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及家庭狀況
看台灣兒童之生活品質
南華教社所研究生 施俊良
壹、前言
如果說社會是國家的一部份,那家庭就是組成社會的主要部份,它可以提供一個親切的環境,使家庭成員在正常情況下獲得照顧、支持和安全感。家庭亦可以幫助培育兒童成為社會上健康及有責任感的一員,發揮有效功能和負責任的家庭能有助社會的安定。也正因為如此,各國政府都會針對社會變化情形訂出完善社會政策,以提供全面的福利服務,因為透過一系列的預防、支援和補救性服務,才可以照顧家庭的需要。
一個家庭最需要關切的是哪一部份呢?在Halsey及Michael[1]的文章中有提到幾項,例如『老人及小孩的照護』、『單親家庭』、『父母失業的家庭』、『福利津貼』、『夫妻婚姻狀況』…..等。或許是國情不一樣的關係,在英國發生的社會現象及政府制訂之社會政策,在台灣不見得都會一樣,但會存於家庭當中的問題,大致上是一樣。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幾項問題,台灣的社會到處都有,往往一打開電視新聞,每天就都可以看到。難道是政府沒有在做事嗎?沒有提供一個國家該提供的社會福利嗎?或許同樣的問題在台灣不見得會有相同的答案,不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道理還是行得通的。底下就兒童生活問題,分別從跟英國及台灣的相關社會福利政策來看看有何異同之處:
貳、兒童生活品質
在英國曾經針對16歲的以上孩子做這樣的一個意見調查;『你認為,今天的孩子比你起自己的兒童時代,是比較好、比較糟或是差不多呢?』整體的調查結果是:比較好的佔8%、比較糟佔63%、相同佔15%、不知道佔4%。從這樣的數據可以簡單看出,兒童的生活似乎越來越差,經由英國經濟學者的統計結果,也確實如此,不僅是兒童的部分,連老人的部分都是。
台灣兒童的部分呢?因為筆者任職於國小,所見到台灣兒童的生活,在物質生活上不見得會比別的國家差,但在快樂指數方面,根據一項針對北、高兩市2,032位五、六年級學童所做的「我們的孩子快樂嗎?─解讀1998兒童生活快樂指數調查」[2]結果呈現:有將近一半的孩子體會不到快樂;兒童的休閒育樂設施不能滿足兒童的需求;孩子的意見很難受到尊重;孩子對其自身權益相關的事物欠缺社會參與的機會等。因此,筆者認為學童在快樂方面台灣與英國的快樂程度應該是比較沒有差異性。
如果從教師的角度可以更貼近地觀察到兒童的生活,在物質方面,因為每個家庭經濟狀況不一,所以每個孩子並無法過著同樣的生活品質。但是會影快樂程度的因素不見得是物質生活方面,雖然這可能是部分因素,但最主要因素還是來自於學業壓力。對中小學的孩子說壓力,似乎是沈重了一些,但不可否認的,在現代父母都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孩子的肩上確實背負不少壓力。
猶記得眾多教改政策中都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希望孩子都可以『快樂地學習』。但事實上,競爭壓力沒有減少,補習風氣也沒減少,孩子的書包也沒減輕。根據民國八十八年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所做的「跨世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3]顯示,現代兒童「功課壓力沈重」、「遊戲空間、時間不足」、「未具足夠的人格尊重」、「缺乏足夠的安全保障」,有將近九成的孩子,經常或偶而有煩惱。甚至在「千禧台灣兒童家庭溫暖指數調查」中發現,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曾經想要離家出走。
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據!這樣嚴重的問題,原因到底出在哪呢?是政府、父母或是孩童本身的錯呢?從客觀角度來看,家庭因素跟教育制度的影響是佔了大部分,而一些相關的社會福利政策,可能也是因素之一。比如說普遍失業率高的情況下,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而父母因為憂心忡忡於經濟狀況的穩定,就會造成對孩子無暇照顧的情況
政府能做的是什麼?在英國方面是認為培養一個最好的環境,讓父母擁有最大機會養育子女,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須經由財政的社會制度間接地幫助,否則有些父母無法照顧好小孩,經過健康、教育和福利公共服務的準備,能夠減輕母親的寂寞、焦慮、無知,提供熟練和長期孩童照顧服務。
台灣孩童不快樂的原因可以再從下列幾點狀況,詳細討論之:
1.家庭經濟狀況:
整體上而言,家庭結構每日都會發生迅速的改變,雖然國情不同,但幾乎都有一個共同趨勢,就是都由大家庭逐漸變成小家庭了。而家庭人口變少的的情況下,經濟狀況更是一個家庭生存的關鍵條件,一般而言,國民平均所得會被視為衡估社會平均消費能力與國民生活水平高低之指標之一。舉例來說,英國在1992年時,有些父母的總平均收入是每星期159美元,比國家總平均的一半還少(342.93美元),CPAG的證據就顯示出,孩子正逐漸地進入貧窮環境之內。
台灣的國民平均收入狀況[4],2000年第一季,台灣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成長率為10.5%,第二及三季也分別為9.2%及8.5%,惟2001年已開始呈現負成長情況,第一季為-3.7%,第二及三季也分別降為-9.8%,及-13.8%,第四季則為-8%,到2002年第一季及第二季也依然為負成長(-6.5%及-2.7%);台灣失業率逐年攀高結果,已使國民平均所得縮水、生活水準倒退。
家庭收入[5]狀況不好,勢必會引發相關家庭問題(失業率、出生率、離婚率..),甚至會造成社會問題(生活水準降低、自殺率偏高…..)。曾經有人計算過,在台灣栽培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至少要花四百萬元左右,對經濟狀況不好的父母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但也確實增加了肩膀上的壓力,臉上也擠不出笑容。試想,孩童處於這樣的生活環境,能夠快樂得起來嗎?
