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勢力~新台灣之子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李佳倫

 

壹、前言

這幾年,台灣男子娶外籍新娘的情形漸漸增多。原因是,台灣的適婚男女中,男性明顯多過女性,再加上隨著經濟發展,台灣本地女子大多經濟獨立、知識水平高、自主意識強,單身日子過得好,晚結婚或不願結婚,或結了婚卻不打算生孩子的,大有人在。於是台灣不少社會基層男子,轉而向外覓妻,不斷串連起這種異國婚姻。

尤其近十幾年來,新一代的移民潮正在台灣不斷上演,兩岸通婚及異國婚姻的開放政策,讓許多適婚之國人組成國際家庭與兩岸家庭。這樣的現實環境使得台灣在原本的四大族群之外,近年來又新增一個成長迅速的新移民族群─外籍配偶。

此外,台灣的出生率正年年下降,政府擔心未來人口減少,影響社會發展之際,又發現到台灣"自己人"越來越少生孩子,"外籍新娘"生的孩子則漸漸增加。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全國約有8%的嬰兒來自外籍新娘,有4%來自大陸配偶。以九十二年嬰兒出生數247,530計算,去年有近三萬名外籍兒童正在台灣生根成長,亦即在同年齡的孩子中,每八名兒童中就有一名是外籍或大陸新娘子女。

由於台灣目前有三十四萬名的外籍配偶,平均每七至八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是跨國婚姻所孕育的第二代。隨著這群由跨國婚姻所孕育的「新台灣之子」急遽增加,在身份、家庭、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差異,如何讓國人接受並尊重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台灣家庭結構逐漸邁向「國際家庭」新紀元的一項重要課題。

外籍新娘和大陸新娘遠道嫁來台灣,最難以克服的首要問題便是生活環境的適應。她們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僅是族群外貌上的差異,更須面臨語言文字、生活風俗、飲食習慣上的諸多差異。外籍新娘在台灣生活無疑有著更大的壓力,自然也可能影響了她們照育子女的能力與品質。

因此,為了協助外籍新娘順利融入台灣的生活節奏,也從而為了改善外籍新娘與子女的親子教育,身為在地族群的我們確實有必要更積極的投入更多資源來關懷外籍新娘的困境。畢竟,如果外籍新娘能夠熟習在地的語言、瞭解在地的習俗與文化,將來不論在教導子女、與公婆相處、與鄰居互動等方面,都可以事半功倍,大幅減輕異國生活的壓力。

以下便針對『新台灣之子』探討他們在生活適應和發展上所面臨的困境並提出具體建議來協助他們成長。

 

貳、新台灣之子在生活適應和發展上所面臨的困境

一、學習障礙與發展遲緩

    由大陸與外籍配偶產生的「新台灣之子」愈來愈多,有醫師發現,這些新台灣之子許多都有學習障礙、發展遲緩的問題。根據伊甸基金會的調查顯示,外籍新娘因為語言、生活調適、情緒與本國人不同,生活周遭所能獲得的協助也有差異,而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嚴重者就會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研究發現,新台灣之子的發展遲緩問題,主要以語言發展障礙居多,其次是混合性發展遲緩,以心理發展指數評估,六三.六%的孩子有發展遲緩現象。

 

二、發展遲緩易受排擠

    除了嬰兒期的「新台灣之子」可能有發展遲緩問題外,發現有些「新台灣之子」上學後,由於學習語言比別人慢,可能受到同學排擠,是因為大部分外籍配偶不會中文,這些孩子在外在刺激少的情況下,語言字彙能力會比一般孩子差,而且發音不清楚。使得小孩在語言發展與學習上比一般人來的慢,子女上學後又無法與母親溝通,有問題求助無門,往往造成自卑甚至被排擠等問題,還有小孩在家裡與父、母、祖父母要用國、台及泰語與家人溝通,搞得不知如何是好。

 

