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讓溫柔婉約的傳統女性消失在時間的河流裡,好嗎?
� �
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 董麗美
不只女性主義者,連一般人也都主張男女平等,積極的立法以保障女性各方面的權益,包括夫妻離婚、監護權、職場就業機會等等,有別於傳統父權體制下的觀念,但是這似乎無法完全抹煞掉男女先天生理構造的不平等,與傳統文化價值所賦予的沉重枷鎖。
女性,難道天生註定要比男性辛苦嗎?家庭,擔負生育養育教育的母職工作,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生物本能的事,不但無法經濟獨立,還需要依靠先生的資助;職場中的性別角色隔離,使得女性只限從事某些工作,且薪水又比男性低,就我們所知,女性大部分是擔任行政助理,但其薪資卻只有卡車司機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這樣不平等的待遇,並不是工作本身所帶來的價值使然,而是社會結構強加的價值,然而,這些不平等的事,女人你看的到嗎?
學者Hakim把二十一世紀的女人分為三類,第一類以家庭與小孩為生活重心的「家庭生涯取向婦女」;第二類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彈性生涯取向婦女」;最後一類致力於職場並參與各種公眾活動的「工作生涯取向婦女」,然而,因為後兩類的女人本身有意識到自己被剝奪的處境,當然就在各種法案上積極爭取自己的權益,所以,現今女性才有出外就業的機會和各種強調性別較平等的法案出現。但是,身為第一類的傳統女性,有誰為他們講句話,處於社會上較沒聲音的一群勇敢婉約的女性,有誰能為她們的付出做些什麼,後兩類女性說的話真的可以代表第一類女性的心聲嗎?
如果連我們都不關心我們最真摯的第一類女性的權益,繼續壓榨她們、剝削她們,總有一天,她們將會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不平等地位,屆時我們再也看不到那群傳統婉約堅韌的台灣女性,那群為台灣社會默默付出的溫柔女性將消失在時間的河流裡,取而代之的,只有強悍好強處處計較的現代女性,唯有這樣,女人才有辦法存活在利益險惡交幟的現代社會。
繳錢了事,誰來保障身障者的就業權益
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 蕭鈞禧
為保障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規定,公私立機構未進用一定比例的身心障礙者,應繳交「差額補助費」,每人每月最低工資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勞工局表示,許多規模愈大的企業對於雇用身心障礙者愈是興趣缺缺,還有大公司寧可與社福團體合作發行聯名卡,也不願雇用殘障人士。(2004.12.20 中國時報)
就業是身心障礙者生活的一大困難。目前台灣的身心障礙人口約八十六萬多人,其中處於就業年齡(15歲至64歲)的身心障礙者將近四十九萬人。在這些處於就業年齡的身障人口中僅約19%的人就業。
雖然政府透過「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規定,公家機關在雇用身心障者人數比例上,不得低於員工總數的2%(私人企業為1%)。但在實際執行上,卻不是如此。許多知名企業寧願按規定,在僱用身障人數不足時繳交「差額補助費」(每人每月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作為身障基金,也不願僱用身心障礙的勞工。
就企業而言,每月一萬五千多元的差額補助費,相對於僱用一位身心障礙的勞工所需的薪資還來得少。而且,僱用身障勞工後,企業內的活動空間還必須改善成無障礙空間以適合身障勞工。即便企業可以依法申請每年一百萬的經費改善建築及設備。相形之下,與其大費周章的僱用身障勞工,不如繳交差額補助來得划算,因此,許多企業便以沒有無障礙空間的理由來推辭僱用身障者。
也許正是因為政府的獎勵不足以吸引企業僱用身障者,使得企業不願僱用身障勞工。因此政府應以更優渥的條件來吸引企業僱用身障者,如提高企業為身障勞工修繕建築、設修的補助,或是以提高差額補助費用的額度以促使企業進用身心障礙的勞工。
醫療化的反省-----賣薬先賣病!!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許智偉
醫療的功效是很誘人的,他標榜著理性、科學、快速,任何問題皆可以對症下藥,快速解決。痛苦嗎?吃顆薬馬上快樂,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啊!
