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婚姻滿意度之探討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陳冠蓉

壹、前言

     俗話說:「男主外,女主內」,由江蕙所演唱的「家後」這首歌,歌詞中瞭解出中國傳統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也顯現出女性對家庭的重視。女性相當重視家庭關係的和諧,夫妻感情融洽,更重視家庭功能的發揮(謝秀芬,1997),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相當重視孝道,家庭中長輩說的話即是聖旨,絕對不可違背,在加上社會賦予母親一職的角色期望是順服的、無怨無悔的奉獻與犧牲,常常無法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女性在嫁做人婦後,常被要求做媳婦就要有媳婦的樣子,尤其是與公婆同住者,更須注意到生活上的一些小細節,對於服侍公婆、丈夫、孩子,為家庭無怨的犧牲奉獻。如此傳統的「婚姻制度」似乎將女人名正言順地卡進「相夫教子」的位置中;因此「家庭」這樣的單位,分割了女人與社會的某些連結,使得女人被侷限在「家庭」中,獨自發揮功能(王淑娟,2002)。

社會的變遷,台灣地區家庭與婚姻受到劇烈的影響(簡春安,1994),許多不同的因素介入了婚姻關係中,也因為經濟的因素,使得許多的母親成為職業婦女,但是家中的事務並未減少,形成「蠟燭兩頭燒」的情形。在加上子女的教養方面,中國的母親常需「母兼父職」,單挑起教養子女的責任(利翠珊,林麗文,1998),母親一職常是被認為是任勞任怨的,但是往往在工作與家庭兩頭奔波的情況下,許多的母親負擔不起,婚姻就出了問題。 再加上夫妻雙方都就業,有時工作地點不一定就在住所附近,常因此造成通勤家庭,因此夫妻、親子間相處的時間就少了,相處的時間變少了,溝通的時間就少了,互動的時間相對也減少了,對家庭及婚姻的認同相對可能就降低。

 

貳、 國內外婚姻滿意度

 

一、國內婚姻滿意度

談到婚姻滿意度,首先要談到婆媳關係,婆媳關係應當是影響母親對婚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許多的姻親關係中,有以婆媳之間問題最多,此現象中外皆然(孔祥明,1999)。在中國的傳統的觀念中,一般婚後多與公婆同住,婦女在進入家庭後,需面對種種的生活難題,由於媳婦是來自另一個家庭,許多的生活習慣與規矩和夫家大不相同,往往只能痛苦往度裡吞,再加上女性都是掌管家務的,俗語說:「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婆婆與媳婦之間就容易照成嫌隙,連帶的也會影響夫妻之間的情誼。謝銀沙(1993)以婦女為對象的研究則發現不同的家庭型態在婚姻滿意度上有差異存在,處於小家庭的婚姻滿意度高於隨女方父母同住的已婚婦女。而國內學者伊慶春(1991)曾以西方通用的婚姻適應量表對大台北地區已婚夫妻進行研究,她發現進入育子期的夫妻在婚姻適應上會出現類似直線下降的模式,且這種下降現象會持續不變,並不會因子女離家後重新上升,出現西方U型曲線的特徵。伊慶春(2003)在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中也發現婚姻滿意度會受到配偶關係、配偶家人互動、社區互動、社會支持、個人主觀意識各方面因素之影響。

 

二、國外婚姻滿意度

在西方的研究中,夫妻間的婚姻滿意度會受家庭生命週期的影響,在家庭生命週期中的不同階段夫妻的婚姻滿意度呈現U型曲線,夫妻在結婚初期的新婚期與結婚後期的子女離家期的婚姻滿意度較高,而在養育孩子的階段,夫妻的婚姻滿意度最低(Anderson et al,1983Olson and DeFrain,2000)。在歐美的研究指出,夫妻的婚姻滿意度與互動程度會隨著子女的出生而下降,孩子的幼年時期高度依賴及負擔加重的家事工作,佔去太多夫妻相處時間,因此若要提升夫妻的滿意度就需彼此之間的互體互諒。

 

三、透過溝通方式增進婚姻滿意度

Belsky,Spanier與Rovine(1983)曾經以72對夫妻為對象,研究他們從懷孕後期到孩子一歲間婚姻關係的變化,發現到孩子出生之後,夫妻之間的情愛表達(affectional expression)顯著下降,彼此共同從事休閒活動的經驗也下降,但是先生對家庭事務的參與則明顯增加。

夫妻之間相愛還不夠,還需有維持相愛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所謂的溝通(簡春安,1994)。夫妻間的溝通問題,可從溝通的質與量來說,婚姻問題的產生經常是因為雙方溝的量太少,結婚後,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但是每日講的話沒幾句,如此婚姻沒情趣,一遇到問題就容易產生婚姻危機,因此在平時就要刻意營造相處的時間,互動的機會,讓婚姻初期的滿意度一直延續下去。

