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天生?—親職教育新思維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蘇森永

 

壹、前言—成為父母

    結束了十次的雙薪家庭家長成長團體,成員收穫滿滿,大家覺得親職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人是在當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扮演親職的角色,做中錯,錯中學,累積了很多經驗法則,但萬丈高樓平地起,親子之間,心的距離往往會比實際的距離更加遙遠,沒有人願意讓親子關係降至冰點,很多人相

當用心,但卻常常不得其門而入,找到路就不怕路遠,親職教育的路上,我們正共同學習。

    小萍緩緩談著她的家庭圖,多年來她獨自負責了三個孩子的教養工作,先生只有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才會跳出來責備,加上孩子中有一個聽障,小萍一直帶著愧疚想要補償,而較忽略了其他兩位孩子的被愛需求,團體停滯了片刻……,透過心理劇的方式,一個成員扮演聽障的孩子對小萍說:「我的聽障不是你的錯」,扮演其他兩個孩子的成員則說:「媽媽,我好想大家一起出去玩」、「媽媽,我也需要你的關心」,說幾次後,小萍淚雨直下,其他成員也紅了眼眶……。

    阿玲和先生一直維持著非不得已就不溝通的困境,她一直很不滿意,兩人在家中的互動是:先生在一樓,她就在二樓,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示範,常此下去,未來,她的孩子和媳婦亦可能如此,笑稱他們家的樓會愈蓋愈高,她覺察到:再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她決定開始為自己和這個家做一些改變。前陣子遇到她,她說:我們家現在一層就夠啦!

    成為父母之後,象徵著父母生命歷程的一個主要改變,孩子的出現,改變了個體,亦會改變個體間的關係,隨著孩子的發展,父母也會隨之發展。在自我成長、工作與家庭的擺盪中,男女大不同,孩子與家庭是女人家的事?工作在於肯定自我價值,而教養孩子卻是需要長時間預見的未來,男人似乎很容易取得平衡點,但女人卻是舉棋不定,甚至是一面倒的為家庭,而放棄自我成長的契機,殊不知自我的成長將可為家庭加分。教育的本質在於協助個體健全的發展,而親職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父母親讓孩子健康的成長,親職教育是父母子女間互相影響的動態平衡系統,本文的討論重點在於提出目前親職教育實施思維的新方向。

 

貳、知覺的迷失

親職教育的最佳時機是懷孕後、未生產前,如果錯過之後,是否還有適切的時機去推廣?究竟每一個父母在親職教育所處的狀態為何?這是值得我們探討關心的。專業常是參加親職教育的人對授課教師的描述,但專業的知識究竟能否針對每個參加者提供他們最適切的方向?這是每一個從事親職教育都需要去思考的,大家眼中的專家,如果只是將書本的知識或自己本身的體驗拿來做心得的分享,那所給予的,將很難內化到參加者的生活,因為那不是他們的觀點,且容易流於技巧的教導,參加者的的現狀如何?他們的需求與親職互動中的源頭活水是什麼?如果沒有辦法協助他們找到,親職教育的效用將會被打折扣!

鍾思嘉(民87)在《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一文中提到目前對學校親職教育工作存在著三個錯誤的觀念:一、推展親職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導致學校推展親職教育的效果是孤立、片段、局部的。二、親職教育的對象就是學生父母,此觀念窄化了親職教育的範圍。三、與家庭聯繫就是辦理親職教育,此觀念容易造成教育人員在辦理親職教育時,活動性多於教育性。一般人認為需要參加親職教育的對象應為有問題的父母,但親職教育的預防性功能比治療性功能更為重要,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參加親職教育。對於親職教育普遍存在著一些知覺的迷失,分述如下:

一、萬能的媽媽  缺席的爸爸

就家庭方面而言,一般人認為是男性只要負責好經濟,家中的事就由女性一手承擔,但是社會型態的改變影響了家庭功能,傳統的價值觀認為生兒育女是女人的責任,造就了「萬能的媽媽,缺席的爸爸」,這樣的觀念似乎也維持著家庭功能的某些平衡,我們不是要批判此種現象的合不合理,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家庭內的人都認為現狀雖不滿意,但卻可以接受,其實我們可以用著尊重的態度去面對,年初立法通過的《家庭教育法》指出親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環,而從事親職教育工作者如果可以讓親職的發展更好,在不侵犯親權和影響家庭正常功能運作的前提下,這樣的努力是值得嘗試的!

