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針對來自亞洲父母親的有效親職教育

國立東石高中主任輔導教師  郭春松

 

眾所皆知,美國是一個民族大鎔爐,是一個移民國家。根據Washington ProFile(民92)的報導,2001年美國人(包括第一代移民或者這些移民的子女)的數量已創歷史最高紀錄。每五個美國人中就有一人(5600萬)是出生在別的國家,父母中的一方(1270萬人)或者父母雙方(1480萬人)是移民美國的。在上述五分之一的美國人中最大移民群體包括菲律賓人、中國人、古巴和越南。再者,在美國有約900萬的非法外國移民,其中來自亞洲的非法移民約佔10%。

此外,在2000年,美國平均17.6%的家庭不講英語,而在1990年時,這類家庭僅為14%。例如在加州就有近40%的人口不懂英文,而這一州有很多是來自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

而在台灣,根據內政部(民91)的統計資料顯示,從86年起每年都有六千人以上移民美國。又根據僑委會(民87)委託學術單位針對美國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大型僑民團體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從臺灣移往美國居住的民眾,在所有考量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個人事業發展」,其次是「子女的教育問題」,第三是「生活的環境品質」,第四則是「留學生畢業後留在當地發展」。而從「子女的教育問題」在移民因素中排列第二,我們不難看出許多家長為了讓子女有更理想的教育環境,因此或舉家,或由父親陪伴,或由母親陪伴,或將孩子寄居在親戚家的方式,讓孩子在美國求學。但由於文化上的隔閡、語言上的限制以及教養觀念的差異,在學校和家長之間出現了許多適應和溝通上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一再地影響著孩子的學習。

因此在美國就有許多人開始關注這類的問題,也著手探討如何能針對這些移民的家長做好親職教育的工作。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親職教育和學生學習成就的關係,並且了解美國親職教育的實施概況,最後進一步了解在民族複雜、文化多元的美國,如何針對來自亞洲的父母親實施有效的親職教育。

 

一、親職教育和學生學習成就的關係

    根據Harold Hester的研究顯示,假如父母親在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中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孩子會產生下列七項有利的影響:

(一)可以增進孩子的學習成就;

(二)可以改善孩子的行為;

(三)可以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

(四)可以促使孩子正常出席;

(五)可以減少孩子中輟的機會;

(六)可以使孩子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家庭作業;

(七)可以增加親職和社區的支持。

    而更有研究顯示,身為孩子角色模範和生命中第一個教師的父母,是影響孩子生命的最重要因素。

    此外,根據加州首府Sacramento聯合學校行政區的親職教育方案執行結果顯示,從小學到八年級,孩子的學習成就和參加「協助家庭中的孩子獨立」(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英語學習和學校民族平衡等親職教育方案有絕對相關。

 

二、美國親職教育的實施概況──以加州首府Sacramento為例

    在明瞭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相關機構必須共同為孩子在社會、身體和學業成長的順利發展共同分擔責任後,美國加州首府Sacramento的聯合學校行政區建立起一套親職教育和親職介入的政策、歷程和方案。希望藉此能讓所有父母親都能在各個教育層級中做必要的參與。而在發展一套完整的親職方案為父母親創造更多學習技巧的機會時,以下的五項內涵是不可忽略。

(一)基礎的親職概念;

(二)有效的家庭 / 學校溝通;

(三)親職理論或相關學術研究;

(四)社交活動;

(五)學校的經營方針。

    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在有效增進父母親的親職效能之餘,更達到良好的親師互動,最終創造一個學校、家庭、父母和孩子都能順利發展的局面。

    當然,一個成功的親職教育方案不僅僅是計劃的發展,更需要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多的資源具體落實在實際的家庭、學校和社區中。而在發展一個有效的親職教育方案過程中,有下列三個部分是必須要加以考量,不可忽略的。

(一)為了能讓這類型的教育更有效率和更具意義,方案的規劃必須要仔細評估並符合家長和學生的需求;

(二)必須要顧及到家庭和父母親的多樣性;

(三)必須要發展一個持續的訓練方案,而在此一方案中,父母、行政人員和全體職員都是參與者,都是教師,也都是學習者。

    而加州在1994年的親職教育和介入的政策中,希望能邀請各層級的學生家長參與其中。期能藉由此一政策達到下列六項目標:

(一)協助父母親發展親職技巧以符合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基本責任和義務,並且協助父母親營造一個重視教育和學習的生活環境;

(二)提昇有關學校計劃方案和學生學習進展的雙向溝通品質;

