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特別-智能障礙學生輔導工作省思與展望

國立嘉義啟智學校輔導主任 劉淑玉       

一、前言

童話繪本「你很特別」一書中所有的唯美克人,每天都彼此貼金星星代表喜歡、讚美或貼灰點點代表有缺點、討厭,胖哥身上被貼很多灰點,不好意思出門,或只選擇同樣被貼很多灰點的人在一起;無可諱言的智能障礙學生許多時候也像胖哥一樣,笨拙常出糗、沮喪難過,胖哥尋找到生命中的創造者依萊,認為他很特別,他感受關愛的眼神,認知貼灰點的人也只是同樣的唯美克人,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恢復一點自信,身上的灰點就掉落一塊了,智能障礙學生也是造物者特許踏入伊甸園的孩子,進來時身上大都有無奈的叢集灰點,輔導工作像清理污垢,不見得能讓人變成有才能的人,獲得金星星,但是如果能使擾人的灰點減少,建立信心,生命也會出現閃亮的時刻。

從事輔導工作多年,很幸運獲得中部辦公室遴選為九十一年度青少年輔導績優學校,今年又再度榮獲九十二年度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執行績優學校,全國三百多所高中職僅有五校獲此殊榮,在教育部長官政策指引、中部辦公室長官督導,還有校長以個人魅力轉型領導中,全體教職員同仁積極認真,展現同心協力已獲肯定,祈願未來繼續共同努力,以營造讓教師用心教學,行政專心支援,學生歡心學習、家長放心配合教導,社區安心參與的「五星級」學校為標竿。

 

二、輔導的理念依據

輔導是助人的專業,智能障礙學生的輔導工作與一般學生輔導,有共同點也有特別之處,依Maslow1970)的需求層次論來看,一個人最基本的有生理需求,提高一層次是安全的需求,再高一層是愛與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更高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匱乏需求(deficit needs)的獲得滿足,可以防止疾病產生,成長需求的滿足則可以促進自我潛能的充分發展,智能障礙學生的需求滿足很多需要他人協助或社會資源,特殊學校輔導工作如何滿足需求層次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體察學生需求滿足程度的視野所見,依需求分述於後。

 

三、輔導工作體察學生需求滿足程度的視野  

(一)生理的需求

     此需求包括維持個體生存所需的各項資源,可以促使個體處於均衡狀態,例如食物、水、空氣、衣服和性。

    特殊學生的生理需求滿足,家長與學校通常最基礎也容易提供滿足的是食物,看到的學生有營養豐富的飯菜水果點心可吃第一印象會覺得這是幸福的象徵,但是只有重視供給食物,卻不重視運動,造成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根據本校近年來之身體質量指數與世界衛生組織之過重肥胖界定對照發現:智能障礙兒童國小部體重不足增加與國高中過重呈現兩極狀態,因此如果要滿足學生生理需求,兒童階段需注重營養充足,肢體活動能力有缺陷的更需要復健活動避免體重過輕,但是到青少年末期只有食物的滿足是不夠的,還要從身材影響自我形象、體適能等健康觀點考量,適量的飲食控制促進生長發展而不過重或肥胖,尤其智障伴隨肢體障礙者,少動就會退化萎縮甚至僵硬,體適能一直遵循著「用進廢退」原則,所以要提倡發展適應體育「一人一運動」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增強肌力與耐力,若要特殊教育推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專業治療與適應體育融入教學是刻不容緩的發展重點。

 

(二)安全的需求  

     此需求是使個體免於恐懼、焦慮、緊張並使個體覺得穩定安全且獲得依賴和保護。 

近來教育部推展友善校園,在特殊學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維護校園安全讓弱勢學生人身安全的需求有保障,過去特殊學校的特色首先標榜環境無障礙,例如設置無障礙環境,提供肢體障礙學生行走平坦、斜坡道、較多扶手做支撐性環境,扶助其行走執行其日常功能或到達某目的地。其次是強調早期療育,所謂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吳美殊、陳英進,民89),讓醫療與教育結合,聘請專業人員為學生做復健治療,提昇步態行走的品質,維持促進身體健康,聘請助理教師協助生活自理擺位、移位、換尿布,以上種種提昇學生獲得物理環境的安全感,可以減少危險意外發生,然而心理安全環境更重要,學生需要的是最大融合而最少歧視排斥的環境,友善的校園能接納特殊學生,不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又能濟弱扶傾,適時給予支持援助,唯有這樣的安全感,維護人權、尊重生命,才能讓特殊需求學生感受安全友善,進而專心的學習成長。

 

