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布勞岱與東亞資本主義

南華大學教社所研究生 李春金

 

一、「資本主義」觀念發展與討論

()早期「資本主義」一詞主要是在政治領域中,對於富人的一種譴責。

()18世紀後半葉西歐社會已發展出資本主義開展所需要的「硬心腸道德」。建立在自利心之上的倫理學公開鼓吹對個人利益的尊重乃是最高的道德原則。

()生產三要素依供需法則的投入發揮各自的作用,也得到應得的報酬。古典經濟學理論的主張,給予資本家在利潤獲取上一個合法性的理論基礎。

()學術界最早使用「資本主義」是1902年宋巴特(W.Sombart)

()1904年韋伯(M.Weber)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所提出的觀點,是一套凸顯西方經濟制度優異性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社會及非西方社會,對歐美社會同時存在批判及渴求的對立態度,故而對資本主義一詞常存在著愛恨交雜的矛盾情緒。

()邱吉爾的名言「英國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硬心腸的資本主義,給予資本家賺取「合理利潤」的心理合法性,讓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不受傳統道德的譴責。

()資本主義伴隨著帝國主義的擴張而大獲全勝,思想家不再懷疑資本主義精神的合法地位。

()羅斯陶(W.W.Rostow)在《經濟發展理論:一個非共產主義的宣言》一書中提出經濟發展有一定軌跡,從未開發進入開發中國家,再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

(十一)華勒斯坦(I.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理論指出,從16世紀以來逐漸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將世界經濟體區分為中心、半邊陲、邊陲等區位。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一種不平等的分工,半邊陲地區依著地利,成為中心地區剝削邊陲地區的幫凶,同時建立其經濟地位。這也解釋為何除了西歐和美國社會外,其他地區沒能發展出資本主義來。決定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比重和區位之調整。

(十二)布勞岱(F.Braudel)將經濟活動區分為三層,分別是物質生活、市場經濟、資本主義。

(十三)資本主義共通的意涵:生產工具私人占有以及利用它們作為追求利潤的手段。

(十四)80年代之前,學術界對於資本主義的討論,是集中在韋伯和馬克思兩套思考體系間擺盪。

二、東亞資本主義

()韋伯(M.Weber) 在《中國的宗教》一書中,提出儒教不同於基督新教對西歐的影響,因此妨礙資本主義的開展。

()有些學者將四民觀念及重本抑末的看法歸在儒家思想之中,認定兩者對經濟發展有所妨害,因而儒家對經濟的現代化有所妨害。

()到了80年代,東亞地區經濟力量的提昇,似乎是西歐和北美之外,經濟發展成功的唯一例子。

()1979年赫爾曼卡恩(Herman Kahn)出版《世界經濟發展》一書,提及日本及東亞四小龍等「新儒家社會」,其經濟成就與儒家倫理存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如:個人的犧牲、重承諾、責任感等價值,正是儒家倫理對經濟發展的正面貢獻。

()1980年麥克法庫爾(Roderick Macfarquhar)提出「儒家後期假設」,認為如果西方個人主義適於工業化初期的發展,大量工業化的後資本主義階段,所需要的則是儒家所表現出來的群體主義。儒家所展現的世界觀有助於後資本主義階段的經濟發展。

()日本與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構成西方眼中的「東亞銳鋒」。1982年西方思想界對於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成就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柏格(Peter Berger)主張現代化除了歐美的模式外,東亞地區成功地實踐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非個人主義形式。

()1983年金耀基、于宗先的論述和之後數年間相關雜誌的討論,台灣學界不再視儒家文化對經濟發展有所妨礙。

()影響東亞社會經濟生活的是庸俗化儒家(Vulgar Confucianism)。經由儒家的通俗化、世俗化所產生的現世價值,如:自律、家族主義、勤勞節儉等,是東亞倫理生活中的特性,也是影響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

()1995年鄭伯壎指出華人企業組織的運作須兼顧關係、忠誠與才能,和西方企業以才能為最主要考量有所不同,此多重考量的性格發展出華人企業文化的一些特色。

(十一)東亞國家發展特點

1. 日本以工業基礎及對財團家族的支持,最早從仿冒走出屬於自己的空間,成為科技大國。

2. 台灣以設立加工出口區、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等貿易策略,逐步走出資源不足的限制。

3. 南韓對大財閥的支持及重工業的基礎,借債來建立大型企業,從大規模生產出發,積極開發美國市場,創造漢江奇蹟。

4. 香港依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製造業、外貿、金融彼此配合,開展出「東方之珠」的獨特經驗。

