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購案要多方思考

                                  南華社研一  紀佩君

 

    六千一百億的軍購案仍在立院吵鬧不休,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反對與贊成的聲浪不斷,卻都只是各自表述,沒有理性的進行協調與溝通。軍購案到底是否通過,不應該是藍綠政黨的問題,在這樣為國家未來的前途著想的事件中,應該不分黨派對於事件做一理性的思考。

 

    針對龐大支出的軍購,我們可以分為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層次來探討。就政治的角度,中國是否會以武力犯台,在短期內我們並不能肯定,但是,中共若要對台發動戰爭的原因絕對不會是以軍備為考量,而是「台獨」的問題。台灣與中國已經不再是民國八十四年﹝軍購案確定的時間﹞時的情勢,我們相信有溝通的管道,再者,辜汪會談也是協商的成功先例,相信有民主素養的台灣人民是寧願透過和平的管道與中國對話,顯現出民主的真諦,也不要依靠戰爭來表現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吧。

 

    台灣雖然需要汰換舊型的國防自衛武器,卻無須在美國突然暴增價格的同時,執意一定要向美國購買武器。即使買了潛艦、飛彈等軍備武器,台灣專業操作的人員訓練似乎沒有達到正比,而高素質軍人更不可能在目前的徵兵制體系下培養出來,即使往後採取募兵制,也需要好些年的精密訓練才能成為在戰場上精密操作潛艦的高素質專業人員。如此一來,龐大金錢所購買的軍備武器不就成了毫無用武之地的軍備裝置。

 

    以經濟的角度觀察,國防軍購案已珍珠奶茶為比喻極為不妥,珍珠奶茶的消費可以實質的讓整個社會經濟有所活絡,但是軍購卻不能對實質的經濟有所幫助(況且不是每個人都喝珍珠奶茶的!)。再說六千一百億的軍購只是全案的百分之三十,其後的作業維持費用高達兩兆元,這將會編列在每年的國防預算之中,尤其潛艦的零附件在台灣沒有生產,其後的作業維持費用將會持續增加。美國國防部由安合局(DSCA)內約4500位幕僚負責承辦對外軍售業務,我們國防部軍備局只有幾個人負責軍售價款的參謀,駐外人員人數也不夠,我方既無人力,也無能力,可以與美方交涉軍購的價款,通常都是對方開多少,我們就付多少。雖然覺得貴卻也不知所貴何在?這次軍購的龐大費用或許只是美國獅子大開口,為補償其對伊戰爭的損失所做的要價。

 

    在此次軍購案中我們欻來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人民是反對軍購案的。這近一半比例的台灣人卻是游院長所謂的國族認同及意識形態偏差的人,這樣的荒謬或許只有台灣的高官才做得到。國族的認同並不是體現在是否要軍購上,不想軍購的人事希望台灣以和平民主的方式與中國進行協商,而不以戰爭的方式傷及無辜人民,這樣愛台灣的方式錯了嗎?全國上下的意識形態如果都必須與執政黨相同,有所不同者便是偏差的意識形態,那麼這個國家不就在走回頭路─走向獨裁了嗎?將國族認同與意識形態簡單化約在軍購案之中,似乎更讓人覺得執政者的一意孤行,不願意接受各方的聲音做最全面的考量,如此草率的行動難道就是愛台灣嗎?

 

 

 

 

 

軍購與奶茶

                            南華社研一  王叔楨

 

    行政院提出了購買費用高達六一○八億元軍購案,沒有人會不在乎自己的國家安全與利益,但是六一○八億的龐大軍火支出,能夠帶給台灣真正的安全?還是會讓台灣陷入更不安全的困境。我們要指出的是,無關台灣是否需要優勢的國防武力,而是要指出由此軍購預算案中所隱含的社會經濟問題,政府藉由透支下一代經濟福祉來採購軍火,是否能夠達到確保台灣安全的目標,還是帶來爾後更嚴重之社會問題及預算排擠。

