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書寫blog

南華大學出版研究所研究生  黃世明

前言

網路技術發展至今,有很多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內容。像email、msn、bbs等都分別扮演著異地、異步或同步、即時或延時溝通的功能,使人們的資訊交往有了更多的選擇,無論在形式、質量還是數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在人們熟練地使用這些技術或工具之後,人們開始忙於不同技術之間的轉換,帶來的繁瑣也就促使人們對不同的技術進行整合。 

    一為在技術層面的臨近功能疊加,如在bbs內加入站內信的功能就屬此種方式,它滿足了bbs上人們之間的點對點溝通的需要。這種方式往往體現為小幅前進,多表現為對已有主要功能延伸和豐富,如果主要的技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些小幅的功能疊加存在的價值也就大為減弱。

      另一功能整合方式為滿足人的整體需要角度出發的功能疊加,如blog在技術層面並沒有絕對的前進,要說物理特點的不同就只是表現為時序化,但它卻滿足了人們在網路上展現主體知情意的整體需要。因此這種整合根基在心理需求層,也就能被更廣泛的人所接受和應用。  

 

淺談blog

熟悉電腦程式的使用者,不難發現電腦裡有許多 log 檔,記錄網路使用者登入網站的時間等細節。Log 檔就是一些數字,如今有人借用 "log",以 weblog 來形容網頁上的記事--紀錄你的生活、心得、讀書報告等等。後來有人把 "weblog" 變成動詞  "we blog",於是 blog 成為e時代新字,中文姑且翻譯成「網誌」(網路日誌)、部落格。

Blog 通常是指某種定型化的網路平台,讓使用者能夠非常輕鬆地張貼文章、設計版型、與網友互動,並且可累積成一串可以追索、可以回顧的歷史。廣義來說,台灣最有名的 blog 是「明日報個人新聞台」,最早獲利的 blog 是「愛情國小」。一些電子報平台如「智邦生活館電子報」也有 blog 的影子。

曇花一現的明日報,只留下個人新聞台空餘恨,算是台灣網路史上最美麗的錯誤。一度,當台灣網路公司瀕臨解散、新經濟帶來嚴重心理創傷時,以「前明日報員工」、員工的朋友與親族衍生出來的寫手陣容,讓明日報聚集數萬創作者,以相對高的寫作品質,在頻頻當機、功能陽春到不行的伺服器上相互取暖。

不過,當 blog 由歐美流傳來台時,台灣本土網誌平台免不了要讓出些地盤,因為正規 blog 具有更美觀的畫面、更彈性化的編排、更能自由發揮的模組。只要懂得簡單的HTML碼,就可以在彈指間編出美觀大方的網誌。而行事曆、留言版、投票區、名言錄、搜尋引擎等功能,讓你的網路日記比個人新聞台多出許多種玩法。更特別的是, blog 還有開新帳號、設定不同權限的功能,讓親朋好友可以一起在你的網誌上寫文章。忙著在電子商務創造歷史新高的PC Home Online,無暇顧及負荷過重的個人新聞台,或許未來會有一絲遺憾,因為  blog 已炙熱到讓Google與AOL等網路大腳搶先進場,其他網路公司相信也蓄勢待發。

Blog 發展出崇尚自由、分享的風氣,幾乎每個像樣的網誌都會擺幾個推薦的 blog 連結。於是,每個 blog 都是通往全世界的入口,從一個 blog 反覆click,就可以看到許多品質不比大眾媒體差,專業程度甚至更好的文章。 Blog 漸發展出比電視和報紙更迷人、更消耗時間的閱讀模式,因為隨時會有驚醒,更能帶來閱讀的滿足。華文世界的 blog 規模還小,但由於台灣第一批進入的人包括一票小眾文化寫手,現在已成為驚喜之地。好比說,我在台灣媒體報導之前,就已經在台灣的 blog 上瞭解什麼叫「快閃」,而且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媒體報導對快閃的瞭解程度,仍比不上我最初看到的  blog。

