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健康家庭之要素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呂瓊華

壹、前言:

    家庭是美好的,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是希望的泉源,是創造力的開啟,更是啟發夢想的重要發源地。「家」是避風港、「家」是呵護的地方,「家」是愛的泉源。兒歌唱著:我的家庭甜蜜、整潔美滿…,然而為何許多人會選擇遠離家園呢?許多的青少年成為流浪街頭呢?因為家生病了。

家庭會傷人,家庭竟是隱藏著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為何家庭會傷人,因為家生病了。沒有人願意家生病、沒有人願意建立病態的家庭,然而為何會有生病的家庭?究竟什麼是健康的家庭呢?心中一股迫切的期盼,但願我們所關心的家庭領域,我們都能夠積極參與在家庭的重建,看見更多的家庭被重新建構起來,成為健康的家庭。因為有許多有夢想的人,熱情的投入重建家庭,我們心中都著共同的願景,相信台灣的家庭明天會更好。

 

貳、健康家庭的定義

一、家庭的定義:

「家庭」?究竟是代表什麼意義呢?每個人會連想到什麼?相信對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釋,家是吃、喝、玩耍和休息的地方,家是被修理、打、罵的地方,有美好的想法,也有痛苦的想法。家庭對人是具有集特殊的意義的,中國人講落葉歸根,一個人即使在外打拼的多麼的久,在年老總是期望要回家,許多人特別是年紀大了,都會有所謂的「歸家症候群」,總是想回到自己的家鄉。

家是一種制度,亦是一種規模最小、極悠久的社會組織。家庭中各份子的關係極為親密,它是唯一負起生殖功能的組織(沙依仁、民75)。家庭的成立乃是基於婚姻、血緣和收養三種關係所構成,在相同的屋簷下共同生活,彼此互動,是意識、情感交流與互助的整合體(謝秀芬、民75)。家庭是一些人經由血緣、婚姻或其他關係居住在一起,分享共同的利益和目標(黃迺毓、民77)。

根據Lamm(1980),家庭被視為「人類庇護的最初來源」,因為在家中小孩能學習到信任、感情、無條件的愛、道德的教導、如何去慶祝和表達快樂、如何和兩代或三代同住。顧里(Cooley)說:「家庭是人性的孕育所。」家庭是社會化的首要來源,是人們學習文化規範的主要地方,家也引領每一個人與社會連結。

綜合上面學者所論,家庭是由一群特殊的人,在血緣或特定關係上結合,基於情感上特殊的聯合,彼此學習信任、感情、無條件的愛,並能夠一同歡慶、憂傷,分享共同的利益和目標。家中有真理,有愛相隨。

二、健康家庭的定義:

世界上有“全然幸福美滿”的家庭存在嗎?有“完全健康”的家庭存在嗎?有“沒有問題”的家庭存在嗎?總而言之世界上有完美的家庭存在嗎?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全的世界,這個世代充滿許許多多的問題,因此是不可能有個完美的家庭,這點中國人早就看清楚了,俗話說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個意謂著每個家庭都有一些問題存在。

藍采風(民85)提及健康家庭並非沒有問題,而是較有能力與暴風雨抗衡。Noller & Tavlor(1989):健康家庭並非與身俱來,它是可以經由學習和訓練中求得的。因此我們需要明白我們不是在建構一個完美的家庭,乃是在建構一個更好的家庭,使每個家庭都能夠有機會成長比原先的家庭更好、更健康。因此在談健康家庭的建構與指標時,我們需要先對健康家庭加以定義。

學者對「健康家庭」的定義:

Beaver(1982):健康家庭應該包括理想的功能,是由自主的個人所組成,彼此共享親密與親近,卻同時尊重分離,也是一種為家庭中每個成員所接納和成長的動態過程。

Stinnett(1985):它係指家庭關係的型態,包括人際關係技巧與資源運用的能力與動態。它是形成正向家庭認同氣氛的社會與心理特質,旨在促進家庭成元間滿足和諧的互動關係;它鼓勵發展家庭和個別成員的潛能,並使家庭有能力來有效地處理壓力與危機。

