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迷觀賽動機之研究:

以中華職棒大聯盟十四年總冠軍賽為例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 黃淑芬、曾智彥、鄭榮基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

放眼過去,在民國五、六十年代那個物資尚缺乏,國際關係遭極度打壓的時代,三級棒球隊帶著臺灣人登上國際舞臺進而揚威美國新大陸,臺灣人投入極深的情感建構一段榮耀的共同記憶,可以說,棒球並不只是一項運動而已,更貼切的說是一個民族的榮耀圖騰(陳薇婷,2002)。

發展職業運動是一個國家運動水準高、運動人口多、運動迷市場穩固的象徵,民國七十九年臺灣挾棒球運動已居「國球」要津的優勢(陳薇婷,2002),由四個企業投入職棒市場,這四家知名的企業包括兄弟、統一、三商與味全,至此職棒運動邁向一個新的紀元。

而隨著職業運動的成立與休閒觀念的興起,運動幾乎已深入社會大眾生活之中,在全球球類活動中,運動人口及球迷最多的,首推足球,次為籃球,棒球名列第三。而在我國,棒球則是現場觀眾聚集最多的球類競賽,台灣在十三年前(民國79)成立了第一個職棒聯盟,隨著職棒元年的順利開打,龍獅虎象四支球隊,提供了國人一種新的休閒娛樂。在巴塞隆納奧運,中華隊兩度打敗日本奪得銀牌,職棒三年每場比賽也平均有將近七千人進場看球,民眾對棒球的喜愛達到了最高峰(中廣新聞網,2003)。

到民國八十六年又成立了台灣大聯盟,隨著時間,觀賞棒球的觀眾人數逐年增加,願意苦苦排隊來看球賽的球迷,正是台灣棒球的根基,在球場能再看到這些球迷,證明棒球的魅力無法擋(周靈山,2002)。

即使民國八十七年爆發如滾雪球般破壞力的職棒簽賭案,職棒還是很有韌性地存活下來。職棒從四個球團擴增至六個球團的規模,再回到四個球團的架構,這段期間許多明星球員與教練因為抵擋不住簽賭事件衝擊而離開,不過江山代有才人出,之後接棒的後生小子很快就取代前輩郭建成這些昔日職棒硬漢的的地位,球迷朗朗上口的是另外一群人:張誌家、鄭昌明、蔡仲南、張泰山等人。

在職棒簽賭案陰影逐漸淡去後,兩職棒聯盟如今很費力的想要重建職棒新形象,找回流失的球迷。民國九十年底中華職棒十二年總冠軍賽再度出現睽違多年的滿場場面,中華職棒聯盟有如打了一劑強心針(陳薇婷,2002)。

直到2003年的總冠軍賽象--牛大戰,在單場觀眾數、總觀眾數和平均觀眾數都創下不同以往的紀錄。首場就賣了20500張,觀眾數大爆滿,打破舊台北球場職棒元年三度締造的16000人最高紀錄,同樣在澄清湖球場舉行的第五戰買出19860張票則排名歷年第二。由於冠軍賽有三場比賽在可容納兩萬人的澄清湖球場舉行,其餘三場比賽也都賣出10500人的大滿座,因此只打了六場比賽就累計有86696人次進場,打破職棒元年龍虎冠軍戰總人次78149人舊紀錄,此外平均每場14449人也比原年的13024人高,創下新高(曾湋文,2003)。

二、研究動機與問題

從電視新聞的報導得知,在2003年總冠軍賽開打之前,已有諸多球迷漏夜排隊,有些球迷配備齊全,幾天前就搭起帳棚準備,甚至有的打起麻將,有的烤起肉來,有的還圍爐,現場聚集人氣高達56千人,熱鬧非凡,更難得是第一次有球員親自現身,兄弟象捕手陳瑞昌來到現場,和支持兄弟象的球迷一同加油打氣(張倍綺等2003)。

    相較以往的總冠軍賽,球迷瘋狂的舉動更延伸到開賽前的排隊售票行為,甚至還出動警方管制,避免造成場面失控的情形,從總冠軍賽第一場即有搶票、球迷情緒失控等行為:

「由於球賽精彩,昨日就吸引大批球迷漏排隊。對號門票在今天上午十點開賣,然而卻在幾十分鐘內售罄,全部門票亦在隨後賣完,引發排隊球迷激烈抗議,甚至丟了滿地垃圾……排了大半天的隊,結果買不到票,球迷憤怒可想而知,手中的瓶罐、物品成了現成的宣洩物。」

(東森新聞網,2003年10月18日)

「備受矚目牛象大戰第六場晚間在台北天母棒球場開打,門票上午十時起在現場出售,但是不到一小時一萬張門票銷售一空,引發徹夜排隊的數千名球迷不滿,鼓噪抗議,大批球迷因為排了二天隊買不到門票也情緒反彈、鼓譟的情形,並要求主場的兄弟象球團出面說明。」

「士林分局一早派員在現場監控狀況,由於部分球迷買不到票,鼓譟、抗議,因此士林分局保安機動大隊在中午調派二百名警力在現場維持秩序。」

(中央社,2003年10月18日)

此外,今年的總冠軍賽在單場觀眾數、總觀眾數和平均觀眾數也創下不同以往的紀錄。

「今晚中華職棒總冠軍戰首戰興農牛對兄弟象,確定寫下台灣職棒史上兩大紀錄,單場2萬球迷,單場超過600萬元門票,這個數字也是台灣職棒史單場門票總額之最。」

(中華資訊網, 2003年10月11日)

