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隔代教養細思索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周靜怡
壹、前言:
有句台灣諺語說:「作豬,就要吃餿;做嬤,就要帶孫。」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覺得很有趣,第一直覺…奶奶帶孫子,含飴弄孫,真是件幸福的事。然而,任教這幾年來,看到了很多隔代教養的例子後,對於這句話,卻有了另一種感觸。原本認為的幸福感,此刻卻覺得…〝做嬤,就要帶孫〞這話語中,隱含著一絲絲的無奈和辛酸。
尤其前陣子,看到吳念真導演紀錄片「阿祖的兒子」的報導和相關文章,心裡是非常震憾和難過。年邁阿祖和年幼阿宏的故事,相信讓社會的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和驚訝:一個六歲的娃兒,滿口髒話,言行舉止活像個粗魯的小大人,很難想像:一歲時的阿宏,沒尿布可包,還得學會忍住尿意不能尿床,以避免阿祖的責打;四歲的他,就學會自己放水洗澡,甚至洗衣服;而到了六歲,小小的身軀更要背著二十公斤的米走路回家。相較於現今社會的家庭狀況,阿祖和阿宏的遭遇,是現代幸福受寵愛的孩子們很難去體會的。而這個故事,更引發社會大眾注意起一個日益嚴重化的問題~〝隔代教養〞!
貳、隔代教養的成因
為什麼會產生隔代教養的問題?根據暨南國際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引自陳麗欣、翁福元、林志忠、許素維,1999):目前造成隔代教養的原因有:父母因工作無法照顧;父母親喪偶無法照顧;父母親雙亡無法照顧;父母親不願照顧;父母親未婚生子無法照顧。其中以工作關係和父母離異是造成隔代教養的最主要的原因。
另外,Anan Belltran(2001)指出(引自劉恆佳,2003)隔代教養是由許多社會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兒童雙親死亡、離婚、分居、再婚、遺棄、無足夠經濟能力撫養(失業)、外出、工作、感染愛滋病、孩子母親未婚懷孕、或孩子雙親受到監禁等,使得祖父母在自願或非自願的情形下,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總結上述,筆者依現在的社會情況來看,大致上將隔代教養家庭,分為「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兩種類型:
一、婚生子女:依照法律上明文規定而生育的子女,可細分為三種類型:
(一)雙薪家庭:家庭中父母皆需工作以賺取生活所需之開銷,子女交由祖父母撫養。
(二)單親家庭:因為家庭因素造成父母離異,或是配偶一方因病或意外死亡時,另一方需承擔所有家計,無暇顧及子女,託由祖父母照顧。
(三)父母雙亡家庭:家庭中父母親因為遭受意外而死亡,必須由祖父母所扶養之子女。
二、非婚生子女:未婚爸爸或是未婚媽媽,可細分為兩種類形:
(一)未婚生子:在沒有做好安全避孕措施下,而不得已所生下之子女;或是因為被強暴威脅下所生子女,母親無力或不願扶養小孩,轉交由祖父母來照顧。
(二)未成年所生子女:青少年時期因衝動或懵懂而懷孕,導致不得不生下小孩,但因小孩無法照顧小小孩的情形下,祖父母的伸出援手,就是隔代教養的開始!
〝養不教,父之惰〞,生養、教養子女,是父母的職責。然而近年來,由於單親和雙薪家庭的大量增加,父母在外工作的時間加長,相對的,能投入在家庭的時間,也就大大的減少了。此時孩子的誕生,是父母喜悅也是苦惱的開始。〝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工作與照顧小孩熟重熟輕?常讓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苦惱不已!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搬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將孩子託付給自己的爸媽,然後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去為事業打拼。
這樣的結果看似完美,身為父母,不只能繼續賺錢打拼,又不用擔心孩子的照顧問題。然而,他們卻沒有想過…自己的老父老母和小孩,正面臨著多大的考驗!原本可以含飴弄孫的祖父母,如今卻扛起孫子的完全照顧責任,如果家庭經濟還好、本身知識學問方面沒問題、健康情形更是硬朗的話,照顧一個小孩倒是不成問題。可是相反的,若年邁的雙親,本身沒受過什麼教育,年老久病纏身,甚至家庭經濟來源也是一大問題時,還要照顧一個年紀小的孫子,更是雪上加霜的痛苦難題啊!
然而對孩子而言,如果從小父母就不在身邊,儘管祖父母再疼愛,孩子心中,仍會有一絲的疑惑和不安全感,為什麼別人的爸爸媽媽都會陪在身邊,為什麼我的爸爸媽媽不要我?為什麼我的爸爸媽媽只顧著工作?如果祖父母的管教方式不恰當時,更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敵對,甚至導致後來的行為偏差。所以隔代教養所可能引發的種種問題,已不容社會忽視!
