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薪家庭面面觀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沈祝如
壹、前言
由於教育的普及,工商業腳步的加速,使得女性大量湧入就業市場,在工作
崗位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打破了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型態,女
性不再只依靠男人的薪水過日子,她也同樣擁有經濟能力,雙薪家庭也隨之而生。
民國八十八年上半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中指出,已婚女性的就業率佔十五歲以上已婚女性人口的47%;而已婚男性的就業率佔十五歲以上已婚男性人口的79% (引自台灣師大家庭教育中心,1999)。這種就業浪潮已造成社會產業結構的大變革,也使家庭生態關係起了變化,雙薪家庭中的男女雙方都需要經歷不同層面的挑戰與重整。
在夫妻分擔工作角色的同時,潛在於雙薪家庭背後的是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角色調適、觀念的解放與再建構,夫妻間工作與家庭生活與任務的再協商、調整與相互配合(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正面臨著獨特的壓力與難題,亟需家庭與社會共同來正視它。
本文擬探討雙薪家庭的面面觀,以使大家瞭解雙薪家庭的特色,並思考雙薪家庭如何迎向新世紀的挑戰。
貳、雙薪家庭的定義與特質
一、雙薪家庭的定義
「家庭」是一群人因婚姻、血緣或其他關係居住在一起,彼此互相照顧、許諾並分享親密、資源、決策及價值的社會團體。而所謂的「雙薪家庭」則是指擁有兩份薪水的家庭,一般而言這兩份薪水分別來自夫妻雙方。(高淑清,2000)
二、雙薪家庭的特質
雙薪家庭具有下列幾個特質(黃迺毓、柯漱馨、唐先梅,1996):
(一)經濟資源較豐:
雙薪家庭收入較高,可利用的經濟資源較豐之外,由於女性就業也帶給女性較多的經濟資源和較高的家庭權力,並使得家庭及個人有較多的選擇空間及較高的生活品質。
(二)時間安排的限制
雙薪家庭最大的限制在於時間的安排,由於女性外出工作,使得原先可全心全意照顧家庭的人必須花大半的時間在工作上,因此家務的處理也是一大頭痛問題。尤其對妻子而言,不但要承受工作上的壓力,回到家後可能還需花很多時間在家事處理上,因此會造成家庭與工作上的衝突。
(三)子女照顧多半需要協助
由於女性外出就業,子女的照顧成為一個需要外在資源協助的工作,尤其是家中有年幼子女的家庭,社會的保育資源更是不可缺少。社會的保育資源包括褓姆、祖父母、幼稚園、安親班等等,因此慎選合適的社會保育資源是雙薪家庭重要的一個課題。
(四)其他的人口特性
雙薪家庭傾向於有較少的子女數,因為子女越多需要投入家庭的時間與精力也越多,所以雙薪家庭的子女數往往較其他類型家庭的子女數來的少,甚至有越來越多的頂客族(只結婚而不想生小孩的夫妻)出現。
雙薪家庭雖然擁有兩份薪水,經濟資源較豐,但是夫妻雙方都要工作,都要面臨工作與家庭的壓力,如育有子女,其子女更需托育。如何調適、紓解工作壓力,如何謹慎選擇合適的托育機構都是雙薪家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參、雙薪家庭在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需求
一、家庭生命週期及其發展任務
家庭生命週期是研究婚姻與家庭發展的一個重要概念,隨著家庭整個生命歷程的時期不同,呈現不同的發展任務與特質。謝秀芬(1989)考量台灣的家庭型態與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七個階段的家庭生命週期及其發展任務,其內容如下表:
表1 家庭生命週期及其發展任務
家庭生命週期各階段 |
家庭發展任務 |
1.
婚姻調整期 (從結婚到長子女出生, 約1.3年) |
1.
確立夫與妻的角色與責任分配 2.
發展互相滿足的性關係 3.
家庭經濟與預算的處理 4.
發展新的溝通方式 5.
發展成熟滿意的家庭計劃 6.
建立親密的規範 7.
發展成熟且彼此滿意的工作觀 8.
決定住的問題 9.
日常生活上的互相適應 10. 了解和尊重個人的自由與特異性 11. 發展良好的朋友交往型態,選擇共同的朋友 12.與原生家庭感情分離,發展良好的姻親關係。 |
2.
養育學齡前子女期 (長子女出生到長子女入小學前, 約6年) |
1.
適應新的父母角色與職責的劃分 2.
學習為人父母的各種技能 3.
夫婦與父母角色的協調 4.
對事業、前途等工作之各種適應 5.
對孩子的成長而失去隱私的適應 6.
教導兒童新的技能 7.
準備第二個小孩的降臨 8.
建立家庭的規則及標準 |
3.
有學齡兒童期 (長子女的年齡在6歲至13歲之間) |
1.
幫助兒童適應權威的形象及了解家庭外的期待 2.
關心學校和家庭間關係的發展 3.
提供有關性的知識及健康的異性關係的發展 4.
良心的發展 5.
母親準備重返工作崗位 |
4.
有青少年子女期 (長子女的年齡從13歲至20歲,約7年) |
1.