 

    從預算來源是否合理的角度來看。六一○八億的軍火支出,只是龐大不合理支出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即使如此,它都已經動搖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根基。財經學者們告訴我們,財政乃庶政之母,唯有穩定的財政基礎,國家經濟才得以盡力發展而無後顧之憂。依照政府所說,全案預算為六一○八億一百七十八萬元,將以釋股收入九百四十億元、出售國有土地一千億元方式支付,不足額四千二百億元部分將由政府代表人民舉債來支應。 雖然對行政院的預算編列方式,舉國嘩然。但是行政院仍然無所忌憚地通過。我國原本長期即已是世界購買軍火量名列前茅的國家,人民負擔已甚為沉重,國家財政已遭扭曲。此次以特別預算方式通過六一○八億軍購,則創下新的紀錄。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預算不以正常稅收為財源,而是以「變賣國產」以及「借貸」方式籌措,極為不妥。

 

    從後代子孫的觀點來看。所謂借貸,其實就是要子孫還債。以台灣目前經濟現狀而言,未償債務餘額已高達三兆四千億元,加上地方債務及隱藏性債務如向金融機構借款,政府債務總額已超過十一兆元。在此情況下,貿然提出「軍購特別預算」,將立即大幅增加債務。我們以後子孫一出生,每人就要負擔約五十萬的債務,他們已不再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而是為前輩還債的天生奴僕。當台灣將未來幾十年的預算都耗盡在無法生財的軍火採購,哪能再有金錢投入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建設。難道我們在未來要靠增稅來因應軍火的支出,或者縮減基礎建設來填補軍火費用的缺口?

 

    一個財政不完全、預算被扭曲的國家,不可能是一個經濟制度健全的國家。台灣應該考慮自己本身的實力,如果台灣的經濟受到軍火的排擠而無法持續發展,我們的經濟將受到危害,經濟發展落後,台男可能成為泰勞,台女也許成為菲傭,這樣的台灣即使有再多的軍火,又有甚麼意義?

 

    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六一○八億的軍購案,並不符合台灣人民的利益。台灣不應該將國家的有限預算,投入無底的軍火支出,政府應集全國之力,盡量發展經濟,一個擁有經濟繁榮的國家,人民才有尊嚴,國家安全也才能得以維護,人民的利益也才能真正的彰顯。

 由台灣社會的需求來看。六一○八億能夠做些甚麼?在文化方面,它可以蓋二千個原住民文化會館,也可以設立一百二十個古根漢博物館,七十個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在全民教育上,它可以提供發展公民意識的社區大學持續運作六千年的經費,它也可以提供超過七百年的低收入戶就學生活補助,但是,一個賣地舉債的軍購特別預算案,可以馬上吃掉這一切!

 

    政府當前之務,應該致力於民生與經濟建設,而不是將原本應該用在社會福利、教育文化與國民生計的支出轉移到軍火的採購,耗盡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更將促使我們的子孫背上難以償還的軍火負債。六一○八億軍火採購是否是個錯誤與不理性的選擇?我們不認為這是個討價還價,刪減多少的數學問題,而是人民真正利益在哪裡的問題?政府應該用理性、智慧與負責任的態度來思考,不可以以一人之私或一黨之利而犧牲全民利益與安全。

 

 

 

 

 

關於『國王的遊戲』

                                                 南華社研一  李怡青

  

    首先、以Talcott Parsons的社會系統理論來看此一事件, 華岡藝校的學生之不當行為, 是因為Social Institutions(如家庭, 學校等)未能將文化(culture)中的價值模式成功地社會化(socialization)入個人中, 而致使她們偏差(deviance)行為的產生; 隨後其偏差行為由學校(Social Institution)做矯正(退學), 而使得社會能維持平衡。 然而此一觀點過於強調社會結構的力量, 忽略個人的自我(self)之存在。

 

