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小孩來養別人,父母你怎能不氣呢?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董麗美
台大教授吳淑瓊表示,未來的社會是「年紀越大、女人越多」。根據統計,2000年台灣65歲以上的女、男比是898:997;而80歲以上的女、男比是134:149。推估到了2010年,則分別是1231:1125、253:240。但到了2030年,65歲以上的女、男比是2711:
2328;而80歲以上的女、男比是543:371。因此,吳淑瓊強調,在女人平均壽命比男人多5、6歲的前提下,未來因喪偶、離婚或未婚孤身女性老人的長期照護問題,將隨高齡化的人口現象越來越被突顯出來。
以現今醫療水準來估計男女平均餘命,女性通常會比男性多5~6歲,根據人口推估,未來的老人問題也將是老女人的照顧問題,且隨著生育率下降而更形嚴重,尤其當生育率已低於人口替代水準(即一個女人一生中生不到兩個小孩來替代兩個大人)時,人口金字塔將呈倒三角狀,即老人人口佔總人口的多數,具有生產力的青壯年人口次之,嬰幼兒最少,這種情況將使少數的青壯年人口必須去扶養多數的老年人口與嬰幼兒,屆時青壯年負擔必然相當沉重。
每個人不一定會結婚也不一定會有小孩,所以昔日養兒防老的觀念,已漸不可行,然而,當家庭已無法負擔老人照顧時,就必須仰賴國家的社會安全制度,而當國家完全介入老人照謢問題時,也意謂著經費來源必須從稅收中取得。假定民國130年後將收取老人照顧的稅收,那繳納的人口就是15-65歲有工作的青壯年,國家將這筆費用支付於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時,是否有其不公之處呢?有的,因為在民國130年的青壯年人口是民國100年所生的嬰兒,是民國100年那群父母辛苦地把他們扶養長大,但到了民國130年時卻得養未生育小孩的老人,如此不公的社會制度,有生養小孩的父母怎能不抗議;沒生育小孩的人是否也該為自己的未來盡點心力!
因此,國家應該補償有生育小孩的父母,不管是推行育兒津貼或是親職假等補助,或者向沒生育的人多增些稅,以支付未來老年所需的費用,但是依國人的「只想享受不想付出」的情形觀之,要向沒生育小孩的人增稅是不可能的,唯有朝向補助生育的政策才是支撐社會安全制度的上上策。
Susan Sontag 逝世之我思--所謂的知識份子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紀佩君
西元1933年生於紐約的Susan Sontag,是半世紀以來美國重要的人權女作家,也是重要的新知識份子。他一生熱愛唸書,必且將他所見所文化為成熟的文字和大眾交流,不但在文字上可見他的成熟評論,也可以在劇作中看見她的知識美感。Susan
Sontag代表的是新時代的知識份子,就如同薩伊德所謂的知識份子:對於一切的權威與傳統帶著質疑,並且提出批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顧一切艱難與險阻。或許有人認為他是激進的反美主義者,但是反對者總還是無法不被他的文字吸引,從中找到刺激與未見之事物。而要有這樣的功力,在於Susan
Sontag廣泛的涉獵,勤快地閱讀,內容包含符號學、詮釋學、文學、攝影學等等,她都願意付出時間去了解,因此他所散發的魅力就在於聰慧、機敏與其所擁有的知識。
中國傳統的知識份子是透過科舉的制度所篩選出來的,每個知識份子必須在專制的制度下,以內聖外王的理想為優先,但對於國家的政治必須以不觸犯君主的意志為考量,如此才能有機會將自己的意見上呈,以待機會讓君主接受。而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的言論自由卻一直到近一個世紀前都沒有再出現,可見中國的知識份子能夠為社會國家做的事雖然多,卻都遲遲無法付諸行動。直到現在民主的理想盛行,教育制度的普及,才讓現今的知識份子言所欲言,將自己對於社會、國家的評論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社會充滿來自各方不同的聲音,彼此爭議,讓社會在這樣的論辯中逐漸進步。