父母應該認識和接受青少年有反抗的傾向和要父母給予明確規範的願望 2.
父母應清楚青少年獨立的願望,同時給予堅定的支持 3.
父母應有正確的角色分工,成為子女正確的性別認同對象,生理上性的成熟及心理上的角色學習 4.
青少年應學習、界定未來的職業目標,及繼續在教育發展 5.
培養青少年的責任威與自信 6.
經驗與家庭不同的規範與價值觀,給予整合與評量 7.
在家以外建立地位---與同儕形成關係 8.
學習與異性交往 9.
父母當發展新的興趣與生活型態 |
5.
子女準備離家期 (從長子女20歲成年離家、求學、服役、就業或結婚到幼兒結婚, 約12年) |
1.
提供輔導年輕成年的子女選擇學校、事業、婚姻或其他重要決定的建議,而不過份控制他們 2.
樂見孩子的成熟而允許其離家 3.
鞏固夫妻的婚姻生活 4.
適應公婆及岳父母的角色 5.
對可能失去配偶的適應 |
6.
第二次蜜月期 (從幼兒結婚分家到丈夫死亡, 約10年) |
1.
重建父母關係為夫妻關係 2.
發展新的溝通模式 3.
處理更年期的情緒 4.
對退休與退休後經濟上的準備 5.
妥善處理退休金 6.
對健康情況之維護 7.
對祖父母角色之適應(若有孫子時) 8.
增加休閒活動或社區活動 9.
保持親戚關係 10. 在往後的歲月中為自己建立一個自己滿意的家庭 |
7.
孤寂期 (從丈夫死亡到妻子死亡, 約8年) |
1.
處理痛苦情緒的衝擊 2.
了解從夫妻二人變為孤獨的個人的變化,面對獨居的事實並適應之 3.
尋求且發現新的生活意義 4.
評估可能的經濟情況及補足收入的可行方式 5.
再婚 6.
接受「老人」之認同 7.
適應健康的衰微 8.
子女負起奉養和照顧的責任 |
二、雙薪家庭在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需求
由於婦女就業的增加,已造成社會產業結構的大變革,也使家庭生態關係起了變化,雙薪家庭中的男女雙方都需要經歷不同層面的挑戰與重整。在夫妻分擔工作角色的同時,潛在於雙薪家庭背後的是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角色調適、觀念的解放與再建構,夫妻間工作與家庭生活與任務的再協商、調整與相互配合(高淑清,2000)。「家庭生命週期」是一個家庭由形成、發展、擴大至衰弱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家庭狀況的個體,都有其待解決、待完成的「家庭發展職責」。雙薪學習型家庭教育之需求可從家庭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與需求加以考量:(引自徐愛華,2001)
(一)新婚期(尚無子女)雙薪家庭之教育需求
1.適應配偶間之日常生活習慣
2.夫妻性別角色
3.預備為人父母
4.建立新的認同
5.適應新的親戚(姻親)關係
6.平衡家庭與工作之角色
7.家庭資源管理
8.家庭決策
9.夫妻溝通與親密感
(二)子女處於學齡前幼兒期之雙薪家庭之教育需求
1.父母角色調適
2.學習為人父母之各種知能
3.了解嬰幼兒期與學齡前兒童的發展需求
4.學習與照顧替代者(如保母)溝通
5.調適配偶與親職雙重角色
6.家庭支持網絡的建立
7.社會資源的運用
8.平衡家庭與工作之角色
9.家務分工與重新定位
10.家庭經濟之開源節流
(三)子女處於學齡期之雙薪家庭之教育需求
1.協助子女之身心成長
2.子女與外界人際關係之建立
3.增加參與和子女有關之社區及學校活動
4.擴展家庭支持網絡
5.平衡家庭與工作之角色
6.家庭時間之調配
7.配合學校需求與親師溝通
8.親師關係的建立
9.夫妻隱私與親密感的追求
(四)子女處於青少年期之雙薪家庭之教育需求
1.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
2.接納青少年子女之自主性
3.提供子女管理支配金錢的學習機會
4.輔導青少年子女交友情形
5.平衡家庭與工作之角色
6.平衡家庭收支
7.全家一同家務的分擔
8.理性溝通與尊重
9.規劃夫妻之各種活動並做子女離家之準備
(五)子女處於成年期之雙薪家庭之教育需求
1.鞏固夫妻之婚姻生活
2.協助成年子女獨立
3.父母的支持與尊重成年子女對異性的追求
4.維持社會支持網絡
5.家庭規則再協商
6.發展學習新角色
7.規劃退休後休閒的生活
8.增加社區活動與其他休閒活動
(六)空巢期之雙薪家庭之教育需求
1.適應身體之老化狀況
2.從職場退回家庭的心理調適
3.適應祖父母角色
4.加強保健知能
5.培養自立能力
6.退休生活的安排
7.培養再學習之興趣
8.理財經營
9.面對配偶死亡可能帶來之情況
家庭成員若能事先瞭解各階段家庭不同的組成、經濟情形與可能的需求,即早規劃家庭生活並設法排除可能阻礙的因素,便能預防一些家庭問題的產生。
肆、雙薪家庭面臨的主要挑戰與因應之道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中顯示:1966年女性的就業率佔十五歲以上女性人口的32.6%,而2002年女性的就業率則已佔十五歲以上女性人口的46.6%,由此可見台灣地區女性已大量湧入就業市場,而且每年女性工作人口仍不斷在增加。由此可見,女性就業之浪潮已造成社會產業結構的大變革,也使家庭生態關係起了變化,雙薪家庭中的男女雙方都需要經歷不同層面的挑戰與重整。
