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家庭與事業的雙贏----淺論雙薪家庭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鄭錦霞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998)對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顯示,已婚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從70 年的31.42﹪,75 年的41.82%80 年的44.00﹪,85 年的47.11﹪,86 年的46.98﹪,到87 年的46.5﹪,由上述資料顯示台灣地區雙薪家庭的形態已愈來愈普遍。且夫妻雙方均就業之教育程度比率,妻子學歷大專及以上者佔68.84﹪(104人力銀行 2003 ; 行政院主計處 2003),顯示出職業婦女中高教育程度者佔多數。而這樣的型態對於家庭生態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雙薪家庭中的男女雙方必須共同承擔家庭經濟壓力、家務工作與育兒重責。雙薪家庭由於夫妻雙方都有收入,可以幫助提升家庭的生活水準,豐富家中的經濟資源,而且妻子外出工作,可以滿足現代女性的自我及成就感,能從一個依附性女性變成一個自主性女性,因此較受丈夫肯定與尊重,甚至有助於夫妻婚姻的滿意度(張耐1995)。

    可見雙薪家庭如果調適得當,發展健全,則可以同時擁有家庭與工作的樂趣,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是現在多數研究還是關注在時間和壓力的管理、家庭與職業的衝突之調適、生活滿意度或婚姻滿意度等問題上,畢竟對於許多已婚就業的女性來說,她們除了應付工作上的競爭壓力,還得擔負家中子女教養及繁重家務的主要任務,而社會或家庭並不會因為女性外出就業而減少對她們在家中的角色期望,這些來自家庭、工作及社會的期許與要求,無疑地增加了女性的許多壓力(徐一帆 1999)。而對做為家庭成員之一的男性來說,由於妻子外出工作,勢必也要負擔部份家務工作;而面對妻子的獨立自主,更要調整夫妻間的關係,這些轉變是對過去傳統男性角色的挑戰,也因而帶來家庭的緊張與衝突。雙薪家庭的父母或夫妻在缺少時間及外在支持系統下,如何解決這些困境,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雙薪家庭的定義

雙薪家庭是指夫妻二人均有支薪工作(paid job)的家庭,因此包括全職(full time)及半職(part time)兩種情形。

雙薪家庭(dual income family)與傳統家庭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家庭中的外出工作者,除了丈夫之外,還包括妻子。與雙薪家庭類似的一個名詞是「雙生涯家庭」(dual career family),此一名詞最早出現於英國社會學家學者Rapoport&Rapoport(1971)發表的研究報告中,他認為『所謂生涯指的是個人對其工作有一種長期性、專業性以及發展性的承諾與誓約。涉及個人自我意識、專業訓練、人生遠程計畫以及職業的認同。』。雙生涯家庭的夫妻對個人的事業有高度的承諾,並且視工作為自我實現與個人認同不可缺少的根本,他們視職業為事業,追求事業的進步甚於職業的報酬(Marian 1992)。雙薪家庭也可稱為「雙工作家庭」(dual work family),指夫妻二人皆有工作收入的家庭,並不如雙生涯家庭般重視職業的專業性與發展性。因此,雙生涯家庭必定是雙薪家庭,但雙薪家庭並非一定是雙生涯家庭。

Rapoport夫婦將雙生涯家庭分為四類:家庭取向型、生涯取向型、傳統型與合作型(Rapoport&Rapoport,1971)。

(1)   家庭取向型

夫妻均外出工作,但皆認為家庭是其生活重心,也是生活中快樂幸福的來源。

(2)   生涯取向型

夫妻雙方以事業發展為主,工作比家庭重要,子女多委託親友或保母照顧。

(3)   傳統型

先生以事業發展為主,妻子則以家庭照顧為生活重心。

(4)   合作型

妻子以事業發展為主,先生則在家庭及事業間取得平衡。

一般而言,不同類型的雙生涯家庭夫妻對生活滿意度並無太大差異,唯生涯取向型夫妻之生活滿意度比其他夫妻類型來得低。

 

