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觀點探討自己的母職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江淑玲

壹、前言

 

母職,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可以說。這當中都有著許許多多精采或者是平凡的故事。傳統母親形象和現代母親形象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正是因為社會變遷,女性角色也在隨之改變。

我爸媽的年代,受到重男輕女的壓力,是很大的。

腦中一直忘不掉一幅景象─媽媽因第四、五胎生的又是女孩而難過地哭泣,是更多的無奈與無法跟人說的苦,我知道傳統社會傳承香火的包袱,重重地壓在她身上,她無法抵抗,也無從選擇,奶奶說媽媽是因為壞心腸,所以生不到兒子,這是我對生育的最深、最初的印象。而且大家庭中,奶奶最疼伯母和嬸嬸,她們家全生兒子,就只有我家有女兒,而且有四個女兒,雖然只有一個弟弟,但是還不夠。我還曾經看過爸爸在奶奶的要求之下,在大家庭當眾打媽媽的臉頰。

貳、家庭概述與甜蜜而沉重的母職信念

 

我目前已經結婚約八年,育有兩千金,我的千金分別為八歲和六歲,正就讀小一和幼稚園中班。我是一個雙薪家庭,先生在家排行老大,我們曾經面臨生『子』的壓力。傳統要傳宗接代的觀念,並未因為時代變遷而式微,只是轉入一種內隱含蓄的運作機制。我在家中也是排行老大,自小成長過程我就看不慣重男輕女,因此影響到我身為女人,但不服輸的性格,我要求「男女一視平等,公平對待」。而今看到1970-80年代受美國婦權運動的影響的報導,台灣的婦女運動開始萌芽,我十分認同。

 

兩年前和公婆同住時,婆婆給我們的壓力,希望我就是一定要生男的,真的是這樣哦!婆婆她之前曾說我生的女兒是「賠錢貨」,我非常不服氣。我先生沒有給我壓力,在我生第一胎女兒的時候,他很高興,但我生第二胎是女孩時,他也沒表示高不高興,只是他迄今一直明白肯定的表示--不再生孩子,雖然我常開他玩笑,請他配合生個兒子,但他總是說生男生女都好,不一定生男孩就是好,最重要的是教育。

長久的時間裡,母職幾乎是親職的代言。從傳統性別角色態度來看,母親是理所當然的主要照顧者,「親職角色」等同「母職角色」。我這一代是傳統與現代的綜合,我認為舊有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已面臨考驗,所以要打破傳統,例如要生男孩或生育是為了「傳承香火」這樣的觀念,我認為不必被傳統給約束。生男生女都好,順其自然健康的生出來,並且教養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現在沒和公婆同住,而且婆婆唸也似乎無效,我對婆婆的施壓,會有較大的抗拒力,並且有按照自己意願去決定生育決策的可能。我們不可能為了她的期待再生孩子。婆婆的角色只是參考啦!

我曾經夾雜在『賢妻』、『慈母』、『孝媳』的角色期待下,受到極大的壓力而影響我『母職』養育子女的經驗,我也曾同時面臨職場的角色要求及傳統對母親的角色期待時,有相當大的角色矛盾與衝突。我認為現代女性都要有自己的主見,傳統的觀念不見得是錯的,但有些觀念必須修正,不要讓自己做得很痛苦,也許婆家會給你很多傳統壓力,但現代女性要用智慧的方式,巧妙地讓對方去了解自己的想法。三種角色中我先是以『賢妻』為主,後來是以『慈母』為主。曾經想當過『孝媳』,但是太困難,後來,我告訴我自己,盡力、隨緣就好!

 

有人說:「孩子是媽媽的職責!」我才不認同呢!我都會想到去邀請另一半來幫忙呀!我會邀請父親一起參與教養、勞務或是情感,讓他養成習慣,使其提升其父職自我效能。對於親子關係滿意度而言,父職參與中的情感參與和父職自我效能是兩個最重要的影響要素,當父親在與幼兒有情感的交流互動時,我們全家人會有較為滿意的親子關係。

 

以前先生在參與孩子的教養、勞務或是情感時,婆婆會表態認為這是女人的工作,而我也會表現不滿。為何男人下班回家就沒事,而我要上班賺錢,回來還要煮飯、洗衣服、要拖地、要做一大堆事情、帶孩子,我也很累呀!那妳(婆婆)為什麼不能體諒我!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我要爭的就是這種權力與關係。我認為在家裡享受權利者,就應該盡些義務。

 

我們家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終於透過打破僵硬的性別刻板分工--「男主外,女主內」兩性與家務分工的觀念已漸漸在家庭中生根發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讓女人走出廚房,男人分擔育兒、作家事的社會價值,扭轉女性角色於社會安排下的弱勢地位,減輕婦女擔負家庭照顧者的身心負荷,外出工作,不會成為經濟依賴者的「女性貧窮化」經濟困境,使經濟與生活都獲得保障。我不認為女性的形象是服從的、取悅他人的、一定是得感性的。我想如果問說自認為我最成功的母職是什麼?我一定會說:「成功的讓先生參與父職工作,而且他也習慣的、心甘情願、樂在其中。」

 

曾經我也覺得育兒的艱辛,讓我無法規劃自己的命運,阻礙了我追求事業的成長。「很多事情是自己可以決定、行使自主權的,但是我卻要看自己的另一半,考慮到他贊不贊同,我們夫妻的共識點在哪裡,多多少少彼此都會受限制。」在我家,女性還是在生育、養育過程中擔負較多的各種責任,但我自己要有主見,在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終其一生以照顧家人為職志的價值觀裡,千萬不要讓自己痛苦是最重要。有快樂的媽媽,才會有快樂的孩子。

