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經驗分享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周白雪

 

認識小如是在擔任她班級教學的階段,外表活潑開朗的她很少對人說到家中的事,自幼家庭不完整的她,從國小階段即歷經父母離異、母親改嫁、父親再娶。而日子並未因父親的再婚給予她表面上看似完整的家而好過些,父親長年的酗酒導致疾病纏身,於小如國二時病逝,而繼母也旋即不見人影。在身邊缺乏親人照顧與管教下,小如與親手足妹妹從十五歲就自立門戶、學著獨立。

爲了填滿她生命的缺口,小如對愛的渴望總比別人多一些,進入高職就讀時,面臨青春期身心劇大變化的階段,心裡似乎更顯空虛,小如對愛的需要似乎也更強烈。輾轉從同學的朋友那邊認識年紀與她相仿的現任男友,小如的生活作息依樣一如往常,,該上學時就上學,放學後就回「家」,在校的行為亦無異常。一直到高二上學期,開學後,在她不知道我已經聽說她和那位男友住在一起的情況下,我和她交談了幾次。她說「她不喜歡回家,因為家裡沒有愛!」我聽了很難過,我不知道那個與她年齡相同的青春少年兄給了她什麼山盟海誓,讓她願意死心塌地的跟他?難道得不到家的愛,就要用這種方式來尋找嗎?當時的我心中有許多的不解。

學生因著對任課教師的信任,以至於願意前來求助或分享心情,因而建立師生彼此間的了解、對話的時刻。只是一直從事基層性教育工作的我,挫折的是正當我在講台上義正辭嚴的告訴學生:兩性交往應相互尊重、真愛值得等待、婚前性行為可能造成的種種危害…………等種種觀念時,當下的E世代人類對於「情和性」的需求、對異性及性議題卻超乎我們所瞭解的,充滿濃烈的興趣。

而小如呢?正值青春年少、多愁善感的年紀,缺少父母的陪伴與支持、而當今學校又以成績掛帥,在人世間,小如幾乎是一個讓人忘了她的存在的女孩。也因此她渴望被愛、被關心的需求更甚於那些家庭幸福、有父母關愛的孩子,也似乎透過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透過喜歡一個人、以及被人關心、被人重視那樣的感覺竟是如此美好,小如似乎從這裡找尋到她存在的價值。在經過不斷的反思與覺察,最後我得到小如行為背後的答案。

我們都了解,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形成上,家庭的影響力是無庸置疑的。而個人生理、心理的成長,價值觀的形成,及行為模式的建立,均受到家庭相當大的影響。所以青少年的問題不單單只是要解決其個人不良的行為,而是必須透過整個家庭關係的調整與改變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在每一次與學生的對話中,我時刻在覺察自己的想法與觀念,也同時考慮到學生所身處的事實、接觸的環境,應以尊重開放的態度接納學生不同的看法,而非將之排拒於外。也唯有如此,透過開啟與學生對話的窗口,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找到自己、建構與修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的準則。

面對小如,現在的我已經跳脫了女性的貞操觀念與道德批判,而是多了同理心及不捨,也希望藉由她對我的信任與教導,除了做好安全無虞的避孕措施外,更期望小如能逐漸建構出屬於她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在未來追求幸福的路上能走得平順些。

44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