 

認識blog

雖然blog在網路書寫著與研究者中,非常熟悉,不過根據「2004全球資訊科技報告」指出,台灣的網路整備度從去年全球第 9名滑落到今年的第17名,而由國內《e天下》月刊所進行的調查也顯示,在滿分為100分的問卷中,台灣人「全民 e檢」的分數,平均只有40分,且達到60分及格標準的受訪者僅有15%。

其中在科技名詞中的web blog知名度最低,23.58%的人受訪者誤認為是一種電腦病毒,3.85%的人把它和捷克首都布拉格搞混了,以為它是手機品牌的人有5.97%,還有29.86%答了「其他」,只有36%的受訪者知道此名詞是指以「網頁方式呈現的個人網路日記」。

blog 首先不是一種特別的技術。它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它代表著藉由網路這種接近傳統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的理想媒體,讓你個人或組織擺置的資訊能夠對所有人不設限的開放,並且依照時間、分類或其他的方式瀏覽的系統。技術上說,它必須是用 href 可以造訪的到的內容、無論用什麼型態將資料儲存下來;並且不對任何人設限。你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技術工具來達成這種溝通的方式。技術當然可以比較。當我們願意廣義的承認,所有的 BBS 個人版、www 首頁、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等等都是 blog時,我們當然可以細緻地比較個別的技術差異(然後選擇使用其一?)(ilyagram,2002)。

 

blog的讀寫者

我們在使用以往的網路溝通工具時,更多地是把網路僅僅作為工具來看待。由於bbs、msn、email客觀上喪失了人的整體性,使得很多人在不同的工具上表達的內容和方式完全不同,但卻無力整合。

    個人blog實現了這種整合。正是由於這種整合,使得個人blog上展示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原先人在bbs、email、msn上分別割裂存在的不同側面終於可以在個人blog上實現了統一。這種統一對於書寫者可能僅僅是個整合,感覺只是其他工具功能的綜合罷了,但對閱讀者的感覺就完全不同。

    閱讀者從個人blog中似乎可以觸摸到書寫者的內心世界,感到書寫者在面前跟他講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親切感和真實感是閱讀以往任何形式的網路記錄和溝通工具所根本不具有的。因而,從閱讀者角度完全可以感到書寫者就是“活”在網路中的,他就是在聆聽“活”在網路中的書寫者談話,並把自己的評論寫在上面和書寫者進行交流。這種感覺的可以從格式塔心理學強調人們認知的完形特點得到解釋。

    當然,如果書寫者自身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個人blog對閱讀者的意義,他也就會調整自己書寫的方式和內容,更好地呈現和整飾自己的所思所想,讓“活”在網路中的自己與別人進行更好的交流。

    如果每個blog書寫者都有了這樣的意識,並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這樣就可以真正地組成以人為節點,而非以字節或知識為節點的一個“活”的網路社會,這個網路社會有別於遊戲世界和匿名網路社群的特點,它是真正意義上現實社會在網路上的映射。這也就為人們整合網路和現實提供了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講,以blog為代表的真實化、公開化使用網路的趨勢,將真正地為開拓網路積極的現實意義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

眾多Blog之間逐漸建立起龐大的閱讀與溝通網絡,並將更多過去定義的「讀者」變成「作者」(周易正,2003)。在blog的書寫內容的同時,除了寫入自己的觀點與想法之外,也常有引用其他blog作者的說法,所以在自己書寫文章的同時並也連結到其他的網頁,連結到的第二個網頁內容時,此網頁又連結到第三個網頁,這樣的超文本的書寫方式,創造出另一種閱讀的模式,與傳統的書寫創作產生迥異的差別。