三、認同危機

    孩童也會面對認同問題:媽媽和別人長得不一樣,講國語、台語都帶有「奇怪」的音調。所以有些小孩不要母親來學校,不要母親參加母姐會。另外有些孩子說,學校同學說他媽媽是「外勞」、是「菲傭」,即便這位孩子的媽媽不是,但是同學們並不了解,讓這個孩子很受傷。有份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台北市小學中的「新台灣之子」有四成六感受與同學差異,甚至感受到同學間異樣眼光而討厭上學。

 

參、具體建議

一、縣府試辦,提供照顧
  內政部於日前公布「九十三年度婦女福利補助辦理外籍配偶整合型服務試辦計畫」,針對立案的社會團體、財團法人社會福利機構、會務健全且有成效的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進行經費補助,從事於個案管理、生活適應輔導、親子教育、人身安全、就業輔導等工作。

二、讓媒體成為外籍新娘與台灣社會的橋樑

現在各地皆有開辦「外籍新娘識字班」,並且成效卓著,值得肯定。但是對於社會上還有許多迫於生活環境、無法出外參加識字班的外籍新娘(例如:外籍新娘需要整天在家照顧家人、公婆不讓外籍新娘出門上課等等),我們或許該提供其他的替代方式來提供她們在地生活的資源。大眾媒體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我們至少可以從製播三類節目著手:

1.在地語言教學節目。

    讓外籍新娘可以在家看電視學國語(或是台語、客語),甚至可以在假日播出可讓親子共同學習的語言節目,讓外籍新娘和小孩可以一起學習語言,並增加親子間的溝通與互動。

2.在地文化介紹節目。

    藉由簡單的語言、豐富的影像,大量介紹台灣地區的傳統習俗、民間文化、飲食習慣等等,讓外籍新娘可以在短時間內瞭解台灣生活的特色,從而減少她們與家人之間溝通和生活上的隔閡與誤解。

3.公益服務廣告。

    政府單位(如內政部)應當製播相關公益廣告,提醒在地族群要重視身旁外籍新娘或其他外籍人士,要關懷、協助他(她)們瞭解重要時事、適應台灣生活的一切難題。

三、強化適應以弭平落差
    外籍配偶已生下為數不少的新台灣之子,堪稱為台灣第五大族群,不少有識之士擔憂:不要因為父母有所差異而造成孩子個人落差的問題,甚至產生國家認同的危機。
    有鑑於此,我們可以結合在地資源,以單一縣市作為目標重點出擊,投注專業社工力量,期使外籍配偶家庭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能有良好的適應,主要服務內容可包括針對外籍配偶定期辦理華語訓練班、教育講座、成長團體、聯誼活動外,並為外籍配偶安排一系列相關生活適應課程之餘,額外替新台灣之子規畫有「聽故事」時間,希望能同時提升親子學習水平並增進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透過林林總總的課程與活動,應可加強外籍配偶正確的育兒知識,間接幫助這些家庭兒童的正常成長。

 

四、從旁輔導以融入社會
    辦理「學齡前外籍配偶家庭服務團體」和「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課業輔導班」,為新一代的台灣之子提供免費的發展遲緩兒童及課後輔導服務。
    許多外籍媽媽反應:「國字都看不懂,沒辦法寫聯絡簿」、「小孩子問問題,都不知道怎麼回答」,面對這些難題,以目前多數為小家庭的現況來說,一位外籍配偶的先生在負擔家計之餘,還要兼顧妻兒生活照顧及孩子學業,確實為一大難事。
    同時,外籍配偶來台,要立即學習風土民情、適應台灣文化實屬不易,同時在面對子女進入義務教育階段,更延伸出子女適應就學環境問題。為避免孩子因課業表現不理想,造成學習意願低落及導致偏差行為問題的發生,可以藉由活動的辦理,讓這些孩子有學習楷模,並進一步激起學習的興趣。

 

