種神聖性,以致於當那一群人發出聲音時,政府就盡可能的安撫他們,如教育部要將教育學程減班招生的動作就是一例,雖然教育部的這個措施只算是作帳面上的功夫(因為這個做法所能解決的問題,只是表面上流浪教師的人數變少而已,實質的問題仍未改善。),但看在正處於流浪的教師們眼中,政府似乎爲這個話題找到解決的方式,然而就筆者認為,教育部並不用替這些被叫做或自稱流浪教師的人來想辦法,擁有教師資格的人數過多,那就讓他們過多,難道有教師資格的人就一定要當教師嗎?現在還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否太過迂腐了呢!教育部當初之所以要開放師資培育的方式,除了增加多元的師資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競爭來提升教師的能力,所以當你無法被任用為教師時,就該想想是不是要找別的工作了,不該只是一味的希望政府來解決問題!

一個健全的社會最基本的就是每個人各安其份、各得其所,對於職業的認定不應該有貴賤之別,當一窩峰的人都想得到教師這個鐵飯碗時,該認真思量的是,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導致一群人都往那小小的蘿蔔坑擠去,這當然不只是教育部的問題也應當是政府與民眾該深思的重點!!

 

 

 

憂鬱的台灣社會,自殺事件頻傳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陳依華

 

又見學生自殺,據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最近完成國內第一份小學生自殺研究報告,在二千多名受訪的國小四年級學生中,有近二成的學生曾想自殺。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家庭支持度低落,得不到父母的鼓勵或肯定,憂鬱程度就愈高,同時父母教育程度低、收入低、暴力傾向、抽菸喝酒嚼檳榔與吸毒的物質使用行為,與學童的自殺意念並無相關,則與一般的印象頗有不同。

台灣正進行一場靜悄悄,卻將顛覆整個社會的劇烈變遷。這是社會問題,也是最嚴肅的健康議題。若不能有效因應,台灣的家庭將逐漸消失,社會面臨解組、崩盤。不婚、不育、不養、不活的趨勢,造成家庭功能更加式微,社會解組,對社會發展導致長遠的負面影響。青壯年的自殺,直接造成勞動力及經濟損失,更使國內原本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更雪上加霜。

並且依科學研究指出,憂鬱症具有生理器質性根源,但是,外在的生命環境與社會環境卻能產生誘發強化或緩和弱化憂鬱狀態的作用,自殺行為則更是與環境因素緊密相關。在資本全球化宰制下的台灣,各種社會壓迫加劇,人們生存空間與生存權利一直遭到政策與體制的限縮剝除,對未來的危機感與不確定感日甚一日。

並且國內憂鬱症盛行率約百分之四至五之間,推估應有百萬人罹患此症,可見其嚴重性。青少年易受外界影響心理情緒失控,但在青壯年齡層是社會和家庭分工上的中堅份子,去年自殺的男性是女性的十倍,自殺成為黑潮,台灣社會有多憂鬱!

 

 

 

回應與挑戰--老師看「零體罰政策」一文!

--放棄理念的教育,還是教育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郭駿武

 

 

對照老師的角色而言,或許標題可以有另一種延伸,使用非教育手段(體罰)從事教育的工作者還能稱之為老師嗎?

拜讀李師一文,對於將「體罰」、「處罰」、「管教」混為一談並以此推論體罰的必要性及必然性,筆者試著從李師的諸多觀點再做探討!

一、「小孩都有惰性都會犯錯,如不管教,就會賴皮再犯,所以必須管教。」其實不只小孩會犯錯,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原因是否為惰性或是其他原因,現場的教育工作者遽下結論(標籤化)是否反而埋下了非要使用管教(本處李師所指的管教是否暗指體罰)手段的因子!

二、「小學四年級學生承認,如果老師不罰他們,他們就不會寫功課,所以罰是必要的。」如同李師一文中指出,學生經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了小學四年級。教育的過程及目標,是要想盡辦法發展人的自主性,可是當孩子過往的教育經驗已經讓他們在學習上變成被動(學校老師有責任嗎?還是把責任推給父母!),甚至也贊成需要被罰的時候(自己討打,不能怪老師?)現場第一線的老師不去試著了解學生背後形成如此思考、行為的原因,並進而激勵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卻反而據此經驗推論體罰的必要性,也曲解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意義!

三、「父、母親和補習老師可以打罵學生,為什麼學校正職老師不行?」許多老師都是經過長達四年的師範教育培養或是研習教育學程課程。這其中經過專業的訓練與培養,才能從事教育工作。可是李師的問題卻很顯然只把重點放在教師工作與其他對象或工作的公平性比較而非教育的專業。

四、「一昧要求教師尊重孩子人權,令教師不受尊重,連帶不想管教學生。」當老師把自己的專業地位、專業素養,甚至專業待遇視而不見!然後,變成跟孩子一樣的幼小而需要保護的,向教育上級機關爭取所謂公平對待時(筆者實在不了解為什麼尊重孩子人權,老師就會不受尊重的說法!),老師與學生的角色已經被錯亂的放在一起類比!