但是,若沒人生病,醫生與製藥商如何生存?疾病因此被當作一種商品被創造,被販賣。
美國50年前的精神醫療界,只紀錄了26種精神病,現今共紀錄了395種。精神醫療界硬把個性孤僻塑造成「反社會性格」,把悲傷的調適過程塑造成「適應障礙」「壓力後創傷症候群」,生性害羞被塑造成「社交恐懼症」,青春期的反叛過塑造成「青春期反叛症候群」,害怕被塑造成「恐懼症」,注意力不集中被塑造成「成人注意力缺陷症(ADD)」……………………。但是根據研究,所有的精神病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百分之百一定會碰到,既然這樣,到底是有病沒病?醫生到底根據什麼標準來劃定健康與生病?
醫界必須說服大眾許多問題在本質上是醫療問題,需要接受醫生專業的診斷與治療,才可以完全根治,所以許多疾病其實是被「創造」出來的,是製藥商與醫界在金錢的誘惑下的共謀,自己創造所謂經濟學上的「需求」,以求專業地位的提升與巨額的利益。
薩茲(Thomas S Szasz)在他的著作「心理疾病的神話」(The
Myth of Mental)中就強烈的批判,精神疾病根本不存在,精神疾病不過是一種神話,他的功能就是讓人們可以正大光明的逃離人際關係中的衝突,與生命中不愉快的事件。傅科在瘋癲與文明一書中同樣傳達相同的理念,權力創造出了瘋癲!
偏差行為的醫療化 medicalization
of deviance
其實不只是精神病被創造出來,許許多多的問題都被歸類為是生理問題或是基因問題,而忽略的背後的社會文化。例如一個人殺人,記者與社會大眾很容易就將他定義為他瘋了,而忽略背後的社會問題。一個人事業表現不佳,若入貧窮,也可被歸因為沒有吃力德寧與派醋甲酯(成人注意力缺陷症的藥物),所以會賺不到錢,同樣是忽略被貧窮背後的社會問題。
以下節錄於「誰發明的疾病」一書
假性疾病排行榜
1. 老化
2. 工作
3. 無聊
4. 眼袋
5. 無知
6. 禿頭
7. 雀斑
8. 帆船ㄜ
9. 灰髮或白髮
10. 長的醜
11. 出生
12. 對21世紀過敏
13. 飛行時差
14. 不快樂
15. 橘皮組織
16. 宿醉
17. 陰莖尺寸
18. 懷孕在交通中大發雷霆
19.寂寞
以上是根據國外的文化所制定的,跟台灣的文化有些許的差距。
台灣版假性疾病排行 (我自己想的)
1. 身材(肥胖、身高…….等)
2. 害羞孤僻
3. 害怕
4. 失眠
5. 不快樂
6. 發脾氣
7. 橘皮組織
8. 禿頭
9. 老化
10. 笨
11. 毛多
12. 過動,注意力不集中
13. 悲傷過度
14. 恐懼
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在現代社會人民是直接吃鴉片。妳生病了嗎?你要去看醫生嗎?有些病其實只是心情問題,有些病其實根本不是病,吃藥並不能改變什麼?