.雙薪家庭的特性

1.            傳統性別角色的改變

    雙薪家庭中,雖然收入較一般單薪家庭為豐,但相對的時間、體力等被工作所瓜分,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雙薪家庭的夫妻關係,往往在權力槓桿調整之後,逐漸轉為同事間的合夥關係,雙方共同分擔義務、共享權利。透過共同參與的過程(如:平日接送孩子上音樂、舞蹈、英文、才藝班,家事分工等),毋寧是將男女從原有的角色的桎梏中解放。這種雙薪家庭的型態,使得兩性的家庭角色中性化。由於婦女就業,男女共持內外,性別分工的模式較不明顯,沖淡了性別角色刻板印象。Hoffman(1989)指出:對母親就業的孩子來說,不論是兒子或女兒都有較平權的性別角色態度,且認為女性是有能力的,而就業母親的女兒也較獨立自主,並以其母親為角色模仿的對象。可知母親外出就業與父親幫忙家務有利於減少下一代的性別角色刻板化觀念。而且家人在耳濡目染中習得具有剛柔並濟的兩性化人格,對其日常生活待人處世有極大幫助。

    現實社會中男性雖然在行為上已不斷調適修正自己,參與家事育兒的家務分工;但其內心對於「男主外、女主內」的觀點,仍持保守思想。王舒芸和余漢儀(1996)的研究指出,性別分工模式雖然不再嚴守傳統截然二分的男主外女主內,而允許女性投入工作、男性參與家庭,但是在心理認知的責任歸屬上,男性仍以工作角色為優先,家庭角色的扮演則呈現選擇性的特質;至於女性,雖有大量就業的趨勢,但仍以育兒為其主要職責。

2.            家務分配

    家事分工模式,簡言之即誰負責做哪些家事工, 家務工作所包括的項目相當多,例如:準備餐點;清理餐後事項;整理室內環境;屋內外的維修(包括草地花園的工作、房子的修理及油漆);外出購物;衣物的清洗、燙熨及修補;財務的處理;汽車的維修;開車載家人去工作、上學或從事其他的活動,以及孩子的照顧和課業輔導(唐先梅2001)。根據夫妻在家事工作上的相對責任上來看,丈夫承擔較多的家事工作為車輛清洗維護及房屋修護等工作,而妻子承擔較多的家事工作為烹飪食物、衣物清洗、餵食孩子等工作,另屬分擔性的家事工作有財物管理、休閒活動策劃等。他人協助家事工作包括:外聘人員、父母及子女,不過比例都不高。家務分工保有傳統模式, 丈夫雖然參與家務工作, 但還抱持著幫太太的觀念, 而不是覺得自己也應該是負擔家務工作的一份子, 因此,主要的例行家務工作仍是落在太太身上, 例如:洗衣煮飯、整理家務、照顧小孩等。而在家庭經濟管理上,多數家庭的丈夫主導家庭金錢的使用, 即使妻子有使用權, 不過卻由丈夫掌控。另外, 也考慮到子女課業壓力繁重, 因此不要求子女分擔家務工作(莫藜藜、王行1996 ; 李淑娟、黃迺毓 2000) 。因此, 無論是妻或夫的性別角色態度,皆無法影響家事分工。可能是社會規範中的性別角色定位影響力太大,所以不論夫妻個人的性別角色態度如何自由,皆無法擺脫「男主外,女主內」的強勢社會規範。

    不過近年來,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雙薪家庭中先生們漸漸增加對家事的參與(李方如2001),尤其是妻子擁有越高的教育程度,則越能促進家事的分工。妻子的外出工作,會促進家事工作的分擔。且高職業成就的職業婦女,較能以金錢換取家事工作的服務。 大多研究結果顯示,當夫妻收入差距越小時,越能促進家事分工(唐先梅1999)。這也意謂傳統性別角色及態度的轉變,雖然要大幅度的扭轉或訴求男女在家務分工上的完全平等仍有困難。事實上,學者認為雙薪家庭中夫妻雙方在家事承擔量的差距已逐漸縮小,除了先生的參與外,太太也因工時的增加而減少了真正做家事的時間。

3.工作與家庭間的衝突

    雙薪家庭中,夫妻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往往是工作與家庭要如何兼顧的問題。在既有的時間與精力條件限制下,夫妻若彼此都想要在工作上一展所長,除犧牲睡覺休息的時間外,就是犧牲「家庭時間」。若夫妻服務的機構性質不一,下班後又因疲累少有互動,日久則夫妻關係疏離。另外, 工作的壓力也會影響家庭生活的品質。有些新婚夫妻由於工作壓力大,久久不能生育;也有些夫妻雖有子女,但忙碌的家庭生活(忙著接送孩子下學等),也可能導致家務分工上的紛爭與怨懟,以致離婚率會節節攀升。