吳就君(民75):提及沒有所謂「正常」或「異常」的家庭,有些家庭所建立的體系功能比其他家庭更有效,更具有較強的能力與彈性處理問題。良好功能的家庭,其人際間有著強烈的親密態度,他們期待人與人的交往是關懷、開放、信任、具有同理心的。同時,家庭中每個成員對自己和別人的觀點有基本的尊重,而不是有人獨裁,要別人服從。權力置於父母身上,但卻不以權威方式運用,孩子們有意見可以溝通是很正常的是。

謝秀芬(民75):「健全的家庭」就是現代家庭是否能夠有效發揮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長,並強調現代化家庭是夫婦和合、子女社會化功能之發揮。

張資寧(民77):幸福家庭,即是將人類潛能擴大到極點的一種家庭成員的關係與經驗等。

蔡淑昭(民82):健康的家庭基於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彼此需要情緒上、物質上的支持與交流。有共同相處的時間,提供充分坦誠表達意見與情感交流的機會,學習尊重他人,以幫助家庭建立一套維繫家庭成員的規則;適度團結,家人在家庭支持下,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事情,而提升家庭發展的活力。

廖永靜(民89):學習型家庭的建立,即是一般家庭(或失功能家庭),邁向健康家庭的里程碑。

陳淑雯(民91):健康家庭即是一個持續動態平衡的成長系統,家人彼此間能真誠溝通、分享親密、抒發情緒感受、且能發揮創造力和彈性,共同因應轉化家庭生命週期中所經歷的各種分離情緒和壓力危機,並能以彈性的態度有效處理問題,為實現家人美麗的、幸福的共同願景而不斷努力。

綜合以上學者所定義的健康家庭,可就研究家庭的主要理論:家庭發展論、結構功能論、互動理論、一般系統論,這四個大面向來探討。健康家庭即是:

(一)、 家庭發展論:

於每一個家庭生命週期中,能達成生命任務,即便是在危機中,能夠經由學習、處理、適應,面對不同的需求和挑戰,使危機化為轉機。

(二)、 結構功能論:

能提供家庭功能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並且持續的進步中,不斷的提升增加家庭功能的達成。

(三)、 符號互動理論:

家庭成員角色的扮演,面對成員錯綜複雜交互影響的權力關係中,能夠維持於正向的關係,即使遇見衝突和挑戰,能夠澄清衝突,促進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

(四)、 一般系統論:

保持家庭系統是在一種平衡、開放的情況下,成員間能夠相互給予正向回饋,家庭成員不論是彼此間或與外在大系統,每個系統間都能有很清楚而美的界域。

 

貳、健康家庭的建構

就目前學者常提到的四個家庭理論,來探討健康的家庭的基本架構、任務及互動關係等。   

一、家庭發展論:家庭生命週期

Barnhill與Longo於一九七八年將Duvall的八階段家庭生命週期分別與不同的發展任務(王以仁,民89;Goldenberg & Goldenberg, 1996)

(一)、新婚夫妻(married couple)主要的家庭任務:夫妻間的相互承諾,建立新的認同,新的親戚關係。期待第一個孩子,可能需要對懷孕的適應。

(二)、養育孩子的家庭(childbearing family)主要的家庭任務:學習發展扮演好父母親的角色。夫妻與父母角色之調適。

(三)、學前年齡孩子(preschool children)主要的家庭任務:學習接納孩子的人格特質,學習教導孩子。

(四)、小學年齡孩子(school children)主要的家庭任務:鼓勵孩子的身心發展,引導孩子進入有關的機構,如學校、社區活動等。

(五)、中學年齡青少年(teenagers)主要的家庭任務:學習接納青春期的孩子,包含其個人在社會與性別角色方面的改變。

(六)、孩子均以成年且離家(launching children)主要的家庭任務:經歷屬於青春後期孩子離家獨立。

(七)、中年父母(middle-aged parents)主要的家庭任務:接納孩子已變成獨立成人的角色。

(八)、老年的家庭(aging family members)主要的家庭任務:老夫老妻彼此珍惜,坦然面對晚年生活。

        就家庭發展論而言,家庭生命週期不能用到所有家庭的發展,並非所有的家庭都會完全照著這樣的生命週期發展,如不婚、頂客、單親等家庭形式,不過必然都會走過其中的一些週期。它是屬於時間線,可與結構功能論、互動理論及一般系統論相互參照,就其是否達成當中的任務、功能、關係及組成模式,加以探討。