    其次、就符號互動論的觀點而言, 此乃是學校與學生之間對於”國王的遊戲” 象徵(symbol) 詮釋的不同。校長及相關人員認為這個遊戲是屬於不正當的, 並且違反社會善良風俗, 影響校譽; 而同學們認為這只是一個小孩子玩的遊戲, 因此雙方在溝通互動(Interaction)時, 產生不一致的見解。 此一觀點過於強調個人心靈(mind)詮釋的能力而忽略社會結構的影響。

 

    第三、以「權力」來分析, 一般而言, 認為權力是被持有的, 而此意涵著一種主動與被動的單向不平等關係。誠如報導中指出的, 『他們不但大玩「同性舌吻」的不當遊戲』, 其中”不當”與”適當”的道德標準乃是由學校(持有權力的一方)所決定, 而在擁有界定價值標準的權力之外, 行為的裁判權亦是學校所佔有, 學生只能單方面接受學校所做的懲處, 無”力”改變舊有的價值標準使這樣的遊戲被納入文化中, 進而改變學校的標準; 另一方面, 學生對於本身身體的自主權, 遭遇到學校(擁有權力一方)的壓抑。據報導, 一名學生認為自己錯在穿校服玩遊戲, 依此展現出校服所代表的權力大於個人擁有之身體的自主權。

 

    以Michel Foucault的「權力」理論來看,  Foucault 以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來代替此種想法, 他認為權力不是被佔有的, 而是被施行的。此六名學生玩的「國王的遊戲」中, 拿到國王的人, 並不是因為他/她持有較多的權力, 而是他/她位在權力施行的不同點上, 所有參與遊戲的人皆在權力的作用下; 權力是外於主體而作用的, 於權力的施行中, 才得以構成主體; 而於此事件中, 權力的執行點是學校, 作用點是學生與家長。

 

    最後、自我(學校)藉由區分(退學)他者(六名學生), 以揭示自我(學校)與他者(學生)的差異性。報導中『丁永慶還表示,學校是教育學生的場所』, 那麼是否應該給學生一個機會, 而不是將她們退學呢? 教育是否應該比維護校譽還重要??

 

 

 

 

 

教師節,別拿禮物砸老師

                                              南華社研一  劉明欣

 

    教師節前夕,新聞紕漏出「杏壇收禮 歪風檯面化」的報導,文中指出在教育界中老師收禮、家長送禮已蔚為風尚,特別是明星教師更是每逢佳節倍送禮,對於這樣的消息我想已不足以令我們結舌,因為在我們求學的階段或多或少都曾聽過,甚至做過。

 

    向教師送禮表達感恩之意早已是約定成俗的行為,我們不多做評論,但隨著經濟成長、生活品質的提升,「誠意」的表現也越來越昂貴,因此許多家長更是多方打聽、相互比較,唯恐失了禮掛不住面子,為此學校為了體恤這些好禮的家長們常會與家長會擬出一套公定的標準以方便行事,有了公定價,送禮的行為更加的檯面化,尤其在大都會的明星學校、著名私校中流行著。

 

    收了禮,有了人情,便很難對其學生不多關心些,況且是在檯面收禮的行為,對學生的關心更是不能少了,但如此一來教育卻物質化了,有送禮、送紅包的多傳些道、授多些業,教職成為可選購加值的服務業。以往我們對同學爸給老師送禮的通常也只是私底下揶揄一番了事,可是今天送紅包不用再走後門,成了公開的行為,是否意味著多花錢便可買到老師更好的教學服務。

 

    我們常譏笑說著「紅包文化是只能做、不能說」,這句話的道理在於它維持了表面上社會狀態的平衡,個人先天有不一樣的家庭背景,富裕、貧困的家庭狀況也殘酷的反映在所受的教育上,有錢人孩子可以請家教、有充裕的教育資源,龍生龍、鳳生鳳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儘管如此我們受的國民教育是公平的,請家教、補習這是學校以外的事,學校教育公開的公平對待,有錢的想送紅包也得暗著來,免的招來非議,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說中國人的社群要求平衡穩定,沒有明目張膽的特權也較少些不平的聲浪,也才有穩定發展的社會。