還有從電視轉播的收視率來看,也可以看出這場球賽受矚目的程度。

「中華職棒總冠軍賽正熱門,緯來體育台昨天轉播象牛第五場賽事,由於過程精采,收視居有線電視第五、收視率達3.09,甚至領先三台八點檔收視。體育主播蔡明里則說,今年的職棒總冠軍賽,球迷情緒投入的程度是前所未見的,現場的熱烈氣氛,也是職棒好久沒有見到的盛況。」

(大紀元,2003年10月17日)

「中華職棒總冠軍戰昨晚收視率再創新高,在最後一局時段中,AC尼爾森調查緯來加MUCH TV合計瞬間收視率高達7.26,全國約計有140萬人收看。」

「昨晚總冠軍戰第五戰,緯來平均收視率2.28、MUCH為1.59,而最後晚上9點18分至22點06約七、八局左右,緯來瞬間收視率飆至3.09,第九局時,兩台瞬間收視率合計更拔升到7.26,緯來公司表示,這是近八年來從不曾有過的熱度。 緯來公司表示,依昨日總冠軍戰三個多小時緯來平均2.28的收視率計算,該台就約有41萬餘人在看球,若是兩台最後瞬間的「爆發力」,估算全台高達140萬人在看球。」

(聯合晚報。2003/10/17)

從上述的現象,可以看出總冠軍賽中球迷投入的情形,相較於一般球季的例行賽,球迷觀賽動機似乎更為強烈,我們意欲以職棒十四年的總冠軍賽為例,針對球迷觀看球賽的動機做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所擬的研究問題如下:

1.      1.球迷觀賽的動機為何?

2.      2.哪些動機導致球迷有強烈觀賞冠軍賽的慾望?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

一、文獻探討

很多理論提供解釋去說明球迷的狂熱和參與的動機,研究中也注意到造就球迷狂熱可能和週遭的因素有關,而HansenGauthier1989)將這些周邊的因素大致分成四個類目:社會地理性(socio demographic)、經濟性(economics)、球賽的吸引力(game attractiveness)、其他的偏好(residual preferences)。

TomlinsonButtle Moores1995)等人則認為,有很多變項都和參與球賽活動有關,包括了體育館可以容納的人數、體育館座落的位置、天氣、目前球隊的戰蹟、對於比賽結果的不確定程度、運動員的技巧、票價、球迷本身的收入、參與群眾的人數多寡、電視報導、球賽時間,還有其他的事件,像是電影、電視、音樂會等,這些娛樂對於球賽本身也都具有競爭性(轉引自Lynn Kahle等,2001)。

因此,觀賽活動的進行應該包括球員、觀眾和許多場邊的相關因素,而這些組成要素對於觀賽動機必然有所影響,本研究一開始先對觀眾和相關實証研究做介紹,並探討觀賽的可能動機。

(一)觀眾的界定

依據David P.1990的定義:所謂「觀眾」,是由體驗一場運動競賽的一個群體所組成。這些群體乃臨時性的組成,運動競賽的長度決定了這群觀眾的「生命」。觀眾的存在就是要「體驗」運動競賽的演出。換句話說,觀眾是運動競賽活動的一部份(轉引自李鏡興,2002)。

李鏡興(2002)認為一場運動競技的呈現,對運動員或運動團隊來說,就是向觀眾傳達他們積年累月的訓練成果,並傳遞了特殊的情感和體驗;相對地,就觀眾而言,欣賞運動比賽,不但能具有休閒娛樂的效果,還可以從觀賞的過程中,獲得日常生活裡可能無法接觸的人生經驗。因此一場運動比賽的進行,不單單只只有運動員在場上的競技,觀眾的參與也是運動比賽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要素。

(二)觀眾的相關研究

   「觀眾」的定義可分為兩個層面來探討。廣義地來說是涵蓋「現有的觀眾」,指的是那些已經來觀賞運動競賽活動的人;而另一層面代表的是「潛在的觀眾」,是指有參與傾向或經常想到要參與運動競賽活動,但卻沒有實際付諸行動的人(李鏡興,2002)。

    哪些人組成了觀賞運動競賽的觀眾?通常我們會使用人口統計學上的變項,像是年齡、性別、收入、教育程度、職業、宗教、種族、家庭規模、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和地理性等因素,用來了解觀眾所具備的特質 (李鏡興,2002)。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觀賞比賽的觀眾就是球迷。李鏡興(2002)球迷只是屬於運動觀賞中部份的觀眾,並不是所有的運動觀賞者。球迷這一個名詞是從拉丁文fanatic演變而來,也就是狂熱的意思(Webster’s Sport Dictionary1976)。球迷的狂熱,通常被認為是對名人或球隊的不理性效忠,並且對於比賽的勝負表達了激烈而不受控制的熱情(Jenson1992)。然而,狂熱程度是具有活動性及參與性的,而且有可能會使熱情轉為實際行動,藉由行動衍生而出快樂和自尊(李鏡興,2002

因此,我們以對運動的知識、對運動觀賞的喜好程度、以及對運動觀賞的範圍等去定義狂熱程度的指標Gantz & wenner, 1995)。此外,球迷們認同且享受為喜歡的隊伍和球員加油的感覺(Zillmann et al., 1989)。

充分的研究證據顯示,觀眾的性別對運動的觀點有相當大的差異。Greendorfer1993)指出,從社會化的觀點而言,男性和女性所喜歡的運動項目本來就不太相同。相較於女性而言,運動普遍被認為較適合男性去觀賞,而且被鼓勵去參與特別是具有侵略性、競爭性的運動項目(轉引自李鏡興,2002)。