 

參、 從傳統到現代國內母親的地位

 

、一傳統母親地位

    在遠古時代,母系氏族早於父系氏族,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在母系社會中,所生的子女是以母氏為姓氏,以母的氏族為氏族,傳說直到夏代才逐漸轉為父系社會,這樣的轉變是因為經濟型態的改變,許多勞力性的工作女性無法勝任,需藉助男性完成,因此男性的社會地位提高了(李又寧,1993),相對的家中許多瑣碎事項,就由女性承擔了,逐漸就形成一套獨特性別架構,男性與女性各有不同的位置,則傳統女性角色期待婦女掌握家務及照顧幼兒的功能(藍采風,1996),且婦女在家庭照顧上分工的經驗不被看重,常被認定為「雞毛蒜皮」的事,自然而然養成了輕忽自己生命經驗的態度(王淑娟,2002。女性在中國傳統父權體制的社會中幾乎沒有地位可言,早期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受教育的機會根本輪不到女孩子,且常受許多不合理的禮俗規範,例如:腳一定要裹成「三寸金蓮」才是漂亮,最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中幾乎沒有發言權,發聲者幾乎都是男性,至於廚房的事情幾乎由女生一手包辦,男生則是被教育為「遠庖廚」,在吃完飯後,碗筷的收拾工作也是女性的事,男性一般則是到客廳看報、泡茶,藉由許多日常生活瑣碎的事情來看,即可發現女性在中國傳統的地位並不高。為家庭付出犧牲這麼多,有時吃力不討好,常被被家庭成員列為囉唆的角色,絕大部分的原因是由於在家中的經濟貢獻較少,決策權也就相對更小。

除了以上所列事項,中國傳統社會中「重男輕女」的現象尤以下所述事件可見一般,女性在婆家常必須藉著「生兒子」取得家族地位,也唯有透過兒子的成功,女性個人價值才得以彰顯(利翠珊、林麗文,1998)。若生不出兒子,因無法為夫家傳宗接代,常怪罪於媳婦的錯,媳婦像是犯了滔天大罪一樣,甚至有些夫家會再替丈夫找尋第二個妻子,女性的地位蕩然無存。

值得欣慰的是雖然母親一直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地位並不高,但是她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存在,我們也可以就每年母親節,各學校的慶祝活動、社會各界舉辦的晚會活動,都一致的歌頌母愛的偉大、母愛的無私,仍然有許多人是注意到母親一職的重要性。

 

二、現代母親地位

社會的變遷,現代許多婦女需外出工作,成為所謂的職業婦女,但是即使婦女就業了,仍須背負著傳統社會規範下所付予的角色與期望,繁雜的家事及教養子女的責任,大部分仍落在婦女的肩上。常在有限的經歷與時間下,母親無法協調妥當的完成所有的工作,常因此而導致婚姻衝突而影響婚姻品質(張美齡,2002)。

隨著女性加入勞動市場,家庭主婦成了職業婦女後,職業上的自尊以及經濟自主的能力,使工作妻子與工作媽媽(working wife & working mother)在婚姻與家庭中的地位及控制權也提高了(藍采風,1996。教育的漸漸普及,許多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劉惠琴(2002)指出教育提供了女人尋找出路的一點曙光,正式體制內的教育提供了文憑,少數的婦女有了文憑,就有了工作,於是有了經濟資源,尊嚴可以保留住。

時代變遷,女性意識漸漸抬頭,女性不再是弱者、不再只是受人擺佈的角色,女性不一定要依附男性而活。在1996年,彭婉如的命案喚起全名的恐慌,也喚起政府對女性的重視(劉惠琴,2002)。1994年台北市長競選期間,陳水扁以候選人身份承諾當選後實施各項婦女福利政策;包括設置多個婦女中心,提供許多婦女服務課程,教導女性必須自己長出力量、集結力量、創造改變的可能,為女性找出另一個出路的方向。

 

伍、 母親婚姻滿意度

 

一、影響因素

    藍采風(1986)的研究指出美滿的婚姻不在於雙方未發生衝突,而是雙方是否有解決彼此不同需求的能力。母親的婚姻滿意度的需求在夫妻雙方是否能有效解決雙方不同的需求。既然談的是母親就更應涉及到子女及其他家庭內的成員或是相關背景因素。國外學者,Miller(1976)發現,男性之婚姻滿意度高於女性,且女性之婚姻滿意度易受「子女數」及「結婚年數」所影響。若以個人背景作分析,則發現高教育程度者有較高的婚姻滿意度、較佳的婚姻溝通行為和較低的婚姻功能失調信念,高家庭收入者有較高的婚姻滿意度、較佳的婚姻溝通行為和較低的婚姻功能失調信念(陳志賢,1998)。而有一些研究也發現職業、婚齡、子女性別、生育時間及教養對婚姻的滿意度有影響(楊琳,1998;莊訓當,1996)。沈瓊桃與陳姿勳(2004)研究指出母親的婚姻滿意度是呈現W型,隨著養育子女的負荷輕重會有變化。

