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已婚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談家庭教育介入模式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沈祝如
壹、 前言
由於社會的變遷、工業化、電腦化等影響,女性加入職場的人數越來越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中顯示:1966年女性的就業率佔十五歲以上女性人口的32.6%,而2002年女性的就業率則已佔十五歲以上女性人口的46.6%,由此可見台灣地區女性已大量湧入就業市場,而且每年女性工作人口仍不斷在增加。
雖然隨著職業婦女人數的增加,婦女地位也因而逐漸升高,但是社會規範對婦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要求與期望並沒有減少,家庭中的家務工作與教養子女的重責大任仍大部分落於婦女身上(陳明穗,1986;陳皎眉,1989)。職業婦女一方面是職場上的工作者,另一方面又是家庭中妻子、母親以及媳婦的角色,在這樣多重角色的扮演中,所產生的壓力必然也是多面的(趙善如、涂筱菁、鄭雅今,1999)。
本文擬探討家庭壓力相關理論,並嘗試建構一套家庭教育介入模式,以提供家庭教育工作者進行家庭教育介入時的參考。
貳、家庭壓力的定義
Selye是壓力研究的先驅,他指出壓力是身體對所發生的要求產生的併發反應,且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都會產生生理的反應。總之,壓力就是對生活中要求的生理回應(Olson,2000)。他對壓力所下的定義是:「當某些外來刺激加諸於生物體時,生物體自身及週遭所產生的身體與精神上的扭曲」(轉引自蕭韻文,2000)。他也指出壓力是人體適應反應的正常現象,壓力是由特殊症狀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況,而此症狀包括生理上正常引起的改變(馮燕,1992)。Hill認為家庭壓力為「當危機產生時,家庭對此危機在心理上或資源上,沒有或僅有極少的事先準備;一;因此當家庭面臨危機時他們無法應變,此時家庭便產生家庭壓力」(轉引自藍采風,1987)。Pauline Boss把家庭壓力(family stress)定義為家庭系統中的壓力(pressure)或是緊張(tension),它是指一個不穩定的家庭受到干擾;它是正常的,有時候是被期待的;它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們總是在發展和改變(周月清等譯,1994)。家庭系統一旦發生變化,壓力就會隨之而來(張正正、鍾重發,2002)。舉例而言,像是第一個小孩出生、中了統一發票特獎、失業、得了重症等,這些事件都會對家庭造成影響或改變,由此可知,壓力並非全是惡魔,相反的,它也許是邁向成功大道不可或缺的一帖良藥(莊素韻譯,1999),造成家庭壓力不一定全是不好的。
參、家庭壓力源
只要是足以造成家庭系統改變的都可以稱為家庭的壓力源,也就是家庭的壓力來源。Pauline Boss在「家庭壓力管理」Family Stress Management
(1988)一書中列舉出12種不同型態的家庭壓力源,並將其分為成6組(周月清等譯,1994):
內在的:壓力源事件是家庭內某人所引起的,像酗酒、自殺及暴力等。 |
外在的:壓力源事件是家庭外某人或某事所引起的,像地震、恐怖主義、通貨膨脹及對女性極少數族群的文化態度(歧視)等。 |
常態可預期的:家庭生活週期中可預期的壓力源事件,像結婚、生育、子女離家、青春期、衰老及死亡等。 |
非常態不可預期的:非預期的壓力源事件,像中樂透、離婚、早死或當人質等,這些事件不一定都是悲慘的。 |
模糊的:你無法獲得事件的真實性,它是如此的不清楚,以至於你無法確定它發生在你的家庭中。如:老闆計劃要去解僱20﹪的員工,但卻沒有說出要解僱哪些人? |
非模糊的:很明確的壓力源事件包括發生了什麼以及何時、如何、發生多久及發生在誰身上等,像接下來的2到3小時正有暴風雨逼近。 |
自願性的:是一種願望事件能被洞悉及爭取。如:自由地選擇更換工作、大學入學,或是想要懷孕。 |
非自願的:不是尋求的事但卻發生了,像裁員、突然失去親愛的事物等。 |
長期性的:持續很久的情形,傢糖尿病、化學治療及種族歧視等。 |
暫時的:在短時間內發生的事,但卻是嚴重的,如斷腿、失去工作、考試不及格等。 |
累積的:壓力源事件一件接著一件,因此沒時間來得及解決,這種情形是很危險的。 |
孤立的:單獨發生而且很明確。 |
