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憑主義」與「人力資本」探討幼兒教師高學歷化現象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 陳華蔚

 

一、幼兒教師的高學歷化趨勢

自民國83年師資培育法頒行後,幼稚園師資條件至少需具學士學位與修畢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且採用開放制,除師院外,其它大學亦可申請幼教學程培育幼稚園師資。換句話說,幼稚園師資學歷至此提昇至大學程度(教育部a200229)。另外,從法規訂定方向觀察,「師資培育法」關於幼兒教師規定如下[1]

(一)師範校院大學部畢業且修畢規定教育學分者。

(二)大學校院教育院、系、所畢業且修畢規定教育學分者。

(三)大學校院畢業修滿教育學程者。

(四)大學校院或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外大學校院畢業,修滿教育部規定之教育學分者。前項人員經教師資格初檢合格者,取得實習教師資格。(以上一、二、三、四依新制,其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學歷)

除此之外,以下五至八點整理自民國72年修訂的「幼稚園園長、教師登記檢定及遴用辦法」,同樣歸納如下:

(五)師範專科學校幼稚教育師資科畢業。

(六)專科以上學校有關幼稚教育系科畢業者。

(七)高級中等以上學校畢業並曾在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指定之學校修習幼稚教育專業科目二十學分以上成績及格者。

(八)幼稚教育法施行前,已依規定取得幼稚園教師資格者(以上五、六、七、八依83年前舊制,其教育程度為高中職或專科學歷)

我們可由前述兩類法規比較得知,目前台灣幼稚園教師資格已由高中職或專科提昇至大學學歷,且修畢幼教學程者。此外,對於當下仍不合格的幼兒教師,政府也特地為這些在職但不合格之教師訂定進修辦法,使其能取得合格教師證明。政府對在職但不合格之教師訂定的進修辦法如下[2]:「教育部規定,只要在92731日以前在幼稚園或托兒所任教且不具幼稚園教師資格者,不論學歷為大學、專科或高中職皆可進修,但在報考時必須具大學畢業或大學二年級(修畢32學分)資格。至於修畢幼稚園師資職前課程後,必須參加檢定考試及格者,才由教育部核發教師合格證」。如前所述,民國八十三年「師資培育法」的通過與實行,讓台灣幼教師資的培育逐漸朝向提昇教育程度、追求專業發展等方向,其中在幼教師資教育程度部分,提昇至學士學位已逐漸為幼教師資的基本要求。

至此,我們可以簡略地從法規的變化看出幼兒教師確實有走向高學歷化的趨勢,甚至連同現職但未取得大學學歷的幼兒教師也要前往進修。但本研究質疑的是,究竟「文憑」在幼兒教師的工作歷程上扮演何種角色?且除了文憑外,還有什麼「指標」可以衡量幼兒教師的工作能力與篩選標準?一位幼兒教師這麼說著:「當我們這些辛苦的幼教工作夥伴們,在工作之餘犧牲假日、甚至拋夫棄子,努力不斷的提昇,以符合法令規定後,卻無法得到最基本的合理待遇」(陳亭方,2003)。的確,相對其它高文憑、高待遇的行業,「高勞動,低收入」是多數私立幼稚園教師的內心感受,不斷進修換取的資格卻無法提高收入與福利,而以往只要專科、高職學歷就能從事的幼教工作更是如此。換言之,每日忙碌奔波,只為取得一張合格證書。然而,一張合格證書能代表什麼?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全國立案幼稚園不合格教師8203名,加上未立案幼兒機構之不合格教師2950名,合計11727名,而且,這只是大約估計」(教育部,2002a183)。再者,以91學年度幼教系、所及教育學程招生人數來看,包括8所師範學院、嘉義大學、政治大學、致遠管理學院以及其他設有幼教學程之大學,共培育出1666名幼教師(教育部,2002b)。若依此觀之,保守估計政府辦理進修的11727名不合格教師,也需近七年的時間才能培育出滿足目前幼教市場的需求量。也就是說,合格幼教師資目前供不應求。也就是說,從供需的角度來看,大學文憑與合格證書似乎是幼兒教師的工作保證,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以教育部(2002b)調查立案幼稚園教師資格的統計來看:「目前台灣公私立幼稚園教師中,合格教師約58.37﹪,不合格教師約佔41.63﹪,若公私立幼稚園分開計算,則私立幼稚園不合格教師高達54.25﹪,超過二分之一」。這個統計衍生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那就是,為何私立幼稚園任用不合格教師的比率遠高於公立幼稚園?據統計,全國私立幼稚園合格教師每月的平均待遇為27,947.5元,與公立幼稚園教師每月38,000元相比較,私幼合格教師每月的平均待遇要低10,000元左右;此外,全國私立幼稚園中合格教師每月的平均待遇待為27,947.5元;而不合格教師平均約22,507.7元,相較之下,私幼的合格教師每月待遇較不合格教師待遇約高5,400元左右(教育部2002a158)。換句話說,以合格教師來看,私幼業者給予的平均薪資成本比公幼約少了10,000元左右;若再與私幼不合格教師的待遇比較,可以發現私幼業者的平均成本又減少了5,400元左右。

這也是說,根據這兩組統計數據,我們也許能嗅出為何私立幼稚園任用不合格教師比率高於公立幼稚園的其中因素,也就是業者的成本考量問題。那麼,在此脈絡下,我們可以提出幾個合理的質疑,當私幼的不合格教師取得合格教師資格時,私幼業者是否願意依其學歷調高待遇?若說文憑的取得能夠獲取階級流動或得到更高待遇的機會,那幼兒教師的高學歷化為這群工作者帶來了什麼?而私幼業者的實質態度如何?這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第一個面向。此外,另有一個弔詭的問題。天下雜誌曾對全台六歲以下兒童的父母進行電話調查[3],調查結果發現:「家長選擇學前教育機構時,最重視的是環境(69.1﹪),其次是師資(64.3﹪);對於師資,家長最在意教師是否有愛心與耐心(76.6﹪),接著才是專業訓練(59.1﹪)」。