二、女性追求學習會破壞家庭的平衡?

女人追求成長應該是要改善她和自己及家庭的關係,如果成長是為了破壞原有的生態而又找不到更好的解決之道,這樣的動機可議?追尋靈山,卻不知靈山心中求,來去的智慧,是要幫助我們邁向更高的心靈層次,不要努力多時之後,卻發現「爬錯山」,浪費的心力不知凡幾?我們絕對鼓勵女性追求成長,同時我們也支持男性終身學習,親職教育是男女兩性共同的責任,非單一性別可以成就的。

三、家務分工?

    雙薪家庭的出現,讓男女的家務分工有了新的溝通,但很多人從公平的原則去論時秤量,在傳統性別侷限的家務上,有愈來愈多的男性願意加入照養孩子及共同處理家務,家務不是誰的責任?家庭的情感性功能,基於愛,家務是共同分享的天地,不是叫價的拍賣場,彈性處之!相信家庭會有更多的空間與互動。

四、「急」?

孩子的學習一切急不得,父母是深怕來不及?還是亟欲將責任撇清,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等待的,現代父母之於孩子,時間是一個天敵,重點不在量的多寡,而是在相處互動品質的良窳,每天一點點時間的陪伴,現在做的,是在為我們的將來鋪路,沒有養兒防老的私心,只希望代代之間有更健康的家庭生活,急只會破壞家庭的和諧,製造親子關係的緊張,面對不成熟的孩子,我們是否停下腳步思考一下:孩子一生的成長,每一個習慣或行為的養成,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美麗的風景,也要有悠閒的心欣賞!慢慢走,才會發現更多的不同!

 

參、親職教育的介入

家庭是最基本的單位,提供了人類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功能,鍾思嘉87)認為親職教育的對象應包括為父母者、新婚夫婦,乃至日後可能成為為人父母者,他更進一步指出,親職教育就理念的提升與實務工作的突破有以下幾點可以努力:一、親職教育的實施,宜注重父母的個別差異。二、預防重於治療。三、親職教育對象的再釐清。四、親職教育的實施是不間斷的。五、親職教育的實施方式要突破。六、親職教育內容的突破。七、親職教育學校行政的突破。傳統親職教育的認知已無法滿足現代的親職功能,多元的時代,需要更多尊重與包容的智慧。

家庭的核心功能是情感功能,現代的親職教育工具性的功能似乎比情感性更多,技巧的教導已不是最重要的部份,態度的澄清與認知的重建,才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學校目前實施親職教育的效果常受限制(鍾思嘉,民87),一般人認為只要和家庭聯繫的工作皆可稱之為親職教育,既名之為「教育」,即負有教化之責。卓紋君(民90)在《親職教育在小學校園的應用》一文中提到:目前國小推動親職教育大多以集體式的、未區分家長屬性、「大拜拜式」的講座或大型座談會為主,且內容不出「點」的層次,難以顧及相關主題的延續性和深入性,往往成效不彰。親職教育介入的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環境,一個能讓家庭表達自己需求的環境,因為家庭最了解家庭自己本身,所以應該參與決策的制定。所謂有效的社會支援公共政策應該要能避免所有可能的危機問題,並能協助有特殊需求的對象,公共政策應該要強化家庭,而非修補家庭問題,讓家庭功能更健全,我們才有更寬廣的未來,因應不同的家庭模式,我們才能給予更適切的教育方案。社會支援對親職教育的介入的目的值得我們去討論,社會支援的目的不是要取代父母的親職功能或要家庭被動的接受社會照顧,養育兒女是父母的責任,它會促使父母去實踐他們的生物、心理、經濟和教育的功能,去提供愛和保護,還有健全的家庭關係,給孩子住所和玩樂、學習的埸所, 社會也會做好教導年輕人負責任的為人父母的態度和技巧,並提供未來生育孩子的支持系統,但仍不可將原有的家庭功能摒除於社會支援系統外,應該要讓被救援的對象回歸家庭,社會有教育功能,更應是一個支援系統,但理想與現狀之間似乎存在著差距,我們不能一味批評,應好好思考對於現況中的親職教育我們還可以努力什麼?男女平等觀念的提出,讓我們覺知親職教育是父母親共同的責任,很多的事不是父母不會做,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一切還來得及時,我們總要試著努力看看!