(三)藉由訓練,期能促使家長在學校和其他場合協助學校和學生達到目標和標準。

(四)提供父母親更多的策略和技巧去協助孩子在家中進行學習活動。

(五)促使家長參與學校的決策過程,並且發展家長在學校經營及支持的領導技巧。

(六)提供父母親更多的技巧去接近社區和做好社區服務,而這些活動可以用來強化學校方案、家庭實務和學生學習及發展。

 

三、如何針對來自亞洲的父母親實施有效的親職教育

在民族複雜、文化多元的美國,是如何針對來自亞洲的父母親實施有效的親職教育?Guang-Lea 和Manning(2001)認為身為一名親職教育者,為了能夠針對來自亞洲的父母親實施有效的親職教育,下列九項要點必須要仔細考量。

 

(一) 不僅要尊重其直系血親的家庭成員,更不可忽略其擴大家庭中的 

其他家庭成員;

    在美國,傳統上教師所面對的大都是學生的直系血親(父母親),並且對於參加親師會議的其他擴大家庭成員有一種不信任感,深怕他們違反了彼此間的保密原則。但是在亞洲的文化中,許多家庭都很強調對其擴大家庭的成員必須要有忠誠和尊敬的心。而這些成員包括:祖父母、舅舅、姑姑、伯叔、阿姨以及表(堂)兄弟。因此當教育者在面對亞洲家庭時,不僅要積極邀請學生的父母親參加學校活動,做好親師互動,更要能改變原先的偏見,將學生的擴大家庭成員包含進親職教育方案之中。

 

(二) 提供機會去分享美國和亞洲學校系統的差異;

    亞洲的父母親和家庭可能不了解美國的學校制度,和個別學校對於學生學習成就和行為的期望。有些家長會期望自己的子女在學業上獲得高成就,但這些父母卻可能不了解課外活動和特殊方案的重要性。此外,也有些父母在和學校的溝通過程中感到不自在。

    因此,教師必須要在開學之初,向這些家長說明學校的教育目標,並且帶領他們做一趟校園巡禮,讓他們可以感覺到自己是被歡迎的,自己是有價值感的,最後邀請他們加入孩子的教育歷程。而也利用這樣的時間,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分享其對美國教育和原生國家教育之間所存在差異的看法。藉此教師可以促使自己更加了解不同教育系統的差異,以及了解亞洲父母對於美國教育現況的觀點和看法。

 

(三) 了解亞洲民族或種族間的多樣性;

    雖然亞洲是一個民族和種族相當多樣的地區,但是許多美國教師對於亞洲的認識都只停留在亞洲所指的不是中國就是日本的錯誤認知上。事實上,亞洲地區的民族國家大約可分為四個主要地區:1.太平洋島嶼;2.南亞;3.東亞;4.東南亞。等數時隔國家地區。

因此要落實親職教育於亞洲的父母上,就必須先了解亞洲民族和種族間的多樣性,因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就會有不同的文化、語言、宗教、信仰、歷史、習俗。而教師需要試著去了解這些個別亞洲家庭的個人的、社會的、文化的和心理上的生活背景。並藉由分享和溝通,能夠對這些學生和家庭的文化成長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而在方法上,教師若能主動去請教家長或家庭有關他們的文化和傳統及習俗,通常這樣的方式可以增加親師間的信任感。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能因為了解,而更加尊重文化及民族的多元性。

 

(四) 了解亞洲尊敬教師的傳統;

    教師應該明瞭亞洲父母親對於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存有高度的尊敬,並且相信父母親能做的就是聽從教師的專業判斷。但是亞洲父母親對於教師的尊敬實際上卻可能是親師互動的一個障礙。

    因為家長通常不願意去挑戰教師的權威,並且認為和教師溝通是一種不敬的行為。因此家長殊少被邀請進學校,即使有,也不敢多問問題,更何況是建議。

所以在美國,亞洲父母鮮少和教師互動溝通,一方面是基於原先對教師的尊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本身語言能力的限制。因此,當教師在從事親職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主動傳達這文化間對教師態度的差異,並告知家長學校非常歡迎家長參與學校的相關事務或活動,同時要隨時將學校的相關訊息傳遞給家長了解,避免造成彼此間的誤解。

 

(五) 考慮亞洲父母英語的精熟程度;

    就如同在前言部分所敘,全美在2000年,約有17.6%的家庭不講英語。而在以亞洲移民為主的加州地區更有高達40﹪的人口不懂英語。因此在教師與家長的互動過程中,語言就是一種實質上的隔閡和障礙。

    就家長而言,因為本身語言能力上的不足,深怕表達不當,甚至根本不懂英語,因此很害怕主動和教師聯繫或溝通,更別談到學校去參加類似的親師做談。因此教師就必須深切地了解亞洲父母在語言溝通上的困難,並尋求其他可行的溝通方式。