 

    今天收禮成了檯面化、送禮有了公定價,教育的神聖性何在?教育平等何在?想要多些關心是一種貪心的行為,貪心是不會滿足的,而公開收禮更使這樣的行為推波助瀾,讓教育淪為一種公開競標的商品。

 

    今天是感恩的教師節,教師節禮物是一種心意,別讓送禮成為一種交易,更別讓這樣的行為成為對孩子們的教育。

 

 

 

 

 

google神許一個台灣和平的願望

                                                 南華社研一   張松露

 

    320總統選舉前與同事討論選情,同事說:『如果選擇阿扁,要求獨立,中共一定會打過來,如果大家決定是這樣,那就打吧!』我說:『我不想被統,希望自主,但是我也不要戰爭。』這樣的選項可能嗎?

 

底下是利用google於site:.cn網頁搜尋的結果:

關鍵字”反戰”約有46,400項

關鍵字”攻打台灣”約有9,550項

關鍵字”攻台”約有18,700項

 

    從以上的搜尋結果明顯發現,反戰相關網頁多出攻打台灣網頁近一半20000筆左右,這與在台灣島上對於中共一向窮兵黷武的印象似乎有所差距,至少可以解釋中共民間是存在一定的反戰人士。基於這樣的基礎,或許可以給台灣一個和平的想像空間。

 

    對台灣來說,任何的戰爭不論勝負,台灣都會是輸家,假若再一次統治者的更替,更將讓台灣好不容易累積的民主成果毀於一旦,讓整個民主進程倒退,下一代則必須重複被外來政權統治的宿命。因此台灣面對中共打壓,我們必須慎思如何避戰與延續民主成果。

 

    由「非戰家園行動聯盟」啟動的「非戰家園全民公投」運動,列出「兩岸簽署五十年和平協定」公投題目,希望經由人民連署,達到舉辦公投目標,展現台灣人民追求和平的決心,並且爭取國際反戰團體支持。該聯盟發起人李天健說:『應讓社會公民展現和平力量。或許大家會認為大陸不可能同意「兩岸簽署五十年和平協定」,但只要台灣民眾強烈表達此心聲,可以和對岸的進步力量結合,逐漸化解對立。』

 

    上述google搜尋結果,顯示「對岸的進步力量」確實存在也值得期待。兩岸問題已經和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糾結在一起,若無法有效常態解決兩岸爭議,台灣將在內耗鬥爭中漸失優勢,任何的改革終將空轉。

 

    反軍購並不等於投降,對中共霸權的屈服,此次「非戰家園行動聯盟」成員,包含了有台灣大學教授黃武雄及多個社運團體,他們的台灣意識絕對不容質疑。只是對抗中共,不是不擇手段,反戰則是必須堅持的基本信念。期待藉由「非戰家園行動聯盟」活動的宣導與辯論,向國際、向對岸發出台灣和平反戰的心聲,也盼google神助台灣美夢成真。

 

 

 

 

 

國慶晚會與愛國意識

                 南華社研一  張健倫

 

    華視總經理「江霞」在國慶日前夕語出驚人的表示「國慶晚會藝人缺席不想參加,就是不愛國」,不免讓今年的國慶日矇上一層濃濃的政治色彩。有鑑於藝人「張惠妹」於前幾年國慶日當天演唱國歌而被貼上綠色標籤遭到中國大陸封殺一事,今年藝人們對於國慶晚會的參與意願顯的不高,這讓有意承辦這次台北國慶晚會的華視總經理「江霞」很不滿,聲稱要把那些拒絕參加這次國慶晚會的藝人名單公佈出來以接受全國人民的檢視。

 

