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疏失可能性降低有醫師主動道歉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紀佩君

 

根據台中市醫師公會醫療糾紛分析統計,民國85年4月至92年11月底,醫療糾紛的個案,已經有228件,大多都因找不到證據,不了了之,去年醫改會曾經放一部紀錄片,內容敘述十四年前,黃秀戀因為受傷開刀,卻變成植物人,當時主治醫師向家屬保證會負責到底,但沒想到六年多前,這名醫生移民國外,避不見面,台中榮總反過來向家屬追討700多萬醫療費用,家屬和醫院的官司纏訟多年。要不到病例資料,也找不到證據的情況下,法院判決當事人敗訴,兩個兒子必須負擔700多萬的龐大醫療費,只好被迫拋棄繼承權。今年七月份,南投一位婦人生下一名女嬰後不幸死亡,醫院後來解釋死者得了罕見的羊水栓塞,但是因為從產前安胎至產後死亡,醫院一直沒有做詳細的解釋,態度問題造成死者家屬強大的不信任與不滿。

「神仙打鼓有時錯」,更何況是身為平凡人的醫師呢?醫師雖身為專業人員,擁有對病人身體最專業的診斷,但是,人體的構造極為複雜,醫師在仔細診治的過程中仍會有出錯的機會。我們可以諒解這樣的情況發生,然而,身為一個醫師,最重要的並不是他的專業,比專業更重要的是醫師的醫德。

在醫療的過程當中,醫師與病人理應處在平等的位置,醫師的專業不是為了讓位階高於病人,所以身為一位醫師,有責任盡最大力量為病人服務,並且在自己的診斷有所疑慮時就應該查閱書籍,再者,有了醫療診斷上的錯誤時,也應該在第一時間,馬上讓病人知道,並釋出誠懇的善意,這是身為一位醫師要擁有的醫德。而不是仗侍著自己的醫療專業,不願意擺低自己的身段,而使病人的權利喪失,相對也增加個人醫療糾紛的頻率。

醫療疏失在所難免,不過勇於向病人與家屬主動道歉是更重要的。美國部份的醫學院已經在學校設立課程,部分醫院也鼓勵醫師主動採取柔性的態度位自己的醫療疏失主動道歉,台灣呢?面對年年增高的醫療糾紛,民眾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角色地位與醫師相等,不要受制於專業的魔咒,對醫師的話唯命是從;而醫師對於自我的疏失也要勇於主動說明及道歉,否則一直對於病人有著高姿態的行為時,只會讓病人與家屬更不能諒解您們的辛苦!

 

醫院度小月,醫療權益誰來顧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劉明欣

 

收入一向令人心羨的醫師行業,近來因健保的總額給付制度而一再傳出醫院調降薪資的消息;而有些醫療院所為了節源還關閉夜間急診,至於地方性的診所也以調漲掛號費來吸收醫療成本,這些現象在在反映健保總額給付低於醫療院所的醫療療成本,醫療院所為了經營成本考量所以由人事、行政成本以及關閉耗費較多的急診來節省開銷。

健保的總額給付制度一大用意即是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由各醫療院所的調度來看,總額給付制度確實給了各院所壓力,但各等級的醫療機構所分配的總額給付標準各異,尤其是地區醫院等級的門診補助為45%,使得地區性醫院的經營更受到考驗。

健保總額給付制度的執行是為了節約健保資源,並不是造成醫療院所關閉門診,更不是成為醫院的經營壓力,門診、住院以及點值的分配落差使的原本要以救護醫病為優先考量的醫院診所,不得不思考經營成本而改變醫療策略。

保總額給付是為了避免健保資源的浪費,由健保局事先設定一年的門診總醫療費用,醫師則在此預算範圍內,提供就醫民眾所須的門診服務,在設定的支付準內,提共有效的醫療服務類型,避免醫療資源濫用。

健保局的這項立意是良善的,但卻忽略到長期以來造成健保資源浪費最大的癥結在於國人就醫行為以及用藥習慣。在就醫習慣上國人有品牌崇拜的心理,無論大病小病,民眾都習慣往大醫院裡跑,認為大間點的醫院比較有效;而再用藥習慣上更認為醫病一定要拿藥,而且要拿的越多越划算。這樣的就醫行為才是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的主因。

健保總額給付制度在執行上不能只在醫療院所的補助金額上下手,在就醫行為不變的情形下,限制醫院的健保補助金額,只會造成如今醫院經營艱困的窘境。總額給付制度必須有其他的配套策略,例如轉診制度的落實與醫師給藥的把關等,小病到診所看診與大醫院依樣有效,由必要才轉至大醫院就診,而醫師再開立處方時也必須告知患者正確的用藥,並不是藥多就有效,用藥的有效才是划算。