Pauline Boss對不同種類壓力源的完整描述有助於我們釐清為何人們對壓力有不同的觀點及反應,以及針對不同種類及嚴重性的壓力源該如何回應等。
肆、家庭壓力理論
一、家庭壓力ABC-X模式(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Hill(1949、1958)提出家庭的ABC-X壓力模式(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張憶純、古允文,1999),此理論有四項元素:
1. 壓力源或事件本身(A)
代表壓力的來源,指有足夠導致家庭系統發生變化的生活事件。
2. 危機發生當時家庭所擁有的資源(B)
是指當壓力來臨時,家庭所能運用的資源。
3. 家庭對壓力的定義(C)
個人對壓力的定義及嚴重程度的感受因人而異,將會影響家庭的因應之道。
4. 危機(X)
指家庭所處的一種不穩定狀態,可能會帶來家庭危機,如果家庭能克服,則能恢復正常生活。
以孩子離家為例:(A:事件)—青少年離家,(B:資源)-家庭成員未利用相關資源,(C:家庭對壓力的定義)-不認為此青少年問題嚴重,(D:危機)-可能造成家庭解組,若能克服,則能恢復正常生活。
二、家庭壓力的「雙重ABC-X模式」(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1982年Mccubbion & Patterson 以ABC-X模式為基礎,發展出家庭壓力的雙重ABC-X模式,採用長期的觀點解釋家庭壓力及危機,兼顧到「時間序列」的影響,加入與家庭發展史及家庭結構有關的因素(張憶純、古允文,1999)。家庭壓力的雙重模式主要為(李文英,1989;吳靜樺,1994;何委娥,2002):
1.累積性的壓力(Aa):單一的因素不會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壓力是一種有歷史性及長時間的複雜過程。
2.家庭的因應資源(Bb):指現存可利用的資源及針對壓力事件所特別開發、擴展的資源。
3.對於種種事件的感受(Cc):不僅只限於當事人對壓力的主觀認定,它還包括了體系面對困難時的團體凝聚力。
4.家庭適應策略和狀況(Xx):家庭適應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可能是長期處在不平衡的狀態下,但也可能達到良好的適應,歸於平衡。
由家庭壓力理論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面臨家庭壓力時,家人可以根據這些模式檢視及釐清家庭壓力的種類及過程,如此才能與家人一起共同面對壓力與採取因應策略。
伍、家庭生命週期與壓力事件
「家庭生命週期」是一個家庭由形成、發展、擴大至衰弱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家庭狀況的個體都有他待解決、待完成的家庭發展職責(黃迺迪等,1996)。
Olson,McCubbin(1989)等人以系統化的方式研究了1000個家庭在家庭生活週期各個階段的壓力源,以下逐一敘述:
家庭生活週期階段 |
壓力源 |
|
第一階段 |
沒有小孩的年輕夫妻 |
四大壓力領域:工作與家庭壓力、財務與經濟壓力、家庭內在的壓力、疾病與家庭照料的壓力。包括換工作、工作不如意等,債務問題,家務分工問題,親友生病等。 |
第二階段 |
養育孩子 |
買車、醫療花費及政經情勢造成的經濟壓力,懷孕及養育的壓力,戶外活動的增加,工作不滿意及親友生病等壓力。 |
第三階段 |
有學齡兒童的家庭 |
子女學課業及戶外活動、雜務、手足衝突與子女管理的家庭內在壓力,父親缺席,工作不滿意及經濟等壓力。 |
第四階段 |
有青少年的家庭 |
維持家計及子女教育花費的經濟壓力、子女教養問題的家庭內在壓力等。 |
第五階段 |
子女離家 |
子女教育問題、子女離家所帶來的轉變及經濟問題等。 |
第六階段 |
空巢期 |
嚴重的經濟壓力、雜務、疾病、失落、婚姻及性關係問題、 親友生病壓力等。 |
第七階段 |
退休 |
經濟壓力、醫療照料的花玻及生病所造成的不便、父母配偶親戚或朋友的生病或死亡等。 |
家庭生活週期中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壓力及緊張,以筆者的經驗為例,經濟壓力問題是每個階段都有的,剛結婚時有買房子的壓力、工作與家庭的壓力;接著而來的是懷孕的壓力、養育長子的壓力;現在孩子讀小學一年級,則有孩子課業的壓力等等。在不同的生命發展週期都會有不同的壓力產生,家庭成員若能事先了解發展各階段家庭不同的需求,及早規劃家庭生活並設法排除可能的阻礙因素,便能對家庭問題加以預防(黃迺迪等,1996)。
陸、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