此外,從運動行銷的觀點來看,觀眾的行為必須從對該運動組織目前與潛在觀眾的動機、偏好和行為進行了解。Kotler1990認為,影響觀眾出席活動的決策、興趣、需求和滿意度的因素可歸類為四大類:

1. 文化因素:國籍、次文化、社會階級。

2. 社會因素:參考團體、意見領袖、創新力。

3. 心理因素:個性、信仰、態度和誘因。

4. 個人因素:職業、經濟狀況、生活型態、生命週期。

(三)運動觀賞者的動機

1.  動機之定義

動機並沒有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但大部分定義都有兩個共通點,首先涉及人類想要滿足的需求,其次動機是促使人們採取行動的一種動力(林靈宏,1994)。動機的起始點,來自於需求的確認或激發,當現實的狀況與期望的狀況間有差距時,就會產生需求(湯擷嘉,2003)。

張春興(1994)認為動機是促使個體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在原因。曹勝雄(2001)認為,動機的發生是由個體內在的某一種需求而來,一旦需要的強度提昇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轉化為一種動機,進而促使每一個人尋找滿足需要的東西。

McDonald et al. 2002)以Maslow需求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為運動參與者及運動觀賞者評估動機因素的架構,所設計的動機因素如下:

(1)                            健康的身體:參與運動的人通常是為了使身體更健康、增強體力、保持良好身材或是獲得更好的生理強度。

(2)                            尋求風險:熱切的渴望參與會為帶來威脅的活動,如:爬山、滑翔翼、降落傘等。

(3)                            舒緩壓力:指在過程中能減少恐懼感、憂慮感、緊張感等情緒狀態。

(4)                            敵對行為:指比賽兩方在過程中的攻守動作中所引起的反應。

(5)                            同盟:人類渴望和他人共處,並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

(6)                            對社會的促進:與他人一起喜好相同的活動而使社會美滿,在此的他人有可能是家人、朋友或商業上有往來的人。

(7)                            自尊:指心理層面上的自我意識。

(8)                            競爭:指將活動變成競爭,如:參賽者比較自我與其他人在能力上的優

劣。

(9)                            成就:人都渴望成功,避免失敗,並且為最後的結果感到驕傲。

(10)                        熟練的技巧:指將技巧性提升,達到完美的境界。

(11)                        運動神韻之美:指美感或其他藝術特質的展現。

(12)                        價值建立:在參與運動或觀賞運動的同時,達到Maslow理論中的五項

需求構面。

(13)                        自我實現:即Maslow 理論中的自我實現,即成就達成、潛力發揮及追求目標。

(四)相關實證研究   

1.  國內研究

鍾志強(1996)在「職業棒球球迷俱樂部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以職業棒球球迷俱樂部成員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204人。研究結果發現:在受試者特性上,男性居多,年齡分佈上以16-20歲居多,職業大部分是學生,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收入大部分在一萬元以下,未婚者居多。在特殊生活型態上,球迷最重視的為「社會價值取向」。在觀後滿意度上,球迷感到最滿意的為「球場看球氣氛」。

張士哲(1994)則針對職棒有興趣,曾經觀賞過比賽的人,在全省六個球場,對現場觀眾以直接訪問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分述如下:球迷年齡層並不高;職棒是被高等教育人士所接受;球迷觀賞職棒比賽的動機以支持自己喜歡的球隊最多,其次是看自己喜歡的球員;就整體而言,與象隊的比賽組合較受大眾歡迎。在「場上表現因素」上,獅隊最獲球迷肯定,龍隊次之,虎隊則評價最差。在「崇拜偶像因素」上,則是以象隊最獲球迷肯定,虎隊次之,評價最差則是龍隊。在「球隊風格因素」上則象隊又居於首位,其次是龍隊,最差是熊隊。

林千源(1995)在「兄弟象職業棒球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中,受試對象為974 位赴台北市立棒球場現場觀賞職棒兄弟象隊比賽,並喜愛兄弟象隊之消費者,並以「兄弟象職業棒球隊消費者行為調查問卷」為工具,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其中結果得知,象迷之觀賞動機因素依序為「比賽吸引與個人認同」、「球團形象吸引」、「社會需求與人際互動」。

「現場氣氛」的感染和「球賽精采度」也是球迷會到現場觀賽的趨力。如施致平(1998)在「體育運動、媒體與觀眾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以中華職棒

聯盟後援會會員為例」中,將觀眾參與的動機歸結成「媒體」、「娛樂性」和「球賽的精彩性」等四個因素;而劉美稚(1999)在「台灣職業棒球消費行為研究」中,發現現場比賽觀賞最重要的動機是「特別喜歡某球隊的演出」、「球賽精彩刺激吸引」及「比賽時加油的熱烈氣氛吸引」。

2.  國外研究

國外學者從1995年由Wann開始發展觀賞運動的動機量表,之後還 Trail and James2001)、 Zhang et al. 2001)及Funk et al. 2002)等三篇,其中Wann1995針對運動迷動機製作量表,他在研究中將動機分成8個構面和38個項目,構面分別是:釋放壓力(eustress)、自尊利益(self-esteem benefits)、逃離日常生活(escape from everyday life)、娛樂性(entertainment)、經濟因素(economic factors)、運動神韻(aesthetic qualities)、群體聯繫(group affiliation)及家庭需求(family needs),經過調查和資料整理後將項目縮減至23個,並且將此量表定名為「運動迷動機量表」(Sport Fan Motivation ScaleSFMS