家庭不是一成不變,家庭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家庭的生命週期就像是一個生命旅程,不同的不是「我」的個人之旅,乃是「我們」的群體之旅。在這趟生命之旅程中,家庭亦面臨到許多的挑戰,因此家庭也就像生命一樣,是不斷的在冒險中。

二、結構功能論:家庭功能

家庭是資源、家庭是責任。

(一)、 情感分享:提供安全、歸屬感,使情感上能得著充分的滿足。

(二)、 性的規範:使得性行為有所規範。

(三)、 生育功能:生育及養育子女。

(四)、 教育功能:對成員提供教導,建立成員的道德觀、價值觀。

(五)、 社會化:成員學習社會規範,並知道什麼是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

(六)、 社會地位:給予成員在社會發展的背景條件。家庭背景。

(七)、 經濟功能:食、衣、住、行等的供給。

(八)、 保護功能:對年幼、年長者的特別照顧,免受傷害危急生命。

就家庭功能論而言,家庭是能提供滿足這些功能的,並且持續的進步中,不斷的提升增加家庭功能的達成。在此可就家庭的功能運作如何,來探討家庭的功能是否良好供應,一個健康的家庭是能夠滿足成員的最基本需要,並且有一個共同的願景,知道家庭是會更多的滿足其他分基本需求的不同功能。能夠在這八項上都有所提供的,雖不完全就可算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了。

三、符號互動理論:

(一)、 關於符號互動理論:Thomas & Znaiecki’s (1918~1920)將此理論應用到家庭的領域中。其中之重要概念如下:

1.         符號(symbolic)

2.         自我(self)

3.         社會化(socialization)

4.         角色(role)

5.         情境定義(definition of situation)

6.         角色取替(role taking)

              符號互動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質、過程、社會符號及個人意義。當然在家庭中,家人的互動也是循著這樣的原則,強調家庭成員如何解釋自己及其他成員的角色,及家人如何看待這些自我解釋。

(二)、 家庭角色─家人關係

幸福婚姻的基礎是親密的愛情,健康家庭的基礎是親密的家人關係。關係是一種相當複雜的觀念,是指兩個或更多個以上的交互影響,在交互影響中各自成為獨立。

在西方對於家族的關聯繫較薄弱,因此其主要的家人關係是在生殖家庭。但對中國人而言,家庭關係往來的密切,因此當兩個人結婚時,所代表的就是兩個家族的結合,對兩夫妻的家人定義除了自組的家庭,另外也當包含雙方的原生家庭,因此家人關係是由兩個生殖家庭與原生家庭交互影響。

家人關係結構: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手足關係、婆媳關係、姻親關係、三代關係和其他親人關係。

 (三)、 關係中的核心點─愛及信任

我們都知道蓋房子若要建得穩固,首先需要打好地基。什麼是好的地基當然就是有很深的鋼筋水泥地基,若是蓋在沙土上當颱風一來就被刮走了,同樣的對家而言就是要有好的根基,那什麼是家的最最基本根基呢?當然就是「愛」和「信任」。

信任乃是在於相信事實、相信真理。所謂「真理」,就是無謊言的,是沒有欺騙的,是彼此誠實的,是可以互相信任的。對人而言最大的傷害就是被騙,當人與人之間無法彼此信任時,這對人際關係是一個極大的殺傷力,那這樣的無法彼此信任,對家庭而言更是極大的殺傷力,家的開始是婚姻,而婚姻的開始是婚約,是那份信守承諾的約定,家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中,才能有根基穩固的健康家庭。

