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間性別角色改變之探討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吳秀玉

  

壹、       前言

目前較過去社會兩性角色明顯的改變,大多在於人們面對工作角色認知與行為上的改變。根據人口統計(Stei1,1997),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婦女和男人一樣取得工作地位及擔負責任。

雖然時代不斷的改變,大部份現代女性想積極扮演好她們的工作角色;但另一方面,為了適應社會對於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則又必須保有傳統特質來屢行家庭角色與照顧責任。因此,Fuestenberg1993年指出,當女性社會角色改變之際,當代男性也漸漸由提供家庭經濟的工具性角色退出一些,而多一些家務工作與照顧責任的分擔。

夫妻對性別角色的扮演非常重要,將影響著家庭決策的過程。在兩性角色觀念逐漸變遷的情況下,當妻子進入平等觀念,而丈夫在家庭中的主要地位開始下降時,若夫妻雙方對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共識的話,則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家庭不斷的紛爭。從夫妻個人對性別角色認同程度可以發現,當配偶想法觀念較接近時,決策過程顯得簡短而協調,婚姻滿意度則較高;相對的,若從夫妻對性別角色的認知態度有所差距時,則決策的時間可能延長而令人沮喪(Scanzoni1980),而婚姻滿意度則較差。

目前臺灣女性地位,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有了相當的改進。國內學者伊慶春在民國七十五年的研究中指出,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科技文明的進步,加上兩性平等主義者的努力,台灣社會的兩性角色態度慢慢在改變,其中可歸納出幾個重點:

l、性別角色日趨現代化,在不斷的調整中。

2、男性性別角色態度表現通常較女性更為保守、傳統。

3、當個人教育程度愈高時,通常愈能擁有現代化的性別角色。

兩性角色觀念已經在現代社會中逐漸改變,目前台灣亦有全省的家庭教育中心,推行許多有關性別議題的課程,使得傳統規範截然分明的行為限制也慢慢降低了,人們對兩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楚了,因此,經由越多人的參與,兩性平等之路走得越平順了。

 

貳、性別的相關概念

一、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Gender Role)是指人類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由於社會結構對男女兩性所持有的權利及義務,有其特定的位置及期待扮演的角色,因此造成兩性之間在社會學上的差異。例如在家庭的單位中,男性擔任「先生」、「父親」、「爺爺」、「公公」等角色;而女性則扮演「太太」、「母親」、「奶奶」、「婆婆」等角色。另外,在家務工作上,也有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的分野,或說男性需要在外面世界打拼、賺錢養家活口:女性則得在家中料理家務、相夫教子,如果真要到外面工作,也只是為了補貼家用,所從事的工作類型也大多為照顧者或配合性的事務。

     然而,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社會中,兩性接受教育的機會逐漸均等,雙薪家庭的比例越來越高,過去傳統的「性別角色」及「性別刻板印象」不免受到質疑及挑戰,所以才有所謂「新好男人」及「新時代女性」的標準,其無非是在重新界定合乎社會潮流的「性別角色」。

二、別刻板印象

       所謂「性別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 即因性別的不同而認為性別應該做什麼樣的特質,持有一個固定、刻板的看法(陳皎眉,l999)。性別刻板印象深藏在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心中,現代社會一般人可能透過社會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來說明個人對兩性特質的認知,如女性的特質便可能被形容成「養育的」、「善表達的」、「依賴的」;相反地,男性化的行為通常就被形容成「競爭的」、「能力的」、「主宰的」。這些性別刻板印象正反應了社會對兩性特質行為的標準與角色期待(洪雅真,2000)。傅統的男性刻板印象中包含了三個主要成分:地位(功成名就和受人尊重的需求),堅強(力量及自我信賴)和反女性化(避免從事刻板的女性活動)

參、          性別角色發展理論及影響因素

有關性別角色的發展,我們可以用以下三種理論來解釋其發展的過程

一、Freud心理分析理論

男孩子在性別角色發展的過程中,剛開始在三、四歲至六、七歲左右會出現戀母忌父階段,也就是比較喜歡和母親親近,而且對父親與母親彼此親密的關係則會出現排斥及嫉妒的反應;然而,另一方面,男孩也感受到父親身為強者的壓力,深怕自己過於渺小,無法對抗強大的父親可能會對他採取報復的行動,因此,產生有所謂「閹割焦慮」,同時也形成對父親「強者的認同」,此亦說明男孩「性別角色發展」的過程。至於女孩與父性別不同,認同的歷程不會面對「閹割焦慮」,所以其性別角色發展的過程比較緩和,主要以認同母親為基礎,以取悅父親。