Hyungil and Trail2001)則是比較美國學生與國際學生在運動迷動機上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性別對觀賞動機會有影響,而且國際學生與美國學生在喜好的運動種類上有所不同,由此得知性別與文化差異會影響觀賞的動機因素。

Trail and James2001設計了「運動消費的動機量表」(Motivation Scale for Sport ConsumptionMSSC),藉此評估運動觀賞者的動機因素。這個研究修正了WannMcDonald et al.這兩篇的量表,增加為9個因素:成就(achievement)、知識學習(acquisition of knowledge)、運動之美(aesthetic)、現場氣氛/釋放壓力(drama/eustress)、逃避(escape)、家庭(family)、參賽者體格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participants)、參賽者動作技巧精湛程度(the quality of the physical skill of the participants)及社會影響(social interaction),共有23個項目,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研究新增了「知識學習」、「參賽者的體格吸引力」這兩項因素。

Zhang, Pease, Lam, Bellerive, Pham, Williamson, Lee, and Wall2001以觀看次級聯盟曲棍球賽為例,探討觀賞動機因素。在這份研究中,他們設計一份有5個構面和45個項目的「參與動機量表」(Scale of Attendance Motivation, SAM),包含了尋求成就(achievement seeking)、壓力與娛樂(stress and entertainment)、精神發洩與侵略(catharsis and aggression)、有益的健康效果(salubrious effect)、社交形象(community image),研究結果發現,上述5個構面在年齡、性別、家庭人數、婚姻狀況及教育水準這6個動機因素中有差異,比賽參與程度則與尋求成就、壓力與娛樂及有益的健康效果有關,而尋求成就及有益的健康效果會受到票價的影響。

Funk, Mahony and Ridinger 2002 則是藉由1999US.NikeCup 女子足球總決賽探討觀賞者動機的特徵與支持程度之關係。他們修改Sport Interest InventorySII)量表,變成14個構面和42個項目,14個構面分別為:喜愛足球(interest in soccer)、現場氣氛(drama)、投射性成就感(vicarious achievement)、運動之美(aesthetic)、喜愛的球員(interest in player)、國家榮譽(national pride)、刺激(excitement)、社交選擇(social opportunities)、球員可當作良好的學習對象(player as role models)、娛樂價值(entertainment value)、球隊喜好(interest in team)、家人的聯繫(bond with family)及有益身心的環境(wholesome environment),其中觀賞者最重視的因素是:「球員可當作良好的學習對象」、「娛樂價值」及「有益身心的環境」。

此外,Lynn Kahle etc.2001)認為人們之所以成為球迷,也是因為比賽提供了一些參與的因素,像是愉悅(pleasure)、壓力/張力或感覺(stresstension or sensation)、侵略性傾向的滿足或宣洩(gratification of aggressive tendencies 娛樂或消遣(entertainment or pleasurable occupation替代性/投射性成就感(vicarious achievement)。

後來KahleKambaraRose1996檢視人們成為大學足球迷的動機,指出成為球迷的其他原因,:內化(internalization)、同儕之愛(camaraderie)、獨特的自我表達經驗(unique self-expressive experience研究結果發現在性別因素有顯著的不同,女性觀看球賽的動機以同儕之愛居多,而男性觀看球賽的原因較有可能是因為內化。

Lynn Kahle etc2001)則特別強調球迷的動機因素可能會隨著運動種類、情境和媒體而有不同。

    整體來說,以往的研究對運動迷的研究多偏重在心理和社會層面,然而近來的研究則延伸到將運動迷直接與球隊的有效運作結合成為一個消費產品,運動迷於是變成運動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Hyungil Kwon2001)。

    實際上,種類不同的運動,迷的概況也不同,學者 Hyungil Kwon2001)嘗試去測試迷對特定運動的深入程度,並且分成下列三個層次來看:

社會迷(social fans)對於特定球隊或球員屬於低程度的認同,只享受運動的娛樂價值,不看比賽的結果,只在意他們在比賽中可能會有的  社會互動情形。

焦點迷(focused fans)屬於中等程度的認同,會依賴球隊的表現或是球員的人格特質,但是對於特定球隊的認同一般都不是永久的,因為球迷還會看球隊其他方面的表現。

既定迷(vested fans)對球隊有高度情緒的依附,而且會持續很久一段時間,除此之外,他們會對球隊有大量經濟投資時間和時間上的支持,比賽的結果也不會影響他們對球隊的認同。  

綜合上述結果,本研究欲以球員或球隊特質(球團形象吸引、欣賞某位球員球技等)、娛樂價值(球賽內容氣氛吸引、娛樂性等)、媒介因素(媒體的報導程度)等項目加以探討球迷觀賽之動機因素。

二、理論基礎: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Maslow1954)認為對每個不同的個體而言,各種需求均有其不同的重要性,每一層次的需求滿足度也因人而異。部分人們可能在低層次需求到達某一程度的滿足後就開始追尋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因而產生多種需求同時存在的情況,對於各種需求的偏好會受到先天遺傳、文化、環境等等影響,例如有些宗教信仰者為了滿足自我實現需求,會去壓抑較低層次的需求。但一般而言,多數人還是會先要求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之後才會追求較高層次需求。

Maslow 1954的需求層次論中說明人類擁有不同種類的需求,他利用需求層次來解釋人類的動機,因為各種需求會對人們的行為動機產生影響,他並且強調需求的層次有前後順序、高低之分。而張春興(1997)則認為休閒層次是屬於Maslow所謂較高的需求層次。