Schaffer分析影響家人關係的要項:家庭大小、家庭的組成方式、父母的態度、子女因素和其他家人因素。

              就家庭互動論而言,家庭中最寶貴的價值是「關係」、是人,是一群在情感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人組合成的,除去這份「關係」,家就什麼都不是了。這份「關係」是無法替代的。這份「關係」影響人的一生,好的家庭關係使人懂得如何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也知道如何建立自己新的家庭關係,有個健康的家庭。不良的家庭關係,不謹影響到自己家庭的互動,也影響到與其他人的互動,甚至影響到未來自己建立新的家庭關係。   

四、家庭系統理論:

(一)、 系統(system):

Day (1995)將系統定義為「由互動組合的一個整體」。家庭是各有生命的生物體,成員間關係密切也相互影響。

(二)、 家庭規則(family rules)

家庭是一個有規則的系統,因此必然會有家庭規則,有公開的規則,與默認的規則。

(三)、 家庭恆定作用(family homeostasis)

不受外在環境改變的影響,個體總是會維持一個穩定、平衡的狀態。是協助家庭內在持續平衡和動力的過程。

(四)、 回饋(feedback)

家庭系統中,透過相互溝通的方式給予成員彼此的回應。回饋系統有:正向回饋及負向回饋。

(五)、 訊息(information)

對環境的知覺。接受訊息、交換訊息及改變輸出。

(六)、 整體性(wholeness)

指系統的全體,整體的家庭系統包括:全部的家庭成員、成員間的互動。        

(七)、 副系統(subsystems)

比家庭小的系統,如夫妻、親子、手足的三個副系統。

(八)、 領域〈界域〉(boundary)

界定家庭的副系統、物質上的界線及家庭成員界線。分為:開放系統(open system)及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

 

參、健康家庭的指標

一、健康家庭的特質:

Beavers (1982)提出八項特質:系統化導向、明確的界限、內容清晰性、平等公開的權力、鼓勵自律、相關的快樂和舒適、技巧性的聯盟和卓越的價值。

Curan (1983)認為健康家庭的特質有15項:溝通和傾聽、肯定和支持、尊重、責任感、快樂和幽默感、責任分享、錯誤的感覺、強烈的家庭感、相互的平衡、分享宗教精華、尊重隱私、為他人服務、桌邊交談時間、分享娛樂時光、尋求協助處理問題。

Stinnett & De frain(1986)所提出的六項特質:承諾、感恩、溝通、共享時間、心靈的慰藉、壓力與危機的處理。

二、健康家庭的內涵:由Harrison & Kellogg(1998)所提出

(一)、 環境:提供一個信任與安全的環境;允許成長的空間。

(二)、 關係:鼓勵與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尊重思想、感覺與空間的隱私;彼此相互支持;提供模式及彼此尊重;競爭但不鬥爭;成元間兼顧交換與互惠的關係;尊重所有權但願意分享金錢財物。

(三)、 情緒:注意並肯定自己與別人的感覺;公開並真誠的分享感覺;允許及支持悲傷失落。

(四)、 溝通:彼此之間、家庭與外界有豐富的溝通;教導積極的傾聽;開放表達精神信仰與價值;以知性與感性的活動進行反省挑戰;鼓勵批判思考與懷疑。

(五)、 價值觀:對弱勢團體敏感與保護;重視歷史傳統;接受變革;提供寬恕與復原的模範。

(六)、 生活:對家庭成就的慶祝與感恩;進行某些不僵化的儀式;以幽默有趣的態度過生活;對外在世界開放但仍對家庭敏感;責任細自願承擔而非被動接受分配;關心支持工作;家庭的運作是經由愛與責任而非規則。

(七)、 教育與成長:教導承擔風險;教導尊重環境與彼此;平衡對待孩子與對待大人的焦點;針對孩子的需要提供成人親密模式;提供資訊及接近資訊;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視兒童為生命中神奇的禮物。

(八)、 問題解決:對問題開放,並願意尋找外在的資源協助;以溫和、非責難的語氣對待錯誤;家庭及個人願意使用外在資源。

三、美滿家庭的七個習慣:由Stephen R. Covey(1997)所提出

(一)、 主動積極:家庭與家庭成員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有選擇的自由,選擇是基於原則與價值觀。

