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才是網路學習的真正主角?

 

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人力資源組  鄭意儒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於傳統的教學產生了許多的改變與影響。傳統的學習大多發生於學校教育中,而其學習的場域不外乎是學校與教室,然而透過網路資訊科技的運用,原本的學習的場域局面就徹底改變了,對於「教」與「學」的過程而言,就有了不一樣的思考與作法。

與傳統學校教學情形相對照,網路學習環境開創了一種新的典範。在教學活動上,它重視的是「學」的活動,而非只是「教」的活動,在課程設計上,它偏重對「學習者」的掌握自主,而非只是「知識」的獲得處理。教師則由原來的消極「說書」(presenters)角色,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輔導者(facilitators)、夥伴(collaborators)和學習資源提供者。因此,不論是學習者或教學者都應對網路學習有新的認知與限制上的了解,才可能一窺網路學習的奧妙。本文嘗試將就網路學習所應釐清的以下三個核心概念來進行探討。

 

壹、重點在於學習,而不只是網路化

廣義而言,學習乃因經驗或練習而使個體在知識或行為上發生相當持久性的改變。此項改變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間發生;而之所以稱為學習,乃是因為必須經由經驗或練習(即個體與其環境間之互動)發生的。這項定義特別強調學習乃個體知識或行為改變的結果。學習的定義含括三個部分 (黃順富,2002) : ㄧ、改變的持續時間是長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二、改變的重心是在記憶中的知識之內容和結構,或學習者的行為;三、改變的原因是學習者在環境中的經驗,而不是動機、疲勞、藥物、身體條件或生理的介入。

網路學習環境的學習資源呈現的方式、內容與來源,均較以往的傳統教室教學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因此,教材可以透過文字、圖像、聲音及動畫等多元型態來表示,增加了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的了解,提高學習興趣(李雅慧,2000)。此外,使用多元媒體型態來呈現學習資料時,學習資料將更容易吸引學習者的注意。也就是說,透過多媒體線上課程能夠採用多元化的管道,提供學習者在視覺、聽覺甚至是虛擬實境的三度空間刺激。這種多管道的學習,讓學習者在解讀所接收的訊息時,更為豐富,也更容易使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習者獲得最適切的學習呈現方式。而多媒體運用,往往可藉由資訊精緻化與組織化,使得內容更加容易學習。另外,由於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訊不限於單一來源,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與全球資訊網的超連結功能,使學習者更可以擷取各地的資訊作為學習素材。

 

貳、重點在學習者,而不只指導者

網際網路的盛行,使得學生的學習模式產生相當程度的變化,亦即學習不再侷限於課堂上的共同學習模式。從網路學習的特性不難發現它構成了一個絕佳的個別化學習環境,重視學習者的個別差異,長期以來一直是教育所企盼達到的理想之一,要達到個別化學習,不僅是一對一的教學,而是能夠根據學習者個別的需要與先備知識,開出專屬的教學處方,以解決個人學習上所遭遇的問題,這樣的個別化學習,實際上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因為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與條件都不同,加上傳統教室教學的時間、空間與人數的安排,更難針對個別學習者的問題來提供教學上的服務。

網路學習環境之所以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因為其採用「學習者控制」(learner control)的設計,學習者控制可作為網路學習中個別教學的策略之一。因為採用學習者控制的設計可以針對不同學習者,來提供個別化路徑學習進度、學習方法,並紀錄學習者的每一個動作,進而根據學者的每一個反應來決定下一個階段的課程,因應學習者個別需求,來選擇最適當的教材 (李雅慧,2000) 。

傳統的教室教學大多由教師決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因此整各學習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網路學習的核心概念之一,便是注意學習者的個別需求,使得學習者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學習進度而訂定學習目標,進而尋找適合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角色已經由傳統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轉換為主動積極搜尋、探索追求心知的角色。下表1就傳統學習與網路學習各個面向進行比較。

1:傳統學習與網路學習之比較

學習層面

傳統學習

網路學習

學習管道

有限

多元

學習人數

有限制

無限制

學習態度

被動

主動

學習輔助媒體

線性學習

超媒體學習

學習過程

教師中心

學習者中心

學習時效性

與現實脫節

與時代密切連結

學習歷程

學校教育

終身教育

學習地點

教室學習

全球化學習

學習需求

一種標準適用於全體

適應學習者需求

資料來源:李雅慧(2000)

