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對他們的衝擊為何?----淺談祖父母的內心世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 李家伶
台灣的家庭,在社會快速的轉變下,經濟與政治的衝擊下,於是家庭的結構產生極大轉變。而隔代教養就是一種非傳統結構中的家庭模式(紀幸妙,2004)。其中造成原因大多是父母親離婚、外出工作、分居、吸毒等因素所導致的,當然在父母親自己無力且不願教養與照顧的情況下,只好托由他者照顧,到底台灣的孩童都是由誰在照顧的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在(2000-2003)「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之資料可發現最小子女於三年出生之已婚女性,其子女之照顧方式亦以「自己」照顧為主,由58.89﹪降至55.53﹪;「父母」與「褓姆」居次,在父母方面由29.57﹪增加至33.15﹪;在褓姆方面由9.52﹪降至9.47﹪,因此,分別於以「自己」照顧是
-5.71﹪,由父母照顧達12.11﹪,褓姆照顧達 -0.53﹪,顯示e世代出生之幼兒受父母親親自照顧比率已明顯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由(外)祖父母代為照顧。根據陳麗欣(2000b)指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家庭教育中心,以全台灣地區國中小學學童為調查對象,並綜合其他學者發現,以目前台灣的隔代教養現況而言,其比率高達5.38﹪,其中國小與國中的比率分別為7.12﹪和3.64﹪。除此,黃惠娟(2004)指出台灣大學薛承泰教授觀察台灣隔代與單親戶的發現,民國88年全台灣的單親兒{包含祖孫家庭十八歲之下,由父母其中一方撫養}共44萬,約7.96%,而九年內單親與隔代兒成長達10%。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在台灣的孩童大多由祖父母來照顧,在照顧孩童的過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他們對自我的健康與生活適應又是如何?是否真能毫無壓力之下照顧孩子嗎?根據上述之問題,一一深入探究。
一、祖父母的角色
在傳統時代,祖父母的角色對一般人而言,大多是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的日子,只要工作退休後就可以到處走走,過一些逍遙的日子。但如今隨著時代的轉變,許多父母親自己無力照顧孩童將他們都給祖父母來照顧,究竟祖父母在照顧的過程中,本身的心態與角色適應都是一大挑戰。根據劉怡妏(2001)研究指出,帶孫行為可以帶來生活樂趣且滿足含飴弄孫等樂趣。尤其以三代同堂的社會中,許多祖父母在閒暇之餘,幫忙父母親帶孫子女,一方面可以打發自己空閒的時間;二方面又可享受跟孫子女相處的感覺。當然,倘若在毫無他者協助之下,獨自一人照顧孫子女的話,通常生活滿意度越低,根據紀幸妙(2004)指出,祖父母再次當任親職的角色會先歷經一連串的生活適應等過程,若在此過程中能獲得社會網絡相關的人協助,如親友、配偶等幫忙照顧之下,可減輕他們的負擔,並增進生活滿意度。因此,雙親祖父母一定比單親組父(母)來的負擔輕,且較容易對自我角色感到滿足。
二、祖父母的健康與生活適應
孩童的照顧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一個長久的歷程,當然祖父母的健康情況會牽連到照顧孩童過程中,對自我的滿意度。根據紀幸妙(2004)研究指出,通常健康情況越佳者,對自我生活的滿意度就越佳,但其中也有部分祖父母的健康狀況不好,如身體變差、面臨情緒困擾、深覺壓力過大等,導致他們對自我生活的滿意度,就不是非常好。其次劉怡妏(2001)研究也指出,尤其當祖父母對自我角色感到混淆、衝突時,就直接衝擊到個人的健康問題,相對之下,在生活適應與社會網絡間就會產生極大的問題。對此,筆者表示,祖父母對照顧孩童的過程中,個人的健康會隨著年紀越大就越多困擾,尤其當孩子越小時,容易哭鬧不休或半夜要起床照顧孩子等,相對之下他們的健康會出現問題,因為他們要不定時起床照顧孩子;等到孩子年紀漸大,面對的是孩子所帶來的問題與經濟的壓力,孩子上學後,容易在學校產生學業、行為等問題,加上需求增多且一些雜費也逐漸增加,讓祖父母極為擔心,就容易在健康與心力的消耗上,產生問題。
三、祖父母面臨的壓力
因父母因個人因素之下而照顧孩童,所面臨到的是,本身的經濟是否有能力負擔所有開銷呢!根據紀幸妙(2001)指出,那些經濟相當充裕且足夠的祖孫家庭,是比經濟困乏且毫無固定經濟來源的祖父母要好,因為他們自己對自己的經費支出是簡單,但對孩童的經費支出方面,要負擔娛樂、學費等,因此常不夠用,甚至還超過自己賺的費用。其次根據劉怡妏(2004)指出,他們的經費來源大多是原生父母提供,其次打零工、收房租等,但大多都覺得夠用就好。當然經濟因素是一個關鍵點,除此還包含上述的健康問題,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而間接讓他們產生壓力。
而壓力的來源並不限於此,還包含其他因素,如管教孩童的問題,尤其當孩童越大的時候,常常不聽從管教,而將組父母的話是做耳邊風等;或學業問題,能否跟上學校的進度,能否升學等,都是讓祖父母極為擔憂;除此還加上祖父母心理方面等各問題。
因此,祖孫家庭所面臨的壓力遠大於一般家庭的壓力,而這個問題將值得後續者深入關心與探討。
參考書目
行政院主計處(2000),《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9-20。
行政院主計處(2003),《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8。
紀幸妙(2004),《隔代教養祖父母教康狀況與生活滿意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碩士論文。
陳麗欣等(2000b),〈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成人教育通訊》,4:51-66。
黃惠娟(2004),〈落跑父母激增〉,《商業周刊》,862:130-134。
劉怡妏(2001),《帶孫行為與相關因素對祖母生活品質之影響》,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