    翁福元(民90)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進行親職教育首先要掌握的原則為:一、發展性:強調的是「如何使好的父母更好」,而不是強調「如何使不好的父母變好」,所以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應該以發展性的親職教育為主。二、互動性:親子共學,父母與孩子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三、融合性:強調男女兩性的重新定位。性別議題一直是影響親職教育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要從小學做起,讓性別平等的觀念從小紮根。

能影響親子互動的所有因素,對於親職教育皆有很大的啟示,父母常因與孩子間的困難才參加親職教育方案,他們希望尋找解決的方法,對於父母所困擾問題,我們不能單純的將它視為孩子行為的結果,如此的認知,對親職教育及父母都是很重要的。親職教育的焦點如果只是要改變父母可能是不夠的,孩子可能也需要幫助,所以在親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將對象含括父母及孩子,除此之外,改善婚姻關係及擴大家庭的關係,或增加一般的社會支持,對父母可能都會有正向效果。

 

肆、父母增能(empower)—親職教育方案的新方向

現行的親職教育方案多著重於行為的改變,而忽略了情感與認知,大部分都只談親子溝通技巧,殊不知這些工具性的技巧是後親職教育的的工作,除了技巧的給予外,究竟親職教育的內涵可以考慮哪些向度?也許以下幾個方向可以一些提供參考:

一、幫助父母「找自己」

「種了水蜜桃,又怨水蜜桃」,如是因,如是果,在親子互動的課題中,父母常常忘了自己曾經年輕過,不允許孩子有犯錯的空間,不讓他們有年少輕狂、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們不怪父母,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這個部份的教育是十分貧乏的,甚至沒有人在課堂上正式的教授大家如何當父母?一旦成為父母,一切的問題接踵而來,想愛孩子的心,不免也要打折扣!親職教育中的父母教育除了親子技巧的教導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他們找自己,一如失落的一角,那尋尋覓覓的過程,不就是在找自己的現狀,學習如何和自己相處的方式?不懂的要教,無知的更需開發,親職教育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幫助父母找到他們自己。

綜觀國內外的親職教育方案,不難發現,很多的方案設計是以設計人認為對父母最好的方式設計的,就像父母所犯的迷失一般:我都是為了你(孩子)好,所以在親職教育的方案上,成員的互動、提出需求和澄清期待是有必要的,方案設計是死的,而實施的過程是動態的、活的、有生命力的,協助父母找到自己的方式,相信這才是方案設計的目標。

二、尋找親職「安身立命」之道

我們很好奇家庭功能及家庭在個人成長中的定位為何?家庭是個人成長最佳的原動力,更是傷害最深的地方,親職教育是否將父母過於神話?回到最初,讓我們回到『孩子和父母同為人的本質』去思考親職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家庭最大的成就是實現讓每個人都成為獨立的個體,事實上常常不然,透過家庭系統的互動歷程,孩子一個一個變成了父母親的複製,親職教育至少要讓每個人找到他的親職安身立命之道!

三、親職新關係—與孩子當朋友

親職是互相影響的動態歷程,父母與子女會相互影響。中國的五倫之中,不管是君臣、父子、夫婦和兄弟,都是建構在上下不平等的倫常觀念,唯有朋友之間是對等的關係,很弔詭的是父母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不難發現角色的期待讓雙方的關係搞得非常緊張,所為何來?如果一切是基於「對孩子好」的前提下,何以如此的關心與善意,卻常常被誤認為刁難與責備,究竟哪裡出了問題?是溝通表達的方式?還是態度上的根本扭曲?父母親可以為了朋友無所求的赴湯蹈火,對於自己的子女卻吝惜給予一些正向的回饋,與孩子當朋友,多看他們的優點,相信會讓彼此的關係獲得改善。

四、原生家庭—發現新力量

家庭具有幫助每一個個體成長與學習的功能,很諷刺的是:一代一代複製著很多非理性的家庭和個人行為模式。面對原生家庭的劇本,多年之後再回顧,焦點不應該還擺在過去的傷痛,而是用長大後的眼睛去看過往,期待從中發現新生的力量去面對現在與未來,唯有如此才能改寫生命的腳本,個人立場的改變將會影響整個生態,生命與生命需要彼此的體恤,家庭的核心功能是情感,但對於很多家庭而言,『情』字卻是沈重的負擔,將家庭中的情與理轉化為新生的力量,在原生家庭所經歷的一切,才有可能賦予它新的意義!