從上表1的資料中顯示,在學習過程方面,傳統學習偏向「以教師為中心」,學習過程由教師來主導整個教學過程的進行,安排教學進度與內容。相對地,網路學習偏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過程著重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向與學習進度等等,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主導教學過程的進行。針對學習需求方面,傳統學習是以「一種標準適用於全體」,通常是由教師選定一種教學方式與內容,因應所有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對於教師而言,的確方便教學的規劃與進行,但相較於學生的需求,則很難使每位學習者皆認為滿意。相反地,網路學習則是特別強調學習者間的個別差異,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針對個個學習者的需求,提供所學上的需要。

為了使網路學習能更加符合個別學習者的需求,可以藉由「學習者分析」來完成。學習者分析是要找出學習者的背景、學習特性及先備技能,以協助了解潛在教材使用對象的學習準備情況及學習風格偏好,設計出合宜的解決策略。具體來說可以達成以下目的:為教學內容的組織提供依據、為教學目標的編寫提供依據、為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依據、為教學方法的運用提供依據,以及為教學媒體的選擇提供依據。

學習者分析的範疇包含學習者的工作經歷、學習期望、教育程度、對電腦與網路的瞭解程度,及對各類型多媒體的接受程度等都屬之。簡單來說可分為三大面向的分析(Karen Mantyla,2000):

一、一般特徵(general characteristics)分析

一般特徵分析是指要了解學習者文化、心理與社會背景等因素。具體來說可包含年齡層、職業別、工作經驗、角色、性別、教育程度背景、科技素養技能及使用的語言等。學習者的一般特徵分析結果可應用在教學方法和媒體選擇上。通常學習者年齡越大或舊有經驗越多,教學方法會採用比較、分析、綜合的方法,並使用抽象為主的媒體來呈現,如文字、符號等。年齡越小或舊有經驗較少,則使用具體型式為主的媒體來呈現,如演示、模擬等。

二、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s)分析

學習風格分析是指要了解學習者最佳或最偏好的學習方式。許多學者們對學習風格提出許多不同的分類方式,如Honey與Mumford於80年代中期提出行動派、思考派、理論派、實務派的分類;還有Rose與 Nicholl於1997年提出的左腦及右腦的分類,另有一個與教學策略與媒體選用最相關的,即是Bandler與Grinder於70年代末期所提出的視覺、聽覺、動覺的分類 (轉引自黃富順,2002) 。

(一)視覺類(Visual)的學習者:通常是經由「看」來學習,他們喜歡透過看照片、圖表、示範、閱讀及觀看影片來學習事物,在設計數位教材時就可多應用學習者觀看的教學策略,及選用視覺化的媒體來呈現內容。

(二)聽覺類(Auditory)的學習者:通常是經由「聽」來學習,他們喜歡透過聽錄音帶、演講、提問、辯論、討論及口語化的教學來學習事物,在設計數位教材時就可多應用刺激學習者聽覺的教學策略,及選用有聲多媒體來呈現內容。

(三)動覺類(Kinaesthetic)的學習者:通常是經由身體活動及實際參與來學習。他們喜歡透過自己動手做、角色扮演、移動、接觸及體驗來學習事物。在設計數位教材時就可多應用做中學的教學策略,及選用能達互動效果的多媒體來呈現內容。學習者在接受不同剌激後,所產生的心理感知與反應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設計教材時以大部份學習者的偏好考量即可,通常成人學習時會比較傾向視覺化的設計方式。但若學習對象不是那麼明確時,最保險的方式即是穿插使用視覺、聽覺、動覺類的設計風格,以適用於不同的學習風格。

三、起點能力(entry competencies)分析

起點能力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習者的原有學習準備狀態,並確定教學從何處展開。一般來說分析應包括三項( Karen Mantyla,2000):

(一)對預備技巧的分析:其目的是要了解學習者是否已具備進行新學習時所需的知識與技巧,這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基礎;

(二)對目標技巧的分析:應了解學習者是否已掌握或部份掌握了教學目標所訂定的知識與技巧,若已掌握的部份則沒有進行教學的必要;

