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鑰談婚前教育的實踐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陳儀潔

 

一、前言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台灣近年來的結婚率下降,而離婚率卻逐年攀升,太多失敗的婚姻和破碎的家庭,讓社會充斥著大眾對婚姻的不安全感,這使得多數的青年男女,寧願抱持獨身主義也不願結婚,甚至視婚姻為畏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結婚,當然就沒有後續離婚的問題。Bernard I. Murstein指出,婚姻不再像以前一樣吸引人。某些婚姻中的好處,如今不用結婚也能得到,同時不結婚還可以避免婚姻對個人自由之限制或其他的婚姻成本。

然而婚姻是組織家庭的必經歷程,逃避婚姻並不能解決婚姻與家庭帶給人的問題,沒有心理情感上愛與隸屬的滿足,反而容易使人絕望、封閉,感到空虛並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Samuel Johnson說過:「婚姻會帶來痛苦,但獨身卻毫無樂趣可言」,婚姻本身的確是許多利益與缺損的結合,從原本是經濟安排及傳宗接代工具演變為情感上的關係,乃從戀愛開始,以婚禮來轉換角色行為。婚姻這個社會符號具有長久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儘管現代理性的新生活態度衝擊下,絕對婚姻觀的底線正在滑動,但婚姻仍保有一定的個人意義以及社會意義,只是,我們有了更多元的選擇和更寬廣的可能性。

婚姻的經營,應該不單純是浪漫或者憧憬的表現,婚姻最重要的是一種責任的承諾。人在離開原生家庭,剪斷心靈上的臍帶,投身婚姻的當時,其所抱持著的態度與想法,深深關係著將來的婚姻經營之道,是應該被教育,也需要被教育的。

「婚前教育」在西方的教會中是相當被重視的,未婚男女必須接受婚前預備的諮詢或課程,才能在教堂結婚,其意涵代表著個體的成熟,並已有能力照顧他人,負起家庭賜予的重責大任。在台灣,婚前教育仍是一個新的領域,其「預防重於治療」的性質,已逐漸受到重視,更需要積極的推展。

 

二、婚前教育的重要性

婚前兩性對婚姻充滿美好的夢幻憧憬,對婚姻生活有許多的期待,由浪漫的燭光晚餐、華麗的白紗禮服建構出對婚姻的假相,「公主與王子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往往忽略婚姻實際生活裡所必須面對的角色分工、家庭勞務、理財規劃、溝通互動、衝突解決與下定決策等種種情況。

對於每對將婚伴侶或是已經進入婚姻的夫妻來說,最盼望的是能夠經營出優質的婚姻與建立幸福的家庭,一個和諧的婚姻與家庭生活,不僅能夠為自己與家人帶來幸福,還能為整個社會帶來安定的力量。每一個人都希望在結婚後生活能幸福美滿,要實現這個理想必須要從婚前準備,婚後也仍需要不斷學習,正如同「婚姻是一生的珍惜,一輩子的學習」

中國大陸知名婚姻家庭和青少年教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陳一筠女士從事婚姻家庭研究已長達20年,她認為當今世界,幾乎所有職業都需要漫長訓練,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到博士,才能拿到準入證進入他的崗位。做夫妻和父母,是世界上最精細、最複雜的職業,可大多數人卻沒有經過學習,沒有獲得相應的技術就上崗了,怎麼能夠經營好管理好呢?因此,大量婚姻的解體,說明人們缺少維持美滿婚姻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有太多的夫婦在毫無預備的心態下步入禮堂,心中仍存有不實際的幻想,不明白自己的責任,也沒有決定好任何規劃或目標,只是憑一時的感性栽進了婚姻。主流的價值觀也讓現代夫妻把工作當作重心,少了許多溝通與共享的時間,感情資源貧乏到只剩下最核心的部分,雙方之間的關係當然容易緊張。

在現代人一般的婚姻中,不愉快、不和諧的情況似乎越來越多。大多數人對婚姻生活感到既失望又迷惘,有時處理不當,更使得婚姻身陷絕境,最後甚至想乾脆以終結婚姻為結局。但是,推究婚姻幸不幸福的原因,和諧的婚姻維持的重點在於一個和諧的整體,一種「我們」的關係,共同生命體的關係。

