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多元智能發展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黃淑芳

 

Erikson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的研究中有一推論:如能改進教育環境,真正配合兒心理需求,使他在求知中得到快樂,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即可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實現全人教育理想。〈張春興,1996〉人一生的時間有三分之一在家庭,又孩子從小就與家庭充滿著綿密的關係,所以孩子的教育是每一個做父母所關心的。家庭和諧的促進、個人健全人格的培養、倫理道德的重振,以及安和樂利社會的建立,均有賴家庭教育的實施,家庭教育可謂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近年來由於時代遽變、社會轉型,其影響所及的是家庭教育功能逐漸式微,深切影響青少年人格的發展、情感的學習、倫理觀念的養成和道德行為的建立,導致青少年犯罪率日增,犯罪年齡降低,令教育相關單位憂心忡忡。因此,提振家庭教育功能是刻不容緩的課題(詹長衛,1999)。所以家庭教育的功能在日趨資訊化的時代,越是受到重視。

1905年世界上的第一個智力測驗是比奈(Alfred Binet)與西蒙(Theodore Simon)受法國政府之委託而編製出的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此智力測驗後來被世界各國廣泛地使用,智商(IQ)也逐漸成為人們智慧高下之重要標準。但由於理論與測量方法的偏失而潛在地製造出更嚴重的問題-傳統的智力測驗通常僅將智力的範圍侷限在語文與邏輯方面,並假定個體特質能被單一的、標準的、可量化的數據所描述,如此的「IQ式思維」(IQ-style thinking)(Gardner,1993a,p69)不僅使得人們近乎被「洗腦」(brain-washed)(Gardner,1993a,p14)地忽略智能的多元發展。在制式(uniform)的教育方式,採用單一的課程、教法,以及「標準化」測驗,許多家長的觀念仍停留在「成績至上」、「考試第一」的桎梏,導致我們的孩子不快樂,進而逃避,使得親子間的關係日益疏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1983)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受到學術界相當大的重視,Gardner認為智力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現出的解決問題或製作生產的能力」(Gardner, 1993)。包括:語文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改變了人們對智能發展的看法。

多元智能的內涵

1983年,他在他所著的「心智架構」(Frams of mind)一書中,打破傳統智能的偏頗論調及傳統藩籬,提出了「多元智能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又譯為多元智力,其駁斥傳統狹隘的智力理論,指出至少有八種基本智能的存在。(註:後來陸續提出至至少十一種智能)這八種智能代表每個人八種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展出來。由於此八種智能被發現普遍存在於人群當中,因此多元智能的理論已廣為心理及教育學界所接受。為人類教育的思考能有一個不同的思維方向,也拓展了課程改革及教學革新更寬廣的發展方向。其內涵如下:

(一)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乃指口語及書寫文字的運用能力,它包括了對語言文字之意義(語意能力)、規則(語法能力),以及聲音、節奏、音調、詩韻(音韻學能力)、不同功能(語言的實用能力)的敏感性。

(二)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乃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它允許人們能對聲音的意義加以創造、溝通與理解,主要包括了對節奏、音調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

(三)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 telligence):乃指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了對抽象關係的使用與瞭解,其核心成份包括了覺察邏輯或數字之樣式(pattern)的能力,以及進行廣泛的推理,或巧妙地處理抽象分析的能力。

(四)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nece):乃指對視覺性或空間性的訊息之知覺能力,以及把所知覺到的加以表現出來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精確知覺物體或形狀的能力,對知覺到的物體或形狀進行操作或在心中進行空間旋轉的能力,在腦中形成心像以及轉換心像的能力,對圖像藝術所感受的視覺與空間之張力、平衡與組成等關係的敏感性。

(五)肢體-運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乃指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與感覺,以及運用雙手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巧妙地處理(包括粗略與精緻的身體動作)物體的能力,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體動作來運作或表達的能力,以及自身感受的、觸覺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

(六)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乃指辨識與瞭解他人的感覺、信念與意向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注意並區辨他人的心情、性情、動機與意向,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七)內省智能(intarpersonal intelligence):乃指能對自我進行省察、區辨自我的感覺,並產生適當行動的能力,此種智慧也扮演著「智慧中樞的角色」(central intelligences agency)(Kornhaber & Gardner1991),使得個體能知道自己的能力,並瞭解如何有效發揮這些能力。其核心成份為發展可靠的自我運作模式,以瞭解自已之欲求、目標、焦慮與優缺點,並藉以引導自己的行為之能力。