一、工作與家庭的衝突
雙薪家庭中,不論是先生或太太,都必須面對來自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尤其是家中有年幼子女要照顧的雙薪家庭,夫妻常會感受到時間不夠用,而且工作與家庭的角色常會互相干擾,有時家庭中的瑣事可能會影響工作情緒,而工作上所面臨的壓力、不愉快的心情也會帶回家中。
傳統社會認為男人是經濟的主要來源,而女人比較適合在家中工作,此種觀念根深蒂固,因而即使女性外出工作,家中的照顧者仍是太太,丈夫對家中的事務仍是較少參與的,因此職業婦女面臨家庭與工作的衝突的心理壓力是極大的。
如何減輕工作與家庭的壓力呢?Piotrokowski等人發現職業婦女常採用減少做家事的時間、增加辦事的效率、重新分配家務等策略來減輕工作與家庭壓力。有些雙薪家庭採用折衷的策略--例如減少工作時數以取代全職工作的角色,或夫妻彼此調整工作時間以兼顧照顧幼兒之職以減輕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高淑清,2000)。
二、家事分工
大多數人仍持有傳統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因而雖然女性已外出工作,但家事仍大半是落在女性身上。什麼是家事工作呢?伊慶春(1987)的研究中將妻子參與較多的家事工作分為烹調工作、家庭清潔、子女養育及家庭經濟四方面。提到家事分工,最常被使用的理論有三:(1)時間可利用論:在有限的時間中,每個人在外出工作之餘可利用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家務工作的時間;(2)理念型理論:認為個人的觀念型態是影響家事分工的主要原因,主要在說明個人的性別角色態度是影響家事分工的重要因素;(3)資源論:強調的是個人的協商能力,有較多資源的一方有較大的協商能力能影響他人的家事工作時間(黃迺毓等,1995)。
唐先梅(1999)的研究中指出夫妻每週參與女性屬性家事(例如,準備三餐、餐後清洗整理、照顧幼童、陪孩子玩耍等)的平均時數,丈夫每週為18.19小時,妻子則有40.62小時;另外在這些家事中丈夫花較多的時間在陪孩子玩、課業輔導上,但仍較妻子所花的時間少。由此可見,雙薪家庭中太太仍須負責絕大多數的家事工作,要減輕職業婦女的家事工作,首先傳統性別角色及態度需要改變,「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要有所轉變;另外夫妻雙方在做家事方面,心態的調整與要求標準的降低,也可減少對家事分工的歧見。
三、托兒問題
雙薪家庭日漸增加,婦女走進職場後,原本落在家庭主婦身上的幼兒照顧任務,則有賴社會保育資源的協助。不但父母本身要審慎評估與妥善安排托兒方式,更需社會及政府的重視與協助。一般父母難求優良品質且收價合理的托兒機構,因為大部分的高品質托育機構,價位通常很高,不是一般人有能力支付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父母在把小孩送到托育機構之前並沒有時間去詳細瞭解此機構的軟硬體設施及師生互動情形。
父母如何選擇高品質的托兒機構呢?貝爾斯基認為需考量下列各點:(1)環境的安全;(2)老師與幼兒的互動情形;(3)父母與照顧者是否能充分的雙向溝通;(4)在孩子嬰幼兒階段,不要經常更換照顧者(高淑清,2000)。
伍、結語
由於社會的變遷,雙薪家庭已成為現代社會中主流的家庭形式,不論男性、女性都在雙薪家庭中經歷了同樣的挑戰和解放。這種家庭生態的改變,成員角色的重整,已使社會發生結構性的變革(方素惠,1992)。因此社會和政府應正視雙薪家庭所面臨之問題並給予協助。雙薪家庭要憑藉家庭內部夫妻雙方的同心協力、共同參與家務、分擔托兒育嬰的重責大任;另外夫妻面對在外的工作壓力時,更需要關心員工福祉與家庭需求的政府與公司行號共同推動相關的家庭友善政策,使雙薪家庭能兼顧工作與家庭。
參考書目
方素惠(1992)。雙薪家庭解構台灣-孩子?事業?家?。天下雜誌。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徐愛華(2001)。家庭政策面臨的挑戰。家庭教育學研究期中報告。
謝秀芬(1989)。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
黃迺毓、柯澍馨、唐先梅編著(1996)。家庭管理。台北:空大。
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編著(1995)。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月報(1999)。台灣師大教育中心。
行政院主計處(2003)。重要經社指標。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10月20日。網址:www.dgbas.gov.tw/dgbas03/bs2/92chy/table/s017.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