反觀西方啟蒙時代以降,知識份子以普遍化的良心與理性代言人身份出現。他們以願景勾勒未來,並且努力推動時代前進。英國在保守知識份子與進步知識份子之間相互攻伐了兩百年之久,法國在德雷福斯(Dreyfus)事件之後,一整代的知識份子聯合起來為公平正義與當朝者抗衡,顯示了過去的知識份子所要表現的是為了良心與理性,不斷追求社會的公義。但是當代的知識份子已經不再只是良心的知識份子,反而是政策取向的知識份子,這樣的名目成了主流,也成了一種專業,不但對於社會或政治的事件提出不同的願景,更對從事各種瑣事進行思考與鑽研。於是作為一個知識份子不再簡單,必須廣泛的閱讀與涉獵知識,甚至旅行,一切都在增進、累積自己的知識,好對社會與所見所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顧一切的困難與阻礙,甚至表現出薩依得所採取的「批評」的立場,使自己的理念獨立再現於各種文字或藝術的表現之中。
知識份子不但需要歷史、社會、政治的觀點,更需要涵養文學、藝術的內容,而Susan
Sontag正是符合了這個標準,然而這樣的標準不就是社會學培養學子的態度嗎,這不是在誇大社會學系,而是社會學本身就像一門帝王之學,讓學子可以沈浸在這樣的廣泛的學習當中,對任何事物都有反省的能力,對任何事物都能夠敏感到瞭解其背後的含意。今天一位重要評論家已經如流星般隕落,我們應該要記得黑夜中劃過的光芒,並且探求如何讓光芒永恆及擴大,也就是後輩知識份子要努力追求在背景上的積累,與理論上的推演與精進,人類社會才可以在各方面不斷糾葛,產生出新的願景、實踐動力以及更為正面的批判利齒。
再好的社福服務也比不上鄰人的關心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蕭鈞禧
在全台灣還沉浸在新年的快樂時,在高雄市前鎮區有一位老翁,因為不堪長年照顧臥病的妻子與智障兒子,先勒死妻子再上吊自殺的悲劇。
隨著社會進步,都會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越集中。人與人之間住的距離變近,心裡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傳統社會中,對他人關心問候的情形不再,鄰里間的互助情形也越來越少。對他人漠不關心、自掃門前雪成了現代人的最佳寫照。
之前,有新聞報導指出,獨居老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人發現,男子帶著一家六口開車落海自殺等等。由於經濟情況不佳,生活壓力迫使他們走上自殺一途。然而這許多案例其實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從許多自殺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自殺的原因多是家中有需要照顧的病人或是有許多子女需要扶養,而家中的經濟來源卻只有一人,在面對又要照顧家人又要出外工作的情形下,常使得家中的主要照顧者難以兩頭兼顧,最後不得不走上絕路。
其實政府對於社會上的許多弱勢族群多有提供各式服務與補助,例如居家服務、低收入戶補助等等。但由於取得的資訊不足,使他們不了解政府有提供這些社會福利服務、補助,也使他們不懂得向外尋求協助來改善他們的生活。
雖然政府成立許多的機構、提出許多照顧弱勢族群的政策及協助。但對散居在社會各角落的弱勢族群,其所能提供的服務與補助仍無法完整的普及到社會上每個角落。因此鄰人的關注,便成了政府在照顧弱勢族群的延伸。透過鄰居對弱勢家庭的關心,適時的協助這些家庭解決困難。在能力不及時,可以協助他們尋求政府的幫助,改善問題。使這些家庭可以脫離困境,也可以制止他們走上絕路。
先有經濟繁榮,才有資格、有機會追求其它有意義的價值嗎?