由此可知,家長最為注意教師愛心與耐心的特質,而非學歷高低。換言之,對幼兒教師而言,無論是大學文憑或合格教師資格的取得,在其專業領域上有何幫助?這一進修過程提供了什麼專業訓練或知識增長?而這些私幼教師當取得合格資格後,薪資福利有否改善?都是本研究要討論的第二個面向問題。再者,由上述的調查可發現,幼童家長在選擇學前機構時,文憑並不是首要的篩選項目,因而可推論幼兒教師高學歷化並不是家長促成的,而是政府透過立法使得幼兒教師漸漸往高學歷指標邁進。因此,我們接著要問的是,政府為何要這樣做?其背後的政策背景為何?此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第三個面向。綜合前述問題,本文將以「人力資本論」與「文憑主義」作為理論架構,並試圖從私幼業者、政府、和私幼教師三個方向切入,以此探討幼教界對「文憑」之觀感和幼兒教師高學歷化之情形,究竟是因為社會中彌漫著「文憑主義」的氣息所致,還是本著「人力資本」的觀點來執行,這都是尚待離清的。

二、相關研究回顧

如前所述,本文採取「人力資本論」與「文憑主義」為主要切入觀點,但在此之前,我們得先簡略回顧其他以「人力資本論」與「文憑主義」作為觀點的研究。實際上,國內許多研究皆以「人力資本論」與「文憑主義」作為分析架構,研究教育對就業及所得薪資之影響(劉姿君,1992;江豐富,1995a;江豐富,1995b;陳憶芬,1997;劉正,1999;劉正、李錦華,2001;李錦華,2000)。譬如,劉姿君(1992)以行政院主計處的台灣地區勞動力調查資料為樣本,以多元迴歸模型進行教育投資與薪資報酬之研究分析,其研究結果顯示:學校教育對提高生產力及增加薪資所得及拉近兩性間的薪差距有幫助,且在職訓練也有助於薪資所得的提升,藉以支持人力資本論之主張。江豐富(1995a)是沿用Riley1979)及江豐富(1990)的教育甄選論模型,檢測台灣地區的廠商或雇主是以文憑或以人力資本作為取才和給薪的標準,並利用民國67~81年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資料的橫斷面資料為樣本,作時間序列式的「垂直合併」,結果顯示,台灣地區受雇者的工作並非傾向以文憑作為晉用員工和給薪之標準,且勞動市場大致上傾向以人力資本取才。

江豐富(1995b)是採民國82年行政院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資料統計資料為樣本,研究台灣地區僱主在僱用員工時是以何種方式取材,其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地區31個職業中,只有6個偏向以文憑取才的教育甄選部門,但有25個職業偏向以人力資本取才的人力資本部門,且有84%的勞動者進入人力資本部門,因此認為台灣企業中較偏向人力資本取才,而文憑主義並不像國人所說的那樣重要。陳憶芬(1997)以人力資本論與文憑篩選說為基礎,探討教育與所得之關係,從人力資本論的觀點來看,透過對個人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提高個人的就業機會;依文憑篩選說的解釋,教育之所以能提高個人就業機會,是因為它提供個人具備某種能力的訊息。但無論如何,此二理論皆認為教育與就業之間有所關連。
劉正(1999)使用1985年及1995年五月行政院主計處的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資料來分析學校教育在台灣勞動市場的重要性,以及劉正、李錦華(2001)以1979年至1998年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資料配合深入訪談的方式來離析台灣的文憑主義是否僅為一迷思,研究的結果皆顯示:人力資本論與篩選理論在台灣的勞動市場皆具相當的適用性;也說明了學校教育不論是絶對的受教育年數或所受教育在市場中的相對高低,均佔有相當的重要性。李錦華(2000)採用1979-1996年間,行政院主計處每年的標準調查週的人力資源運用資料,進行薪資對數的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得知,人力資本理論和篩選理是同時適用在台灣的勞動市場,且近年來,篩選作用在勞動市場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僱主不僅在乎教育年數的多寡,更在乎教育的相對排名。由此可知,各學者以「人力資本論」與「文憑主義」探討教育對就業及薪資的影響各有不同觀點,有些研究認為台灣勞動市場大致上傾向以人力資本取才,文憑主義沒有太大的影響;有的卻認為人力資本論及文憑主義皆在市場中佔有很大的決定性。但無論如何,其所探討的問題都是教育與薪資所得之關係,少有研究是將問題重點置於幼兒教師的高學歷化究竟是傾向人力資本論或文憑主義,以及這些觀點對相關人員「如何」產生意義。

三、「文憑」在幼教場域的作用

幼兒教師高學歷化究竟是受文憑主義的影響,還是本著人力資本的觀點來執行,都是尚待離清的問題。在這部分,本文主要是以幼教業者、幼兒教師以及家長三方面來探討「文憑」對於幼兒教師工作和教學上是否有「用」。之所以會以業者、幼兒教師以和學生家長做為主要論點的原因在於,研究者認為除了幼兒以外,這三者對於幼兒教育的影響最大。另一方面,在探討幼教業者、幼兒教師以及家長之前,得先檢視文憑主義和人力資本論對於幼兒教師高學歷化與政府、人員素質、現職教師、以及業者四個面向之關係。