    就教師而言,不僅要了解亞洲父母在語言溝通上的限制,但也不要過度推測所有的亞洲父母都是如此。因為如果用這些假設來面對英語流利的家長,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憤怒和敵對狀態。

    又為了能更增加溝通上的效能,教師可多利用電子郵件來做雙向溝通,因為許多的亞洲父母,雖然不大會說流利的英語,但在閱讀上卻沒有多大的問題,因此若能多多利用文字的溝通,必能有效增進親師互動。

 

 

 

(六) 了解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教師要能了解非語言溝通在亞洲地區是具有高度價值的。一般的家長在親師會議上是不會立即發言的。而且家長會從教師的語調、臉部表情、姿態、走路和對時間和空間的掌握來了解該名教師是如何來對待他們和學生。

    當然教師也必須要能讀懂家長的非語言訊息,例如在親師會議中家長不斷地看錶,雙手緊緊在胸前交叉擁抱,就表示他們希望能盡早結束會議。

    此外,亞洲父母通常會採取較為負面消極的態度去看待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問題和心理社會問題,並且視之為一種家庭的羞恥。因此有些實際上需要一些特殊學習方案的學生,通常會拒絕參加,因為他們的父母擔心一但參加這些學習方案,他們的孩子就會被貼以「有學習上的問題」的標籤。

    因此,教師需要像這些父母親指出這些特別的方案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並且讓家長明白這樣的學習有助於其他方面的發展,尤其是在學業上。最後必須讓家長能夠觀察並參與孩子的特殊教育方案。

 

(七) 鼓勵孩子生活在兩種文化和兩種語言的生活中;

    一般而言,亞洲父母親都希望孩子能夠持續說他們的母語,但是他們也很困擾,因為他們害怕孩子會因為使用母語,而影響了在英語上的學習,甚至影響了學業成就。

    此時,教師必須傳達並鼓勵這些父母親應讓孩子保持兩種文化和兩種語言的生活環境,並且告知這樣的生活環境對於孩子的學業成就或在學校的進展不會有負面的影響。更進一步,教師必須告知家長,學校尊重他們的母語,孩子英被鼓勵去說自己的母語。

    此外,教師也必須對於尊重這些多樣的文化傳統。在教師中應避免任何的文化歧視,甚至是要積極地將該文化佈置在教室中,或者利用機會讓孩子分享該國的文化傳統,讓孩子感受到一種被尊重的感覺。

 

(八) 去除所有亞洲人在學術上都非常聰明的刻板印象;

    傳統上,大家都認為亞洲人在學業上的成就是非常好的,所有的孩子都是非常聰明的。而教師有時也會懷有相同的刻板印象。

    因此教師必須明瞭,雖然亞洲父母親很早就開始注意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表現,但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在學業上有好的表現。有些家庭會因為經濟情況允許而請家庭教師來協助孩子學習,但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只有在學校學習。因此,教師必須明瞭這種情況,切勿將所有亞洲孩子認為在學業上是非常聰明且有成就的,因為若是如此,教師將會忽略了那些真的需要協助的亞洲孩子。

 

(九) 為亞洲父母準備教育的方案。

    最終,應該為這些來自亞洲的父母準備一套適合他們親職教育方案。首先,必須要鼓勵這些亞洲家長學習英語,從最基本的聽說讀寫學起,因為唯有透過語言的學習,才能夠增進親師間的溝通品質,而且更能讓父母親在語言層度上與孩子更為接近。

    第二,必須要讓父母親明瞭美國父母及孩子和亞洲父母及孩子間所存在的差異。尤其是在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上,教師應鼓勵家長及孩子保持原先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不要因為身在美國就將這些原先的本國文化全都拋棄。

    第三,全美地區的教師應該發展和提昇自己在和亞洲父母親溝通的效能,培養自己具有了解、接納和尊重不同亞洲文化及彼此間所存在的差異的能力。

    最後,必須要明瞭家長是教師在教學上的夥伴,因此教師必須要毫無成見地開放心胸,客觀公平地對待這些孩子和家長。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沒有歧視,公平公正的學習環境。

 

 

參考書目

內政部(民92),〈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2003/4/25。

僑委會(民87),(http://www.cdn.com.tw/daily/1998/03/11/870311h2.htm),2003/4/25

Washington ProFile2003),《華盛頓觀察周刊》(http://washprofile.org/big5/SocCul-foreigner-091002.cfm),200/4/25

Lee, G. & Manning, M. L.2001. Treat Asian parents and families right. The education Digest,674, 39-45.

Freedman, E. & Montgomery, J. F.1994. Parent education & student achievement. Thrust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43, 40-44.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