以下針對Maslow1970)的七類需求加以說明:

(一) 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所有需求中最基本的一項,是為了使個體處於均衡狀態,對維持個體生存需求的各項資源所產生之需求,如:� � 對食物、衣服、空氣、水、運動、休息與性等,希望能擁有舒適、愉快的感受。

(二) 安全需求:個體為了免於害怕、焦慮、混亂、緊張、危險及威脅的折磨,於是產生對安全與穩定的需求,希望能在安全、有組織、有� � 規律的世界,依照秩序、原則來處理事情,甚至希望能預知所有的事情,並獲得依賴與保護,對於陌生、無法應付的刺激� � 或情境,個體容易感到恐懼或受威脅。

(三) 歸屬與愛的需求:個體由於避免孤獨、寂寞,因此引發想獲得他人接納、成為團體一份子、獲得友誼與知心朋友的需求,有尋求被人� � � � 接納、喜愛的人際關係與社會傾向。希望能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有良好的人際社會接觸,同時需要愛與被愛,包� � � � 含:關懷、歸屬感、友誼、親情等。

(四) 尊重需求:Maslow 將此細分為自尊與他尊需求。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s)指人有尊重自己的需求,例如對自己的能力、成就、� � 自信、獨立及自由等的慾望,這是他尊需求的基礎;他尊需求/名譽需求(reputation needs)或是指個體希望能受到他人尊重� � 的需求,例如受人賞識、注意、重視、地位等的慾望。若個體能滿足尊重需求,他將會感到有自信,覺得自己具有價值、� � 能力、地位,同時能感受到自己是有用且必要的。

(五) 自我實現需求:指個體對於完成個人目標、充分了解與接納自己本質、發揮自己潛能、追尋自我成長與突破之慾望。

(六) 認知需求(cognitive needs):個體為滿足好奇心,而有想去了解、認識和解釋事物等求知的慾望,故有學習、探究、分析和組織事物,以求了解事物真象的需求,若此需求遭遇挫折,個體可能會感到不安或失去自信。

(七) 審美需求:主要在追求對稱、系統、結構、完備,以獲致美感,使生活更富情趣。

    蔡郁玫(2000)更指出,在Maslow 的需求論中,其特徵是需求的強度不但不隨其滿足而減弱,反而會因為獲得滿足而增強,而且在基本物質生活已獲得滿足之後,馬上會轉而尋求較高層次(例:文化需求,知識需求、美的需求)的滿足。換言之,個體的基本需求達到滿足之後,就會轉而往精神層次追求,無論是求知或求美,都會持續進行。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焦點團體法」,主要在於焦點團體可以讓研究者觀察互動的過程。焦點團體也能使研究者接近口語表達的觀點、意見、經驗與態度;另外,焦點團體也像是信件或是日記一般,接近個人經驗與生活經歷(胡幼慧,1996)。

    研究者可以在團體中觀察球迷對於探討主題彼此的討論、分享看法與經驗、還可以發現相關議題。與傳統的面談方式不同,它所追尋的是對於所探討主題細節而深入的部分,不過也減少了受訪者在這個議題上與其他人互動交流的部分。

本研究對於受訪對象採用焦點團體法的原因,在於焦點團體所帶來的互動,讓成員有某種程度的參與,並產生即興反應的效果,使成員們使用最自然的言詞相互回應,這提供了研究者觀察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採用焦點團體可以透過受訪者之間的討論,重新回憶前往觀賽的動機,例如現場氣氛、娛樂價值或球隊喜好等。在討論過程中能激發更多想法和當時的情緒,將觀賽的經驗具體化。

此外,焦點團體還有一個好處是經濟,相較於深度訪談而言,所需的花費比深入訪談來的少。一對一的深入訪談可能需要雇用許多訪員來協助做訪談,如此就增加了許多經費。而焦點團體則是一個訪員面對多個受訪者,在經濟效益上比深入訪談要好;在時間上,焦點團體也比深入訪談要來得經濟。若是採用深度訪談,針對球迷個別訪問比較費時又耗力,然而焦點團體可避免這樣的缺點。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透過網路徵求自願的受訪者,在中正的bbs芳心小站(bbs.ccu.edu.tw)張貼文章,利用「立意抽樣」選取適合的受訪者,並讓他們依自己的意願在小團體中表達自己,每一位受試者可以獲得我們準備的可口蛋糕一份。幾經尋覓之後,找到傳播系的六位同學,一共四女兩男,都看過今年的總冠軍賽,並且願意接受我們的訪談。以下是受訪者的背景資料:

受訪者

背景資料

童童

1.                  20歲,學生。興農牛迷大學之後看球(大二以上)

2.                  球齡一年

玲玲

1.                  21歲,學生。統一獅,差不多大一上學期末開始看

2.                  球齡二年

瑋瑋

1.                  21歲,學生。大一世界盃後開始看,今年比較常看

2.                  球齡一年

小齊

1.                  22歲,學生。小時就開始接觸棒球,職棒簽賭後就沒看

2.                  球齡10年以上

阿政

1.                  22歲,學生。支持味全龍,從大一開始看,小時候也看,職棒沒落後就少看

2.                  球齡10年以上

雯雯

1. 約21歲,學生。大二升大三的暑假

2. 球齡一年

三、訪問清單

    為了能有詳細的說明,我們詢問的問題大多採與開放式的討論,依據球迷觀賞動機的文獻,整理出----球隊與球員特質、娛樂價值和媒介因素等三大項目。

四、研究步驟

    資料的收集來自當天焦點團體的訪談內容,為了便於紀錄,有一個研究員擔任主要的主持人,有一位記下受訪者的談話內容的摘要,另一位則紀錄受訪者的表情與動作,為了避免漏掉受訪者的談話,我們事前已告知受訪者會採用錄音筆全程錄音;在開始訪談之前,我們先說明注意事項,並請受訪者在進行訪談前描述自己的球齡與喜好的球隊,以便於進行稍後的訪談。