別只在總額給付制度上節流,有效的執行與就醫行為的導正才能確保醫療資源的開源節流,單單限制健保的金額補助不僅造成醫療院所的經營艱困,最後更會使民眾的醫療全億受到損害。

 

別叫歷史太沈重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溫惠貞

 

高中歷史之課程將作更改,將民國38年為界,之前列入中國史,之後列入台灣史,各自獨立成冊。為了這個問題,大家爭論不休。有人說:將中國史切斷為數典忘祖、是製造台獨意識;有人說這樣做是回歸本土,是解讀真相。

我們出生到這個世界,一開始認識的一定自己周遭的環境,從知道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由後往前去認識我們的祖先。一塊小石子投進水中,泛起的漣漪會從小同心圓到大圓,而歷史就像漣漪般,先從我們熟悉的環境認識起,進而推朔到之前的歷史。

有人認為讀歷史的目的在於鑑往知來、並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從何所來。沒錯!大多數的台灣人皆來自於大陸,大家都是中國人的後代、龍的子孫,也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但澳洲人也是英國的移民,翻開他們的歷史課本,他們也是先介紹澳洲史,再介紹到英國史乃至於世界史,美國也是如此。星馬地區多是中國的移民,但他們並不自稱是中國人,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對外發表:「我不是中國人,就如同甘迺迪總統不是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的人,外表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著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一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人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權益著想」。台灣早已和新加坡一樣,走出自己的路,台灣事、台灣情、台灣地...當然成為我們主要的研究對象!

撇開政治的紛擾,認真說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有一天我們也會在這裡終老,難道我們不應該對她有更多的了解和關懷嗎?台灣人早已在此落地生根,也發展出不同於中國大陸的歷史和環境,本土化已是必然趨勢,以和切身有關的台灣史地為主,以中國史及世界史為輔,做一個道地又有世界觀的台灣人,這樣應該是最理想的做法!

 

教育品質的想像-學生素質真的滑落了嗎?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許智偉

 

學生素質其實根本沒下降!是教育政策讓我們以為學生素質下。若是無法重視教育品質,不久之後,學歷會變成很虛無的概念………

 

我從以前唸東海大學到現在唸南華研究所,常常會聽到一句話:「現在學生的素質真是一屆不如一屆。」但是,10年前大學生的素質跟現在當然不可比較,因為背後的社會脈絡已經改變了,以前唸大學是全國的精英,現在是普及教育了,學生素質與名號已經無法相符,大學生變成以前的高中職生,研究所變成以前的大學生。所以我認為學生素質沒變,只是名號換了,若用以前的觀念去看大學生,一定會覺得一屆不如一屆,因此,企業只把公立大學當作大學生,而一些名不見精傳的私立大學當作高中生罷了。

我有很多親戚後來都去修研究所在職專班,她們都跟我說很容易拿文憑,幾乎就是用錢買來的,這樣的教育品質已經失去了教育的意義。我認為問題在於,大家都認為萬般接下品,唯有讀書高,一直數字上打轉,要求每年要生產出多少研究生或是大學生,卻忽略了教育品質的問題,以為唸的越高,成就與實力就越好。現在企業喊人才荒,就要廣設研究所,那是不是不久之後,研究所又跟大學文憑一樣氾濫,而失去教育的品質,到時是不是又要廣設博士班,若博士班又開始很氾濫呢?這樣下去會沒完沒了。難到未來的產業真的困難到每一人都要受教育那麼久才能升任嗎?會不會到未來連掃廁所的都是博士班呢?若沒辦法重視教育品質,再往上唸是沒有用的,企業永遠覺得人才荒。

教育年數越來越長,但是人民的素質真的提高了嗎?請不要再罵大學生素質一屆不如一屆,這是政策使然,不如去好好反省教育的品質,是否真的可以幫助學生增加本身的實力,老師是否真的認真教學?學生是否只是來混一個文憑?學校辦教育是為了 教 育 還 是 賺 錢 ?