現在的年輕人為何都不想生小孩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健倫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內政部資料顯示,2003年台灣總生育率為1.24人,義大利1.2人、瑞典1.5人、法國1.9人、美國2人;台灣是世界總生育率最低國家之一。內政部次長簡太郎23日憂心地表示,政府再不鼓勵生育會「亡國滅種」,預估到民國140年(西元2051年),台灣老年人比率高達39%,屆時滿街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國家奄奄一息。
台灣的人口日趨老化,根據報導指出在民國140年,也就是47年之後台灣老人的比率將高達39%,如果政府再不鼓勵年輕人生育的話,可能滿街都是老人有亡國滅種的危機存在。而會造成這樣的主要原因,大多數的家庭都認為是因為小孩的養育成本太高,沒能能力去負擔,也有許多在民間企業工作的上班族,則是怕丟了飯碗而不敢請育嬰假。
現在許多年輕人工作不穩定,常常做這個工作卻在想如何換下一個工作,外加上現在整個大環境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能不能養活自己都還是未知數了,更何況還要再養一個花費更大的小孩呢?在小孩出生後,所要砸下去花費的教育費用才是最可觀的吧!在政府沒有任何的補助下,只有那些年輕得志或者是領高薪的科技新貴的菁英份子才養的起的。在現在這種這樣競爭的大環境下,小孩的養成教育一定是位居首位,現在許多家長在小孩幼兒時期就把小孩送去學這個學那個,學中文當然是不用說了,許多小孩在幼稚園時期就被送到所謂的雙語幼稚園學習,甚至電腦才藝等十八般武藝都齊全了,再搬到最好的學區,讀最好的學校。這樣的情況下,變成是一種家長間財力狀況的比較,誰有錢就能養出優秀的孩子,變成一種階級複製,所以大部分的平凡人們寧可選擇不生育,這樣便可減輕自己的負擔了無牽掛,又不用操勞子女的教育問題。試問政府如果在未來不在這方面作推廣,發放津貼,那又有誰敢生小孩呢?
外勞再開放,原住民就業問題解決了嗎?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劉明欣
勞委會再度開放印尼勞工進入台灣的就業市場,這對許多資方與外勞仲介業者來說是一項利多的好消息,因為此次所簽署的備忘錄便針對之前印尼籍勞工逃跑率過高與仲介費用過於昂貴等問題,比起有嚴重落跑問題的越傭以及勞工意義過高的字主義是較強的菲傭,此次所引進的印尼勞工、幫傭與看護者預計成為選用外籍勞工資方們的首要之選,但更重要的是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所帶來的相對衝擊。
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國的原住民同胞,由於原住民同胞來到平地後所從事的就業類別與外籍勞工所從事的行業重疊性質相當高,特別是製造業與營造業方面,這兩大類別行業是原住民進入平地主要從事的行業,由行政院主計出所發布的國情通報來看,截至93年9月的統計,外勞所從事的行業類別一半以上即為製造業,而營造業則在外勞緊縮政策下受到控制。
但先就製造業的部分來看,外籍勞工所攻佔的市場及有效的排擠到原住民在此的就業市場,在尚未給原住民同胞妥善的就業輔導與安排之下很容易便衍生出許多問題,如最近報導的原住民都市邊緣人與隨之而來的原住民孩童輟學問題等,歸咎起因皆因原住民謀生不易,付不起都市房租,只得打零工賺生活費,而工地便成為最佳住所,這樣的生活環境哪還能顧轄其子女的就業問題。