~~批判物質主義與後物質主義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許智偉
昨天中午跟麗美聊天的時候,麗美說:「哇,台灣捐五千萬美金啊,何不幫助自己國內貧困的人呢?」
大家習以為常的觀念是:自己要先求得溫飽,再去想如何幫助他人。從宏觀一點的角度來看,物質主義與後物質主義似乎是最好的翻版。物質主義追求的是基本的生存權(例如經濟、罷工、),後物質主義追求的是價值與生活方式的自由權(例如男女平等價值、環保、同性戀、消費者運動….等等)。
在貧窮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金錢及物質很重視,那個社會的精神面貌便會變的很「物質主義」(Materialism),而當社會越來越富裕時,人們便開始追求物質之外的東西,精神面貌趨向「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根據研究,西方社會在70-71年,物質主義者比後物質主義者多三倍,到1988年,物質主義者的數目僅多三分一.例如86至87年,荷蘭的後物質主義者佔25%,西德24%,大部分歐洲國家在10至20%之間,美國則是16%.在11個所研究的西方國家中,所有國家都顯示同一規律──先有經濟發展,才有其他價值的追求。
但是我反對這樣的觀點,基於以下三點:
1. 誤把經濟成長當作目的本身!我們常忽略了其實經濟成長的背後,是由許多價值所支撐的,但如今我們卻已為我們是為了經濟而經濟,忘了經濟背後的價值動力,所以我們會以為,先有經濟發展,才會注意到其他重要的價值,這正好證明了韋伯理性化牢籠的存在。
2. 阿拉伯與古巴。阿拉伯,一個經濟能力很高的國家,但是社會極度不平等,男女地位懸殊,貧富差距嚴重。而古巴,經濟能力很差,但是社會福利做的很好,貧富差距小。由以上兩個例子我們知道,經濟發展與追求價值是沒有因果關係的,所以,不一定是有錢才可以當好人,我可以是個有錢的壞人(阿拉伯),或是個沒錢的好人(古巴)。
3. 現在是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社會,剝削已經況散到全球,你身上穿的衣服,可能是印度某個血汗工廠生產出來的,所以國際觀的培養是很重要的,台灣不是單獨活在世界上的,而是與各個國家緊密牽連在一起的。宏觀的觀點,才更可以看出台灣的地位,更可以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除了愛自己,愛自己的同胞之外,要擴大到愛別人,愛其他國家的人民。如同馬克思說的:「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要站起來阿!」
真的是自己顧好才能幫助別人嗎?一個國家真的是經濟要先發展起來,才能發展社會福利嗎?一個國家一定要先確定自己國內沒有窮人,才有資格幫助其他國家嗎? 我並不這麼認為。
地震 震出人性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健倫
一場百餘年的浩劫,震走了南亞數個國家的十幾萬條的生命,不僅破壞了環境的生態也震出了人性。地震過後當各國家的紅十字會、搜救隊紛紛投入人力與物力去印尼以及斯里蘭卡等國進行救災之時,台灣卻有官員提著球袋前往普吉島打小白球,而旅遊業者也緊急開會,它們所討論的內容不是給予災區的民眾提供更好人道方面的援助以及如何去振興被海嘯所破壞的自然環境,而是旅遊業者彼此搶生意拉客,如何提供更好的渡假去處,普吉島以及南亞等國家沒辦法去沒關係,旅遊業者開始鼓吹南台灣的墾丁以及災區的國家外等都有適合去旅遊的地方,打著如何吸引更多消費者的如意算盤。對於那些只注重自己利率的商人而已,這次的地震災難對它們來說只是一個新聞議題以及一個經營上的危機處理而已。只要災難不是發生在自己周遭就可以視若無睹。今天,又看到更另人駭人聽聞的新聞,普吉島最近出現了一匹外國觀光客,還爭相與屍體合照留念,這種豪無同情心的做法真是令人感慨阿!