 

司機超時工作,乘客心慌!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蕭鈞禧

 

報載有九成以上長途客運業者超時工作。一直以來由於鐵路運輸收費高且在逢年過節時常常一票難求,收費低廉的長途客運便成了民眾往來南北的最佳選擇。而且在國道路權開放後,長途客運更是競爭激烈,除了原本就已有的客運業者外,還有一些俗稱「野雞車」的個人司機亦加入搶食這塊大餅。壓低票價吸引更多的乘客來搭乘便成了重要手段之一,如有的業者提出在非假日時段(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優惠票價,有些甚至是不限時段的優惠。此外,長途客運為了增加載客量便延長載客的時間,以服務需要搭夜車的乘客。可是業者聘顧的司機人數有限,因此便需要司機增加工作時間來載運客人。

近來,常聽報導說,有客運司機因為超時工作,過於疲累而發生車禍,甚至還有司機衝撞到高速公路的收費站。如果有開車的人都知道,開車是非常花費體力與精神的,如有一個不小心便可能會發生車禍。因此多會減少開車的時間,以保持最好的精神狀態,如有需要開長途車時亦會在其中安排休息時間。可是對客運司機來說,休息時間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常可以聽見司機連續開五、六個小時的車。對於業者這種忽視乘客安全的做法,一般民眾也只能默默承受,唯一能抵抗的方法便是轉搭其他交通工具。對於無法轉乘其他交通工具的乘客似乎便沒了保障。因此我們應該要求相關單位,加重處罰違法超時工作的業者,務求客運司機都能在法定時間內開車,以保障每一位搭車的乘客安全。

 

遏止職棒賭博,不如發行職棒運動彩卷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董麗美

 

「決戰!賭盤牛贏,組頭保守估計,總賭資逼近10億」台灣這種地下賭博已盛行久遠,警方防不勝防,根本無力制止。我想,與其這樣,政府不妨積極考慮發行運動彩券,不但讓民眾有娛樂的投注管道,並可將盈餘作為運動基金與福利事業等正當用途,不僅可籌措體育基金財源也能回饋社會大眾,保障國內運動長期的安定發展。

在政府財政壓力下,根本無力撥予更多的預算來支持國內體育的發展。也因此,國內運動只能侷限在小小的範圍下求生存,長久下來必定阻礙國內運動的視野,另一方面,職棒運動風靡全國,地下職棒賭博盛行,警方根本無法有效取締的情況下,政府應可以積極考慮將地下職棒賭博浮出檯面上,立法成立一個以休閒娛樂為主的職棒運動彩卷,並且可如樂透彩一樣將盈餘撥予福利事業或者用來培訓運動選手;增加運動設施;資助選手、教練參加國內外活動;運動活動的舉辦;以及補助、獎勵國際性體育活動等,可提升運動實力且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然而,發行職棒運動彩卷的做法有利也有弊,尤其在政府主導發行的情況下,必然更引人爭議。運動彩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賭風盛行、教育受質疑、喪失運動的本質、增加球員的心理壓力等。所以,當政府看到運動彩卷所帶來的優勢時,也不要忘了考慮要如何制訂法令以遏止負面的缺失(如制定賭金上限)。總而言之,政府必須在做好萬全的準備與規劃之後,才可以發行運動彩卷,不然將得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

 

不是不想結婚,而是害怕?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王叔楨

 

年關又將近,結婚的新人似乎又有增加的現象。但是,卻不復見往昔的那般熱絡景象。尤其,近年來整個婚配市場的改變之後,無意中又增加了一些適婚而未婚者的社會壓力形成。

其實,整個傳統婚姻社會體制下,總是有一些不成文的社會機制存在著。例如,男性的學歷、經濟條件、社會地位,都必須高過於女性。然而,現在的經濟環境改變,大部份的女性的學歷高過於男性,而且經濟也大都能獨立自主,無須完全依賴父權權威體制下的男性。因此,彼此不願互相屈就對方的婚姻就改變了固有的中國人的傳統婚姻觀與婚配市場。

然而有一群適婚卻未婚的人並不是不想結婚,而是因為聽聞太多婚後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福而卻步害怕,不敢鼓起勇氣和相愛的人結婚。轉而改變相處模式或許同居,或許其他意想不到的方式。然而,這些負面的新聞與消息,令許多原本對婚姻懷抱些許浪漫忡憬的男性或女性畏懼並視為畏途,因為「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而且近年來婚姻暴力的持續增加,更是讓處於極度不穩定、缺乏安全感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這些熟男、熟女,更視「婚姻為戀愛的墳墓」。人人寧願選擇過一個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而不願接受對方的束縛。因為,缺乏自由,對一個處於民主社會的現代人而言,是多麼令人難以忍受的。而真正的原因出於:現代人的互相包容力降低,彼此的忍耐度降低,因此,離婚率才一直提高,家庭問題也越來越多。

對於這群熟男、熟女,或許大家心中仍然存有那份單純的愫動,或許心中的熱度有些降低、有點鼓不起勁,但是默然回首那人卻依然在燈火闌珊處,那個在佛前以許了五百年的願的你,或許是現代完全缺乏高度信任感的一種缺憾吧!