勞委會再度開放印尼籍外勞給了台灣資方更多元的外勞選擇,但同時也請顧及本國原住民的就業機會,或許政府給了資方更節省成本的方便門,但也請給我們自己人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一學府建中,不只是智育第一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李怡青
「第一」學府:建中,在這個月出刊的校刊---建中青年中,刊登「第一」屆建青大眾小說獎的「首獎」作品,由於該篇文章內容提及一些情色場景,描寫AV女優的生活過於細膩,而引起一連串的爭議,使得學校方面表示,對於以後校刊的內容,會更嚴謹的審核。
建中,是學生與家長心中理想學校,能夠就讀這個學校,代表著某種成就、優越,它是全臺灣「第一」的、而且還是「和尚」高中。在這個階段,高中生除了智育的發展外,在生理上也是精力最旺盛的年紀。在古代,他們已經結婚生子了,如果不是文明的進步、教育的普及,對於情慾的需求,他們是可以不被壓抑獲得滿足的。然而,在臺灣社會的價值、文化中,成年人才「能」有情慾的需求,才是被允許「能」享受這種愉悅與快樂,對於未滿18歲的人,則不能擁有人類與生俱來應有的快感,任何感官的(看A片、情色書刊、實地演練等)的享受,都被成年人剝奪,更不用說是公開的寫出來或討論,向來嚴禁已久「言論」自由,在這個爭議中,再一次我們看見成年人,如何污名化人類原始的情慾、合理化情慾是私密的,不能公開討論,情色只能像偷窺檳榔西施般,偷偷的。
記得不久前,許多人都在抨擊九年一貫教育是缺德教育,然而智育第一的學府,如今對於學生生活中最親蜜的事務---性、情慾,卻是秉持漠然、迴避的態度。關於情色,每個人都得面對的課題,為什麼學校不讓學生有多一點的了解與認識?公開面對情色,是成年人不能,還是未成年不能?還是如流言:「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唯有將「情色」蒙上面紗,才能享受其中情慾流轉的愉悅感,而且只限「成年」。
筆者認為應該使學生們真正了解、重視自己的身體,傾聽他們內在的需求,並且建立正確的情色觀,以及善待自己身體、心靈的方法,促使成為一個「完人」,一個在身、心、靈都合諧一致的人。在「第一」學府,希望不只是教育裡的智育第一,在生活教育上也能有所改革,引領新觀念,相信在「第一」學府實施了以後,必定會影響其他的學校,進而使社會都能對「情色」有更不一樣的觀點。
怪怪夫子學校頭痛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王叔楨
教學風格迥異的永和國中老師周金地,十月中旬在課堂上公然播放「寶貝好壞」限制級露點影片,學生家長獲知後,怒不可言並向校方提出反映。學校於昨日召開第三次教評會,解聘案雖未通過,但多數委員同意行政記過處分。
周金地老師獲知學校教評會將對他記過處分,氣憤的表示:教評會並非法官,且對他的辯駁均一概不採信,他無法接受。他並將採取法律途徑提出告訴。周金地指出,他曾在兩年前獲學校提報行政院資深優良教師,如今卻召開教評會指責他的不是,學校等於是自打嘴巴。
為人師表應該善進師道為學生解惑,想不到竟公然於課堂上播放限制級影片。而該名老師亦曾參與國大代表與本次立委選舉,去年因病停職並於今年八月復職,校方擔心再度引發家長反彈,即將周金地老師從歷史科調任非學測科目,沒料想到還是造成杏壇風暴。
據悉周金地老師教學風格及脾氣均異乎尋常,因而成為校方的頭痛人物。該名老師除了經常性的上課遲到,影響學生上課權益,甚至學校還接獲學生檢舉,指出該老師在授課期間在教室外抽煙,令學生相當感冒。而教評會在多次接見之後,仍未見改善。此種行徑是否以違師道,真是該深省。
學校是個授業解惑的殿堂,所有的授課教師都應該秉持著兢兢業業的精神,來為我們的下一代教育,而不是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來混過每一堂課,若是教師本身以無心於教學,則該辭職負責,而不是繼續混水摸魚,甚至影響學生的授教權益,如此神聖的教育殿堂,才不會又淪為下一次杏壇風暴的話題!