女性在婚姻中被賦予的角色較多,隨著孩子的誕生,妻子的角色轉變為母親,此時婚姻也進入低潮期,婚姻品質下降,並且因為家庭中大部分的家務工作及育兒工作還是落於妻子的身上,妻子對於婚姻品質降低的感受,往往比丈夫還來的大(Guelzow,Bird, & koball,1991)。Kalmijn1997)提出先生參與育兒工作的確可以增加妻子的婚姻滿意度。妻子們的母職感受未必與他們所做家事的份量有直接關連,反而是當先生表現出尊敬與感謝時,太太在母親角色上所產生的喜悅成就等正向感受有增加的傾向(Backett,1987)。利翠珊(1995)針對已婚婦女的訪談研究發現,婦女對於自己因婚姻中所受的不公平對待而生的委屈,往往只需要先生的瞭解即可大幅減緩,找到在出發的力量。

 

二、資源分配

家庭中蘊含了許多的資源,充分運用資源將會使家庭更和諧,婚姻關係更美滿,但家庭中也含有許多瑣碎的事務,等待去處理,母親在婚姻中雖然扮演著操持家務的角色,但是若家庭中的成員願意共同分擔,尤其是做丈夫願意一起分擔家務,會使婚姻關係更和諧,母親對於婚姻滿意度相對也會提高,唐先梅(1999)針對國內21對雙薪家庭訪談研究指出,「做家事」不僅涉及到夫妻時間與資源上的權利分配,同時也是夫妻表達愛與關懷的方式。

一般而言,妻子在婚姻中承受較多的緊張、憂慮與沮喪,根據胡幼慧(1991)的研究顯示,目前國人的憂鬱症狀女性顯著高於女性,母親角色對女性憂鬱症狀而言,尤有不利之影響,因此姻親及朋友的支持是婚姻支持的重要資源之一,尤其娘家的接觸頻率越高能使妻子或是母親的婚姻滿意度更高,若母親需外出工作或辦事時,孩子也有暫時託付的地方,藍采風(1996)指出新婚者的婚姻滿足與姻親的支持成正面的相關性

 

陸、結語

   尤以上的說明,可以見出母親的婚姻滿意度所受到影響的因素相當多,不論是「家庭內」—家庭成員間的相處、「家庭外」—社會所附與的評價,都有所影響。隨著時代變遷,「母親」一職所受到的評價也不盡相同,漸漸的女性意識抬頭,經濟能力也能夠獨立,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改變,在家務工作的分配方面,已能不再由女性一肩挑,男性也能漸漸投入家務工作的分擔與子女的照顧,母親的職務不在那麼重,因此母親的婚姻滿意度也能漸漸提升。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孔祥明(1991)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

伊慶春(1991)中國父母教化方式。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151-173。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新婚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4260-321。

李又寧(1993)中華文化與婦女角色。包家麟編,中國婦女史,3,。台北:稻香出版社。

沈瓊桃,陳姿勳(2004)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33-170

胡幼慧(1991)性別、社會角色與憂鬱症狀。婦女與兩性學刊,31-18

唐先梅(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張美齡(2002)影響職業婦女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探討。教師之友,43(2)48-55

莊訓當(1996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楊琳(1998已婚職業婦女個人特質與婚姻調適、婚姻滿意度質性研究高雄: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琴(2002)助人專業與性別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345 -70

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46

謝銀沙(1992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

簡春安(1994)變遷社會中台灣地區的婚姻與家庭。研考雙月刊,18(6)14-18

藍采風(1986)健康的家庭生活。台灣:台灣省社會福利工作人員中心。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出版社。

 

二、西文部分

Anderson, S. A., C. S, Russel and W. R. Schumm (1983). Perceived Marital Quality and Family Life Cycle Categories: A Futher Analysis’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127-139.

Belsky, J., Spanier, G., Rovine,M.(1983).stability and chang in marria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 567-577.

Backett, K. (1987). The negotiation of fatherhood. In C. Lewis M. O’ Brien(Eds),Reassessing fatherhood: New observations on father and the modern family. CA:Sage.

Guelzow, M. G. , Bird, G W., &koball, E. H. (1991). An exploratory path analysis of the stress process for dual-career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151-164.

Kalmijn, M.(1997). Father involvement in childrearing and the perceived stability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61, 409-421.

Olson, D. H. and J. DeFrain (2000).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3th ed.). Mountain View, CA: Mayfied Publishing Company.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