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的誕生到面臨的困境---談祖孫家庭的形塑過程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 李家伶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國人的傳統觀念的逐漸轉型。乃是受於家庭結構的轉型,隨著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盛行,越來越多人強調自我享樂,以自我為主的思維模式,不管他者的感受,加上時下的年輕人越來不能負擔養育子女的責任,因此有許多便將孩子生下遺棄或由祖父母代為教養 (楊瑪利、楊艾例等人,2004)。因此許多父母親會因個人的行為,如離婚、愛滋病、吸毒等,將孩子托於他者教養,通常都以自己的父母親為主居多。根據羅幼蓮(2002)指出社會的變遷、家庭結構的轉變,隔代家庭已經越來越普遍化,由過去傳統時代的特定對象到如今多元化的對象,由傳統時代祖父母偶而分擔教養的工作到如今已經完全分擔教養的工作。因此,本文已造成隔代教養的原因、歸屬職責、祖父母所面臨的難題、學校的協助,來一一探究。

 

一、造成隔代教養的原因

      當孫子女出現在祖父母的生活中,已非是新的議題,若是新的議題,則歸為原因的改變(Antoinette Y. R. et.al1999)。而這些原因通常是父母親死亡、離婚、入獄、遺棄、吸毒、失業、愛滋病、受虐,而在立法上則由祖父母優先領養,但我國的情況則以父母親離異、外出工作居多 (邱珍琬,2002),當然,在台灣不同地區造成的原因皆不同,通常在都會地區以離婚、失業居多;相對之下在鄉下地區則以外出工作居多,而邱珍琬(2003)指出,在原住民的部分大多是因為父母親外出工作所造就而成。因此許多父母親由於個人因素而不願或無力負擔孩童的教養,而將他們托由祖父母教養。

 

二、造成隔代教養的類型為何

       當然祖父母願意教養孩童,主要是歸屬於血緣之親、法律的歸屬等情況,但究竟國內外在照顧孩童的方面都是由誰出面居多呢!根據邱珍琬(2003)研究指出,以國內來說,大部分都是父系的祖父母出面協助處理孫子女的教養問題,台灣雖然是因為父權思想的緣故,因此由父系的祖父母出面照顧,但在照顧的過程中,還是以祖母的責任居多,因此主要照顧者往往都是祖母。但國外反而是以母系的祖父母來出面處理,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國外的法律制定,當父母親離婚的時候,孩子的監護權大多歸屬於母方,因此當母親本身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則由母系的祖父母出面教養。根據Jendrek, M. D.1994)表示,祖父母在準備照顧孩童的時候,會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自身的身體狀況不佳。他們需負擔孩童生活各方面的照顧、每日的開銷等,跟一般家庭沒有不同的地方,只是祖父母只希望當個祖父母而不是一個父母親。究竟祖父母還會面臨哪些困難呢!

 

三、祖父母所面臨的難題

       一般而言,父母親本來就有責任負擔照顧或教養孩童的責任,因為這本來就是應盡的職責,可是當父母親不願負擔這個重任時,祖父母反而需面臨一個人生的難題。當然祖父母跟一般雙親家庭的不同,在於他們的教育學歷是比較低的,有的甚至才國小畢業,經濟較趨於貧窮的關係,使得他們會異於雙親家庭Solomon, J. Marx, J.1995,他們深覺得健康的問題就像是連續效應,一直跟隨她們,尤其是單親的祖父(母)比雙親祖父母,在健康上是問題最大的,因為他們企圖想扮演好祖父母的角色,卻因為自己孤軍一人,在財政的壓力跟毫無他者的協助之下,健康往往產生問題Susan J. K. et al2001。加上國內諸多研究指出孩子經由祖父母教養,在過程中往往造成很多問題,一方面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父母親拋棄,因此產生孤立、退縮、丟臉、情緒化、精神異常、行為與學業都明顯落後;當然祖父母也有相對的問題,他們大多覺得在教養的過程,產生挫敗感、無力照顧、責任壓力大、經濟壓力、社會期許、生理的健康問題,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很怕無法負荷照顧孫子女,因而常情緒化、失望、沮喪等負面的情況滋生 (邱珍琬,2003)。當然,可想而知,祖父母正當退休享樂的年紀時,卻需要面臨承擔此責任,在壓力之下,難免會有負面作用出現,根據邱珍琬(2002)指出,大部分的祖父母擔心自己的健康情況無法提供孩童很好的照顧,加上自己年歲大又要面臨照顧孩童,常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希望孫子女能趕快賺錢養家,以幫忙家中經濟,但許多祖父母之所以養孫子女,大多是因為自己帶較為放心。畢竟自己能看得到較為放心,不需擔心被壞人欺負或擔憂寄養家庭對他們如何,即使祖父母年紀大或有健康問題,都還是願意照顧孫子女,乃基於血緣之親,會盡量進自己的能力供養孩童就讀,直到他們平安成長能照顧自己。