    隨著現今文化交流以及資訊科技的發達的情況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藝人前往東南亞等地和中國大陸發展,大多數的藝人為了避免被貼上政治的標籤,並有鑑於前車之見,對於有牽扯到政治的一切活動紛紛走避之。有著心直口快的個性和背後政治色彩濃厚的「江霞」使著她在演藝界一直是被受爭議,對於這次不參加國慶晚會就是不愛國的說法勢必又要在今年的演藝界引起軒然大波。

   

    國慶大典即將到來,基於考量到對岸的市場商機藝人們擔心它們未來的演藝生涯,於是對於充滿政治意味的各種活動紛紛選邊站,以致於今年的國慶晚會上請不到較具知名程度的藝人,顯的較往年星光黯淡。在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每個人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去做衡量,若朝著這個方面去為藝人們設身處地的設想也不難瞭解它們心目中的想法,若單單只是就參加國慶晚會的方面去定義一個人到底有沒有愛國心的話這個社會會不會顯的太獨裁太專制了呢?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之下,藝人們被迫選邊站連個最基的的人權都不能享有,試問我們還能說自己是一個民主的國家嗎?表演者主要的工作不是就是帶給眾人歡樂,為什麼一定要被政治化貼上什麼顏色的標籤呢?

 

    如今,大家所標榜的是國家至上,但是政治不就只是國家的一個活動而已,為什麼要牽連到其他與政治無關的活動呢?

 

 

 

 

 

“一人生病,全家住院照顧”的反省

                                                 南華社研一   許智偉

 

    越共在製作陷井時,並不以致美軍死亡為目的,而在希望美軍受傷!因為在作戰中受傷,不但會使受傷者喪失戰力,為了救治與後送傷者,至少會有三人,因此以簡單的數學來看,一人受傷,則會失去四人的戰力,而傷者的呼痛聲與血肉模糊的景象對友軍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則更是無法計算,對於整個士氣和戰鬥力更是破壞殆盡,是以非致命性,但卻使人喪失戰力的傷害型陷阱便應運而生,其效果更勝致命型陷阱。

 

    根據統計,台灣人民前十大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心臟疾病、高血壓疾病、肝病、糖尿病、支氣管炎和肺炎、以及自殺。除了意外事故和自殺是比較快速的死亡方式之外,其他死亡的方式都是慢性疾病,由此可見,對於大部分的患者而言,疾病不只是疾病,而是患者一種特別且長期的生活方式,是一個時時刻刻與病魔纏鬥的過程,需要家人和醫療團體的支持。在台灣老年人口日益增長的今天,對於慢性疾病的照顧不單單只是個人或是家庭的問題,似乎已演變成為整體社會的問題,就讓我們來看看家屬、病患和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情形。

 

    社會結構方面,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現代社會,一切以效率、利益為優先,慢性病患沒有工作能力,又佔用醫院病床,不但以現代的醫學無法治癒她們,又造成家屬天天照顧她們而浪費了生產力,因此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的正常人而言,她們是屬於沒有用的一群,不但自身毫無生產力,更會拖垮整個經濟生產力。於是,醫療體系發展出安養院、看護的制度,不讓慢性病患在醫院久住  (反正也無法治癒) ,盡早將她們辦理出院並集中管理,來降低經濟成本,讓人民不用辭職在家照顧病患,繼續維持資本主義生產力。

 