二、Bandura社會學習論

Bandura認為個體的行為表現乃是透過觀察和模仿而來,因此個體所模仿的行為是否可以確定,則要視個體的準備度及是否得到內在或外在的增強所影響。依此角度來解釋兒童學習合乎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也是受到觀察後的模仿行為是受到增強有關。

三、KOhlberg的認知發展理論

他主張個體會去模仿或認同某一特定的性別,必定是在其意識及認同自己的性別之後,所以認知理論強調個體必須先達到性別角色發展確定的狀況之後,接著才能經由觀察發現自己和同性成人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而也才能藉由模仿以學習同性大人的行為,同時孩子會對同性父母(:女兒對母親、兒子對父親)產生認同。

其次談到「性別角色」發展的影響因素,我們可能從個體社會化過程中,一般必然會經歷的家庭、學校及社會三個環境來看,因此,我們可以歸納以下幾個影響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

一、          家庭環境方面

父母親或是兒童的主要照顧者對個體性別角色發展影響最大,因為他們對兒童所表現的性別角色行為的反應,還有從事的職業及社經地位等方面的表現……等,都是個體性別角色行為及標準的主要因素。另外,家中兄弟姐妹的人數及互動情形也都會影響個體的「性別角色」發展,尤其哥哥姊姊對弟弟妹妹在性別角色行為的學習,具有教導及楷模示範的作用,不可忽略。

二、          學校環境方面

校園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影響個人性別角色發展的主要因素。例如,在人方面,學校的校長、老師、行政人員及同學……等都是人學習性別角色行為可以觀察及模仿的對象,尤其老師上課的方式及對待男女同學的反應……等更影響學生對性別形成的概念及行為的表現。同學之間的互動狀況及友伴關係的建立,也都會影響它們日後與同性或異性相處的情況。

三、          社會環境方面

近年來由於大眾媒體的發達及網際網絡的流行,使得個人在性別角色的發展受到一些媒體公眾人物或是網路交友資訊等影響,甚至還比家庭環境或學校教育的因素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為目前新新人類帶來一些學習性別角色的新課題

肆、          主義的抬頭

女性主義主要目的就是在理解女性從屬地位,解放女性,而對性別角色、家人角色、婚姻關係、家庭權力`女性母職、女性為照顧者等信念都提出挑戰(洪久賢,2001)。女性主義提出過去男性專屬的權利,女性也要求平等獲取。於是,女性從家庭解放進人學校,而出了學校`進人社會後便一展長才與男性競爭。表面上,這好像打破了多年來的傳統角色,女性不再屈居於壓抑的地位;實質上,女性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那就是現代女性不僅在社會上須和男人競爭,在家庭裡卻仍脫離不了看護者的角色,因為女性在改變,男人卻未隨之改變。現今物質時代的高昂生活條件,迫使多數女性必須選擇出外工作共同維持家計,於是「蠟燭兩頭燒」,女性付出的生活代價明顯高過男性,女性不得不再一次為自己爭取權益,打破男人「只顧外,不理內」的傳統,要求男人也負起分擔家事的責任? 女性主義於是被質疑是其將婦女推向工作職場,然而或許有些婦女仍喜歡選擇留在家中擔任家庭主婦,但不管婦女選擇在公或私領域,重要的是,女性主義主張婦女不是被迫性選擇成為家庭主婦,被指定該做家事或是採宿命論接受一切不公平的性別待遇,而是透過教育產生性別意識覺醒,認清社會文化所建構的性別關係,清楚自己要什麼,而能做自主性的選擇(Lesley,2000)。也就是說,婦女可以擁有自主權選擇當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

女性主義提出了以下主要論點:

           l、強調在對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和責任上有平等公平的地位和權

2、在家庭本質改變和家庭、個人的問題上強調社會、歷史、文化       內容的重要。

         3、要了解家庭形式傳遞的合法性。

         4、討論家事是支薪或不支薪工作。

         5、強調自我足夠經濟對婦女和家庭的重要。

         6、承認所有家庭成員在家庭性別角色上有潛在報酬的個別差異(Arcus1993)

