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學校社區關係的最佳前鋒~教師
台南縣立麻豆國中教師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林佳靜
前言
學校、家庭與社區是每個人一生所必須經歷的旅程,這三者關係十分密切,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各具影響,因此這三者勢必要相互合作才可能使一個人得到完全發展,就正如非洲有一句著名的諺語是如此說的:「培育一個小孩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由此可見教育學生的重責大任,是必須要由學校與家長,以及所在社區的共同努力才足以完成,尤其國民中小學採行學區制,各校與其所處社區之關係將更為密切。
近年政府也體認到:重建良善的學校與社區(包括家庭)關係,結合三者力量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真正核心,所以展開一連串教育改革,都再三將家庭與社區的參與及合作列入必要的措施,如「教育基本法」中明文規定:「家長可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並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學校應在各級政府依法監督下,配合社區發展需要,提供良好學習環境」;「國民教育法」亦規定「校長遴選委員會需有家長會代表參與,且比例不得少於五分之一」……。
上述法規宣示:隨著時代趨勢及法規改變,學校應該打破過去與社區之間的藩籬,雙方同心協力匯整出一道巨大的力量,以求「其利能斷金」,但究竟該如何做呢?我們不可否認,建立良善的學校社區關係途徑眾多,但其中卻有一個「直達車」,那就是藉助與學童朝夕相處的「教師」力量,來促進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良善,故本文茲將焦點聚焦在建立良善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最佳前鋒」:教師。
壹、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意義
林明地(2002)將學校與社區關係定義為:「學校與社區關係是學校與其內、外公眾之間以相互尊重為立場而進行有計劃的、持續的、雙向的、以及真誠的溝通歷程管理,強調參與、資源互惠及相互服務等方式,以使學校運作良好,獲致家長與社區民眾的支持與協助,並使學校教育能適當地符應社區的需求。」不過林明地的定義卻未將「協助社區發展」列入,但筆者以為,隨著社區居民意識的高度成長及雙方互惠的原則,學校與社區關係,應在發展逐漸成熟時,將「協助社區發展」的任務納入。
貳、建立良善學校與社區關係的必要性
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的風起雲湧,社區意識的形成,理論與實證研究都顯示,學校與社區關係密切(林振春,1996),所以建立良善的學校與社區關係是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以下茲就三個面向析論之:
一、就「學校」與「社區」關係而言
(一)社區是學校輸入(學生)的來源:學校應瞭解社區的歷史背景、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以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
(二)社區是學校教育過程的夥伴: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念,必須在社區得到實踐與增強的機會,否則學生出了校門就面臨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教育效果必大打折扣。其次,因為學校資源有限,而社區不論是物質與人力資源都相當多樣,學校若能善加運用社區資源,增加彼此合作機會,則能更提昇教育的功效。
(三)社區是學校產出(畢業生)的接受者:學校產出素質的高低將會影響社區居民對於學校教育的態度、支持程度、甚至決定投入經費的多寡及努力程度。同時,學校站在協助社區發展的角度而言,除了應該注意社區的期望之外,更應提高學生之受教品質,使畢業的學生有能力改善社會的壞風氣,導引社區進步與發展。
(四)學校是社區的主要教育資源:近年來,學校成為社區的「公共財」及「學習組織」之觀念逐漸被接受,社區擁有分享及維護學校資源的權力與義務,學校服務對象亦應超越學校的「圍牆」,使學校的教育資源「開放」給整個社區。
(五)學校是社區的文化堡壘:學校提供各類教育,普及全民接受教育與進修的機會,從時間而言,學校更成為社區居民終身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使學校成為「社區的學校」。
二、就建立關係的目的而言
(一)維持學校內部正常運作,凝聚向心力,提昇教育品質
1.確定社會大眾對學校的看法及期望
2.激發民眾對提昇學校教育品質的一份責任感
3.擴大內部參與,群策群力
(二)適應外部變遷,使組織獲致外來的支持
1.爭取社會大眾對學校教育給予適當的經費支援
2.贏得民眾對教育人員及學校教育的善意、尊重與信心
3.實現民眾的改革需求及促進社會的進步
4.讓民眾參與學校教育工作並解決學校教育問題
5.促進學校與社區的真誠合作,共同為改善社區生活而努力
三、就學校特性而言:
(一)對社會具有引導性的組織:由於學校組織所進行的教育,常被認為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之道,亦是「最後的希望」,再加上人人都受過不同程度的教育,因此似乎人人都懂得教育,就好像「當提到學校時,似乎人人都是專家」因此兩者勢必要建立良善的溝通管道。
(二)是由納稅人所供養的養護性組織:學校大部份依賴納稅人所繳納的錢,透過預算制度加以分配、使用,因此學校組織受養護的程度頗高。(林明地,2002),甚至連被視為自行籌措的其它收入,如學生的學費、推廣教育的經費、建教合作的經費、或捐款等,這些經費亦大多掌握在「別人」的手上,因此學校對外在環境的情境依賴性相當高。
(三)對學生的入學很少有拒絕的權利:尤其是公立的國民義務教育學校特別不能拒絕學區(社區)內學生的入學,學生們所帶來的信念、需求、價值、動機相當多樣,增加學校教育的困難,亦凸顯學校與家庭及社區雙向溝通與良善關係之建立的重要性。