5. 新加玻占語言和貿易往來之便,在金融、服務業上都有高度的發展。

(十二)對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的研究觀點

1.均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發展出重視家族連帶、

高儲蓄率的特質。

2.設立加工出口區及獎勵外商投資等策略,取代歐美傳統產業部門的生產,美國亦提供廣大的銷售市場。

3.東亞地區具備優越的地理區位,如:香港、新加玻的轉口港位置,台灣在越戰時的軍備轉運。

4.全球貿易重心和網絡的東移,加快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

5.東亞國家的產品和發展策略類似,彼此既競爭又互相依賴,共同開展東亞地區的繁榮。

三、台灣經驗的檢討

()人情、關係在台灣社會有其正面意義。

()視經濟及貿易活動為富強之道,將營利動機予以合法化,並消融可能觸及的道德妥適問題。

()台灣社會以中、小企業為主,「能夠當老闆」是我們社會的特色。

()台灣的家族企業特色在於未能清楚區分經營權與所有權,信任與忠誠比能力還要來得重要。

()台灣社會以經濟所得創造了一個新的世俗空間。

()台灣社會累積過多剩餘資金,金錢遊戲盛行。薛琦稱之為「荷蘭病」。

四、沃勒斯坦論資本主義

()世界左派歷史理論的崩潰

1.世界左派歷史軌跡是法國大革命與俄國十月革命。

2.法國大革命是被認可的歷史理論的象徵,相信進步,相信人性本質上是理性的,認為歷史是線性前進的,總是朝向良好社會發展的。

3.俄國革命認為以法國革命為象徵的歷史理論沒有完成,因無產階級還受到組織為政黨或國家的群體的壓迫。

4.資本家降低成本的機制是成本外化。方式有三種:廢物轉置他處又不支付處理費、以開採價購買原料但不支付原料再生的費用、使用共同支出建造的基礎設施。

()世界左派的傳統策略

1. 世界左派策略的中心是「兩步走」,先奪取政權,然後改造世界。

2.三個偏好將左派推往國家主義:

(1)認為同質好於異質,集權優於分權。

(2)實質上是相反的。

(3)平等優於自由。

()世界左派的新策略

1. 迫使自由主義者變成真正的自由主義者。

2. 關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世界範圍內造成的複合不平等。

3. 建立使共同福祉最大化並使分配公平的合理社會體系。

4. 生產活動的關鍵是非營利,沒有人得到分紅或利潤分配。

 

 

※班上同學心得報告整理

教社所研一   許倪瑋

資本主義的開展需要很多的條件,在韋伯看來,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在西方社會發展,是西方文明兩千年來「合理化」的結果。因為資本主義所代表的是一種特殊文明的型態,是由合理的永久性企業、合理的簿記、合理的技術、合理的法律、合理的行政管理、合理的精神、處世的合理化、合理的經濟倫理等條件所促成的現世可計算性,以及規律而有秩序的合理化生活態度。而認為東方社會由於受儒家影響的世界觀,不如基督新教在西歐開展出宰制的現世制慾主義,也妨礙了資本主義的開展。因此大部分學者都將東方經濟未能充分發展的責任歸咎於儒家,認為儒家無法面對當前世界政治、經濟變局的挑戰,也是中國積弱不振的主因。

可是後來卻因為東亞地區經濟力量的提升,東亞四小龍的興起,迫使這些學者要另外思考為何東亞社會在模式上與歐美典型的資本主義不同,卻仍可以成功發展經濟,這時儒家倫理反而給予了經濟發展的正面貢獻,甚至認為到達後資本主義階段,儒家有展開的世界觀有助於經濟的發展。我覺得這種轉變也挺有意思的,讓我想到各種理論學說要經得起歷史時代的考驗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能夠依照歷史的發展去轉換思考的角度,這些理論才更有進步的空間。

而台灣的經驗也常常被引為各國的借鏡或參考,包括高儲蓄率累積發展需要的資本、教育普及訓練出高素質的勞動力、儒家傳統的勤勞和自律、家族主義凝聚的整合力量、國家政策配合獎勵投資發展等,不同於歐美社會一樣可以有資本主義開創的經濟奇蹟,東亞資本主義的產生,表示利用原有社會的價值文化,一樣可能滿足世界資本體系的要求,還是可以發展出有交換價值、足以提供參與資本主義遊戲的籌碼,而東亞地區的成功不也能鼓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半邊陲或邊捶國家也能創造出更多屬於自身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功。

 

 

 