五、澄清「親職信念」

父母與孩子的行為是互相影響的,究竟是什麼影響著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是管教技巧?教養態度?還是親職信念?如不清楚自己一切行為產生的背後其所支持的因素,問題永遠是問題,一個解決了,等待的是下一個問題的出現,永遠有解決不完的問題,當父母對自我有相當認識,可以有力量去面對原生家庭中所帶來的影響,如能再澄清親職信念,並和孩子建立新關係,將有助於互動品質的提升。

六、親子溝通

有以上的反思,親子互動技巧的教導還是需要的,溝通是解決親子問題的良方。溝通的最高境界是說到別人想聽的話,聽到別人想說的話,愈在乎的人,你反而愈會對他產生誤會,愈在乎的人犯錯,你反而愈不能原諒他,愈在乎的人,你反而對他會愈不客氣,愈在乎的人,你反而愈會裝做不在乎,這是值得探討的!尤其親子之間,應該是親密的關係,何以常常會演變成水火不容呢?

聽得清楚,說得漂亮,都是為人父母所要學習的,吵架亦是一種溝通,如果只是要吵架,通常只會顧著反擊對方,但如果是要解決問題,就應該誠心去理解對方的想法,那麼,重複對方的話,一方面可以讓對方放心,知道你們之間沒有誤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你在反擊或下結論前,把對方的意思消化一下,通常,這時你會發覺,吵架不再是吵架,而是積極的溝通。親子之間,可能是民族性使然,我們很害怕起衝突,如果吵架有助於彼此的瞭解,不啻是一種不錯的溝通,只是沒有多少人可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一旦和孩子起爭執,常常都會拿出父母的權威來壓,沒有處理事情的圓融智慧,吵架只會出現更多的狀況,如何讓父母和孩子去面對如是的情形?「如何聽?如何說?」顯得格外重要。親子溝通,鼓勵與稱讚都需要,具體的鼓勵,能生成新的力量,不但要偶一為之,更要如呼吸一般時時做,相信激勵的,不只是被讚美的孩子,給讚美的父母,受到的鼓舞將會更大。

七、關係重塑

    一切的努力不是為了將原有的關係全部剪斷,而是在現狀中做修正,原本互動良好的關係,讓它更好,至於不良的互動系統,要將關係不好的部份做修補,當關係可以重塑時,親職教育才算功德圓滿,對於親子之間,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親職關係才能永續經營!

 

伍、結語—許一個親職教育的未來

父母會參加親職教育,通常來自於對問題解決的需求,尤其是如何管教孩子或如何和孩子互動方面,他們希望尋求一個立即有效的方法去處理親職之間的問題,比較偏技巧性和工具性,這可能是坊間書籍所能馬上給予的,但他們常常無法清楚的看到問題最大癥結在於自己本身,方法也罷,技巧也好,如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現狀,努力可能不持久,一旦面臨新課題時,衝突與矛盾又將出現,親子關係維繫著婚姻,親子問題常常只聚焦於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但個別的成長與發展是相當重要的,所以,親職教育的核心內涵要從父母的自我認識出發,先探索自我,才有可能談親子關係的互動和品質,近年來學習型家庭的提倡,由點(個人)而線(家庭次系統)而面(家庭系統)的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是一個不錯的方式,親職教育必須談愛與被愛的親密情感,根據本文親職教育方案的新方向發展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是未來親職教育可以努力的目標,當父母對自我有清楚的認識,並能善待自我時,給孩子的愛才會更有力量!     

《參考書目》

洪久賢(民90年)成長的媽媽,快樂的家庭。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22-32。

卓紋君(民90年)親職教育在小學校園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7。40-45。

翁福元90知識經濟時代之親職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13-21。

張淑芬(民90年)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台灣。

教育部91陪孩子一起成長—國民小學家長手冊。台北。

鍾思嘉(民87年)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雙月刊。59。16-25。

Arcus, M. E., Schvaneveldt, J.D., & Moss, J.J.eds.)(1993.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Vol. Chp4.Ca.Sage Publications Inc.

44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