參、教師實為建立良善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最佳前鋒
謝文全(1999)認為辦好學校社區關係的途徑,主要有下列五種:瞭解並接觸社區、讓社區瞭解及接觸學校、為社區提供服務、把學校教育辦好、運用社區資源;而筆者以為「把學校教育辦好」才是建立良善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真正不二法門,因為學校如果能夠把每一個學生教好,自然社區居民便能對學校充滿信心,也就是「經營家長的信任系統」,使社區居民(學生家長)能進而為學校貢獻一己之力,而這之中的關鍵便在於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其理由如下:
一、真正的教育要落實在良好的親、師、生關係上:
學校的成員幾乎天天見面,因此具有個別化互動關懷、彼此承諾、價值共享等這些與家庭、社區相似的特質,尤其是「教師與其所教的學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師若能做到真誠的關懷每一個學生,將更能建立出良善的學校與社區關係。
二、教師的專業角色信念
角色(role)是指社會結構中對於承擔某一特定職位者的一套期待與規範,預期某一角色可能的表現,希望該角色應該如何表現(陳奎熹,1996)。而成為一位傑出教師就必須具備五大專業角色信念(天下雜誌,1998)。
(一)老師必須關注學生,帶領學習:所有的學生都有學習能力是老師的基本信念,老師應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調整教學,了解學生發展與學習的原理,平等的對待學生,不要因為學生能力不同、身體殘障、社會文化的背景、語言、種族、性別等因素產生偏見。
(二)老師必須熟悉自己的專業,以及教學方法:教學的兩大基本原則是全心投入學生的教育及所教授的科目。優秀的老師應深入了解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特質,以做為帶領學生接觸各個領域的入場券。同時,因應學生適當的學習方式,提供多種學習管道,使學生從學習的歷程中,從事有效的教學活動。
(三)老師要負責管理與督導學生的學習:教師要將自己視為助學者,因應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並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教學資源,充實學習活動,並以有效的班級經營,激勵與引發學習的樂趣,追蹤與評核學習的進展,以輔導學生的學習。
(四)老師能夠有系統的思考自己的教學,並從經驗中學習:老師有專業的責任,必須不斷地加深知識與技術,並向外尋求學習機會,請別人觀察自己的教學,提出批評,詢問學生與家長的反應,適時的將新發現融入教學,不僅能提高教學成效,也是學生學習批判、分析思考的典範。
(五)老師要結合家長、專業人士及社區的力量:教師的教學工作應該跨出教室,延伸到更廣的學習社區。因此,教師應與其他專業人士,如課程專家、輔導學者等合作,參與提升學校的教學品質;另一方面,讓家長與社區人士參與學校教育,經常與他們溝通,尊重他們的看法,告知他們孩子的成果,讓他們了解學校的教學計畫,相互增強合作的夥伴關係,以協助學生的成長。
從上述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學校教育及學校與社區關係的建立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今天一個視「建立良善的學校與社區關係」為教育改革成功核心的關鍵時刻,我們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在學校形象的宣傳廣告,倒不如貨真價實地把學校辦好,拿出學校教育真正的產品「潛能充分開發的學生」給廣大的社會大眾看,這才是真正的「活廣告」,而這便要端賴於我們教育最前線的教師,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夠跟社區家長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很自然地學校的形象便會愈來愈好,而社區家長也會愈來愈配合學校,雙方匯整出一股極大的力量,而我們的教育也會愈來愈好。
肆、結語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為歐美創造了新價值,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在這樣矛盾的時代時,英國小說家狄更斯說:「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人類希望的春天,也是充滿絕望的冬天」,透過逆向思考,滿目瘡痍的當成台灣社會,不正是教育工作者最好的舞台嗎?
近年來教育改革的成效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如預期,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忽略了家庭與社區這兩個重要的資源,因此多位學者建議「重建良善的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校與社區之合作」,是未來教育改革成功的核心。(林明地,2002)。
學校的學生來自社區,因此學校的發展自然會受到社區的影響。從經濟的角度而言,不論公立或私立學校,其經費不是來自稅收就是學費,所以學校的能否生存與社區息息相關;就社會問題的角度而言,「社會問題經常起源於學校,而後又進一步影響學校」,所以社會問題事實上就是學校問題,學校與社區應共同解決,隨著時代改變,家庭、學校、社區有環環相扣的緊密關係,所以身處社區中的學校,肩負著多重責任,由於家庭對孩子教育日漸的重視,使得家長開始跨入校園,社區更因活動空間有限,期盼學校打開大門,因此雙方期待透過認知與互相的了解,讓學校有形、無形的圍牆一起倒下吧!
參考文獻
天下雜誌(1998)。1998教育特刊:跨世紀希望工程師。1998年11月18日出版。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振春(1996)。社區意識與教育改革。教育研究,51,14-22。
陳奎熹(1996)。社會變遷與師生關係。彰化文教季刊,39/4040,5-11。
謝文全(1999)。學校行政。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