    但我認為這基本上是違反人性的力量,很明顯的,在個人行動的面向上,資本主義結構性的力量造成家屬和病患極度的痛苦與壓力。

親情之愛,情比金堅,一個人生病,最親近的家人一定是最擔心,也是最需要她們伸出援手的時候。而在台灣,由於醫療體制無法提共完善的照顧,加上台灣以核心家庭為主,人力資源單薄,家屬又不放心醫院例行化的照顧,患者也需要家人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勢必有人要請假、辭職來照顧病患,造成”一人生病,全家住院照顧”的社會現象。由此可見,一個人生病,不僅家庭日常原有的生活作息和功能會被完全打亂,有了照顧的責任和經濟上的負擔更是壓的家屬喘不過氣來。當然,資本主義不會放任一個人的病情來打倒一家人,進而影響到全家人的經濟生產力。因此發展出療養院和看護制度,但較貧窮的人無法請看護  (根據吳聖良學者的研究,只有兩成的人請的起看護) ,而有錢人送患者去療養院又會被罵不孝子、沒良心等,且患者受到的照顧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慢性的不治之症和經濟利益在結構上是互相衝突的,就如同戰爭中,受傷對於戰鬥力的破壞更勝死亡,諸不見許多電影中有人受傷,卻以死來成全團體,而不希望拖累團體的鏡頭嗎?(如末代武士的弓箭手),因為她們知道受傷之後只會拖累大家,更何況是慢性的不治之症呢?

 

    資本主義中的現代醫療延續人類的生命,把人類的生產力推到極限,但卻漠視了人類患者晚年的尊嚴和嚴重的罪惡感 (因為患者知道自己在拖累家庭),更加重了家屬的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一切以經濟成本為優先考量的政策,忽略了背後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竟然比當初想解決的問題還要巨大。這不是有錢可以請看護或是發展新藥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深植於資本主義的非人性結構中。

 

 

 

 

 

族群多元國家一体決議文之我見

                                          

                                            南華社研一   蕭鈞禧

 

    日前民進黨通過「族群多元國家一体決議文」其中指出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認同應相互接納且國民的族群認同與公民權益都應受節尊重,任何對族群身份的歧視性言論都應受到譴責和制裁。(聯合報9月27日載)

 

    多年來台灣由於選舉的頻繁舉行,候選人為了尋求選舉的勝利,從利用政策的優劣比較到族群認同問題等,藉此來區分自身與其他候選人的差異,以取得民眾的支持。然而長久下來亦使得選民產生分割、對立的情形。如先前有兩兄弟因支持的候選人不同而大打出手並在家門兩旁插上各自支持候選人的旗幟以示區隔,也有夫妻因支持不同對象而吵架的怪異現象。

 

    族群的認同一直以來便是凝聚群體意識,藉以區隔我群與他群不同的方法。可是族群除了凝聚團體的向心力外,對於我群與他人的區隔亦容易帶來許多的紛爭。如早期的漳泉之爭,便是如此。當時移民台灣的人口當中以漳州人及泉州人為多數,兩方人馬為了土地等問題而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械鬥。現今的台灣社會也是如此,因為選舉而被區分的民眾常因為彼此的政黨色彩不同,而反對對方的意見甚至怒言相向。台灣社會似乎已難以容認其他的聲音,凡是與我不同政治色彩的人的意見便是不足採信的,民眾之間的隔闔亦越來越大,彼此的意見已無法交流。

每一次的選舉,有關族群認同的問題便被提出,從以前的省籍情結到近來的國家主體認同等,快速的區分敵我已成為激烈選戰中的特效藥,只要能透同這些認同產生彼此一體的感覺,便能在選戰中立於不敗之地。然而誠如有人形容族群的區隔,就像刀子一樣切割這個社會、切割人們彼此間的情感,即便在選舉落幕後依然分裂社會及人們的關係。此次民進黨通過的決議文亦是企圖解決台灣目前日益嚴重的對立情形。然而這一次的決議文是否能夠真的消弭族群對立,又或者只是另一次的選舉口號,便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的教育是否病了??