(三)對學習態度的分析:需了解學習者對所欲學內容是否有誤解的概念或學習態度的偏見,可針對迷思部分加強釐清概念。

學習者起點能力分析對於教材內容的設計上有很幫助,若忽視此分析,會造成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水準,或浪費在不必要的內容上。若有程度不及的學習者可再給予額外的補救教學,使學習者能力提升到規定起點水準;或針對學習者已掌握部份的內容,則可略過瀏覽該段教材,以提升教學效率。通常在執行學習者起點能力分析時,可先在教學內容分析圖上設定一個起點,將起點以下的知識與技能內容設計成題目,以理解學習者的認知程度及態度。網路學習的成功與否是由遠端的學習者所評量的。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路教學應該包含使學習者感到滿意,以下可作為學習者滿意度的評估項目。

(一)學習者在進行完整個學習過程後,能夠達到學習前所預定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享受到學習經驗並增加學習的興趣。

(三)學習者在課程結束之後,能夠知道如何應用所學習的主題內容。

(四)學習者在學習的情境裡,能感到舒適地問問題,而不會覺得害怕或有壓力存在。

(五)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若遇到問題,能夠從與老師、同學甚至教材的互動中,得到解答。

(六)學習者進入到學習環境中,能夠覺得舒服自在並融入在學習環境之中。

(七)學習者在學習開始前能夠了解如何去使用科技。

(八)學習者能夠主動參與學習的經驗。

(九)學習者能夠認同教材部分是容易使用,且以自學導向的形式呈現。

(十)學習者能夠從網站上得到支持,當遇到學習困難時,能夠獲得幫助。

(十一)如果我們希望學習者能達到目標,就需要不斷改善學習過程的品質。

隨著網路經驗的增多,我們必須知道何時與如何去改變學習內容與環境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經驗。網路教學對於許多人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迥然不同於以往的學習經驗,然而網路教學的設計者更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塑造出更舒適、符合人性化學習的線上課程。大家嚷嚷上口的廣告名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網路學習何嘗不是更應符合人性化的一種學習方式。

參、重點在於互動,而不只是教材

網路學習發展的優勢,最重要的功能在於增加學習互動。傳統的上課情境中,學生多半畏於教師的權威,以至於教學互動因此受限制。再者,學生之間的互動亦受時間、空間、害怕影響他人學習與上課秩序等因素的限制。然而,透過了網路學習,學習者可以自由地提出問題,充分與人進行溝通討論,不論是在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因此,以網路作為學習媒介,將有助於增進學習者與教學者或其他學習者的互動,但前提需要有良好的電腦網路設備作基礎。

互動式的學習歷程,所謂「互動」是二個物件間的溝通行為,在學習活動中的互動可分為:「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和「學生與學生」三種形式。在學習歷程中,這三種不同形式互動各有其功能。在下表2將傳統教學與網路學習中的三種互動方式進行分析。

2:傳統教室教學與網路學習的學習歷程互動方式之分析

學習歷程的互動方式

學生與教師

學生與教材

學生與學生

教室教

1、教師同時面對數十位學習者,由教師主控著學習進度與課程設計。

2、教師無法花費太多時間在個別同學身上進行深入的討論,以避免教學進度落後與其他同學等待。

3、學生因受限於個性內向、自我肯定不足、害怕別人嘲笑或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等原因,以致不敢在大家面前發問。

1、著重教師指導、講述的角色,所以教材是從老師授課、講解的角度來設計,學生不容易按照自己的個別學習狀況,進行課程的學習。

2、教材多是平面的書籍,呈現方式也幾乎是文字與平面的圖表,難以產生變化,缺乏吸引力,學生比較不容易進入學習的情境,需要老師的帶領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1、當老師授課時,學生與學生間通常無法討論,以避免影響其他人的學習或老師對於課堂秩序的掌控。

2、教師易考量到時間、空間、教學進度與課程安排等因素,而減少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機會。

3、學生基於尊重老師上課或教師權威,而無法自由地進行討論。

1、學習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學習進度所面臨到的困難,隨時積極主動的提出問題,充分與老師溝通討論。

2老師並不扮演主導教學的角色,而是從旁輔導鼓勵的協助者。

3、可以藉由同步式與非同步式的溝通工具來達成師生方面的人際互動。

1、所有自發性的學習方式,屬於此一型式,學生的學習來源完全是以線上的教材為主,呈現的方式可以是學習者的學習型態而有所不同,而學生亦能有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夠藉由與教材的互動中獲得學習效果。