(三)愛與隸屬的需求   

此需求指使個體免於孤獨寂寞,能獲得他人接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需求。

愛與隸屬是智能障礙者常常被壓抑、忽視的需求,因為智障語言接受理解與表達能力限制,社會適應困難,社交技巧笨拙,以致於缺少正常人朋友,我們瞭解智障者家長有部份不願意孩子被同情憐憫、也害怕被利用,被欺負,採取較封閉的保護措施,如出門時家人陪同、穿著打扮男性化等,相對的有些家長較疏忽或管教缺失的孩子伴隨遊蕩、偷竊或破壞等偏差行為,會受社區鄰里排斥指責;同儕方面如果智障者和智障同類型朋友在一起生活習性類似,家長大都反對,因為照顧一個智障孩子已經夠勞累了,須要再多照顧一個身心障礙者,害怕會增添麻煩,因此愛與隸屬在智障者唯有親情的愛、包容、照顧成長最珍貴,真誠的友誼難得,愛情也難長久,但是智障者的原生家庭大多正常人組合的家庭,功能正常猶如溫暖的避風港,願意終身照顧智障者,以「甘願做、歡喜受」承擔責任,令人感佩。至於有少數低社經家庭,連家長也智障,缺乏親友資源,孩子就像一支草,乏人照料,其實智障者日常生活適應、社區適應許多事務非常需要家庭成員指導、保護、包容、支持,才能平安渡過,筆者認為智障者愛與隸屬需求的滿足與否,受個人能力特質與家長教養態度影響相當大,所以要促進愛與隸屬需求的滿足,學校輔導工作將學生人際互動技巧與親職教育視為重要課題,發展辦理學生人際關係成長小團體、喜憨兒家庭教育親職座談會等活動。

除此之外,特殊教育教師對少數愛與隸屬發展受挫的學生,如果能秉持農夫的心情來輔導學生,成效是可見的,譬如像今年種玉米,除草施肥看它茁壯很快就長高長穗很歡喜,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遇到冬颱吹襲植株傾倒無一幸免,非常可惜,眼看它自己因對抗暴風雨已竭盡所能仍然彎曲傾倒,不扶,它就會歪斜成長不良或枯萎,要想辦法扶正就需要支柱或補土,智障者的愛與情也是受外在人物環境影響很大的,若每個人能學習尊重自己和別人身體的知識,且對預防強暴及性騷擾有更多的了解則發生不幸機率自然可以減少(晏涵文,民84)因此強調性別平等教育以學生成長需求為前提,性騷擾性侵害防治則以發展危險辨認、自我保護為主,以兩性友誼發展為輔。

特殊教育還有所謂戀愛結婚的問題,人要依循情理法自我控制表現適當行為,智能障礙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高低有個別差異,家長與學校處處謹慎預防問題事件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基於社會責任教育工作者有親職教育責任,家長方面基於智障者傳宗接代人權保障,一直是優生宣導矛盾的灰色地帶,高職教育階段能做的是學習預備智障成年結婚生子的照顧方法,和節育觀念,溝通學生與家長觀念,家長如果跟隨現今臺灣盛行異國婚姻的潮流,譬如用分身術,變出分身有了智障者的配偶、子女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嗎?這種社會交換(social exchange theory)架構的交換焦點包含人際間交易,通常和一般論婚嫁不同,沒有以尊重子女意願為前提而是以減少負擔獲得利益為前提,我們何不理性思考這樣的姻緣過去已經造成許多智障遺傳與弱勢循環的現象,近年來新生兒異質化,還有新弱勢族群增加,家庭教育要怎麼做才能減少家庭與社會隱憂?這重要的教育工程,未來仍需要結合家庭、學校與衛教機構共同持續不斷的努力。

 

(四)自尊的需求

    人需要尊重自己,也需要受人尊重,使自己感覺到有存在的價值。

智能障礙鑑定是身心障礙保護福利來源也是障礙標籤,在普通學校班群中,特殊班學生是弱勢族群,啟智學校中也有排斥較聰明的學生現象,曾有學生被智障同學認為「你這麼聰明,怎麼不去普通學校唸書」卻不知道她是普通學校學業與社會適應困難才安置到本校的,造成她很大的矛盾困擾,經輔導才恢復信心。

自尊包含兩個層次:自我接納,即個體接納自己的程度,另一項是自我關注,即指個體能夠積極確認肯定自己的價值和能力(Deaux,1987),低自尊青少年有特別的徵候如既使被請求也不表示意見、批評他人所說的話、避免與他人接觸等(黃德祥,民83  