     總括來說,女性主義的信念,就是促使兩性平等,兩性擁有相同的價值與權力,而並不是塑造另一個女男不平等的社會。因此,所有女性主義者試圖終止女性的從屬地位、解放女性,因為現在多數人已相信平等與解放以及重新建構是必要的;「平等」意昧著不應該因為性別差異而有不同價值,而在後現代社會中,「解放」意味著現存受到限制的性別角色必須改變(劉秀娟,l999)

伍、性別角色轉變與夫妻關係

一、工作與家庭

1980年和l990年在美國有一項慎重且公開的研究結果顯示,成年男女(包括職業婦女及其先生)仍理所當然地將丈夫角色繼續視為家庭中的財務支持者。而在1989年的一項針對高成就、雙薪家庭配偶的調查中,發現68%的丈夫及52%的妻子仍然相信賺取薪資是丈夫的責任,也有超過半數認為丈夫也有超過半數認為丈夫在家庭角色的主要義務,便是去工作來支撐整個家庭(Steill ,1997)。因此,丈夫在家庭中擁有一個較大影響力的地位,形成自己有理由從家庭責任中抽離,或將時間都投注在他的工作之中,甚至於批評妻子的工作使她疏於照顧孩子(Stei1,1997)。而ThompsonWalker(l989)指出,無論工作如何劃分,女人的工作量往往是男人的兩、三倍,雖然目前有些男人也從事較多的家事與照顧小孩的工作,女人進入外邊的職場工作,但是並沒有使男人的家庭工作有什麼明顯改變(Co -ltrane&Ishii-Kuntz,1992)

1992Silberstein的研究報告中認為,雙薪家庭的婦女可能比男性更容易接受較少成就的工作。在此研究中妻子說明的理由是:(l)對丈夫的自尊來說,他的工作是較重要的。(2)妻子及家庭都需要丈夫成功。(3)妻子害怕他人認為是丈夫在工作上缺乏成就而留在家中幫忙家務。因此,Steil認為,現代夫妻抱持的「有意識自我調適期望」(consciously altered expectation),如個人對性別角色、工作、家庭及婚姻如果帶有不同於傳統規範的期望時,往往會被社會化壓抑,即使婚姻關係中的伴侶有最好的努力,也很難不受龐大社會價值觀的影響(Steil1997)

另外,在家庭中丈夫與妻子的職業仍然有不同的差異性,社會仍認同丈夫為家庭主要供應者的角色。相對的,妻子的工作多被視為非必要性的,乃是出於妻子自己的意願。在這樣的情況下,妻子的工作通常不被考慮是一般家庭認定而必須的,而是妻子追求自我發展的選擇(Stei1,1997)。因此,女人照顧小孩與家庭,也成了責無旁貸的任務。而女人在家照顧小孩與家庭是否應該支付薪資,也因此成為兩性平等主義者質疑和推動的觀念。不論是給薪工作或家事`家庭工作都是性別勞動的例子,兩性平等主義者認為不論是代表男子氣概的工作或家事與照顧家庭、小孩等,都應視為同等的,是給薪與提供的角色。

二、性別角色的平等

兩性要有教育均等的機會,就須靠兩性平等教育,談到「兩性平等教育」,其實要求的也只是個體與個體、社群與社群之間的平等及尊重教育而已(劉秀娟,l999)。透過兩性平等教育的歷程和方法,我們希望兩性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經由教育上的兩性平等,促進男女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而在兩性平等互助的原則下,共同建立和諧的社會(教育部,2001)。然而,性別角色若是僅以兩性化來回應生活挑戰也是不足的,我們必須要超越性別(不是混淆性別或放棄性別)角色,才能發展出具有因應、解決生活問題,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與品質的能力(劉秀娟,l999)。家庭教育中即有很多相關的性別議題,需要我們深思熟慮的,包括:性徵、婚姻、工作與家庭生活、父母身份及撫養、家庭變遷....等。我們都必須以平等的觀點來檢視兩性性別角色。

 