超文本能提供讀者多重路徑選擇的事實,也催生了新型的多向閱讀行為,同時給傳統讀者和作者的身分定義帶來衝擊。電子多向文本的面貌是經由讀者的路徑挑選動作而產生,每次閱讀所得的面貌僅是眾多可能之一,未必與作者的原初安排相同。簡言之,「讀者的選擇構成文本目前的狀態」,因此讀者也同書寫者一樣,享有生產文本意義的權利。或者乾脆說「讀者即書寫者」(“reader as writer”)。允許讀者輸入書寫是比較特殊的網路功能,這類互動書寫作品對傳統文本以及作者定義的衝擊,更甚於僅提供互動閱讀設計的文本。這類作品的出現也同時宣告一種「新文學人」的誕生:參與者既具讀與寫的身分,大可以「讀寫者」謂之。這個新讀者並非憑空創造出來,而是和超文本科技的進展習習相關。「讀者書寫」(“Readers write”)正是當今網路的流行現象,留言板、討論區中讀者的參與自是不在話下,新穎例子如亞馬遜書店,每一本書的專屬網頁都提供使用者評論空間,參考使用者輸入的正負面書評,讀者可能做出比較好的購買選擇。一言以蔽之,超文本含書寫開放的成分,是由讀者參與書寫而共同形成的,因此,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共同建構起來的超文本,已不歸屬單一方,而是讀寫者的公物(李順興,1999)。

 

RSS概論

RSS的英文全名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簡單聯合供稿系統),是一種用來聚集蒐集新聞標題或是提供網頁內容的格式,以XML可延伸標記語言為基礎。如今RSS最廣泛的使用在將網站的最新頭條新聞或內容有效率的整理出來,提供需求者參考。並且也是一種網站和網站之間共享內容的簡易方式。也就是說RSS不但可以描述網站上的新聞格式,以及網誌(Web loggers或bloggers)。更可以藉由RSS讓別人更容易發現你的網站以及追蹤新聞的來源。一些大的網站如BBC, CNET, CNN, Disney, Wired等的網站訊息都是透過RSS來當作訊息傳播的媒介。

RSS的出現解決了網站管理所必須面臨的許多問題,使的網路上傳遞和蒐集訊息更加的方便,一方面也保證網路傳輸的速度,增進了網路連線的品質。當網站上看到這樣的圖標 或是 等,都意味著可以使用網站上RSS的服務。

 

RSS的發展史

最早的起源是從Netscape用來提供新聞頻道。為此Netscape定義了一套描述新聞的語言,也就是最原始的RSS(Version 0.90),是完全以RDF為主的資料模型。它被視為一種複雜的目標。然而也隨著Netscape的每況愈下,RSS也沒有再提出新的版本。直到UserLand軟體公司再度對RSS展開研究發展,其也為RSS定義目的是用在以Web logging為導向的網站或者是以網頁撰寫的軟體。

當時極力倡導Dave Winer總裁為此也說了下列一段話:「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what RSS stands for,so it’s not an acronym, it’s a name. Later versions of this spec may say it’s an acronym, and hopefully this won’t break into too many applications. 」意思是說RSS當時只是一個名稱,但是並沒有定義真正的一套標準。當UserLand為以自己研發的草稿語言為RSS (Version 0.91) 附加上許多的特色和標準。也幫助RSS依循在此標準下快速的發展。 

 

RSS主要用途

RSS發展目的是想將資訊以XML為基礎的方式,附上不同的後設資料描述來提供資訊。換句話說,就是網站可以透過RSS來散佈消息,讓夥伴網站可以透過簡單的軟體就可以獲得想要的資訊。而如今RSS最主要的主要用途應用如下:

散佈最新消息:如頭條新聞,最新消息。

網站簡介:透過RSS可以間接為自己或他人的網站增加曝光率,增加訪客到訪的機率。

資料庫查詢:不同以往的電子郵件主動散播的功能,RSS提供了 搜尋的功能,可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取RSS Feed。

網站的動態管理:對於及時更新網站上的資訊,管理者可以更容易管理網站上的訊息以及最新動態。也可透過RSS作為單點回應的機制,可以立即回覆網站上的問題。

最新文件:網站上如有修改或新增新文件時,可以讓大家迅速知道。

商業價值:RSS在網路銷售等領域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如eBay上的商品訊息和RSS聯繫在一起,透過RSS閱讀器等工具即時了解感興趣的產品訊息。RSS讓消費者和產品的接觸更加便捷,其商業價值潛力不可小睽。2