五、資料分析

    我們分析的單位是受訪者的說法,只有他們的談話內容會被編碼。首先根據文獻整理出訪談清單,接著依清單內的類目進行前測與修改,避免類目定義模糊不清。再者,與受訪者確定受訪的時間,而後進行正式的訪談。根據受訪者敘述的紀錄討論編碼與分類的範圍,三個研究員各自編碼,在完成之後加以比對,針對不一致的分類進行討論,直到達成協議為止。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一、球員與球隊特質

球員本身的外型決定了球迷觀賽的驅力,在本研究中以女球迷者偏多[1],女球迷對於球員則表現出一種喜愛、讚許的觀感,對於喜歡球員具有強烈的愛慕,甚至有著認同之心理傾向,而球員本身對他們來說是作為欣賞異性類型的投射,且自我會對於欣賞的球員僅止於透過表面來加以判斷,因而被球員的外型所吸引,滿足了他們的心理慾望及生理需求,因此對於現場觀賽而言,球員外型的喜好便成了很重要的因素。

童童微笑地說道: 「 他們比較不台,興農的比較有男人味…..恰恰,因為我只是單純的喜歡恰恰,….因為他很可愛,他長的很呆,很憨厚。」

瑋瑋則提及:「特別喜歡林易增,可是我就很喜歡他,也沒有特別喜歡誰,恰恰吧,因為他看起來像個好男人,他有一次撞到牆壁,很可憐。」

雯雯表示:「有幾個有個性的球員,譬如林明憲,因為個人偏好光頭,還有其他球員特質,像是認真,每個人感覺都很認真的比賽。」

玲玲害羞地說:「我最喜歡的是羅敏卿,因為他長得很可愛,還有吉見宏明,他也很可愛……。」(接著所有受訪者一陣騷動,童童對玲玲的� � � � � 對象嗤之以鼻)

    然而球隊的整體形象或觀感是另一項指標。從訪談的內容中,我們得知對於整個球隊的喜好,是受訪者現場觀賽的主要動機,甚至凌駕喜歡的球員,不論觀賽者的球齡,球隊營造出來的整體感,或是球隊精神的象徵,以及輝煌的球隊歷史、戰績,均會造成球迷決定球隊喜好的因素,當喜愛的球隊晉級到冠軍賽,球迷藉由前往現場觀賽及加油,顯示對球隊的歸屬感與忠誠。

童童:「因為我覺得興農的看起來都很吃苦耐勞,每一場球賽都很認真,然後感覺感情很好,很可愛,…打球很拼命…。」

雯雯:「像我是今年暑假才開始比較有興趣,剛開始當然要先選擇一個支持的

       隊伍,才會有目標,因為兄弟象的戰績最好。」

小齊:「我小學看的時候就剛好是兄弟王朝,三連霸的時候,所以那時候看棒

        球就看兄弟,剛好他們戰績最好。」

童童:「若喜歡的球員不能上場還是會去看,因為還有球隊…..比賽不會因為

       球員受傷就沒有了。」

球員與球隊是交互影響著球迷觀賽的動機,而技巧的精湛程度則是一項重要的中介因素。球員在球場上的優異表現往往也提升了球隊的整體戰績,如此一來,更增添了現場觀賽的可看性,而這也是吸引球迷到現場觀賽的動機之一。

童童:「 興農整體人的能力很夠,投手和打擊守備都有很強的,他們很平均。」

瑋瑋:「 因為三年球陳致遠剛加入時,兄弟象還很爛,後來突然就變好,所以就支持他們,恰恰還有陳致遠加入後就突然變強,所以就支持� � � 他們…本來沒什麼感覺,覺得他們好厲害,一加入就變得比以前好。」

小齊:「 可能是崇拜偶像吧,………戰績最好的球隊。所以就是人氣球員,很多球迷,小時後就是王光輝,林易增,都是國手,都有獲獎最� � � 佳守備之類的,表現很好,現在就是陳致遠、恰恰他們,都是一些人氣球員,……其實還好,支持球隊的球員都很喜歡。」

二、娛樂價值                           

根據劉美稚(1999)的研究,關於在職棒現場比賽觀賞動機的部分,最重要的動機是「特別喜歡某球隊的演出」、「球賽精彩刺激吸引」及「比賽時加油的熱烈氣氛吸引」。另外在國外的研究中,Trail and James 2001)以及Funk , Mahony, and Ridinger2002)也都提出現場氣氛(drama)是球迷現場觀賽的一大動機。因此對於一些看球時間較長的球迷來說,吸引他們到現場觀看球賽的動機,特別是冠軍賽,首推「球賽精彩刺激的吸引」。

阿政說道:「看棒球主要是喜歡看輸的可以反敗為勝的感覺。」

小齊對於為何去現場觀看總冠軍賽時提到:

「總冠軍賽兩隊的精采度應該比較高,球季中兩支最強的隊伍,精采性比較看,可看性應該也最高。」

    除此之外,「比賽時加油的熱烈氣氛吸引」更是吸引大批球迷前往現場看球的主要重點。由於現場觀賽具有娛樂(entertainment)的效果,在現場能參與場邊球迷啦啦隊、與不同的球迷有所接觸,以及與球員之間產生互動,進而融入現場歡呼、加油的氣氛中。這種現場觀賽的情境與臨場感是吸引球迷進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政提出對現場看球的動機:「感覺比較不一樣,就很high的感覺。」