教社研一陳美真

「資本主義」一詞最初被以負面態度看待,馬克斯從批判布爾喬亞的私有財產制來論述社會主義的理想。自韋伯於《基督新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為西方資本主義形成的合理化發展,資本主義形成於西方獨特的歷史文化中,這種合理化的發展是新教徒在現世制慾主義中所培養立出來的,依韋伯看法,東方社會的傳統主義是東方社會無法發資本主義的主要原因,而此傳統主義的價值觀主要是源自中國儒家思想「為富不仁」的觀念。然而東亞於後資本主義時期,因大量工業化需建立於儒家的群體主義(個人的犧牲、重承諾、對團體認同、責任感、注重教育等價值),此即儒家思想對經濟發展的正面因素。

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快速建立於高儲蓄累積資本、教育普及與訓練高素質的勞動力、儒家傳統的勤勞和自律、家族主義、政策獎勵、……等因素,而傳統「寧為雞首,勿為牛後」的觀念亦促使台灣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而「品味失調」現象亦於傳統階級解體,而新秩序尚未形成時產生,金錢成為成就的指標。

台灣經濟的繁榮要延續,彼岸成為一主要經營的中心,台灣海外投資大陸佔了六成,台商們是否在「定位的商人」至「設立代理店」,終成為「永久居住商人」,而台灣重回華勒斯坦世界經濟體係中的邊陲國家呢?

面對世界體系的危機,資本家為降低成本,以成本外化方式應對。而政治人物為取悅工人階級而支持高稅制的福利國家制度,所造成的是成本不斷上升與世界範圍利潤的收縮。

世界左派企圖於資本主義崩潰時,建立一個共同福祉最大化並使分配公平的合理於社會體系。對於社會主義所造成資源浪費,應對措施為市場社會主義,以消除不平等與社會浪費。資本主義的危機即一切商品化,而解決的方式是左派的「非贏利」(不是非營利嗎?)消滅利潤與建立一切非商品化。

 

 

 

教社研一 陳佳汶

在西方經濟發展過程裡資本主義之產生,新教的制慾精神與倫理具有重要決定之影響力以促成它獨特性的發展。相較於其他文明社會來看,在中國、印度等非西方國家中,因為缺乏與新教倫理相近的精神,而沒有產生出近代資本主義。但是,相對於西方有新教倫理的精神,在東亞社會地區中其實存有著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儒家文化精神,具有如刻苦、勤勞、重視家族連帶等等的特質精神東亞社會中的現代儒家倫理包含有奉獻精神、對政治群體的認同、內在責任感和較高的文化素養等等,而這些倫理思想使得現代東亞社會能夠具有快的經濟發展與高經濟效率。

資本主義的確會為自己找出路。在西方國家,新教倫理影響下所發展出的資本主義,出發點是在追求自利以促進經濟發展、並謀求社會的最大福祉。反觀之,與東方國家傳統的儒家觀念(個人的犧牲、承諾…等等)是完全大不同。雖然,東亞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不論是非自己產生或者是受到其他因素才能夠存在,但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地區,其部分儒家倫理的特質的確對於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貢獻力。當然不可否認,東方文明一些舊有的傳統觀念的確不利於經濟的發展,當營利行為與道德兩者做為選擇時,我同意,理性的追求個人自利的行為的確可促進經濟,但在東方的傳統觀念下可能會看輕以追求個人自利的行為。所以,我們除了以外來文化的優勢做為借鏡、學習之外,改進那些不利於發展的舊有觀念,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也需要看到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不是一昧的崇洋媚外,外來都是好,當我們忽略到自身的優點時,或許機會已在身邊溜走了。

 

 

 

教社研一 賴怡真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新教的現世制慾精神,使中產階級的經濟倫理排除了衝動的人生享樂,抑制貪婪的慾望,這種現世合理的精神態度,唯讀在西歐社會出現,直接促成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的充分條件。韋伯也曾在《中國的宗教》中討論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資本主義,他認為相較於新教倫理而言,儒家未開展出現世制慾主義來,因此妨礙了資本主義的開展。但是到了八○年代,東亞地區經濟發展成功,打破了韋伯先前的論點,也引起了學者研究東亞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

    在東亞地區中,以中國為例,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歷代政府大都採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在傳統中國社會「士農工商」四民的觀念中,商人位居下等,地位低落,更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產生,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義」,此觀念對中國社會有極深的影響,再加上商人剝削兼併和汲汲營利的做法,令民眾對商人反感。但是儒家並沒有貶低商人地位的主張,到了明清時期,商業發達,商業資本也相當可觀,社會對商人的態度產生重大的轉變。