4. 職場文化與公共政策的不配合

    大體而言,公領域的勞動市場結構,以利潤、效率為取向,以致整個家庭制度無法成為雙薪家庭全力投入工作的後盾,公司不能配合員工家庭福利的需求,所提供的支持親職角色扮演的方案與政策也不足,所以, 雙薪家庭投入工作時會先考慮家庭是否有足夠的支援系統, 整個公領域市場結構對兩性投入家庭角色其實具有排擠效果。

5.家庭價值觀:

多數家庭認為家庭比事業來的重要, 一般而言, 太太會很快決定家庭較事業重要,而先生會陷入兩難的矛盾中(周麗端、黃迺毓、唐先梅 2001), 這與傳統的角色刻板印象有很大的影響, 以致太太會因家庭之故,在工作上不能有充分的發揮, 太太為使先生無後顧之憂能在工作上全力衝刺, 太太往往犧牲了個人成就的追求而為保有家庭的完整感。

6.親子關係

    提供子女健康成長的環境與經濟的支持是父母的責任(周麗端、黃迺毓、唐先梅 2001), 父母對子女的照顧行為通常包含下列幾項:餵孩子吃東西、幫孩子洗澡、替孩子整理收拾房間、帶孩子去睡覺、陪哄孩子與孩子玩、和孩子說話與說故事、指導孩子做功課、洗孩子的衣物、為孩子準備膳食、接送孩子上下學、指導孩子補習的功課。其中,前六項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使的父母在這方面的工作減輕,而指導孩子功課與督導學校以外的功課等工作則加重。

如果父母太專注於事業的衝刺,而忽略了孩子,通常會產生下列問題:小孩易與父母唱反調、個性易變得閉塞、容易發生危險、易變得常往外跑,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7.休閒生活

     休閒是一種放鬆、與工作無關、自由感受、及愉快的經驗,也是促進家人關係的良好方法。對休閒的定義, 丈夫強調對公領域的影響, 他們認為休閒就是生活及工作的原動力, 太太則重視私領域的功能, 也就是休閒可促進家人互動關係。在選擇休閒生活方式上,丈夫以工作為優先考量, 而妻子以家庭為首要考量。丈夫參與休閒活動內容傾向以動態為主,如: 球類運動、慢跑、釣魚等,  而妻子較傾向以靜態為主, 如:閱讀書報雜誌、聽音樂、聊天等。休閒活動時間方面, 丈夫多利用下班時間, 妻子多利用中午空檔時間, 因妻子必須考慮到家庭需求, 尤其家中有年幼子女時更是顯著(唐先梅 陳芳茹 2000)。可見太太的休閒生活方面仍是以家庭為重心, 而先生則是以工作為主。

 

8.親密關係

結婚後夫妻雙方皆扮演多重的角色,承擔多重的責任,如何在各種角色間做好適當的調配,能夠兼顧又取得平衡,勢須運用充分的智慧。尤其在夫妻關係的相處是否融洽,更是維繫夫妻情感,建

立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結婚後孩子的出生及家族介入更易降低夫妻間的親密度, 因此, 如何經營一個互信、互諒、互愛的家庭, 著實考驗雙薪夫妻的智慧。

.雙薪家庭的心聲

    為能更了解雙薪家庭擺盪在家庭與工作之間的甘苦歷程 , 筆者針對雙薪家庭進行訪問, 透過其表白, 讓我們能更清楚雙薪家庭中先生與太太在家庭生活經營上的心聲。

例1.                                讀研究所一直是我的夢想,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念, 可是家庭與孩子的牽絆,我有時候真不知道我讀這個研究所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因為我先生不太支持我,他認為我不該為了讀書而沒把家務事料理好, 反而還把家務工作加到他身上, 他心裡很不滿,可是他沒想想我每天要上班,還要接送小孩上下學,幫小孩洗澡,教小孩做功課,睡前要說故事,已經是累的像隻狗了,更別談要有自己的時間讀書寫功課。另外, 星期假日有時為了趕作業報告,不能陪先生小孩一起出去玩, 共享天倫之樂,自己心裡也是挺內疚的, 所以,只好犧牲自己平時的睡眠時間,以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可是這對我這種重視睡眠的人來說,也真痛苦,因為這會影響到我隔天上班的情緒,夾在工作、進修與家庭中間,又得不到先生的支持,真有蠟燭兩頭燒的痛苦。