玲玲談起那天看冠軍賽:「很興奮,感覺氣氛應該會和平常不太一樣。」

童童也說:「在家裡看雖然全部都是同一隊的在一起看,可是拿著加油棒對著電視打很像白痴,那跟在現場的時候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因為現場大家都很瘋,所以可以更瘋。」

瑋瑋語氣興奮地表示:「看現場當然比看電視轉播好玩多了,因為看現場可以叫囂,還可以唱歌。」

    當然現場加油的氣氛還包括了球隊球團在場邊設計的各種活動。各項精心設計的活動與球場內的氣氛連結,增加了球賽的價值。這使棒球不再只是棒球,現場觀看時一些球賽的週邊因素,也會影響了球迷進場的動機和意願。

瑋瑋還說到:「而且看冠軍賽,最後還可以拋彩帶。」

玲玲:「 大家都很快樂,而且主場的啦啦隊可以玩得很快樂,發冰棒還發氣球,中場還可以放氣球,那一天打贏的晚上還有放煙火,覺得還不賴…而且還可以玩波浪舞,丟東西像是玩具球、娃娃、糖果之類的。」

阿政:「在現場,有時候還可以撿到球。

三、間接因素:媒介的影響

由於總冠軍賽本身的特殊性[2],媒體總會特別注意球賽的相關動向,加上2003年總冠軍賽的兩隊(兄弟象與興農牛)實力相當,可看性就更高了。之前職棒簽賭的陰影逐漸消退後,職棒聯盟更費力的想要重新塑造職棒的新形象,期待創造另一波的棒球熱潮;透過媒體的密切注意,從七月份的紅白對抗賽開始,媒體就有一系列的詳細報導,也因為是兩個棒球聯盟成功的第一次整合,所以特別具有意義,這股棒球熱的氣氛一直延續到十一月的亞錦賽結束。

小齊:「小時候就開始接觸棒球,職棒簽賭後就沒看,…今年球迷回籠特別多,可能是前年世界盃就開始復甦,然後今年兄弟象球迷常常滿場,棒球的市場景氣也回籠,這股熱潮一直延續。」

瑋瑋說道:「 今年有亞錦賽,比賽贏了就可以打奧運,感覺比較刺激,整個棒球生態,亞錦賽從暑假就開始宣傳了,所以大家都會注意到棒球。」(一旁的雯雯也點頭附和)

接著,雯雯也提及:

「媒體的報導感覺就已經是全民運動了,受氣氛感染,而且是從暑假開始延續到開學,暑假不是有紅白對抗,延續到開學,然後開學沒多久就冠軍賽了,大家就一直在討論。」另外,她也補充說明:「亞錦賽媒體特別報導,體育台那時候特別重視棒球運動。」

關於媒體報導球迷們漏夜排隊,甚至搭帳棚為了搶票的行為,的確也造成

收看電視的球迷感到緊張,恐慌買不到票。

瑋瑋搶著說:「對阿,我會擔心買不到票…尤其看到很多人搭帳棚,我就跟男友說你一定買不到票,結果還好。」(一旁的五個人也都附和)

 

第五章  結論與限制

一、結論

動機的開端,是來自需求的喚起。當現實的狀況與期望之間產生差距時,需求因而出現。從訪談內容中得知,球迷選擇現場觀賽的原因與休閒需求相關,對球迷而言,需求層次也較高,就是因為現場觀賽提供了電視轉播所缺乏的元素,如:球場上加油的熱烈氣氛、臨場感等,而且冠軍賽還有一些球賽的週邊因素,如:拋彩帶;此外,在冠軍賽中,球迷替喜愛的球隊和球員加油,還有球賽本身的精采度,都會影響球迷前往現場觀賽的動機。

另外,我們還發現一個其他的因素,也是造成球迷們會選擇觀看總冠軍的重要動機,這個發現符合了Maslow所提及的「歸屬與愛的需求」:人們會有參與或隸屬於某一特殊團體或數個團體的需求,與學者McDonald et al 2002所論述的「同盟」,以及Wann1995)的「群體聯繫」(group affiliation)相似。因此,本研究將此因素歸類為「同儕因素」。

童童(搔搔頭做回憶狀):「小時後也會看轉播,播到就看一下,上大學之後比較常看是同學影響。」接著說道:「如果冠軍賽沒有興農牛的話,但大家都要去看,我也還是會去」「因為那時候大家都一直在討論,感覺今年看球的人變多,大家就邀一邀一起去看。」

旁邊的瑋瑋笑笑地說:「因為大一的時候大家都在看世界盃,然後比較常看是今年上半球季和下半球季,然後上半球季是因為男友愛看,下半球季是因為我們班有一群人一天到晚都要看。」

雯雯則提到:「我覺得和朋友一起去看感覺比較好…還可以和同學一起討論。」

老球迷的阿政認為:「還可以跟陌生人擊掌。」

比較害羞的依玲說:「因為男友愛看,不得已就跟著看,之後就喜歡看…另外,大家一起加油的感覺很好。」

二、限制

由於研究者身處嘉義,立意抽樣的來源為中正大學的學生,但受訪者彼此熟識,在訪談前可能已有研究者無法得知的共識,訪談過程中可能會選擇性的訊息呈現。再加上對於受訪者只進行一次訪問,無法對受訪者再進行更深入的詢問,了解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觀賽動機。