(一)政府方面

由於社會經濟快速的發展,各種產業技術不斷提昇,因而需要更多人才以供使用,政府為因應此趨勢即對高等教育進行擴充。依此而言,政府如此推動是合理的,因為教育可提高人力資源的品質,進而促進經濟發展。但幼兒教師的工作並沒有因經濟的發展而改變其工作內容,所以我們要問的是:政府為何要將幼兒教師資格調至大學學歷?另外,在文憑大量供給下會產生什麼問題?由於教育普及,大學院校紛紛成立,大學文憑已廣泛流通於社會之中,許多工作要求的最低學歷皆是大學畢業,也由於文憑的大量生產,而降低其原有的價值,因而導致「文憑貶值」。整體而言,幼兒教師資格的取得頗能強化這個論點,以往從事幼教工作只需專科或高中職畢業的學歷就能任職,但現在的資格卻提昇至大學學歷,且在學歷提昇後其工作內容卻與以往沒有太大改變,依此情形來看,即是一種「文憑貶值」。或者說,政府是以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待此問題,認為受教年數提高,幼兒教師的素質也會跟著提升。

(二)人員素質方面

據統計,家長在替孩子選擇幼兒園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教師是否有愛心與耐心(69﹪);次為園所合法立案(65﹪);再者是設備完善及離家近(55﹪);至於教師學歷好(20﹪)則居於最末(劉麗貞,2001105)。由此可知,大多數幼兒家長在選擇幼稚園所時,主要考慮皆是教師是否有愛心、耐心,而教師學歷的高低並不是主要參考。但由於幼兒教師文憑有高學歷化的趨勢,提高學歷同時,教師素質是否也跟著提高?對於幼教教師來說,究竟是學歷重要還是教師素質重要?學歷與教師素質有必然關係嗎?馮燕(1997)指出,「幼教教師若修習至少兩年以上的大學學歷,較能鼓勵幼兒發展、較少限制幼兒行為,並能促進幼兒文字能力,尤其是主修與兒童相關科系者」。

從此觀點來看,可見學歷在幼托人員專業素質中有一定重要性,以學歷為基礎,搭配職前或在職的專業訓練,或以職前、包括在學時受專業訓練的程度,才是較明理而客觀判斷人員專業素質的標準。畢竟人員的經驗較難可單一定論,光以經驗、工作年數、或年資作為人員適任的指標是危險的,缺乏正確的專業知識,或適度的在職督導與進階訓練,極可能積非成是;因此考量人員素質應同時將學歷與專業訓的經驗納入,並規劃相映的在職訓練與督導支援體系,使人員能在工作中持續成長,提供幼兒品質更好的照顧服務(蘇怡之,200118)。最重要的,不論文憑重要還是人員特質重要,相信兩者之間必定存在某種相輔相成的關係。高學歷教師對理論學習的部份較紮實,專科、高職畢業的教師對實務方面有較多的訓練,各有不同專長,但這樣的關係則需進一步驗證。

(三)現職教師方面

在文憑主義的影響下,不合格的現任教師,為了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必須從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從事進修,方能取得合格證書。這一路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並不少,但私立幼稚園教師的待遇不比公立幼稚園,公立幼稚園教師的待遇比照國小老師,有公務員的待遇、正常休假、較高薪資(相對於私立幼稚園教師)以及福利和保障。由此可知,私幼教師不論是在薪資或福利方面遠不如公幼教師,一樣是花相同的時間,下相同的功夫,所得到的待遇卻如此的低,工時長、工作內容繁雜、無成長機會及招生壓力等,某個程度來說,對私幼教師是非常不公平的,而這也是本研究的關注焦點。

(四)業者方面

根據統計,全國私立幼稚園合格教師每月的平均待遇待為27,947.5元;而不合格教師平均約22,507.7元。相較之下,合格教師每月的待遇較不合格教師待遇高5,400元左右(教育部2002a158)。在此,主要探討問題為,不論是新進教師或現職教師,當他們在取得合格證書後,業者是否願意僱用他們,或調昇他們的薪資福利?幼教業者在僱用員工時,是以文憑還是以人力資本取才?幼教業者都希望自己聘用的教師是大學畢業的合格教師,但相對之下,提昇文憑也就意謂著提高薪資。業者是否願意用比原本還高的費用來聘請合格教師,或者為了節省開銷,寧可僱用不合格教師,以利成本收入?在幼兒教師文憑有用與否的問題之下,業者的態度是一大關鍵所在。

綜合上述所言,幼兒教師高學歷化的產生與文憑主義有著重要的關係,在此脈絡下,本文不針對幼兒教師高學歷化後的適任問題,而是針對高學歷化後的市場價值問題為主要方向。也就是說,本研究將以私幼教師與私幼業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從私幼教師的學習歷程與任職情況,來談私幼教師在勞動市場所扮演的角色,並由各個面向說明文憑主義對於幼兒教師資格改變的情況。

四、幼教業者如何看「文憑」?