 

四、學校能提供的協助

        當然當孩童進入學校後,在家庭的開銷上,對祖父母而言,是一大重擔,加上孩童能否適應學校的生活,都是一個問題,因此需要學校適時去協助他們,但學校本身究竟對他們了解多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迎接他們了嗎?我想是需要後繼者去實地關切。根據羅幼蓮(2002)的「由奈的生活世界---隔代教養學童的個案研究」的文章指出,雖然被研究的孩童,因為在偏遠地區國小就讀,哪裡的老師都很關心他,雖然他完全擁有祖父母的關愛、學校提供的住宿環境與生活資源、老師與同學的關心,但祖父母還是會擔憂自己的身體健康可能無法陪伴孩童持續成長,加上自己無力照顧孩童的課業,也不知如何管教孩童,加上生活經濟的壓力,讓他們非常擔憂。

         雖然經濟來源對祖父母而言是一大壓力,現在都靠鄉公所低收入戶的補助,加上學校有提供住宿,平常的食衣住行都仰賴學校支援,但寒暑假反而頓失主要來源,讓祖父母極為擔憂。當然祖父母生病後,一些需要靠出力的工作都落到孩童的身上,又要幫忙賣薑,有時還要幫忙灌溉農田 (羅幼蓮,2002)。從以上個案的研究讓我們深知,即使學校有提供協助,加上政府的補助,但根本的問題能在,絕大多數都是因祖父母本身健康因素所致。

 

五、結論與建議

         在傳統的年代中,隔代教養已非是一個新的議題,主要那時因父母親外出工作,迫使孩童委由祖父母代為照顧;但現代的社會,由於社會變遷的緣故,使得父母親因個人因素,如失業、未婚生子、精神疾病等因素下,由祖父母在自願與非自願的情況下來照顧孩童。但許多文獻都指出,由於祖父母退休或工作收入薄弱的關係,使得許多祖父母在照顧孩童的時候,都顯示出經濟狀況發生困難。

因此,許多祖父母認為自己帶自己的孫子女,比較好,大多是基於血緣之親的關係。當然在教養的過程中,常面臨到經濟壓力、管教無力、健康因素這三方面居多,讓他們在想提昇孩童的學業同時,面臨到自我的經濟侷限,讓他們產生罪惡感。

         所以,需要社會的支持網絡系統的建立,以正面的方式進入他們的世界並適時協助他們,當然政府與學校應該扮演其中的角色與橋樑,以減少他們的負擔的情況下去他們。而不單單只是補助與提供住宿而已,應該了解他們的需求、社經地位、健康、心理等問題,畢竟一個問題的形成是很多因素環節所造就而成的,絕非單經濟補助與提供住宿,如此簡單。

 

參考書目:

    Antoinette Y. R. et.al1999.Grandmothers Who are CaregiversAn Overlooked PopulationHuman Sciences Press ,166:455-466.

Solomon, J. Marx, J.1995.To Grandparents’s House We Go: Health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Raised Solely by Grandparents  The Geronotologist  ,353:386-394.

Susan J. K. et al2001.A Multimodal Intervention for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Results of an Exploratory Study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121:27-50.

Jendrek, M. D.1994.Grandparents Who Parent Their Grandchildren: Circumstances and DecisionsThe Geronotologist  ,342:206-216.

    邱珍琬(2002)台灣南部原住民隔代教養特色初探,收錄於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中心(2002),《九十一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21-45

    邱珍琬(2003)台灣南部排灣族國中原住民隔代教養家庭隔代內容與方式研究,收錄於台東大學原住民中心(2003),《九十二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學校、家庭、部落與原住民教育》,台東:台東大學原住民中心,249-265

楊瑪利、楊艾例等人(2004),《新台灣之子》,台北:天下雜誌社。

    羅幼蓮(2002)由奈的生活世界---隔代教養學童的個案研究,收錄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002),《九十一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573-599

44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