參、隔代教養的類型
有關隔代教養家庭的類型,參考李富言(2001)與王鐘和等(2000)之研究,作下列分類之說明:(引自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
一、以祖孫家庭型態來看:有「非同居型」祖孫家庭、「三代同堂型」祖孫家庭、「隔代教養型」祖孫家庭,前兩者雖非全時負起照養孫子女之責任,但仍常有受託照顧撫養孫子女之機會。
二、以廣狹義分:則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隔代教養其他親友,如姑婆、舅婆、姨婆等之照顧,不論是全時或部分時段之照顧,皆歸類為隔代教養家庭;如完全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全時照顧,父母只在週末來探望或接回,甚至完全放棄照顧子女者,則歸屬於狹義之隔代教養家庭。
另外,隔代教養家庭中,還有兩種比較特殊的現象,一是隔〝市〞教養;另一為隔〝國〞教養。職業婦女在無法兼顧育兒工作與上班職務的情形下,請人代為照顧幼小的孩子,常是必要的措施,由祖父母照顧孫兒的隔「代」教養是很常見的,有的則是把孩子托給遠在外縣市的親戚,於是就出現了隔「市」教養的特殊情況了(鄭玉英,1994)。隔〝國〞教養就更特殊了,是指父母親人在國外,卻把孩子送回國內,請親人加以養育!
上述這兩種特殊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都能體會身為父母的不捨與難處,然而這樣的分離,孩子長時間沒法感受到父母的親情和關愛,對親情的依戀無法得到滿足,將導致孩子成長的不利因素,易使孩子心裡對外在世界感到不安和恐懼,甚至有種父母不要他或對不起他的偏差心態產生!
肆、隔代教養的教育方式
隔代教養的教育方式,與祖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或環境有關,以教育程度來看,若是二、三○年代的祖父母所扶養之孫子女而言,一般來說,他們的教育程度並不高,對於小孩的教養方式常有放任不管的情形發生;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年齡上的差距,而導致無法管教,造成小孩的偏差行為。到了四、五○年代的祖父母,其教育程度會有些提升,但是對於扶養小孩會有兩極化的現象產生:一方面若是獨生子女的話,因為疼愛小孩,常會有溺愛的情形發生。另一方面在雙薪家庭裡,則可能因父母親皆需要工作,而把小孩託付給祖父母扶養,但若祖父母也同樣需要工作時,則會轉而將小孩教養問題,全都轉移至學校老師或安親班的責任,老師竟成為變相的代理父母。因此隔代教養近年來,引發了社會的關注,但隔代教養出的都一定是有問題的孩子嗎?值得我們好好思索!
一、隔代教養的案例
在任教的這幾年中,遇到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除了心疼擔心外,總遺憾自己的能力有限,能給予的溫暖和支援,實在不多。另外,也常見祖父母對孫子女的教育感到無力和焦慮。
以下舉出學年中,兩個很明顯對比的例子來做說明:
小義(化名)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小仙(化名)父母離異,兩個人都是與祖父母同住的隔代教養家庭。小義每天都有花不完的錢,買自己的東西還不滿足,有時還會大方的買東西請全班吃,與阿公溝通後,效果有限,在阿公的觀點中認為:〝愛他,就是給他最好的,滿足他所有的需求!〞所以每天早上,都會看到一個小男孩衝在前面,一位老人家手提水壺、彩色筆、餐具,身背重重的書包,在後面不停追趕著,護送孫子到了教室後,苦口婆心地幫他把功課拿出來,一再告訴他..今天不能再和人打架、吵架,然後才放心不下的離開!但由於小義從小在家就非常受寵,所以在班上,看到喜歡的東西他就佔為己有;碰到不順心的事就亂發脾氣,甚至動口罵人、動手打人,所以同學們都避而遠之,老師也很頭痛!
然而,同樣是隔代教養家庭,小仙的表現卻大大不同,父母離異,母親因工作忙碌,常在外地,六日才會回家,小仙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每天,小仙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學,雖然年紀很小,但她卻比同年齡的孩子,更獨立更勇敢。貼心懂事的小仙,知道媽媽賺錢的辛苦,平常身上的零用錢,老師沒見她花過,在偶然聊天的機會下,她更悄悄透露:錢要存下來,等爺爺奶奶媽媽生日時,買好吃的東西一起吃,聽得老師感動莫名!而每當六日媽媽回家的日子,小仙說什麼也要等到媽媽回家,跟媽媽說聲晚安才肯入睡。功課品性..樣樣沒問題,雖然少了媽媽每天的照顧,小仙的表現,卻與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隔代教養環境下的孩子,大大的不同!