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變遷,近來台灣的家庭結構有了重大的改變。已婚婦女,由於家庭經濟的需要,或因教育水準的提昇,追求自我實現與自我成就動機越來越強,而紛紛投入就業市場(葉至誠,1997)。女性生活空間不再只是周旋於家庭、孩子間,勞動市場已逐漸成為女性的生活舞台之一(趙善如、涂筱菁、鄭雅今,1999)。
在家庭生活壓力的測量方面,McCubbin等編製了家庭壓力量表(The Family Inventory of Life Event & Changes),用以測量家庭一年內經歷的各種家庭壓力,其中包括十個類別(轉引自藍采風,1987):
1. 家庭內壓力-包括家庭成員間的衝突,親職及扮演日益困難的親職角色的感觸。
2. 婚姻壓力。
3. 懷孕與養育子女的壓力。
4. 財務、家庭經濟及事業壓力。
5. 家人工作變遷及工作壓力。
6. 疾病及照顧子女的壓力。
7. 失去家人的壓力。
8. 家人遷居壓力。
9. 家庭法律壓力。
10. 家庭累積壓力-包括由上述九個類別中所累積的壓力。
井敏珠(1992)曾以621位職業婦女為研究對象,進行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的調查研究,她將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分為工作、家庭及個人壓力量表來測量,研究結果顯示:在家庭壓力方面,以「子女的健康與安全」居首位,其中扣除基本資料中126人無子女,竟然有高達96.56﹪的職業婦女有子女健康與安全的壓力,足見子女的教養問題是職業婦女的極大負擔;其次「家務工作瑣碎繁重」是職業婦女的第二大壓力;「孝順自己的父母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居第三位;「家人的交通安全」則列居第四位。由此可見,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主要是子女的教養問題,而家務的負擔也在兼顧工作之餘形成極大的壓力。
職業婦女處於工作與家庭間,常會感受到兩者難以兼顧的困境,其家庭壓力也因為時間的壓縮、心力的疲累而更顯沉重(陳思穎,2002)。以下從已婚職業婦女最普遍面臨的家庭壓力來談:
一、子女教養問題
傳統社會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婦女的責任就是在家照顧小孩、整理家務。現代的女性,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程度的提高,就業人口逐漸增加,對已婚且育有小孩的職業婦女而言,子女的教養是一大難題。雖然現代是講求男女分工,但是子女的照顧多半還是母親付大部分責任,我們可以看到帶孩子去學才藝、上學、放學接送小孩的大部分是母親,去學校參加家長會的多數為母親,孩子在學校有異狀,大部分還是母親去處理,由此可見女性還是子女的主要照顧者。因此對於職業婦女而言,教養子女的確是一大難題,尤其是家中有幼兒的,她的壓力更大。
二、家務分工
雖然今日的社會,婦女就業普及,但是家務分工問題還是職業婦女的主要壓力源之一。Robison比較1965 年與1985年之間兩性每週花費在家務的時間與項目,發現妻子從事家務時數比例雖然有減少,但是仍然是大部分負擔者(陽琪、陽琬譯,1995)。唐先梅(1998)研究台北市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也發現女性仍是主要家事負擔者。雖然男性分攤家事增多了,但是大部分家事仍然被視為是女性的工作,職業婦女必須承擔工作與家庭的雙重要求(周麗端等,1999),家庭壓力的影響也大增。
柒、家庭教育介入模式
家庭教育學家Doherty(1995)提出「家庭涉入的層次模式」(The Levels of Family Involvement Model, LFI ),提供家庭教育的活動方案設計重要參考價值。這個模式主張在不同條件下有不同層次的對家庭的涉入,包括五個層次(轉引自廖永靜,2000)﹕
層次一﹕對家庭很少量的介入( Minimal Emphasis on Family)。此主要是因為法律或制度的因素才對家庭進行教育,不過主要對象不是家庭而是父母。
層次二﹕資訊與建議 (Information and Advice)。提供家庭成員有關家庭生活、親職、孩子發展的知識。在團體中,引導父母以合作方式自我坦露,能清楚溝通,提出問題及獲得回饋。