                                         南華社研一  董麗美

 

    人的社會化從家庭開始,接著是學校,而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個個無不處心積慮地為孩子找到增加智力與培養才藝的途徑,但在這期間是否有注意到孩子的言行舉止與道德觀念呢?實有待質疑。

 

   「癲癇發被同學嘲笑,國中女自殺」、「為穿名牌,不惜援交」,讓人驚覺---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呢?培養孩子如果全著重於才藝智力卻忽略了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品行,那豈不枉費教育的最終目的了。然而道德品行的培養除了要自律外,尊重他人更是不可獲缺的,對於身心障礙者我們不但不能施以冷嘲熱諷,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更加同情愛護他們,使他們有備受尊重,沒有被歧視的眼光才是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時下年輕人為了追求物質享受,即使犧牲肉體換取金錢,也不覺得有何不妥之處,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年輕人的這些觀念提醒著我們,是什麼因素導致孩子形成這樣的人生觀呢?的確值得我們來加以探討。

 

    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習得做人的道理與處事的態度,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抑或大眾媒體,皆須負起這一重責大任。家庭是孩子啟蒙思想、建立道德觀的源地,其中父母的言行舉止與處事態度更是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當孩子的行為有偏差時,如不立即導正,讓孩子誤以為其偏差的行為是正確的,假以時日將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屆時想後悔都來不及呢!學校教育中,不論是倫語孟子抑或公民道德皆是教導學生應遵循的品行,不應僅止於書本上的習得,而是必須身體力行才能真正達得教育的標的,當然為人師表者更需從旁協助與開導,如電影「春風化雨」中的教師一樣,發揮愛心與耐心有教無類,為迷途中的孩子引導,點燃希望的燈火;然而,除了家庭與學校教育外,政府機關與傳播媒體更深具影響,當政府著重於經建發展時,應同時注重人文素養的培育: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在文化建設上,舉辦更多的家庭教育活動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潛移默化人民的人文素質,皆有助於提昇道德意識;另外,在資訊媒體進步的時代,傳媒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為了增加收視率,不斷傳播色情、暴力及負面的畫面,卻忽視了溫馨、文化、正面的訊息,往往也是造成孩子偏差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生命共同體,牽一髮而動全身,未來社會如何發展端視社會上的每一份子是否盡了自己的責任,由家庭學校社會傳媒等各方面著手,為社會也為下一代更為了自己創造更美好的環境;否則,「蝴蝶效應」的威力何時波及我們,豈不令人擔憂!

 

 

 

 

 

禽流感的反思

                                                  南華社研一  林融達

    

    世界衛生組織(WHO)二十五日指出,泰國北部甘方省出現禽流感「疑似人傳人」病例,如果最後確認無誤,將是全球首宗禽流感H5N1致命病毒經由人際傳播的案例。(自由時報26日報載)

 

    正當國內上下對軍購案一片熱烈的討論激辯,政治人物也大力的宣傳炒弄意識型態,愛國與不愛國成為兩方攻守的論點,一場反軍購的活動已不是最初的專業論訴和民意表達,而被扭曲為選舉的利器彼此爭鬥之餘,國際間卻傳來這樣令人不安的消息。對於SARS的恐懼,相信仍是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對於有可能形成的新型禽流感病毒株,是否會重導SARS那時的覆轍,亦或更加嚴重,又該如何有效的達成預防機制則成為不久之後所必須要面對的嚴峻問題。

 

    禽流感病毒的新聞對於現今的台灣社會可說是見怪不怪,每當有傳出雞隻或豬隻感染病毒大量撲殺的時候,社會上就會充滿著”避著不吃就沒事”的恐慌情形,但這種消極的作法真的可以確保真正的安全?的確,目前出現在台灣的禽流感病毒大都是屬於低病原性的H5N2型的病毒,至今禽流感的實際報告中也僅有由家禽直接接觸感染人類的案例發生。乍看之下,在無實際的案例顯示禽流感病毒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感染之前,禽流感的傳染並不嚴重。但如果慎重的評估禽流感在台灣大流行的可能機率和時間,則可知防疫的重要性並不是要等到事情已經明朗、嚴重化了之後才開始著手計劃。當病毒已經有可能突變成可跨物種傳播的時候,便應該要開始大力著重於醫療的防疫保健體系來加強防衛,因為當病毒大舉入侵,造成嚴重傷亡才來尋求醫療上的治療方法如疫苗、新型藥物的發明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對抗病毒的先機,而傷亡也往往已不可避免。