 

Weblog 對企業的應用

企業通常會建置內部及外部的入口網站,讓員工或顧客取得官方訊息或溝通交流,但是這個企業網站內容應屬於較正式的文件,這些文件或意見的公佈需要通過嚴謹的處理程序,所以較難激起自由的討論與感情交流。Weblog 則是一種非常自由且深入的溝通平台,它可以提供企業員工地記錄私人的生活點滴,讓同仁與客戶分享其快樂,或者記錄工作上的想法,與公司內外的同好一起討論研究。所以雖然是自由的園地,但因為它代表個人言論,其內容較匿名討論廣場嚴謹而有意義。Weblog 不但可以當做個人日誌或文件出版系統,也可以延伸出其他的應用,例如:

將內容分類,連結相關資訊,融入他人的討論,成為一種個人的知識管理系統。

以團隊 (Team) 為標的,可以用來追蹤專案或產品開發的進度,及討論相關議題。

專注在某個主題,彙集多位專家同好的知識與討論,成為該主題的知識庫。

Weblog 經由 Web services 與 Mail 接受 Input,所以可以當做資訊的搜集站,彙集一些程式自動產生的報表或報告,再通知訂閱的人員閱讀資訊,因為它是以訂閱的方式運作,所以不會增加額外的網路流量。

綜合上述的延伸功能,及 Weblog 操作簡易、主動通知的特性,企業可以運用 Weblog 為員工與客戶建立一個自由溝通、協同合作的網路空間。

 

成功網路應用程式的特性

Weblog 能夠在網路環境中快速形成龐大的社群,最重要的概念是不要等待制訂新的資料標準及通訊標準,因為形成正式標準的程序冗長費時。成功的網路應用程式必須同時善用新舊的技術,所以 Weblog 採用 XML 格式儲存資料,使用 RSS(Real Simple Syndication) 格式出版網站目錄,兼容 Http POST/Email/Web services 新舊技術做為程式溝通的介面,排除所有的程式溝通障礙。除了應用新舊技術標準外,Weblog 也具備了其他的成功特性,這些特性包含容易安裝 (使用最少資源)、容易使用 (簡單/直覺/快速)、容易調整 (客製化)、跨平台、使用統一的資料格式、多國語言等等。

 

WebLog 所使用的網路技術

Weblog 雖然只是一個小型的網路應用程式,但是它運用廣泛的網路技術以展現網路服務的特質,所以軟體團隊或工程師從研究 Weblog,可以建立發展其他網路服務系統的技術基礎。Weblog 的資料處理以 XML 為基礎,單人應用的系統以 XML 檔案儲存每一篇文章,大型的 Weblog Host 則可以使用資料庫系統儲存 XML 資料。Weblog 採用 RSS 技術彙編目錄及訂閱服務,並以 RSS Comment API 接受讀者的回應意見。Weblog 支援上線與離線方式發佈文章,所以 Weblog engine 接受使用者使用 Http Post 及 Web service 發佈文章,或使用 Email 傳入文章。當我們在 Weblog 的文件中引用他人文章時,Weblog 可以主動通知被引用 (cited) 的網站,該網站 (cited weblog) 則可做記錄或其他的處理,並於文章有改變時主動通知引用 (citing) 的 Weblog,這種相互主動通知的互動方式讓 Weblogs 形成緊密結合的社群,而 Web services、HTTP POST 及 Multi-Threading 是達成這種主動通知功能的主要技術。至於顯示 Weblog 的內容,則是需要使用 XML、HTML、CSS、及多國語言等技術。3

 