過去,只要擁有龐大文化、經濟以及社會資本的人,就是取得較高權力、地位及高薪的特定群體,如今這些優渥條件,卻被教育的「專利證書」取代,也就是說,特定群體的差異漸漸被抽象的學歷文憑所取代。換言之,文憑擁有者具有壟斷社會及經濟優勢的地位(張文黛,1999:9)。文憑主義尤其強調,經學校教育所得的一紙證書,雖能提高人們獲得高薪職業的機會,但對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能則沒有明顯助益;由此觀點來看,教育被當成一種篩選工具,背後其實隱含階級的衝突與維護(或合理化)優勢地位者既得利益的過程(劉正、李錦華,2001:98)。另外,江豐富(1995b)在<以文憑還是以人力資本取才-台灣地區實證研究>中提到:「雇主認為,能力或生產力越高者,才會接受越高的教育,所以學校只不過扮演篩選人才的角色;因此,當勞動市場訊息欠缺時,雇主往往會以學歷的高低作為取材及薪資給付的標準;另一方面,為了充分向雇主顯示他的生產力以獲得工作及較優渥的薪資,員工或求職者往往對教育做了超額投資」。換句話說,學歷文憑可說是人們尋找工作的必備品,為了能對雇主顯示其工作能力或生產力,以便求得一份高薪工作,求職者便會對教育進行超額投資,儘管學校所學未必適用於職場,但最終目的只在一張文憑。

然而,文憑取得真的是一份保障嗎?Collins在《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一書中,對美國社會文憑及勞動市場的分析提到:「從二十世紀六○年代開始,文憑制度就危機四起;雖然文憑的就業價值持續增長已達幾十年了,但此時顯然出現膨脹狀況;由於中學普及率基本實現,一半年輕人上了大學,所以從前趨之若鶩的目標失去了往昔的吸引力,已不再能擔保中學或大學畢業後可以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Collins1998238)。雖然Collins的研究可讓我們了解美國社會文憑產生的過程及影響,不過,台灣的情況又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台灣的「文憑主義」也十分盛行,尤其近年來國內「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更是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許多政府的人力資源規劃部門更將其歸因於文憑主義作祟,導致國內勞動市場高學歷人才之供給超過需求(江豐富,1995b17)。由此可知,無論美國或台灣,文憑主義都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連較為實務取向的幼教工作,也沈浸在文憑主義之中。

回過來看,那麼幼教業者「任用員工的方式」為何呢?是否也受到社會上文憑主義迷思的影響,而以學歷文憑作為雇用人才的指標?訪談過程中,研究者訪問了兩位幼教業者,兩位業者所經營的幼教園所皆相當有規模,但他們在任用員工的理念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如S3認為,學歷高低對幼兒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會有影響,所以其用人的方式主要是取決於應試者所表現出的態度和對於幼教工作的熱忱。如她所說:「學歷不是我主要的考慮因素,我會先看他對這份工作的熱忱,能不能放下身段陪這些孩子玩,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疼,教導他們唸書,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擺著一副高傲的姿態,什麼都不願意做(S3)」。不過,除了個人態度與能力外,沒有其它影響任用因素嗎?S3繼續說著:「薪資的多少不是由學歷高低來決定,完全取決於他個人的能力表現為主,他所展現出來的工作態度以及他對於幼兒教育的心態,不會因為他的學歷高而給付的薪資也高(S3)」。

受訪者S3這段話,表明了她不是以學歷作為徵才及薪資給付的依據。他認為教師個人的工作態度和熱忱才是最重要的。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幼教老師的工作是重於保育,學歷再高,不會照顧孩子那也只是白費。且S3也不會因為員工學歷高因而給予較高工資,完全是取決於個人在工作中所表現的成效及態度。從這當中,我們可以瞭解S3並不是以文憑作為雇用員工的依據,而是以應試者所顯露出的「人力資本」作為參考指標。另外也提到了一個重點,他認為很多高學歷的幼兒教師「無法放下身段」來陪孩子玩,有些高學歷者會認為自己唸書唸到大學畢業,學校裡教的都是幼教相關的專業知識,並沒有告訴學生們幼教工作就是什麼都要做,從識字、數學等教學方面,到教導孩童養成良好習慣、上廁所幫他們擦屁股或者小朋友睡午覺尿床要幫他們清洗等保育工作,在學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當中產生了很大的落差,會讓學生無法適應,因為他們所認為的幼教工作就只是教小朋友唸書、識字、陪小朋友玩。

初任幼教老師長期接受教保學理的薰陶,無形中對教育構築了美好願景,等到實際進入園所後,或因經驗不足,或因理論知識尚未轉化成實際知識,因此和現實情境產生差距感(陳國泰,2001153)。在此即印證多數人所說的學校教育與實際工作有所落差,所產生的「現實差距」。學校授與的是專業知識技能,但實際工作不一定會和學校所學的完全模合,使得學生在初進入職場時,產生不適應感。另外,也有得人會覺得我都已經大學畢業了,為什麼還要幫孩子擦屁股、洗澡,這些工作就留給高職專科畢業的學生來做就好了,這即是S3所說的「高學歷,高姿態」。一位好的幼兒教師應不論在教學或保育方面都能做到如此,而不光是有專業知識卻不懂得彎下腰來聽聽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師,因為孩子在幼稚園階段最需要大人們的照護,在學校中受保育的時間是比學習來得多,這也是幼兒教師與其他教師最大的不同之處。

不過,另一位業者(S11)卻認為學歷文憑是最直接讓人能瞭解個人能力高低的指標。因此,以文憑做為選用人才的工具是最為準確的。如她所言:「我們雇用員工最先看的是他的學歷,因為在我們雙方完全不認識的情況下,我又不知道這個人的品行怎麼樣,又不知道他的工作態度怎麼樣,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帶小孩,這個時候我只能靠他的學歷當作主要的參考依據,至少他經過大學四年的幼保專業訓練,這部分我是比較認同的」(S11)。很清楚地,這位業者是一位標準的文憑主義者。文憑主義主要強調,在勞動市場訊息欠缺時,在主雇雙方對彼此不瞭解的情況下,就會以文憑作為首先的參考依據,因為雇主相信學校教育的功能能為他們篩選出一些較符合他們期望的人,學歷代表了嚴謹的訓練,擁有高文憑的學生想當然爾具有較佳的能力,完全是以「文憑取材」,但在現實工作中是否真得具有較好的能力?兩位採取不同任用方式的僱主S3S11在這部份就有了共識,他們都認為高學歷不等於高能力,即使是採文憑篩選方式的S11也不認同擁有學歷文憑就能表現出相對的實力。在此,又符應了文憑主義所說的:「教育本身未必和真實勞動過程中的生產量有太大的關係(劉正、李錦華,200199)」。直言之,在幼教場域中「擁有高學歷不一定等同於擁有高能力」,學校教育所得的文憑只是一種「象徵」的功能,是在短時間內看出個人能力高下的指標,但是否擁有文憑的每個人都是都只是虛有其表呢?