五、拋下成見,誠心接納
    有愈來愈多外籍新娘感慨:為何她們已經結婚十幾年了,閩南話也講得流利,卻還被外界掛著外籍新娘頭銜,連同子女也順理成章成為外籍新娘之子。
    「本地子女有好、有壞,新台灣之子也一樣。」國內不少有識之士呼籲社會大眾應更寬容地去包容這些外籍家庭,尤其許多新台灣之子,說著「怪腔調」國語,不僅難以融入本地環境,也影響著未來人格發展,值得政府相關單位注意。
    我們應放寬心胸誠心接納他們,多給一次機會讓他們得以順利融入台灣社會,真正成為道地的台灣人。

 

六、政府應加強推動多元文化教育

    無論先來或後到,所有族群都是台灣人,所有族群文化都是台灣的重要資產,都應該彼此尊重、平等對待。教育部應該加強推動多元文化教育,促使國人學習新文化,接納不同移民族群的風俗民情,共同建構出嶄新而有創意的台灣文化。未來政府對於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計畫應包括:
  1.優先讀公立托兒所及幼稚園。
  2.加強學習輔導。
  3.實施輔導活動。
  4.舉辦國際日促進相互認識。
  5.加強教師研習、教材發展與研究、建立資料庫等。
  6.研擬外籍母親接受補習教育計畫

 

七、家扶開辦外籍暨大陸配偶弱勢兒童外展服務
  
關心外籍新娘家庭所面臨的問題,家扶中心乃於九十二年度開始與內政部兒童局合作辦理「外籍暨大陸配偶弱勢兒童外展服務」,為外籍新娘家庭提供服務,服務內容為:
  1.家庭訪視輔導
   
由社工員親自前往外籍或大陸配偶弱勢兒童家庭探視,了解兒童家庭生活與需求,提供親職教育、諮商輔導等服務,以促進家庭功能之健全。
  2.心理行為治療
    針對外籍或大陸配偶弱勢兒童有發展遲緩問題、生活適應問題、學習適應問題或心理問題,提供諮詢服務、安排接受早期療育或心理治療。
  3.課業輔導
   
培訓義工為兒童提供課業輔導,透過一對一輔導,加強外籍新娘弱勢兒童之課業,提升其學業成就。
  4.親職教育:
   
舉辦親職教育講座,教導父母親有關兒童發展、親職教養觀念與技巧、健康保健講座等,提升外籍或大陸新娘親職教養能力,讓兒童受到更完善之保護與照顧。
  5.親子活動:
    藉由參與親子活動,增加親子互動之機會,增進親子情誼,並藉由活動建立外籍新娘間之支持網絡。

 

伍、結論

    外籍配偶已成為新台灣媳婦,為台灣生下為數不少的新台灣之子,並成為台灣第五大族群,這是台灣的新現實,但這些「新台灣之子」的母親。由於生活環境上的種種落差,讓他們在台灣的生活適應格外艱辛,包括心理調適、文化差異、語言問題、社交問題、缺乏支持系統、宗教信仰衝突等。

愈來愈多新台灣之子將成為台灣未來的棟梁之一,這是無法禁止也不能逃避的事實,外籍配偶她們所生長的環境與家庭所面臨的問題,也正是當今社會日益關切的。要讓新台灣之子有更健全的成長環境,就要先幫助新台灣之子的母親融入台灣社會,這不光是政府在施政必要考量,也是當今台灣社會必須重視的。

    面對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政府應該給予更多資源,因為現在不做,將來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可能更大。建議政府在逐步重視提供外籍配偶特別的服務與輔導的同時,也要注重因材施教而不要通才施教,給予不同背景與文化的外籍配偶不同的支持與輔導,並在政策面對社會正面宣導,讓台灣之子都能夠同步成長,不要出現因文化有所差異,而造成新一代子女成長也有適應落差的問題。

另外,若有更多的老師,或者是有相關專才的社會賢達,能夠加入關懷這群弱勢孩子的行列。只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教育資源協助,他們的表現將不會輸給一般的學童。因此讓我們伸出手幫助他們,讓他們也能夠與一般的孩子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