 

三、生態系統理論

 

     個體和環境互動的模式不只介於同一層環境系統中,而是多層環境系統中的交互作用,每個系統直接或間接與其它系統互動,且複雜地影響個人發展。Bronfenbrenner(1979)認為個人從出生後及受到四個系統的直接影響與交互作用下的影響下發展,這四個系統依與個體互動的頻率及密切的程度有所區別,由小到大的四個系統層層相關如同「草履蟲」般的巢狀結構(如圖1),這四個層級的生態系統中是充滿活力的(energy)的、會維持平衡的(equilibrium)、且沒有一個系統是全開或全閉的。

 

  

弧線: 小系統
(學校)

弧線: 小系統
(教會)

弧線: 小系統  (家庭)

弧線: 小系統
(同儕)

有機個體

organism

 

 

外系統

(職業)

 

 

外系統

(地方政府)

 

 

中間系統

 

 

中間系統

 

 

大系統(意識型態)

 

 

大系統

(意識型態)

 

 
 

 

 

 

 

 

 

 

                          

 

 

 

 

  

 

 圖1.人類發展生態圖

 

註:引自Garbarino, J., & Abramowitz, R. H. (1992).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J. Garbarino, (Eds.), 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2nd) p. 29.

 

一、     小系統:

是指個體可直接接觸,對其有直接影響的系統。如我與孩子、其他家人、朋友的互動、家庭、托育場所、工作職場等。

二、     中系統:

是指二個或以上環境間的關係,不只注意個體與其他小系統互動,當兩個或數個小系統在價值觀念產生衝突時,通常會造成個體適應問題。對我來說,主要是在家庭與社區、學校職場的人事互動、家庭與學校或托育機構的關係等。

三、外系統:

是由個體的外圍體制所構成,個體居於其中,雖非扮演主導的角色,但此系統卻間接影響個體的適應。對我來說,我不會直接參與外來系統運作,但這些外系統對我的母職都會造成影響,如婦女就業場所、法令規範的執行、經濟不景氣等。

四、大系統:

包含層面較廣,例如意識型態、文化、政策法令等。孩子深受其影響,理想親職壓力也大。社會文化之意識型態:Greenberger 與 O'Neil (1992)指出美國社會在過去一、二十年期間,隨著育兒期就業婦女的快速增加,社會得以積累相當的相關智慧以及經驗,並對雙生涯家庭做了相當程度的支持(例如:大企業本身辦理在工作場所內之托育服務、育兒減稅方案等),這些支持有助於現代父母對工作與家庭雙重角色的經營,進而正向地影響了父母對子女的看法。

肆、從兒童發展之生態觀點探究育兒期婦女就業對子女發展之影響

  育兒期婦女就業究竟對孩子有利與否?雖然許多研究學者悲觀地提出婦女就業對孩子認知、學業、情緒、以及自尊等發展上的負向影響(Chambliss & Downie, 1992);但半世紀以來,大多數的研究在比較全職、兼職、未就業母親孩子(包括嬰兒、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青年)的各領域發展時,發現其間的差異甚微(Hoffman, 1989)。更有研究學者發現母親就業對孩子發展之正向影響,譬如:令學齡兒童較能分擔家務、獨立訓練較佳、以及學得較負責(Hoffman, 1974),以及性別角色之界定更具彈性(Gold & Andres, 1978b);使青少年孩子得到較多的支持而更獨立、社會適應較佳、親子關係較佳、擅交友、與較佳的學習成績(Gold & Andres, 1978a)。

  持兒童發展生態觀點的學者們強調環境對孩童發展的重要影響,但環境本身並非單一且一「層」不變的,它是由一系列由小漸大的結構系統。從幼兒本身各項特質對其發展的影響為基點,至其所處的小系統環境(家庭、居住社區、學校或托育場所等),再向外延展至中系統環境(係指小系統中各個環境間彼此的關係)、外系統環境(即各類與幼兒間接相關之社會環境,如:父母工作場所、社會福利服務等)、以及大系統環境(是指架構一個文化社會的意識型態、價值觀、習俗、律法等)。幼兒直接或間接地生活在這些系統環境中,一方面深受其影響,一方面也影響這些系統環境。此後,各環境間也非孤立存在著,而是彼此相互影響著。

我想父母的一個重要角色,是去提供溫暖情感的養育及安全的依附,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家和照顧關係的模式。我是雙薪家庭,有其優劣勢的條件、情況,「孩子各自有其生命的出口」,我經常安慰自己,凡事盡心盡力即可,在目前時間有限、身兼數職的限制下,只能選擇重質不重量,以「活在當下」的態度適度地、有彈性地扮演好妻子、母親、以及上班族的角色。

 

伍、結論

 

以生態理論的觀點來探討母膱,乃是需要從個人的小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和大系統四方面來探討母職,每一個系統環環相扣,因此父母要培養共識,父母親的親職必須隨孩子的發展來做調整。我們都希望我們家庭是處於一個共榮共存的社會中,因此我們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場域中,期望建立機會均等與包容個別差異的社會,使每個人都能適性發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照顧自己孩子的同時,也要照顧到他人的孩子;佈置一個優質的幼兒發展生態環境,方才是積極、具建設性的態度與做法。最後,我期待大家一起努力,讓自己未來與孩子之間,能有更好的親職,使子女有較大的受益。或許很快的就可以讓你我所處的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

 

參考書目

張斯寧(1999)育兒期就業婦女的托兒與教養。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劉佩榕(2003)。以生態觀點思考障礙兒父母之親職壓力。諮商與輔導,211,21-3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