五、幼兒教師、人力資本與文憑之關係

人力資本論認為,透過對教育的投資可提高個人生產力,藉由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可使工作更有效率,因而比起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受過高教育者,在勞力市場上更有價值(陳憶芬,199887)。儘管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屬於教室中做的事,但通過學習而得到發展的能力似乎具有一般性;作為一個經濟人,當他察覺和解決由經濟變化的後果引起的問題時,他的行為會受到這種能力的顯著影響;這是由於教育發展人的一種特殊認識能力,使人能對周圍環境的變化作出迅速的判斷和適當的反應。因此人的這種能力也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的形式之一(引自靳希斌,199542)。由此,我們可以說人力資本論的主要假設在於:教育能培養學生擁有工作所需的技能,提高個人生產力,進而增加個人所得。因此,接受教育年數愈高,相對的能力或生產力就愈高,僱主所支付的薪資也會提高。然而,取得人力資本的方式不只是教育方面的投資才可增加個人生產力。另外也包括在職訓練、工作經驗、工作搜尋過程、衛生保健、遷徙等,皆是增加個人人力資本的方式(陳憶芬,199887)。

若以幼教(保)科系學生來說,不論就讀大學、專科或高職,在畢業前都需前往幼教機構實習,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職場前能夠先適應幼教工作,學習實務經驗。雖然三個教育階段對於實務技能上給予學生的訓練是相同的,但差別就在於專業學科的理論學理以及許多連學生本身都難以覺知的部分(如觀察和分析能力),而不同學歷背景的學生,在幼教工作中對學校所學的應用也會不同,許多幼教專業理論會刺激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對於處理工作事務時也會運用學校所訓練的分析思考能力來解決問題。但真是如此嗎?則有待進一步的分析。第二,在在職訓練部分,在職訓練是提高勞動者的工作能力、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的重要人力資本投資形式,在工作之餘修習與自己工作相關的研習或訓練課程,以期能在工作中獲得最大助益。

不過,研究者發現,並非每位幼兒教師都認同學校教育所帶來的助益。以S1來說,他是大學畢業的幼兒教師,但對於大學所學的幼保專業知識在教學工作中的運用並不認同。她說:「老實說,大學畢業書是唸的比別人多,可是實務方面就真得蠻欠缺的,尤其自己踏入幼教工作後,才真正了解理論與實務不能相提並論。我覺得,並不是學歷高就能代表你的教學能力好,不表示大學畢業出來就能作為一個很優秀的老師或他的教學經驗豐富,這絕不能劃作等號S1」。另外,S9曾經當過6年的幼兒教師,目前正在某技術學院幼保系進修,由於他曾經工作過,現在再重回學校學習,會比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清楚自己不足之處,該由哪些地方補強,也較能快速融入上課情境中,但經過詢問後發現,S9竟然也不認同學校所學對幼教工作有所助益。

學校學的東西對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老師說的都是理論的東西,我們就只是在下面聽,又沒有真正去實際操作,而且理論的東西本來就很難懂,如果又要能對於工作有幫助的話,我覺得要實際去試試才知道。(S9

如前所述,受訪者都認為「學校教育對幼教實際工作沒幫助」,或者幫助不大。當中也提到其實很多大學內的教授們並沒有真正瞭解、從事過幼教工作,即使有,也只是類似研究方面,所以這方面教授給學生的也多是理論部分,其實學生們最需要的是實務方面的教學,因此學校所學在工作中的幫助其實是有限的。但並非受過四年大學教育對於幼教工作是完全無用的,受訪者S1就說:「我覺得大學畢業在表達能力上會比高職畢業來得好,必竟大學又經過四年的歷練,其實是有差的」(S1)。除了S1之外,還有其他受訪者認為「學校所學對於教學工作是有益的」。如S4S6,皆認為大學所學不論是理論或實務的課程,對於學生將來在幼教工作中一定會有幫助的,但幫助的多少,就要看幼兒教師如何將學校所學適當地運用於教學工作中。

除了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外,大學教育有著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以及敏銳的觀察力等能力,這些是在專科高職裡看不到的,也是幼兒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條件。因此,學生在經過大學四年的薰陶下所訓練培養的專長和能力,也會為幼兒教師在工作中帶來許多助益。另外,也有受訪者(S5)認為將幼兒教師學歷提昇至大學畢是必要的原因在於,這是一種「趨勢」,在同時期的社會背景中,大多數人都是大學畢業,所以幼兒教師也需「順應潮流」,雖然多數人認為由於目前廣設高中大學,使大學生品質略有下降,但這卻也是必須的,因為社會是不斷在運行、改變,人不能只停留在某一階段而固定不變,若是這樣,會使得幼兒教育停滯成長,教學方式也停留在較老式的教學法,沒有進步,因此提高幼兒教師學歷進而提昇幼兒教育師資品質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S7是個有趣且特殊的例子。S7目前任職於公立托兒所,她在大學畢業後即修完幼教學程,在取得合格証書後考取了公立托兒所的教學資格,目前正在攻讀幼保研究所。依此程度而言,若與私幼教師相較,這位公托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是高於大部分的私幼教師,因為只要能夠在公立托兒所任教的教師,一定是修習過26學分的幼教學分班,且通過國家考試成為合格的幼兒教師。但私立幼兒園所在任用教師的規定方面,並沒有這麼嚴格,以私立托兒所來說,園所內的教師和保育員的學歷資格,最低也只需高職畢業即可[4],但他們的工作內容卻是與公幼教師相同,一樣有著教育和保育的工作,可是在幼保專業知識上卻相去甚遠,不過,經過進一步分析後,研究者發現公幼在課程安排方面是保育甚於教學[5],而私幼卻是教學重於保育[6],而這也產生一個弔詭的問題。