    從受訪者的談話中可知其夾在工作進修與家庭中間的矛盾, 因為受訪者先生是屬於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人, 缺乏先生的支持令她無法充分達到自我實現, 也因進修, 而使家務工作與照顧小孩品質下降, 心生內疚。

2. 我是公司小主管,而我太太很忙, 所以家庭的工作沒辦法負擔,其實我也很想幫我太太做些家事,但實在是有難處。一方面晚上我飯局太多,而且我晚上常常要到很晚才能回家, 而回到家也醉得不省人事,其實我也不願如此,可是為了家庭, 我還是忍了。我太太不應酬比較沒關係,而我不去應酬對外人就比較難交待,因此家事就必須讓我太太來做,這也是不得已的,所以我希望她公事可以不用太累,多多挪出一些時間來照顧這個家庭與孩子,我就覺得較無後顧之憂了。

    先生為了讓家庭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而全力在工作上打拼, 只好由太太來負責家庭與子女, 雖然太太也是有工作, 不過仍以家庭為第一優先。由以上二例可明顯看出, 雙薪家庭中先生與太太如何去求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傳統的家庭多是先生以工作為先,太太則是以家庭為第一考慮。

 

.建議與結論

    針對以上的雙薪家庭特性與心聲, 雙薪家庭徘徊在工作與家庭中間的困惑, 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積極營造一個學習型家庭

    讓家庭成員都願意參與、共同學習、一起營造家庭的願景是雙薪家庭宜努力經營的方向(林淑玲、廖永靜 1999;教育部 1999)。如親子一起討論一個有關家庭生活的問題,共同策劃一次休閒活動,共同閱讀一本名著,甚至共同解決家庭難題,共同夢想遠景等。這無所不在的學習,重要的是家人共同相聚,一起討論、分享、了解、成就,這過程不斷發展不斷充實,讓家庭中每個人感覺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喜悅(蔡培村 1999)。雙薪家庭由於時間限制、傾向平權的特性,更應重視家人相處的品質,珍惜共有的時間,家人以平等的地位進行溝通、對話、分享;由於資源較豐,較有能力充實學習資源,如購買圖書、電腦、安排休閒活動等,透過這些學習活動,也較知道如何尋求外在資源的協助。因此,雙薪家庭具備有發展成學習型家庭的條件,也可經由發展成學習型家庭,充實家庭強力,讓家庭更有彈性,迎接外在的挑戰。

2.建構支持與整合家庭角色的工作環境

 人性管理的企業不但要注重個別員工的的福利需求,更應該重視家屬的福利需求,企業的成長與員工及其家屬的福利並不相衝突,人力資源管理得當,企業的成長才有根基。因此,將福利納入企業管理制度中,則將吸引更多得員工為公司企業效命。所以, 政府應該輔導、鼓勵並協助雇主及企業等工作場所,舉辦員工協助方案,倡導變遷的兩性角色觀念,加入親職教育的課程,或提供相關資訊,重視男性員工扮演父親角色的需要,協助男性親職工的落實等,不再以效率、利潤為唯一考量的標準,代之以長遠永續的經營理念、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將員工的家庭需求整合到工作環境與組織安排中,建構一個支持與整合家庭角色的工作環境

3.            親子互動

    首先,讓子女瞭解父母目前選擇的生活方式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這可以藉由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來演父母,使孩子漸漸明白爸爸媽媽所面臨的生活壓力與不得不的抉擇,孩子也比較會體諒父母的辛勞(伊慶春 1987)。接著,一定要有固定的時間與孩子們共度。最好在每一天或每一周的時間中,抽出一段時間與孩子共處,做一些比較精緻的互動,對於孩子來說,透過實際的行動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夫妻間要相輔相成, 雙薪家庭中,由於父母兩人都忙於事業,一不小心,就會產生相互推託教養孩子責任的情形。這種情形多發生幾次後,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受到重視。此外,假日時多參與孩子的活動,藉此多瞭解孩子另外的面貌,且與其他家長的經驗交流中,彼此互相學習到更好的教育方法。