學者利翠珊(86)認為夫妻間的親密關係應是一種親近的情感連結,能使個人在婚姻中獲得安全、幸福與滿足的感受。在 Erikson其人生發展八階段論中的第六階段(約略在青少年後期與成年早期)中,主要的發展任務是「親密v.s孤立」。所謂「親密」是指個體與另一個人願意建立起相互滿足的親近關係,乃源自於青少年階段渴望與他人擁有親密相互關係的認同感;親密尤其是只和異性到一種永久性的相互承諾,以及擁有真正成熟的性愛關係,Erikson曾指出這個階段是性心理真正成熟的時期。若親密感能成功地建立,將可以彌補前五個發展階段中的衝突和失落,使人們繼續朝下個目標邁進;但若沒有一種創造友好相互關係承諾的能力之時,「親密」反而會成為問題。

婚姻是由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所組成,由於兩個人在個性、生活習慣、觀念、行為等都不相同,生活在一起時,便難免會產生衝突。然而,婚姻衝突本身,其實不會傷害婚姻,關鍵是在於兩個人面對衝突的態度,及解決衝突的方式,才是構成婚姻問題的主因。

常言道:「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的本質自然與愛情不同,但婚姻並非是可怕的地獄,也並非是人人皆無法跨越的障礙。幸福美滿的婚姻是無法自然天成的,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適應的過程才能達成。婚姻對個人的生命發展任務而言,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性,勢必做好周全的準備才行。然而意識到婚前教育重要性並願意接受教育的人卻不多,男女雙方應該在於婚前對於未來生活上的落差有所了解,避免婚後適應不良,需花更多的心力,甚至以離婚收場,兩敗俱傷,徒生困擾。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一位好丈夫、好妻子,如何使婚姻的旅程不再是人生的一大冒險,也是婚前教育最大的意義與目標。

 

三、婚前教育的實施

行政院推動的「家庭教育法」已於民國九十二年通過,第十四條指出「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機關應針對適婚男女,提供至少四小時婚前家庭教育課程,以培養正確之婚姻觀念,促進家庭美滿;必要時研訂獎勵措施,鼓勵未婚男女參加。」

未來要結婚的男女都必須上過四小時的「婚前家庭教育」課程,教育部並且表示,希望這可以對目前的離婚率以及少年案件有正面的幫助。卻有不少人質疑「短短的四小時如何說清人生的一輩子?」,家庭婚姻的幸福與否真的可以藉由這四個小時的課程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嗎?上過這四個小時的課是否就代表比沒上過課的人更懂得婚姻或家庭的相處之道嗎?

從事兩性教育多年的家庭關係發展協進會理事張資寧表示,四小時的婚前教育其實是不夠的,不過,聊勝於無,大家可以將此課程當做入門,透過此過程察覺自己和對方的問題,若是能在該課程中學習到溝通的技巧,婚姻觸礁時可求助的資源,將有助於解決實際的問題。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婚姻或家庭關係問題的產生,往往是生活中若干歲月與經歷累積起來的,而這些累積,在婚姻關係開始的前幾年幾乎是被忽視而「看不見」的,因此往往要到了一段時日之後,因為情意轉淡或感覺不再,當生活壓力凌駕了往日柔情時,這些問題才會被放大成一個個難以彌補的裂痕,這些裂痕的修補藝術也成為每個婚姻或家庭之間的生活點滴與生活經驗。

四小時的婚前教育對照起人類長長的一生,似乎顯得微乎其微,不過,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彭懷真卻指出,新人在結婚前想到的都是婚紗、婚禮、宴客等事情,此時若能花四小時的時間,兩人坐下來好好想想未來婚姻中可能發生的事情,及進入婚姻後要面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真實狀況,是很值得的。

然而婚前教育應該如何實施呢?婚前教育應重實踐而非形式,並且應該落實在國民的生活教育當中,如良好的溝通與分享、對婚姻與自我的平衡與規劃、懂得感恩與表達、危機的處理與因應以及持續學習精進的心態。這些內涵當然不是在結婚幾個月前教給新人,就能完全保證婚姻的美滿與完整。

婚前教育是要具體的幫助一個人,使其在婚姻的各個條件上,更趨於成熟,如:生理發展、情緒處理、人際關係、責任感、價值觀等等,使個體成為一個成熟的人。然而,並非只靠著短期的教育就能促成,最佳的教育場所實際上便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社會、家庭、朋友都是無形中影響我們的人。

雖然大多數的人認為結婚是屬於成人的事,但這些關於婚姻的教育卻應該是在個體在成長過程就需要被灌輸的觀念,對象也不只限於預備結婚的男女,因為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個人特質影響人際關係深遠,尤以家庭間的人際互動為鉅,如不導正,讓其再從新家庭中去影響下一代,那便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因此,廣義的婚前教育,是指一個人由出生到結婚前,對人生的體驗和學習,它是一種全人教育,只要是「未婚者」就是婚前教育的對象。