但是為何中國比西方社會較慢形成資本主義呢?我認為這和中國的科技發展有關,明清時期的商人,大都在中國境內發展陸上貿易,沿海貿易也只拓展到東南亞一帶,因為遠洋貿易的技術不發達。其實儒家世俗化的價值觀一直影響著東亞地區,例如家族主義、謙讓守分、上下有序、團結和諧、克難刻苦等,而科技不發達也是東亞國家共同的現象。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初,東亞國家接觸西方社會後,邁向現代化時代,也因為科技發達,再結合了儒家世俗化的價值觀,使得東亞資本主義蓬勃發展起來。

 

 

 

陳俊宏

    古典經濟學家強調自由競爭,主張讓市場中那隻「看不見的手」(價格機能)充分發揮,就能達成全社會的福祉,政府不該干預市場的運作,才能讓經濟發展的機制充分發揮。韋伯從歐洲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及理論考察中發現資本主義的發展,乃是西方合理化過程中的一環,更是西方文明的精神產物,從中世紀城市的經濟生活,以及新教倫理所促成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羅斯陶(W.W.Rostow)認為世界經濟發展有其內在的軌跡可循,開發中國家只要依循著可以測量的指標,從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就可以循序漸進,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    

    華勒斯坦(I.Wallerstein)沒有任何一個社會能夠擺脫世界體系的影響,也沒有任何社會能夠不參與與資本主義的運作,各社會唯一能做的只是認清世界體系支配不同地區命運的事實,唯有利用體系中的變化,來改變自己所處的地位。決定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是該社會自己的努力,而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比重和區為之調整。

    布勞岱提供了對資本主義的歷史認識態度,認為「資本主義」具有非通透性、不平等、控制、非專業化、長程貿易等特性,與市場經濟不能做分開,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活動的態度,是用控制和不平等的態度來獲取非通透性的利潤,代表了一種能夠設定規則、創造市場、控制分配和在不通透情境中運籌帷幄的能力,充分掌握資金與訊息,追求最高的利潤。

資本主義強調的是自利,而合理化自己追求利益的一些手段措施對西歐而言是相當獨特的在韋伯看來資本主義開展所需要的諸多條件,都是西方合理化發展的歷史成果,具有獨特性,社會非但不會解體而會更進步,達到最佳的狀態,而在東亞有不同的社會發展模式。

東亞新興國家的研究中可發現,其共同的經驗第一種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所發展出的一些群體主義,第二種是取代原先歐、美在傳統產業的生產部門,第三種是東亞地區具有地理上的優越條件,全球貿易重心的東移,自然也加快了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快速。東亞地區的發展模式與歐美有截然不同的發展過程,歐美是以大量的資金及技術去大規模的投資,以大企業的模式去宰制整個市場,獲取最大的利益那就是資本主義的模式,「資本主義」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東亞地區利用原有社會的價值和文化,滿足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要求,發展出具有交換價值、足以提供參與資本主義遊戲的籌碼,可稱的上是世界的一大經濟奇績。

資本家與企業家的最大不同在哪裡?兩者都是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標,對社會的貢獻也都很多,那東西的一些小老闆或企業總裁是否可稱的上是「企業家」?請老師幫我解答一下   謝謝老師

 

 

 

教社研二  施俊良

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裙帶資本主義,覺得很有意思,令人感到興趣的是為何要用裙帶二字?因為這二字的關係是說,很多行為或利益是建立在彼此的親密關係上,而這樣的一層關係是來自於妻子或女性的親戚。就像古代皇朝中的國舅一樣,其實說穿了,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各種的利益可以互相搭配及交換。

關於裙帶資本主義,保羅。克魯格曼將它定義為“商界和政府通過合作使國民福利最大化”。其實政商合作是沒問題因為這樣會讓人民得到最大的福利,但另外一個很大的缺點便是演變成上下交相賊的貪污戲碼。中國俗語說的好,『做官如清廉,吃飯得配鹽』,官商勾結的事情是永遠不會落幕的,因為一切都是向錢看,一切都是為了利益。
以台灣磁浮BOT來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因為當初講好的官方跟民間持股比例,在開始動工之後,一切就變了。為了某些因素,讓預算一直追加,不過追加的竟是官方單位。為什麼?因為主要負責人跟黨政高層擁有相當密切的裙帶關係,任何的風風雨雨皆可以度過。日前更可看到行政院長親自獻上生日蛋糕給高鐵負責人,真是有點奇怪的邏輯。進度無法趕上,試車有狀況,這類種種的問題,應該是民間公司必須自己去處理,而政府不應該像灑錢的機器一樣,漫無目的一直灑,把納稅人的血汗錢都用光。東亞的資本主義應該也是類似的關係,所以才會被形容成亞洲的病痛或腫瘤。