自尊的需求滿足有消長現象,高低自尊基於個人自信盤結的后土上,智障學生從小與家庭學校社區還境中人際關係較差,如果青少年時期在同樣智障學生班級團體仍不被接納,坐在較偏遠孤立的位置,會變為更低自尊,有的變成憂鬱行為退化、退縮或有的變本加厲,故意搗蛋攻擊老師同儕。曾有情緒困擾的學生經醫生診斷須要藥物治療抑制異常行為但吃藥量重會精神不繼,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更困難。運用個別、團體輔導建立支持網絡,讓低自尊者看到自己的優點提高自信心,鼓勵同儕接納,促進自我認同發展任務完成才是恢復心理健康的良策。如果在學校參與團體時異常行為頻率高或危機嚴重程度高,還是需要緩衝空間安置,現在對於輔導部分時間正常之精神病患,現代化醫療體系已建立了相當人性化的日間留院場所,除了藥物治療還有半開放的環境,輔導成員做陶藝、畫畫、園藝、體能團體活動等,患者傍晚回家,這樣的醫療團隊服務,如果能讓學校進入做社區化牀邊教學,或在醫師療育計劃下部份時間返校融合教育,對於青少年階段精神病患,就不會太早脫離教育體系,也可以減輕青少年精神病患家庭的困擾。

 

(五)自我實現的需求   

此需求再使個人發揮潛能,完成個人目標。

自我實現對於正常人是舉望高天夢想的實現,俗話說一枝草一點露,讓潛能充分發揮是拉近智障自我實現的理想與現實的鴻溝,成長需要跨越本身能力,工作態度與周圍社會支援係統連結,任何一個部分缺失都可能使脆弱的橋樑斷裂。如果一般人宏圖大展是自我實現的一種表徵,那麼智障學生能安置維持一段穩定的工作也算是客觀肯定的一種自我實現,特殊學校現在加強科技輔具的應用,協助學習認知活動如握筆寫字、金錢使用,培養與衛生有關的好習慣、禮貌的人際應對態度,倡導資訊融入學習、職務再設計、職廠實習、支持性就業,就是要努力結合社區資源協助學生邁向就業成功的目標。畢業如果沒有達成就業期望,退而求其次,學生能獲得協助安置機構參加職業訓練、在優質教養機構或暫時在家生活適應良好也是支持性自我實現小小的幸運和小小的幸福,畢竟學校只是種子成長茁壯的苗圃,家庭或福利機構、社會機構才是智障者生涯的庇護所,自我實現目標不一定能完成,但求教育輔助過程盡心盡力沒有遺憾;未來如果能多訓練未就業的智障者走出希望之路,開發擔任志工服務機會,我的信念是「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志願服務為生命增添色彩」希望有效發揮智障者擁有的能力為人群服務,讓智障者也能彩繪生命實現夢想。

    Knowles1980)補充Maslow所忽略的另一種需求,學習的需求,即教育的需求,視實際表現得能力階層與要求的能力階層之間的差距,進而促進個人、機構或社會利益。特殊教育以個別化教學,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技能,對於學生自我實現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因此輔導學生讓個人具體掌控自己的期望,評估實際表現能力將越能界定自我教育需求也越能激發學習的動機。

 

四、結語

    輔導關係是建立在當事人的利益上,當事人的需求被滿足是最重要的前提(李茂興,民85)所謂六根俱足有眼耳鼻舌身意,智障者缺少意識智慧水,需要有智慧的人為弱勢族群服務,特殊學校是為弱勢族群的需求而設置的,

    雖然逐年來學生程度漸重,我們特殊教育加醫療專業團隊還不足以承擔所有重任,班級中除了有癲癇、心臟病、過動兒、自閉症、情緒異常個別差異很大之外,現在更有養護類學生,輪椅配備增加、增購移位機吊動設備,班級人力不足,體力難以負荷,教學需求協助現象也增多等,俗語「照顧自己孩子是人,照顧別人孩子的是神」,如果我們不能拒絕任何智障類型學生,就讓我們特教園丁強化賦能結合社區資源當智障者的守護神吧!

特殊教育是塊迷人的園地

唯有投入,方知其奧妙,

唯有親身經歷,才知其苦樂,

誠願 特殊教育化腐朽為神奇,永續經營,

誠願 輔導實務歷經琢礳,遍地幼苗常青,花果璀璨。

 

 

 

 

參考書目

李茂興譯,民85 Gerald Corey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吳美殊、陳英進(民89),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宴函文等著(民84)性教育。杏林文化出版社。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Deaux, K., & Kite, M. E.1987Thinking about gender. In B. B. Hess & M. M. FerreeEds., Analyzing gender: A handbook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Newbury Park, CA: Sage. 92-117.

Knowles(1980)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 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Row. porter,L.W.Lawer,E.E. Hackman,J.R.

44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