2004年底的12月26日發生的9.2級的強震所引發的海嘯造難以估計的損傷,許多人流離失所,這可說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天災,許多團體也紛紛拋磚引玉希望能喚起世界各國更多的援助。幾天下來,災區的物資還是十分的匱乏,還是能盼望各國能伸出援手。從這一次的南亞大地震,也讓我想起了民國八十七年台灣所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當然事發後,我國得到不少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道救援,也因此救出不少的傷患,在這裡也看到了人間的溫暖。世事變幻無常,今天不論災害發生在那個國家,我們國人都應該本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伸出我們的援手,給予其援助,或許你那小小的人道救助卻可以使它們重建家園。
6108億另類用途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松露
日本批准李前總統簽證,允許前往觀光,引起北京政府高度不滿,向日本政府提出強烈抗議。日本政府則一致口徑,認為李前總統已是一介平民,且此行只是純粹觀光,不涉政治,中共過度反應,終於讓李前總統得以成行。不過觀光期間,為了符合觀光名義,日本政府限制各種媒體的曝光與訪問,被日本媒體形容為“沉默之旅”。此事件顯示,中共除了在國際正式組織運用各種政治優勢對台灣進行打壓,甚至連對已卸任元首,都企圖以政府力量來影響他國內政,達到限制李前總統的旅行與行動自由。雖然讓大家再次見識到中共政權的蠻橫,也充分表現其對台獨言論的憎恨與不理性反應。
2004年12月29日北京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更破例在第一讀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草案,交給明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議審議。各方面解讀此項法案是中共為武力犯台制訂法律基礎,宣示統一的決心,對於台獨勢力的一大警告。
面對中共的步步進逼,台灣方面則正為6108億軍購案朝野爭論不休,國防部長李傑說出:「六千一百零八億元預算沒有過,能去美國的就去美國,其他人則死守台灣,打到最後一兵一卒」。讓人為台灣未來感到肅殺與憂心。
只要台海發生戰爭,台灣不論輸贏,都將付出慘痛代價。但是如果就此投降,放棄台灣已有的政治、經濟自主現狀,受中共統治,大部分台灣百姓並不贊同。這可由台灣智庫針對《反分裂國家法》所做民意調查結果看出,五成八受訪者認為台灣應該舉行防衛性公投保護台灣主權,近八成不贊成中國利用此法作為武力犯台藉口,和分化台灣內部團結。
6108億軍購預算被批評為債留子孫,向美國交付的保護費,若用於台灣各項經濟、文化、社會福利等建設幾十幾百年用不完。但是不買武器,如何對抗中共的威脅?如果為維護台灣的安全6108億保護費是必須的代價,或者可以選擇以另一種方式來支付,將準備對抗中共打仗的軍事費用,拿來支助大陸上百姓的福利支出,如愛滋病防制,內陸或鄉下百姓的水、電、醫療與教育等基本生活品質的提升,與大陸上的民間組織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伸出我們的友誼之手,由互助中增進彼此的瞭解。所謂一個巴掌不響,不以敵對,而以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善用我們的經濟優勢,或許更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友邦的敬重與對岸人民的認同。
健保法規補牆,醫院正常營運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劉明欣
北市的新光醫院調漲夜間掛號費,由原先的150元調漲為500元,而其他家醫院目前雖然未跟進,但仍處與觀望的狀態。
衛生署給予醫院自行訂立掛號費,原先是基於健保總額給附制度,給於醫院較有彈性的收費,再者也藉由醫院較高的掛號費來落實推行以久的轉診制度,避免民眾大小並都往大醫院裡跑,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然而現在醫院藉由握有調整掛號費的主控權,以吸收成本為由自行調漲,然而醫院在做此動作行相關單位卻無從插手管起,原因在於缺乏配套措施的機制,衛生署留給醫院的機會管理太大的空間漏洞,的醫院在未通報營運狀況前便可以吸收成本為由調漲掛號費,而且漲幅超過3倍。
前陣子健保總額給附引發的一連串風波,許多醫院都傳出營運捆窘、難以經營的問題,但現在醫院高幅度的漲幅掛號費來解決營運成本的問題,在這之中犧牲的依然是無助的求診民眾,醫院調漲掛號費依法可循,法規管不著,有人提倡交由市場經濟機制解決,掛號費太貴的醫院自然就少人去。但試想,醫院並不是以營利為主的機構,如果交由市場機制去解決,起不成為有錢人到大醫院,窮人看小診所的情景。
醫院應該回歸就醫診療為主要動機,但前提是醫院也必須有正常的營運,所以健保與相關單位的法規制度必須完善,使醫院能正常運作,讓醫療單位能夠發揮保健民眾的功效。
南亞強震大海嘯特別報導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李怡青