2.家庭婚姻狀況:
這個部分也跟離婚率及生育率有相關,在離婚率方面,英國在1987年時比例便很快地攀升到50%,之後便持續上升[6]。台灣方面,根據統計結果[7],2001年全年離婚對數為五萬六千五百餘對,和前一年相比,增幅高達百分之七點三四,不論是離婚對數或是離婚率,均創下歷史新高紀錄。離婚不是大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離婚後所衍生的問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產生很多的單親家庭,後續便是經濟負擔便重,因為要獨立撫養小孩長大(如果人數又多的話),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台灣,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容易被污名化,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印象。大多數的人會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家庭生活不健全,所以會造成孩童各項行為偏差,導致這樣的結果會變成是很多人先入為主的一個觀念。在英國甚至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就是對單親父母的福利津貼的發放標準比較嚴苛,因為國政府認為單親父母的家庭,不太可能給予下一代太高的教養標準,所以不想花太多的社會成本在這一方面,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社會現象,就像Halsey在文章理提到的,這樣根本沒有社會正義可言。
3.教育制度:
歷年來的教育改革運動到底成功沒?不置可否,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從國小到高中補習的風氣,似乎從沒下降過。根據調查結果,台北市有74.13%的小學生放學後參加校外補習,平均一周補習時數超過6小時,學童家長每月所花的補習費總和超過10億元,一年超過120億元,占一對夫妻全部所得的三分之一,等於是「勒緊褲帶讓孩子補習」[8]。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都市的風氣,但其實不然,因為筆者任教之學校是很單純的鄉下地方,補習風氣更是誇張到,補習班直接派遊覽車過來接送,讓筆者為之一震。可以肯定的一件事,就是孩子根本不能快樂,因為有太多的壓力,有提不起來的書包,如果教改成果有逐年增加的話,那為何孩童的快樂指數會逐年降低呢?這樣看來,或許教育單位要負很大責任,但筆者認為孩童的家庭要負更大的責任,如果沒有父母盲目的崇眾心理,怕孩子就是輸在起跑點上,而到處補習、學才藝,而把生活時間都填滿,孩子快樂的起來嗎?這更不是學校所能掌控的,更不是學校造成的,其實問題都是在於家庭本身。
參、政府福利政策
根據前文的討論結果,家庭狀況是影響兒童生活品質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為一個家庭的各項狀況都會連影響孩童心理及人格發展。而政府的社會福利措施更是間接影響到孩童生活品質的因素,因為很多措施都是環環相扣的,會圍繞在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婚姻狀況…等方面一直打轉,關鍵點在於國家的相關政策及福利措施,但前面所提到的狀況,卻也是社會福利政策最大的一個挑戰。關於台灣社會福利政策方面,可以從底下幾個角度來討論:
1.