私幼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並沒有公幼教師高,但所教導出來的孩童程度並不會相差太大,有的甚至還贏過唸公幼的孩子,S3就曾說到:「我覺得從我們園所畢業出來的小朋友不會比公托還差,有的還贏過他們;因為我每年畢業典禮時,都會頒發歷屆優良校友獎學金,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回來領,他們的成績都很好啊!其實我覺得教師學歷高低在孩子的教學上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學校教給小朋友的東西就是這麼多,差別就在老師的教學方法。」(參與觀察紀錄)。由此可知,即使是高職專科畢業的幼兒教師,所帶出來的孩子也不會比大學畢業的教師所教出來的差,因而可推論,「幼兒教師的學歷高低並不會影響教學成效」

先撇開這部份不談,政府將幼兒教師學歷提昇至大學畢業,意味著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因此而提昇,但弔詭的是,目前政府規定的幼兒教育必須以「保育為首,教學為輔」[7],政府規定公私立幼稚園、托兒所不能在課堂中教寫字、教英文等等,既然是以保育為首,對於幼兒教師的重點需求應放於幼兒教師在保育中的默會知識部分,而不是一昩的提昇專業知識,以學歷文憑作為教師門檻的依據。此部分就與政府政策產生了矛盾,不論是公立或私立園所或者認為學校所學對於實際工作有無幫助與否,站在主要教學崗位的幼兒教師,皆認為無論學歷高低幼兒教師最主要的即是對這份工作有熱忱,在保育工作中能運用個人平時所積累的默會知識來教導孩童,但政府卻是以提高學歷的方式來建立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這是與現實情況相違背的。

六、家長眼中的「文憑」與「經驗」

大多數人認為學校教育,不論是初等、中等或高等教育,其教學的互動關係和過程,不就是老師在台上教,學生坐在下面學習,這種雙向的互動關係而已,但以幼兒教育而言,這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單純,除了幼兒教師和幼兒外,還包括了家長,且家長在這部分的影響程度還頗為重要的。因為幼兒不會自己選擇要就讀哪間幼托園所,父母都是主要的決策者,園所的環境,教師師的程度或能力,園所設備等,都是家長主要考量的重點,若家長對這間學校的任何一個細節感到不滿,就不會將孩子帶來這間園所就讀。所以此部分要探討家長對於幼兒教師學歷高低的看法,以及家長對於幼教師的期望為何?是否會以教師的學歷文憑作為選擇孩童就讀園所的依據?

問:家長們會不會在乎你的學歷到哪?

S1:我覺得要看家長,有些家長會覺得高職畢業的老師還只是個孩子,就好像孩子在帶孩子,若是大學畢業經過四年的洗禮,家長會覺得你已是個成人了,對你較能信任,也比較放心將孩子托給你照顧但也不是每個家長都這樣覺得,像我是大學畢業,卻是一個新老師,也許教學方面不是那麼流暢,或沒什麼技巧,有些家長就會質疑,如果他又發現你是新老師,那他對你的不信任感就產生了,因為他會覺得說你還在學,大學畢業有什麼了不起,又沒辦法帶好我的孩子。(S1

上述的對話是一位高學歷但經驗不足的幼兒教師心聲。由S1的例子來說,在S1還沒有被家長發現他是新老師時,最多只是對他產生質疑,但一知道他是新老師後,就馬上對他產生不信任感,中間的轉折點就在於「家長發現他是新老師」。這裡所謂的「新老師」代表著新手,剛從學校畢業、無任何教學經驗的幼兒教師,由此,可了解到「家長在意的是教師的工作經驗」。身為幼兒家長的S12就說到:「我並不會太在意老師的學歷,不管學歷到哪,會教最重要,我今天把小孩送來這裡讀書,主要是希望老師能夠把我的小孩從什麼都不會教到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事務,比如說自己吃飯、穿鞋、上廁所等。如果將學歷和經歷相比較的話,我還是覺得有經驗會比較好,因為至少他們有帶過小孩,有這方面的經驗會比較好。」(S12)。

因此,不論教師學歷多少,只要有「教學經驗」,能將孩子帶好就是位好老師。但不是每個家長都不在意幼兒教師的學歷文憑,也是有家長認為大學過程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是種很重要的訓練,研究者在參與觀察期間,曾與幾位家長簡單聊過,他們認為大學所學不只有專業知識的增長,還有心智、想法上的成熟,若一個高職畢業只有18歲的學生來當幼兒教師,縱然擁有專業知識,但不一定會懂得運用,且與人溝通、相處及思維上的各種技巧都是必需再加強的。另外,受訪者S1S4認為,家長希望幼兒教師學歷達到大學畢業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現在家長的學歷大多有大學畢業,因此,若幼兒教師不是大學畢業,家長會認為教師的學歷比自己低,不如自己來教就好了。於此,可推論家長們之所以支持幼兒教師學歷提昇至大學畢業是「本著人力資本論角度」來看,他們對於教育文憑所產生的作用有著正面的看法,皆認為大學教育不論在專業技能或思維、處事上,對學生的訓練皆有一定的正向功能,並不是採文憑主義「想當然爾」的高教育等於高能力的想法。