強震引海嘯 南亞逾萬死 (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
編譯莊誠╱綜合二十六日外電報導〕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外海的印度洋二十六日發生芮氏規模八點九的強烈大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嘯不僅橫掃亞洲各國海岸,甚至直達非洲東岸。首當其衝的南亞各國沿海地區災情慘重,已有超過一萬人死亡,數千人失蹤。這起印度洋大地震是全球自一九○○年以來的第五大,更是四十年來的最大規模地震。
地震發生在當地上午七點五十九分(台北時間上午八點五十九分),引起的海嘯最高達
威力強大的海嘯順著東部非洲延伸,包括索馬利亞、衣索比亞、肯亞與坦尚尼亞,重創附近數十艘船隻,並將低窪地區變成水鄉澤國。海嘯來臨時,數以千計的觀光客正在肯亞的海岸歡度耶誕假期,目前已知至少有一人喪生,數十人失蹤。海嘯掀起的巨浪也迫使肯亞當局下令關閉海灘。
根據美國地質學會的測量,這起地震震央是在蘇門答臘島北部的西岸海域,位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西北方
受海嘯侵襲死傷最慘重的國家是離震央約
以上的新聞,並不是最新的新聞,只是這幾天都報導著,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陸陸續續投入賑災的工作。
以佛家的角度來看這則新聞,它則是顯露出「無常」的真諦,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剎那間,還來不及意識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就到另一個世界了。具有理性的人們分割了時間,將時間分為白天與黑夜、工作與休閒、現在與未來,未來變成可規劃、預期的。在一年之中,大多數的時間裡,人們拼命的努力工作,只為了換取短暫的「休假」,逃離原有的生活空間,到另一個風景優雅的環境中,試圖消解過去的辛勞,獲得生命中應該享有的愉悅,然而,理性的人類怎麼也無法「籌劃」出海嘯的發生,非預期的後果吞噬了每個人精采的後半生,留下的是錯愕的旁觀者,對於「生命」又開啟另ㄧ扇窗口。
遙望生命的舞台,在前臺區域,人們總是依著劇本,努力的扮演自己的角色,然而,前臺不僅是門面而已。為了維護本體性的安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角色扮演,看似單調無趣,日復一日、沒有任何改變,但是互動其中的情感關聯,是行動者行動的動機來源,能促使人們共同演好一齣戲。逃離原有工作生活的前臺,人們到一個不須隱藏真正情感的後臺-休閒活動地點,一個能夠暴露真正自我、放鬆的地方。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這齣戲令人傷心的閉幕,對於能夠繼續呼吸的人而言,除了感傷之外,還有提供援助的行動,世界依然在轉動,社會依舊由人們形塑著,進行每一天的生活,開始另一個戲碼,繼續運行著。
金剛經中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了下一場戲劇的演出,過去的已過去,仍然是要回到儀式性的舞台,繼續演出。
硬草莓的元旦精神宣言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王叔楨
以Strongberry硬草莓概念的世新輔仁大學廣告系學生,於一月一日元旦當天,在總統府前發表「Strongberry元旦硬式精神宣言」。他們以Strongberry Man為精神領袖,率領全體硬草莓宣誓:今後將誓以至誠參加各種職場障礙賽,並惕守一切規定,服從硬草莓之精神。
這群硬草莓們選定元旦向社會大眾宣誓,表達硬式草莓的強烈決心。為了表現出硬草莓的特質,硬草莓是一種虛擬的人物概念,他抗壓、他強壯、他充滿活力,為了展現自己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宣誓儀式,這群七年級的硬草莓們,還帶來一段熱情的健康操。讓現場氣氛頓時熱鬧不少,得到很多現場民眾的熱情支持。
而從早期羅大佑的「之乎者也」到近期丸子三兄弟的「八一草莓」,不同的年代中,訴說著當時年輕人的想法、價值觀以及對社會情境的批判,只是「草莓族」這一詞,常常被拿來形容年輕人,很多人都以為這是近兩年才冒出來的詞兒,其實,早在1993年由就業情報雜誌社發行的《辦公室物語》中,該書作者翁靜玉即指出:「草莓族因出生環境背景比新人類更富裕……,如同草莓,僅能生長於溫室,不耐風吹雨打,不能掐,不能捏,故稱之為『草莓』」。原意並非指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現在的五年級生,他們作為「後嬰兒潮時代」世代,不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都與先前的世代有明顯的差異。當然這種現象並不是台灣才有的,當時在其他國家也掀起不小的世代論辯空間,比如,美國—「X世代」、日本—「新人類」以及韓國的—「386世代」等。
草莓族們為了不再讓人認為他們只是虛有其表、不抗壓的一個世代,因此決定在元旦選擇有意義的方式來為自己做辯駁,並將以更具體的行動來讓人一新耳目,以改錯誤的認知。就讓我們拭目以待,等待新世代的成長,等待社會更燦爛的一代茁壯!