層次三﹕情感與支持(Feelings and Support)。提供同理心的傾聽,引導坦露個人的故事與情感,創造一種開放和支持的團體氣候,致力於合作的努力,及針對家庭的個別問題獲得建議辦法以解決問題。由於層次三是以一種非干擾的方式,而且結合認知與情感的領域,因此是目前密集家庭教育活動較佳的方式。
層次四﹕短暫但集中的介入(Brief Focused Interven-tion)。它包含層次二與三﹐並進而包括需求評估與有計畫的努力,以協助父母克服親職問題,或一種更廣泛的家庭互動計畫。層次四適合有特定需要的家庭,主要為處在高風險情境的家庭。他們已經不是一對一的親子問題,而是多重互動的教養問題。例如父母與祖父母,或離婚父母之間對孩子的教養問題。雖然此層次並非治療性的介入,但其教育人員仍需要有專業的訓練。而且在實務上需要取得與父母清楚的合約,以便進行更密集的處理。
層次五﹕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此層次已超越家庭教育的範疇。
因第一層次主要政府職責,第五層次為家庭治療,非家庭教育的範疇,本文不加以討論。筆者擬以Doherty的家庭涉入模式,從第二至第四層次為理論基礎,提供家庭教育介入的模式,以供家庭教育工作者參考。對家庭壓力做家庭教育介入時,可依問題的嚴重程度,將所要推展的家庭教育工作分三級:
一、初級預防:提供資訊和建議(Information and Advice )。針對一般大眾施行教育或提供相關訊息,以對抗家庭壓力,防範未然或減少問題的發生率。
二、次級預防:提供情感與支持(Feelings and Support)。通常是針對常遭遇壓力的家庭,協助他們處理家庭中常見的壓力,除了建立社會支持,也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三、三級預防:短暫且集中的介入(Brief
Focused Intervention)。針對高危險群或目前已遭遇到問題的家庭所提供的,協助其減少受害程度,增加復原的能力,同時避免問題再繼續惡化。
教育是「預防性」的工作,在倡導家庭教育之時,應著重於預防的層面,因此筆者著重教育是於以預防的觀點來提出家庭教育的介入模式。
捌、已婚職業婦女家庭壓力的家庭教育介入模式與策略
筆者認為教育著重在「預防」,因此應提供當事人一個教育環境,以充滿關懷接納的教育方案,增進當事人因應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在受人幫助後而能自助,培養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能做到防範問題的發生。想要對已婚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做家庭教育介入,可推展的工作包括:
一、初級預防工作:提供資訊和建議
針對大眾施行教育或提供相關訊息,以對抗家庭壓力,防範未然或減少問題的發生率。
*策略:
1. 改變社會對職業婦女的傳統刻板印象
破除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加強宣導男女分工,互相合作的觀念。
2. 提供有關親職教育的資訊
包括照顧小孩的技巧、管教技巧等等,使其不再視教養小孩為一大問題。
3. 發展因應家庭壓力的能力
提供資訊,使其了解各種壓力源及其因應之道。
二、次級預防工作:提供情感與支持
通常是針對常遭遇壓力的家庭,協助他們處理家庭中常見的壓力,除了建立社會支持,也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策略:
1. 提供情緒支持,成立支持性團體
同理並支持那些遭受家庭壓力的職業婦女,讓有類似經驗的人在一起,彼此分享,在情緒上獲得紓解。
2. 提供社會資源及支持
提供臨時的扥育服務或課後暫扥,將有助於舒緩其家庭壓力。
3. 協助處理情緒
當職業婦女面臨極大的家庭壓力時,內心會有很多情緒、壓力存在,這些情緒需要被處理。
三、三級預防工作:短暫且集中的介入
針對高危險群或目前已遭遇到問題的家庭所提供的,協助其減少受害程度,增加復原的能力,同時避免問題再繼續惡化。到達此一層級,Egan(1998)所提出的專業助人模式(The skilled-helper model),分三大階段、九個步驟可做為我們介入時的參考架構(轉引自陳貞妃,2002):
階段一:釐清需要改變的主要議題
步驟1. 協助當事人訴說故事
步驟2. 協助當事人找出其盲點及發掘新觀點
步驟3. 協助當事人聚焦於問題的癥結
階段二:選擇當事人喜好的願景
步驟1. 協助當事人發展美好的願景
步驟2. 協助當事人將願景轉換成目標
步驟3. 協助當事人對其決定的目標做承諾
階段三:行動策略-協助當事人發現達成願望的方法
步驟1. 協助當事人腦力激盪出可以達成目標的可行方法
步驟2. 協助當事人找出最合適的行動策略
步驟3. 協助當事人訂定計劃
*策略
1.