2、此互動方式又可稱為「人機互動」,全球資訊網的許多教材編輯工具,可以提供學習者高互動性的教材。

1、在課程進行中,強調學生的互助合作及自動自發的精神。

2、學生在特定的區域或時段和同學共同討論課程內容。程度較強的學生將扮演領導者,協助其他同學了解課程內容。

3、互動能讓學習者有參與感,而不只是一位旁觀者,能增進學習效果。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在「學生與學生」和「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中,可以藉由下列互動型態來進行,以達到互動學習的效果。

3:網路溝通型態其主要內容

網路溝通型態

主 要 內 容

BBS

 

電子佈告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是藉由網路看板公開的提出問題與回答諮詢等,因BBS 屬於公開討論的園地,問題是屬於一般性的知識或常識,除了解決個人問題外,也宣傳或澄清相關學習的觀念或問題。

E-mail

 

以電子郵件(E-mail)的方式對個人進行指導,由學生以電子郵件送出個人在學習上所遭遇的問題,老師接受郵件後,在限定時間內回覆電子郵件給學習者,目的是解決個人的問題。

Chat(Talk)

 

以即時線上交談的方式由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交談方式,教師與學生們使用線上文字傳輸進行互動。此類型態可允許老師與一群學生同時進行線上文字交談並作討論。

I-phone

 

 

 

網路電話(I-phone)係指透過網路連線與網路電話軟體及設備(喇叭、麥克風),在網路上進行網路電話交談,其方式是類似電話的功能,僅是其利用網路設備為中介傳達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其優點是節省電話費與解決打字速度緩慢。

Real-time

Video

 

即時視訊,此類互動型態是運用網路科技,將身處兩地的教師與學生或者是學生與學生,將對方影像互相傳達,其彷彿身處於真實學習情境般,僅是彼此透過螢幕相互觀看,目前來說是最高科技也是較為接近實體學習情境的方式,目前僅要改善網路頻寬與設備的問題,此類互動型態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網路學習提供許多內容與傳遞方式的選擇。因而如何在網路上使用具有互動性的教材就變得相當重要,大部分的學習者不會想要在網路上一頁又一頁地閱讀教材內容,無止盡地閱讀這些網頁,因為對於學習一些新觀念的使用者而言,這是十分沒有效用的方法。什麼才是使網路化學習具備互動性的最好方法?在許多的案例裡發現,可以針對課程從網站中發現許多免費的線上教材,有時候也需要自行創造專門的教材 (James Kirk,2001)。

尋找互動性的教材最為顯著的起始點是「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s),例如:Google或 Yayoo。你可以從尋找重要的關鍵字,像是遊戲、測驗、模擬等等,然後再增加其他的關鍵字,像是教育、訓練或是互動,發現線上互動的特色與優、缺點。尋找互動式教材的第二點是從其他的線上課程開始,可以經由搜尋引擎或入口網站,例如:免費的線上課程(Free Online Courses)、佈告欄(Blackboard)、渴望之心(Hungry Minds)和世界學習(World Wide Learn)等等。許多網站上的課程是免費的,但是教材也是針對個別需要而設計的,你可以仔細閱讀所有的資料,若有問題可以寫信給聯絡人或網站負責人,並向他們請教如何設計互動式教材。第三個點可以從許多的遊戲和測驗網站中,找到所需要的互動式教材的課程。許多網站具有高品質的互動內容,可以免費使用,藉此學習到互動教材的運用方法(James Kirk,2001)。

以上所言的三種方法都是為了增添「學生與教材」間的互動性,可以嘗試的做法。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不得不隨著科技的腳步跟進,然而在轉變運用的變遷過程中,許多人員都期盼從科技中獲得協助,使得原本的學習環境因為科技的發明創新,而能突破以往的學習困境與障礙,然而就在我們熱衷於想以科技解決所有問題的同時,其實我們也容易落入了科技工具的迷思中。在學習領域裡,唯有掌握著「重點在於學習,而不只是網路化」、「重點在學習者,而不只是指導者」與「重點在於互動,而不只是教材」三個核心觀念,或許我們才能從科技與學習的結合,成為真正的獲益者。

 

參考文獻

李雅慧(2000)。成人的網路學習。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

陳欣舜與張淑萍(2004)。資策會數位學習技術中心。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D35377AB-3160-487F-9C95-F6E3E07311CF.htm.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James Kirk (2001).Interact! With online learning .http://www.

learningcircuits.org/2001/jan2001/jan2001_elearnhtm.

Karen Mantyla (2000).It’s Learner-Centered World.http://www.

learningcircuits.org/2000/jun2000/jun2000_elearnhtm.

 

43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