(八)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乃指對周遭環境的動物、植物、人工製品,及其它事物進行有效辨識及分類的能力。詳而言之,自然觀察智能不只包括了對動植物的辨識能力,也包括了從引擎聲辨識汽車,在科學實驗室中辨識新奇樣式,以及藝術風格與生活模式的察覺等能力。

 

就以上論點中個人領悟多元智能論內涵的重點:

(一)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並非只單純擁有單一或兩種智能,且個人優勢智能與弱勢智能是互補的。

(二)人類的智能不只含有八項,如神靈、存在、道德等智能只是後來再給予定義,更多未被定義的智能仍有待心理學家繼續研究。

(三)每一個人的智能及其發展可能因遺傳、環境或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有個別差異。

(四)每一個人的智能發展是有其獨特性、階段性及順序性的。

(五)每一個人的的各項智能都不是固定的,是可被強化或創造的。

所以多元智能論打破了以往對升學主義及智力第一的迷思,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的空間,那就是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空間是有個別差異的。

 

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發展於孩子身上

    二十一世紀孩子的思想空間多停留在電子媒體或虛擬的網路世界中,致對現實世界毫不關心,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是愈來愈遠,這世界的愛不見了,再把場景往近一點拉,我們孩子的歡笑不見了,臉上充滿的是對未來失望,對現實憎恨,這是多麼恐怖的景象,但我們也不要那悲觀,還是有希望的,只要重視孩子的多元發展,個人相信,他們也會恢復笑靨,如何做呢?個人提出幾點意見供參考:

(一)語文智能:是指孩子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家長可以給孩子多講故事,也可讓孩子講故事給自己聽,或準備些紙張給孩子書寫,以畫圖形式表達故事。

(二)音樂智能:是指兒童能發揮及創造音樂的能力。家長指導孩子利用身體創造節奏,如拍掌、腳步聲和和唱等,又可用罐子、玻璃樽等自製樂器,讓孩子識別不同的樂聲。

(三)邏輯-數學智能:是指數字、科學及邏輯推理能力。家長可利用玩具作教材,讓孩子從中建立數值和形狀的概念。又或模擬現實生活中的購物經驗,讓孩子對錢銀數目有所認知。

(四)空間智能:是指孩子能在觀察實物後,在腦海中構思該幅圖像或物件的輪廓。家長可鼓勵兒童多玩模型、積木或拼圖等玩具。

(五)肢體-運作智能:意指透過身體各部分及四肢的運動,發揮創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可讓孩子在室內做手工、畫畫、紙黏土等,也可鼓勵孩子多做戶外活動如攀爬、田徑、遠足等,讓孩子的肌肉得以健康發展。

(六)人際智能:是指兒童與別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家長可鼓勵孩子多參與團體活動如生日會,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自我表達和聆聽他人說話的能力。

(七)內省智能:是指孩子的自知能力,內省智能高的孩子能適當地調整內在情緒,並建立一套正面的價值觀。家長可與孩子多傾談、體會他們的感受,或鼓勵孩子參與些有意義的義務活動,如賣旗,捐贈衣物等。

(八)自然觀察智能:指觀察大自然的環境,進而對大自然的環境產生關懷之意。是故家長可引導孩子多觀察大自然的生態變化,使其對大自然的奧秘產生好奇,如郊外踏青、參觀博物館等。

 

結語

    孩子的成長是持續的,惟有父母與親人的關心,孩子的成長才是有快樂有希望的,所以運用多元智能的各種技巧予以孩子多元發展,其將自然原有的「人間愛」。

 

參考文獻

解開「多元智能」,助長兒童成功之謎(2004)。香港教育城網頁,Retrieved on 2004/9/28 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parentart_MI/020628-038/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楊世承(2004)。多元智能論在國小木球教學之運用。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計畫。未出版。

詹長衛(1999)。家庭教育應否納入中小學課程之芻議。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3期,1999.03Retrieved on 2004/9/28 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03/03_03.htm

Gardner, H. (1993a).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b).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