由上述的討論及分析中歸納出,不論是幼教業者、教師及家長,對於幼兒教師高學歷的看法均有不同意見,有些是本著人力資本論的觀點來看待高學歷,認為學校教育會帶給人專業技能、思考和看事情的態度,但也有受文憑主義篩選的影響,認為只要受過學校教育,「相對」的能力就會較高。但這裡要再分析的是,如果幼教領域特別重視「教學經驗」,那麼是怎樣的經驗?文憑主義與人力資本雖是本研究採取的理論架構,但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發現除了這兩的「指標」與「角度」外,尚存在另一種「專業指標」,也就是「經驗」。不論「文憑」在社會上所產生效益如何,教學經驗的具備與否才是多數家長、經營者、以及幼教老師所共同認可的「能力」。因此,下文中,本研究要提出另一個發現-「默會知識與幼兒教師人力資本之關係」作為探討,藉此論證前文不斷提及的「經驗能力」為何物。

七、小結

民國八十三年「師資培育法」的通過與實行,讓台灣幼教師資的培育逐漸朝向提昇教育程度、追求專業發展等方向。其中,在幼教師資教育程度部分,提昇至學士學位已逐漸成為幼教師資的基本要求。然而,提昇教育程度同時,是否教師個人素質、專業知識、工作能力等其他部分也進而提昇,亦或提昇幼兒教師學歷文憑只是為順應社會潮流的趨勢?為回答此問題,本研究援用「人力資本論」和「文憑主義」作為核心架構,探討提昇幼兒教師基本學歷,究竟是因為教育能帶來人力資本的提昇,或者只是將大學文憑作為一種象徵能力的形式。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文憑」不等於「文憑主義」,是代表受過學校教育而得的證書,當中包含「文憑主義」與「人力資本論」,雖然兩者都是對於學校教育有著正面的看法,差別在「文憑主義」認為學校教育所得之文憑,相對的就象徵著能力,學校教育對於工作沒有一點幫助;而「人力資本論」則偏向學校教育能帶給學生專業知識和各種能力的增長,因而提高個人資本及能力。

研究結果發現,不論幼教經營者、幼兒教師和家長,對於「文憑」在幼教場域的作用有著二極化的迴響,有些人認為文憑在幼教工作中是無用的,即便擁有再多的學歷文憑,到了實際工作中還是得從頭來過,就如S1這句頗有代表性的話所言:「並不是學歷高就能代表你的教學能力好S1)」。就算學校授與學生許多幼教相關專業知,但實際工作並不與學校所學完全相符,要能真正運用才能稱得上文憑有用,而在這論點上,反應在「薪資所得」的不是「文憑」,而是「教學經驗與能力」。另外也有些人認為文憑在幼教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標性,學校所學不論是專業知識、實務知識或各種對學生無形的訓練(如觀察力、思考方式、與人應對等能力),對於幼兒教師在工作中皆有一定的助益,這部分即是對文憑有正向的回應。此外,也由於幼兒教育被視為「產業」,只要提到「產業」兩個字,難免會讓人想到有營利的成分,所以多數人認為幼兒教育是一種營利事業,而非專業的教育單位。所以有部分業者為強調自己所辦理的教育事業並不是營利事業,而是一種正規學前教育,因此會利用教育的篩選機制來強調自己的專業,因為文憑主義者認為擁有學歷文憑就等於擁有專業。因此,這些業者贊成政府將幼兒教師最低學歷提昇至大學畢業,藉以高學歷文憑來裝點自己的專業。但不論看法為何,三者皆認為幼兒教師重要之處在於,是否對這份工作有十足的熱忱、能否放下身段與孩子玩樂、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這份工作的默會知識,擁有這些特點比擁有文憑還重要。

而這些特點即為個人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累積不一定要經由學校教育而得,也可從個人生活經驗、工作經驗、在職訓練中獲取。幼教領域特殊處在於,無論藉由哪種方式取得人力資本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不一定要同時擁有。沒有教育程度的優勢,可經由經驗積累和進修的方式來補強,沒有工作經驗,就用時間來彌補,慢慢的嘗試、摸索並配合學校所學運用工作中,方能更容易進入軌道。文憑與工作經驗兩者是可互相替補的,不論加強那部分,皆是累積人力資本的方式。另外,人力資本論主張,教育可帶來知識或技術上的專業技能,進而提高生產力,獲得高薪。不過,對幼教老師來說,提高教育年數,在短時間內並無法為他們帶來高薪,反而是經驗年數的提高會帶來較大的獲益。一方面私幼經營者不認為高學歷未必有相對能力,不必「花費」更高的薪資給擁有大學學歷的私幼教師。另一方面,則是幼教領域特別重視理論與實務經驗相互配合。

參考文獻

丁志權, 2002,〈教育專業與師資培育〉,收錄於 楊國賜編,《新世紀教育學》,台北:學富。

王立杰,2003,〈幼稚園及托兒所未具幼稚園教師資格人員有進修管道了〉,幼教資訊15358-60

天下雜誌,1999,〈21世紀 台灣幼教怎麼走?〉,202-207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江豐富,1995a,〈是否以文憑作為甄選員工的依據-臺灣地區實證研究(民國67~81)〉,自由中國之工業842):1-24

