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聞事件的啟示─對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反思
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幸芬
一、前 言:
近年來在國家考試,國文科試題中,有出現台語考題,實在令我感到很驚訝。因為想起以前上國小時,如果在學校說台語就要被罰錢,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是以國語命題,但在自己生長的原生家庭中,如果不會說台語就沒辦法跟老一輩的人溝通,於是出現在家和在學校說不同樣語言的矛盾現象,練就了我一身台灣國語的能力,對說一口既標準又流利國語的同學,老師往往給予獎勵,我當時候的心情,只能用相當羨慕四個字來形容。而今重大的國家公職人員考試,竟然出現台語考題,引起社會高度的討論,其背後運作的邏輯是什麼與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如何交集,是我所感興趣的。
因為去年我堂哥剛好參加警察特考,我問他考的怎麼樣,他說了一段話至今仍令我印像深刻,他說:「國文閱讀測驗考台語,那些外省人攏死料料拉〈台語〉」!從他的措詞中,只有那些外省人會死,那些客家人、原住民又怎麼辦?我聽不到這樣的聲音。可能是因為台灣長期政治和媒體長期渲染下,使人民激起本土和外省的省籍情節,姑且不論這次考試考台語試題的公平性如何,卻也顯現出「國語沙文主義」與「台語沙文主義」的心理作祟。這樣同時也顯現,從1987解嚴以來,一直訴求多元開放教育及對各個文化尊重,只是開闢一個國語與台語相互較競的競技場,擺脫不了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論辯,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推動有它的時代背景,同時也是順應時代所趨,但我們也不能忽略背後隱藏著權力運作的邏輯。
二、何謂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興起有其長久的歷史淵源,至今仍然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國外學者Banks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的觀點,一種價值取向,一種教育改造的行動,和一種已改變教育慣性為主要目標的過程〈Banks,1993:2-6,引自陳美如,民89〉。」國內學者方徳隆(民90)則整合了國內外學者,從多各層面來詮釋多元文化:主要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文化多元論的概念,是達到教育機會均等,一項改革運動、一個繼續不斷的歷程,和一種課程設計的途徑。
從上述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其多元文化教育定義相當的廣泛與籠統,並沒有確切定義容易被所政治操弄;但我們亦不難看出其有兩個重要核心觀點,及「指明差異現象」和「探討如何處理差異的現象」(陳美如,民89)。
三、多元文化教育興起與政治的關聯
我將以國外的興起過程,至台灣的實施的過程做論述。
(一)多元文化在美國興起的因素
「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國興起有三個背景因素,其一是對同化論及融爐論的反動,早在十九世紀的美國殖民時期,即實施「同化的模式」期望建立一個文化政治統一的新國家;至十九世紀末由「同化論」進入了「融爐論」,遠離新移民既有的文化、宗教、習俗,母語逐漸被淡忘,由英語取代,由美國人種和其他的民族,融合成世界新文化,該融合理念加劇,引發了民族的反動。其二、受種族復興運動之激勵,60、70年代的西方民族國家,發生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複雜的種族本質,種族復興運動漸漸興起,這些改革者視學校為獲得釋放的工具,因而企求改革學校教育,其目標達到各種族的平等。最後是受民權運動的支持,在1960年代中期,有三股力量匯聚,一為民權運動;二為學校教科書受到批判性的分析,認為教科書應包含其他族群不同經驗與文化;三立於缺陷導向的從新評估。到1960年代末期,民權運動加入各種有色人種的運動,導向尋求自覺與權力,促成了1960年代的雙語教育法案的定訂,影響進步主義的教育。(Fereshteh,1955;Bennet,1986;Leicester,1922,引自陳美如,民87)從美國興起,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政策和政治之間有著離不開和相互妥協的關係。
(二)在台灣興起的狀況
我有必要對歷史做一番論述,來釐清多元文化教育興起的過程。國民政府在1945撤退來台之後,由於對台灣當地民情及文化的不了解,再加上政局不穩定,因而在政治上採高壓統治,進而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和1967的美麗島事件,埋下了之後統獨爭議。一個民族的存在必須要有共同的記憶,本省人選擇性的記住二二八事件那悲壯的歷史,而外省人則選擇性的記住抗共和南京大屠殺,兩者在記憶上不但沒有共同的記憶,本省人對外省人更多了幾分妒恨。然而,教育是唯一可行的途徑對歷史做一番詮釋、對那不同記憶的歷史進行同理理解,進而達到和諧共處。但無奈礙於政治因素,為了方便統治,在教育政策上採取「同化模式」禁止說方言及更可怕的軍政領教。一切的政策多是對多元文化教育的不理解、及對不同文化缺乏同理關懷,總是流於文化本位及文化優越的觀點,而喪失了對不同族群的尊重。
在1987年解除戒嚴,當時可說是多元開放從一個高度統治的政權中解放開來,漸漸的多元的聲音出現了,在學校語言政策也從「壓抑方言,獨尊國語」解放開來,在語言政策中如1993年四月三日,教育部宣佈今後「將母語教育列入中小學正式教育活動範籌,在不妨礙推動國語的前提下,讓中小學學生依興趣及需要,以選修方式學習閩南語及客家語〈教育部公報,1993;引自陳美如,民86〉」。我認為這是「指明差異現象」的開始,接著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即對鄉土教育指出:「決議在國小三至六年級增設『鄉土教學活動』乙科,每週一節」。1994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中亦「鄉土藝術活動」,及認識台灣社會篇歷史篇及地理篇。接踵而來的是410教改運動,教育的改革可說是由下而上的要求改革,1994年因應需要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到2003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政策的訂定可說因應民間的需求。
檢視一下課程綱要的部分,九年一貫中包含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在課程的規劃中,在小學也規定要選修鄉土語言做為選修課程。可選修的有原住民語、客家語、閩南語。語言是人和人溝通重要工具,是族群形成文化、共識的重要工具。Ruiz提出教育決策者對語言有三種態度,一語言視為問題;二語言視為權力:語言視為資源(引自陳美如,民87)。語言在台灣的歷史之中一直蘊含著政治象徵的圖騰,亦是政治、族群勢力的角力戰。所以在1987年之前的教育決策者,大慨把語言視為問題,阻礙了政治統一同時也是個權力的象徵,象徵著統治者的權力。而現今教育決策者又把語言視為什麼,表面上看有多元文化教育的影子,已經到「處理差異」的階段。但從更深沉的角度去看,在語言選修方面因為閩南人佔大多數,所以仍以閩南語為主,所以也未達到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質意義。擴大到這次的國家考試去看,語言再次成為政治控制的工具,語言仍然無法完全脫離政治,它與整個社會脈絡息息相關。那麼鄉土語言教育的實施,雖本著多元教育之名,強調多元。就其本質上僅到「很『多』的『一元』」,仍未達到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質相互尊重。
四、結論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改革工程,要達到人人成功率的均等,必須繼續不斷,整體的教育系統必須做大範圍的顛覆,但往往教育政策常常和政治畫上等號,多元文化教育有時是個口號,有時又可以合理化政治決策,這樣的現象是我們所不想見到的情形。我們何不在學校、政治的場域,提供一個公共論述的空間;讓個個主體性發揮,達到實質的平等。
參考資料
陳美如(民89)。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院。
陳美如(民87)。台灣原住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出版。
陳美如(民86)。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
方德隆(民90)。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課程理論與實務,頁175-201。高雄: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