 

     回顧人類的醫療歷史中可以發現,自從發現了病毒的存在之後,這場人類和病毒之間的戰爭就開始浮上臺面。從前被視為是無法治癒的疾病,逐步透過了生活環境的改善和醫療科技的發展而得到了新的希望和克服,盤尼西林的問世更是一項醫療界的大事。但當醫療技術如日中天,人們相信醫療科技可以消滅所有病毒的時候,新的病毒也因應出現產生造成了新的傷害。而這場戰役如同無盡的拉距戰一樣,新的醫療技術和藥物的發明不僅僅是克服了舊有的疾病,卻也蘊釀著新型病毒突變的契機。同時在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中也可以發現,病毒的傳染已不再是像過去一樣只是限於屬於當地性傷亡的事情,隨著世界體系的快速流通和便捷,病毒的傳染也廣泛的散播開來,因而可能會形成衝擊整個人類世界的重大事件。

 

     日前為了因應WHO提出的五年內流感爆發警告,衛生署提出了三百多億元的「流感大流行準備計劃」,其計劃案的重點在於提高國內疫苗的自製能力。而其實際執行的技術面和實質意識也引起許多了的討論和意見,但依然可以看出一點的是,行政當局的想法依然是醫療技術高於一切,只要有了疫苗和新藥物就可以當做萬用丹一樣,而非同步的檢討加強現行的整體醫療防疫保健體系,為未來防疫工作的成敗投入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以慈悲與智慧行放生之事

                               南華社研一 溫惠貞

 

根據動物社會研究會公佈「全台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寺廟每年放生的動物超過兩億隻,總金額超過兩億元。放生地點遍及山林、湖泊、公園或高爾夫球廠;被放生的動物種類甚廣,小至蚯蚓、魚苗,大到鴕鳥、鯊魚,除了常見的鳥類、烏龜、青蛙外,連龍蝦、猴子和蛇類都有人放生。而宗教團體的放生理由眾多,有人生病要放生、希望求得好姻緣也來放生...。由於一些不當放生造成生態失衡,所以有保育團體主張商業行為之放生,並非慈悲,而有些宗教團體主張:基於慈悲護生之理由,仍會繼續放生!

 

放生之理由千奇百怪,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在佛經中,佛陀提到〝護生戒殺〞及〝慈悲心〞皆是長壽之因。慈悲的真義,在於不忍眾生受苦,看到困苦中的眾生,能(想)把他(牠)救拔出來,使其安樂自在,而不計自己之得失、不求是否有回報,並且不論何時何地甚至生生世世都願意奉行這樣的信念,這樣才是佛陀所說的慈悲!而實行慈悲的簡易作法就是〝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試想那些待宰殺之動物,心中莫不是充滿著恐懼與害怕,這時如果有人能將他們買來放生,不僅解救了牠們的生命,也延續了他們的生命,以佛法所說如是因如是果之定律,放生能使人較健康長壽甚至消災解厄是不無道理的。但在期盼放生能有善報、回饋之餘,是否也應體會放生背後的真正意義?佛陀說眾生平等,每一個個體皆是有尊嚴的生命;又說眾生皆是我們過去世之父母、親人,所以我們不僅應該尊重更應該去愛護一切眾生,這也是佛陀為何提倡素食的原因,就在於〝不殺生〞!若我們能體會這樣的道理去解救生命,如此不僅能讓自己更有福報,也能讓自己的心中更慈悲更有智慧,不是一舉兩得嗎?

 

針對各方對放生不同的意見,有學者建議在專家意見指導下,對魚種特性、棲身地等條件進行評估,選擇適合的地點放生。若能再加上不定時不定點購買放生物(如此商人便無法事先捕獲)、儘量買溫和而不兇殘之動物(如泥鰍、鰻魚...)。如此之放生,應可解除各方之疑慮!

 

 

 

41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