(二)、 以終為始:家庭在每件計畫上創造出目標與願景,以塑造自己的未來,而不是漫無目標的虛度光陰。

(三)、 要事第一:家人將個人、婚姻和家庭使命宣言中列出的最重要事項,加以組織與執行。他們為目標而努力,而不是為身邊的議題與外力所驅策。

(四)、 雙贏思維:為彼此的益處而思考,以促進彼此的支持與互重。從互相依賴的角度出發,制定雙贏協定。

(五)、 知彼解己:傾聽對方、了解對方的思考與感受,然後試著傳達自己的思想與感受給對方。建立信任與愛的深刻關係,提供有幫助的回饋。

(六)、 統合綜效:尊重彼此的差異,使得家庭的力量遠大於個人力量的總和。齊心解決問題與掌握機會,充滿愛心、學習與奉獻的家庭精神。追求的不是妥協或單純的合作,而是創造性的合作。

(七)、 不斷更新:規律的更新,增強自己的效能、建立傳統。傳統能滋養家庭,使家庭建立不斷更新的精神。

 

健康家庭的基石:綜合上列學者所說的各種不同的健康家庭的特質,健康家庭的內涵及美滿家庭的七個習慣,可以加以歸類為已下這幾點:

(一)、愛:委身的愛、犧牲的愛、奉獻的愛,不止息的愛、饒恕的愛。

(二)、承諾:立約、信任及誠實。

(三)、感恩:看見所擁有的、知足常樂。

(四)、溝通:雙贏思維。學習、改變及成長。

(五)、共享時間:創造家庭氣氛,培養共同價值觀。

(六)、共同願景:對家庭及成員的未來有盼望、期待明天會更好。

(七)、心靈慰藉:同理心,餵養精神糧食,走過喜、怒、哀、樂。

(八)、解決問題:正視問題,切入核心,壓力與危機處理,找到轉機。

合適調節及最佳調節。               

                   

肆、結論:

    人生最重要的是家庭。前美國第一夫人Barbara Bush對衛斯里女子學院的畢業生演說時指出:

你作為醫生、律師或企業領袖的職責儘管重要,但你首先仍是一個人。人與人的關係─配偶、子女和朋友,是你最重要的投資。在你生命的盡頭,你不會後悔沒有通過某次考試、沒有贏得某個案子,或沒有作成某件生意。你會遺憾沒有花時間陪伴丈夫、孩子、朋友或父母……美好社會仰賴的不是白宮,而是你的家庭。

拯救家庭,是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的使命,然而到底什麼是健康的家庭似乎離現代越來越遠了,這方面的研究也相當的有限,似乎許多的研究都專注於研究問題家庭。在積極推動家庭教育的時期,我們能否清楚的描述出一個健康的家庭形象,還是留下許多的迷思,令人無法理解,正常、健康及常態的家庭模範反而成為難尋。

健康家庭的指標及建構,這個主題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曾嘗試找許多資料,然對於才剛起步學習家庭教育的我,實在是蠻困難的,有種摸不著頭緒,但是有很大的學習及進步,更多了解到關於家庭方面的理論。期望將來能真正為台灣家庭盡上一份心力,影響更多的人起來重建失落的家庭。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以仁(民90),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大維(民84):健康的家庭系統之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40期,90-101。

朱森楠(民82):健康家庭特質的探討,第7期,40-56。

汪芸譯(民87),Stephen R. C.:與幸福有約,台北:天下出版社。

周月清(民90)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民88)。婚姻與家人關係,國立空中大學。

黃宗堅(民88):家庭系統的測量與應用。應用心理研究,第二期,83-108

陳淑雯(民91):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郭筱雯、黃迺毓(民82.12):已婚婦女對健康家庭的知覺之研究。中華家政,52-67。

彭懷真(民87)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蔡淑昭(民82,04),台灣地區健康家庭之研究,華綱農科學報,85-107

蔡文輝(民76),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

廖昭銘(民91),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親職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2003)。家庭教育學:濤石。

 

 

41期首頁