三、兩性婚姻的調適

男性在家庭中自古以來擁有較大的家庭權力,而家庭權力主要包含了家務分工和家庭決策等兩方面。兩性平等主義者希望男性能多參與家務分工,及讓女性能平等擁有家庭決策權。伊慶春在民國78年即有研究指出,家務分工以往都是由女性操持家務;因此,當男性參與家務分工時,就會被認為是夫妻平權的表現。而對家庭決策而言,過去男性一向擁有分配權力及家中重大決策的決定權,因此如果夫妻共同決策或以妻為主的決策型態增加,則代表家庭決策是平等的。換言之,男性如果參與家務分工及家庭決策的平等分擔,會被認為是兩性角色平等的具體表現,因而想要往兩性平等之路邁進,男性就要多參與家務,而女性就要多參與家庭決策。

雙薪家庭已成為現在社會的趨勢,因此,二十一世紀的家庭將勢必需要依據新的價值取向重新定位,必須設計新途徑使得工作與專業生活更符合家庭需求。而此取向包括:

 (l)更有彈性的工作時間;(2)父母兼職工作的可能性; (3)工作時數適合於家庭生活週期;(4)工作職場附設幼稚園或幼稚園在公司附近;(5)家庭服務系統與家庭諮商機構;(6)網路線上工作;(7)提供協助全職照顧子女者重回工作崗位所需的就業訓練(Pichler,2001)。然而不管如何,工作和家庭生活都需要兩性平等、互相配合,才能締造互尊互重的和諧社會。

柒、結論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各級學校及機關已逐漸重視「兩性平等教育」的課題;法律方面也針對過去不利於「性別平等關係」的條例加以修定。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台灣正邁向一個國際化的趨勢一亦即是重視「剛柔並濟」、「平等和諧」、「互助合作」的性別關係。也就是每個人不管其性別是男性或女性,都應當享有參與社會公共政策、接受教育、得到同等的工作機會及法律平等的保護及處置……等權利。如此一來,過去強調「男女有別」,「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等有關男女兩性立足點不平等的關係,應當加以改變。

最後,我們相信只要家庭、學校及社會共同努力,一齊建構一個強調「尊重個別差異」、「包容多元開放」及「去除歧視及偏見」的社會文化,我們必定可以許這個新時代一個全新的願景, 也就是建立一個「剛柔並濟」、「平等和諧」、「互助合作」的性別關係。

   

 

參考書目:

伊慶春(1986)。對已婚婦女就業之性別角色態度的研究態度  的研究_資源以及性別的差異。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洪久賢(2001)。教師性別教育專業成長之分析研究。師大學  報,46(2),同意刊登付印中。

  洪久賢(2001)。家庭生活教育的性別議題:女性主義觀點。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冢庭生活教育。師大書苑 

  洪雅真(2000)。夫妻性別角色、權力與街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陳皎眉(l999)。從性別差異看兩性平等教育。臺灣教育,O  :5833-9

劉秀娟(1999)。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揚智。

Arcus,  M.E.,Schvaneveldt,J.D.,&  Moss,  J.J.(Eds,)   (1993).  Handbook  of  famlly   ltfe   educatlon

 Coltrane,  S.,&  lshllKuntz,  M.  (1992).  Men's   hous    ework:  A   llfe   course   perspectl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lly,  54,  4357.

Lesley,  J.  (2000).  'Revolutlons  are  not  made  by   down   trodden  housewlves..  Famlnlsm  and  the  housewlfe.  Australlan  Femlnlst  Studles,15(32),  327 249

 Pichler,G.(200l).Tradltlon,transltlon,  transformatlon   of  famllles.  Creatlng   a  new  era  of  famlly  tradltlon,  transltlon  &transformatlon.  The  l l th  Blennlal   Internatlonal   Congress   of   ARAF   E

  Scanzonl,J.H.&Szlnovacz,M.(1980)Famlly   declslon  maklng:A  developmental   sex  role  model.  Beverly  Hllls,CA:Sage,                            

Steil,J.M.(1997)Marltal   equallty:Its  relatlonshlp  to the  wellbelng   of  husbands  and  wlves.  Thous           and  Oaks,CA:Sage.

 Thompson,  L.,&Walker,  A.  J.  (1989).  Gender   ln  fam   lles:  Women  and  men   ln  marrlage,  workJ   and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age  and   the   Famlly,  51,  845872

 44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