Karl Marx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初看以上的新聞,似乎是如此。但以下則從Max Weber的觀點詮釋此一事件並以Haberrmas的溝通理性與公共領域的恢復,作為可能的解決方式。

 

高中歷史公聽會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李怡青

 

Max Weber來說,一個歷史文化現象的意義和這個意義的基礎,並非由一個分析法則所能推演和了解的,因為文化事件的意義預設了一個價值取向,文化的概念,就是一種價值的概念,只有在價值引導之下,我們才能在具無限特性的社會實體中取得注意的焦點和選擇的依據,並對這些片斷的實體賦予意義。在這個過程中,事實本身不會說話,文化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人們各有其基本的關心受到價值的引導,在無限性中選取部份為有意義的事實,並賦予歷史文化意義,所以價值關聯乃是認識社會現象所不可避免的。

因此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台灣是否獨立以及中華民國的定位,在公聽會沸騰的爭議背後,其實代表的是不同文化族群其個別的價值關聯,價值是多元而相對的,人們各持有他最終的價值,並非由客觀證明所能改變。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價值,最終價值,對他自己來說都是理性的,就如西方神話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原來都是相互衝突的,價值關聯並沒有一個客觀普遍的標準。

「昔日眾神從墳墓中走出來,由於已遭除魅(disenchantment),祂們不再表現為擬人的力量。祂們企圖再次主宰我們的生命,並且又一次展開了祂們之間的永恆爭鬥。」放到今天的脈絡來看,則是”台灣”的位置,在時間與空間的交織下,究竟應該放在哪個地方,經由媒體的報導,呈現出許多不同的聲音。

Habermas認為「理性的對話」(rational discourse),唯有經由個人之間相互與求(give and take)的「講道理」和據理力爭(reasons against)來調解互動,才能使相互主觀性產生、維持與變化,而獲得更進一步的了解與共識。換言之,只有透過理性的溝通行動,公共領域的恢復,才能使人類的生活更臻美好。

 

比較現行與新的高中歷史課程大綱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松露

 

近日因為教育部公布新的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引發所謂去中國化問題,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檢視現行高中歷史課程第一、第二學期課程標準編排依序如下:

中國歷史的起源、古代封建社會、先秦的劇變、大帝國的規制與運作、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與文化、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從中古到近世的變革、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明清之際中國與西方的直接交通、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台灣的開發與經營、外力衝擊與晚清變局、台灣建省與乙未割讓、民國初年的內憂外患與政治演變、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與文化、抗日戰爭與中共政權的建立、「台灣經驗」的建立、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新公布的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第一、第二學期分別講授台灣史與中國史,課程安排如下:

台灣史:早期的歷史(史前至19世紀)、日本統治時期(20世紀前半)、戰後的臺灣(20世紀後半)(一)、戰後的臺灣(20世紀後半)(二)

中國史:古典中國、帝制中國、東亞帝國、近世中國、明清帝國、帝國崩毀、中華民國、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

 

比較之後,發現現行課程標準明顯以中國史為主體,台灣只是附屬其下的一小段,而且強調國民政府的民主成就與經濟建設。在這樣的歷史教育下,往往對於中國的歷史事件、朝代、君王會有一定的認識,為應付考試,甚至要強加背誦。但是對於台灣卻只有初淺的介紹,僅對光復後的台灣歌功頌德一番。一般百姓只能由課外或長者口中來建構自己對台灣的認知。

愛台灣是目前台灣最被認同的政治語言,不論立場黨派都強調自己愛台灣。若是要愛一個人,總是要經認識、瞭解後,才能有感情。愛台灣應該也不只是口頭說說,對自己生長土地的歷史、地理總要有基本認識,但不該是有所隱瞞與被形塑操控的瞭解。以新課程綱要的編排方式,先講述台灣史,再講授中國史,就像小孩先從認識自己的父母起,再認識親戚朋友。有些人質疑有去中國化之嫌,實際上是增加了台灣史份量,中國史部份或許不如現有版本詳盡,但是比較其他國家,中國史實際上還是有被獨立出來於第二學期中單獨探討,若說不重視或去中國化似乎言過其實。

媒體總是唯恐天下不亂,將政治人物口水誇大炒作,刺激收視率。可是當媒體詢問教育部官員相關問題時,含教育部長在內的官員們,總是要大家上教育部網站看清楚再說。或許整個草案總有不太完善,可再討論改善之處,但是整個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考原則是正確,且應該被肯定的。

 

台灣人國際觀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融達

 