    明確地向孩子傳達愛與關懷的訊息,較能得到孩子的合作。藉由多聆聽、多觀察、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以便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孩子的內在需求,且做適時的包容、安慰、鼓勵與支持。在雙向的親子關係中,孩子也有權瞭解與體諒父母,並適時給予父母安慰、鼓勵與支持。最後,有效地利用如下的時間,可增加與孩子互動的機會以及增進親子共處的品質,例如:接送孩子、用餐、協助幼兒沐浴、做家事、以及睡覺前等時段。

4. 婚姻經營

    夫妻之間如能有暢通的溝通方式及習慣,夫妻彼此就能坦誠的討論個人對角色的期待,及形成對家務分擔的共識,並提供給對方一個積極、接納的事業支持態度,使彼此在事業發展上有大、較自由的空間。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溝通習慣是影響婚姻生活品質的一帖良藥,離婚夫妻常常是因為溝通不良或無法溝通,而造成誤解、感情不睦、疏離,最後終於走上離異之路。假若夫妻間可以真誠表達己見,坦露內心真實想法和情感,接納彼此的感受和差異,就代表溝通管道通暢開放,有助於親密感之提昇。透過分享彼此的經驗和體會達到身心交融,拉近兩人間心靈的距離,增加信任和承諾感。親密關係的維繫須靠夫妻彼此的愛與關懷, 而雙薪家庭之間的關係若是越有關懷與愛的存在, 便越自然的願意支持對方, 減輕對方所感受到的壓力與挫折。

5. 休閒生活

雙薪夫妻在面臨時間不敷使用的挑戰之下,常以縮短自己的休閒時間來因應,其實休閒安排的彈性調整有其道,例如: 一同出遊,輪流給予對方自由時間、輪流週休,可幫助雙薪家庭兼顧個人與家庭方面的休閒生活(高淑清2000)。另外, 休閒方式可與其它家庭一同出遊, 可增加休閒情趣及擴大人際關係, 休閒內容也要動靜相宜, 使每個家庭成員都能享受到休閒的愉悅, 也更促進家庭的和諧。

6.多重角色的彈性化與簡單化

    角色衝突的壓力來自於每個角色的太過刻板、以及角色彼此對立的同時又需彼此兼顧。而角色衝突的壓力勢必對雙薪家庭父母的教養行為有負向的影響,連帶影響親子的互動與關係。因此,使角色彈性化、角色間互相融通洏不相對立;並依循不同情境角色之需求性,專注地扮演好當下的角色。雙薪家庭是一種多重角色負擔的生活型態,所以雙薪家庭女性如能以較為合理的方式面對問題,界定等待處理事物的輕重緩急、選擇能配合自己能力興趣的工作,就是最重要的事。而在男性來說,如何利用時間分擔家務,並將家庭與職業分屬的時間有效的區隔出來, 使自己在家庭生活與事業發展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在這樣的多重角色之下,女性有機會從工作角色中獲得控制,增加了自我的價值與成就感;而男性隨著對家庭的投入,也可以增加家庭角色的親密。

7.建立家庭支持網絡

    教養孩子與家務工作是雙薪家庭父母的二大壓力來源,若在溝通、取得共識之下,共同分擔家務及子女教養的責任,不但能使夫妻增加參與子女成長的機會,子女也因父母親參與教養工作而獲益,諸如,社會技巧、問題解決能力、與學業成績之增進。此外,自己父母、公婆、兄弟姐妹、其他親人、鄰居、同事、好友、以及孩子同儕的父母們,也是提供家庭支持的來源之一,善加經營這些關係,以便不時之需。由於女性外出就業,子女及其他家人的照顧成為一個需要靠外力協助才能完成的工作,尤其當子女還在嬰幼兒階段,社會的保育資源成為雙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社會的保育資源包括褓姆、托嬰中心、幼稚園、祖父母、親戚及朋友等。對其他家人的照顧亦然,家有老人、病人的雙薪家庭,就更需完善的家庭政策與彈性的職場文化來支持協助。