補助津貼:
根據財政部[9]資料,社會福利津貼:是指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及榮民就養給與。在失業方面,勞保局也提供失業補助津貼,提供失業的家庭得以暫時過生活。
政府給予需要幫助者津貼補助,目的是希望這些弱勢族群可以因為補助關係改善生活,也讓家中孩童獲得更多的照顧,而不致於像新聞報導中所看到的,全家沒有住的地方,全部擠在車上,小孩子也全身髒兮兮,這樣的情況會讓人很不捨。給與小孩子最基本的穩定,讓其快樂地長大、快樂地生活,擁有較高的生活品質,都要靠家庭的狀況穩定才有辦法。
但是有一點是社會大眾所必須注意的,台灣雖稱不上是福利國家,但從過去到現在,除了公教、軍、勞保外,「社會福利」名目還真是多,如中低收入戶生活津貼、老農津貼、殘障津貼、促進就業津貼…..到現在的老人津貼與原住民敬老津貼等。綜觀這些「社會福利」,其中多數都是缺乏真正的社會福利精神,沒有財富重分配及社會公平可言,充其量只是社會保險與急難救助,甚至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規劃,反而讓各團體相互競奪社福資源。
所以回到問題核心,所謂救急不救窮應該就是上一段話的最佳寫照,能徹底讓人民改善生活,永遠改善,那才是真幸福
2.托育制度
兩千年普查最近出爐了,台灣地區有將近二十八萬廣義的單親戶,其中包含了八萬的祖孫戶。祖孫戶近占單親戶的三分之一強,是十年來增加最多的種類,這不僅凸顯人口的高齡化,更說明了許多夫妻離異而將子女送請祖父母撫養的現象。但整體而言,不管是不是單親家庭也都會有托育的問題,我們能期待的是比較好的社會福利政策。
像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在93年便推出了八大家庭政策,其中「到宅臨托服務」自即日起開辦,將可嘉惠台北市的所有父母減輕照顧的壓力。經濟不景氣,許多父母選擇自行照顧兒童以節省托兒所或保母的費用,但是臨時有事找不到人幫忙,卻也是父母的煩惱。社會局特地精心規劃,除了原有的一百多所托育機構可以提供臨托以外,另外結合了保母團體及一百六十名保母推出保母到宅臨托及定點臨托,希望能藉由專業保母的服務,減輕家長臨時托育的壓力。
如果這樣的福利措施可以在全台灣普及,相信對很多家庭而言是一大福音,也可以讓孩童不必因為這部分家庭因素而變得不快樂。
3.兒童保護機構
在英國有一有專民照顧兒童福利的機構(NCB),NCB把它自己本身當做『孩子的有力聲音』,可以替孩子講出心聲;它已經是特定的制度,反應出屬於孩子的世紀,也是傳統家庭衰微的見證者。這些都是深思熟慮的預期結果。有一種感覺,NCB變成替深思熟慮的立法和未預期的改革管理結果承擔監督的角色。
在台灣有所謂的『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它的角色很類似英國的NCB,也是弱勢孩童的代表人。自成立以來即一直致力於兒童福利工作的推展,除了提供兒童福利服務之外,也進行兒童福利相關之研究。持續性的推動兒童福利相關法令之修定,並且積極協調及結合全國兒童福利相關機構、團體,彙集民間資源與資訊,共同來監督政府落實相關法令與制度,期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健全的成長。
只要是跟單親家庭、受虐案件、托育、未婚懷孕、收養、失蹤兒童…等相關之兒童福利範圍,都是兒盟的服務對象,兒盟也一直希望讓孩子可以擁有快樂的生活空間,不要因為家庭問題而造成孩童心裡的陰影。在台灣,兒盟的服務做得相當不錯,是一個可以令人稱讚的服務機構,雖不是正式政府機構,但也會常與社會局結合相關服務,以求對孩子提供更多的服務。
肆、結論
家庭制度在人類社會中雖延續長久,但在二十世紀末也產生了空前的巨變,使得當下的人們不得不對「家庭」的意義做一番新的思考。不單是人數的變化(由大變小),觀念也太不同,這些變化包括越來越少人生活於傳統的雙親家庭中、家戶人口數因為生育率的降低而減少、更多人經歷不堪回首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改變所影響的,決不是小範圍而已,孩子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果因為家庭因素而影響到其的生活方式!或許這正是我們要檢討的方向,除了依賴政府本身的社會福利服務以外,能夠從自己本身做起,讓社會從此沒有問題家庭,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1] The Family and Social Justice。
[2] 財團法人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1998。
[3]台灣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所做之調查。
[4]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5] 根據行政院 <http://www.ey.gov.tw/web/index-ey2000.htm>主計處所公布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家戶平均可支配所得較前年減少2.6%,創下歷年收入減少的新高點。
[6]不過最近的調查統計(2003.3.12)卻很有趣,就是英國的離婚率降低,專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結婚率下降,許多男女選擇以同居的方式共同生活,不結婚,當然就沒有離婚問題。
[7] http://www.lead.idv.tw/wgs/leaderspeech11.asp
[8]根據教育局和補教協會提供的資料統計顯示,台北市約19萬8000位小學生,其中就有14萬8000人在補習,補習項目主要為外語類,占53.93%;學校功課類次之,占29.79%;其次為音樂、舞蹈類,占24.16%;其他類(包括美勞、書法、珠算、棋藝等項目),占6.24%;運動類占5.2%,電腦類占2.19%。調查也發現,目前小學生放學後最普遍的狀況,還是上所謂的「安親班」,安親班除了幫學生完成放學後的功課之外,為了吸收更多學生上門,還聘請外籍老師教授英文。
[9] http://www.dnt.gov.tw/business/annuity/%E7%A0%94%E7%A9%B6%E5%A0%B1%E5%91%8A-%E9%99%84%E9%8C%841a.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