RSS的展望

    網際網路已經變成全世界人們無價的工具,透過Internet人們可以無國際界線的吸收新知以及分享知識。然而眾多的網站興起,是否也代表需要更多時間去造訪網站呢?早期,到網站去訂閱電子報是獲取知識一個不錯的方式。然而自從電子郵件遭受電腦病毒以及廣告信的侵略,使的人們望之卻步,並對訂閱電子報產生不信任。而自從「RSS File」在2003年的興起,大大的解決垃圾信件和病毒的問題。透過半主動式的傳播方式,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設定自己想要獲的資訊,透過閱讀RSS的軟體可以一次將最新的消息一次收回,達到和網站同步化和資訊不落後的目標。

近年來,部落族的迅速興起,造就了RSS的技術迅速的走紅,原因是RSS的機制能使部落族上作者所寫的文章主動更新到讀者的電腦中。Reuters.com全球事業副總裁Steven Schwartz也說:「隨著網誌持續成長,人們想要的內容閱讀方式已經改變。我們希望隨之調整,讓使用者以他們想要的方式存取新聞。」也因為如此,RSS也逐漸被公司企業所重視。如路透公司將RSS網頁聯合供稿技術應用在提供新聞錄影實況,迪斯尼公司利用這一技術為ESPN.com和ABCNews.com發佈視頻新聞,蘋果公司的iTunes則利用它向訂戶通報其最新的音樂內容。而且,這些網站上的所有內容都可以傳輸到各種各樣的手持無線設備上。這也意味著匯整新聞的技術已獲主流媒體採用。

技術專家更進一步的預測未來RSS技術將可以從純文字的傳輸轉變成可以支援傳送語音或是影像檔,以及甚至多媒體檔案等。以及也可以將RSS檔案傳送到PDA以及可移動手機等裝備上。RSS所造成的炫風將會瀰漫在網路傳輸上面,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只要可以連上網,皆可迅速的得到想要的資訊。數位學習的時代也即將普遍化。2

 

結論評析

RSS 是一種 XML 文件,用許多預先定義好的標籤來呈現資訊的內容;透過這些標籤,讀者可以很快地掌握像是作者、發表時間、標題、描述等詮釋資料,也可以用這些詮釋資料來檢索、比對、排序、重組等。

blog大量運用了RSS的功能,書寫的方式成了一種索引,當blogger書寫文章的同時,閱讀了網路上的文獻,而利用超連結的引用相關文章,並且增加了鏈結網址的簡介,這種書寫行為就如同電視節目的電視預告月刊,在每個電視、電影節目做一個內容簡介,讓讀者能夠大略瞭解節目的內容,而選擇是否在該時段觀看該節目,有電視月刊的機制,觀眾則不必從一而終的觀看每個節目,只須選擇自己所想要的節目。

既然書寫成了RSS的模式,何嘗不也是一種電視節目的月刊,提供大量文章的簡介,也類似網路新聞般,給予新聞的重點摘要,這樣的書寫情形,有別於傳統的網路書寫;被喻為台灣最早的blog明日報新聞台,只是單純的透過網路平台的文字發表,並沒有超連結的鏈結關係存在,blog的RSS功能使blogger在書寫的同時,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增加了許多閱讀的選擇,閱讀者可以選擇自己想閱讀的鏈結文章閱讀,造成了每個越讀者組織不同的文章架構;至於blogger則不用拘泥於書寫的文字,更不用擔心版面的問題,簡化了書寫的空間,同時在鏈結的網頁若有文字的更新,相對的在鏈結的主文章架構下也更新了內容,同時創造出一篇文章多個作者的情況,是否也可稱為另一種的集體寫作呢?

 

資料

http://tw.news.yahoo.com/041002/15/115wr.html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Economy/cna_2004_10_01_04_23_03_331.html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9/13/content_1974805.htm

RSS閱讀器的興盛 談自訂媒體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2&f_SUB_ID=4&f_ART_ID=1423

 

回首頁



2 http://www.pcteacher.com.tw/modules/x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14

 

3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msdn/columns/200405softdev.htm

 

2 http://www.pcteacher.com.tw/modules/x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