 

 

 

張松露

韋伯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的出現,立基於西方合理化發展的基礎,包括合理的政治活動、合理的法律、合理的市民階級生活與經濟合理化,而東方或其他地方所以沒有出現資本主義,即是因為缺乏上述合理化的脈絡與過程。至於布勞岱對資本主義的觀點,資本主義從其創始以來從未改變其本質,它是基於對國際資源及機會的剝削來擴張自己,資本家從不專業化,而是游走於高利潤的部間之間,基於合法或實際上的壟斷,在不透明的經濟活動中掌握對自己最有利的條件,並以最高利潤的部門為其依存空間(翟本瑞, 2001)。七0年代開始,東亞日本與四小龍經濟崛起,據Roderick Macfarquhar的解釋,西方個人主義適於工業化初期,儒家的群體主義則有利於大量工業化的後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萌芽於西方,並向世界各地強勢推展,隨蘇聯共產政權的瓦解與中國經濟的開放,資本主義已大獲全勝,資本主義由韋伯的理性選擇、合理化發展,到今日似乎變成有自己的運作規則,不再由人類的意志所控制,形成如韋伯所說的「鐵的牢籠」,或布勞岱所言「對國際資源及機會的剝削來擴張自己」。除此,資本主義更挾帶文化的入侵,讓原本多元分化的人類世界漸趨一致,東亞國家經濟繁榮後,伴隨而來的則是舊有文化的沒落,即使原為優勢的儒家傳統也已慢慢瓦解。

參考文獻:

翟本瑞2001)資訊社會中權力與市場關係變遷之研究教育社會學通訊29,(http://mail.nhu.edu.tw/~edusoc/art/ar29.htm),2005/3/21。

 

 

 

教研二  李家伶

楊偉中(2000)提出資本主義的社會乃是存於下列三種形式,1、由生產者與本身的生產物分離:傳統時代農民擁有廣大的土地、農具等,自耕自得的生活方式已經全然改觀,由宰製階級將他們集中化管理,到工廠等地去工作。2、資本家的壟斷:宰製階級將生產物或原料等,掌握於手中,強迫工人要工作,資本家負責壟斷市場、集中物資等方式,透過不合法的手段去迫害或壓榨工人「下階層」。3、勞動商品化:無產階級因本身毫無資本,因此需以力換物,透過本身的勞動去換取每日的生活必須。以印尼的殖民案例而言,當初英國在殖民印尼的時候,強迫他們以低工資去工作,如咖啡、橡膠等耕種,讓宰製階級換取更多的利益。但隨著現今的社會的改觀與科技時代的來臨,不再是資本主義的社會,如今低階級的人民也可藉由教育來提昇自我的階級,並重新非配社會地位。加上目前社會以知識為導向,以智取替勞力的時代將到臨。

以印尼為例:

東南亞地區的資本主義,以印尼來說,經歷過英國、荷蘭、日本等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導致因尼有不同多元的統治風貌。而資本主義的概念則是由英國殖民時,將領土等概念傳授之。當然最為國人熟悉的印尼排華事件,則是當時荷蘭對印尼採取分工的方式,控制大量物資的進出口;而華人當時扮演批發與零售的角色;相對於當地的原住民則是居於弱勢地位,以生產者的角色。在華人本身的刻苦與節儉的美德之下,本身的財富日漸作大,使得荷蘭倍受壓力,而身為被剝削者的原住民[印尼人],認定華人是荷蘭的走腿,來壓榨他們,而形成日後的台華文化。

但以台灣的地區,雖然是美國的交通運輸中心之一,以多元或人口等卻不如中國大陸,唯一優勢是台灣比大陸早先民主開放,而成為華人商圈的聚集地。但隨著近來台灣企業的出走與南向政策,使得大陸的契機藉此繁華,但台商到大陸投資,仍處於多限制,一方面是資金的調度問題,二方面是大陸的政策化不定,三方面是勞工流動率高。因台商跟大陸的合作需保持與社會關係的鑲嵌問題,想要讓生意穩定的不二法門,就是跟當地社會有高度的鑲嵌,但就需依賴當地的人民與官僚,提供固定的原料與物資,除此加上現今商業競爭性的惡鬥,使得企業會加高薪資,以吸引更多的勞工,因此當地的勞工會因某場的薪資調整,而流動率高,也促使技術性的能力尚未培養,高階人才苦尋不到的下場,其次台灣的既有人才無法忍受隔海之思、適應性的問題,使的我國高失業倍增。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