根據天下雜誌昨發表教育特刊「台灣人國際觀調查」指出,雖有六成民眾出過國,近四成民眾會外語,卻有八成民眾不知道聯合國會址在紐約,這篇調查報告的結論是台灣人民不欠缺與國際接觸的機會,但缺少與國際接軌能力,七成民眾自認國際化能力不足,四成三認為媒體國際報導不足。

全球化的熱潮喊了這麼多年,但台灣人的國際觀卻嚴重不足,甚至連喊了多年的重回聯合國,卻連聯合國的會址都不記得在那邊,原因為何?台灣和國際接軌的經驗絕對是不少,隨著70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和旅遊風潮的盛行,再加上進年來英文教育的大力推行,英文也變成許多人會使用的語言,許多的台灣人都有出國的經驗,但為何只要一問到外國的問題就難倒了一堆人?

翻開報紙一看,國際版的新聞通常只有一頁,除非有重大的國際事件才會有比較多的篇幅報導討論,電視新聞所報的國際部份也寥寥無幾。媒體的國際報導固然不足,難以令人對國際上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國際上發生的事件和一般社會大眾的生活關係連結並不夠,所以每天在傳媒上所接觸到的都是國內的事件,甚至是小到幾乎是別人的家務事的事情,如某某槍擊要犯的結婚照報導。傳媒的新聞取材標準固然是相當可議,但這背後其實也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展現,那就是對於史地文化的價值觀低落。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中,英數這兩科長年以來的強勢強調,對於史地人文的教育越來越不重視,史地被視為是”背多分”的學科,而英數則是學生能力好壞與否的重要關鍵,因此史地即使不好,也是被視為是旁支末節的事情,所有的教育資源投入和關懷都是以英數的教育為主。這從每當有新聞報導學生素質問題的時候,要不從英文程度的能力不足或是從數學能力問題低落來關心,可看見社會中所特意看重的學科能力部份。而在這之中史地這種人文科目是刻意被乎視掉,這種現象在台灣長年以來的升學主義中更是一直以來被扭曲型塑而成。

雖然日前的歷史教科書的改版爭議吵的火熱,但只是政治上做為一個議題來做新聞上的炒熱工具而已,換言之新聞熱度一消失,不會再有人去談論和關心。當每個人都忙著詮釋歷史多重要的關節時,卻沒有人去問一個問題,人文科目的重要性為何?台灣的國際觀低落其實是這種史地文化價值觀低落所必然會面臨的問題,而這和大力推動英文化和鼓勵出國的旅遊風潮與否是沒有相關的,反映出的是一種人文關懷的低落。反過來也可以做這樣的調查,做為一個在台灣生活的台灣人,對於台灣的史地觀念是否了解?而這可預見的也必定是和國際觀的調查報告結果是大同小異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這種扭曲的意識型態不被改變,台灣人眼中的”國際觀”就會僅限於到那個國家遊玩的經驗印象,而非對一般國際知識有所關心!

 

該不該給假釋犯一個機會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健倫

  

曾經犯罪的嫌犯在假釋出獄後,是否又會成為社會的潛藏危機呢?涉嫌性侵害婦女的美工刀之狼在87年因強盜婦女而被法院判除3年8個月的刑期,當時因為是台大法律系學生的特殊身份而造成當時的轟動,在入獄後因為表現良好又再度考上大學因而獲得假釋的機會,然而在出獄後在就學期間又再犯下性侵害案件。

從之前的新屋之狼到最近的美工刀之狼,都是在受型期間表現良好而獲得假釋的機會又再度犯案的例子,這不免讓我們憂心這些在我們周遭的假釋犯宛如就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潛藏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它們什麼時候會再度犯案沒有人會知道,到時候又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受害,這些假釋嫌犯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衝動,給自己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的話終究還是要回到監獄服刑。

最近幾年,假釋犯的犯罪率越來越高,尤其是連續強暴犯,它們多半是人格上的問題,所以對於累犯的強暴犯施以化學治療的方式效用有限,主要還是來自於本身偏差的心理因素,犯罪時本身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其再犯罪的誘因,所以對於這一類的罪犯來說,將來出獄後還會不會再犯將會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對於這些假釋嫌犯我們應該定立更多個標準來作審核,畢竟這一類的假釋犯一旦獲得假釋出獄就有如縱虎歸山,隨時都可能再犯,到時候受害的還是廣大的女性。在審核上應該更嚴密的注意其心理狀況,不可不小心防範,對於這一類的高危險群的審核也需擬出相關的作法對症下藥,否則到時候讓它們再度危害整個社會就得不償失了。

 

43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