伍、隔代教養的優缺點
隔代教養的孩童,由於父母不在身旁,主要的照顧者是祖父母,祖父母若是較年輕,那與孫子在溝通上,問題就不大;若祖父母已較年邁,實無體力和精力來照顧活蹦亂跳的小娃兒。另外,由於祖孫年代相隔較遠,兩人所受的教育大不相同,導致對孫子課業問題的力不從心,甚至有些是不聞不問。可是另一方面,相較於父母,身為祖父母,對孫子的疼愛更是加倍,也許課業上無法給予太多的指導,但金錢或物質上的需求和享受,絕對不輸給其他一般家庭。所以隔代教養的利弊,值得我們好好來探討:
一、隔代教養的優點:
綜合陳麗欣等(1999)和翁福元(2000),隔代教養的有優點有下六點:
(一)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
(二)建立新的兩代或三代關係,促進家庭和諧。
(三)祖父母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小孩,能給予孩子較多的安全感。
(四)祖父母較有耐心,孩子能學到很多東西。
(五)子女和父母對立時,祖父母是兩代間溝通的橋樑。
(六)家有祖父母,可以讓孩子對老年人有正確的看法。
在筆者的觀點中,隔代教養對祖父母、父母和孫子女三者間,都是有其好處,所以在提出隔代教養可能造成某些問題之前,我們也必須肯定其存在的價值性!
1.對孫子女的教育成長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知識、經驗豐富的祖父母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
2.對父母有利:父母忙於工作,孩子由祖父母教養,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專心致力於事業。
3.對祖父母有利:不但可以解除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重獲生命力,還可以老有所爲,發揮餘熱。另外,與孫子女玩耍遊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大有裨益。
二、隔代教養的缺點
綜合陳麗欣等(1999),翁福元(2000)和蔡春美等(2001),隔代教養的有缺點有下六點:
(一)體力上的問題。
(二)語言溝通的問題。
(三)價值觀差異的問題。
(四)教養觀點不同的問題。
(五)文化刺激的問題。
(六)相關資源網路的問題。
隔代教養的問題,在近幾年受到了社會的重視,但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認為隔代教養環境下的孩子,較常具有行為上的問題:社交恐懼、任性自私、自信獨立能力差,甚至語言行為太過老人化!然而,隔代教育本身並沒有多少錯,錯就錯在一個大家庭裡,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大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和態度。因此,要改善隔代教養的問題,祖父母和父母對孩子愛與嚴、剛與柔,都要分寸得當,要求一致,配合默契,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長。
陸、給隔代教養家庭的建議
一、建議隔代教養家庭的主要教養者(劉恆佳,2003):
(一)給予隔代教養兒童情感依附。
(二)培養隔代教養兒童的學習動機。
(三)增強隔代教養兒童的自省能力。
(四)付出更多的心於隔代教養兒童身上。
疼愛孩子是老年人的〝天性〞,要想做合格的祖父母,帶好孫子女,就要學習新知識,更新舊觀念,研究教養的學問,這樣才可能引領孩子成爲品學兼優的人。隔代教養兒童或許比別人少了一些親情,但除了祖父母外,伯伯、叔叔、阿姨…等等,一樣能給予親人的關懷,來彌補父母的不足。雖然父母是子女最佳的學習對象,但是隨著年齡的變化及角色階段性的區隔,其他的友情、愛情與親情均是學習的空間,也是填補人格發展中相當重要的過程。
二、建議隔代教養家庭教師(劉恆佳,2003):
(一)對隔代教養兒童溫暖的態度。
(二)對隔代教養兒童的生活狀況給予更多關注。
〝多方關愛,合力育人〞,成功的教育隔代教養兒童,不只是靠家人的力量,老師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課堂上,發掘孩子的優點,適時給予回饋和鼓勵,幫助他自我肯定外;當孩子有偏差行為時,老師更須妥善處理,讓孩子能馬上導正其不好的行為。此外,親師合作更是重要的一環,主動與祖父母或父母聯絡,溝通孩子在校行為舉止和學業表現,期望透過親師互動,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情感依附和安全感!
柒、結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常久的老師。爲人父母者無論多忙,都要抽點時間來陪孩子,千萬不可完全把對孩子的教育和撫養推給老父母;要多與祖父母溝通:可以疼愛孩子,但不能溺愛;要用知識和經驗澆灌孩子,但不要用舊習慣、不良習慣影響孩子,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另外,學校老師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面對隔代教養的孩子,期望能多給予一些關愛和溫暖,適時的讚美和開導,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了解到這個世界還是有溫情。
摩爾:「走遍天涯覓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的人,回到家裡就發現它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工作失敗了可以重頭再來;但孩子的童年錯過了,是永遠不可能再倒轉。所以身為父母,請讓孩子在你的關愛下成長,相信〝有愛無礙〞,孩子在您的陪伴下,會更健康、快樂、有希望!
捌、參考書目
鄭玉英(1994)。愛與管束。台北:上誼出版社。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恆佳(2003)。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