江豐富,1995b,〈以文憑還是以人力資本取才-台灣地區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5):17-35

朱敬一、戴華,1996《教育鬆綁》,台北:遠流。
李錦華,2000,《人力資本論與篩選理論在台灣勞動市場的適用性》,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修,2004,〈台灣幼兒教育券的政治邏輯:政策、選票與集體行動〉,收錄於 林本炫、齊力 編,《教育與權力-一個批判的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81-112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

周慧菁,1999,〈台灣養兒有沒有辦法?〉,天下雜誌特刊2792

林美慧,2001幼稚園教師晉級審查運作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福財,2000台灣地區幼兒教育歷史發展及未來義務化政策之探討上下冊,台灣師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涂晴慧,1998台灣地區幼稚園教育中國家角色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亭方,2003談合格幼稚園教師流失問題,幼教資訊145
陳憶芬,1997教育與所得關係的探討-人力資本論與文憑篩選說之解釋,教育研究541-53

陳憶芬,1998,〈教育對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論與勞力市場區隔論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5)。

陳國泰,2001,〈幼兒教師的實際知識之探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19

陳國泰,2003a,〈初任幼兒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6

陳國泰,2003b,〈初任幼兒教師班級經營知識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21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許殷宏,1998,〈文憑與社會述評〉,中等教育:496)。

符碧真,1996,〈教育投資報酬率長期變化之剖析以我國教育發展個案為例〉,教育研究資訊41):82-99

教育部,2002a,《教育部委託專案計畫成果報告 全國幼兒教育普查》。

教育部,2002b幼托整合方案規劃專案報告內容
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張文黛,1999,《探索文憑的社會性意義-從台灣企業員工甄選模式論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心怡,2004,〈對人力資本論的再省思〉,資訊社會研究7255-270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北:巨流。

黃駿,2001,〈文化政治經濟學、組織政治與身分群體-Collins論文憑社會及與韋伯理論之關係〉,教育研究集刊46107-124

黃意舒,1994任教年資在幼稚園教師教學角色認同及踐行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343-374

曾玉慧,2002〈社會變遷與幼兒教育發展〉,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曾玉慧2002潛談我國幼教師資培育現況問題〉,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靳希斌,1995,《從滯後到超前-20世紀人力資本學說•教育經濟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文化。

劉正,1999,〈學校教育在台灣勞動市場的重要性:人力資本或文憑主義?〉,教育社會學通訊17-18

劉正、李錦華,2001,〈文憑主的迷思:從勞工的薪資與雇主的徵才談起〉>,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

劉麗貞,2001,《幼兒教育政策評估-以幼兒教育券及幼托整合為研究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姿君,1992,《教育投資與薪資報酬-人力資本理論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劉麗霞,1995,〈從事幼稚教育感言〉,教改通訊5

蔡春美,2002,〈從國教向下延伸談K教育之延伸〉,教師天地119

盧志文,2004素質教育背景下校長的人才策略中國教育先鋒網,(http://www.edu.cn/20040212/3098881.shtml)。

蘇怡之,2001幼托人員整合與人員素質提昇之政策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ollin,R.著,劉慧珍等譯,1998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台北:桂冠。

Harris M.Cooper著,國立編譯館譯,1999文獻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台北:弘智文化。

幼稚園及托兒所在職人員修習幼稚園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辦法,中華民國9281日,教育部公佈,幼教資訊法令天地:59

幼稚教育法,民國920625 修正,教育部公佈,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7
幼稚園園長、教師之登記、檢定及遴用辦法,民國720611 修正,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4)。

托兒所設置辦法,中華民國700815日修正,內政部發佈,(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1A.asp?no=1D0050004&K1=托兒所)

師資培育法,中華民國8327日公佈,教育部公報270期:14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教育部公佈(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4584001/i1301/rules/high/2-5-3.htm?FILEID=22854&open)。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辦法,中華民國92731日,教育部公佈,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4)。

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

內政部兒童局,(http://www.cbi.gov.tw/all-demo.php)。

幼教資訊,(http://home.pchome.com.tw/family/kidland/150inf.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www.ejob.gov.tw/433.php)。

幼教聯合會,(http://www.deming.com.tw/3/3199811.htm)。

 

回首頁



[1] 一至四項整理自,<師資培育法(中華民國91年7月3日公佈);後四項整理自,<幼稚園園長、教師登記檢定及遴用辦法>(中華民國72年6月11日 修正)。

 

[2] <幼稚園及托兒所在職人員修習幼稚園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辦法>(中華民國92年8月1日公佈)。

[3] 可參閱,天下雜誌(27):92

[4] 參見,托兒所設置辦法第10條及第12條。

 

[5] 公立幼托園所屬國家管轄,收費低,不需招生即有許多人搶著就讀,沒有絲毫市場壓力,因此如同國家所規定的一樣,將保育列為主要重點。他們認為孩子在幼兒成長階段中本來就是要快樂、開心的成長,那些識字、美語等教學等到上國小再學也不遲。(觀察紀錄)

 

[6] 這原因來自於市場的競爭, S5就提到:「有很多家長的觀念還停留在希望小孩能夠學多一點,學精一點,因為家長有這方面的要求,所以我們相對教給小朋友學習的東西也會比較多。家長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小就學習各方面的才藝與知識,而私幼為迎合家長的需求因而產生市場競爭壓力,紛紛標榜著雙語教學、全能發展」(S5)。

 

[7] 參見,幼稚教育法第三條幼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成下列目標:一、維護兒童身心健康。二、養成兒童良好習慣。三、充實兒童生活經驗。四、增進兒童倫理觀念。五、培養兒童合群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