從南亞之災看娑婆世界的苦厄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溫惠貞
原本風平浪靜景色宜人的沙灘,突然捲起了數尺高的海嘯,呑噬了無數人的生命。當世上的人在歡渡新的一年來臨時,南亞的人民卻要面對親人死亡的悲痛。
以佛法的觀點看,眾生的苦厄都源於自己過去世所造的惡業,過去愛殺生或傷生,未來的惡果就是短命或多病;過去世一毛不拔吝嗇或偷盜,未來世就會落得貧窮;在婚姻中對配偶不貞,未來也會感招被另一半背叛的命運...。佛法最大的功用在於防患於未然,告訴人們不要作惡,免得未來遭受惡報的折磨,與其在受報時自怨自哀自憐又自卑,何不如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不要犯錯!可惜的是現在的佛法已變成了事後補救的工具,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如親人死的時候,請師父來誦經拜佛,在生都不願意聽了,死後又怎會有興趣呢?
很多學者專家致力於改善結構的不均,希望能實現烏托邦的世界,如果以佛法的觀點看這個世界,它是眾生業力感招而成,除非人們斷惡向善,才會感得外境的改變,否則這個世界永遠會有人們無法控制的災厄發生,因此這裡並非久留之地,所以佛陀告訴人們種種方法,如修行、行善...,改善自己的命運,並且未來世能到更好更安穩的世界去。
南亞的地震海嘯已造成十多萬人失去了生命,也讓無數的家庭破碎,我們在這裡的人無法幫忙到他們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捐錢,協助他們災後的重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災民早日脫離苦境,也讓事後的補救儘量做到完善。
勞工問題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融達
根據新聞報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研所調查發現,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勞工僅百分之七自覺工作壓力大,九十年增至百分之十三,百分之三十九勞工自覺生活壓力來自工作,勞工肌肉酸痛的年發生率更高達百分之六十三,顯示健康亮起紅燈。
一直以來社會中有關勞工的論述,大抵不脫離薪資、失業或就業等這類的勞資糾紛上,但對於勞工的健康論述則不但是社會所沒重視到,連勞工作為一個自主行動者也對於這個議題興致缺缺,更不如對實際在眼前的勞退新制的爭議所投入的關注。這其中有許多的原因值的去探討,為何現代社會中養生保健的概念喊的滿天熱潮,卻沒有人願意去關心或注意勞動者的健康問題?亦或此背後所隱含的社會意義?
每當談到台灣工人文化的時候,幾乎都會帶到其生活習慣的構成,如台灣勞工許多必須依賴維士比這類的藥酒才能夠上工、煙酒檳榔風氣高度盛行等,工人文化所建構出的生活習慣的確會對其身體健康構成影響,但一直以來不論是勞動者或非勞動都視此一為正常的社會現象,因此對於工人階級的健康程度行諸於社會每個人的心中大多都不脫”較差”的心理認知,而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氛圍之中,勞工的健康問題已經被視為一常規普遍存在的社會事實,同時這就塑造出勞動者就等於是拿健康(生命)來交換現實生活中的經濟需求的勞工論述,因此勞工的健康惡化問題絕非今日才浮上臺面,而是在不斷的被刻意忽略和議題本身的高度被自我認同化,此一問題就變成普遍為人所知的問題,而不再為社會大眾所關心。
對於台灣的本籍勞工已經如此,更何況目前一起建構出台灣的勞動力市場的眾多外籍勞工的問題?外勞的傷亡問題在台灣的社會往往只有在造成工安事件的時候才浮上臺面,但在勞委會的統計處和職訓局的資料中,卻沒有有關於外勞的傷亡相關的任何統計,外籍勞工的健康問題高度的不受重視,這除了主管機關對其生活存在的高度漠視之外,更是台灣現行對勞工健康問題論述的一個明證,而在這種特定的健康論述中可以看出,這種普遍健構出”勞工健康問題不是問題”的現象不論在台灣或外籍勞工在面對此一議題的時候都是相對的陌生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