台灣加入OECD觀察員的感想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紀佩君
台灣於
台灣加入一個國際性的組織,代表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提升,讓各國可以注意台灣的重要性,這對我國的企業與貿易都能有相當大的幫助。就2002年全球的統計,中國是世界上第六貿易大國,台灣則是第十六貿易大國。而現階段台灣與中國的經濟往來頻繁,2004年前八月兩岸貿易總額達396.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進40%,台灣儼然成為在亞洲地區最主要的貿易國家之一,為了將台灣的貿易地位提升,加入國際性的組織勢在必行,在國際組織中擁有發言權,才能讓台灣的政府可以為國內企業在國際發聲,才能將國內的企業帶向國際。
中國大陸輸往歐、美的電子資訊產品大多數為台商製造生產,台灣的企業也為中國創造至少500萬至1000萬人的就業機,中國市場給臺灣一條出陸,相對的,中國也因為臺灣而更加發展,如果台灣的企業只有默默的為兩岸搭起橋樑,卻因為地理位置關係,讓歐美國家誤以為台灣是亞洲區域安全的麻煩製造者,就會阻礙台灣的經濟發展。實際上,台灣在經濟上的實力已經不斷向先進國家看齊,政治上更會為經濟而努力並作調整,台灣的地理位置能夠成為亞洲地區的營運中心。台灣有誠意與中國成為經濟上的合作對象,台灣決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一個願意走向繁榮、美好的島國,所以台灣在未來要依加入WTO的原則,努力以「台澎金馬(TPKM)個別關稅」的可行性爭取OECD的席位。
國土保育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融達
根據媒體報導,為給國土有一個喘息機會,行政院草擬完成國土復育條例草案,未來山地、河川、海岸、離島等過度開發地區,將放棄開發,改以復育為主。破壞國土復育也將採重罰措施,在被畫為國土復育的地層下陷區內非法抽用地下水,將被課予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土保育政策是近幾年來台灣社會在遭受到大自然的反撲後所產生的迴響和呼籲,由於過度的濫墾濫伐和水土保持政策的失當,土石流這個名詞成為台灣社會大眾所必須不斷去共同面對的災難回憶,而環境的破壞也使得政府當局不得不從以往的鼓勵開發偏遠地區資源轉而進行強制環境管制「封山」保育等措施。嚴格說來,這些亡羊補牢的反省措施來的太晚,而環境的破壞早就已經無以復加,要單憑「封山」這一類的作法來想要達成國土的自然回復平衡,絕非十幾二十年就可一蹴而成。然而一個更急迫的問題則是,「封山」真的只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嗎?亦或是有可能因為「封山」又造成了許多的社會及環境的問題?
大刀闊斧的鐵腕措施,卻也必須具有思慮周全的考量,不然則只是關注於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卻可能產生了更多的流弊和惡端。自開發山區資源以來,高山蔬果和高山茶的產業不但在台灣傳統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大多是山區居民的生活經濟來源。但這些產業的開發是否真的就是環境破壞的元兇?如果以單一因素來解釋當前的環境問題,則是未免過度化約問題的複雜性。而國土保育政策中明定山坡地區非計劃路線一旦毀損即不再修復,不但是造成山區居民的不利,同時也是一種過度隔離的手段。而這些山區居民的權益又該如何被確保卻只是單單一句”從優補償”就被帶過,勢必造成許多更多的社會經濟問題,山區和平地的生活差距也就更為增劇。又國土保育政策的涵蓋面幾乎包含了台灣的所有現行山區,其執行成效又如何能夠足以落實則更是一大難題。
國土保育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環保議題,同時也和台灣的社會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過度強調”封山”的強制手段,對於恢復自然環境的影響有限,同時也是要長時期才能看出其成果效應,但對於山區居民的生活衝擊卻是無可避免的直接反應出來,更可能進一步擴大了山區和平地社會生活之間的疏離。國土保育並不是只有單純的進行強制的規範,而是必須要規劃出一種如何和自然環境共享資源,適當的開發和維護才是重點之所在,鄉道、產業道路雖維修不易,但卻有其不可抹殺的價值存在。因噎廢食的直線思考方式往往造就的是得不償失的慘痛後果,不可不慎!