婚前教育的紮根工作,任重道遠,並非一時一地一人就能完成,長期的規劃是必要的,但對於社會的現況緩不濟急,因此政府當局推廣四小時的婚前教育,雖然不一定能在短期內收到很大的成效,但這對社會大眾也不失為一種新的刺激與提醒,讓大家知道切莫盲目衝動的進入婚姻,可以藉機慎思、冷靜,了解婚姻是一種非常神聖的奉獻和委身,並且是需要被教育的,可以得到管道研習成長,並在未來發現問題之時知道如何尋求協助。

專業的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及專家學者建議婚前四小時的課程應包含下列內容:

(一) 兩性差異認知

(二) 溝通技巧

(三) 衝突管理

(四) 婚後生活的認識

(五) 兩性教育

(六) 自我認識

(七) 原生家庭的探索

 

以上的婚前教育內涵需經由雙方認清事實、正面討論,加上彼此之間的協調,透過有建設性的溝通可以幫助將踏入婚姻的情侶了解差異,相信促進婚姻美滿的成效將隨著未來家庭教育全面性的推展有更大的收穫。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的是,實施婚前教育另一個需要被重視的要點,即是應該避免婚前教育變成另一種反教育,例如:父權思想的傳播工具,由於多數現代女性學歷提升、經濟自主,保持個人進步的因素,享受著自主帶來快樂的成就感,也思考到「順服是否剝奪了一個妻子的自由?」這類問題,與過去習慣依附的傳統婦女角色大相逕庭。然而仍有許多男性依舊抱持著以往的大男人沙文主義思想,認為「男主外,女主內」,家裡的事就是老婆的事,加上現代的多元社會,職業婦女工作量其實不會比男性少,這樣的情況,造就了許多雙生涯家庭疲累不堪的情況,過去傳統的「性別角色」不免受到質疑及挑戰,亦從此滋生許多婚姻與家庭的問題。

兩性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議題,就如同男性與女性的戰爭,從古至今,似乎從未停歇。至今兩性平權意識已逐漸高漲,政府也努力傳達兩性平等的概念。儘管女性地位感覺上也所提升,但就我們的資料顯示婦女在追求均權的過程中,並未完全與男性平等,即使差距年年縮小。在實行婚前教育之時,需要避免在活動內容或教材上出現「性別刻板印象」或是「性別極化」的概念,讓新婚夫妻在進入婚姻後,果真地強烈感受到「男女大不同」的角色規範,這也會讓婚姻在決策的商討或是家事勞務的分工上,無法遵循正確的方向。

 

四、結語

有許多準爸爸、準媽媽會在懷孕期間,去參加醫院定期舉辦的教學活動,來迎接將出生的新生兒,雖然還是許多新手父母大嘆:「我是當了爸爸(媽媽)以後,才開始學著當爸爸(媽媽)的!」,婚前教育對於準新郎和準新娘們,其實也與以上的例子具有相同的意義,雙方應對將誕生的婚姻做好最好的準備和學習。婚前教育著重在「預防性」意義,強調學習者的預備學習狀態,預防包括了防止新問題的產生、舊問題的再生,因此需要早期發現問題,分析成因,設法及早加以控制,以減除問題狀況。

也許目前可見的是婚前教育制度對於實際的婚姻生活並非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絕對能讓決定進入婚姻的人能對未來有所認識與準備。最重要是是能夠讓預備踏入婚姻的人可以本著主動的態度與培養積極的精神,來面對婚姻與其共組的新家庭,並不是只是一味期待得到一個完美的伴侶,一段沒有任何問題的婚姻,與一個毫無缺點的家庭。婚前教育只是家庭教育其中的一環節,在婚前,把婚姻視為終身大事謹慎的處理,進入婚姻後,還有更多需要兩人學習與包容的地方,只要兩人同心協力,選擇所愛的,愛所選擇的,美滿的婚姻不是空談。「婚前教育」就像一把開啟幸福之門的金鑰匙,可以帶領著有心並有願力的人,踏入人生的另一個重要的階段,打造屬於他們的幸福未來。

 

 

 

 

 

 

 

 

 

 

 

 

 

 


參考資料

Bernard I.Murstein著,張惠芬譯(1998) 。步入婚姻之道。台北:揚智

丹尼斯•雷尼,姚彥懿譯(1995) 。建立你的婚姻。台北:學園

威廉•馬克雷著,陳公亮譯(1983) 。婚前預備。台北:大光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97) 。婚姻與家庭。台北: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 。家庭教育學。嘉義:濤石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 。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

 

網路資料:

“冷卻”婚姻中的浪漫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cus/2004-12/28/content_2363651_1.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