8.家務分擔

    家務能由全家人一起參與及分工完成,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可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家事效能、以及孩子動手學習的機會,並使孩子能同理與感激父母的辛勞。幼兒從二歲起即可協助簡易家務,諸如:收拾玩具、將換洗衣物放入洗衣籃內等。雙方在做家事方面,心態的調整與要求標準的降低,也減少夫妻對家事分工的歧見,雙薪家庭在面對家務分工重要挑戰的同時,除考量阻礙本身參與家事的的困難與因素外,夫妻雙方須開誠佈公,協商對策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另外, 如能簡化家務:有效地使用家電(例如:洗衣機、冰箱等),並將同性質之家務集中處理(諸如:一週之換洗衣物全在週末以洗衣機代勞、詳列一週之菜單並於週末全家人一起上超市採購)。如此,可免於疲於奔命,家務壓力也相對減少許多。

9.夫妻自我成長

    經由書籍、期刊、雜誌、廣播、電視、及網站獲取家庭與親職相關資訊,包括:如何經營家庭生活、家人與婚姻關係、現代父母角色扮演、教養知識與技巧、親子關係經營、時間運用與管理、家務分工與合作、財務規劃與休閒生活安排等。並隨社會脈動,不斷充實新知。在能不斷自我成長的夫妻之協助及影響下,家庭的自我成長方能成為事實。

     雙薪家庭如何在家庭關係與事業成就之間求得一個滿意的平衡點,是亟待努力的生活目標,而唯有夫妻同心協力、發揮關懷分擔的精神,才能營造合作夥伴的親密關係,共創未來。為了讓年輕一代的雙薪家庭能夠營造一個心目中理想的溫馨生活,理性面對工作與家庭角色所帶來的挑戰,社會價值觀以及政府對家庭與孩子需求的重視,實在刻不容緩。教育當局也應對雙薪家庭與兩性平等教育賦予時代的新意義與新詮釋。雙薪家庭除了要憑藉家庭內部夫妻雙方同心協力、共同參與家務、分擔扥兒育嬰重任外,更應訴求周遭大環境的整體因應改變,以其個別家庭的努力成功,也就是當夫妻面對外在工作壓力時,更需要有關心員工福祉與家庭需求的政府及公司行號來共同推動相關的友善政策,為雙薪家庭圖謀兼顧工作與家庭的策略,藉由政府的頒布與實施,落實為雙薪家庭分憂解勞之美意。

 

.參考書目:

104人力銀行(2003)。職場女性生涯調查報告。http://www.104.com.tw

李方如(2001)。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娟、黃迺毓(2000) 。推動雙薪學習家庭教育之策略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6,93-126。

行政院主計處(2003)。九十一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gender/lifetrend2.html

伊慶春(1987)。已婚職業婦女職業取向、工作狀況、工作滿意和子女照顧方式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1,頁93-120。

林淑玲、廖永靜(1999)。Senge學習型組織模式在家庭教育上的應用—學習型家庭教育初探。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徐一帆(1999)。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雙薪-家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刊於「家庭教育學」,

131-154,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 雙薪學習型家庭方案策略彙編。

莫藜藜、王行(1996)。已婚男性的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頁57-114。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分工、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頁16-30。

唐先梅(2001)。婚姻關係中的家務分工,刊於「家庭生活教育」,頁211-236,台北:師大書苑。

唐先梅(1998)。家務工作公平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BC87-2412-H-180-00),台北: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唐先梅、陳芳茹 (2000) 。從性別角色理論看雙薪家庭夫妻休閒生活之差異。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6,75-92。

唐先梅(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項目。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

周麗端、黃迺毓、唐先梅(2001)。兩性與家庭中夫妻之家庭價值觀、家務分工、親職角色、婚姻滿意度之研究(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BC89-2413-H-003-064),台北: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耐 (1995) •雙生涯家庭之需求•社會福利,117期,頁18-21。

教育部(1999)。雙薪學習型家庭專案推動策略。

黃迺毓(1999)。學習型家庭的課題—家庭生活教育的啟示。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p25-34。

蔡培村(1999)。家也是個創作劇場:談學習型組織。載於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印學習型家庭, p6-7

Hoffman, L. W. (1989). 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in the two-parent

famil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283-292.

Marian,S. L. (1992).Dual career couples : New perspectives in counseling.(ERIC ED341940)

Rapoport,R., Rapoport,R.N.(1971).Dual-career Families.London:Penguin.

 

 

44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