父親的寛恕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溫惠貞
澳洲南部的海岸發生大白鯊咬死一名18歲衝浪青年的慘案,當局隨即下令獵殺這隻咬死人的大白鯊,但死者的父親菲爾.彼得森並不贊成這種以牙還牙的做法,他說:「海洋事實上就是鯊魚的領域。我不贊成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鯊魚應該被喜歡、珍惜與尊重,尼克(死者)很清楚這一點。」
彼得森並不因他兒子的死而失去對鯊魚的熱愛,甚至還為鯊魚請命,這需要多麼大的寛容!在外國普遍有愛護動物的觀念,有人批評在台灣只有海產文化,而沒有海洋文化,例如每當到了鮪魚季,就是鮪魚大難臨頭的時候,活動的內容除了吃還是吃,從來沒有像外國那樣,把這類的動物介紹給大家認識,並宣揚愛護動物的觀念,並且讓此深植人心,讓人們懂得與大自然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在台灣人們對動物的了解是牠們的那個部位營養價值高、那個部位最美味、多賣錢...,而不是去了解這個動物的習性以及如何和他們共處...。什麼時候台灣才能真正普遍有尊重動物的觀念呢?我們應該要學習對世間萬物的尊重,因為大家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互相平等對待,而不是弱肉強食,你爭我奪,這樣和未受化的動物有何不同,然後又自稱是萬物之靈。
一般人如果對動物不了解,很容易對牠們產生誤解,以專家的說法,鯊魚其實是不喜歡吃人肉的,因為並不可口,鯊魚極有可能是把人當作海豹等海中哺乳動物而誤咬,其實在澳洲每年被大白鯊咬死的人(一人),是被大黃蜂蟞死的人(三人)還少的。所以多增加對動物的了解,有時不僅可以保護牠們,也可保護自己。
台灣治安事件與世界接軌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松露
一九八二年台灣還在封閉戒嚴時期,退伍老兵李師科,因認為國家沒有善盡照顧之責,而犯下台灣第一起銀行搶案,是為台灣治安史上一個重要分界。時過二十幾年,去年十一月十三日「白米炸彈客」楊儒門放置了第一枚恐怖炸彈,至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楊嫌到案,與其相關的炸彈案共有十幾起之多。楊嫌為了替稻農爭取權益,於公共場所放置爆裂物以要脅政府,其行為已類似恐怖份子。十二月九日即又出現台北火車站的汽車炸彈客高寶中,因反對台獨以炸彈表達訴求。台灣一直害怕成為國際恐怖組織攻擊目標,想不到卻是由本土炸彈客開啟恐怖炸彈威脅的開端。而三月十九日總統選前的槍擊案,因為其高度的政治效應,不只造成台灣內部紛擾,也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
李師科因當時仍在戒嚴時期,很快就被槍斃伏法。白米炸彈客,其訴求則引起部分農民與社運團體認同,將其定位為政治良心犯,正連署並準備發起遊行聲援。火車站汽車炸彈客高寶中,落網後被台北地方法院根據法條與保釋規定裁定以十萬元交保,引起大眾一片譁然。從李師科比較兩件槍擊案,雖然聲援白米炸彈客與交保汽車炸彈客均引發爭議,但是卻也呈現出目前台灣多元的社會價值與尊重法治的精神。但是319總統槍擊案後,接著十二月十一日立委選舉前,又發生火車站汽車炸彈客事件。企圖以治安事件影響選舉的意圖連續發生,卻是台灣民主制度發展的隱憂。
恐怖炸彈客的出現,代表台灣努力走出去與國際接軌同時,台灣的犯罪型態亦已轉型。除槍枝、毒品更形氾濫外,訴求也更複雜多元,與暴力恐怖份子妥協,將會激起後繼者學習仿效,在獨裁統治國家,人民無合法管道參與改變政權,但是民主法治國家,人民表達訴求管道暢通,故處理恐怖事件基本原則應以法治為旨,不應以其目的的正當性與否來合理化所採用之非理性手段。不過執政當局除堅守法治原則外,也需虛心檢討,是否施政尚有待改進,以更積極態度回應民眾或社會的期待,才可有效消弭社會各界不滿情緒,減少恐怖抗議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