幫助釐清已婚職業婦女需要改變的議題
引導已婚職業婦女說出她的家庭壓力,且應特別著重在目前生活情境或自危機事件發生之生活歷程。協助她找出本身的盲點和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新資源。
2.
協助已婚職業婦女選擇自己所喜好的生活願景
激勵已婚職業婦女對未來抱持樂觀的態度,當她找到未來美好的願景後,再協助她把願景轉換成目標,同時並對決定的目標做承諾。
3.
協助已婚職業婦女發展行動計劃以減輕家庭壓力
協助已婚職業婦女找出可以解決家庭壓力的所有可行方法,然後在這些方法中找出最適合的方法,並訂定行動計劃。
玖、結語
對女性而言,家庭與工作雙重角色的扮演,可增加工作角色帶給人自我實現的滿足、自信和成長,也帶給家庭經濟資源,但是卻也因傳統家庭角色的壓力和角色規範期待,而帶給職業婦女角色衝突、角色緊張和負荷過重,而造成種種的家庭壓力。
已婚職業婦女扮演著多重的角色,所造成的生活上的沉重壓力更是讓人吃不消。因此筆者希望藉由本文讓已婚職業婦女了解各種壓力源事件,進而找出因應的策略,以減輕其家庭壓力。也希望藉由本文,提供家庭教育工作者一套家庭教育的介入模式,使其達到自助而助人的境界。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告別壓力不容易-已婚職業婦女的壓力知多少。管理雜誌,215,5。
李文英(1989)。當前社會中離婚問題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委娥(2002)。變遷中的家庭教育-雙薪家庭壓力調適與因應策略,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先梅(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社會文化學報,6,75-112。
陳明穗(1986)。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之關係研究。政大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妃(2002)。從婚姻暴力談家庭教育的介入模式與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202,14—18。
陳思穎(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素韻譯(1999)。如何克服壓力,豬侯公宏著。台北縣新店市:世茂。
陳皎眉(1989)。婦女的生活壓力、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健康滿足的關係,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研院三民所叢刊,25,153-179。
馮燕(1992)。婦女生活壓力知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的觀點。台大社會學刊,21,161-198。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
廖永靜(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家庭教育學。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
藍采風(1987)。健康的家庭生活。台灣省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研習中心。
蕭韻文(2000)。悶燒鍋的家庭—如何面對家庭壓力與危機。家庭教育通訊第四期。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中心。
周月清等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Pauline Boss著。台北:桂冠。
張正正、鍾重發(2002)。家庭壓力面面觀。教師之友,43(1),43-47。
張憶純、古允文(1999)。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研究-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98-99。
陽琪、陽琬譯(1995)。Goodman, N.原著。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趙善如、涂筱菁、鄭雅今(1999)。已婚職業婦女追求高等教育之壓力來源與調適方式。中華家政學刊,28,47-63。
周麗端、吳明樺、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
行政院主計處(2003)。重要經社指標。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10月20日。網址:www.dgbas.gov.tw/dgbas03/bs2/92chy/table/s017.xls
二、西文部分
Egan. G. (1998)Exercise in helping skills:A manual to accompany the
skilled helper. New Work: Books/Cole Publishing.
Doherty. W. (1995) Boundaries between parent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therapy.
Family Relations:The levels of family involvement model. Family Relations,44,353-358.
Olson,
D. & DeFrain, J. (3rd.)(2000).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