有鑑於本研究主要探討球迷觀賽的動機,只專注到心理層面,沒有對行為層面多加著墨,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朝向球迷觀賽的行為面發展,並將兩者予以整合。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陳薇婷(2002),職棒行,職籃行不行?,《國民體育季刊》,第132期。

中廣新聞網(2003),〈職棒回春露曙光,記取教訓,別再重蹈覆轍〉,2003929日。

http://news.yam.com/bcc/focus/news/200309/0200309290166.html

周靈山(2002),《大學生觀賞運動競賽的媒介使用動機、行為與評價研究-以第34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湋文2003),〈票房漲停板 三破冠軍賽紀錄〉,番薯藤新聞網,20031019日。

http://sports.yam.com/show.php?id=0000017562

張倍綺、周期銘2003),〈台灣大賽/職棒爭霸第六戰未打先轟動 球迷漏夜排隊購票〉,東森新聞網,20031018日。

http://www.ettoday.com/2003/10/18/732-1529862.htm

歐建智(2003),台灣大賽/門票售罄 球迷現場激烈抗議〉,東森新聞網,20031018日。

http://www.ettoday.com/2003/10/18/10889-1529969.htm#

羅廣仁(2003),〈職棒總冠軍賽球迷白天夜晚情緒都激動亢奮〉,中央社,20031018日。http://archive.udn.com/2003/10/18/NEWS/TOPIC/TOP3/1625681.shtml

中華資訊網2003),職棒爭霸牛象今對決票房創紀錄〉,20031011日,

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31011/1

吳素柔(2003),緯來職棒轉播收視紅不讓 超越三台八點檔〉,大紀元,20031017日。

http://twvcd.no-ip.com:99/newspage.asp?catid=8&newsid=97133

聯合晚報(2003),血脈噴張第9 收視飆到7.2620031017日。

http://archive.udn.com/2003/10/17/NEWS/SPORTS/SPO1/1624112.shtml

李鏡興(2002),《運動觀賞感受刺激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香港七人制橄欖球賽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擷嘉(2003),《運動觀賞者對出國觀賞運動的旅遊需求、動機及期望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郁玫(2000),《舞蹈演出現場觀眾市場區隔:生活型態、觀賞動機、訊息來源與類型喜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初版),台北:五南圖書。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學(初版),台北:揚智文化。

鍾志強(1996),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 台北:品度。

張士哲(1994),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職業棒球市場區隔與球團形象定位之研究,管理技術研究所

林千源(1995),兄弟象職業棒球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所

施致平(1998):體育運動、媒體與觀眾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以中華職棒聯盟後援會會員為例。鄭志富(1998):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台北:師大書苑,頁329-351

劉美雅 (1999) ,台灣職業棒球消費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許是祥譯(1990),原著:Philip Kotler,Garry Armstrong,行銷學,台北:前程企管。

英文部分:

Lynn Kahle etc.2001,” The Social Values of Fans for Men's Versus Women's University Basketball”, Sport Marketing Quartely, Volume 10, Number 3.

Hyungil Kwon2001, “Sport Fan Motivation: A Comparison of American Stud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ly, Volume 10, Number 3.

William A. Sutton etc.1997, “Creating and Fostering Fan Identification in Professional Spor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ly , Volume 6, Number 1.

Hansen, H. and Gauthier, R. (1989). “Factor affecting attendance at professional sport event”.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3 (1), 15-32.

Gantz, Walter & Wenner, L.A. (1995). “Fanship and the television sports viewing experienc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2, 56-74.

Zillmann, D., Bryant, J., & Sapolsky, B.S.( 1989 ). “Enjoyment from sports spectatorship.” In J.H. Goldstein (Ed.), Sports, games, and play: Social Psychological viewpoints (2nd end, 241-278).Hillsdale, Nj:Erlbaum. 87

Jenson, J. (1992). “Fandom as pathology: 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 In L. A. Lewis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the popular media, 9-29.London: Routledge.

McDonald, M. A., Milne, G. R., & Hong, J. B. (2002). “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evaluating sport spectator and participant marke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1(2), 100-113.

Wann D. L. (1995).”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sport fan motivation scale”.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19(4), 337-396 .

Kwon, H., & Trail, G. (2001). “Sport fan motivation: A comparison of American stud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0(2), 147-155.

Trail, G. T.,& James, J. D. (2001). “The motivation scale for sport consumption : Assessment of the scale’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4(1), 108-127Zhang, J. J, Pease, D. G., Lam, E. T. C., Bellerive, L. M., Pham, U. L.,

Williamson, D. O., Lee, J. T., & Wall, K. A. (2001).” Socio-motiva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spectator attendance at minor league hockey game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0(1), 43-56

Funk, D. C., Mahony, D. F., & Ridinger, L. L. (2002). “Characterizing consumer motivation as individual difference factors: Aug-menting the sport interest inventory (SII) to explain level of spectator support”.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1(1), 33-43.

Kahle, L. R., Kambara, K. M., & Rose, G. M (1996).” A functional model of fan attendance motivation for college football”. Sport Marketing Ouarterly, 5(4), 5160.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43期首頁



[1] 在這次焦點團體的訪談中,在本研究中六位受訪者有四位女性,兩位男性,四位女性均有此傾向,而兩位男性對此話題並未發言。

[2] 中華職棒的總冠軍是由上半球季戰績最好的隊伍,與下半球季戰績最好的隊伍,以七戰四勝的賽制,決定年度的總冠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