五、「今天罰了學生,擔心明天會上新聞的恐怖陰影。」其實,所有的法令條文都只是社會上保障所有人最基礎的運作規範。當一個老師不斷的想要了解學生、想要教化學生時,這教育的專業與品質早就超越了最基礎的規範。恐怖陰影的說法實是無中生有、杯弓蛇影。不過,當然筆者也不排除一些不適任教師可能就會有這樣的聯想!

 

 

 

十年教改的貢獻與挑戰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顏均庭

 

自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聯盟」發聲後,民間的聲音逐步在政策中落實,教育改革本為「點滴工程」,我們可以看見台灣近十年來的教育改革在龐雜的教育問題中不斷修正前進,然隨著大環境的變遷,更多的衝擊亦隨之而至,究竟台灣十年教改完成了什麼?又產生哪些新挑戰?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完成。這波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夠透過自由選擇去發展最大的潛能,如多元文化課程、多元評量,以開放取代封閉。在教育結構反省上,過去台灣受升學主義結構的影響深鉅,因此「多元入學」希望學校扮演「真教育」之功能,以及未來推動之延長國教,皆在反省過去深層的結構壓迫,試圖從結構上緩和教育不正常的現象。最後,這波教改亦促使教育角色的轉變,藉提倡「學校本位管理」,強化學校角色能發揮自己創意的主體性與權力。於教師角色方面,提倡增權賦能,使教師角色更能獨立自主。整體而言,此波教改透過民主化的歷程,使各自主能各自圓教育的美夢。

 

然面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拉据,使得教育場域中,關於身份認同、教學實用性及準確性倍受挑戰。在教育市場化導向下,又應如何兼顧卓越與均等,未來的教育政策宜關注政策代表誰的聲音,由誰來發聲?政策如何走應對人民有交待。

 

 

 

政策只是政策?盼扭轉社會價值迷思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黃千芳

 

 

    教育部自去年九月十三日公告「國民中小學常態編班及學科能力分組教學作業準則草案」之後,終於日前正式通過「國民中小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準則中除了明訂編班時間、編班方式、家長和縣市政府之參與及督察等事項以外,更新增各縣市應成立「國中小常態編班推動委員會」的規定,以期負責規劃評鑑及辦理獎懲,而為了避免學校或家長利用編班之後以補報到或轉學的方式進入所謂「人情班」,凡補報到的新生及轉學生,也都須由原辦理單位公開抽籤分配就讀班級。

    常態編班的法源依據越來越綿密多面了,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然而,當我們翻閱常態編班與能力分班的角力歷史時,不難發現這已是纏鬥多年的教改議題。自民國七十四年起,教育部便開始推動國中常態編班政策,並多次修訂「國民中學學生編班實施要點」,期望落實教學正常化,經過去年九月一日公佈「國民教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讓取締能力分班不再侷限於行政命令,依法有據,再到日前「國民中小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的正式通過,這期間的光陰,不偏不倚,二十年,剛剛好。二十年歲月裡的紛爭與苦惱不斷,學生懸梁刺骨割蓆苦讀只想考入A段班(為了自己還是爸媽?),家長拋頭露面施力灑金只想推孩子進「好」學校「好」班級(為了孩子還是自己?),老師獨尊智育,考卷滿天飛、名次最要緊(是為了明星老師的項上光環?),校長態度搖擺支吾其詞,口口皆云:「這是情勢的走向……」(那麼身為教育者的理念呢?)。至於人民所付託的政府官員呢?筆者只望他們能立場中立,善盡自己應行之本分。

    有人說,「社會-學校-家長」是一共犯結構,帶引了因為社會認知而生成的一連串食物鏈。究竟應該「因材施教」還是「有教無類」呢?如果「好成績-好學校-好未來」的社會迷思不被破除,家長的疑慮永遠無法消除,惡性的食物鏈將繼續循環下去;如果多元教育始終只是表面功夫,那麼個人價值終究受限在智育上,學生永遠當部考試機器,直到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才在思考自己到底會做什麼?

    破除文憑主義迷思是相當艱鉅的,筆者盼望教育當局能真正讓孩子樂於學習、學習所喜愛的,不要忽略在考試體制下被忽視的孩子,不要只會著重於形式的改變。確實讓各有所長的孩子有多元的出路,家長或學校也才不會一直在泥沼中打滾。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